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 語文高三知識點總結(優(yōu)質13篇)

最新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 語文高三知識點總結(優(yōu)質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9 23:48:06
最新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 語文高三知識點總結(優(yōu)質13篇)
時間:2023-10-29 23:48:06     小編:紙韻

對某一單位、某一部門工作進行全面性總結,既反映工作的概況,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缺點,也要寫經驗教訓和今后如何改進的意見等??偨Y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總結書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一

譯:即使沒有四邊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謀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將,也不能不加以培養(yǎng)教育來供挑選錄用。

2、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譯:如果能夠聽到大夫您的計謀,有什么遲呢?

3、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

譯:不去做百姓所厭惡的事情,補做老百姓認為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

4、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

譯: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賦稅;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個月的賦稅。

5、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

譯:那些明智達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潔,使他穿著漂亮,使他吃飽飯,和他們研究事物的義理。(在道義上和他切磋。)

6、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

譯:以前夫差讓我們國君在諸侯面前出丑。

7、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

譯:有哪個君主像這樣恩惠,可以不為他效勞嗎?

8、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

譯:做臣子的想著要報國君的仇,難道有敢不盡力的嗎?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二

1、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qū)別)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國(通"耐",能)

(6)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2、古今異義

(1)腹猶果然

古義:食飽之狀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2)眾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人,大家

(3)雖然,猶有未樹也。

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4)窮發(fā)之北

古義:毛,草木今義:頭發(fā)

(5)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長的今義:豐收年;春節(jié)

3、一詞多義

(1辯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qū)別)

而御六氣之不辯(通"變",變化)

(2)知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3)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

圣人無名(名詞,聲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而后乃今將圖南(往南飛)/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往南飛)

(2)使動用法。德合一君(使……滿意)/彼于致福者(使……到來)/而徵一國者(使……信任)

1、之

(1)助詞,的。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詞,的)

(3)代詞,它。而莫之夭閼者

(4)代詞,他。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指宋榮子)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詞,這些。之二蟲又何知

(6)動詞,到,往。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2、而

(1)連詞,表修飾。怒而飛/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決起而飛

(2)連詞,表轉折。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3)連詞,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4)連詞,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3、則

(1)連詞,就。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2)連詞,或者。時則不至

(3)連詞,那么。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詞,這樣)

(2)雖然,猶有未樹也(代詞,這樣)、

(3)未數數然也(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5、以

(1)介詞,把。以五百歲為春

(2)介詞,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詞,憑。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連詞,而且。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2)副詞,還。彼且惡乎待哉

(3)副詞,將要。且適南冥也

7、于

(1)介詞,對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詞,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2)代詞,它的。其名為鵬

(3)代詞,它。其負大舟也無力(指水)

1、判斷句

(1)此小大之辯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2)《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3)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間(省略介詞"于")

(2)且舉世譽之而(宋榮子)不加勸(省略主語"宋榮子")

(3)眾人匹(于)之(省略介詞"于")

(4)眾人匹之,(眾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語"眾人")

3、疑問句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示疑問語氣)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問語氣)

(3)彼且奚適也("奚",表示疑問語氣)

4、倒裝句

(1)而莫之天閼者(夭閼之,賓語前置)

(2)彼且奚適也(適奚,賓語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賓語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賓短語后置)

(5)翱翔蓬蒿之間(于蓬蒿之間翱翔,介賓短語后置)

1、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再說水的聚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在庭堂的低洼處倒杯水,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

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鵬鳥借著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穿過云氣,背負青天。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至于遵循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他還仰賴什么呢!因此說,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修養(yǎng)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三

1、復習的知識點

高考語文第一輪復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教材復習階段,包括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部分(字詞、文學常識、默寫)和文言文復習;第二階段是專項復習階段,復習的知識點包括字音、字形、近義詞辨析、成語辨析、病句、標點、修辭、選用仿用變換句式、壓縮語段和擴展語句、語言簡明連貫得體、現代文閱讀(實用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作文訓練(審題、立意、選材、構思、文體)

2、重點難點:

基礎知識部分——成語辨析、病句

現代文閱讀

3、易錯點、易混點:

(1)字音字形部分采用每天課前小卷小考的形式督促學生識記;

(3)在明確概念隸屬的基礎上,規(guī)范答題的要點層次和術語的使用,如句義理解題的答題三個思考角度等。

4、收效:

(1)小卷測試既起到督促學生識記的作用,又能夠化整為零,提高零散掌握知識點的`長效性,部分學生還通過主動申請批改小卷的方式強化記憶。

(2)學生答題的規(guī)范意識有所提高,相當一部分學生培養(yǎng)起答題模式化的意識。

(3)對各考點的考查方向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并且建立起一定的知識結構框架。

(4)寫作過程中學生有意識地嘗試著從立意、文體、選材的角度提高自己的水平。

5、存在問題:

