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反殺案、趙宇見義勇為案等真實案件,是司法機關處理案件與當事人人生的交匯點。通過這些案件的公正處理,正當防衛(wèi)條款得到激活,社會逐漸認同“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理念。這些案例不僅為法律實施提供了實踐基礎,更在公眾心中樹立了正義與公平的標桿,推動了社會法治意識的提升。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2024觀看《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2024觀看《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一
春節(jié)檔電影《第二十條》以笑中帶淚極具感染力的喜劇模式,講述了在見義勇為、正當防衛(wèi)陷入“情”“理”“法”沖突的漩渦時,檢察機關如何依法準確適用曾一度被稱為“沉睡條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讓法律賦予的公平正義得以彰顯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近年來,歷經(jīng)“昆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淶源反殺案”等多個現(xiàn)實案例,“兩高一部”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及時發(fā)布《關于依法適用正當防衛(wèi)制度的指導意見》,“第二十條”被喚醒,鼓勵見義勇為,弘揚社會正氣。
公平正義是法治的底色
《第二十條》用通俗的話解釋了何為“正當防衛(wèi)”:“被打了為什么不能還手?”“見義勇為有什么錯?”亦用最樸素的話語表達了“正義”:“法律是為了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第二十條”不僅是法律條款,更是世事更迭但正義不變的價值追求。正當防衛(wèi)體現(xiàn)的是“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正義底色,而正當防衛(wèi)條款被喚醒的過程則體現(xiàn)了法律職業(yè)共同體對于公平正義的共同追求。
影片中,韓明檢察官逐幀向張貴生解釋:“這里是見義勇為,這里是互毆,這里就是故意傷害了。”司法者不能以事后諸葛亮的理性觀點去割裂審視正當防衛(wèi)的過程,案件辦理既要堅持證據(jù)裁判原則,做到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又要始終保有對最基本的常識常情常理的情感認同,做到“情同此心、如我在訴”。郝秀萍拼盡全力“發(fā)聲”:“我死了,我男人才能活”,選擇縱身一躍而下,用自己的生命寫下血色的“不”。正義面前,檢察機關更要“敢于斗爭、敢于勝利”,要堅守維護公平正義的本職要求,不能讓跳樓、死亡這種極端事件成為追求正義的代價。
呵護民心是法治的溫情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郝秀萍為什么選擇跳樓?是她的絕望,對法律的絕望,對公平的絕望,對我們的絕望。”影片中檢察官振聾發(fā)聵的提問是全片的揪心時刻。在期盼與絕望的交織中,法律的溫度被喚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條文,背后有情有義。在捍衛(wèi)正義的過程中,需要我們堅持“如我在訴”的理念、追求正義的執(zhí)著和懲惡揚善的使命感,用為民司法的實踐托舉起美好的人生,因為“我們辦的不是一個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枝葉總關情,點滴見初心,只有用心用情辦好每一起案件,才能讓群眾感受到溫暖。正當防衛(wèi)是公民與生俱來的對惡反擊的權利,它并不像許多建構的法律知識一樣,需要通過樸素化的語言進行“祛魅”,而是需要檢察人員以天理國法人情更好融合的視角,貼近民心、體察民意,對當事人正當防衛(wèi)行為給予法律上的肯定評價,向社會昭示“法不能向不法讓步”。
依法能動是法治的路徑
守得初心,方能始終。影片對韓明的刻畫是生動鮮活、層次豐富的,他的出場十分詼諧,以平易近人的姿態(tài)拉近了與觀眾間的距離,也拉近人民群眾與檢察人員的距離。韓明前期表現(xiàn)以“過得去”為主題,對張貴生的好言相勸、與呂玲玲的判例爭論、勸兒子韓雨辰主動道歉,在不違背原則紀律的前提下,讓事情“過得去”。正因如此,他才是形象豐滿的真實人物。但是,見義勇為要道歉、要坐牢?正當防衛(wèi)要坐牢?怎么能“過得去”?這是當事人、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最想問的問題,因為這關乎公平正義。從大學時幫助被猥褻的學妹不顧處分仗義出手,到工作后遵循先例機械判斷引發(fā)重復信訪,到最后聽證會上為維護公平正義慷慨陳詞,韓明,那個被生活推著向前的掛職檢察官,在傾盡全力釋法說理中讓公平正義可感可觸可見,也讓無數(shù)檢察官重新叩問著學習法律專業(yè)的初心,看到誓要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鳴冤昭雪的自己。
