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現(xiàn)代家譜序言篇一
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古訓“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也”,自古就有講孝道,講尋根祭祖,講求統(tǒng)一的美德,其風格特美。產生姓約5000年歷史。姓和名產生于人類交際與人的區(qū)別的需要。因此我們都是同一姓的始祖,總姓相同。到周朝,就成功地辨別了種族,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宗法社會時期,譜牒起源于漢代,南北朝時才稱“某氏譜牒”。姓氏不僅是私人的事,亦是家族人的事;姓氏也是一種文化;姓氏不僅是講祖宗,別血緣,一個重要的是講親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人人愛人,人人像愛自己父母一樣推己及人,像愛自己父母一樣博愛人人;人人不忘其祖,不忘其婚,不忘其親情。
追蹤姓氏,我們就知道了我們生命的由來。人人都希望知道自己是誰的子孫,自己的父母、祖、曾祖是什么樣的形象,這是本能。關于幾代人的嗣(si)續(xù)關系,有口頭記述,有喪儀、祭儀,都要視其親疏、輩分高低。這是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從此打開了久郁心中的大結。未成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我們知道自己的肉體、心靈、心中之血脈傳承,從而使自己不至于太昧于自己的短暫人生。參天之木必有根,環(huán)山之水必有源,是謂根源。草木祖根,山祖昆侖,江河祖海,是謂問祖。尋根問祖,追根祭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自己的身軀。我們與祖先是血脈相連,祖先曾經的苦難與輝煌,一定會通過這血脈傳到我們現(xiàn)在。
追溯姓氏,我們就知道了古代的姓氏是有高低貴賤之別。“氏”是貴族所特有的,丟“氏”就是丟貴族的地位。故“氏”是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有“氏”者貴,無“氏”者賤,這是古之常理。據考三代以前有貴族身份的男子是稱氏與名,而不稱姓,只有婦人才稱姓,至于庶民,當然無氏,故只能稱名。追蹤姓氏,就知道何人之間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門檻。我們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就已規(guī)定,所有的男女都不能跨越這道門檻,而走進婚姻的殿堂。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笆稀敝卦趧e貴賤,“姓”重在別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變,“姓”是不可改變的。到秦漢時期,姓氏才合二而一,皆可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姓氏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fā)明,我們千萬不能小看它。姓者生也,因生而賜姓,這是血脈傳統(tǒng)的關系,這是血緣傳統(tǒng)的標志。氏者,旁支別屬也。胙(zuo)士命氏,這是地位身份的像征。姓重血統(tǒng),氏重地域,一縱一橫坐標,兩者交叉,把每個人固定在唯一的靶心上,給后人回溯歷史,提供了無上方便。姓的那一邊,中國人明白了地位,再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標??v橫坐標的發(fā)明,是一項偉大的發(fā)明,真可譽為中國人民的第五大發(fā)明。要知道多數(shù)的歐美國家遲到中世紀中期才開始采用姓氏制度。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亦在十世紀才相繼使用姓氏,日本遲到1870年(民治三年)才準許百姓取姓,中國則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
