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登泰山記原文以及翻譯及注釋篇一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雪,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行走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F(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象門檻一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象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迷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小白點象“五木”骰子一樣立在那里,都是遠山。天邊云彩上有一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象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那就是東海?;厥子^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紫紅、淡白,各種深淺不同的顏色,又都象彎腰曲背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实鄣男袑m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看見途中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滅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邊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溪水,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什么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人姚鼐記述。
登泰山記原文以及翻譯及注釋篇二
學記原文及注釋
【原文】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劊蛔阋詣颖?。就賢體遠,足以動眾,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咀g文】為王者在發(fā)布法律政令的時候能夠深謀遠慮,并且招納賢良之人幫助自己來治理國事,只可以博得一點小小名氣的,但是還不能夠打動民眾的心。為王者如果能夠親賢人,關愛貧賤出身的寒士,就可以打動民眾的心了,但是還不能教化人民。為王者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養(yǎng)良好的風俗,看來只有通過興辦學校教育才能實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譯文】玉石不經(jīng)過雕琢,是不能成為玉器的;同樣,人們不通過學習,就不能夠懂得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帝王,建立國家,統(tǒng)治人民,無不先從教育入手。《尚書?兌命篇》說:“念終典于學”,(要自始至終常常想到學習)就是這個意思吧!
【原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譯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學習是不能知道它的好處的。所以說:學習過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識不通達?!驹摹恐蛔悖缓竽茏苑匆?;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xiao,四聲,教人)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知道不夠,然后才能反省自己,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后才能自我勉勵,發(fā)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尚書·兌命篇》說:“學學半”(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教學互進),就是這個意思吧。
【原文】古之教,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
【譯文】古時候的教育制度是:一家中設有私塾,一黨中設有庠(五百家為黨),一個遂中設有序(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遂),一國之中設有太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隔年考試一次。入學一年之后,考經(jīng)文的句讀,辨別志向所趨;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尊重專注于學業(yè),樂于與人群相處;五年考察學生是否博學篤行,親近師長;七年時考察學生在學術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及對朋友的選擇,這時候可以稱之為小成。九年時知識通達,能夠觸類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違背師訓,就可以稱之為大成。
【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譯文】這樣之后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風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向往來歸,這就是大學施教的過程。古書說:“幼小的螞蟻也都要時常去學習銜土的事情才能筑起大垤(die二聲)”豈不正好說明了這層道理嗎!
【原文】大學始教,皮弁(bian四聲,古代男子戴的帽子,低級武職名稱)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qie四聲,小箱子),孫(遜)其業(yè)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i四聲,古代一種祭祀)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踖(ji二聲,踧踖,驚恐不安的樣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咀g文】大學開學的時候,學生都穿著禮服,以蘋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先練習《詩?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歌,為的是使他們從開頭就培養(yǎng)做官的興趣。;擊鼓召集學生,正式打開書篋(書包),希望學生以謙遜謹慎的態(tài)度學習;夏楚兩物(教鞭)是用來警惕鞭策學生,收到整肅威儀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實施以前,天子、諸侯不急著到學校去視察,為的是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發(fā)展志向;教師常常觀察學生,但是并不輕易發(fā)言,等到適當?shù)臅r候再加以指導,為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己用心思考的習慣;至于年幼的學生只聽不問,為的是使他們循序漸進地而不越級地學習。這七項是教學的基本綱領。【原文】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咀g文】古書上說:“在教育這件事上,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盡職,學生的責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這個意思吧。
