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飲湖上初晴后雨評課稿篇一
我側(cè)重說一下張**老師執(zhí)教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水光瀲滟晴方好”,一個“方”字將詩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處的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足見詩人文學和文字的造詣之深,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登徒子好色賦》所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西湖的美,在詩人心中,也許就是這種唯美的感受吧。“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取形下筆,對仗工整而又渾然天成,然后神來一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前人多把美人的眼睛比作西湖的水,蘇軾以西湖喻美人,不落窠臼卻又不著痕跡。本詩如此高的文學成就三年級的孩子當然不能一下子領(lǐng)悟,所以教師適當取舍,重點品味其意境,培養(yǎng)其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首先,我認為張老師在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上既有向內(nèi)適度的挖掘又有向外合理的拓展,分寸把握較好。
古詩不好教,它需要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與古人對話,與文本對話。它只有四句話,仿佛誰都能上一下,其實不然,處理的不好,要么拓展不足干澀呆板,要么外延太多花里胡哨。《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詩人蘇軾贊美西湖美景的七絕經(jīng)典。作品放在小學、初中、大學都可以學,每個年齡階段都可以有不同的領(lǐng)悟?,F(xiàn)在是三年級的孩子,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深淺得宜。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語文課的語文味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導入環(huán)節(jié),“楊柳依依的…夕陽輝映的…”一聽就是語文課,如教師的評價,你的朗讀字正腔圓,聽了你的朗讀,我仿佛…
然后,在教學方法上,緊緊抓住讀,各種讀,讀中學、讀中思、讀中悟、讀中怡情,讀的層次有讀正確到讀出味道,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漸入佳境。
當然,教師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略顯不足的地方,如對學生的關(guān)注略顯不足,耐性略顯不足,有時學生的朗讀或者回答,最后一個字還未發(fā)明亮,教師就急于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去了,這是年輕老師最容易犯的毛病。
飲湖上初晴后雨評課稿篇二
有幸聆聽了李老師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有些小小的感受: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感知美
課始,李老師選用與詩意相協(xié)調(diào)的古箏樂曲《平湖秋月》,并配上西湖的十大勝景,孩子們靜靜地坐著凝神細聽,耳中滿是曲調(diào)宛轉(zhuǎn)的古曲,老師深情的朗誦,孩子們很輕松地進入了 “千里鶯啼綠映紅”的西子湖畔。課件中,伴隨著一張張西湖圖片出示,西湖美麗、多姿、朦朧、奇妙的景色真實生動地展現(xiàn)孩子們眼前。古詩中“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感受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圖片,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出詩的意境;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旋律,學生披文入境,感受了語言文字的精妙。在教學時,李老師更是借用那微妙的雨聲,將孩子帶到了煙雨迷蒙的西湖,領(lǐng)略那披著薄薄輕紗的“少女”,讓學生感受了詩歌的意境,更好地投入自己的情感。
二、緊抓詞語,品味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jīng)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時,李老師緊緊抓住“雨”、“奇”、“晴”、“好”來理解詩意,感受詩境,讓學生隨著詩人分別走進了煙雨蒙蒙和水光瀲滟的西湖,不管是“雨”還是“晴”,對詩人來說都是那樣的美妙,得以引出“淡妝濃抹總相宜”。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體驗到了自然美。
三、安排練筆,體會美
李老師在讓學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兩次的小練筆:(1)是雨,讓西湖的草更 ? ? ;是雨,讓西湖的花更 ? ? ? ? ? ?;……(2)陽光明媚,蕩舟西湖,我看見湖面 ? ? ? ? ? ?;岸邊 ? ? ?;湖堤的小道上 ? ? ?;……這些練習不但能讓學生更深的理解詩歌反映的內(nèi)容,而且能讓學生感受雨中西湖的奇,品味晴天西湖的好,將學生完完全全地帶入了美麗的西子湖畔。
縱觀李華老師的課,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她體現(xiàn)將詩讀肥,讀厚的理念。但本人有點小小的想法,望能與大家商榷:課題中的“飲”不但是寫蕩舟西湖之上在飲酒作賦,更表達了詩人深深地陶醉于西湖的美景之中,是否可以讓學生深刻地體會一下,這樣是否更能走進詩人的感情,更能體現(xiàn)中華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