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春望教學反思篇一
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完成了,課后聽取了各位老師的聽課意見和建議,自己也認真分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
于永正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學的藝術(shù)就是鉆研教材。對于一篇課文,只有通過仔細地閱讀,從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對文章的一詞、一句、一字甚至一個標點都要細加揣摩,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聽了很多的課,以及自己上了很多節(jié)課后,我深深地意識到鉆研教材的重要性。特別是最近,鉆研教材似乎是深入到了每一位教師的心中,我想每位教師都在考慮著如何去鉆研教材,我也不例外??蓪τ趹撛鯓硬拍芨玫厝ャ@研教材,心中的疑惑也還有很多。
我在準備教學古詩《春望》時,為了備好這節(jié)課,我查閱了很多教學書籍,閱讀了大量詩人的生平事跡的材料,還在《
唐詩
鑒賞辭典》中查找了《春望》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深入研究了這首詩的相關(guān)分析文章,更深刻地理解了詩人因“國破”而見花落淚,聞鳥心驚的心情,被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所感動。我想,這是我能夠上好這節(jié)課的首要因素,我想要讓學生們被杜甫的這首詩,被杜甫的偉大情懷所感動,那么我首先被他所征服,所感動是很重要的,讀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都落淚了,我要將這種情感帶入我的課堂只中去,用我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師生共同感悟。課前,我們都有一種渴求感。希望盡快進入課堂,希望學生好好和你配合,渴求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赡闳绻汇@研教材,不鉆研你的學生,學生想到的,你沒有想到,你又怎么能和你的共同研讀文本呢?所以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掌握教材,并根據(jù)教學的特定目的和要求,以及學生知識水平的高低,將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再組織、再創(chuàng)造。才能有效準確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也才能選擇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增強能力。
有幾個學生的發(fā)言讓我難忘?!皽I”字激起的共鳴最多。學生們說此字頗奇,說人心中悲痛,至多說到“淚流滿面”已是極度夸張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淚水呢?這樣的淚水究竟飽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不僅是淚多如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萬千激憤,淚來的突然而猛烈,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感悟到了詩人的悲憤,有的說感悟到了詩人的思親,還有的說是詩人面對此情此景無限傷感的淚水,不同的孩子,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這每一次的感悟都會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詩人艾青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話,所以,我把這句話出示出來之后,在完全沒有想到的情況下,孩子們竟然和我一同深情的朗讀了出來,這使得整個課堂情感得到了一個提升,也使得我和學生的情感達到了共鳴。
“望”杜甫的一生,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杜甫,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一個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杜甫,一個溫柔慈愛的杜甫。他們還望到了歷史的煙云,戰(zhàn)爭的殘酷,望道了人生的無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們對戰(zhàn)爭的詛咒??了解杜甫是我這堂課的一個愿望吧!似乎我這么多年來,都是在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里成長起來的,我希望孩子們也能真正的去了解我們的這位偉大的民族詩人,所以,我選擇了幾首易懂的,流傳較為廣泛的詩歌來進行課外拓展,首先是比較《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然后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這些詩句走過歷史,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為什么杜甫的眼里會常含淚水,因為他對我們中華民族愛得深沉。
授課之后,還有很多遺憾留在心中。
首先,我的教師個人素養(yǎng)還需要提升,在這樣一篇千古名篇的教學上,雖然我事先的準備充分,但是由于我的個人素養(yǎng)的不足,所以,我還需要多汲取營養(yǎng),努力提高自己。
其次,我的教學意識還需要轉(zhuǎn)變,我培養(yǎng)學生探究,合作,自主學習的意識還不足,課堂上的引領(lǐng)作用不充分,在學生感悟困難的時候,我就比較急躁,常常以我的感受去代替學生,而忽視了怎樣去引導學生感悟,這也從側(cè)面說明了我的教學經(jīng)驗不足,沒有一個高超的教學方法,很難在平時的教學中去很好的引導學生。
還有,我的
課件
利用不夠充分,我制作的課件和本詩的聯(lián)系是很緊密的,但是,由于我的設計環(huán)節(jié)上不夠完美,所以,教學輔助手段沒有發(fā)揮出最佳作用來,課后,我反思,可能學生會對那些畫面留下印象,但是這些畫面由于缺乏了教師的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學生也不肯能去全身心的留意,所以,如果將課件的播放能夠選擇最佳時機,一定會起到更好的效果。當然,我的這節(jié)課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希望今后通過個人教學經(jīng)驗的提高和積累,在學校的各種教學活動中的學習和取經(jīng),讓我的水平不斷提高。
“詩圣”杜甫,他的詩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他的詩沉郁頓挫、壯志豪情。在《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詩----《杜甫詩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學習這三首詩,學生對對我國古代
詩詞
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學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思想,并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jié)課完成。對《春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嘗試----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將兩首詩歌進行比較學習。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兩首詩歌為杜甫不同時期所寫,詩的風格也迥然不同,《春望》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郁。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xiàn)象,從而獲得詩歌鑒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jù)
