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國學(xué)經(jīng)典名句篇一
經(jīng)部——儒學(xué)經(jīng)典
經(jīng)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jīng)類”、“群經(jīng)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xué)類”“石經(jīng)類”、“匯編類”,主要是儒家經(jīng)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jīng)典的名著。重要書目如:《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jīng)》、《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
古籍
史部——各種體裁歷史著作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匯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戰(zhàn)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子部——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nóng)家類”、“醫(y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shù)數(shù)類”、“藝術(shù)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匯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xué)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樸子》、《列子》、《孫子》、《山海經(jīng)》、《藝文類聚》、《金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等等。集部——諸子百家及藝術(shù)、譜錄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xùn)|集》、《白香山集》等等。
定義
國學(xué),現(xiàn)在一般提到的國學(xué),是指以先秦經(jīng)典及諸子學(xué)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jīng)學(xué)、魏晉玄學(xué)、宋明理學(xué)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xué)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xué)術(shù)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的文化和學(xué)術(shù),包括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哲學(xué)、地理、政治、經(jīng)濟乃至?xí)?、音樂、易學(xué)、術(shù)數(shù)、醫(yī)學(xué)、星相、建筑等都是國學(xué)所涉及的范疇。
附錄:經(jīng)部
十三經(jīng)
周易 尚書 詩經(jīng) 周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 論語 孝經(jīng) 爾雅 孟子 儀禮
其他
四書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鄭氏周易
大戴禮記 韓詩外傳 易緯是類謀 易緯坤靈圖 易緯乾元序制記 陸氏易解 中庸
東坡易傳 周易正義 輕松學(xué)詩經(jīng)
尚書正義 易傳
韓詩外傳 毛詩正義 泰泉鄉(xiāng)禮
深衣考誤 深衣考
儀禮注疏 禮記正義 周禮注疏 春秋左傳正義 大學(xué)
春秋谷梁傳注疏 孝經(jīng)注疏 春秋公羊傳注疏 周易參同契 大學(xué)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論語集注 孟子字義疏證 大學(xué)問
論語注疏 孟子注疏 爾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記 宋書 梁書 魏書 陳書
南史 北史 南齊書 北齊書 周書
漢書 后漢書 三國志 晉書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資治通鑒 續(xù)資治通鑒 唐才子傳 貞觀政要 逸周書
古列女傳 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 荊楚歲時記 戰(zhàn)國策
前漢紀 后漢紀 華陽國志 東觀漢記 通典
唐會要 唐律疏議 吳越春秋 洛陽伽藍記 越絕書
前漢紀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國故事 鄴中記
三楚新錄 江南馀載 吳越備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東觀奏記 北狩見聞錄 竹書紀年 五代史闕文 官箴
平宋錄 大金吊伐錄 松漠紀聞 翰林志 高士傳
李相國論事集 赤松山志 真臘風(fēng)土記 荊楚歲時記 北戸錄
岳陽風(fēng)土記 溪蠻叢笑 吳中水利書 歲華紀麗譜 吳地記
平江記事 南岳小錄 嶺表錄異 東京夢華錄 風(fēng)土記
益部方物略記 游城南記 淳熙三山志 桂林風(fēng)土記 朝鮮賦
南宋都城紀勝 桂海虞衡志 洛陽名園記 南方草木狀 佛國記
捕蝗考 宋朝事實 大清律例 三國雜事 史通
子部
兵書類
武經(jīng)七書
《孫子兵法》 《吳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唐李問對》
其他兵書
《孫臏兵法》 《百戰(zhàn)奇略》 《握奇經(jīng)》 《練兵實紀》 《將苑》 《何博士備論》《三十六計》 《守城錄》 《孫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兵制》 《陰符經(jīng)》 《太白陰經(jīng)》 《歷代兵制》 《素書》 《備論》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莊子 荀子
申鑒 說苑 新語 論衡
茶經(jīng) 棋經(jīng) 中論 鄧子
蓋廬 人物志 潛夫論 初學(xué)記
洛陽牡丹記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經(jīng) 論衡校釋
夢溪筆談 太平廣記 孔子家語 韓非子
鬼谷子 歸田錄 唐新語 公孫龍子
搜神記 搜神后記 周易參同契 山海經(jīng)
校注
藝文類聚 穆天子傳 唐摭言 顏氏家訓(xùn)
古畫品錄 鹽鐵論 宋高僧傳 廣弘明集
老子道德經(jīng) 鈍吟雜錄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說新語 金匱要略注 九章算術(shù) 呂氏春秋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備急千金要方 傷寒論注
難經(jīng)本義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孔叢子 抱樸子內(nèi)篇
法言義疏 風(fēng)俗通義 鹖冠子 齊民要術(shù)
潛夫論 范子計然 西京雜記 晏子春秋
周髀算經(jīng) 朱子語類 山房隨筆 林泉高致集
吳子兵法輯佚 銀雀山尉繚子 司馬法逸文 群書治要三略
孫子略解 水戰(zhàn)兵法輯佚 群書治要六韜 敦煌寫卷六韜
懷王墓竹簡六韜 六韜逸文 漢墓竹簡六韜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輯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匱 太公陰謀
端溪硯譜 歙州硯譜 揚州芍藥譜 橘錄
糖霜譜 劉氏菊譜 洗冤錄集 荔枝譜
高僧傳 陰符經(jīng) 隨隱漫錄 畫繼
續(xù)高僧傳 方言校箋
集部
楚辭
楚辭 楚辭補注
總集類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漢文 全后漢文 全三國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齊文 全陳文 全梁文 全齊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遺 唐文續(xù)拾
全宋文 全晉文 全后魏文 全唐詩 全宋詞
千家詩 文心雕龍 文選 樂府詩集 全元曲
全宋詩 歷代詩詞賦
其它集類
優(yōu)古堂詩話 誠齋詩話 庚溪詩話 草堂詩話 藏海詩話
六一詩話 后山詩話 彥周詩話 二老堂詩話 懷麓堂詩話
滄浪詩話 詩品 詩人玉屑 中山詩話 觀林詩話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箋注 歐陽修集
國 語
其他
四庫全書目錄(介紹、史話、乾隆《文淵閣記》)
總 目
經(jīng)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證 輯注類
三字經(jīng) 莊子集解 商君書 漢官六種 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
千字文 孟子全譯 史記三家注 九家舊晉書輯本 敦煌變文集新書
百家姓 老子校釋 世說新語箋疏 太平經(jīng)合校 管子輕重篇新詮
幼學(xué)瓊林 列子集釋 新語校注 龍文鞭影 八家后漢書輯注
論衡校釋 孫子兵法論正 明夷待訪錄 裴注三國志 文心雕龍注
古文觀止 曾國藩文集 菜根譚 傳習(xí)錄 文心雕龍考異
增廣賢文 曾國藩家書 金人銘 眾家編年體晉史 文心雕龍義證
【國學(xué)經(jīng)典·一日一句】
浩瀚五千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國學(xué)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經(jīng)典著作凝縮著中華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為了傳之千古的結(jié)晶。國學(xué)經(jīng)典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燦爛遺產(chǎn),也是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學(xué)國學(xué),魅在領(lǐng)悟,工在體味,效在吸納。讀國學(xué)經(jīng)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境界;品國學(xué)經(jīng)典,能讓今人以圣人為師,汲取歷經(jīng)歲月沉淀的人生哲理。
為此,我校隆重推出“國學(xué)365·一日一句”欄目,旨在和全體同學(xué)學(xué)國學(xué)、悟國學(xué)、用國學(xué),愿大家在這片園地能感悟國學(xué)的魅力,讀有所悟、學(xué)有所得,收獲人生的財富。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2、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3、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4、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5、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9、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10、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
11、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6、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7、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19、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20、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21、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2、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23、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2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5、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26、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7、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28、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29、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30、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1、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32、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33、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