公眾對于善惡的評價是一貫的,當你走到《第二十條》銀幕前,你總會看到大家對施暴者咬牙切齒,對被害人憐憫同情,檢察產(chǎn)品正是要以這份樸素的正義觀為內(nèi)核,同時以精細的法律技術雕琢,需要的是辦案人員用心用情用力。應勇檢察長強調(diào),“高質(zhì)效辦好每一個案件”,重在“高質(zhì)效”,難在“每一個”。司法實踐中,刑事案件都是事后通過證據(jù)還原基本案情,當檢察官一次又一次抽絲剝繭般審查案件,需要構建以證據(jù)為中心的刑事指控全貌,查明前因后果,分清是非曲直,確保案件處理于法有據(jù)、于理應當、于情相容。
當沉睡的“第二十條”被喚醒,有更多的司法者行動起來,更多的公平正義被看見,那就會有更多路見不平的韓雨辰,更多與弱勢群體守望相助的李茂娟,更多勇于擔當追求公平正義的韓明。追求公平正義永遠是壓過一切黑暗的光明,是明知代價巨大也要伸出援手的勇敢,是挺身而出的勇氣,是守衛(wèi)公平正義的檢察擔當。正如片尾曲《我也》歌詞所講“可那些善良勇敢誠實的人還在往前奔,像當初一樣奮不顧身赤誠地追問。”這份勇敢執(zhí)著需要公眾看到侵害挺身而出,更需要司法者為擔當者擔當,用法律的武器彰顯公平正義最美的底色。
2024觀看《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二
可能因為自己是檢察官,今年春節(jié)檔的電影,大年初三我首先選擇了去看《第二十條》??赐晟跏求@喜。
其實作為法律人都知道,關于刑法第二十條的解讀和爭議一直都在,特別是“昆山反殺案”等典型案例的出現(xiàn),在2020年“兩高一部”出臺《關于依法適用正當防衛(wèi)制度的指導意見》之后,在我們基層公檢法辦案中,關于是正當防衛(wèi)還是故意傷害的爭執(zhí)場面,小到刑檢部門檢察官聯(lián)席會討論案件,普通的庭審現(xiàn)場控辯發(fā)言,大到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會議、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上決定案件定性,甚至公訴人論辯賽場上的辯題焦點,都經(jīng)常上演法理與人情的辯論與探討。但就是這種工作日常,普通民眾卻是很難見到,他們看見的都是最后的結論,但得出結論的過程才是法治進步的縮影,作為一名執(zhí)法者,我突然有了想說兩句的念頭。
從新年伊始開始做正確的事,即使它艱難,即使它有代價。
執(zhí)法者,你是要遵循先例還是打破先例。電影中檢察官與刑警隊長的爭吵,呂玲玲與韓明的爭辯,以及聽證會上韓明的慷慨陳詞都是在解讀這個要義。不得不說,編劇和演員都是體驗過檢察官工作的,電影高度還原了檢察官的工作日常,這也是這部電影能引起我職業(yè)共鳴的原因。那就是以往類似的案件都是按照故意傷害起訴的,法院也是按照故意傷害判的,為什么這個案件要挑戰(zhàn)先例,將其認定屬于正當防衛(wèi)而不起訴呢?
遵從先例,的確是一個很好的理由,上級機關也這么辦的,他們對法律的理解有錯嗎?我們有什么理由改變呢?何況改變風險那么大,阻力那么多。為什么會出這些錯誤、如何糾正這些錯誤、糾正這些錯誤要付出多大的成本……背后的衡量、說服、角力和較量都值得寫一篇報告文學。應該說從“辱母殺人案”再到“昆山反殺案”,司法判例中對正當防衛(wèi)適用條件的每一次放寬,都意味著法律的具體進步,而其中的每一步都是由無數(shù)個“呂玲玲”辦理的無數(shù)爭議案件推動的,也更有無數(shù)個 “韓明”在聽證會上、在法庭上、在檢察委員會會議上、在檢察官聯(lián)席會上慷慨陳詞、據(jù)理力爭中改變的。雖然韓明的演講在片中故事里起到了“絕地反擊”“力挽狂瀾”的作用,但我們作為執(zhí)法者內(nèi)心明白,相似的糾結早就在我們腦海內(nèi)心中縈繞,在日常工作中反復查證、衡量、推敲、論證,社會矛盾的逐漸尖銳和生活問題的復雜性讓我們越來越需要內(nèi)心的支撐,而法條顯然也需要更加人性化、時代化的解讀與執(zhí)行才能順應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以及人心的期待。
從這個意義上,《第二十條》是拍給法律人的:它教我們要尊重立法,也要尊重判例,但這種尊重并不意味著用立法和判例作為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要尊重通說,但也要知道,通說也可能過時,少數(shù)意見也可能成為主流。