(1)自覺滾動式鞏固復習的意識仍然薄弱,除了客觀時間有限的因素外,計劃性、持續(xù)性的自主復習做到不到位,導致一段時間后復習過內容的淡忘。

(2)雖然對規(guī)范答題作了系統(tǒng)的知識梳理和強調,但是講過知識學以致用的能力不強,或自覺意識不強,導致僅僅是“筆記”而非“腦記”,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未掙脫原有解題惡習的束縛,未能將科學的解題步驟落到實處,所以查漏補缺的實效并不樂觀。

(3)理科生對語文投入從認識上到行動上都很不夠。

(4)新課改條件下對開放題的考查設置較多,而且對學生靈活作答,高度提煉概括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學生往往在這部分既存在畏難情緒嚴重的問題,同時存在較大的惰性。

6、解決辦法:

(1)師生加強對語文學科的重視,拓寬語文的夾縫空間。

(2)平時訓練高標準、嚴要求,“唯規(guī)范是從”,不規(guī)范不給分,不按步驟進行返工。

(3)在現有條件下,結合班級實際,為學生有步驟地滾動復習復習過的知識點提出計劃建議。

(4)在習題訓練過程中,尤其是講評過程中,強調對照答案找差距,透視答案析要點。

7、打算和建議:

(1)針對一輪復習中學生仍然薄弱的知識點再次精選習題進行強化鞏固;

(4)針對個別學生出現的個性化知識掌握上的問題,盡量做到面批面改式的跟蹤指導;

(5)及時針對習題訓練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學生知識漏洞,提醒并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查漏補缺。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四

在一個復句之中,第一個分句出現了主語,如果后幾個分句的主語與第一個分句相同,那么后幾個分句的主語可以省略,這種情況在古代漢語中稱為承前省。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記》)第一個分句的主語是"桃源人”后三個分句的主語同第一個分句,所以省略了。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也常見。

但是古代漢語中還有主語蒙下省略的現象。如“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在“無信”前省略了“你”,在“無禮”前省略了“你”。這種現象在新課標語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見。

由于在語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語常不一致,主語又因省略經常不出現,所以古代漢語中多有暗換主語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多稱成為病句,可是在古代漢語中卻是允許的,正常的,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逼渲小耙姖O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之前的主語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語是“漁人”。(《桃花源記》)主語在前后句發(fā)生了變化,但都省略了。

古代漢語省略賓語的現象,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的及物動詞雖然也要求一個賓語與之搭配,但這個賓語完全可以不出現而隱含起來,只要賓語所表達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經出現或者已經談到過,不再出現也能使人正確體會出動作的接受者,賓語則可以省略。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意思是將尉拔出劍站了起來,吳廣也站了起來,奪下將尉的劍并且把他殺了。

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謂語一定要補充出來。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五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對偶切忌離開內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對仗而背離了修辭的根本目的。

二.對偶的種類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如: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三.對偶的結構

1、成分對偶。如: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時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而后者尤與時宜不合。

2、句子對偶。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四.對偶的作用

對偶的作用:便于吟誦,易于記憶;用于詩詞,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五.對偶的注意事項

對偶時應切忌離開內容,片面追求形式上對仗而背離了修辭的根本目的。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六

賦就是鋪陳直敘,敘事描寫、議論抒情都在其內,是《詩經》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如《豳風·七月》即以直接敘述農夫們的衣食住行和描寫四季的變化來加以表現的?!缎l(wèi)風·氓》也以敘述和描寫的手段寫出了棄婦的遭際和復雜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詩經》常用的表現手法。如《魏風·碩鼠》、《邶風·新臺》是以整體形象作比,但多數篇章是具體的比喻?!缎l(wèi)風·碩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寫形容莊姜的美貌?!对娊洝返谋扔鬟\用得相當廣泛,而且形式多種多樣。興就是托物起興,是詩歌開頭而引起下文的一種手法。有的只起開頭的作用,但多數都有某種意義的關聯,起到象征、烘托、聯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關雎》以鳥的和鳴比喻襯托男女好合?!肚仫L·蒹葭》以秋景創(chuàng)造氣氛烘托心境。賦、比、興的手法常表現為綜合的運用。

二、句式和章法

《詩經》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節(jié)拍為主,間有雜言;在章法上以重章迭唱居多。

三、雅、頌與國風不同的語言風格

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中,重章迭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眾多,富于變化。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chuàng)作主體身份的差異。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七

高三是高考備戰(zhàn)的重要時刻,為了方便各位考生復習下面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xx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希望大家喜歡!