34、子曰: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
35、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3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37、子曰: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38、子曰: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39、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40、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1、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42、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
4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44、子曰: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45、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46、老子曰: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47、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8、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49、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50、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51、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52、老子曰: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53、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54、老子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55、老子曰: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56、老子曰: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57、老子曰: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58、老子曰: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
59、老子曰:故知足之足,恒足矣。60、老子曰: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也。
61.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62.老子曰: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63.老子曰: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弊則新。
64.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65.莊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66.莊子曰: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67.莊子曰:大知閑閑,小知閒閒。
68.莊子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69.莊子曰: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
70.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71.莊子曰: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72.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73.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74.莊子曰: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75.莊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
76.莊子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
77.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
78.莊子曰: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79.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
80.莊子曰:于事無與親,雕琢復(fù)樸。
81.莊子曰: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
82.莊子曰: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
83.莊子曰: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84.莊子曰: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自見而已。
85.莊子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
86.莊子曰:人大喜邪?毗于陽;大怒邪?
87.莊子曰: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愧窮
88.莊子曰:必服恭檢,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
89.莊子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90.莊子曰:“大惑者,終身不解。”
91.莊子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
92.莊子曰:“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p>
93.莊子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94.莊子曰:至貴,國爵并焉;至富,國財并焉。
95.莊子曰: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96.莊子曰: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
97.《莊子》: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98.《莊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
99.《莊子》:達生之情者,不務(wù)生之所無以為。100.《莊子》: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
101.《莊子》: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10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103.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104.發(fā)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
105.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106.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
107.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動無非我之謂治。108.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
109.《莊子》: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110.《莊子》: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
111.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112.《莊子》: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
113.《莊子》:盡有天,循有照,冥有樞,始有彼。114.以不惑解惑,復(fù)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115.人之于知也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116.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
117.舊國舊都,望之暢然。118.謀稽乎誸,知出乎爭,柴生乎守,官事果乎眾宜。
119.《莊子》: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120.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托天下也。
國學(xué)經(jīng)典名句篇二
信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篇》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篇》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禮讓.大學(xué)》 兄弟敦和睦,朋友篤信誠-----唐《陳子昂集.座右銘》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離婁上》 大義滅親———《左轉(zhuǎn).隱公四年》
君子濟人于患,必離其難。---《呂氏春秋。離俗》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熟知父母---《小兒語》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易。系辭上》 幾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篇》
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孟子.告子上》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篇》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人--《孟子.離婁上》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篇》 問人之寒則衣之,問人之饑則食之----《禮計。表記》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萬章上》
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論語.陽貨篇》
仁則榮,不仁則恥。---《孟子。公孫丑上》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
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禮記。儒行》
人而不仁,則道義息。---宋。胡宏《胡子知言。修身》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xué)而篇》
于朋友交,只取其長,不計其短。-------清。李惺
多欲虧義,多優(yōu)害智---漢。劉安《淮南子。謬稱訓(xùn)》 見義不為,無勇也?!墩撜Z。為政篇》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昊公篇》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篇》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人非堯舜,誰能盡善----唐。李白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lián)》
人而不愛則不能仁。---漢。劉向《說苑。說叢》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