姓氏而外,中國人又發(fā)明了“名”,它是用來區(qū)別同姓同氏中不同個體的。姓氏名之外,中國人又發(fā)明了“字”。字是人名孳(zi)乳發(fā)展出來的另外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國人還發(fā)明了“號”。這號的發(fā)明,恰恰表現(xiàn)中國先人秩序中求活絡,張弛中求自由的靈活精神?!疤枴本袷亲杂桑》`活,不受限制?!疤枴笨梢哉f明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調味劑,常常叫人回味無窮。
由姓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與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的個性。傳統(tǒng)所養(yǎng),基因所迫,個體很難逃脫其規(guī)律?;虻刍什蛔?,或側重政治、軍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數(shù)世科名,門第清華,或專心干一門而成工商世家、書畫世家、醫(yī)藥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華文化之縮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讀到政治、經濟、教育、道德,又可讀到祖先之生存狀態(tài),處事心境,價值觀念,更可讀到吾氏吾民之悲歡離合,生滅盛衰,死去活來。
尋根問祖,問祖歸宗,淵源流長,先秦古誥,大多不傳于后代,今傳本《大載禮記》和《名賢漢族言行類稿》記載,堯、舜、契、稷等的傳承關系,至漢代譜牒就較詳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譜牒專家,修譜甚行。為了避免冒認宗譜、虛夸、偽冒等現(xiàn)象,“統(tǒng)其祖考之所出,利其子孫之所分,別其姓族分其類”,使之相從,別其婚,其生不蕃。從而體現(xiàn)了姓氏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內涵深廣,道明了姓氏在歷史上的社會形態(tài)演變。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口流動頻繁,通婚的范圍擴大,不求在血緣、甚至有的只有姓或只有名,或者根本不去區(qū)分名或姓?,F(xiàn)代人所重視姓氏區(qū)分個體功能,而傳統(tǒng)的血緣,辨別婚姻的作用在逐步減弱。為避免這些現(xiàn)象,完全有必要弄清楚。我們認為姓氏除為個人所用外,仍是社會處理血統(tǒng)、婚姻、財產傳承等所考慮的基本依據,如果把它看得過于簡單,未必可取。君不知不尊重祖宗數(shù)千姓氏的傳統(tǒng),強調符號性,隨意創(chuàng)造新姓氏,勢必引起血緣糢糊。各姓人口數(shù)量懸殊,變得越來越明顯,甚至逐步加大,結果大姓人口越來越多,小姓越來越少,甚至淘汰。大姓同姓同名出現(xiàn),與小姓距離逐步加大,取名隨意性增強,現(xiàn)在同名成災,這些現(xiàn)象吸引著我們,觸動了我們心中追求溯源,尋根情結。姓沿何時何地,血緣、婚姻和始遷祖是誰,都無從考證。我宗族為何如此紛亂,至今尚無一卷完整、象樣的族譜。本宗族在歷史長河中經歷過怎樣的繁衍變遷,出過多少名人賢士及基本豐功偉績,有那些人可以傳承優(yōu)秀的家族文化傳統(tǒng),激發(fā)本族文化興趣,增長尋根熱,讓后人看到本族先人們的色彩,確實是繽紛多彩,洋洋大觀,多么振奮人心。但就是找不著,看不到,這樣的現(xiàn)象就讓它下去嗎?怎么可能!不然就是忘掉祖宗,就是背叛祖宗,也是枉活一世人,這樣的家族也是有名無實。
我“袁”氏來源比較單純,在歷史上出自“媯”(gui)姓,是上古有虞(yu)氏部落的首領,虞舜之后,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zhuanxu)的后代,他生于姚虛(今山東河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guirui)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后代又為“媯”姓。以媯姓的后裔中,在周武王滅商后,以媯姓的后裔胡公滿被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陳胡公媯汭第十一世孫有個姓諸的,字伯瑗,伯瑗的孫子濤涂以祖父的字令姓氏,稱“瑗”氏。春秋時期世襲陳上卿,由因當時“瑗”字與袁、轅、援、爰、溒、榬等七字同音,古意相通,所以后來到了東漢(公元前206年)就以這七個字為姓,西漢之后演變專一以“袁”字為姓。
