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yōu)質的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培根鑄魂的古詩文 培根鑄魂心得體會篇一
俗話說得好,老師是辛勤的“園丁”,培育著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蠟燭”,照亮了我們,卻燃燒了自己;老師是“擺渡人”,把我們送到知識的彼岸;老師是一層一層的“階梯”,讓我們踩著去攀登知識的高峰!
我們已經(jīng)相處了半個學期,我們雖然沒有考出令你理想的分數(shù),但是你卻為了我們,早出晚歸。記得上次,你還因為早起而感冒了。你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在我們童稚的心靈中播下了美好的種子!
在這里,我要向你再說聲對不起。因為這次考試我才考了一個極不理想地83分,離考試前我還對你說考95分以上的。像我這種學習好的學生足足考90以上,而我,又忘記了你對我們說的話“考試完要好好檢查,不會的題要認真思索”。
老師,請你相信我,我保證期末考試考個理想得分數(shù)來報答你對我們的教育之恩。老師,請你看我的表現(xiàn)吧!
培根鑄魂的古詩文 培根鑄魂心得體會篇二
近些年來,不斷冒出了新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的途徑,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去從師,但從師之風尚,卻是在一點一點地退步了。
在古時,學生可以沒有疑惑地跟著老師學習,不因為要向老師請教不明白的地方而感到羞恥;反觀現(xiàn)在,課上聽不懂的問題就任其隨波逐流,在翻滾堆積之中成了一個大雪球,課下也不及時去問老師或同學,這便是“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善于發(fā)問。當然,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一樣,并不可一概而論,但這種不善于發(fā)問導致了不從師,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困惑。
不從師是可怕的,假從師亦是。每次下了課就捧著書上去問問題,可問出的問題,都是上課反復強調過的或者是需要自己獨立思考的,這樣子的從師并不具有讓人進步的資本。古代之從師大多都建立在自己思考過的基礎上,思考不出再去問,但放在現(xiàn)代,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盲目不思的學生,他們大多在意的是結果和自己的一不一樣,而不是這個思路和自己的有什么差別、有什么可吸收的東西。
再者,有一大部分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為了不讓孩子落后于他人,就拼命往孩童尚且稚嫩的肩膀上掛了沉重的擔子,但這樣的從師真的會有什么作用嗎?我看未必。古時之從師,往往是深入研究,精益求精,這樣廣泛而淺薄、只學到一點點皮毛的從師令人擔憂,往往一些并不適合自己的孩子的東西,卻因為其他的孩子學得好、從中獲取了不錯的成績,就心生了不小的焦慮,馬不停蹄地盲目跟風報了名,最后的結果大概也只是孩子擁有一身的三腳貓功夫。
從這三個角度來看,從師之風上似乎在世事沉浮中被慢慢消磨,但這也是社會發(fā)展帶來的趨勢,但都是任由其發(fā)展,或許那一些優(yōu)良的風尚就會被時間流水侵蝕,完全不剩一點存在的印記。
培根鑄魂的古詩文 培根鑄魂心得體會篇三
記得小時候,課堂上老師問我:“你長大了干什么?”那時,我天真的仰起頭說“當老師!”是的,小時候,最崇拜的就是老師,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名教師。為了那夢想,常常和小伙伴們玩起“老師與學生的游戲”,當我長大以后,帶著青春的激情踏入西元莊小學時,開始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老師時,才真正懂得這已不再是一種游戲,而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一種無悔的選擇,一種一生的歸宿。而這項事業(yè)需要我們怎樣做,這種選擇需要我們怎樣對待,這種歸宿需要我們怎樣去堅持,是師德!是師德告訴我們怎樣做,是師德告訴我們怎樣對待,是師德告訴我們怎樣去堅持。
