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zhì)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教案篇一
俗語云:“萬事開頭難”,地理學科作為自然和人文交叉學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課程中扮演著一個相對“尷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視,因為中考不考;高中則因為初中基礎不好,成為高考薄弱學科,也受盡歧視。作為一線老師,我們無法更改考試制度,學科特色還許我們?nèi)ンw現(xiàn),的辦法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你,使其把學習地理當樂趣!
【教學目的】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明白地理學科研究的內(nèi)容和基本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談話式
【教學過程】
課前營造氣氛:播放《藍貓?zhí)詺?000問》部分片段。
上課鈴響:屏幕出現(xiàn)歡迎畫面:歡迎同學們進入地理知識殿堂!(營造友好氛圍)
地理學科是學什么的呢?《藍貓?zhí)詺?000問》主題歌的歌詞給我們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應該很熟悉了,下面我們帶著問題再一次去聽聽:根據(jù)你的了解判斷,歌詞中哪些屬于地理學科研究的問題?可以解決的問題?師生互動,根據(jù)具體情況對話,讓學生窺地理科學殿堂一角,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解決關于學習地理的幾個問題:
地理學科學什么?
一、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地理
用屏幕顯示問題和課本圖片,給學生分析的機會,讓他們樹立信心。
問:右邊的圖片,說明了一個地方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特長.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嗎?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鋪安排在屋頂上。
●日本人愛吃魚,市場上的海產(chǎn)品琳瑯滿目。
●國際中長跑中,來自東非高原上的選手常能取得好成績。
●這些漂亮的服裝大多出自我國江浙一帶。
學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師該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說錯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別的學生給以糾正,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也不用吝惜贊美之詞,至于答案,老師不必說出來,反是留給學生,留個懸念。
學了這些有什么用?
二、學習地理,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這里可以舉例說明,也可以讓學生說。
三、學會觀察地理現(xiàn)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節(jié)課前都進行“地球人考察”活動,屏幕顯示“方舟計劃”,激發(fā)學生參與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達100億。由于工業(yè)革命200多年來的盲目發(fā)展,盡管人類在2070年科學、技術、經(jīng)濟達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類的自然界已破壞殆盡,再也無法承擔這龐大的人口壓力。同時,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繁、人們行為失范……人類和地球面臨著毀滅的危機。
幸運的是,人類此時已經(jīng)擁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于是,全球委員會制定了一個“方舟計劃”,準備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約1億)普通公民遷移到別的星球上去。為了不重蹈地球命運的覆轍,全球委員會決定:這1億人要經(jīng)過嚴格挑選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開……”
今天,我們從娃娃抓起,在同學們之間也來考查一番,希望我們的考察訓練能夠讓同學們成為真正合格的地球人,為地球發(fā)展貢獻出我們應有的力量,使“方舟計劃”不需要實行,讓我們和地球和諧發(fā)展。
四、裝上地理頭腦
舉例一:展示課本圖:“風沙掩埋了古文明”,問:我們應該吸取什么樣的教訓?
學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規(guī)律。
舉例二:聽老家姑姑談家鄉(xiāng)變化
2.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3.綜合分析地理問題。
4.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以上4條比較抽象,不用多解釋,也不需要學生掌握,在以后的教學和學習中需要應用到。
【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看似很簡單,其實很難,不知道該對學生說些什么!本著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為原則,課堂上注意隨機應變,不必要求學生掌握什么記住什么,只要這節(jié)課下來,學生對老師、對地理學科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好奇心,這節(jié)課就算上成功了!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思路
新課程改革的特點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為基礎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死記硬背、機械接受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jié)課程設計特別注意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抓住學生對地球和地球儀的好奇心理,讓其在自覺的“動手”和“動口”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點,在“發(fā)現(xiàn)”中獲得地理興趣從而不斷地主動學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小;認識地球儀,并能識別經(jīng)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了解經(jīng)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jīng)緯網(wǎng)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yǎng)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shù)據(jù)表示地球的大小;經(jīng)緯線的意義及特點。
難點:經(jīng)緯線的含義;經(jīng)緯度的概念;運用經(jīng)緯同確定地理位置。
教學準備
教學輔助材料:地球儀、經(jīng)緯儀、東西半球分布圖、南北半球分布圖、有關課程課件(自制)等
教學輔助媒體:投影儀、幻燈機、計算機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jīng)或現(xiàn)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jié) 地球和地球儀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教師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學生活動:將學生分為四大組,每一組分別規(guī)定不同的時期(由遠古到現(xiàn)代),結(jié)合課本,先討論兩分鐘,然后各組派1~2名代表說出那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師活動:分好四個組,將課本上四幅圖用多媒體或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各組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圖2:“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圖3: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wèi)星照片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組講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教師補充小結(jié)并引導: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jié):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第二組講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教師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zhì)疑?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jié):從海邊看帆船到發(fā)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huán)球航行?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并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huán)球探險航行。下面請第三組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第三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總結(jié):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第四組的代表上來為我們講述。
第四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講述:現(xiàn)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四個組的同學把我們?nèi)祟愓J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從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到地球衛(wèi)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jīng)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xiàn)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jié):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jié)、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取得成功。
教師承轉(zhuǎn):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xiàn)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shù)據(jù)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3頁圖1.2,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地球大小數(shù)據(jù)的圖或掛圖,然后讓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浩骄霃绞?371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師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jīng)緯網(wǎng)和經(jīng)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xiàn)實中并沒有地軸。
教師提問:根據(jù)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jīng)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教師總結(jié):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jīng)線。
作業(yè)設計: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下節(jié)課帶來,并比比看誰做的。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地球和地球儀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教師提問: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qū)別。
導入新課,教師講述: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節(jié)課請大家回家制作一個簡易的地球儀,請大家拿出來,并在小組中交流展示。
學生活動在小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儀。
教師活動:選出兩到三個制作較好的地球儀并向全班展示,隨后進行鼓勵性評價,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教師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jīng)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jīng)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jīng)線
