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神曲讀后感篇一
暑假一個狂風驟雨、雷電交加的下午,我終于小心翼翼得買回一本巨著。神曲,一個比那天地混沌的下午天空中的霹靂還要如雷貫耳的名字;神曲,一個使古今中外多少詩人、文學家和評論家都為之驚嘆的名字,此刻,赫然鐫刻在我的眼簾上。
其實早就聽聞這個大名了。據說,一個人如果能啃下《神曲》,這個人的文學水平就得到了一次飛躍。我也曾有幸一窺它的鳳毛麟角,只不過到了這個暑假,才真正有機會坐下來,細細地去品嘗。
拿破侖說過,統(tǒng)治世界的是想象力。
但是在但丁的文中,有一點,必定使他遠遠超越其他的遷客騷人。
那就是博愛。這也就是這本書為何能成為以人文主義為引導的文藝復興開始的標志。但丁將他畢生的心血傾注于對已故戀人那種“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博愛中,傾注于對慘遭蹂躪的故鄉(xiāng)的博愛中,傾注于對歷經苦難的世間人寰的博愛中,更傾注于對信仰和全人類的博愛中……傾注于博愛,那被后世如盧梭和孫中山等巨人所廣為傳唱的博愛。
《神曲》的最后一句正是:是愛也,動太陽而移群星。
終于有幸拜讀這部大書,我的靈魂也隨著但丁的足跡一步一步地升華。我知道,我并不能咀嚼并讀透它,而且永遠不能,哪怕是里面的一句話。我只能囫圇吞棗。但即使如此,我也已從中汲取了能量。
為但丁用他故鄉(xiāng)意大利的詠嘆調譜寫的這部震撼人心的千古絕唱而高歌,為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而拍案,為那種人文主義而擊節(jié),為它在歷史上的地位而側目,更為那種橫貫天地間的力量而贊嘆!
神曲讀后感篇二
寒假的時候逛書店,偶然間看見放在世界名著書堆中的《神曲》,好奇心讓我翻開了它,對于西方文學不甚了解的我,《神曲》對我來說有種很神秘的感覺,像是另一個世界,充滿魔神鬼怪,而它又是文藝復新時期的代表作,應該也有眾多的宗教故事。果然,當我翻開它的時候,它就帶領我走進另一個世界,一個神秘的,中世紀西方宗教世界。
《神曲》是偉大的意大利詩人阿利蓋利·但丁的代表作,但丁出生于中世紀的1265年—1321年,被譽為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及新世紀的第一位詩人。
小學的時候就有聽說過但丁,也知道他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詩人,知道他對文藝復興所做的巨大貢獻,但是最近想對他有更深的了解的時候卻發(fā)現外界對但丁的了解也不多。就連他的具體出生日期也不知道,受教育的程度也不甚了解,但他的一句名言卻能流傳近千年,我很喜歡他說的那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辈坏貌徽f但丁是一位神秘又讓人崇敬的偉大詩人。
但丁出生在一個動蕩的年代,所以他的命途也注定是動蕩的,1301年,但丁因為談判失敗而被放逐,雖然他很想回家,但是當1315年,佛羅倫薩被軍人掌權,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罰金,并于頭上撒灰,頸下掛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國時。但丁回信說:“這種方法不是我返國的路!要是損害了我但丁的名譽,那么我決不再踏上佛羅倫薩的土地!難道我在別處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嗎?難道我不向佛羅倫薩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觸寶貴的真理嗎?可以確定的是,我不愁沒有面包吃!”可見但丁對名譽的看重,于是他再也沒有回家過。
但丁于1321年客死他鄉(xiāng),在意大利東北部臘萬納去世。但丁是第一個采用“文藝復興”主義的作家。他的《神曲》里面就有很多人文主義的精神,比如,肯定人,肯定人性。但是由于幾個世紀的神學統(tǒng)治,神學觀念還比較根深蒂固,所以,《神曲》里面也有很多中世紀神學方面的因素,比如,采用神學的神話題材,采用中世紀神學的寫作方法等等,從他以后,“文藝復興”運動蓬勃開展起來,并且蔓延到歐洲其他國家。因此,但丁被認為是中世紀的最后一個作家,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新時期的第一個作家。
14世紀初,偉大的意大利詩人發(fā)表了他不朽的《神曲》。之后在漫長的700年歷史中,這部書不僅變成了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的標志,而且,其橫貫詩歌,哲學,神學等多個領域的博大與天才,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散發(fā)著罕見的魅力。
全詩為三部分《地獄》,《煉獄》,《天堂》,譴責教會的統(tǒng)治,但仍然未擺脫基督教神學的觀點。書本描述的是年紀35歲的但丁,也就是1300年的時候,迷失在了一個迷霧的森林里,在森林的一座山腳下面,他被三只猛獸攔住了去路,這時出現了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魂對他說:“你不能戰(zhàn)勝這三只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比缓髱ьI他穿過了地獄,煉獄和天堂。詩人的這次上天入地的幻想之旅,可以看作是人類靈魂凈化的過程,對于人性,社會中的陰暗與光明,但丁從他的時代,他的視角出發(fā),做出了自己的陳述與表態(tài)。
《神曲》的體裁是詩歌,全詩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詩,一共100篇。詩句是三行一段,連鎖押韻,各篇長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獄4720行;煉獄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一詞結束。《神曲》充滿了豐富的典故與象征,這些對于具有地域差異和時代差異的我來說,有巨大的閱讀障礙,讀的時候也需要借助大量的輔助材料。