【原文】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man四聲,沒有花紋的絲織品),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譯文】大學進行教育的辦法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進行正課,休息的時候也有種種課外作業(yè)。學習要有方法,如果不從『操、縵』這些小曲學起,指法不純熟,琴、瑟就彈不好;不從通曉鳥獸草木,天時人事學會譬喻,詩就作不好;不學會灑掃應對,禮節(jié)就行不恰當,對于六藝等技藝沒有興致,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現(xiàn)在外,不論休息或游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能夠這樣,才能安于學習,親近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學的真理。這樣做了即使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驹摹績睹唬骸熬磳O(遜)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譯文】尚書?說命篇》說:“唯有重視學業(yè),按部就班,及時努力,學業(yè)才能有所成就”,就是這個意思吧。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其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譯文】現(xiàn)在的教師,大部分都是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而不讓學生獨立思考,只是煩瑣的提問一味的教訓灌輸,而不注意學生主動精神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顧趕速度,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只從教育者的愿望出發(fā),而不考慮學生的內心需要,教師不考慮學生在個性及才能上的差異,教學一刀切,沒有因材施教。對學生的教導違反情理,學生求學也違逆不順。如此一來,使得學生愈來愈厭惡學習而且憎惡師長;以學習為難為苦,而不明白學習的快樂與好處。雖然課業(yè)勉強讀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原文】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譯文】大學進行教育的原則是這樣的:壞的事情沒有發(fā)生就先防止,這叫做預防;抓住時機,進行教育,這叫做及時;循序地而不越級地進行教育,這叫做順應自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叫做切磋琢磨。這四種教學方法,是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原文】發(fā)然后禁,則捍(han四聲,互相抵觸)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咀g文】如果等到事情發(fā)生以后才去禁止,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糾正了;如果時機錯過以后才去學習,學起來就會勞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如果不知順應自然,胡亂施教,教育工作就會陷入混亂的境地,不能獲得成效。如果孤獨地學,沒有朋友,見解就會狹隘,見聞就會不廣。如果交友不慎,就會違背師長的教誨;如果三朋四友,盡談不正經(jīng)的事情,就會荒廢學業(yè)。這六點就是教育失敗的原因。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譯文】君子知道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為人師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曉喻,讓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導,而不去強迫別人服從;對待學生嚴格,但并不抑制其個性的發(fā)展;加以啟發(fā),而不將結論和盤托出。只引導而不強迫,使學習的人容易親近。教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fā)揮,得以充分發(fā)展。只加以啟發(fā)而不必全部說出,使學生能夠自己思考。師生融洽,學習安易,學生又能獨立思考,就是善于誘導的結果。
【原文】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譯文】學生的缺點有四種類型,教師不可以不知道。在學習中,有些學生的缺點是貪多務得,有些學生的缺點是狹隘寡聞,有些學生的缺點是輕率勇為,有些學生的缺點是畏難而止。這四類缺點的根源是因為學生的心性不同之故。
【原文】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譯文】必須了解學生的心性,才能矯正學生的缺點。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發(fā)揚學生的優(yōu)點,克服學生的缺點。優(yōu)秀的歌手能使聽眾自然而然地跟著他唱;優(yōu)秀的教師能使學生自覺自愿地跟著他學。他的講解,扼要而又透徹,精微而又妥善,舉例不多,卻能說明問題,可算是能使人繼承其志了。
【原文】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教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譯文】君子知道求學有難有易,并懂得人的天資有高有低,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廣泛地曉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師;能夠作老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做領袖。所以能做一個好老師,就是學做領袖的開始。所以選擇老師不可以不謹慎。古書說:三王(伏羲神農黃帝稱三皇)四代(虞夏殷周)對老師的選擇都很慎重。就是這個意思。
【作為教師既能知道學生的求學有難易的不同,就可知道他們的天資有美惡的區(qū)別。既能知道他們學習有難易,天資有美惡,就應當依照他們的程度深淺和智力高下,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因勢利導,廣為曉喻。惟有這樣才可以為人師。能為人師,也就能為地方官吏或一國首長,擔負起教導人民的責任。所以教師的教人,就是要教人以“治國”“平天下”的為君之道,因此對教師不可不審慎選擇。古書說:“虞夏商周各代,惟以慎選師資為重要任務?!本褪沁@個道理】
【原文】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譯文】在教育工作中,最難得的是尊敬教師。尊師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視學習。所以,君王在兩種情形之下是不以對待臣子的態(tài)度對待臣子的:當臣子在祭禮中扮演受祭者的時候,不以對待臣子在態(tài)度對待他;當臣子擔任教師的時候,也不以對待臣子的態(tài)度對待他。按照大學的禮節(jié),教師給君王講書是不行君臣之禮的,就是尊師之意。
【繼上說明既然教師地位重要,統(tǒng)治者自然應該尊敬教師以示尊師重道。在上的人既能尊師重道,則求學的人自然必有感動而專心致力與學業(yè)?!?/p>
【原文】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雙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譯文】善于學習的人,教師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學生更把功勞歸諸于老師教導有方;不善學習的人,教師花的精力很多而收效很少,反而會埋怨教師。善于發(fā)問的人,[發(fā)問如同]砍伐堅硬的木材;先從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隨后才砍木材的關節(jié);久而久之,關節(jié)隨手就可以砍開了。不善發(fā)問的人恰恰與此相反。
【原文】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譯文】善于答問的人,對待發(fā)問如同對待撞鐘一樣;撞得輕就響得小,撞得重就響得大;從容地撞,從容地響。不善答問的人恰恰與此相反。這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說明教師發(fā)問和答問的重要原則,應先易后難,由淺入深,作喻“如攻堅木”,“如撞鐘”。如不遵守這些原則,就會導致“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的結果。這些提問和答問的原則仍是今天教學實踐中十分寶貴的參考】