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上》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益》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孝子之養(yǎng)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唐。王建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則反是?!墩撜Z.顏淵篇》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
我,出入腹我。----《詩經(jīng)小雅。蓼峩》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唐。李商隱《送母回鄉(xiāng)》 當仁,不讓于師。---《論語。為靈公篇》
求仁而得仁,有何怨?---《論語。述而篇》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公孫丑上》 仁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為學(xué)莫重于尊師。---譚嗣同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xué)而篇》
以責(zé)人之心責(zé)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增廣賢文》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立即。中庸》
義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義之所在,不傾于權(quán),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jīng)說上》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孟子。告子上》
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
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論語。李氏》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
君子義以為質(zhì),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君子之自行,動必緣義,行必誠義。--《呂氏春秋。高義》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義者,心之養(yǎng)也;利者,體之養(yǎng)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yǎng)重于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峨x騷》
不為窮變節(jié),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
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左傳。昭公四年》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不義而高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國學(xué)經(jīng)典名句篇三
禮記 學(xué)記
執(zhí)政者〕發(fā)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群眾的聽聞;〔如果他們〕接近賢明之士,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聳動群眾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風(fēng)俗,就一定要重視設(shè)學(xué)施教?。∮袷唤?jīng)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jīng)過學(xué)習(xí),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tǒng)治人民,首先要設(shè)學(xué)施教?!渡袝睹菲姓f:“始終要以設(shè)學(xué)施教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盡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盡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xué)習(xí)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xué)習(xí)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xué)業(yè)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鉆研。所以說,教與學(xué)是互相促進的?!秲睹菲f:“〔在教學(xué)過程中〕,教與學(xué)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shè)學(xué)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閭”設(shè)有學(xué)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xué)校叫“庠”,每一“術(shù)”有自己的學(xué)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shè)立有大學(xué)。學(xué)?!忱锩磕暾惺諏W(xué)生入學(xué),每隔一年對學(xué)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學(xué)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閱讀能力的情況,第三年考查學(xué)生是否專心學(xué)習(xí)和親近同學(xué),第五年考查學(xué)生是否在廣博的學(xué)習(xí)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xué)生討論學(xué)業(yè)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一階段學(xué)習(xí)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學(xué)生能舉一反三,推論事理,并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xué)習(xí)標準〕叫做”大成“。唯其這樣,才能教化百姓,移風(fēng)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xué)教人的宗旨。古書上說:”〔求學(xué)的人〕應(yīng)效法小螞蟻銜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學(xué)習(xí),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上有四種過失,是施教的人必須要了解的:人們學(xué)習(xí)失敗的原因,或者是因為貪多,或者是知識面偏窄,或者是態(tài)度輕率,或者是畏難中止。這四點,是由于學(xué)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師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點,才能幫助學(xué)生克服缺點。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發(fā)揮其優(yōu)點并克服其缺點。
會唱歌的人,不僅聲音悅耳,動人心弦,還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著唱。會教人的人,不僅給人以知識,還要誘導(dǎo)學(xué)生自覺地跟著他學(xué)。教師講課,要簡單明確,精練而完善,舉例不多,但能說明問題。這樣,才可以達到使學(xué)生自覺地跟著他學(xué)的目的。
君子要根據(jù)學(xué)生學(xué)習(xí)時感到難易不同,從而看出學(xué)生的資才的好壞,然后能做到分別情況,對學(xué)生多方面的啟發(fā)誘導(dǎo)。能夠多方面啟發(fā)誘導(dǎo),才能當好教師。能當好教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當人君。所以說,當教師的,就是教統(tǒng)治權(quán)術(shù)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選擇教師不可不慎重。古書上說:”古代君王以選擇教師為首要任務(wù)"。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師是難能可貴的。尊敬教師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xué)。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兩種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師,不以臣子相待。根據(jù)禮制,〔這二種人〕雖被天子召見,可以免去朝見君王的禮節(jié),這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的緣故。
會學(xué)習(xí)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師;不會學(xué)習(xí)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會提問的人,象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jié)疤一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象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讓別人把問題說完再慢慢回答;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以上這些,講的是有關(guān)進行教學(xué)的方法。
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作個好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jù)學(xué)
生的提問并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如果學(xué)生提不出問題,然后告訴他〔從某些方面鉆研〕是可以的;告訴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講下去了。
〔若要學(xué)到父親高超的手藝〕,高明的冶金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xué)縫皮襖;高明的弓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xué)編撮箕,用來學(xué)拉車的小馬,要放在車后跟著走。君子懂得了這三例〔是通過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反復(fù)練習(xí)、循序漸進〕使事業(yè)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學(xué)工作了。
古代求學(xué)的人,能夠?qū)ν愂挛镞M行比較,舉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聲,而五聲中沒有鼓音,就不和諧;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沒有水調(diào)和,就不能鮮明悅目;學(xué)習(xí)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經(jīng)過學(xué)習(xí)訓(xùn)練就不會發(fā)生好的功能;師不等同于五服之親,但沒有教師的教導(dǎo),人們不可能懂得五服的親密關(guān)系。
君子說,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擔任某種官職;普遍的規(guī)律,不僅僅適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實的人,用不著他發(fā)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變化,無須劃一,也會守時。懂得這四點,〔就可以領(lǐng)會到做事求學(xué)〕,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時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這是因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歸宿。這才叫抓住了根本!