當走到我們生命旅程的中途,我發(fā)現自己在一片幽暗的森林。但丁一開始把自己描述為一個行至半途的人,1300年但丁是35歲,他把人的一生設定為70歲,他迷失在一個恐怖的黑森林里,黑森林象征著人在旅途中的危機: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個體被強迫重新評估事物的真正價值。對于這種狀態(tài),但丁說:“死亡也并不比他更可怕?!?/p>
看哪!一只豹子,柔軟而輕捷,一只披著花斑毛皮的豹子。然后他在尋找出路的旅途中碰上了三只野獸,野獸作為阻礙朝圣者直接攀上光明的頂峰的對立面出現,象征著人性中自我的三種心理狀態(tài)。豹,獅,母狼——分別象征人性的野心,貪欲和自大。它們都很餓,逃避不開,朝圣者開始退卻,然后維吉爾出現了。
這些可憐的人,從沒生活過,一次一次的被環(huán)繞著的馬蠅和黃蜂蜇傷。維吉爾帶領但丁來到地獄門前,對他說:“進入這里的人們必須放棄一切疑慮,在這里任何怯懦必須立即死亡,因為已經到了我所說的地方,這里你會看到悲慘的人們,他們失去了心智上的善。”但丁在這里所說的可憐的人,是那些渾渾噩噩度過一生的,沒有立場,面對任何事情都保持冷漠的人們。這里揭示了人性中惡的一面。
我剛到這個國度時見到了偉大的主降臨到這里。維吉爾帶領但丁渡過阿克倫河,然后來到地獄第一層——林勃?;綇突詈笙碌降鬲z救出了《舊約》中杰出的人物,并在1215年第四次拉特蘭會議和1274年里昂會議上被公布為教義。
因為暴食顆詛咒的罪行,如你看到的,我憔悴在雨中。在暴食者所居住的地獄第三圈,始終下著污濁的雨、雪、冰雹,并且有三頭的怪獸科爾布魯斯用爪子撕裂著靈魂們。那些生前享用溫飽所需的食物的暴食者們,在這里只能吃腐爛、冰凍的爛泥。
他們大聲呼喊,滾動著重物,用他們的胸膛去推。他們相互廝打,到了那個地點,每個人都把重物推回,喊著:“你為什么堆積?”“你為什么揮霍?”在吝嗇于浪費者所居住的第四層,維吉爾咒罵攔道的普魯托(希臘神話中的財神):“讓你的報復吞噬自己吧!”吝嗇者和浪費者推動重物象征著金錢是使他們墮落的同樣的理由。
每位女神用指尖扯著胸部,用手拍打著自己并大聲哭著,叫道:“就讓美杜莎來吧,這樣我們就會讓他變成石頭?!泵蓝派窍ED神話中的蛇發(fā)女妖,看見她的人都會變成石頭,波爾修斯得到雅典娜的幫助,后者給了他一面可以當鏡子使用的盾牌,從而殺死了美杜莎。
于是我稍稍向前伸出手,從一棵大荊棘上扯下一只,它的樹干就喊:“為什么撕毀我?”地獄的第七圈第二環(huán)是施暴力于自身者所居住的地方,他們變成濃密荒涼的森林,維吉爾叫但丁折一枝樹枝下來,它們就大聲叫喊并且流血。這是一個自殺的人,變成了一株荊棘,扎根在絕望的泥土里。以自殺者的樹葉為食物的哈爾皮將給他們永遠的痛苦。
不要讓那些惡魔看到你在這里,小心的蹲在巖石后面。在第八圈第五谷,維吉爾要朝圣者在他和惡魔說話前先躲起來,他對惡魔的首領馬拉科達說,但丁的旅程是經過上帝批準的,于是馬拉科達派了十個惡魔護送他們。在這一層中,貪污受賄者被浸在煮沸的瀝青池中,如果他們敢于把頭露出表面呼吸的話,惡魔們就用叉子叉起他。
他的雙腳剛一觸到下面深深的溝底,那十個惡鬼就已經在我們頭頂的堤壩上。當旅行者們意識到不能信任魔鬼們的時候,維吉爾又一次將但丁抱起,正如一位被喧嚷驚醒的母親看到身旁燃起的火焰會抱起兒子不停奔跑一樣。維吉爾時不時的介入和保護提醒我們,即使有足夠的準備和智慧的向導,人們有時還是會面臨墮落的處境。
神曲讀后感篇三
《神曲》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詩人但丁的名作,分三部《地獄》、《煉獄》、《天堂》。他把這三部詩歌的內容描寫的好似中國民間相傳的十八層地獄一樣。但丁將自己作為主人公,極具幻想地編寫了《神曲》的故事情節(jié)。
讀過《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悲哀,人類的悲哀、社會的悲哀、活著的悲哀。我開始矛盾,如果有地獄就會有天堂,既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陰間為活著所做的錯事受罰,為什么天使神仙們不在他活著的時候給予明示呢?錯,應該是女媧的錯,她在造人的時候就不應該讓人類有思維,不應該讓人類有“痛覺”跟七情六欲。錯的應該是宙斯,他應該在人類知道善、惡、美、丑的時候就將人類滅絕,這樣也省得他在后來的日子里生氣。
然后是《煉獄》,這里的靈魂們也有錯,只是程度較輕或是已經悔悟,然后在這里懺悔、洗過。當洗過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靈魂。
但丁出身貴族家庭,我想這種悲觀的想法是當時的社會和歷史的發(fā)展造成的吧!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將人們區(qū)分出等級和階級,而資本的積累過程又將人們劃分等級的過程變得更加赤裸、更加惡毒。
神曲讀后感篇四
讀過《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悲哀,人類的悲哀、社會的悲哀、活著的悲哀。我開始矛盾,如果有地獄就會有天堂,即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陰間為活著所做的錯事受罰,為什么天使神仙們不在他活著的時候給予明示呢?錯,應該是女媧的錯,她在造人的時候就不應該讓人類有思維,不應該讓人類有“痛覺”跟七情六欲。錯的應該是宙斯,他應該在人類知道善、惡、美、丑的時候就將人類滅絕,這樣也省著他在后來的日里生氣,讀后感《但丁《神曲》讀后感》。
然后是〈炬獄〉,這里的靈魂們也有錯,只是程度較勁或是已經悔晤,然后在這里懺悔、洗過。當洗過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靈魂。
詩中說,天堂天九層,也就是西文神話中的九重天吧!我很想知道上帝在干什么!在看人類在地球上與病魔斗爭嗎?!還是在戲曰:人類之間的戰(zhàn)爭是場電動游戲???!