袁姓得姓以后,在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永西南)、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彭城(今江蘇徐州)等地形成望族,后來汝南、陳郡(一作陳留,即陳郡是后來的名稱)、彭城便成了袁姓三大郡望。東漢時,祖籍汝南、汝陽的袁安擔任漢章帝司徒一職。袁安之子袁敝官至司空,袁敝之子袁湯也官至司空,袁湯之子袁逄、袁隗分別官至司空、司徒,這是袁氏門中最引以為榮的“四世五公”。當時天下士大夫無不奔走于袁氏門下,其權之重、勢之盛,天下莫得而比(《三國志,孫破虜討逆?zhèn)鳌罚⒁秴卿洝罚?。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袁紹依靠這些勢力稱霸于河北,袁術也稱帝淮南。兩位袁姓人一南一北,擁兵自重,是當時天下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割據集團。進入三國以后,盡管袁姓人的勢力不及東漢,但依然族大人多,特別是在西晉末年南遷以后,因袁姓累世佐命有功,又與王、謝、蕭三姓并稱天下盛門,直到隋唐時期,袁姓都一直保持著優(yōu)越的地位。
隋唐以后,袁姓人口迅速增多,分布更為廣泛,從南方到北方都有袁姓。在明清時期,袁姓開始遷世界各地,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袁姓在漢代73個大姓中位列第33位,國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袁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住在四川、重慶、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山東、安徽、云南、貴州等15個省市,幾乎遍布全中國,都有袁姓人氏。
袁姓的繁衍發(fā)展,給人類社會做出了卓越貢獻,造就了一大批歷史人物,功勛卓著。根據《史記》、《辭源》、《辭海》考證,在東漢時袁安,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邵公,漢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嚴明著稱,后歷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即位,外戚竇憲專權,他不避權貴,多次^v^竇氏。袁紹、袁術均系名臣,西漢大臣袁盎,東晉文學家、史學家袁宏,南北朝時名臣袁粲,史學家袁淑,唐代文學家袁郊,農民起義領袖袁晁,南宋史學家袁樞,元朝文學家袁桷,明朝詩人、文學家袁凱、袁宏道、袁中道,軍事家袁崇煥,明臣袁黃,清朝詩人袁枚、袁江,戲曲家袁于令,外交家袁昶(chang),民國時期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共和國時期^v^領導人之一袁文才、袁仲,英雄袁孝文,戲曲家袁牧之,著名物理學家袁家騮(袁世凱之子),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國家體委主任袁偉民等……歷代時期的有功有名的人仕達二、三千之多,真是舉不勝舉。
歷代名人不計其數(shù),但時至今日,我袁氏宗族輩份,無論何時何地都難以清理,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行輩,何為如此錯亂,是我們的祖先不重視嗎?是我們后代子孫不尊重祖宗遺留下來的宗訓嗎?都不是的,其根本原因,據我們走訪查詢袁氏眾多《族譜》,他們記載的方式方法,時代起止都不盡完美,班輩千差萬別,有32字的,有20字的,有16字的,甚至有幾個字的等等都不一致。還有措詞遣句存有不少疑慮,為何出現(xiàn)這些令我袁氏宗族后代不滿意呢?不責怪我們的祖宗。經過我們弟兄考證分析,主要原因有:
一、在東漢以前袁姓是以七個同音字的袁字為姓,各有各的規(guī)章制度和輩份,東漢以后,據唐李咒的《獨異志》記載,才改七姓合一為“袁”字。
二、歷代戰(zhàn)亂,兵燹(xian)紛征,^v^突出,互相殘殺,角斗至極,影響了祖先的正常生活,分崩離析,各自逃命,兼之^v^發(fā)動的“^v^”運動,把家譜當成“四舊”摧殘毀掉,至使族人找不著依據。