詩經(jīng)——生民
初生周人的祖先,就叫做姜嫄。怎樣出生這個人,先行祭祀注重禮儀,以求消除不育之災(zāi)。踐踏天帝足跡身心有感,獨自居處注意休息。妊娠之后嚴肅又恭敬,又生兒子又養(yǎng)育,這個嬰兒叫后稷。
懷孕足月時間夠,頭胎生下很順當。產(chǎn)門衣胞均不裂,無災(zāi)無害人平安,真是上天大顯靈異。天帝很安寧,安享祭祀,安然生下兒子。
將他丟在小巷里,牛羊庇乳他不死。將他丟在樹木間,巧遇伐木又過關(guān)。將他丟在寒冰里,鳥翼覆蓋溫暖他。木鳥飛開時,后稷哇哇哭??蘼曈珠L且又大,聲音充滿道路上。
后稷剛剛會爬行,就能有識又知意,已能自己找食物。他種植的大豆,長勢茂盛質(zhì)量好。禾穗飽滿又美好,麻麥茂密長得高,木瓜小瓜碩果累累。
后稷他來種莊稼,方法確實有獨創(chuàng)。拔除雜草一把把,種下一片好莊稼。禾苗出芽已含苞,禾苗由短又長高。禾莖挺拔穗又多,籽粒飽滿沉甸甸,禾穗眾多產(chǎn)量好。來到有邰把屋造。
上天降下嘉谷種,有的是秬,有的是秠,有的是穈,有的是芑。滿地都是秬和秠,收割完畢畝產(chǎn)高,遍地都是穈和芑,又挑又背真是忙,歸來祭祀表謝意。
我們?nèi)绾蝸砑漓??有的舂米有的舀糧,有的搓米有的揚糠。淘米嗖嗖響,蒸飯熱氣揚。出主意、細思量,燒艾取脂把神祭。取來公羊剝?nèi)テ?,又是燒又是烤,祈求來年豐收好上好。
祭祀用品上盛在木盤,木盤瓦鐙全都裝滿,香氣開始屋中升。天帝降臨安心來享受,祭品味香確實好。后稷開始來祭祀,祈求免罪又免災(zāi),這種祭禮現(xiàn)在還一樣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yīng)。
到莊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蔽浣阏埱蠓饨o太叔京邑,莊公答應(yīng)了,讓他住在那里,稱他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墻超過三百方丈長,那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guī)定,國內(nèi)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
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F(xiàn)在,京邑的城墻不合規(guī)定,違反了制度,恐怕對您有所不利?!鼻f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臺,你姑且等著瞧吧。”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于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背叛歸為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xiàn)在您打算怎么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么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chǎn)生疑慮?!鼻f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zāi)禍的?!碧逵职褍蓪俚倪呉馗臑樽约航y(tǒng)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公子呂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他也會垮臺的?!?/p>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準備好兵馬戰(zhàn)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nèi)應(yīng)。莊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lǐng)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莊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于鄢?!币馑际钦f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于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并且發(fā)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莊公又后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莊公問他為什么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個老娘,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guī)Щ厝ニ徒o她吃?!鼻f公說:“你有個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這是什么意思?”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他后悔的心情。潁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擔心的!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相見,誰還說您違背了誓言呢?”莊公依了他的話。莊公走進地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么和樂相得??!”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么舒暢快樂啊!”從此,他們恢復(fù)了從前的母子關(guān)系。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对娊?jīng)·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純孝而說的吧?”
這篇課文記敘了發(fā)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鄭莊公在鄢打敗其弟共叔段的歷史事件.全文結(jié)構(gòu)完整,情節(jié)波瀾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尤其是把鄭莊公老謀深算的性格刻畫的淋漓盡致.
鄭莊公先封叔段于京,又聽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貳于己”,既而”收貳以為己邑”,最后”伐諸鄢”,有人認為表現(xiàn)了莊公的”仁慈”和”忍讓”,有人卻認為他是有意”養(yǎng)成其惡”.
論語
學(xué)而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xué)習(xí)文獻知識?!?/p>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xué)了
為政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
靠什么行走呢?”
里仁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筒粫ハ硎艿?;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p>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nèi)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shù)氖侄魏屯緩饺カ@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p>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xí)、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yīng)該自我反?。ㄗ约河袥]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p>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孔子說: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p>
雍也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jīng)叛道了。述而
孔子說:“默默地記?。ㄋ鶎W(xué)的知識),學(xué)習(xí)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xué)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p>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p>
子罕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p>
顏淵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鳖仠Y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p>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p>
子路
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鬃诱f:“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p>
衛(wèi)靈公
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p>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p>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p>
季氏
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p>
孔子說:“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diào)節(jié)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閑游,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p>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yīng)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jīng)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p>
莊子——逍遙游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洱R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fēng)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里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再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處,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fēng)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狂風(fēng)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憑借風(fēng)力飛行,背負青天而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現(xiàn)在這樣飛到南方去。寒蟬與小灰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著榆樹和檀樹的樹枝,常常飛不到而落在地上,為什么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帶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準備干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寒蟬和灰雀這兩個小東西懂得什么!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么是春秋,這就是短壽。楚國南邊有叫冥靈的大龜,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長壽??墒桥碜娴饺缃襁€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于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嘆嗎?