教師活動:(展示經(jīng)緯儀)在經(jīng)緯儀上指示緯線但不說出定義,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教師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2.請同學們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儀上,用彩色水筆畫出兩到三條緯線。教師到各小組巡視,輔導同學。
(評價活動結(jié)果)
教師提問: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展示經(jīng)緯儀并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guī)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jīng)線,經(jīng)線有什么特點,經(jīng)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jīng)線;
2.在自制的模型上畫出兩條經(jīng)線。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jīng)線。
教師引導:與緯線相比,經(jīng)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jīng)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jīng)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jīng)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jīng)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在你們自制的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jīng)緯線(無數(shù)條),為了區(qū)別這些經(jīng)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sh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jīng)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jīng)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教師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jīng)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教師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或課件。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儀上標示出基多市。
教師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shù)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教師小結(jié):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zhuǎn):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qū)分兩條度數(shù)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jié):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30°n、30°s的緯線,同桌之間一方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方讀出或?qū)懗鲈摼暰€的緯度(強調(diào)緯度的正確寫法)。
教師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jié):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教師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jù)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guī)律站成一排(教師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xié)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qū)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qū)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fā)展發(fā)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于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qū)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準備: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zhuǎn)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huán)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qū),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
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shù)(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jīng)度數(shù)(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 (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jié)論: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范圍》)
前后7人為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為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jù)地圖,說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報出自己的方位,并按與亞洲的相鄰關系調(diào)整前后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仍由周邊同學說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6個區(qū)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qū)》,結(jié)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qū)》,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
③阿富汗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
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
⑥中國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這個地理分區(qū)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qū)域地理特征的學習通常要分為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里了嗎?
[復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jù)什么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jié)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說出你將經(jīng)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qū)?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jīng)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jié)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jīng)國家、地形區(qū),所見到的地貌環(huán)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jīng)地區(qū)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qū)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00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么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jīng)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眾多,依據(jù)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fā)源,流向哪里?(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jié):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qū):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jié) 自然環(huán)境, 第 2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 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征
2、 能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
3、 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餓降水與夏季風的關系以及對農(nóng)業(yè)的影響。
4、 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 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nóng)業(yè)的關系,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fā)展邏輯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與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準備:地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復雜的氣候:
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連云港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氣候是自然環(huán)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p7“亞洲氣候類型圖”)
1、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2、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3、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nèi)部。
4、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并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5、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
6、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jié)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jié):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農(nóng)業(yè)
小結(jié):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qū)內(nèi),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fā)生旱澇災害。
8、根據(jù)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jié):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活動】
展示非洲氣候圖p9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餓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總結(jié):赤道穿過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板書設計:
復雜的氣候: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溫帶大陸性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閱讀各類地圖,使學生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等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