但丁出身貴族家庭,我想這種悲觀的想法是當時的社會和歷史的發(fā)展造成的吧!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將人們區(qū)分出等級和階級,而資本的積疊過程又將人們劃分等級的過程變得更加惡毒。
也許但丁當初想借用《神曲》中贖罪的地獄來告戒人們應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它沒有改變當時的人的心,也沒有感動上帝。人類的剝削在繼續(xù),社會的墮落在繼續(xù)。因果報應依然改變不了人本性中的欲望與貪婪。
神曲讀后感篇五
神曲總體來說是是以游記為體裁。它的核心內容以宗教、政治、歷史為主,科學為輔,力求塑造一個“真實的世界”。它的經典,正是讓我們讀者在經歷一場幻夢中重新審視現實。
全詩大量的夸張與比喻,用典更是達到空前絕后。雖然過分華麗的行文有時不合當今的審美口味,但這種風格的確是神圣藝術精華。任何其他的風格的文字,都會在神曲面前顯得貧血、軟弱、猶豫不決。宗教固然曾一度阻礙了思想自由,卻依舊是從古至今最偉大的抽象力量。作為“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但丁,用文字詮釋了神智(我這里指思想,thinking)與神力(指力量,power)。我將選取兩處極富意味的象征來談談我的感受。
地獄第二十一篇,黑魔鬼將貪官污吏按入沸騰的瀝青之中。我們應該想見將一個有知覺的靈魂壓入熾熱、嗆人、厚重、令人窒息的渾濁半流體是多么恐怖的差事。這里,貪官污吏代表無能的惡,黑魔鬼象征強大之惡,瀝青象征懲罰手段。以惡制惡,既實現了上帝的意志,又無損天使、天神的功德??杀幨?,黑魔鬼的樂此不疲,預示著它們將永遠從事這一血腥而低下的職業(yè)。同時,黑魔鬼作為地獄的獄卒,也將永遠受制于耶和華——邪惡最終只是正義的奴隸。
不過,這恰恰反映了人類的追求:追求力與美,追求與上帝同在的愿景。我們人類是脆弱的,但思想——至少我們自己認為——是強大的。上帝賦予人類智慧,人類歌頌他,人類并非妄想皇宮與天庭是一類東西,而是追求與天庭相似的宮殿與國度——這,是天堂的要旨,亦是但丁的希冀,更是在這物欲橫流的21世紀每一個上帝的子民應參悟的真諦。
純潔的靈魂,貝雅特麗齊所說的“德性”,才是我們?yōu)槿说幕?。追求,無論宗教與主義,只要堅守三大美德:愛、信、望,便都是上帝所允許,是一個偉大的宗教、開明的君主、民眾的政黨所推崇的。
但丁被放逐——就像許多其他的文人墨客一樣——成為了他偉大創(chuàng)作的重要因素。個人在百感交集之余對于真理的叩問,最終成為了人類對于存在意義的反思。我們從孔子的理想開始,一直到馬克思主義,我們可以發(fā)現一切偉大的思想都是為人類的在浩瀚宇宙中尋找一條可以不斷繁衍、不斷進步并免于神明——或是自然——的懲罰的道路。但丁堅決反對傳統(tǒng)基督教,但他又肯定上帝的權威——就像路德。他只是要去看、去理解、去思考三界與他們存在的意義。他自然沒有真正去過。所以神曲不是圣人的傳教,而是凡人對理想的世界秩序的期盼。
神曲讀后感篇六
《神曲》分三部《地獄》、《煉獄》、《天堂》。他把這三部詩歌的內容描寫的好似中國民間相傳的十八層地獄一樣。但丁將自己做為主人公,積聚幻想地編譯了《神曲》的故事情節(jié)。
讀過《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悲哀,人類的悲哀、社會的悲哀、活著的悲哀。我開始矛盾,如果有地獄就會有天堂,即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陰間為活著所做的錯事受罰,為什么天使神仙們不在他活著的時候給予明示呢?錯,應該是女媧的錯,她在造人的時候就不應該讓人類有思維,不應該讓人類有“痛覺”跟七情六欲。錯的應該是宙斯,他應該在人類知道善、惡、美、丑的時候就將人類滅絕,這樣也省著他在后來的日子里生氣。
然后是《炬獄》,這里的靈魂們也有錯,只是程度較勁或是已經悔晤,然后在這里懺悔、洗過。當洗過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靈魂。
但丁出身貴族家庭,我想這種悲觀的想法是當時的社會和歷史的發(fā)展造成的吧!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將人們區(qū)分出等級和階級,而資本的積疊過程又將人們劃分等級的過程變得更加赤裸更加惡毒。
神曲讀后感篇七
但丁,歐洲中世紀最后一位詩人,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位詩人。對于這位意大利詩人的好奇,我在寒假有幸閱讀了他的《神曲》——這部關于地獄的作品。