教學設計
,我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jīng)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已經(jīng)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fā)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早年內(nèi)心的遠大抱負和后來的憂國傷時之情,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以下一些問題;
1.本課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詩歌風格不同原因的環(huán)節(jié)之中,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對詩歌情感的感悟不能離開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但將詩歌背景放在學習詩歌之前介紹是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呢?什么時候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介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 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比如在學習《望岳》這首詩歌時,如何啟發(fā)學生從詩歌的字里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jié)。
3.在本課教學中,還應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為學生優(yōu)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
春望教學反思篇二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對童話這種題材的講解不透側(cè),用這種方式有什么具體的好處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只能停留在表面層次上,比如說生動、具體、形象,沒有深入了解。
2、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只是理解,沒有對此引發(fā)出來的.內(nèi)容進行鞏固和進一步了解,應該讓學生以寫作的形式或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加深對環(huán)保意識的認識,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挖掘的不夠透徹。
3、課堂學習方式比較單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時間,只是一味的讓孩子自己品悟,對于童話的方式,學生也沒過多的體會,也沒發(fā)現(xiàn)孩子對這種文體的喜愛。這也是老師的失敗之處,童話以它生動的語言描寫,發(fā)散的思維方式,應該能贏得更多孩子的喜愛!
春望教學反思篇三
“詩圣”杜甫,他的詩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他的詩沉郁頓挫、壯志豪情。在《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詩----《杜甫詩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學習這三首詩,學生對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學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思想,并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jié)課完成。對《春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嘗試----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將兩首詩歌進行比較學習。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兩首詩歌為杜甫不同時期所寫,詩的風格也迥然不同,《春望》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郁。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xiàn)象,從而獲得詩歌鑒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jù)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jīng)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已經(jīng)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fā)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早年內(nèi)心的遠大抱負和后來的憂國傷時之情,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以下一些問題;
1.本課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詩歌風格不同原因的環(huán)節(jié)之中,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對詩歌情感的感悟不能離開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但將詩歌背景放在學習詩歌之前介紹是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呢?什么時候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介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 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比如在學習《望岳》這首詩歌時,如何啟發(fā)學生從詩歌的字里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jié)。
3.在本課教學中,還應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為學生優(yōu)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
春望教學反思篇四
通過這首詩歌的教學,收獲良多。
一、課堂教學的時間很寶貴,教師要爭取把力用在刀刃上。我的.設想是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盡量多讀,并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在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思,以讀帶學,課堂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思路是正確的。
二、讓學生多思考,主動學習。