三、殘酷無情的封建社會制度,它的法制壓迫了我們的祖宗。如在公元1630年,明代軍事家袁崇煥,廣東東莞人,萬歷進士,天啟二年(1622年)單騎出山海關考察形勢,返京自愿請求守遼、筑寧遠(今遼寧興成)等城,屢次擊敗后金(清)大軍進攻,六年獲寧遠大捷,努爾哈赤受傷死亡,被授東巡撫,次年獲寧錦大捷,皇太極大敗而去,被崇禎帝任為兵部尚書,督師薊(ji)遼。崇禎二年(1626年),金軍繞道自古北口入長城,進逼北京,袁崇煥得詔,星夜馳援。崇禎帝中反奸計,誣袁崇煥通敵^v^。袁崇煥忠誠地為了他的朝庭浴血奮戰(zhàn),沒有死在敵人的刀下,卻被自己誓死保衛(wèi)的皇帝殺害,一刀一刀地割盡全身血肉,一片一片地狂歡吃掉,至此無法抵抗后金,崇禎梅山上吊,明朝滅亡,清朝開始。袁崇煥的骸骨被踐踏得雜亂不堪,后被他的部將佘某辭官冒死收殮遺骨,帶回廣東東莞老家,埋在自己的家中,日夜守護,立為家規(guī),發(fā)誓輩輩守護,寸步不離。到現(xiàn)在已是372年,17代孫,未有片刻擅離。目前守墳的為佘幼之。他們這種“慎終追遠”,對死者、對活著的慎重,表現(xiàn)出了一個“忠”字。自此以后的明朝對袁姓宗族格殺無論,有的被無辜殃及殺害,活著的各自逃命,逃往各地安家落戶、而致亂。
四、湖廣填四川:明末清初,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移民到四川,來的很多,弟兄也很多,來到四川,以“插占為業(yè)”,兄弟們都各自分散,有的到了云南、貴州,留在四川也很分散,當時交通不便,難得來往會面,各自立宗主祠,致使不歸統(tǒng)一。
五、戰(zhàn)亂逃命,易姓改名。如袁長合的祖宗楊安珠先祖,在1362年(元朝至正21年)協(xié)同姨兄明玉珍創(chuàng)業(yè)西蜀,建立巴子國,國號夏,定都重慶。后四年(1366年)明玉珍去世,其子明升戰(zhàn)敗于瞿塘峽,被迫投降,封為歸義候;楊安珠長子楊榮、次子楊昭遭嚴緝,掘浮圖關地道而逃。楊榮更名為甘玉珍落業(yè)于鄰水,楊昭更名為袁自倫,落業(yè)于涪州鐵里內河丁家渡石坂坵(今長壽獅子灘),立下宗祠字派至今,已九代人也。
六、有些人對家譜的思想意識淡薄,不重視,認為是可有可無。袁氏家族如此錯亂不統(tǒng)一,令子孫后代很難遵循?,F(xiàn)已初步查明了,輩分不清,就以平輩稱謂,長者為兄,小者為弟。此之千年離亂,實在難得,可謂大幸也。也算祖宗有德,后輩子孫的福分,我們要倍加珍惜、愛護,不得有半點玷污我袁氏宗族。因此,不能讓其這樣下去,要力求統(tǒng)一,應有高低輩分,應有規(guī)律順序,應有所振興,應有所創(chuàng)舉,以顯我袁氏宗族之風,屹立于民族之林,千秋萬代,健康繁衍,永放光明,興盛不衰。不管怎么說一筆寫個袁字,袁氏都是一家親?,F(xiàn)在各分會的家譜,必須嚴格保護各位先祖用血汗遺留下來的史料,原封不動,不準擅加增刪、廢棄,若有不愛不敬,或可有可無,漠然視之,正合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的一句名言:“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因此我們必須無條件的處理好,每年祭祖,都要重溫家譜,至于以后的祭祖,參拜祖宗的方式方法,可采取分散與集中的辦法,各分會以祖宗的生長地(也就是祖籍)為基點,作為分會的祭祖參拜中心,可以在每年的“清明節(jié)”這天聚會一次,也可以兩年一次,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定。沒有資金會餐,可以集資,也可以參加者一人出一餐伙食費,辦法靈活多樣,不拘一種辦法,總之以達到拜祖的目的。凡我袁氏門中,族眾人多,希望大力相助,或出錢,或出力,資助籌辦,讓我袁氏宗族家譜煥然一新,為袁氏家族眾之所望也。
現(xiàn)代家譜序言篇二
凡續(xù)修家譜,最忌什么總結之類的言語,對本族族人不利。家譜是沒有總結的,總結是指一件事物的結束,修譜是一個家族的延續(xù),宗族絕不會允許有總結,因為族譜是連續(xù)的,是需要不斷續(xù)修的,可能前后續(xù)修的時間較長,或三十年、或四十年、乃至近百年。
某氏子孫源遠流長,然喬木參有其根,追根溯源是(某)氏子孫之責任也。
本氏起源簡介……某朝代本氏名人為祖敘…遷移哪個省縣…子孫繁茂…各需有譜以免他人嘰于無譜之族人焉…。
收尾時語詞越放越大,如:望后世子孫,要精于續(xù)編,以明前世之脈絡,冠后世之榮昌,盡忠孝之家風,納人慈之胸懷,奮曠世之偉業(yè),展(本)氏之雄風,書錦秀之文章,衍(本)氏之子孫於永久也!大抵后面詞語氣魄放大有寄望子孫繁茂之意,這樣修譜符合民族風俗!
來自:劉溝村圖書館>《姓氏文化》
推一薦:發(fā)原創(chuàng)得獎金,“原創(chuàng)獎勵計劃”來了!