作為執(zhí)法者,不要迷失在各種抽象的概念里,那些慣例程序術語會把執(zhí)法者與尋求正義的人們分開。法律也不是冰冷的機器,當法律適用與一般人的道德期待之間出現(xiàn)巨大鴻溝時,執(zhí)法者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法律出了什么問題?因為不管你如何專注于法律,仍舊首先要做一個堅守道德、堅守正義的人。
面對被逼入絕境的郝秀萍,面對奮起反抗又鋃鐺入獄的郝秀萍丈夫,影片中的兩位檢察官前后都曾說過:“所有正確的事情都有代價,但不能因為有代價就不去做。”
對于所有的執(zhí)法者而言,法治之路很難,但同樣是正確的選擇;也因其艱難,才更值得我們?yōu)橹蛫^斗。
所以,從新年伊始開始做正確的事,即使它有代價。
電影《第二十條》以不落俗套的喜劇形式揭開了社會現(xiàn)實主義的面紗,帶給廣大觀眾耳目一新的觀影感受。它區(qū)別于其他同類作品,獨樹一幟,采用了現(xiàn)實主義題材為電影底色,將道德教化與幽默笑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一種全新的喜劇模式。這部電影深深觸動人心,讓感動與歡笑交織在一起,為廣大觀眾創(chuàng)造了一場別樣的視聽盛宴。
幽默與現(xiàn)實主義的巧妙結合使影片保持了一種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狀態(tài),讓觀眾在歡笑中體認到人生的本質(zhì),從而更深刻地開展對社會問題的思辨。其次,這種處理手法帶給觀眾的不僅是愉悅和舒適,更有一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觸動和共鳴。此外,這種獨特的現(xiàn)實主義和喜劇綜合表達形式還顯示出了作品在表達社會關懷層面的深度和力度,為作品賦予更為豐富、多元的意義和內(nèi)涵。
現(xiàn)實主義作品通過引入喜劇元素,不僅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在更深層次上塑造了觀眾對社會問題的認知和接受能力。同時,也為當今時代的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除此之外,電影《第二十條》還在著墨于保護個人權益方面下足了功夫,呼吁人們善用法律武器來捍衛(wèi)自身合法權益。這種普法宣傳的手段,對于提高民眾法律意識和增強法治觀念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構建法治和諧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力。同樣值得稱贊的是,影片所強調(diào)的公平和正義理念,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觀眾的內(nèi)心,讓他們明白了人人平等、尊崇法律的真理,正是這份價值觀的樹立,對于社會風氣的優(yōu)化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力。
“勇敢是一種美好的品質(zhì),當命運之手把我們交付特殊的時刻,愿我們能有想象中的那么勇敢。”
這個世界不能沒有理想主義者,更不能沒有理想主義的檢察官。
2024觀看《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三
2017年3月,檢察題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創(chuàng)收視紀錄。2024年春節(jié),檢察題材賀歲影片《第二十條》登上熱搜再次成為公眾觀影話題。這部以刑法法條為名的影片又是怎樣的匠心獨運、精心打造呢?筆者觀看,覺得不妨從“三個貴在”進行細品。
文藝創(chuàng)作貴在觸碰觀眾內(nèi)心深處最樸素的情感訴求和價值渴望——公平正義
“法,不能向不法讓步!”
“法律,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
“我們,究竟是把怎樣的一個世界交到孩子們的手里?”
……
隨著金句頻出的大段獨白后,參加聽證會的人們紛紛起立鼓掌,電影很快進入了尾聲:校園霸凌事件塵埃落定、水落石出,兒子得以正名;張貴生被追授見義勇為榮譽稱號,未成年家屬的生活有了著落;王永強被不起訴,無罪釋放,與大難不死的妻、女得以團聚;作惡多端的村霸勢力成員得到了法律的嚴懲……
這些體現(xiàn)公平正義的美好大結局,恰是所有觀影人心中的期盼,假如沒有這些大快人心的結果,影片制造再多懸念均可能無多大意義!
文藝創(chuàng)作貴在體現(xiàn)法律的核心價值觀、執(zhí)法司法者終身責任制的至上要求——公平正義
“法律的威嚴來自哪里?來自公平正義,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或者來自執(zhí)法司法者終身責任制的至上要求。
“法律是天理,是國法,是人情!”