【原文】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譯文】單憑一點死記硬背得來的學問,是沒有資格當教師的,必須善于根據(jù)學生的問題來講解才行。當學生沒有能力提出問題的時候,才可以直接講給他聽。老師開導了,學生仍然不明白,雖然暫時放棄指導,等待將來也是可以的。
【原文】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ji一聲);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譯文】優(yōu)秀的冶匠的兒子,一定先學會用皮子鑲嵌成衣;優(yōu)秀的弓匠的兒子,一定先學會用柳枝編織成箕;小馬初學駕車相反,它是跟在車子后面的。人們懂得這三層道理,就懂得怎樣做學問了。
【原文】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譯文】古時候的學者,能夠分析比較事物的異同之處,匯整成一類。鼓并不等于五聲,但若沒有鼓,五聲就不和諧;水并不等于五色,但若沒有水,五色就不鮮明;學習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學習,五官就不能發(fā)揮作用;教師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沒有教師,五服之間的關系就不親密。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譯文】君子說:“德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擔任某一官職;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釋某一具體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約就能守信;最守時刻的人無須劃一就能守時?!倍昧诉@四層道理,就懂得做學問要從根本著手了。
【原文】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譯文】三王祭祀江河的時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河是本源,海是歸宿。這就是重視根本的意思。
登泰山記原文以及翻譯及注釋篇三
登泰山記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勒撸圆患巴?/p>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注釋
1、酈:(lì)
2、獸:(zhòu)
3、徂:(cú)
4、戊:(wù)
5、樗:(chū)
6、汶:(wèn)
7、麓:(lù)
8、磴:(dèng)
9、鼐:(nài)
10、圜:(yuán)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位于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雪,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行走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F(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象門檻一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象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登泰山記原文以及翻譯及注釋篇四
《登飛來峰》王安石原文注釋翻譯賞析
作品簡介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作品原文
登飛來峰⑴
飛來山上千尋塔⑵,聞說雞鳴見日升⑶。
不畏浮云遮望眼⑷,自緣身在最高層⑸。
作品注釋
⑴飛來峰:有兩說:一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瑯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⑵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⑶聞說:聽說。
⑷浮云:在山間浮動的云霧。望眼:視線。
⑸緣:因為。
作品韻譯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作品散譯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創(chuàng)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鑒賞
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前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有寫峰上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后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后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备≡普谕邸保玫?。據(jù)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蓖蹙浼从么艘?。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lián)云:“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yè),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敗于此。詩人良苦用心,于此詩已見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xiàn)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后者表現(xiàn)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迸c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币幻}相承,表現(xiàn)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眱烧叨紭O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銘。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后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江右民系,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qū)鄧家巷)人。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zhí)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jīng)》《尚書》《周官》,時稱《三經(jīng)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登泰山記原文以及翻譯及注釋篇五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位于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無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雪,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行走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F(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象門檻一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象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去漫,稍見云中白若樗 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迷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小白點象“五木”骰子一樣立在那里,都是遠山。