在教學中,老師多提問,少講解,讓學生在思考中學會分析問題,總結(jié)問題。所以我設計了很多思考題目,目的就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
三、課后作業(yè)既緊扣課文,又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
布置的擴寫題目,老師可以示范性的先寫開頭,以達到開拓學生思維的效果。
春望教學反思篇五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會師生間的真摯感情,引導學生以情引學,情中深學,學后品情。在教學本課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培養(yǎng)目標,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體現(xiàn)。
1、鼓勵學生自己提問、自己解決。第一教時,讓學生在自己讀書的基礎上抓住重點描寫達麗瑪上課走神的句子,勾畫品讀,進行交流,體會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意思,解決問題。第二教時重點抓住描寫烏漢娜老師的句子進行研讀。使學生在讀書中養(yǎng)成愛問、會問、善問并能帶著自己的問題讀書、思考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品味能力和表達能力。
2、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充足的朗讀課文的時間,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指名讀課文,到默讀、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子邊讀邊談體會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課文所表達的師生間那真摯的情感,悟出之后再通過感情朗讀體會老師對學生的無私而深厚的愛心以及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3、立足課本,著眼課外,以“春天的雨點,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發(fā)勃勃生機。春天的雨點,仿佛也落在達麗瑪心里?!睘榫€索串聯(lián)整堂課的教學。并讓組織學生集體交流,通過點撥,使學生懂得前后兩個“春天的雨點”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進而理解課題的雙重含義:它既指大自然里的雨點兒,同時又用來比喻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
春望教學反思篇六
對杜甫《春望》一詩耳熟能詳?shù)贡橙缌鞯娜艘欢ㄊ翘嗵?而因囿于傳統(tǒng)解讀對《春望》之“望”究竟應為何意而進行思考的人恐怕甚為寥寥。傳統(tǒng)解讀中,人們總把“望”解釋成“遠望”、“遙望”,有一些人還把“望”在本詩中解釋成其他意思:盼望、渴望、希望、期望……等,但本人總感覺這些解釋都流于膚淺,未能弄清楚杜甫《春望》之“望”的真正含意,因而對《春望》一詩的總體解讀也就失之偏頗。《春望》之“望”,作為統(tǒng)領(lǐng)全詩內(nèi)容的關(guān)鍵詞,也是一個被人稱之為“詩眼”的詞,在全詩中的意義和作用,本應一以貫之,但在傳統(tǒng)的解讀中,把“望”字理解成“遙望”、“盼望”等,實在是難于一統(tǒng)到底,給人的感覺甚是不爽。直截了當?shù)刂v,如果說第一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還姑且可以一“望”的話,以后的內(nèi)容便沒法“望”下去了。試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句中因感慨時勢而落淚,因怨恨離別而驚心,完全是一種心情,怎么“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一般陳述或評論,又怎么“望”?抑或解釋為“盼望”、“渴望”?那這與第一句之“望”字之意顯然已經(jīng)不是一個概念。如此一首短詩,一個題目當中的中心詞、關(guān)鍵詞的詞義不能一以貫之,不能堅持始終,實在叫人難以接受。而“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則是更加的沒法去“望”了。請問,哪位能“望”到自己頭頂稀疏的白發(fā)?或者頭發(fā)再長一點的話,那與自己也不過是近在咫尺的`距離,也需要一“望”嗎?老杜的創(chuàng)作思路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那傳統(tǒng)的解讀為什么讓人感覺如此別扭呢?究其原因,本人認為,傳統(tǒng)的解讀者還是未能結(jié)合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深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里去進行品讀,從而造成對該詩全面理解把握的失當。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結(jié)合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深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里去進行品讀的話,也許對該詩的理解會更接近本人抒情言志的初衷。
縱觀杜甫之仕途,可謂極不順利。先是考取進士落第,受困長安,繼則投詩獻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亂,長安陷落,玄宗入蜀。本欲北投肅宗,卻陷于賊手,羈縻半載。好不容易冒死逃歸獲左拾遺,又因房案私情,犯顏直諫,幾近一死。長安收復以后,雖然官復原職,而旋即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不久關(guān)中饑荒,杜甫遂棄官攜家隨民加入逃難之列。此后在好友嚴武處(成都)稍有短暫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的那段時間,這兩句恐怕也并不僅僅是感慨諸葛武侯吧?),但隨著嚴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懷遠大志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卻不能腳踏實地(“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喜歡做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卻又有失約束、滿腹牢騷(“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喜歡關(guān)心天下大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又高談闊論不切實際,他甚至是一個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養(yǎng)活不了的人(“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人必然會在現(xiàn)實中到處碰壁不為所容,而終將一無所成(“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從而醞釀出《離騷》式的滿腔“怨恨”情緒。人們把杜甫的詩歌風格概括為“沉郁鈍挫”,其“沉郁”之風恰恰道出其作品內(nèi)容及主題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壓抑郁悶。讀他的詩歌作品,隨處都可以感受到這種深切的“怨恨”??梢哉f,“怨恨”已經(jīng)成為老杜解不開的終身情結(jié)。
據(jù)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春望”這個標題的意思絕不是指“在春天里“望”(看)到什么”,而應理解為“春天里的怨恨”。這個“望”字便是杜甫發(fā)自肺腑的強烈的“怨恨”之情!這個題目的語法結(jié)構(gòu)可在王昌齡《閨怨》一詩的題目中找到印證!