(一)

知識整合

一、鑒賞詩歌的形象

鑒賞詩歌的形象,包括詩歌的人物形象、事物

形象、景物形象。

考點1 鑒賞人物形象

詩歌的人物形象有兩類: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

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

考點2 鑒賞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詠物詩中描寫的形象。

考點3 鑒賞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詩歌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二、常見藝術形象類舉

三、意象

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

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

中,形成了很多傳統(tǒng)的意象,它們蘊含的意義基本

是固定的。如果我們熟悉這些意象,會給鑒賞詩歌

帶來很大幫助。

送別類(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思念)

(1)楊柳。它源于《詩經·小雅·采薇》“昔

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

的依依之態(tài)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傲?/p>

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在古

詩詞

中,它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

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

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

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

的牽掛)

(1)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xiāng)的

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

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p>

(2)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

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和羈旅傷感

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

中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3)雙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

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

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

樓,望斷雙魚信?!?/p>

(4)搗衣。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

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游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

是思鄉(xiāng)主題的傳統(tǒng)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

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

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愁苦類(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

悲涼氣氛)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八

(一)臨

1、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面對,引申為“閱讀”。2、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引申為“迎”。

3、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面對。

4、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樣。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樣。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4)一邊??一邊??。例:一觴一詠

(三)次

1、列坐其次旁邊水邊

2、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扎

3、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進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陳勝、吳廣次當行:次序、按次序引申為“輪到”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九

在語文學習中首先要注重知識的積累,在還有的80天中一定不能只顧做題,要把基礎知識夯實,例如8分的默寫題,這就是高考中送分的題,但好同學因為馬虎經常丟分,所以基礎知識必須鞏固,保證得分。其次,不要陷入題海中,最后階段的復習固然還要做題,但這時絕不能陷入題海,提高成績的關鍵是精練善思。精心選擇訓練內容,認真做好每一份試卷,對本次訓練中自己的提高與失誤認真分析,及時總結。最后,素材的收集,搜集意義深刻的文章,新奇的事件,并對用辯證的觀點加以分析,吸取其精華,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下面簡單介紹下病句和詩歌鑒賞注意的事項。

病句題,在考試中屬于較費心力的題,尤其是基礎比較弱的同學,感覺那個句子都是對的,總是沒有頭緒,其實病句題只要掌握了一些小的技巧,是比較容易完成的。首先要知道病句主要分為語法錯誤和邏輯錯誤兩大類,主要錯誤有: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其次、從語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無論是單句、復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尋找語病時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時要注意辨認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殘缺,主謂、動賓搭配不當等毛病。再次、從詞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飾語同中心語的搭配是否恰當,句子的實詞、虛詞的運用是否恰當,如果沒有發(fā)現語法錯誤就從邏輯角度入手,分析句子的推論是否正確,概念是否明確,判斷是否恰當等問題。

詩歌鑒賞類題型屬于考察學生能力的題型,這需要學生豐富的詩歌閱讀量,對詩歌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詩歌的基本涵義。在做題時可以從這幾方面來入手,首先,讀題目,題目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往往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作的重要切入點。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題選取的詩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chuàng)作風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山水田園詩,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很有好處。三要注意注釋。有些注釋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解釋相關詞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或時代背景。四要注意題材。一般而言,試卷中出現的題材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范圍,這就為我們做題降低了難度。例如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訴說依依惜別之情,或敘述別后的思念。詠史詩、懷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或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愿望,或傾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借古諷今,感嘆昔盛今衰。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十

(一)判斷句

1、“離騷”者,猶離憂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國。

4、此不知人之禍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動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3、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4、而自令見放為

5、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6、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7、是以見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

(三)狀語后置句

1、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3、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

(四)定語后置句: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賓語前置句:

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十一

1.則修文德以來之(使動,使……來)

2.既來之,則安之(使動,使……來;使……安定下來)

3.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使動,使……來)

二、特殊句式

1.何以伐為(賓語前置)

2.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疑問句式,恐怕……吧?)

三、重點實詞解釋

1.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恐怕……吧。是,這個;過,責備。)

2.是社稷之臣也(這個)

3.何以伐為(何以……為?表示反問的一種句式)

4.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陳,擺出來;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職位。)

5.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危,不穩(wěn)定;顛,跌倒;相,輔助盲人走路的人)

6.且爾言過矣(過,錯)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疾,憎恨;辭,托辭。)

8.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貧,貧困;寡,少;傾,傾覆之患)

9.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蕭墻:國君宮門內當門的照壁,暗指魯國內部)

四、一詞多義

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為(這)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是)

c、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正確)

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痛恨)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

3、止a、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停)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c、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只)

4、見、a、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看見)

b、曹劌請見(拜見)

c、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接見)

d、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現)

5、過a、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經過,走過)

b、過猶不及(超過,過分)

c、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太,過分)

d、是誰之過與(過錯)

e、無乃爾是過與(責備)

f、故嘗與過宋將軍(拜訪)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十二

句子翻譯

1. 無乃爾是過與?