天邊云彩上有一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象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那就是東海。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紫紅、淡白,各種深淺不同的顏色,又都象彎腰曲背的樣子。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皆不及往?/p>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实鄣男袑m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看見途中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滅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邊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時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溪水,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什么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
桐城人姚鼐記述。
登泰山記原文以及翻譯及注釋篇六
出處或作者: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無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撸澜灾^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去漫,稍見云中白若樗 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皆不及往?/p>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時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登泰山記原文以及翻譯及注釋篇七
《登泰山記》教案
篇一:登泰山記教案及重點內容總結(精品)登泰山記教案
教學目標: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導入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jīng)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有哪位同學去過泰山,給我們當一回導游,描述一下你在泰山的所見所感。介紹泰山(詳見幻燈片)……
泰山是我國的“五岳”之首,(復習五岳),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是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華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東泰安,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shù)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实鄣姆舛U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shù)以干計的詩文刻石。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贊嘆,杜甫則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世界第一個自然文化雙遺產(chǎn)。今天我們就跟隨姚鼐的腳步再次去膜拜泰山。二。分析
桐城派和方苞: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繼承發(fā)展者雖眾,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fā)展,成為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jīng)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古文當以“雅
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
作者介紹: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他有室名惜抱軒,學者稱他為惜抱先生。他少時家貧而體弱多病,學習刻苦。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進士,歷任山東、湖南副考官?!端膸烊珪佛^開,任纂修員。不久,請病假辭官還鄉(xiāng),先后主講梅花、鐘山、紫陽等書院,達四十余年,所到之處,土子都以能入他門為榮幸。他為了宣揚桐城派主張,使青年便于學習古文,選輯了《古文辭類纂》七十四卷,選文七百余篇。這是現(xiàn)代流傳廣,影響較深的一部古文選本。
姚鼐少年時隨伯父姚范學習經(jīng)學,以姚范好友劉大櫆為師,學習古文,深受其影響。他發(fā)展了方苞、劉大櫆的理論,提出文章要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并重。在學習方法上,主張多讀多做,要從摹仿到自我脫化。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論體系,使這個派別真正發(fā)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較大影響的作家。由于生活經(jīng)驗所限,他的散文內容較貧乏,偏重形式,寫景文章成就高。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寫了《登泰山記》,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
復習:記是一種文體,可以敘事、寫景、狀物,目的往往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懷和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課內學過的作品有《核舟記》(明朝魏學洢)、《小石潭記》(唐朝柳宗元)、《岳陽樓記》(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記》(宋朝歐陽修)和《登泰山記》(清朝姚鼐)。
1、通翻
2、聽錄音,每節(jié)各用一句話概括內容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
置。
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明泰山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第二段:(23節(jié)合并)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艱難登山的經(jīng)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艱險的登山過程→到達山頂時所見明麗的景色)
我們先來看他來泰山的路線,你會用哪個詞來形容這段旅程?(艱苦)。尤其是哪幾個詞? “乘風雪”的“乘”字,從人身不由己,只能隨風雪而行的動作里,渲染了風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雪的巨大威力。風雪”言“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主動?“自”、“歷”、“穿”、“越”、“至于”幾個動詞蟬聯(lián)
而下,把從京師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吻合,又充分表現(xiàn)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怎樣的形象?(風塵仆仆的神態(tài),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真是一字一圖,字精意工。