俗話說:“教學是一個良心活兒!”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師德的重要性。師德高尚的老師會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師德高尚的老師,會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傳授學習方法,使學生終生受益;師德高尚的老師,會時時處處默默耕耘,無私奉獻,蠟燭一樣,無怨無悔。
在我們學校有這樣一位老師,班上一名女學生,因病休學半年,把功課給落下了,家里因為她的病情也花光了積蓄,因此也沒法送他去補習班。我們學校的這位老師呢就利用自己的假期時間無償給她補課,中午更是拿出自己的錢請孩子吃一頓好一點的、有營養(yǎng)的飯菜。還有這樣一位老師,班上一位男生,因為父母離異,父親脾氣比較暴躁,父子倆在溝通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使得這個男生成了老師們眼中的問題兒童,經(jīng)常離家出走,于是,這位老師就經(jīng)常奔走在找他的路上。是什么能夠支撐兩位老師這樣做呢,是愛心?是責任?那這份愛心和責任的背后又是什么呢?那是高尚的師德。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類都是有惰性的,老師也是如此。我們也曾經(jīng)想過有那么一刻多休息一會,也曾經(jīng)想過有那么一刻對待工作差不多就行,也曾經(jīng)想過有那么一刻對學生家長的心意動心過,好在,每每有這樣的時刻,我內心會想,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終于,當看到學生用稚嫩的童聲朗讀課文,讀的還算不錯的時候,我會很有成就感;當看到學生們羽翼豐滿、展翅高飛時,這時的我倍感欣慰;當看到到學生天真的撲過來,一把把我抱住,甜甜地對我說“白老師,我愛你”時,所有的艱辛都已煙消云散,換來的每次想起這件事來的時候內心滿滿的感動。
有人說,從來沒有哪一個職業(yè)像老師一樣付出如此的多。說無私吧,太老套了,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們的老師呀,在世人肆意踐踏良知時,卻用生命去維護,一遍一遍地向學生們講述著真、善、美,不惜付出畢生的代價,何以為證?夜晚的星光可以作證,桌上大大小小的藥瓶可以作證,那在門口等媽媽回家凍得瑟瑟發(fā)抖的孩子可以作證!
“勤勤懇懇、默默無聞”這是老黃牛的精神;“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是蜜蜂的精神,燃燒自己,照亮了別人“就是蠟燭的精神。可以說每種產(chǎn)物的存在,都有一種精神支撐著它。教師的存在呢?我想支撐它的就應該是這種高尚的師德吧!
一位哲學家說過:“人的一生只有三個日子: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叫無奈,今天叫無畏,明天叫無悔?!?/p>
當我年邁花甲,驀然回首,感慨平凡孕育了偉大,生活賜予了幸福。因為我在這一生中都在尋找我心靈的歸宿,是那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責任,是那份高尚的師德在一直引導我在前行。
培根鑄魂的古詩文 培根鑄魂心得體會篇四
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為人指導演奏時,從來不說話。每當學生拉完一曲,他總是要把這一曲再拉一遍,讓學生從傾聽中得到教誨?!俾暿亲詈玫慕逃??!缡钦f。
一次,他收了一位名不經(jīng)傳的新生,在拜師儀式上,學生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這個學生很有天賦,把這首短曲演奏得出神入化,天衣無縫。
學生演奏完畢,這位大師照例拿著親走上臺,但是這一次,他把琴放在肩上,卻久久沒有奏響。他沉默了很長時間,然后,把琴從肩上又拿了下來,深深地嘆了口氣,走下了臺。
眾人驚惶失措,不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事。他微笑著說:“你們知道嗎?他拉得太好了,我沒有資格指導他。最起碼在剛才的一曲上,我的琴聲對他只能是一種誤導。”
全場靜默片刻,然后爆發(fā)出一陣熱烈的掌聲。這掌聲蘊藏著三個含義:1是為學生的精湛琴藝;2是為教師對學生真誠的贊美和尊重;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盛名之下的演奏家并沒有擔心在大庭觀眾之下贊揚學生的高超,會無形中降低自己的威信。他在擁有一流琴藝和一流名師的同時,也依然擁有磊落的胸懷和可貴的謙虛。
僅此一點,足以稱之為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