通過繪圖、計算、比較以及用地圖設計線路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會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的距離,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確定旅行路線等,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圖的空間概念。。
情感目標:
通過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鄉(xiāng)土教育,環(huán)境教育,增添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第一節(jié)著重闡述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這是閱讀地圖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反復應用。但這部分內(nèi)容較枯燥,學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開始教學之前,要設計如何導入。
由于學生在小學過平面圖的知識,本章一開頭從一張動物園導游圖引入,目的是引起學生讀圖的興趣,了解"什么是地圖"以及"地圖的重要性"(其他的學生熟悉的圖也可以,筆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學校的校園圖),目的是通過探索身邊熟悉事物,激發(fā)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迅速進入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教學重點是關于比例尺計算公式的進一步引申和應用。
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通過閱讀地圖冊上的三幅地圖,學會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法:文字式、數(shù)字式和直線式。
第二個層次,比例尺的應用,通過"做一做"應用比例尺可以量算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換算:(1)一直已知圖上距離和實地距離,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實地距離,求圖上距離。(3)已知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實地距離。
第三層次,比例尺的大小,通過對相同圖幅的 "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關于兩幅圖范圍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詳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得出:(1)如何辨別地圖比例尺的大?。杭捶肿訛?,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圖比例尺的大小與表示的地區(qū)范圍大小和內(nèi)容詳略的關系:即地圖表示的地區(qū)范圍愈小,反映的內(nèi)容愈詳細,則選用的比例尺愈大。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總是覺得有事可做。
關于地圖上的方向的教學,重點在于訓練學生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確了地圖上有三種定向方法,它們是:一般定向方法:無指向標的無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指向標定向方法: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指示北方。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方法: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經(jīng)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其中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方法最為精確,是今后學習地理課和實際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因此,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
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jīng)線是東經(jīng)還是西經(jīng),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根據(jù)第一章所學經(jīng)度、緯度的劃分方法,讓學生認識并總結(jié)在方格狀或圓弧形(以南北極為中心)的經(jīng)緯網(wǎng)上,經(jīng)緯度遞變的規(guī)律。這一部分教學可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法建議:
本節(jié)內(nèi)容設計3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地圖上的比例尺,第二課時,主要學習地圖上的方向,第三課時學習地圖上的圖例和注記和一些實踐活動。
活動的設計的原則是通過設計一些活動,準備一些材料,幫助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學到的知識,具體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創(chuàng)造一個既有個性學習,又能互相幫助、合作學習的氛圍。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得以發(fā)揮。
關于地圖比例尺的教學,直接用校園平面圖導入,因為是學生身邊熟悉事物,學生感覺即親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級的教室,實地測量自己教室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對平面圖是如何制作出來的興趣,自然的進入了比例尺的教學。教室長和寬測量出來以后,讓學生運用小學所學平面圖的知識,計算一下圖上的1厘米代表了實際的幾米?把教室的各種圖形畫在紙上,并算一算縮小后畫在紙上的距離是教室實際距離多少分之一,這就是所畫教室平面圖時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分析地圖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個層次。
第一步:先自己閱讀關于地圖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然后引導學生看看地圖冊上的地圖。用三種方式表示出來。
第二步:利用課文中的"做一做"指導學生量算圖上直線距離,運用比例尺換算成兩地實地距離。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較,這是比例尺教學的難點。突破的方式是認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個分式,比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個比例尺,讓學生用學過的數(shù)學概念來判斷分式的比值,確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結(jié)合讀圖,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圍、內(nèi)容詳略的關系。
關于地圖上的方向的教學,從校園平面圖中教室的具體方位和路線,引入地圖的方向的判斷。運用計算機課件使知識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地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首先使學生明確三種定向方法,舉出用每一種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游地圖(北京),教師提問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頤和園)學生根據(jù)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guī)則,作出回答,要求詳細用到地面的八個方向,即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對于有指向標的地圖,通過閱讀校園平面圖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圖,使學生能夠根據(jù)指向標指示的方向判斷方向。
"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這一部分教學可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首先用簡圖的形式用計算機課件復習第一章所學經(jīng)度、緯度的劃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狀或圓弧形(以南北極為中心)的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讓學生認識并總結(jié)經(jīng)緯度遞變的規(guī)律。
圖例和注記的教學,主要是訓練學生使用圖例和注記??梢圆扇∠茸寣W生閱讀p19有關內(nèi)容,然后打開地圖冊,找出圖中用圖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直線比例尺
閱讀、分析地圖的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難點〉:比例尺大小的判斷
〈教學手段〉教材p17圖2。3北京地圖和圖2。4中國地圖及地圖冊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直尺,圓規(guī),米尺,畫有校園平面圖的小黑板
〈教學過程〉
(引課)這是一幅我們學校的校園平面圖,誰能辨別出它們都是校園的什么教學設施?(操場、籃球場、食堂、教室,實驗室、計算機教室,會議室、禮堂等)請找到我們教室所在的位置?請兩位同學上來,用圓規(guī)和直尺測量一下這張圖上我們教室的長和寬?請另兩位同學用米尺測量我們教室的實際長度和寬度?
(學生活動)請大家一起計算:?算一算縮小后畫在紙上的距離是教室實際距離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計算一下圖上的1厘米代表了實際的幾米?這個數(shù)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板書)第二章 地圖,第一節(jié) 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
(提問)比例尺有幾種表示呢?
(學生活動)請閱讀16帶框的黑體字" 地圖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 用數(shù)字寫出來?直線式? (由學生回答)
打開地圖冊,任選三幅圖,請三位同學,分別用文字式、數(shù)字式和直線式表示比例尺。
(板書)文字式、數(shù)字式、直線式
(提問)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學生活動)完成p16 "做一做"
(小結(jié))根據(jù)比例尺,在地圖上量出兩地的距離,可換算兩地的實際距離。
(提問)如何辨別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較p17"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兩幅圖的圖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現(xiàn)不同?
(學生活動)1.請閱讀p16"做一做"并填下表:
問題 答案
北京市地圖 中國地圖
兩幅圖表示的范圍哪個大?
哪個小?
兩幅圖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圖詳細?哪幅圖簡單?
兩幅圖的比例尺哪個大?哪個小?
2.做p17 "做一做"比較下列三種比例尺。
(小結(jié)).通過兩幅圖的比較,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認識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圖表示的地區(qū)范圍愈小,反映的內(nèi)容愈詳細,則比例尺愈大;地圖表示的地區(qū)范圍愈大,反映的內(nèi)容愈簡單,則比例尺愈小。
復習反饋:作練習(見習題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上辨別方向。
〈教學難點〉: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上辨別方向。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及地圖冊中的各種地圖,畫有校園平面圖的小黑板
〈教學過程〉
(引課):在校園的平面圖上,我們教室的位置在哪兒?在校門的什么方向?有幾條路可以到達?哪條路最近?
(學生活動)讓學生到講臺前指圖回答,教師給與指導訂正。
(板書)地圖上的方向
(計算機課件)引入一般地圖的定向方法,
(學生活動)無指向標的地圖,面對地圖,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基礎上,確定出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的方向。舉例一張北京市旅游地圖,頤和園在北京市處于的什么方位?
(板書)無指向標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計算機課件)圖2.6某村平面圖"想一想"。師生共同完成。
(板書)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學生活動)根據(jù)指向標的方向,判斷1.公路的村莊段 2.公路的河流段 3.在河流上方向有什么變化?(公路的村莊段 是東北-西南方向;公路的河流段是東西方向 在河流上方向由東北-轉(zhuǎn)向北-又轉(zhuǎn)向東北方向
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根據(jù)經(jīng)緯線定方向。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計算機課件)1)復習:經(jīng)度、緯度的劃分方法?