? 第三段: 觀日出的過程及日出時雄渾壯麗的景象。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
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極寫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象。
? 第四段: 寫泰山的古跡(建筑群與石刻),反映其悠久歷史與人文氣息。
? 第五段,總結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特點。
線索:本文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
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記”,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3、如果你是泰山旅游的開發(fā)商,現(xiàn)在你要做一個推廣泰山旅游的活動,首先是像西湖十景一
樣也弄個泰山十景什么的。你會給泰山的景點取什么名字?在你取得名字之后請為這一景點寫一段推廣詞。范例: 1.蒼山負雪。
姚鼐描述: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參考文字: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蒼山負雪圖。
4、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請結合原文談談你的想法。參考: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擬人,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鞍肷骄屿F”,這一句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xiàn),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這一筆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情趣。作者寫景攝取了大自然的靈魂,達到神真,不愧為寫景的高手。
“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時分,姚鼐與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刮 起山上積雪撲打在臉上,亭子以東從山腳下起都是云霧彌漫著。”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引入,不但寫出了“風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揚”、“擊”二字把風力描繪得十分突出,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
太陽出來前是,“自足下皆云漫”,“漫”寫云霧之大?!吧砸娫浦邪兹糸似褦?shù)十立者,山也。” “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吧砸姟焙魬恕拔骞摹?,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極天云”細如一線是其特點。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抓住了它瞬間的變化。而且靜動有序,有張有弛??胺Q“有物有序、清新簡潔”的典范。
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唬藮|海也?!弊髡哂萌绲ど耙话慵t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作者精筆細繪了太陽的形象后,就從日觀峰以西的群山景象著筆,描寫日出后的景色,“回視日觀以西諸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是說群山中有的山得到陽光照射,呈紅色,有的得不到陽光照射,現(xiàn)白色。這兩種顏色錯雜相問。所有的山峰都像彎著腰一樣。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這里帶有作者的主觀感受成分,這些山也和作者一樣,被日出的壯景所陶醉折服了。
這一部分描寫,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動靜俱觀,把太陽未出、將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連續(xù)畫面描繪出來了,再現(xiàn)了日出前后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色。
晚照固然媚麗動人,但日出更壯美,更有氣勢,更激發(fā)人向上。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對比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豐富含義,也是作者所以要長途跋涉、頂風冒雪登臨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
4、反正該寫的,最值得寫的都寫完了,第45段還有必要交待嗎?(分開談談)第四段明確:寫泰山的人文景觀,提到點綴于日觀亭附近或下山路上的建筑和石刻等名勝古跡,可說是一幅日觀峰古跡圖。列舉: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大凡作山水畫,既要有山有水,還要有人物,又要點綴一些屋宇和其它,這里簡要介紹一些泰山的建筑和古跡,既增強了游記的知識性,也有助于表現(xiàn)歷史悠久的泰山的個性特征和整體風貌。這樣寫可以表現(xiàn)泰山之歷史悠久。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作者以“三多”、“三少”“三無”,多石,石多平方狀,多松樹,少土,石少圓狀,樹少雜樹。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著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shù)臓蠲病_@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后幾句,以“無”字組成的短句,用簡明的文字,寫出泰山之冬的靜美。以上兩節(jié)都是對泰山風貌的有力補充。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工于結局,結句“雪與人膝齊”,把作者在深雪中邁步賞景的形象與風雪彌漫的泰山形象融為一體,煞住全篇,收得似盡而不盡,既給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回味的余地。寫作特點:采用側面烘托的辦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主旨:通過記敘自己在農歷除夕氣候惡劣的條件下與友人一起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描繪了壯麗雄渾的泰山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篇二:登泰山記-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
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
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
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
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
釋: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
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于“而”,表順承。
及
既上:到。
蒼山負雪:背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歷每月最后
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經(jīng):盡。
僻不當?shù)勒撸浩А?/p>
3.理清思路:
問:
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么?