最初聽說《神曲》 ,是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吧袂倍謴睦蠋煹目谥忻俺鰰r,我的眼睛陡然一亮。它,瞬間吸引了我。仿佛追尋著真理一般,我打開書的扉頁,讀下去,便一發(fā)不可收拾。
在但丁 的世界中,地獄是一個大漏斗。漏斗頂端的另一面是煉獄 ,煉獄如同一座高山,直到山頂就可以升入天堂。
在經過地獄、煉獄 、天堂的一路上,但丁 和所遇到的有名的靈魂交談,包括歷史上好的壞的許多著名人物,他將自己欽佩和厭惡的人物分別納入各個部位,將教皇甚至他痛恨的一些佛羅倫薩人全打入地獄。其中也包括許多他對神學問題的見解,系統(tǒng)地闡述了基督教對世界的看法。
提到《神曲》 ,就不得不說說但丁 。我對他佩服,甚至敬畏。這種感覺不僅僅源自驚嘆于他有如此的想象和寫作能力,還驚嘆于他的知識面居然如此廣泛。讀過但丁 書的人都不難看出,他有著豐富的哲學、歷史學 、地理、物理、甚至化學知識。譬如在天堂篇寫到天體明暗的時候,又譬如寫到月球 斑點的時候,但丁 從物理學 和地理學 分析得淋漓盡致,只是也不難看出,他始終受到宗教神學的束縛。最終也認為天體明暗不同是因為“神”在干預。
當然,最吸引我的地方絕對不是什么神學問題,我也并不了解基督教。只是每每翻開書頁,映入我眼中的總是一席的荒涼,滿載的悲哀。有時候,真的不明白。難道壞人就應該下地獄嗎?人們在死后也要受盡折磨嗎?又有多少人能夠升入極樂世界呢?想到這,內心總會一陣波瀾,幾度糾結。
那一篇,每次讀時渾身都會侵入陣陣涼意,心肌不由張緊?!暗鬲z第三圈,犯了饕餮罪的靈魂,豬哥的預言”。豬哥是但丁 在地獄第三圈所見靈魂,生前的渾名。顧名思義,他以貪食著名??蓛H因為口腹之欲,便被冠上了“饕餮罪”的罪名,死后竟被打入地獄,這實在讓我無法接受!而且,這不是煉獄 ,既是說這個人的靈魂不斷地懺悔,也無法得到寬恕,這是否太殘忍了呢?試想,如今的社會,貪吃算得了什么?能定罪嗎?在這個腐敗的社會中,金錢都能操縱一個人去了結另一個人的性命啊!那么,會有人一輩子不犯錯誤、潔白如明月、孤高如浮云嗎?一定是“不”吧!可是,我們真的會下地獄嗎?不會。雖然我們知道,人死則一切消逝,但是,我們不由得感到害怕,感到恐懼,因為我們還有良知的存在。
讀到后面我才漸漸明白,但丁 并不是讓人們相信地獄、煉獄 、天堂的存在,而是創(chuàng)造出這種凄慘的虛幻世界,讓人們不由得心慌,讓人性的最本質浮出大腦的潛意識,時刻告誡我們:要做良心允許的事情,要貫徹自己的信念。腰際間的靈魂決不能從中斷折、一分為二?。∥覀冞€要挺直腰板活下去呢!
但是,我們并不需要辱罵社會、改變社會、甚至感到絕望,我們只需拯救自己,足矣。
神曲讀后感篇八
這自然是一部名著,可惜,應該是翻譯的問題,讀來并不覺得特別好。它本是一部長篇詩歌,翻譯過來之后卻成了記敘文,一個人講了一段神話故事而已。不過更值得欣賞的,是書中的眾多插圖,畫得真美!地獄中,除了詩人與他的老師,靈魂們都是赤裸裸的。畫家?guī)坠P將他們勾畫出來,那身體、那表情,都給人一種如臨其境的親切感。天堂之上,到處光彩奪目,每個天使都是美的化身。
既然不能把這本書當詩歌來欣賞,而當成小說實在沒有多少情節(jié),因此我只好把它當作哲學來讀。特別是"地獄篇",總讓人想起《地藏王菩薩本愿經》。同樣是講地獄里的人生活得多么悲慘,不過中西方理解的角度略有不同。
相比較而言,"地獄篇"、"煉獄篇"和"天堂篇"中講到的人物,我更喜歡"地獄篇"中的靈魂。因為煉獄中的靈魂所求太明顯,而天堂中的靈魂已失去人性,只有困在地獄中的靈魂,與世上的人有更多相似之處。
在"天堂篇"中,詩人見了每一位天使都要仰視,甚至頻頻下跪,將人性在神性面前壓得非常渺小。說真的,我很不喜歡這種感覺,因為我畢竟還生活在人間。其實地獄中的感受更適合于人類,而作者在地獄中表現出來的優(yōu)越感也讓人看了不舒服。
我理解的天堂和地獄,其實都是人類的內心世界。內心快樂,就是身在天堂,內心痛苦,無異困居地獄??戳诉@本書,我認為作者也是以這種心態(tài)來寫的,他所說的天堂與地獄與我理解的相差不遠。
首先第一章"幽暗森林",第一句作者這樣寫道:"我在人生旅途走過差不多一半時,有一天,無意間步入一座幽暗的森林中,而且迷失了方向。"迷惘之中,舉步維艱之時,遇到象征淫欲、強權和貪婪的豹、獅、狼。此時來解救他的,是他心目中最崇拜的一位詩人,而這位詩人受他已經失去的戀人所托,前來引導他游歷地獄與天堂。
這個象征意義已經很明顯了,人生旅途中,即將被欲望吞噬的靈魂,需要愛與詩來救助。這與我現在的心情何其相似?對愛情美好的記憶,對詩歌無盡的追求,是指引作者走上正確人生之路的兩盞明燈。我覺得作者并不是在虔 誠地信奉上帝,他在書中寫自己被上帝選擇與感召,只不過是想表現詩人的自負。而未來的方向,想信他不會完全付托給上帝來主宰。
地獄分成九圈,每圈中還分許多環(huán),分別放置不同罪行的靈魂。每種罪行根據程度不同,所受的懲罰也不一樣,越往下層懲罰越重。第一圈是無罪的靈魂,他們的錯誤只在于生在基督出世之前而沒能受洗。這看起來很不公平,不過宗教難免有排外心理,雖然后面天堂篇中講到,圣潔的異教徒也能進入天堂,那大概只是想讓大家心理平衡一下而已。