(板書)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學生活動)完成p18 "做一做"
①在經(jīng)緯線為平行直線的地圖上,
②在經(jīng)緯度呈弧度的地圖(以南北極為中心)的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
總結(jié):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方法最為精確,是今后學習地理課和實際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因此,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辨別方向是本節(jié)的重點。
習題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識記地圖上的圖例和注記。
綜合能力訓練
〈教學難點〉: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fā)揮
〈教學手段〉教材和地圖冊中的各種地圖,皮尺、指南針等工具,本市地圖。
〈教學過程〉
(引課)地圖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間的限制,必須把它們縮成符號,所以 ,看懂地圖首先要熟悉圖例和注記。
(板書)3.地圖上的圖例和注記
(學生活動)閱讀p19有關內(nèi)容,然后打開地圖冊,找出圖中用圖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學生實踐活動)
活動1:
要求,每位同學做出一張圖
1.按順序?qū)懗瞿慵也叫械较铝械攸c所經(jīng)過的街道、公路的名稱:小學、百貨商店、菜市場、電_、公園、郵局、銀行、醫(yī)院。
2.上一題中的街道和公共場所,試做一副簡單的街道平面圖
活動2:
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在老師指導下,用皮尺、指南針等簡單工具,對校園內(nèi)的校舍、操場(校園設施的一部分)進行測量,自己定出比例尺,繪制幾幅不同比例尺的校園平面簡圖(可以是局部的)。
活動3:
假如你家來了客人,你要做一個導游,陪同他們到你生活的城市參觀游覽,首先,要為來到你家的客人設計一條"一日游"路線。路線中應包括旅游景點至少2個、商業(yè)中心、,博物館、的風味餐廳(吃一頓飯)、自己的學校。
把學生分為五組,每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圖,以一位同學的家為起點,請畫一幅"一日游"路線示意圖,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們所到的地方。
活動4,
畫一條從你家到學校的路線圖,要求繪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車的(包括轉(zhuǎn)乘車)的車名和站名。繪出方向標,說明學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擴展資料
滄桑變遷話地圖
地圖是根據(jù)一定的數(shù)學法則,運用各種不同的文字、符號和顏色,將地球表面各種不同的自然和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象縮小概括而成的圖。其大致可分為:政區(qū)圖、旅游圖、交通圖、軍事圖和信息圖等等。
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圖是公元前3800年一幅描繪流經(jīng)北曼斯波德·米亞的幼發(fā)拉底河的粘土片。而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地圖則是公元1115年的中國西部地圖,即宋楊甲編著的《六經(jīng)圖》中之《十五國風地理之圖》。而世界上的地圖則是美國人魯本.霍爾于二十世紀初繪制的。這個被世人稱為"天堂全景圖"的巨圖最后定名為《加利福尼亞模型巨圖》。該圖長137.2米,寬5.5米,重達43噸。
1975年在河北省平山縣發(fā)掘的戰(zhàn)國中山國墓中出土了一幅公元前310年刻在銅板上的《兆域圖》,此圖長96cm,寬48cm,厚0.9cm,重達29.5公斤,是我國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一幅平面地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的銅板建筑平面圖。
一張地圖看似普通,實則聚集了數(shù)學、地理、測繪、色彩和符號等多門學科,以精湛的造紙、印刷、編排、攝影和化工等技術,翔實的反映了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的地理概況、人文景觀、風土人情及綜合信息,所以,每張地圖都具有了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經(jīng)濟價值。據(jù)報載,一本吉德斯.曼柯特的1571年歐洲地圖冊,在倫敦沙斯比拍賣時賣價為70萬美元。
目前中外地圖的種類已超過了3個億,這其中既有古代及近現(xiàn)代省市縣的區(qū)域圖、交通圖、導游圖、戰(zhàn)事圖、形勢圖,也有較為專業(yè)的水文、氣象、人口、海運、產(chǎn)業(yè)、信息、商貿(mào)示意圖。地圖的材質(zhì)除了普通用紙外,還有金、銀、銅、鐵、鋁、牛皮、羊皮及絲綢、麻布、石頭。在花樣品種上,除了平面地圖之外,還有立體地圖、折扇地圖,郵品、火花、手絹、名片、箱包等形式的地圖。
地圖方位
地圖方位,系指地圖固有的方向性和地圖上標識方向的各要素。
方位在社會實踐中有著重要意義,不僅在地理考察中用于識途、測定現(xiàn)象分布走向、判定現(xiàn)象在地圖上的位置或地圖上的圖形指代現(xiàn)象的實地位置,以及研究現(xiàn)象在不同方向上的差異;而且在經(jīng)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上亦少不了方位,工礦廠址選擇、開渠筑路的實地勘測選線、海上與空中航行、軍隊行軍和火炮射擊等均需用地圖定方位。