學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huán)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
達山頂后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大體了解了文意,把握了
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內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jīng)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jīng)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
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后見到了山頂?shù)拿谰埃骸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p>
學生用原文復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為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變化,展現(xiàn)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紅光動搖承
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后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
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p>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然
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
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
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云霧
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
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p>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峰的特
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
本文充分體現(xiàn)了姚鼐的散文風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為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
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
察點,描寫日出。
附: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鑒賞本文簡練的語言。
2.在反復誦讀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
景觀。
教學過程和步驟:
一、試讀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節(jié)組合:
當其
/ 南北分者
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而半山/居霧/ 若/帶然
大風/揚積雪/擊面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
極天/云/一線異色
是日/觀/道中石刻
其遠石刻/盡漫失
至/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
2.以下幾處凡須連讀
以明確語意的,用底線標示:
余始循以入
磴幾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極天云 一線異色
視日觀以兩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至日觀數(shù)
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二、第一段導讀
1.汶水,濟水怎樣分流?誦讀原文語句。
“泰山之陽,??陽谷皆入濟”。首先介紹泰山突兀于汶、濟二水之間,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濟水淙淙東去,“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點出了萬壑爭流的壯美景觀,名山傍水,分外壯觀。
2.古長城橫亙于哪里?誦讀原文語句。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這
句既點出古長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處,成為兩水分界線,又寫出泰山形勢之險,依山筑
城。
3.怎樣介紹日觀峰?誦讀原文語句?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以古
長城作為參照物,寫日觀峰,既點明泰山最高點,也為這次泰山之行樹起了一塊指路牌。
4.小結:這幅泰山地理概貌圖,猶如電影的遠景鏡頭,又如繪畫中的鳥瞰圖面。作
者系用由“面”(兩水)到線(古長城)再到點(日觀峰)的寫法,為后文的敘述設下伏筆。
5.誦讀。要求層次分明,字音清晰。前兩句重音在“陽”“陰”“陽谷”“陰谷”上;后兩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
三、第二段導讀
1.由三人分讀第二段,并全段由幾幅畫組成?
2.為第一層內容擬標題:旅游路線圖?/p>3.劃出自京師至泰安的有關動詞,品味
其作用。
“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生動?!俺孙L雪”乃全文點
睛之筆,作者悄悄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為登山之難,覽之豪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皻v”“穿”“越”“至”,一氣讀來感到作者不辭漫長的旅途和行程的艱辛,正頂著風雪由遠而近,快速行進,以歸返自然,縱情登山攬勝。其游興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為第二層
內容擬標題:登臨泰山圖。
5.劃出自山麓至山頂?shù)耐緩剑纷x登山之險。
作者從南
麓出發(fā),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經(jīng)由中嶺,復循西谷,到達山頂,重點表現(xiàn)一個“登”
字。作者好像一個導游,引導我們一道攀登,突出“險”字?!俺扇缛菀讌s艱辛”,山高達四
十五里,石級竟七千有余,從中嶺到山巔,有不少山崖像門戶一樣擋著山路,人們稱之為“天
門”,峰巒險峻,霧重冰堅,攀行何其艱難,正如作者在《歲除與子穎登日峰觀日出作歌》一
詩中所寫:“堅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險才到頂”,登山充滿苦趣,但樂趣亦在其中。
6.為
第三層內容擬出標題:晚清文照圖
7.登山固然艱難,但登上極頂,那陡然呈現(xiàn)的泰山氣 象萬千的景色,又激動著姚鼐的心。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一幅其
妙無比的泰山夕照圖,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這幅瑰麗的風景畫描述出來嗎?學生自由
朗讀,描述畫面。
提示:
座座青蒼的山峰,身披皚皚的白雪,通明的銀光照亮了南
天,蒼山與白雪相互襯托,雪光與日光交相輝映,憑高俯瞰,遠處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靜地沐
浴著夕陽余輝,汶水和徂徠山相依擁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圖畫,環(huán)繞山間的云霧宛如輕
柔的腰帶在飄蕩,朦朦朧朧,恍恍惚惚,似動非動,別具風味。當我們和作者一起沉浸在這
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審美氛圍之中時,我們又禁不住問姚鼐,你說是畫,又像哪一幅?作
者沒有回答,因為這群山的青色,積雪的白色,夕陽的余輝構成的場景只存在于每一個人想
象的畫面上。而這一明朗而開闊的畫面,又正是自然景物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形象概括
8.你認為這幅風景畫中哪些詞語用得精妙?