在唐代其他詩歌中也可找到關(guān)于“望”字作為“埋怨、怨恨”義項的印證,而且常常與“悵”連用,組合為“悵望”一詞(本人認為,這個“望”實在與眼睛沒有什么關(guān)系)。如: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一詩“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中,江水之“聲”肯定是不可以“望”(遠看)的,“惆悵怨恨”于江邊的“江水聲”才符合李商隱“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春恨”“秋恨”!再如:徐凝《七夕》一詩“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別離還有經(jīng)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中,前兩句為寫景,后兩句為抒情,其中“悵望不如河鼓星”句,很明顯是感慨“河鼓星”(牛郎星)尚有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惆悵怨恨”自己還不如牛郎那樣可以在每年七夕,“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相會有時,而不是“遙望”“河鼓星”的問題。再如謝朓(南朝齊)《新亭渚別范零陵云》:“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云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廣平聽方籍,茂陵將見求。心事俱己矣,江上徒離憂”中“悵望”和“夷猶”都是寫內(nèi)里的心情,而不是寫外部的動作,送行的人充滿了“悵惘怨恨”,被送的人則顯得猶豫不決。還有把“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中的“望”解釋為“在風煙中遙望五個渡口”實在是牽強附會,免為其難。我真不知道詩人身處三秦之地拱衛(wèi)之中的長安城宮闕,隔著“危呼高哉”的秦嶺蜀道,對遠在“蜀州”且在“風煙”當中的“五津”怎么“遙望”!其實,這個“望”正是王勃面對自己的好友“知己”即將遠赴蜀州上任而對“五津”所產(chǎn)生的一種不情之“望”(怨恨)!正因為朋友間的離別充滿了離愁別恨(“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所以送行者才對即將遠去的朋友進行寬慰(“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依照以上幾個方面的闡述,對《春望》一詩應作如下解釋: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恨時事,傷懷離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物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句表面上是寫花鳥,實則寫杜之本心?;B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此時之見,卻讓墮淚驚心。詩人觸景生情,移情于物,“怨望”之情得到了進一步的表達。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此句因為寫出了在戰(zhàn)爭動蕩的歲月里“消息隔絕久盼親人音訊而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會使人心產(chǎn)生廣泛的共鳴,故成為千古傳誦之名句。自從“安史之亂”以來,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然連續(xù)不斷,“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烽火苦教鄉(xiāng)信斷”!多么盼望一封勝過“萬金”的家信能夠帶來家中親人的消息??!但僅僅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心愿,在這樣特殊的時期竟然不能實現(xiàn)!“怨望”之情在此向親人故友方向進行了縱深擴展。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書不見。近觀面前的頹敗之景,遙斷遠方親人的慘戚之象,不覺于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猛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白頭”為愁所致,“搔”則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之程度。這樣,在深受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再加之年邁體衰、日暮途窮之感,還有什么比這種情境更讓人倍感無奈呢?此情此景,能無怨乎?“怨望”之情達到了極致!
至此,本人認為:只有把“望”理解為“怨恨、埋怨、責怪、悵恨”等一種情感郁積,才能準確解讀《春望》全詩,才能更加貼近或合乎杜甫“春望”之創(chuàng)作初衷。
春望教學反思篇七
今天上了《七顆鉆石》這篇課文,課堂氣氛挺好,我也非常高興。
這篇課文是19世紀俄國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童話故事,學生都非常喜歡這類帶神奇色彩的文章。課文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和清晰有序的脈絡,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小姑娘在地球上發(fā)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的時候,為她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fā)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后水罐里跳出七顆鉆石,又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而這七顆鉆石升到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
在教學中,“焦渴”的理解是重點之一。我在設計時,預設了四個層次: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渴”的感覺?第二層次是讓學生明白,“焦渴”又是怎樣的感覺?第三層次是讓學生明白,渴得很厲害是怎樣的?仿佛看到了什么?第四層次是讓學生體會水的重要性。在具體操作時是這樣安排的:師:剛剛小朋友提到了“焦渴”,對于這個詞,誰還有補充?生:口渴,想喝水。師:你有過口渴的感覺嗎?生:旅游的時候會口渴。生:讀課文也會口渴。師:這是“焦渴”嗎?那“焦渴”是怎樣的感覺?生:不能再忍受了,非常需要喝水。生:太陽曬得嘴唇都裂了。生:真想喝水,都快要死了。師:水多么重要?。〈藭r,水就是人的命?。。ㄖ笇Ю首x)在具體操作時,孩子們對焦渴的'理解還是比較到位的,能從“焦渴”看到嘴唇干裂,既而想到不喝水人就要死去,加上老師的及時點撥,真正體會到了水的重要性。其次用同樣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小姑娘咽了咽唾沫”這句話,從而切實體會小姑娘美好的心靈。
最重要的是在本課教學中,我的學生成為真正的“讀者”,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發(fā)展語言。
春望教學反思篇八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讓我感受到了作者憂國思親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那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1.詩文總有魂,教師如能迅速把握詩魂,往往能提煉出課之魂。
2.整合之功不容小視。在整合中教師提升自己分析處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簡化教學頭緒,再整合中擴大教學的容量,在整合中豐富學生的思維次。
3.對話之美,當然美在自然率真,但是我們應改摒棄漫無邊際的對話。課堂教學的時間很寶貴,教師要爭取把力用在刀刃上。預設不等于預置,巧妙地設計并不是為了作秀。
課因簡潔而美麗,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靈動而美?!耙粍怼?、“一矢中的”確實應該是教學的一種神奇絕美的境界吧!