當我們在安靜的夜晚仰頭遙望星空回顧往昔,不禁會猛然驚醒,可曾也有緊扣法條和司法解釋回應被告人和辯護人質(zhì)疑卻顯得軟綿、蒼白無力的時刻;可曾也有提訊之后同情被告人卻無可奈何而向身邊人吐露心聲的時刻;可曾也有面對被害人家屬的哭訴而無能為力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刻。
試想,若上訪人張貴生并未遭遇飛來橫禍——交通事故,將如何解開其心結?
影片中雖然展現(xiàn)了對案子的思想重視、分析研判、釋法說理、司法救助、檢察聽證等程序,但離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美好生活等的更高要求、期許卻還有很大差距。
假如,校園霸凌沒能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一個尚懵懵懂懂的孩子是否真能以其還不成熟的心智承受住比天還大之冤情?
假如,王永強的妻子未曾不顧一切、縱身奮躍,司法機關是否能毅然決然采取足夠的力量去遏制村霸勢力的百般侵擾?
這些假設,是現(xiàn)實中的檢察官每天要直面的艱難抉擇。
正是如此,“你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這句話飽含的深義,才如此彌足珍貴。
我們的諸多創(chuàng)新舉措有待因應時勢不斷深化。
還有,影片中,檢察官與公安民警之間“斗嘴”的橋段雖然更像是笑料,但如何進一步深化檢警關系、做優(yōu)雙向協(xié)作,如何進一步落實和發(fā)揮好“偵查監(jiān)督和協(xié)作配合辦公室”的創(chuàng)新機制,是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必須不懈努力的核心所在。
……
毋庸置疑,上述所列舉的全部事項,本質(zhì)上皆指向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全劇或影片均應圍繞法律的核心價值觀——公平正義才是王道、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人公貴在是名副其實的公平正義捍衛(wèi)者、守護者、篤行者
在影片中,韓明看上去本是個很不起眼的小人物,生活中隨時都須求人辦事、工作中處處要夾著尾巴做人,但他所經(jīng)歷的三個如何判定正當防衛(wèi)的案事,卻讓他逐漸成為一名異常堅定的法律捍衛(wèi)者、守護者、篤行者。他和同事頂住了巨浪般的壓力,因為他們內(nèi)心篤信“所有正確的事情都有代價,但不能因為有代價就不去做”!
影片中還有一句話刻骨地感人至深:“法律,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這告誡我們,公職人員或執(zhí)法司法人員必須時時刻刻都有一顆“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公心,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均應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都要把“全面依法治國”的理念永恒地烙印在腦海中、放在心上,否則就極可能導致法治的天平失衡、正義的純度減損。每一名公職人員或執(zhí)法司法人員行走在社會上就如同浩瀚大海中航行的每一艘船只,如果頂不住各種風浪的裹挾,就會時刻有拋錨或觸礁的風險。
“我不相信沒有天理的國法,也不相信沒有人情的天理。”法律和老百姓的情感不是毫不相關的、更不是相互對立的,“法律的權威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公職人員特別是執(zhí)法司法人員,應該時刻心中裝著百姓,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貫穿到工作和執(zhí)法行為中的一切環(huán)節(jié)中去,這就要求公職人員必須時時處處想到人民、熱愛人民、貼近人民。守護民心就是考驗公職人員和執(zhí)法司法者的良知,就是守護法律的底線,保護人民就是維護公平正義,就是比天還要大得多的事??!一名執(zhí)法司法者或公職人員,只要有了這種對百姓無限深厚的真情實感,就一定會對法律和職責充滿無限的敬畏。
2024觀看《第二十條》觀后感范文四
要說2024年春節(jié)檔哪部電影最好看,見仁見智;但要說哪部電影引起最多討論,那必定是張藝謀新片《第二十條》。
我們印象中的張藝謀,在《大紅燈籠高高掛》里通過濃烈的大紅色表達人物壓抑內(nèi)心,在《我的父親母親》用絢爛繽紛的田野和白樺林刻畫純美的愛情,他的電影構圖精巧、技法純屬,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和先鋒性。但是在這一部電影里他似乎非??酥疲跋?、配樂都平實到看不出個人色彩,他似乎希望觀眾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劇本上——他成功了。
片子的前半段放映廳里一片笑聲,后半段一片啜泣聲。
那么,“第二十條”講什么?
講正當防衛(wèi)。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財產(chǎn)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
按照這個標準,影片里涉及的三個案件都是正當防衛(wèi),不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是三個案件的當事人卻又都承擔了刑事或者行政責任。
刑法第二十條曾經(jīng)被稱為“沉睡”的條款,也就是說雖然這么規(guī)定了,司法人員卻不敢用。直到2018年以來,最高檢指導辦理了一系列的正當防衛(wèi)案件,如“昆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麗江唐雪案”等,才讓這一法條不再“沉睡”。
講正義的代價。
刑法既然規(guī)定了,為什么不敢用?