第二圈是色欲圈,一對對陷入情=欲中的男女在狂風中無助地翻滾飄蕩著,根本沒法停下來。"他們被狂風卷裹著上下翻飛,忽左忽右,有些靈魂不可避免地撞到山壁上,絕望的慘叫聲與凄厲的哭聲響徹山谷,讓人不忍聞聽。"作者在這里思索愛的問題,他說:"我真不知道愛情到底有什么魔力能使這么多的人甘愿為之下地獄。"這個問題,生活在世上的人類不是也經常如此自問嗎?相戀的人心中的波瀾,與地獄中的狂風一樣,讓兩顆相愛的靈魂在痛苦中煎熬,卻無怨無悔。
自殺者在地獄的第七圈第二環(huán),他們的靈魂被囚在樹中,碰一下葉子與枝條都會感覺到疼痛。他們當初既然決定丟棄了自己的身體,就永遠沒有權利再收回來。這種寫法,是想勸世人不要輕生,放棄了,再想收回難上加難,不如活著,等待死亡自己來臨。
最后一圈中,有的靈魂肉體還活著,因為犯了重罪,他的肉體被魔鬼控制,靈魂卻早已來到地獄中受罪。正像世間那些做過壞事的人,內心受到痛苦的折磨,早在死去之前就飽受了地獄之苦。
煉獄中的靈魂與地獄中不同,他們所犯的是可以原諒的罪過。為了能上天堂,他們心甘情愿地接受懲罰,承受重負,經歷饑餓,沐浴烈火,然后喝下忘川之水,忘記所有罪惡的記憶,飛升天堂。正象世人為修煉而自愿受戒,過一種苦行僧的生活,目的只是為了升入理想的境界。
天堂也分為九層,依次為: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每一層的靈魂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他們都很快樂。不同的,是一層比一層更虔誠,更愿意侍奉上帝。作者最終見到了上帝,可是上帝究竟長得什么樣,他卻無法說得清楚,()只感受到一種博大精深的愛。因為上帝無處不在,不應該有一個具體的形象,而他又是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了人,說明上帝應該跟人長得一樣??墒侨绻霈F一位與人一模一樣的上帝,那可就顯得太不神秘了。
地獄、煉獄與天堂,都是人生,而地獄更接近人類的現實生活。被欲望糾纏里著的人類,內心時常生活在地獄中。地獄里的靈魂敢愛敢恨,比起煉獄中的苦行生活,并不見得更苦。唯一的區(qū)別是,地獄里缺少希望,而煉獄中的人隨時可以升入天堂。這樣一來,反倒顯得地獄中的靈魂沒有那么多功利心,更加可愛了。天堂上的靈魂已經不是人,他們是天使,只是美好的象征而已。人世中不一定沒有這種心態(tài),但無欲無求,或盲目追求,沒有任何個人欲望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所以,我寧愿選擇生活在地獄中,把天堂當成夢想,把煉獄留給將來。
合上書,看到封底印著藝術體"知己"二字,下面有一句話:"一派書香做知己".人類能在書中學到的東西太多了!人與人之間也有知己,但時常難以把握。而書籍永遠忠誠地為我們奉獻著一切,它們才是我們一生中最可靠的知己。
神曲讀后感篇九
迷失在了黑暗森林里的但丁,在詩人維吉爾靈魂的救護下,穿越了地獄與煉獄。
在地獄里的靈魂,帶著沉重的罪孽接受嚴重的懲罰,在魔鬼的鞭笞之下,承受著無盡的折磨。形形色色的靈魂與鬼怪,地獄的世界是黑暗而沒有希望的。然而,但丁所描寫的卻并非是地獄的絕望與痛苦,而是更接近于現實的描寫。
在地獄里飽受煎熬的靈魂,未必十惡不赦,違背了中世紀禁欲主義與道德禮教的約束,如保羅和佛蘭切絲卡這對癡情戀人,但丁的言語中沒有絲毫隱藏對其同情與感動。雖然有所矛盾,然而,對愛情的肯定,一定程度上是對人本性的肯定。
而另一方面,對于顛倒善惡,破壞國家安定的教會,干著買賣圣職,敲詐勒索、荒淫無度、迫害教徒等丑惡的行為的教皇、主教、教士,盡數落入了地獄之中。這無疑表達了但丁對于這些“日夜在那里用基督的名義做著買賣”的人,強烈的批判與痛斥。
《神曲天堂篇》是神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亦是靈魂經過了地獄與煉獄,洗滌罪孽后得到救贖的最后一重境界。如同噩夢之后的美好,但丁化身為那幻游的靈魂,在迷失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天堂所在。
貝阿特麗切出現,帶著耀眼而慈愛的光芒,她曾經是一位修女,卻為“慣于為惡甚于為善的人”從修道院搶走,這其中的苦痛只剩下“上帝”知曉。然而,自她出現開始,始終環(huán)繞著希望與神圣的光芒,一度讓他無法睜開眼睛。
中世紀的世界,帶有特定時期的宗教性與蒙昧性。然而,《神曲》之中,但丁即使掙脫了地獄與煉獄,到達了天堂,描繪著極樂世界,仍舊并未擺脫其現實性——而從他們的對話之中,雖然沒有鮮明直白的披露,卻對可清晰感受到但丁對于教會腐敗的批判,為惡的人們披上了教士的長袍,虛與委蛇;新興市民階級的貪圖私利,對金錢的追逐,使資本主義關系漸漸滋生罪惡。
在這樣的現實之中,該如何喚醒漸漸為黑暗與罪惡所蒙蔽的人心?