春望教學反思篇九
民-主九年制學校:朱亞君
傳統(tǒng)教學古詩詞一般都是先反反復復地誦讀,再進行語言的品析,進而感受詩歌的意境。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jīng)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詩詞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詩句弄得支離破碎,那還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這一基本理念指導下,我們八年級語文集體備課組老師在集體備課時一方面積極全面推行“五步教學法”,落實高效課堂,一方面尋求新的教學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jié)課完成。對《望岳》《春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嘗試----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將兩首詩歌進行比較學習。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兩首詩歌為杜甫不同時期所寫,詩的風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壯闊、氣勢磅礴、抱負遠大;而《春望》則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郁。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xiàn)象,從而獲得詩歌鑒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我有針對性地布置預習詩人的經(jīng)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教學過程中,我以音樂和風景畫導入新課,逐步開展“預、檢、展、評、測”五部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有備而來,都踴躍發(fā)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早年內(nèi)心的遠大抱負和后來的憂國傷時之情,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備課時涉及到對中考內(nèi)容的名句分析,也有鏈接中考的當堂檢測。大部分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少部分學生需要與同學合作探討和老師的幫助??傊?,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以下一些問題:
1.在課前預習時和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上,學生過于依賴參考資料,按部就班,思維僵化。同樣一句詩,一個習題,有多種方式去解答,學生偏要習慣性的看資料,形成思維定勢,缺少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造成原本不唯一的答案竟然異口同聲。
2.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比如在學習《望岳》這首詩歌時,如何啟發(fā)學生從詩歌的字里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jié)。
3.在本課教學中,還應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為學生優(yōu)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
另外,是對詩歌的意境體會,對佳句的賞析,我覺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由于學生活動增多,老師對學生的問題的闡述占用了課堂大部分的時間,導致老師對名句的賞析沒能深入。教師掌控課堂的能力還顯有限,沒有做到收放自如。
教無定法,教學中不管我們運用什么方法,目的是追求課堂效率的最大化,課本資源使用的最廣化。上完這節(jié)公開課我認為把音樂引入古詩詞課堂教學是必要的,比如課前音樂導入新課,課中學生在舒緩的音樂背景下朗讀背誦,以及嘗試用流行歌曲填詞的形式快速記憶詩詞,授課過程中師生輕松自由,寓教于樂,這點比較成功,是這節(jié)課的亮點。而傳統(tǒng)教學則注重字里行間,枯燥講解,?機械的背,總是讓學生興趣索然、叫苦不迭,其效果也不理想,常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混淆局面(如學生經(jīng)常把《望岳》與《春望》混淆背亂在一起了。)其實,古詩歌有很強烈的意境美與音樂美,正因為如此,許多古詩詞都被譜曲唱成歌。如果能找到相關(guān)的樂曲內(nèi)容,讓學生充分感受用音樂語言刻畫的意境的獨到之美。然后通過表象遷移,學生也就不難感受到詩中所表現(xiàn)的藝術(shù)效應了。
春望教學反思篇十
古詩學習往往比較抽象、含蓄,學生的學習若脫離了想象、畫面,就比較枯燥,使用多媒體教學,通過鮮活的畫面、直觀的感受,反復的聽讀、吟誦,會加深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體會,還會增進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使用多媒體上課,讓學生在圖片中找詩句,在短片中感受泰山的雄偉高大、神奇秀麗,不僅更直觀,而且更易于學生體會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和遠大的抱負,同時也激起了同學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在轉(zhuǎn)入《春望》的學習過程中,也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就情景,介紹背景,在情景創(chuàng)設中,同學們仿佛也走進了那個動亂的年代,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讓學生更易理解詩歌,更易于理解詩人思想感情。
以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既引導了學生學習的方向,又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參與意識,調(diào)動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成為學習的主人。
讓學生從寫作背景、主題思想和詩作風格三方面比較兩首詩的不同,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杜詩“詩史”的特點,印象也更加深刻。
春望教學反思篇十一