(一)方位角
測繪或使用地形圖時,首先要確定一個南北標準方向線,作為標定地圖方向和測定目標方位的依據(jù),常用的是方位角和三北方向線。
方位角,系從過某點p的指北方向線起,順時針方向量到某一目標方向線的水平夾角a(圖2-55)。
大比例尺地形圖上繪有三種指向北方的線,即真子午線、磁子午線、坐標縱線、稱為三北方向線。這三種方向線雖然都是指向北方,但這"北方"實際上是不一致的,分別稱為真北、磁北和坐標北,統(tǒng)稱為三北方向。由三北方向線構(gòu)成的三種方位角為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和坐標方位角
(1)真子午線與真方位角
真子午線,系通過地面某點p指向地球南北兩極的方向線,即經(jīng)線。在地形圖上,東、西內(nèi)圖廓線和經(jīng)度相同各點的連線都是真子午線,它指向正南、正北方向。
真方位角,系從過某點p的真子午線北端起,順時針方向到某目標m方向線之間的水平夾角(a)。在地形圖上欲求ab線段的真方位角,可以從a點作上述真子午線的平行線an,用量角器以an為起始邊,順時針量至ab方向線的夾角,即得ab線段的真方位角(圖2-57)。
(2)磁子午線與磁方位角
磁子午線,系在某一地點上,羅盤儀磁針水平靜止時所指的南北方向線。磁子午線方向可以用羅盤儀測得。在小面積測圖中常用磁子午線作為定向的標準。大比例尺地形圖右半幅中央的南北圖廓間的pp'連線即為該圖的磁子午線。
磁方位角,系從過某點p的磁子午線北端起,順時針方向到某目標m方向線之間的水平夾角(am )。在大比例尺地形圖上過某點作pp'線的平行線,以此線為基準,用上述求真方位角的方法,量測出磁方位角。
(3)坐標縱線與坐標方位角
坐標縱線,系高斯-克呂格投影帶坐標縱軸(中央經(jīng)線)及與其平行的方里網(wǎng)縱線,即坐標北方向線。除中央經(jīng)線外,它們均不指向真北方向,所指的為坐標北方向。
坐標方位角,系從過某點p的坐標縱線北端起,順時針方向到某目標m方向線之間的水平夾角(a)。在地形圖上過某點作與坐標縱線的平行線,并以此為基準,用上述求真方位角的方法,量測出坐標方位角。
(二)偏角
偏角,系因真子午線、磁子午線、坐標縱線在一般情況下,其方向不一致,相互偏離而構(gòu)成的一定的夾角。又稱三北方向角。
(1)子午線收斂角
子午線收斂角,又稱坐標縱線偏角,系過某點的坐標縱線對真子午線的夾角(r)。以真子午線為準,坐標縱線東偏為正,西偏為負。
在高斯-克呂格投影帶中,除了中央經(jīng)線外,所有經(jīng)線都投影成向兩極收斂的弧線,因而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除了該坐標系的縱軸(中央經(jīng)線)與真子午線重合外,其它坐標縱線由于與真子午線不平行而構(gòu)成一個夾角,故稱之子午線收斂角(圖2-58)。在每個投影帶內(nèi)各點的子午線收斂角不一定相等,在中央經(jīng)線和赤道線上各點的子午線收斂角為零,離中央經(jīng)線越遠或緯度越高,則子午線收斂的絕對值就越大,到極點處等于經(jīng)差,在6°投影帶的偏角為±3°(圖2-59)。
(2)磁偏角
磁偏角,系過某點的磁子午線對真子午線的夾角(δ)。以真子午線為準,磁子午線東偏為正,西偏為負(圖2-60)。
地球本是個大磁體,有兩個磁力點的磁極。磁極與地極不在同一位置上,磁北極位于北緯74°,西經(jīng)100°附近;磁南極位于南緯69°,東經(jīng)114°附近;因此磁子午線與真子午線不重合(圖2-61),它們之間的夾角即為磁偏角。由于地球磁極的位置不斷地有規(guī)律地移動,磁偏角亦隨地點和時間而變化,緯度越高,偏角越大。地形圖上所標注的數(shù)值為測圖時的情況,且為圖幅中心點或圖幅內(nèi)磁偏角的平均值。在精確量算時,須根據(jù)年變率和標定值推算用圖時的磁偏角值;但因磁偏角變化較小,一般用圖時仍用圖上標注的數(shù)值。我國東部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一般為西偏,西北地區(qū)一般為東偏。
(3)磁坐偏角
磁坐偏角,系過某點的磁子午線對坐標縱線的夾角(δ-γ)。以坐標縱線為準,磁子午線東偏為正,西偏為負。在大比例尺地形圖上,pp'線與坐標縱線的夾角,即為該圖的磁坐偏角。
(4)偏角圖
偏角圖,系由三北方向線及相應的偏角構(gòu)成的圖形(圖2-62)。根據(jù)三北方向線相互關系的10種情況,可以繪出10種圖形(圖2-63),常見的為前6種,繪置于≥1∶10萬地形圖南圖廓的外側(cè)。此圖形只表示相互關系,其張角大小不反映真實的角值,在偏角圖上需注明角值(圖2-62)。
(5)方位角的換算
在使用地形圖時,常需要根據(jù)偏角與方位角之間的關系,按下式進行方位角的換算。
真方位角:a=a+γ a=am+δ
坐標方位角:a=am+(δ-γ) a=a-γ
磁方位角: am=a-δ am=a-(δ-γ)
各偏角在運算中均應帶著原有的正負號。
(三)密位
密位,系表示角度大小的一種量度單位。將圓周劃分成6000個等分,每個等分所對應的圓心角即為1密位。炮兵量測角度,用密位為單位,可便于實地量算和迅速瞄準。地形圖上偏角值,除用度、分、秒制表示外,還同時用密位制表示。它們的換算方法是:
為了讀數(shù)方便,在地圖上將密位個、十兩位和百、千兩位各為一組,中間用一短線相連,用圓括弧括注在相應的偏角值下方或后部,如圖2-62所示。
地圖,除以北方定向外,在某些特殊地區(qū)還可以采用斜方位定向或南方定向。
選自馬永立著《地圖學教程》
地圖知識
一、地圖的定義
地圖是地球(或星球)在平面上的圖形,更確切地說:地圖是根據(jù)一定的數(shù)學法則,將地球(或星球)的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通過概括和取舍用符號縮繪在平面上的圖形。且按每一具體地圖的用途不同有選擇和有說明的顯示出若干現(xiàn)象的地理分布和相互聯(lián)系。地圖所表現(xiàn)的是地球的物體和現(xiàn)象在平面上的縮寫,但是它不同于地面的寫景圖、照片或圖畫,因為它有獨特的特性:
1.特殊的數(shù)學法則:
我們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可展開的曲面,測制地圖時,首先必須將地球表面化算到近似的旋轉(zhuǎn)橢球體上,然后再將旋轉(zhuǎn)橢