商湯詢問棘的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種魚,它的脊背有好幾千里,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zhuǎn)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穿過云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
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于蓬蒿叢中,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么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xiāng)人心愿,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而宋榮子卻譏笑他們。世上的人們都贊譽他,他不會因此越發(fā)努力,世上的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地劃定自身與物外的區(qū)別,辯別榮譽與恥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呀!宋榮子他對于整個社會,從來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雖然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fēng)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對于尋求幸福,從來沒有急急忙忙的樣子。他這樣做雖然免除了行走的勞苦,可還是有所依憑呀。至于遵循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他還仰賴什么呢!因此說,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修養(yǎng)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于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能居于國君之位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痹S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jīng)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實?所派生出來的次要東西,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啊!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肩吾向連叔求教:“我從接輿那里聽到談話,大話連篇沒有邊際,一說下去就回不到原來的話題上。我十分驚恐他的言談,就好像天上的銀河沒有邊際,跟一般人的言談差異甚遠,確實是太不近情理了。”連叔問:“他說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轉(zhuǎn)述道:“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著一位神人,皮膚潤白像冰雪,體態(tài)柔美如處女,不食五谷,吸清風(fēng)飲甘露,乘云氣駕飛龍,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專注,使得世間萬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豐登。我認為這全是虛妄之言,一點也不可信?!边B叔聽后說:“是呀!對于瞎子沒法同他們欣賞花紋和色彩,對于聾子沒法同他們聆聽鐘鼓的樂聲。難道只是形骸上有聾與瞎嗎?思想上也有聾和瞎?。∵@話似乎就是說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與萬事萬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個天下的治理,誰還會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當成回事!那樣的人呀,外物沒有什么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所留下的塵埃以及癟谷糠麩之類的廢物,也可造就出堯舜那樣的圣賢人君來,他怎么會把忙著管理萬物當作己任呢!”
北方的宋國有人販賣帽子到南方的越國,越國人不蓄頭發(fā)滿身刺著花紋,沒什么地方用得著帽子。堯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內(nèi)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見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悵然若失,忘記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大葫蘆種子,我將它培植起來后,結(jié)出的果實有五石容積。用大葫蘆去盛水漿,可是它的堅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壓力。把它剖開做瓢也太大了,沒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因為它沒有什么用處而砸爛了它?!鼻f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一善于調(diào)制不皸手藥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yè)。有個游客聽說了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shù)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游客得到藥方,來游說吳王。正巧越國發(fā)難,吳王派他統(tǒng)率部隊,冬天跟越軍在水上交戰(zhàn),大敗越軍,吳王劃割土地封賞他。能使手不皸裂,藥方是同樣的,有的人用它來獲
得封賞,有的人卻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積的大葫蘆,怎么不考慮用它來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看來先生你還是心竅不通?。 ?/p>
惠子又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干卻疙里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yīng)圓規(guī)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F(xiàn)今你的言談,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的。”莊子說:“先生你沒看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低著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覓食或游樂的小動物。一會兒東,一會兒西,跳來跳去,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上下竄越,不曾想到落入獵人設(shè)下的機關(guān),死于獵網(wǎng)之中。再有那斄牛,龐大的身體就像天邊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過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這么大一棵樹,卻擔憂它沒有什么用處,怎么不把它栽種在什么也沒有生長的地方,栽種在無邊無際的曠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樹旁,優(yōu)游自在地躺臥于樹下。大樹不會遭到刀斧砍伐,也沒有什么東西會去傷害它。雖然沒有派上什么用場,可是哪里又會有什么困苦呢?”
國學(xué)經(jīng)典名句篇四
國學(xué)經(jīng)典
●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道家:倡導(dǎo)“無為而治”
●墨家:講求“天下兼相愛”
●法家:追求“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
●佛教:教我們“寬恕”
●法家:呼吁“好利惡害”
【應(yīng)理之光】
中衛(wèi)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底蘊的歷史古城。在元朝,中衛(wèi)稱之為應(yīng)理州。集團公司以“應(yīng)理”命名,旨在“挖掘應(yīng)理歷史,展示應(yīng)理人文,彰顯應(yīng)理精神,提升應(yīng)理品味,振興應(yīng)理經(jīng)濟,開創(chuàng)應(yīng)理未來”。公司的延伸名稱“應(yīng)理之光”,意即在應(yīng)理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出一大批享有盛譽的杰出人物,為應(yīng)理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的豐功偉績永遠輝映著應(yīng)理史冊,如光芒惠澤著應(yīng)理大地。
【和諧】
出自于《詩·周南·關(guān)雎》——關(guān)關(guān)雎鳩,漢鄭玄箋:“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p>
和諧是指對自然和人類社會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是人們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處事的價值觀、方法論。和諧是應(yīng)理人遵循事物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追求與社會、與用戶、與自然萬物相互依存關(guān)系的準確定位,促進并達到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和諧也是應(yīng)理人對企業(yè)、對個人發(fā)展狀態(tài)的期待,是我們的價值追求。
【隨喜】
出自于佛教語。是看到別人行善積德,從內(nèi)心中感到歡喜,跟“隨”著歡“喜”,體現(xiàn)一種無我無間的情懷。
把握物性,隨性而擇,不僅是隨緣的心境,更是一種博大的胸懷,體現(xiàn)從容淡定、應(yīng)對自如的生活狀態(tài)。人生活在瞬息萬變的物質(zhì)世界之中,要準確把握周遭事物及其變化的基本特點,換個角度看問題,自覺不自覺調(diào)整和平衡自己的心理,要保持好的心態(tài),保持善念,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事物,隨喜而喜,然后喜由心生,像由喜生,自然隨喜。讓隨喜成為一種生活常態(tài),一種習(xí)慣,一種生活內(nèi)容,這樣你的世界也會不同。
【厚積薄發(fā)】
出自蘇軾《雜說送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吾告子止于此矣!”