譯:恐怕該責備你吧!

2.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譯:這是國家的臣屬,憑什么攻打它呢?

3.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譯:能施展其才能則就其職位,不能這樣做就不就其職位。

4.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譯:盲人走路不穩(wěn),輔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輔助者呢?

5.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譯:兇惡的猛獸從籠子里出來為患,貴重的東西毀壞在匣子里,這是什么人的過錯呢?

6.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譯:有品德的人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愿意去作而編個誑言來搪塞的態(tài)度。

7.既來之,則安之。

譯:已經使他們來了,就使他們安定下來。

8. 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

譯:我擔心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在魯國內部。

高三語文知識點總結歸納篇十三

高三語文上冊知識點總結(文言文)

通假字

1.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有”同“又”,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 )

2.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

3.斂

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

”同“資”,資財,錢財 )

4.蹈死不顧,亦

故哉? (“

”通“何” )

5. 獨五人之皦皦 (“皦皦”同“皎皎”,名聲顯赫 )

古今異義詞

1.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行為”古:兩個詞——品行+成為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活動)

2.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私人”古:自己人,此處可譯為“黨羽、爪牙” 今:個人)

3.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顏色”古:臉色 今:顏料或染料 )

4.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 (“非?!惫牛寒惡鯇こ?今:十分,很 )

5.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 ( “首領”古:頭顱 今:頭兒 )

6.吳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古:痛恨 今:難過心傷 )

7.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 (“發(fā)憤” 古:發(fā)泄憤怒 今:決心努力 )

詞類活用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 墓,名詞活用為動詞,修墓 )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詞活用為動詞,生病)

3.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 (先,形容詞用為名詞,先導、表率 )

4.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 ( 聲,名詞用如動詞,伸張 )

5.緹騎按劍而前 (前,方位名詞作動詞,上前 )

6.眾不能堪,抶而仆之 (仆,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倒下)

7.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撫,名詞動用,出任……巡撫)

8.買五人之頭而函之 (函,名詞動用,用盒子裝 )

9.激昂大義,蹈死不顧 (激昂,形容詞用如動詞,激動振奮)

10.不敢復有株治 ( 株,動詞用如名詞,株連治罪的事情)

11.不能容于遠近 (遠近,形容詞用如名詞,遠近的百姓)

12.贈謚美顯,榮于身后 (榮,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榮耀 )

13.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 (盡,副詞用如動詞,享盡 )

14.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 ( 隸,名詞作狀語,象奴隸一樣的 )

15.安能屈豪杰之流 (動詞的使動用法,屈,使……屈身 )

16.亦以明死生之大 ( 明,形容詞用如動詞,表明 )

變式句

(一)賓語前置

1.誰為哀者? 2.鉤黨之捕遍于天下

(二)定語后置

1.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2. 四海之大

(三)介詞結構后置

1.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2.且立石于其墓之門

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4.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

5.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 6.忠義暴于朝廷

7.贈謚美顯,榮于身后 8.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9.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 10.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四)判斷句

1.公之逮所由使也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4.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5.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被動句

1.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2.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3.不能容于遠近 4.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

通假字

縉紳(縉,通“搢”。插)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層見錯出(見,通“現”。出現) 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詞性活用

a.名詞作狀語

北雖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當引決(分:按本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道中手自抄錄(手:親手)

日與北騎相出沒(日:每天)

b.名詞作動詞

都督諸路軍馬(都督:統(tǒng)率)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則直前詬虜帥失信(前:走上前) 制府檄下(下:發(fā)下)

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序,為……作序) 名曰《指南錄》(名:命名)

d形容詞作動詞

北亦未敢遽輕吾國(輕:輕視)

古今異義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無聊 古:沒有依托。今:單調,沒有價值。)

以至于永嘉(至于 古:到達。今:表示退一步的連詞。)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慷慨 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為巡船所物色(物色 古:搜尋。今:尋找需要的人才或東西。)

幾彷徨死(彷徨 古:走投無路。今:猶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國事遂不可收拾(收拾 古:挽回 今:整理)

以為前驅(以為 古:作為今:認為)

眾謂予一行為可以

禍(行為 古:行動。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在外面的活動。)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可以 古:可以用。 今:表示可能或能夠。)

變式句

騎數千過其門 (定語后置)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 (賓語前置)

構惡于前,獻諂于后∕出沒于長淮間/請罪于母,請罪于先人之墓∕委骨于草莽(狀語后置)

被動句

予羈縻不得還∕為巡船所物色∕為巡徼所陵迫死

判斷句

死生,晝夜事也

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

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