球體面描繪到平面上,這個過程是用地圖投影這個特殊的數(shù)學法則來解決的,它是構(gòu)成地圖的基礎。
2.特定的符號系統(tǒng):
編制地圖時,要根據(jù)一定的圖式,按其規(guī)定的符號表示出地球表面的一切事物或現(xiàn)象。
3.制圖綜合的方法:
地圖的另一特性是以制圖綜合的方法來表示內(nèi)容的。綜合包括取舍和概括兩種意思。隨著地圖比例尺的縮小,表示在地圖上的各種要素的容量,也隨之減少。微小的、次要的可舍去,基本的主要的要留,并著重表示。
二、地圖的比例尺
地圖是將地球表面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后描繪在平面上的圖形。因此,要想知道地圖上某一段距離在實地上的長度,就必須知實地在地圖上縮小的倍數(shù)。
地圖比例尺的定義:地圖上某一段長度與實在相應長度之比。
地圖比例尺的表現(xiàn)形式:
1.文字比例尺:它是直接用文字來說明地圖與實地上長度的比例關系,如"1厘米代表10公里"。
2.分數(shù)式比例尺:分數(shù)式比例尺,其分子為圖上距離,分母為實地距離。分子與分母為同一單位,且分子為1,如"1:5000"。
3.圖解式直線比例尺:地圖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比例尺,它可以不必經(jīng)過數(shù)學計算,可直接在地圖上量出相就的實地距離。
4.斜分比例尺:斜分比例尺是縱橫兩種分劃的復合比例尺,故又叫復比例尺,又可稱為微分尺。
5.緯線比例尺:上述直線比例尺及斜分比例尺主要用于大中比例尺地圖,而在小比例尺(1:100萬以下)的地圖上,由于投影的關系,使之各緯線(或經(jīng)線)的長度變形不同,所以不能用一種直線比例尺來概括全圖。此時應對每一緯線(或經(jīng)線)畫一個直線比例尺,結(jié)合起來叫作緯線比例尺
秦朝木板地圖為我國最早實物地圖
1986年從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7副地圖,經(jīng)過專家多年研究和考證,成圖年代得到確定,從而成為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實物地圖。
放馬灘地處中國秦嶺山脈中部,屬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qū)黨川鄉(xiāng)。秦漢時期,放馬灘水土豐美,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因而成為墓葬之地。據(jù)考證,秦嶺山脈的四道嶺山坡上共有歷史遺留下來的100多座秦漢墓葬,這些墓葬呈扇形分布,墓群集中,且保存情況較好。
198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放馬灘古墓葬群的13座秦墓和1座漢墓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共出土文物400多件,其中有戰(zhàn)國秦木板地圖、竹簡和西漢初期紙繪地圖等重要文物。其中一號秦墓出土的7副地圖以其時代早、保存完整于1994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并引起了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的關注。
甘肅省考古所研究員何雙全對這批木板地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考證,確定了其成圖年代為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國家測繪局進一步考證后認為,它們比我國經(jīng)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傳世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
據(jù)何雙全介紹,這些地圖均是用黑線繪制在4塊大小基本相同的松木板上,圖形比較清晰、完整。這個地圖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秦國所屬的行政區(qū)域、地理概貌和經(jīng)濟概況。地圖中有關地名、河流、山脈及森林資源的注記有82條之多。令人驚嘆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這一地區(qū)的許多峽谷在木板地圖上仍可以找到,并與《水經(jīng)注》一書的記載相符。圖中標明的各種林木,如柏、楠、松等,同現(xiàn)在渭水地區(qū)的植物分布和自然環(huán)境也基本相同。
有關考古專家和歷史專家認為,這批秦代木板地圖為研究中國先秦發(fā)達的地圖學文獻資料提供了實物佐證,把我國地圖繪制史又提前了幾百年,是研究我國地圖繪制技術的珍貴資料。
我國古代地圖學家--裴秀
裴秀是我國古代一位優(yōu)秀的地圖學家和地理學家,是一位制圖體制的革新者,他以自己的研究所得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制圖六體",這在我國地圖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而且在世界地圖也占有重要地位。有人把我國的裴秀和歐洲地圖學者托勒密(約公元99年-168年)比作古代地圖東西方相輝映的兩顆巨星。
裴秀,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生于公元223年(魏文帝黃初四年),卒于公元271年(晉武帝秦始七年),享年48歲。他的祖父裴茂曾做過漢朝尚書令,他的父親裴潛做過魏國的尚書令。裴秀年幼時聰明好學,《晉書·裴秀傳》中說他"博學強記,無文不讀"。由于家居宦門,又有才能,所以晉武帝時便官至"司空",管理國家的戶籍土地田畝賦稅及地圖等事。34歲時隨晉文帝司馬昭到淮南征伐諸葛誕,給晉文帝出謀獻策。諸葛誕平定后裴秀被封為尚書令,又進封魯陽鄉(xiāng)侯,增邑千戶。由于這次出證和平時任"司空"職務,他能更多地接觸地圖資料和考慮地理問題,這為他以后改革地圖的繪制方法奠定了基礎。