只有通過長期的積蓄力量,打好基礎(chǔ),才能辦好事情,穩(wěn)步向前。應(yīng)理的事業(yè)就是一個厚積薄發(fā)、沉淀積累的過程,我們以千年應(yīng)理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chǔ),在服務(wù)于社會、服務(wù)于群眾、服務(wù)于用戶中,釋放著我們的真誠與熱情。在對待學(xué)習(xí)、對待事業(yè)、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上,要善于積累并勇于突破,敢于創(chuàng)新。有準備的人,必將大有可為,有所作為。
【正念】
正念是一種凈化自己心靈的方式,引導(dǎo)身心進入平和與自在的狀態(tài)之中。
才智越是不同凡響,就越是要需要正確的方向和正確的思維。應(yīng)理人在企業(yè)文化的引導(dǎo)下,以正見、正思維、正精進的文化理念,正確、客觀、積極、向上的看待一切事務(wù),孜孜不倦地追求卓越,完善自我,實現(xiàn)著人生的目標和價值。
【寧靜致遠】
出自于漢·劉安《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應(yīng)理人摒棄社會上的浮躁之氣,以淡泊寧靜,和諧和積極的心態(tài),靜下心來集中精力學(xué)習(xí)和思考,把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能力素質(zhì),不斷增長才干,從而在事業(yè)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善思】
善思源出《荀子·成相》——“公察善思論不亂?!笨鬃诱f:“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學(xué)習(xí)與思考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應(yīng)理人善于學(xué)習(xí),也善于思考,更善于用發(fā)展的觀點去認識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市政工程建設(shè)中應(yīng)理人積極想辦法、找路子、出實招,干成了別人想干不敢干、別人小干我大干的事情。
【學(xué)樂】
學(xué)習(xí)不僅僅是一個付出汗水的過程,更緊要的是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態(tài)去學(xué)習(xí),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明悟?qū)W習(xí)的真諦,并懂得收獲的意義。
應(yīng)理集團的每個人都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學(xué)習(xí),學(xué)會了面對挑戰(zhàn),學(xué)會了怎樣獲得持續(xù)的工作動力。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人文理念,應(yīng)理集團才擁有了一個團結(jié)奮進、高效務(wù)實、戰(zhàn)無不勝的團隊,在忘我的奮斗與拼搏中,一次次印證了自己的價值。
【求索】
出自于《楚辭·離騷》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求索是每一位應(yīng)理人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的精神狀態(tài)。在實現(xiàn)應(yīng)理集團又好又快發(fā)展的進程中,我們?yōu)橹畩^斗的目標是明確而清晰的,在追尋成功的道路上,盡管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境由心造】
禪云:境者,心造也。
人生于世,我們所感所處境況的好壞優(yōu)劣,常取決于自我的心態(tài)心境,而非外界客觀環(huán)境。我們忙碌于自己的工作,我們執(zhí)迷于生活中的細節(jié)、執(zhí)迷于周圍人的態(tài)度和對自己的影響,卻很少能認知與踐行“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的另一面深意,忘記了我們原本的追求。正確地對待人生的變化和問題,坦然而行,即使身處逆境,也不怨天尤人,而將所面臨的一切都視作生活的賜與和考驗,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幸福就會永遠伴隨著你,就可以真正進入人生的空靈之境。
學(xué)習(xí)國學(xué)理念,有思想的去生活
國學(xué)教會我們:
修身修養(yǎng)
相由心生,改變內(nèi)在,才能改變面容。一顆陰暗的心托不起一張燦爛的臉。有愛心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
口乃心之門戶??诶镎f出的話,代表心里想的事。心和口是一致的。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
好人——就是沒有時間干壞事的人。
一個心胸狹隘的人,講不出來大格局的話;一個沒有使命感的人,講不出來有使命感的話。交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的人一定是個人才。
別人身上的不足,可能就是你存在的價值。
團隊建設(shè)就是兄弟同志和戰(zhàn)友,天下就是這樣打下來的。
思想這個陣地,你不占領(lǐng),別人就會占領(lǐng)。
溝通
人際溝通最忌諱的,就是一臉死相。
高品質(zhì)的溝通,應(yīng)把注意力放在結(jié)果上,而不是情緒上,溝通從心開始。
溝通有3個要素:文字語言、聲音語言、肢體語言。文字語言傳達信息,聲音語言傳達感覺,肢體語言傳達態(tài)度。
溝通的品質(zhì)取決于對方對我的回應(yīng)。
溝通技藝:點頭、微笑、傾聽(用心在聽)、回應(yīng)、記筆記(別記了,要銘刻在心)。成功
要想成功首先要學(xué)會“變態(tài)”——改變心態(tài)、狀態(tài)、態(tài)度等。
成功之道=思考力×行動力×表達力。
不做準備的人,就是準備失敗的人。
很多事情失敗的原因,不是行動前沒有計劃,而是缺少計劃前的行動。
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具備三種好的心態(tài)————隨喜心、包容心、利他心。
得失
放下才能承擔,舍棄才能獲得。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思想有多遠,我們才能走多遠。學(xué)會放下才能懂得承擔,人的煩惱、痛苦,往往都是因為放不下、想不開、忘不了。人才
懷才和懷孕是一樣的,只要有了,早晚會被看出來。有人懷才不遇,是因為懷得不夠大。用人之長,天下無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
學(xué)習(xí)成長
知識是學(xué)來的,能力是練出來的,能量是修出來的,智慧是覺悟出來的!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多花時間成長自己,少花時間去苛責(zé)別人嫉妒別人。
人生有三處,花錢絕對連眼睛都不要眨:一是給自己的父母花錢眼睛都不要眨,因為厚重的養(yǎng)育之恩是再多的金錢都無法詮釋的;二是給自己的鐵哥們兒花錢眼睛都不要眨,因為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是有可能飛黃騰達的;三是對學(xué)習(xí)的投資眼睛都不要眨,因為拒絕學(xué)習(xí)就等于拒絕成長和晉升。
毛澤東說過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yīng)用。不是知識就是力量,而是使用知識才是力量。別人身上的不足,就是自己存在的價值。
思考力是萬力之源,一個人的心智模式不好,心態(tài)不好聰明反被聰明誤,知識越多越反動。
一個人成不了大事,是因為朋友太少,朋友質(zhì)量不高。
你把經(jīng)文放進腦子里,那是你給自己開光。
最好的投資地方,是脖子以上。我們有多少人一生都把錢花在了脖子以下了。
很多人都愿意學(xué)習(xí),但是不愿意復(fù)習(xí),更不愿意去練習(xí),所以他們沒出息。不是學(xué)習(xí)沒用,而是我沒用,因為我沒用,所以學(xué)習(xí)沒有用。(要重學(xué)以致用)
聰明和愚笨
最笨的人,就是出色的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干的事。
了解別人是精明,了解自己才是智慧。
一個人心態(tài)要是不好的話,就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
知道不等于做到。
孝道
百善孝為先。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
種下一個善念,收獲一種良知;種下一種良知,收獲一種道德;種下一種道德,收獲一種習(xí)慣;種下一種習(xí)慣,收獲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人生。
生活本身就是財富,很多人一輩子被錢累死,成為功名利祿的奴才,活到死也整不明白這點道理。
一個對父母都不好的人,怎么能把團隊溝通好;一個和兄弟姐妹都處不好的人,怎么能把團隊帶好。
人世間最不能等的事就是孝敬父母,切莫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
一個有愛心的人,必生和氣,有和氣的人,必生余色,有余色的人,必生婉容。
金錢與財富
不要活反了,生活本身就是財富。
財散人聚,人聚財來。
管理
凡是能夠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夠坐的住的人。釋迦牟尼一坐9年,毛澤東在岳麓書院閉關(guān)一坐3個月。
境由心造,所以,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人有了隨喜心,才能廣交朋友,廣結(jié)善緣。
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得想辦法和什么樣的人混在同一層面,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自然就能交易。
包容心:就是用人所長,必容人所短。
同理心:懂得認同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溝通上沒有對與錯,只是立場不同而已。贊美心:贊美是人際溝通的潤滑劑,贊美會讓別人把正確的事繼續(xù)做下去
國學(xué)經(jīng)典名句篇五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譯:作為君子,應(yīng)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yǎng),完成并發(fā)展自己的學(xué)業(yè)或事業(yè),能這樣做才體現(xiàn)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zé)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xué)習(xí),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吹搅藧喝?、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fā)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4.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zé)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zé)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fā),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xiàn)良好的意愿和正當?shù)囊?,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蚴俏痔煜虏粊y,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xué)習(xí),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準;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zāi)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于師。--《論語》