0條評論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家譜故事——這是一本什么樣的家譜,如此珍貴!
家譜故事——這是一本什么樣的家譜,如此珍貴!一、對續(xù)修家譜的認識:“余尚姓本有家譜,明季散亡。先人名字磨滅不彰矣??v有傳聞,亦...
家譜序言40篇范文欣賞(中)(2)
家譜序言40篇范文欣賞(中)(2)鐘氏家譜序言。2005年自前輩文化人坊堡公謝逝后,退了休的文化人嘉鑫公主動承擔修譜一事,嘉濤公主動承擔打印家譜之事,嘉焜公查閱眾多資料,公廣征博引,校閱修訂家譜。...
《嵊州長樂錢氏家譜》序言
《嵊州長樂錢氏家譜》序言。欣聞《嵊州長樂錢氏家譜》續(xù)修即將完成,我受譜委會之托,草就為序。新譜終成,實是我嵊州長樂人民的一件幸事!始遷祖德茂公,在長樂這一片沙墩之間成家立業(yè),“克自懋勉,...
修家譜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家譜序言怎么寫?
修家譜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家譜序言怎么寫?以前聽說過有關家譜的事,一般那些以前的名門望族才有,就像前段時間,有個姓曹的人拿本家譜說是曹操的后代,后來專家介入,好像還真是。修家譜其實感覺和編...
幾經遷徙 數(shù)百年后又回揚州 頭橋有10多戶秦少游后人
幾經遷徙 數(shù)百年后又回揚州 頭橋有10多戶秦少游后人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8位?!斑@一來一去,其實是我們最早的祖先居住在揚州,后來幾經輾轉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揚州。清乾隆六年(1741),我們祖先依...
榆林黨莊尋根訪親記
榆林黨莊尋根訪親記。2018年1月2日,我們同行七人,榆林籍家族報特約通訊員黨貴錄,王文華,和熱心家族事業(yè)年過花甲的黨培棟家親、黨巨...
家譜如何確定“始祖”
傳承中華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家譜如何確定“始祖” 確定家譜“始祖”, 看似簡單, 實則不易;其二、因祖上沒有家譜,世系斷代 嚴重,已無法確定代數(shù)和“始祖”,為了世系完整,人為“添加補充”幾 代人...
王氏家譜序
家譜與志書等同,乃尋根問祖之依據,啟迪后代之范本。想我王氏家族,縱橫幾百年風雨變幻,歷經多少載艱難坎坷,飽嘗無數(shù)次酸甜苦辣。全書共分六個章節(jié),系統(tǒng)介紹王氏家族之淵源發(fā)展、播遷落籍、社會變...
家譜序言
家譜序言家譜序言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家譜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嶙遄允甲嬷M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贛州府安遠縣楊家寨黎木社莊,于前明嘉靖年間遷徒北流,僑寓縣西門劉家井,繼遷六貢橋...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
現(xiàn)代家譜序言篇三
十五墳塋
墳塋,在家譜中又稱墳墓、墳山、廬墓、祖塋等,即埋葬祖先的墓穴。根據^v^尊祖、敬宗、收族^v^的宗旨與需要,墳塋在家譜中居重要地位。和家族的祠堂一樣,家譜中的墳塋也由圖與文兩部分組成,以圖為主,文釋圖意,圖文并茂。
