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學反思結尾 語文教案后面的教學反思篇一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紤]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jīng)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
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1、你覺的什么是祖國?你知道哪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除了這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之外,你認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行為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xiàn)?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你認為自己能從他的經(jīng)歷中學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訓)?
語文教學反思結尾 語文教案后面的教學反思篇二
最近幾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被各級專家和一線的老師窮追猛打,大家都在這“有效性”上苦苦的追尋著。其實語文教學真是像一些專家說的那樣“語文教學是個筐,什么東西往里裝?!痹蹅冋Z文老師難啊,難就難在我們的學生考試成績要優(yōu)秀,我們的學生要會考試,否則你的課講的再好都是空話。
于是很多語文老師的課堂就要“面面俱到”,從字詞句到文章的`寫作方法、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思路,都必須對學生有個交代,否則放心不下。
在備《最后的姿勢》時,我也曾有過很多思想的火花,包括文章的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還有地震來臨時的環(huán)境描寫,這些都是學生比較陌生的,都是容易懂卻很難理解的“知識點”,不得不講。但給學生講課的次數(shù)越多,就越覺得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在讀書中慢慢“消化”掉這些所謂的“知識點”,可以在學生預習時就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所謂的“描寫”是怎么回事。
在剛開始試講是我甚至把第三自然段的“人生的意義”作為很大的一個篇幅去“大做文章”,我發(fā)現(xiàn),如果在第三自然段花了大量的時間,那么在后面的理解“最后的姿勢”重點內容時就很被動了,甚至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滿以為這種大膽的教學設計可以對上課的學生來一次“脫胎換骨”的人生世界觀的教育,但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在課后調查時,我問學生“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時,大多學生說就是以后發(fā)生地震時也要像譚千秋老師那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我并沒有生氣,可能是我高估了學生的能力了。鑒于此,我覺得這些內容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朦朦朧朧知道就行了,可能很多孩子對“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并不十分理解。
除了抓個“人生的意義”,我地抓那5個“!”,因為這可是描寫“來去如風,快如閃電”的地震來臨那一刻的危急,“必須讓學生讀出那‘迫在眉睫’的味道”、“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譚老師在那千鈞一發(fā)的時刻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勇敢”尤其需要通過學生的朗讀去再現(xiàn)“5?12”地震時的驚險,于是我設計了“如果譚老師來得及想,他會想什么?”的問題,設計了“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當時情況的危急?!钡谝粋€問題一拋出去,學生真是聰明極了:
“譚老師會想到他的女兒,因為他很疼愛自己的小女兒,課文開頭不是寫到了譚老師六點多鐘就起床,給小女兒洗漱穿戴好,帶她出去散步嗎?”
“譚老師如果來得及想,他會想到他的妻子,想到他的爸爸媽媽,因為他擔心地震會失去自己的愛人,同時他是一個兒子,肯定也擔心他年邁的老人家?!?/p>
“譚老師會想到他的同事,他的親戚……”
這樣的回答正好符合我原先的教學設計思路,說實在的,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認真聽課,用心思考,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那我們作為老師不知道有多高興,特別是可以絞盡腦汁回答出老師“需要”的“標準答案,那真說明我們老師的備課深度還算可以了。
緊接著的描寫“情況危急“的詞語,我說“詞語”,而不是“成語”,意在降低難度,讓學生樂于思考,況且難度降低了,學生思考的范圍也大得多,肯定地說這些“詞語”里說不定還有很多“成語”呢!事實上也剛還是這樣:“迫在眉睫、火燒眉毛、千鈞一發(fā)、燃眉之急、十萬火急……”
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收到了我想要的“課堂效果”。這樣一來,學生費盡心思去想老師的問題,占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課堂上品讀句段的時間就沒有多少了,所以第一次指教這《最后的姿勢》是草草收場了。
語文教學反思結尾 語文教案后面的教學反思篇三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這篇課文教了無數(shù)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感到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理請文章結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紤]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再接觸這篇課文。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1、你覺得什么是祖國?你知道哪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除了這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之外,你認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行為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xiàn)?
2、誦讀課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眼中的小弗郎士,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你認為自己能從他的經(jīng)歷中學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訓)?
4、在最后一堂課的課前,課中,課后,小弗郎士對侵略者、學習和老師等的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是什么使他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郎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認識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容。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相信會有更大的進步。
語文教學反思結尾 語文教案后面的教學反思篇四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xiàn)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可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幾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這一次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重新接觸這篇課文,終于找到問題所在: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這一次參賽,我特地選了《最后一課》,并且決定在平時較“靜”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zhàn)。
考慮到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對上課內容做了大膽處理:
第一,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jié)課僅圍繞著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發(fā)共鳴:初一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后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jié)課中,我們已經(jīng)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課》的故事情節(jié),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xiàn)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么,你將如何面對?
第三,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學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過一個多學期的了解,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shù)皿w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鑒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為課文做旁批,發(fā)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續(xù)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huán)節(jié)。
第四,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后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么,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
就這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后,我覺得根據(jù)小說故事情節(jié)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xiàn)了。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熱烈。而且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為課文作旁批之后,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tài)度變化只想到由于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