(譯:遇到應(yīng)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yīng)該搶著去做。后發(fā)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xié)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fā)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1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zāi)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fēng)度的表現(xiàn)嗎?)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8.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鯙场洞伪惫躺较隆?/p>
【賞析】‘‘闊”是表現(xiàn)“潮平”的結(jié)果,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是“以小景傳大景之神”.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大景象表現(xiàn)出來了。9.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鸥Α锻馈?/p>
【賞析】這是說大自然集中靈秀之氣在此山,自然有無限神妙。這兩句講山色的變幻。寫出了泰山的宏偉。
10.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ā额}破山寺后禪院》
【賞析】“曲”、“幽”、“深”三字準確、形象地寫出了景物的特點,表現(xiàn)了禪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靜的環(huán)境。這兩句詩不僅再現(xiàn)了詩人踏過曲徑、穿過深幽的花草樹木走到禪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種審美體驗,藝術(shù)地表現(xiàn)了華夏文化對曲折美、搖曳美的追求。
1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鸥Α锻馈?【賞析】從詩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兩句詩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以勉勵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艱難險阻,奮力登上“絕頂”。才能享受“一覽眾山小”的勝利的喜悅。12.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諟Y明《歸園田居》
【賞析】這兩句詩描寫出一種月下回歸的美妙意境。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地了.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種豆早出晚歸是多么艱辛、多么苦累.然而詩人并不抱怨。
13.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
【賞析】“無言”而又“獨上”,使人看到一個孑然一身、“斯人獨憔悴”的孤影。連月也不是圓月.而是殘缺之月,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意境凄清。
14.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铎稀断嘁姎g》
【賞析】以絲喻離愁,以千絲萬縷之無法剪斷、無法理出頭緒,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解。
15.莫道不消魂,簾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賞析】“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時此地怎么能不令人傷感呢?運用發(fā)問法,醒人耳目?!昂熅砦黠L(fēng)”。既寫人又寫景.創(chuàng)造了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叭吮赛S花瘦”,既摹形又傳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16.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瘏ⅰ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 【賞析】這兩句詩寫雪后美景。以梨花喻冬雪.聯(lián)想奇特美妙.比喻新穎動人.一片銀白的世界.變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明麗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17.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賞析】‘鄉(xiāng)愁”之情與“日暮”、“煙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復(fù)歸于渺然的憂思而益發(fā)深沉.不能自已。這兩句詩點題,寫出鄉(xiāng)關(guān)何處、歸思難禁的愁緒。
18.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畎住缎葜x胱樓餞別校書叔云》 【賞析】這兩句詩把愁苦的心情表達得非常生動。用刀切斷水流,結(jié)果水反而流得更急.暗示愁緒難消:用飲酒取醉的辦法去解除憂愁也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酒醉后反而更引發(fā)內(nèi)心的愁苦、憤懣,19.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畎住缎新冯y》
【賞析】詩人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終有一天會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掛上云
頭腦才能保持清醒,才能取得新成績。
3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徸哉洹都汉ルs詩》 【賞析】這兩句詩以落花為喻,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個人抱負融為一體.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人議論,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忱。中華詩詞鑒賞(春、夏、秋、冬、山、水、日、月)
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
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jīng)風(fēng)相鼠)
3、言者無罪,聞?wù)咦憬?。(詩?jīng)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小雅鶴鳴)
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jīng)大雅抑)
6、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7、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8、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9、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1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11、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2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21、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論語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
2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贫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29、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禮記中庸)30、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學(xué)記)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禮記學(xué)記)
3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34、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3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
3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82、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海。(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8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85、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86、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87、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yīng)須斬萬竿。(唐杜甫)
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p>
88、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唐杜甫戲為六絕句)89、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愁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90、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91、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唐韓愈送孟東野序)92、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唐韓愈調(diào)張籍)
93、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唐韓愈進學(xué)解)94、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唐劉禹錫秋詞)