“如果受強迫者對強迫他的暴行毫不妥協(xié)時,才是受暴力強迫,那么,這些靈魂就不能因此得到原諒;因為,意志如不愿意,就未熄滅……世上獨一無二的真理,若不照耀我們的心智,我們的心智就永遠不能滿足……”
但丁將真理比喻作神圣的溪流,清晰地表達出了當自己心中疑慮得到解答后的豁然——而貝阿特麗切就像是一盞明燈,瞬間將周遭混沌的黑暗打破,為但丁指引了方向,也揭示出關于真理的探討,更是強調了人類應具有的“絕對意志”,不應為惡,更不應屈服于任何暴力或其他因素。在暴力驅使下的行為無法得到諒解,一樣帶有深重的罪孽。
可以想象,當一個社會禁錮著真理,在那無形的暴力之下,驅使著人們相互殘殺,在人的心中播下罪惡的種子,理所當然地為惡,沒有了是非黑白,那是比煉獄更可怕的世界。然而,勇敢說出了真理,捍衛(wèi)著真理的人,卻會到達天堂。
只有天堂九重天,是幸福的靈魂的歸宿:他們是行善者、虔誠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學家和神學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眾天使……只有為了捍衛(wèi)真理的靈魂才能到達幸福的天堂。
但丁對天堂的歌頌與贊美,是帶有夢幻性的。高唱著頌歌的天使,潺潺的流水,絕美的鮮花,耀眼的光芒……善與真是永恒的存在。
神曲讀后感篇十
在我將簡潔地講一講《神曲》中人物的命運——盡管《神曲》情節(jié)實在是沒什么可讀性。
阿喀琉斯是希臘的大英雄,殺敵無數;特洛伊人帕里斯以妹相許,待其至,以箭射其腳踝(唯一弱點)而死。
他被發(fā)配到地獄第一層——異教徒嘛,不算意外——但名義是因“場”。
阿喀琉斯是半人神,其母乃諸神之一,其父乃凡人。但正因為是凡人,所以阿喀琉斯才有弱點——而這是由疏忽造成的:他幼時在冥河中沐浴,其母拽其腳于水上,于是乎,看似強大的半人神擁有了神的氣概、人的弱點。他的輕信源自勇氣,但他的弱點是無厘頭的!這正是命運的游戲,宛如受奧斯曼帝國襲擊的拜占庭帝國因一扇小城門未關而致全軍覆沒,千年榮光掃地。
但丁謂阿喀琉斯“因戀愛而中人暗算的英雄”,我想他若地下有靈,便會“慚愧慚愧”不休。不過,有趣的是,帕里斯也被罰到這一層,這正是但丁幽默之處。兩人被地獄之風吹到半空中飄蕩,給沾花惹草、爭風吃醋的風流子以飄零沖撞之苦,是基督教會慣用的報復刑。
生前的輝煌與死后的恥辱痛苦形成的對比,其實只是我們對于人生無常的恐懼。()但丁被流放時,想必也是滿心的蒼涼吧。是故,地獄乃人世的一個倒影罷了。
在凈界山腳,有一個叫貝拉夸的靈魂擁有獨特的心境,他必須在山門前等待與其一生等長的時間才有資格受入天堂的洗禮。于是,這懶散的靈魂便特立獨行起來。他一點也不著急趕路。如此豁達,本不與基督精神相符。但這種精神卻無一例外的在西方與中國可以被接受——西方的游吟詩人與東方的隱士都是秉承了這種精神。這種精神之所以被普遍接受就是因為它是一種完全的自我孤立與自我保護。無求、無畏、無為,足以使一切不幸化為平凡的崎嶇,令大人物的徒勞無功黯然失色。
神曲讀后感篇十一
這個象征意義已經很明顯了,人生旅途中,即將被欲望吞噬的靈魂,需要愛與詩來救助。這與我現在的心情何其相似?對愛情美好的記憶,對詩歌無盡的追求,是指引作者走上正確人生之路的兩盞明燈。我覺得作者并不是在虔誠地信奉上帝,他在書中寫自己被上帝選擇與感召,只不過是想表現詩人的自負。而未來的方向,想信他不會完全付托給上帝來主宰。
地獄分成九圈,每圈中還分許多環(huán),分別放置不同罪行的靈魂。每種罪行根據程度不同,所受的懲罰也不一樣,越往下層懲罰越重。第一圈是無罪的靈魂,他們的錯誤只在于生在基督出世之前而沒能受洗。這看起來很不公平,不過宗教難免有排外心理,雖然后面天堂篇中講到,圣潔的異教徒也能進入天堂,那大概只是想讓大家心理平衡一下而已。
第二圈是色欲圈,一對對陷入情=欲中的男女在狂風中無助地翻滾飄蕩著,根本沒法停下來。"他們被狂風卷裹著上下翻飛,忽左忽右,有些靈魂不可避免地撞到山壁上,絕望的慘叫聲與凄厲的哭聲響徹山谷,讓人不忍聞聽。"作者在這里思索愛的問題,他說:"我真不知道愛情到底有什么魔力能使這么多的人甘愿為之下地獄。"這個問題,生活在世上的人類不是也經常如此自問嗎?相戀的人心中的波瀾,與地獄中的狂風一樣,讓兩顆相愛的靈魂在痛苦中煎熬,卻無怨無悔。
煉獄中的靈魂與地獄中不同,他們所犯的是可以原諒的罪過。為了能上天堂,他們心甘情愿地接受懲罰,承受重負,經歷饑餓,沐浴烈火,然后喝下忘川之水,忘記所有罪惡的記憶,飛升天堂。正象世人為修煉而自愿受戒,過一種苦行僧的生活,目的只是為了升入理想的境界。
天堂也分為九層,依次為: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每一層的靈魂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他們都很快樂。不同的,是一層比一層更虔誠,更愿意侍奉上帝。作者最終見到了上帝,可是上帝究竟長得什么樣,他卻無法說得清楚,只感受到一種博大精深的愛。因為上帝無處不在,不應該有一個具體的形象,而他又是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了人,說明上帝應該跟人長得一樣??墒侨绻霈F一位與人一模一樣的上帝,那可就顯得太不神秘了。