蒼山負雪: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
負著雪,承受著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動變?yōu)橹鲃?,賦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表現(xiàn)了冰
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蒼山宛如一位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著一層厚厚
的銀裝,多么富有神韻。
明燭天南:“燭”是一種光化反應。雨天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
能反射天南,繪出積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奪目光彩,呈現(xiàn)出雪光與日光爭輝的奇景。篇三:登泰山記教案
登泰山記
登泰山記
姚鼐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1.了解清代桐城派。
2.積累詞句,增加文言儲備。
3.把握游記,品賞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教學方法:閱讀品賞
教學時數(shù):一節(jié)
步驟和內容:
課前:分發(fā)學案,布置預習。
一、導入:(由學生齊讀杜甫《望岳》引入課題。)
屏幕:展示圖片——泰山遠景,顯示文字——杜甫《望岳》。
師: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們談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發(fā)出敬仰之情。巍巍
泰山,以其蒼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蘊,牽動著我們多少情懷!屏幕上是我們初中時就熟悉的一首詠泰山名作,請大家齊讀一遍。
生大聲齊讀。
師:在唐代詩人杜甫的筆下,泰山是設想時能讓我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心胸激蕩,放飛思維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筆下,又是怎么樣的情形呢?這一節(jié)課里,讓我們追隨作家的腳蹤,領略泰山的獨特之美。
二、展示教學目標
(屏幕:教學目標。師讀出,強調)
三、簡單介紹清代桐城派。
師:對于桐城派,結合課后小短文及課下注釋,有四點我們要重點關注。(屏幕:文字展示)
清代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
學者型散文流派。
主張散文寫作講究義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據(jù)(材料真實準確)、辭章(結構巧語言精)三者兼長。
代表作家作品:姚鼐《登泰山記》
師:尤其是第三點,課后短文中涉及的“義理”是指文章表達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據(jù)”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實準確,“辭章”之文章的結構、語言要精巧。
(注意提醒學生理解“義理、考據(jù)、辭章”的含義)
生:結合課本相關內容,了解識記。
四、文章閱讀品賞
1、引導學生分組朗讀,梳理文言詞句。
師:學習文言文,講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懂文意,積累文言字詞句的知識。
本文我們已經(jīng)做了預習,下面我想請兩位同學朗讀這篇文章,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提問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文章前兩段和后四段,糾正讀音停頓的問題。易錯音:汶wèn水、濟jǐ水;與知府朱效純/子穎/從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í、雪與人膝xī齊)
2、檢查關鍵文言詞句的解釋和翻譯問題
屏幕:出示問題
(1)解釋下列詞語
泰山之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自京師乘風雪
(冒著)
戊申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明燭天南(名詞活用作動詞,照)
少圜
(通“圓”)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在)
余始循以入(而)
或得日,或否(有的)
石蒼黑色,多平方(平的方的)
師:依次提問多個學生,并明確關鍵詞意或補充活用類型。
(2)翻譯句子(根據(jù)時間,機動安排)
(屏幕)展示問題: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生解答,師總結:處于那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的長城。(注意提醒“當”字的理解)(屏幕)展示問題: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為之天門云。
生解答,師總結:現(xiàn)在所經(jīng)過的從中嶺到山頂那些擋在路上的崖壁,世人都稱它們?yōu)樘扉T。(注意提醒“崖限當?shù)勒摺睘槎ㄕZ后置)
3、把握游記,品賞感情。
(1)老師引導復習游記的基本知識:游記及其三要素(游蹤、景象、觀感)。
(屏幕展示)游記的三要素(游蹤、景象、觀感)師引領回憶:
從題目就能看出本文是篇游記,這種問題初中和高一時已學習過。
游記是通過敘述游覽過程,描寫游覽見聞的景物狀貌,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對社會、人生感悟的記敘文。我們常把作者交待的游覽時間、路線成為“游蹤”,把作者表達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稱為“觀感”。那么作者如何記述他這次游覽呢?