“詩圣”杜甫,他的詩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他的詩沉郁頓挫、壯志豪情。在《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詩————《杜甫詩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學習這三首詩,學生對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學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思想,并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jié)課完成。對《春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嘗試————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將兩首詩歌進行比較學習。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兩首詩歌為杜甫不同時期所寫,詩的風格也迥然不同,《春望》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郁。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xiàn)象,從而獲得詩歌鑒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jù)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jīng)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已經(jīng)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fā)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早年內(nèi)心的遠大抱負和后來的憂國傷時之情,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以下一些問題;
1、本課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詩歌風格不同原因的環(huán)節(jié)之中,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對詩歌情感的感悟不能離開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但將詩歌背景放在學習詩歌之前介紹是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呢?什么時候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介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比如在學習《望岳》這首詩歌時,如何啟發(fā)學生從詩歌的字里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jié)。
3、在本課教學中,還應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為學生優(yōu)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
春望教學反思篇十二
于永正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學的藝術(shù)就是鉆研教材。對于一篇課文,只有通過仔細地閱讀,從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對文章的一詞、一句、一字甚至一個標點都要細加揣摩,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聽了很多的課,以及自己上了很多節(jié)課后,我深深地意識到鉆研教材的重要性。特別是最近,鉆研教材似乎是深入到了每一位教師的心中,我想每位教師都在考慮著如何去鉆研教材,我也不例外??蓪τ趹撛鯓硬拍芨玫厝ャ@研教材,心中的疑惑也還有很多。
我在準備教學古詩《春望》時,為了備好這節(jié)課,我查閱了很多教學書籍,閱讀了大量詩人的生平事跡的材料,還在《唐詩鑒賞辭典》中查找了《春望》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深入研究了這首詩的相關(guān)分析文章,更深刻地理解了詩人因“國破”而見花落淚,聞鳥心驚的心情,被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所感動。我想,這是我能夠上好這節(jié)課的首要因素,我想要讓學生們被杜甫的這首詩,被杜甫的偉大情懷所感動,那么我首先被他所征服,所感動是很重要的,讀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都落淚了,我要將這種情感帶入我的課堂只中去,用我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師生共同感悟。
課前,我們都有一種渴求感。希望盡快進入課堂,希望學生好好和你配合,渴求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赡闳绻汇@研教材,不鉆研你的學生,學生想到的,你沒有想到,你又怎么能和你的共同研讀文本呢?所以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掌握教材,并根據(jù)教學的特定目的和要求,以及學生知識水平的高低,將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再組織、再創(chuàng)造。才能有效準確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也才能選擇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增強能力。
有幾個學生的發(fā)言讓我難忘。“淚”字激起的共鳴最多。學生們說此字頗奇,說人心中悲痛,至多說到“淚流滿面”已是極度夸張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淚水呢?這樣的淚水究竟飽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不僅是淚多如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萬千激憤,淚來的突然而猛烈,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感悟到了詩人的悲憤,有的說感悟到了詩人的思親,還有的說是詩人面對此情此景無限傷感的淚水,不同的孩子,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這每一次的感悟都會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詩人艾青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边@句話,所以,我把這句話出示出來之后,在完全沒有想到的情況下,孩子們竟然和我一同深情的朗讀了出來,這使得整個課堂情感得到了一個提升,也使得我和學生的情感達到了共鳴。
“望”杜甫的一生,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杜甫,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一個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杜甫,一個溫柔慈愛的杜甫。他們還望到了歷史的煙云,戰(zhàn)爭的殘酷,望道了人生的無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們對戰(zhàn)爭的詛咒……了解杜甫是我這堂課的一個愿望吧!似乎我這么多年來,都是在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里成長起來的,我希望孩子們也能真正的去了解我們的這位偉大的民族詩人,所以,我選擇了幾首易懂的,流傳較為廣泛的詩歌來進行課外拓展,首先是比較《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然后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這些詩句走過歷史,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為什么杜甫的眼里會常含淚水,因為他對我們中華民族愛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