地獄、煉獄與天堂,都是人生,而地獄更接近人類的現實生活。被欲望糾纏里著的人類,內心時常生活在地獄中。地獄里的靈魂敢愛敢恨,比起煉獄中的苦行生活,并不見得更苦。唯一的區(qū)別是,地獄里缺少希望,而煉獄中的人隨時可以升入天堂。這樣一來,反倒顯得地獄中的`靈魂沒有那么多功利心,更加可愛了。天堂上的靈魂已經不是人,他們是天使,只是美好的象征而已。人世中不一定沒有這種心態(tài),但無欲無求,或盲目追求,沒有任何個人欲望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所以,我寧愿選擇生活在地獄中,把天堂當成夢想,把煉獄留給將來。
神曲讀后感篇十二
但丁,歐洲中世紀最后一位詩人,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位詩人。對于這位意大利詩人的好奇,我在寒假有幸閱讀了他的《神曲》——這部關于地獄的作品。
最初聽說《神曲》,是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吧袂倍謴睦蠋煹目谥忻俺鰰r,我的眼睛陡然一亮。它,瞬間吸引了我。仿佛追尋著真理一般,我打開書的扉頁,讀下去,便一發(fā)不可收拾。
在但丁的世界中,地獄是一個大漏斗。漏斗頂端的另一面是煉獄,煉獄如同一座高山,直到山頂就可以升入天堂。
在經過地獄、煉獄、天堂的一路上,但丁和所遇到的有名的靈魂交談,包括歷史上好的壞的許多著名人物,他將自己欽佩和厭惡的人物分別納入各個部位,將教皇甚至他痛恨的一些佛羅倫薩人全打入地獄。其中也包括許多他對神學問題的見解,系統(tǒng)地闡述了基督教對世界的看法。
提到《神曲》,就不得不說說但丁。我對他佩服,甚至敬畏。這種感覺不僅僅源自驚嘆于他有如此的想象和寫作能力,還驚嘆于他的知識面居然如此廣泛。讀過但丁書的人都不難看出,他有著豐富的哲學、歷史學、地理、物理、甚至化學知識。譬如在天堂篇寫到天體明暗的時候,又譬如寫到月球斑點的時候,但丁從物理學和地理學分析得淋漓盡致,只是也不難看出,他始終受到宗教神學的束縛。最終也認為天體明暗不同是因為“神”在干預。
當然,最吸引我的地方絕對不是什么神學問題,我也并不了解基督教。只是每每翻開書頁,映入我眼中的總是一席的荒涼,滿載的悲哀。有時候,真的不明白。難道壞人就應該下地獄嗎?人們在死后也要受盡折磨嗎?又有多少人能夠升入極樂世界呢?想到這,內心總會一陣波瀾,幾度糾結。
那一篇,每次讀時渾身都會侵入陣陣涼意,心肌不由張緊?!暗鬲z第三圈,犯了饕餮罪的靈魂,豬哥的預言”。豬哥是但丁在地獄第三圈所見靈魂,生前的渾名。顧名思義,他以貪食著名??蓛H因為口腹之欲,便被冠上了“饕餮罪”的罪名,死后竟被打入地獄,這實在讓我無法接受!而且,這不是煉獄,既是說這個人的靈魂不斷地懺悔,也無法得到寬恕,這是否太殘忍了呢?試想,如今的社會,貪吃算得了什么?能定罪嗎?在這個腐敗的社會中,金錢都能操縱一個人去了結另一個人的性命??!那么,會有人一輩子不犯錯誤、潔白如明月、孤高如浮云嗎?一定是“不”吧!可是,我們真的會下地獄嗎?不會。雖然我們知道,人死則一切消逝,但是,我們不由得感到害怕,感到恐懼,因為我們還有良知的存在。
讀到后面我才漸漸明白,但丁并不是讓人們相信地獄、煉獄、天堂的存在,而是創(chuàng)造出這種凄慘的虛幻世界,讓人們不由得心慌,讓人性的最本質浮出大腦的潛意識,時刻告誡我們:要做良心允許的事情,要貫徹自己的信念。腰際間的靈魂決不能從中斷折、一分為二啊!我們還要挺直腰板活下去呢!
但是,我們并不需要辱罵社會、改變社會、甚至感到絕望,我們只需拯救自己,足矣。
神曲讀后感篇十三
每次看完一本書之后,沒有什么語言文字的整理,總覺得缺少點什么;所以打算從現在開始,每次看完一本書都寫點讀后感神馬的,好歹給自己個念想吧。
我最大的收獲就是,終于知道原來歐洲的中世紀,宗教是王道啊……神曲分為三部分:地獄、煉獄、天堂,一聽就像是要講點跟上帝有關的事情。里面講了很多種罪,類似七宗罪那種。但丁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他所知道的已故名人或同時代的人安排在各個不同的地方,代表著他們犯著不同的罪,接受不同的懲罰。領導他走過前兩部分的則是古羅馬的一位叫維吉爾的詩人,也是但丁很欽佩的一位人物。
所以說,里面人物的安排多少也是但丁個人喜惡的表現,也是他所在黨派的表現(佛羅倫薩當時分為兩大黨派,叫什么記不清了,反正相互之間有競爭跟迫害神馬的……)
神曲讀后感篇十四
——我讀《神曲·地獄篇》 但丁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代表作是《神曲》。
《神曲》共分《地獄》、《煉獄》和《天堂》3個部分,分別講述了但丁在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帶領下游地獄和煉獄,在煉獄的凈界山頂的地上樂園遇到但丁的情人貝阿特麗切,并和她一起升上九重天,見到上帝的一個故事。
通過閱讀,首先我了解到: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品質是理性和慈愛,而信仰便是它們的源頭。詩中但丁用了中世紀特有的幻游文學的形式,想象由象征理性的維吉爾和象征慈愛的女神貝阿特麗切指引著完成從人間到地獄,到煉獄,到天堂,再回到人間的一次心靈之旅,其目的便是歌頌上帝創(chuàng)造的美德,譴責當時或過去人們的罪行,映照現實,啟迪人心,讓世人經歷考驗,擺脫迷霧,臻于善和真,使當時的意大利社會走出苦難,撥亂反正。 他在詩中強調人賦有“自由意志”,這是“上帝最偉大的主張”,上帝給予人類“最偉大的贈品”。他鼓勵世人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堅定不移地遵循理性:
你隨我來
讓人們去議論吧
要像豎塔一般
任憑狂風呼嘯
塔頂都永遠巋然不動
你們生來不是為了走獸一樣生活
而是為著追求美德和知識
以前不知道文藝復興是為了做什么,原本以為《神曲》只是將《圣經》中被扭曲的圣言重新整理展現給世人,因此原本認為它是一本宗教書籍。其實不然,詩中從沒提到過上帝或耶穌,即使有也用“那一位”等詞簡單帶過;反而,詩中文字具有很多人文主義色彩,極為崇尚美德。詩人將地獄分為九層,第一層林勃,是生前無罪但是未受洗禮的亡魂之所在;而之后八層則分別代表神學中人類的八大罪過,即食欲、貪財和揮霍、憤怒、異教徒、施暴(對象分為他人、自己和上帝)、欺詐(又分為阿諛、買賣圣職、占卜、偽善、盜竊、陰謀獻計、挑撥離間、偽造)和罪過最重的背叛。詩人在想象中走遍了地獄,并向世人揭露了許多已故的人甚至是尚在人世的人們的罪行,并一一譴責。
其次我可以了解到的是文化的力量。意大利雖然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但畢竟它只是世界上很小的一部分。但就是這么小一部分,僅在中世紀和新時代交界期就出現了但丁、薄伽丘、薩凱蒂、彼德拉克、達·芬奇、阿爾貝蒂、馬基雅維利、阿里奧斯托、塔索等等才華橫溢的文化巨匠,若再加上之前之后的維吉爾、哥爾多尼、曼佐尼、維爾加、皮蘭德蔞、鄧南遮等等,可見文化的磅礴力量,僅在意大利就撒下了如此多偉大的種子,因而我覺得我們其實永遠很渺小,永遠無法參透文化的真諦,甚至根本沒法讀遍那些著作;縱然如此,我們依然要坐上自己的文化小舟,穿越文化的.永恒長河,駛向無法到達的彼岸。 《神曲》也是十分具有藝術色彩的著作,但丁天才般的想象力、哲學修養(yǎng)和精深的神學理念完全展現在了書中。雖然書中內容充滿想象,顯得很難想通或看懂,但我還是在注釋的幫助下讀完了《地獄》一書。而僅看看世上有多少文化名人在為《神曲》做注釋就知道它的藝術價值,其中最著名的有但丁的兒子彼特羅、薩佩紐、波斯科-雷吉奧和佛羅倫薩無名氏。
再次我深切的體會到文藝復興時期宣揚的人文主義的含義。但丁是一個虔誠的信教徒,
他在詩中贊美了上帝、基督、女神、圣彼得、圣約翰、宙斯、阿波羅等等的偉大外,對于一些犯有罪過的教皇、主教和修士都進行了譴責。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第七環(huán)第三個惡囊中,教皇尼可洛三世等待時任教皇博尼法丘八世來接替他因買賣圣職而在地獄受罪,并預言下一任教皇克萊蒙特五世又會來接替博尼法丘八世。而但丁對于意大利城邦制度下的佛羅倫薩、盧卡、比薩、羅馬涅、錫耶那、熱那亞等城市出現的一系列惡習均進行了譴責或詛咒。
此外,但丁本人屬當時意大利兩大黨派之一的貴爾弗派,而貴爾弗派又分為黑黨和白黨,但丁屬白黨。對于一些曾經犯過罪的貴派成員或是白黨成員,但丁毫不客氣地加以唾罵;對于一些屬于另一大黨吉伯林派或是黑黨分子,雖然他們是但丁的政敵,可只要生前做過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會的事,但丁依然會表達他的尊敬。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佛羅倫薩吉伯林派黨魁法里納塔,雖然他曾經兩次因得勢而驅逐貴爾弗派黨員,但是他公開反對教皇干涉神圣羅馬帝國內政,這也便是但丁一向反對的教權入侵政權,于是在地獄對話中,但丁一直稱其為“您”,可見對他的尊敬。
而整個《地獄》里最精彩的要數烏哥利諾伯爵啃咬魯吉埃里大主教,并向但丁敘述他和一家人遭受了怎樣的苦難,最后被魯吉埃里活活餓死的經歷,但丁的描寫形象生動,充滿想象力,又不失真實性。我個人最佩服的便是但丁對最后一環(huán)的描寫,但丁將最后一環(huán)分為四塊,命名為該隱環(huán)(代表背叛親屬)、安特諾爾環(huán)(代表背叛國家或政黨)、托勒密環(huán)(代表背叛賓客)和猶大環(huán)(代表背叛恩人),最后對地獄之王盧齊菲羅的描寫更是淋漓盡致,用一頭三臉象征“無能”、“愚昧”、“仇恨”,正好與上帝的三位一體象征著“威力”、“智慧”、“慈愛”形成鮮明對比,歌頌上帝的偉大,并表示對盧齊菲羅作為天使背叛上帝的罪行的唾罵。
但丁為了寫《神曲》,可以說他必定經過無數遍的閱讀和整理,因為《神曲》中有很多材料選自《圣經》、維吉爾的《埃涅阿斯記》、奧維德的《變形記》、斯塔齊努斯的《特拜戰(zhàn)記》、薩林貝內的《編年史》以及許多意大利歷史和希臘神話甚至是巴比倫地區(qū)的史料,而且但丁之前的作品《新生》、《帝制論》、《論俗語》、《書信集》、《筵席》似乎都是為了給《神曲》埋下伏筆。我認為像但丁這樣不世出的天才仿佛真的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天使,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造福人間。
在我的映象中只有像馬克思那樣的偉人才能與之相提并論,因為他們都是劃時代的人物,僅憑個人而不需戰(zhàn)爭就可推進時代和社會進步的人,他正是與上帝同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