(屏幕)出示問題:
明游蹤
1、游覽的季節(jié):,天氣:。
2、游覽的路線或景點?
(2)明確游蹤
師:下面我們簡單分組討論,請快速從文中找出作者行蹤變化涉及的有哪些地點。
生簡單分組(同桌或前后)討論,在文中畫出,篩選本文中游覽的季節(jié)、天氣和游覽的路線或景點。
師根據(jù)學生表情,引領細心、詳細的找出來。(注意提問不常問答的學生,加強表揚。)明確:游覽的季節(jié),冬季;天氣,雪后的晴天。
提問明確:
作者筆下登泰山有三個階段:來泰山、登泰山、賞泰山。
(屏幕展示)
來泰山:京師、齊河、長青、泰安
登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山顛
賞泰山:日觀亭、三個宮祠、道旁石刻
(注意引導:對于登山來說,路線常可以是多條的,作者走的是那條?具體而清晰的交待游蹤,有助于描寫所見所聞,抒發(fā)獨得之感。)
(3)品賞景象:
生:讀泰山晚日部分句子。
師引領分析:作者寫到了那些景物?怎么變換觀察角度?
圖片展示——泰山之云“半山居霧若帶然”,說明“若帶”。
師讀泰山日出部分,要求聽讀時把握寫景的順序。
師生明確,以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時間為序。,(展示三幅圖片)泰山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
師:引導學生用文中的句子來解說日出的過程,明確光亮和顏色的變化。
(4)拓展聯(lián)想,審美想象
師:泰山上賞日出,令人神往,但能看到,可不是很容易的事呀。同學們,你去過泰山,看過日出嗎?有誰看過,請說一說?
請幾個學生自由地談。師也談一談自己的心愿。
(5)品評作者的觀感:
師(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登山是有備而來):
泰山上賞日出也不是隨意都能看到,大家想一想哪個季節(jié)最適合看日出?……如果從云霧少,易看到的方面考慮呢?
(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選冬天登山的,也許是有選擇的。)
師:要篩選出文中描寫作者游覽的情形的句子,要自己的話描述。
(生找出后,屏幕展示)
來泰山:乘風雪
登泰山:道中,磴幾不可登 賞泰山:看日出時
看山石時
師引導學生重點聯(lián)想分析頂風冒雪、“迷霧冰滑”“大風揚積雪擊面”的“擊”字和“雪與人膝齊”等處描寫。
明確:作者在冬雪凜凜之時,不怕山高路險,包含著獨特的精神價值。
五、引導學生聯(lián)想生活經(jīng)歷,品味作者崇高的精神追求。
屏幕展示:泰山遠景圖,問題——
泰山巍巍,天寒路險,作者卻頂風冒雪,毅然登臨,領略到了獨得之樂。
你有過類似經(jīng)歷嗎?
你有何感悟?你還能由此聯(lián)想到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自由發(fā)言,組織語言。
師:提示學生聯(lián)系相關經(jīng)歷,由近到遠發(fā)表感想。盡可能多提問,引導深入聯(lián)想,對能深入到人生哲理的給予贊揚。
六、生化情感,收束教學
師引領回憶,然后師生齊讀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勵志語句。
屏幕展示: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名言——世之奇?zhèn)?、險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教師用激情話語引領學生課余進一步深入品賞本文,品悟人生。
(備用——屏幕:國畫《蒼茫泰山》
本人自撰的評論姚鼐情懷的對聯(lián)一副——
頂風冒雪,登臨絕頂,顯滿懷豪情。
俯仰天地,踏雪賞日,成曠世奇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