其實在電影中我們就能感受到,生命權太重要了,中國人歷來說“死者為大”,判定王永強的行為是正當防衛(wèi),意味著他對劉文經(jīng)的死不用負責,不僅劉文經(jīng)的族人不能接受,就連王永強的妻子一開始也不敢想。
呂玲玲和韓明面對憤怒的劉家族人,不僅難以保證證人的安全,甚至難以保證自身的安全。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很長的時間里,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整體穩(wěn)定,我國是不鼓勵私力救濟的,因此在正當防衛(wèi)的判定上極其嚴格。
所以,跨出這一步,是極其艱難的。因為沿用慣例不容易出錯,而一旦得出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結論,不僅會受到質(zhì)疑和輿論壓力,還將承擔一系列辦案風險,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講檢察官在“神性”與“人性”之間的自我拉扯。
這樣的勇氣也許不會出現(xiàn)在韓明的身上。
以往我們看到的檢察官,都是像高葉飾演的呂玲玲一樣:一心為公、專業(yè)過硬、信仰堅定、不容置疑。這是檢察官“神性”的一面,讓人感覺安全且疏離;但是也有很多檢察官像雷佳音飾演的韓明,為了孩子讀書爭取掛職,領導面前唯唯諾諾,老婆面前斗智斗勇,遇事盡量息事寧人……他就是我們身邊那些不完美卻親切的普通人。生活已經(jīng)雞飛狗跳了,誰還愿意給自己找不痛快呢?他似乎是最應該繼續(xù)讓第二十條“沉睡”的人。
但他沒有。
也許是受到了呂玲玲理想主義的觀點洗禮,也許是受到了公交車司機死亡的震撼,也許是受到了現(xiàn)實的打擊,他對維護公平正義的理想初心復燃了。在最高檢指導、他積極參與下,案件最終被定義為正當防衛(wèi)。韓明貢獻了精彩的演講:“法律是讓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法律的權威來自哪里?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那一刻,他充滿了神性的光輝,而這光輝因為之前的黯淡而更加耀眼。
講辦案子就是辦別人的人生。
這句話時常被呂玲玲掛在嘴邊,她反復要求一定要找到那把在當時別人都認為不存在的刀,包括韓明在內(nèi)的所有人都覺得她太“軸”,直到趙麗穎飾演的郝秀萍站在樓頂?shù)哪且豢獭?/p>
郝秀萍絕望了。她家徒四壁、負債累累,她被反復強奸,她的丈夫?qū)⒁慌兴佬?,她女兒將成為一個聾啞的孤兒,只有她死了,才算是還了劉文經(jīng)的命,劉家人才能不再用女兒的安全威脅她,而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幫她,她對公平正義絕望、對司法官絕望、對這個世界絕望。
當樓頂?shù)娘L吹到韓明的臉上,去抓郝秀萍的手落空,韓明才明白:是否正當防衛(wèi),不是一道法學業(yè)務的是非題,而是一個家庭的平靜與破碎,是生與死,是一些人的人生。
案子是天大的事,關乎人的命運,再怎么死磕都不為過。
講法不應該向不法讓步。
我想在經(jīng)歷了三個案件之后,韓明對這句話的理解變得不同。
什么是“法”,什么是“不法”,多年來韓明覺得那就是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他喜歡像機器一樣冷靜客觀地對一件事的合法性進行分析,這使得他在面對自己兒子被霸凌者報復的時候還不斷念叨著“四個人打你才傷這么輕”“身體傷痕面積不夠”等看起來十分冷血的話,令人啼笑皆非。直到兒子問他:“到底誰錯了”,他才意識到,法律可以是絕對理性的,而人卻是不完美的,我們不能將一個本來是整體的案件去強行分段切片,割裂其自然演變過程,不能要求人在遭遇侵害危險時還能保持絕對冷靜。如果檢察官總是在事后開啟上帝視角去判斷當事人在恐懼慌亂中的每一幀動作,以絕對的理性去要求處于危急情況下的當事人,就會喪失寶貴的同情,偏離懲惡揚善的初衷,違背人民對司法公正的期待。
我想,在影片的結尾,韓明再次說“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時候,這句話在他心里的定義已經(jīng)改變,是正義不能向邪惡讓步,是良知、勇氣、道義不能被脆弱、恐懼、冷漠所蒙蔽,是挺身而出的社會擔當與寸步不讓的浩然正氣,是一顆透明的心靈,和會流淚的眼睛,也是一個司法官年少時的赤子之心與歸來時的終極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