裴秀在行軍過程中認直考察軍隊所經(jīng)之地,記錄地域遠近,山川險易、道路曲直等,然后和從前的地圖作對比,檢查是否有錯誤;又考證了禹貢所記載的山川、海流、原隰陂澤、古之九州以及晉之十六州及郡國縣邑、疆界鄉(xiāng)陬、水陸徑路等。通過對比論證,裴秀逐步發(fā)現(xiàn)當時地圖所存在的缺陷。一方面地圖所載地名與實際地名不相符?!稌x書·裴秀傳》載:"以職在地官,以禹貢山川地名從來久遠,多有變易,后世說者,或疆牽引,漸以暗味,于是甄摘舊文,疑者則闕,古有名而今無者,皆隨事注例,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梢娕嵝阍谧鲌D時實事求是地記載地名。另一方面當?shù)牡貓D十分粗略。他在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序言中說:"……今秘書既無古之地圖,又無蕭何所得,惟漢室輿地及括地雜圖,各不設分率,又不考證準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雖有粗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jù);或荒外迂誕之言,不合事實,于義無?quot;。裴秀在總結(jié)前人制圖經(jīng)驗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制圖六體",即繪制地圖應遵循的六項準則,為后人繪制地圖捍供了一個完整的規(guī)范。他說:"制圖之體有六焉:一日分率,所以辯廣輪之度也;二日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日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shù)也;四日高下,五日方斜,六日迂直,此三者各因地制宜,所以較夷險之異也。有圖象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準望,雖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準望而無道里,則施于山海隔絕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shù),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準望之正矣。故以六者參而考之。然遠近之實,定于分率;彼此之實,定于道里;度數(shù)之實,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回、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準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遠近,無所隱其形也?quot;這一段話詳細地說明了制圖六體的內(nèi)容及其重要性。如果用現(xiàn)在地圖學觀點看,"分率"即比例尺,用以定距離的遠近;"準望"即方位,用來定方向;"道理"即路程遠近,用以確定各地實際的位置。此外還有高下(高取下)、方邪(方取斜)、曲直(迂取直),這三項和地面距胗泄?,要求粙哳l贗嫉匚鎦淶木嗬氡匭氚此街畢呔嗬爰撲恪h綣芤讕菡飭鈄莢潁岷鮮導?,因地制宜,第I季湍芑米既貳7裨潁狽φ廡┮鼗齙牡贗寄衙饣岢魷志嗬氪砦?,或份^虼砦蟮取3司扯炔晃筆彼?,现栽戶[仆擠椒ㄔ讜蟶暇肱嶁闥檔囊恢隆u飭鈧仆莢碓?700多年前由裴秀第一次完整全面地總結(jié)出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裴秀制圖六體的提出離不開勞動人民的智慧,但他的制圖理論和研究成果大大超過前人,在中國地圖發(fā)展豎起了一塊不可磨滅的豐碑。
探究活動
"暑假的一天"
根據(jù)暑假某一天自己的外出活動(可以是去某地或某景點旅游、去親戚家、去同學家外出辦事等)畫一張暑假一天的行程圖
目的:
1.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教學情景,使學生運用所學的有關地圖方面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與人合作 的能力。
2.通過實踐,使學生增強對所學地圖知識的理解,促進了知識的遷移。同時也體驗到了知識的價值和學習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積極主動的學習。
3.探究活動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一個空間。
要求:
1.圖的圖幅一樣大,都用a4紙,自己定出比例尺。
2.以某一點(家或某建筑物)為中心點,確定方向
3.按時間順序,畫出自己的走過的路線圖,并注明街道、主要建筑物,主要交通站點。
4.根據(jù)所看到的景物不同,自己設計圖例
方法
1.確定自己的外出路線(外地、本地、附近街道),估算外出某點距出發(fā)點的最長的距離,確定比例尺。(可查閱有關地圖,在圖上量測兩點的直線距離,再根據(jù)比例尺換算成實地距離)
2.確定方向時,可參照地圖上的方向,確定所去的不同地點的相互關系。
3.可參照地圖,根據(jù)自己的活動范圍,進行取舍、概括,變成自己的行程圖。
習題精選
1.如果在地圖上量得兩地見的直線距離為3厘米,圖上比例尺為1:6000000,算得兩地間實地距離為
a 18千米 b 180千米 c 1800千米 d 18000千米
2.繪制一張學校操場平面圖,采用下列哪種比例尺較合適
a 1:1000 b 1:40000000 c 1:3000000 d 1:200000
3.有一位建筑師,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戶都對著北方,應當說,建造這樣的房子是可能的,你認為應該建在
a.北極點 b. 南極點 c.赤道和0度經(jīng)線的交叉點上 d.赤道和180度經(jīng)線的交叉點上
4.在點a(0度;0度)正西方向的是
a.0度,30度e b. 90度s,30度e c.10度n,0度 d.0度,40度w
答案:1c 2a 3b 4d
典型例題
讀圖,判讀圖中a地在b地的什么方向?