95、沉舟側(cè)畔千帆進,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96、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
97、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唐劉禹錫陋室銘)98、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唐劉禹錫陋室銘)
99、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唐白居易琵琶行)100、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唐白居易長恨歌)101、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唐白居易長恨歌)102、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103、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唐元稹離思)104、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劉希夷)105、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ㄌ仆鹾矝鲋菰~)106、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顏真卿)107、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唐羅隱蜂)108、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唐賈島劍客)109、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紳憫農(nóng))
110、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唐李賀南國)11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唐李商隱無題)112、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唐李商隱無題)113、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唐李商隱無題)114、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唐李商隱錦瑟)115、歷鑒前朝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唐李商隱)116、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唐李商隱)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117、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唐僧云覽)
118、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五代李煜烏夜 119、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戀花)12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121、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宋歐陽修戲答元珍)12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123、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nóng)》)4.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7.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8.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9.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詩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杜甫:《兵車行》)2.秋月?lián)P明惲,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
3.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fēng)雨大作》)4.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5.鳴笙起秋風(fēng),置酒飛冬雪。(王微:《四氣詩》)6.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陳毅:《梅》)
7.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詩中山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6.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guān)山月》)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1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詩中水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jīng)?蒹葭》)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5.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9.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詩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4.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10.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詩中風(fēng)
1.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2.風(fēng)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3.林暗草驚風(fēng),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4.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5.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7.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8.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陸游:《釵頭鳳》)
9.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10.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詩中樹
1.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觀滄海》)
2.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3.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4.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
5.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6.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
7.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8.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9.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10.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
描寫音樂的詩句: 今夜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
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木風(fēng)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后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從此始。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反映科學(xué)哲理的詩: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三國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凡事豫(預(yù))則立,不豫(預(yù))則廢。(《禮記》)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2.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唐.賈島<<戲贈友人>>
3.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難摹----宋.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金.王若虛<<論詩詩>> 5.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清.黃遵憲<<雜感>>
6.縱橫正有凌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7.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宋.戴復(fù)古<<論詩十絕>> 8.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清.張問陶<<論詩十二絕句>>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只聽天------宋.楊萬里<<讀張文潛詩>> 10.莫將死句入詩中,此訣傳來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遺山論詩>> 11.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12.預(yù)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清.趙翼<<論詩五絕>>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歐陽修<<吊僧詩>>
14.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宋.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