a.正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正北方向 d.東南方向
《命題意圖》
通過閱讀此圖,考查學生判讀極地方位投影圖及辯別地理方位的能力。
〈解題思路〉
1.通過讀圖分析,明確 a、b兩地各自的地理坐標。左圖從標有"地球自轉(zhuǎn)方向"的箭頭入手,明確其是一幅以南極點為中心的極地方位投影圖,圖中的緯線呈同心圓,緯線間隔30度;經(jīng)線是以南極點為中心的射線,經(jīng)線間隔45度;根據(jù)a點在圖中經(jīng)緯網(wǎng)的位置,判定a點的地理坐標是:135度e和赤道的交點上。
2.該題提供的圖中的右圖,從圖中標有"地球自轉(zhuǎn)方?quot;的箭頭入手,明確其是一幅以北極點為中心的極地方位投影圖,圖中的緯線呈中心圓,緯線間隔為30度;經(jīng)線是以北極點為中心的射線,經(jīng)線間隔為45度;根據(jù)b點在圖中經(jīng)緯網(wǎng)上的位置,判定b點的地理坐標是:45度e和15度n的交點上。
3.第二,再明確a、b兩點的地理坐標的基礎上,再運用所學過的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判斷事物的一般方法,把a、b兩地點的地理坐標轉(zhuǎn)換在同一幅經(jīng)緯網(wǎng)的圖上,去認定a、b兩地點的彼此方位。
〈答案〉(d)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教案篇四
一、設計理念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關鍵是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聯(lián)系生活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比如讀圖探究、角色扮演、發(fā)揮想象等,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充分訓練學生閱讀地圖、分析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究創(chuàng)新的能力,以圖憶文,改變地理學習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陸的變遷"一節(jié)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對地球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未來的學習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舉出實例說明海陸變遷,讓學生樹立起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念。
(2)了解大陸漂移學說產(chǎn)生的背景,知道海陸分布格局的形成過程。
(3)知道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基本觀點,運用板塊構(gòu)造學說解釋有關地理現(xiàn)象的成因。
(4)閱讀地圖,說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規(guī)律,說明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讀圖、閱讀、討論等,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動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及科學興趣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及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2)用板塊構(gòu)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xiàn)象,說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用板塊構(gòu)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xiàn)象成因。
三、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大勢,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jù)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仍需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四、教法選用、學法指導
現(xiàn)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根據(jù)課程標準、教材內(nèi)容以及學生的實際,
本節(jié)課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以啟發(fā)探究為主,輔以讀書指導法、講解法和直觀演示法等。
本節(jié)課的學習方法為:自主讀圖探究和合作學習。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前出示圖瓦盧舉國遷移的新聞資料。激發(fā)學生興趣,由此導入新課。新聞的導入方式,海陸變遷的疑問,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用問題情景將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課堂上來。
2出示課時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的進行學習。
(二)探究新知
a、滄海桑田
【提出例證、質(zhì)疑探究】
展示圖片資料
1、學生小組合作,根據(jù)現(xiàn)象推斷變化并簡要解釋。
2、交流匯報,體會海陸是不斷變遷的。教師附以課件簡圖,師生總結(jié)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
在教學中,選擇反差大的材料,讓學生產(chǎn)生疑問,保持學習興趣,養(yǎng)成善于動腦思考、敢于開口提問合作學習的習慣。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層層遞進的分析解決重點。
b、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設疑過渡,觀察猜想】
海陸是不斷變遷的,那么我們腳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嗎。同學們不要急著下結(jié)論我們來觀察一下世界地圖。(課件出示世界地圖)
觀察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特點,大膽進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經(jīng)連在一起?
引出:大陸漂移。
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設疑的學習過程不斷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證實假說】
讀材料了解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假說。
小組合作收集資料、證據(jù)說明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性,同時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說明觀點、看法。
讓學生自主參與、動手體驗、反思交流。發(fā)散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實積極探究的科學精神。
c、板塊運動
【觀察動畫,圖說地理】
1、動畫演示:大陸漂移
2、學生觀察,描述,教師課件引導。
3、暢所欲言: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多媒體演示大陸漂移,增強其直觀性,暢所欲言的活動,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實的探索精神。
【設疑過渡】
大陸為什么會漂移?人們經(jīng)過不懈的探索,在大陸漂移說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板塊構(gòu)造學說。質(zhì)疑大陸漂移學說,引出板塊構(gòu)造學說理論。
【合作讀圖、理解學說】
1、引導學生讀圖,自主發(fā)現(xiàn)地理信息,合作總結(jié)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通過讀圖,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讀圖分析歸納的能力,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功效,突出重點。
2、直觀演示理解板塊運動學說
(1)打雞蛋,理解地球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板塊構(gòu)成的。
(2)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箭頭,通過動動手活動,輔以動畫演示,理解板塊運動的模式,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通過聯(lián)系實際的小實驗,形象的計算機動畫演示擠壓運動、張裂運動過程,使學生更好理解板塊運動的內(nèi)容,突破難點。
3、學以致用
由學生用板塊構(gòu)造學說理論討論解釋地理現(xiàn)象,加深學生對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理解。
通過運用板塊運動學生解釋地理現(xiàn)象的過程,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讀圖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歸納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了解兩大火山地震帶。
2、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之間有何聯(lián)系。
教師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煮裂雞蛋,蛋清冒出來的例子。通過讀圖歸納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從表層信息獲取地理知識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深層信息,并聯(lián)系生活突破難點。
【走進生活中的地理】
瀏覽汶川地理圖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過汶川地震的圖片資料,感染學生,激發(fā)探究的欲望,體驗地理知識的價值性,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培養(yǎng)愛國情感。
(三)課堂總結(jié)
1、學生自主小結(jié)質(zhì)疑。
2、教師總結(jié),激勵探索。
大災無情,人間有愛。地震的發(fā)生,海陸的變遷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我們要不斷探索,有知識武裝自己,用知識為人類造福。讓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
激勵學生不斷求索達到課雖盡,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書設計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教案篇五
預習目標:
1、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中存在的地理問題。
2、知道在日常生活、經(jīng)濟建設、社會文化等方面離不開道理知識。
預習重點:
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chǎn)建設的關系
預習任務:
1、從日常生活出發(fā),提出地理知識與人們?nèi)粘I钕⑾⑾嚓P的事情。
2、列舉一些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
3、歸納各地風土人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預習珍斷
一、 選擇:
1、 下列體育活動與開展地區(qū)的組合正確的是:
a 沖浪 內(nèi)陸地區(qū)
b 冬季運動會 廣州
c 登山運動 平原地區(qū)
d 滑雪運動 東北地區(qū)
2、 下列農(nóng)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的是:
a、水稻
b、小麥
c、玉米
d、大豆
二、綜合題
學校所在地和你的家鄉(xiāng)群眾最喜歡的體育活動是什么?與當?shù)氐牡览憝h(huán)境有什么關系?
預習質(zhì)疑
探討如何解開道理之“迷”的方法。
地理學科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時(總二第課時)
第二課時
預習目標:
調(diào)查家鄉(xiāng)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主要農(nóng)作物的種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預習重點:
農(nóng)作物生長需要的條件
預習任務:
調(diào)查訪問收集有關農(nóng)作物生長的條件
預習診斷:
小麥、玉米等需要熱量、水、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