家譜中墳墓圖類型多樣,大多為一人(有的包括夫人)墓圖,也有多人墓圖,如湖南益陽熊氏孫家山合墓圖,有200多個墳墓。有的墳墓圖將墳墓與祠合在一起,稱墓祠圖,有的墳墓圖將周圍山水也勾畫在圖內,則稱墳墓山水形勝圖。從不同地區(qū)家譜墳圖比較可看出,南方地區(qū)家譜中墳墓圖筆工精細,圖畫含意豐滿,北方地區(qū)家譜中墳墓圖則內容比較簡潔,線條粗獷。
置于墳墓圖前或圖后的釋文,內容豐富,主要包含以下數(shù)項:
一、譜著墳圖的重要性。
《(甘肅)臨夏馬氏族譜》指出:^v^塋何以圖,圖余先人殯葬地之方向次序,使子孫得舉其誰某而追遠者焉。^v^^v^假使無圖,子孫雖賢,其不知誰某者,則亦付之渺茫矣。使有圖,則某在斯,某在斯,雖百事可知大矣哉,圖之為用也。^v^
《(湖南寧鄉(xiāng))易氏九修家譜》(光緒十六年)^v^易氏興長公夫婦墓圖記^v^認為^v^繪圖冠首^v^,^v^益生孝敬之思^v^:^v^右圖蜈蚣形坐瀏陽西鄉(xiāng)將軍峒,葬敕封忠愍侯始祖興長公、始祖妣潘夫人合墓......公之氣概,可以壯山河;公之精忠,可以光日月。況在后嗣,仰瞻宜何如感悼而興起乎,用是繪圖冠首,俾開卷而益生孝敬之思云。^v^
《(江蘇無錫)前澗浦氏續(xù)修宗譜》(嘉慶二十五年)宋始祖平南大將軍墓碑記指出:^v^尊祖則敬宗,敬宗故收族,而譜之作,尤宜詳于墓......圖與記詳之,以備考耳。惟后之人視譜知圖,視圖知墓,因之護藩籬,培薪木,慎祭掃,防侵損,即謂圖以敬宗,譜以收族也。^v^
以上幾段文字對譜著墳圖作了高度概括,在家譜中對墳墓^v^圖與記詳之^v^,便于后人^v^視譜知圖,視圖知墓^v^,^v^俾開卷而益生孝敬之思^v^,從而對墳墓^v^護藩籬,培薪木,慎祭掃,防侵損^v^,達到尊祖、敬宗、收族的目的。
二、墳主和墳墓的方位。
景頗族僧人靈塔
為便于后人掃墓,墳墓圖釋文對墳主和墳墓方向、位置都講得清清楚楚。如《(江蘇鎮(zhèn)江)潤州鄒氏宗譜》(道光八年)^v^南岡對祖塋圖記^v^指出:^v^右南岡村赤字圩祖塋全圖,塋在城南十七區(qū)十五都四圖南岡村赤字圩仙人山,枝在上,面丑背未,一壙三棺二穴。主穴二棺是七世祖慧中公同配沈夫人墓,左穴一棺是八世祖鶴知公墓。^v^又如《(江蘇吳縣)古吳西洞庭馬氏家乘》(乾隆四十五年)^v^真三公墓圖記^v^指出:^v^真三公,諱松年,字國壽,號竹溪,吾宗洞山支第六世祖也。父桂嚴公,長兄國馨、仲兄處士公。桂嚴公以馬村地僻人稠,命公遷洞山之陽,而留國馨、處士二公支居馬村。后真三公無嗣,遂以處士公長子處和為嗣,今居洞山者,皆真三公后而實處土公之嫡裔也。墓在七賢山麓之陽,距洞山半里,而近面離背坎,其附葬者,為俊一、吉三、吉四、良一、良二、良三、良六、唐一、唐三、唐七、可一、可二、可四、可九等公。^v^
三、墳墓的方位選擇。
古人十分重視風水,認為祖先墳墓的方向、位置關系到后代子孫的昌盛,因此在墓圖釋文中對祖墳的風水都有所記載,并加以炫耀。如《(甘肅蘭州)李氏家譜》(道光十九年)^v^李氏始祖塋圖記^v^:^v^此始祖塋也。脈占龍爪,向立丁癸,蓋取其生生不息之象也。^v^
《(安徽歙縣)歙新館鮑氏箸存堂宗譜》(光緒元年)^v^始祖德彰公墓圖記^v^稱其始祖墓為^v^獅戲繡球圖^v^:^v^新館之村,礪山帶河,墓在廬舍盡處,別號桐木村,為始祖考妣墓......脈從嶺落,隱而不顯,至墓始覺墳起,蜿蜒入村,遂成里落。墓下為赴績邑通衢大河,遂而曲折,隔河平岡,長如匹練,為墓之案。河水聒耳無休息,乃水碓也。輪大于車,轉旋不已。
昔孔融曰:水碓之巧,勝于圣人之斷木掘地,信然。父老謂之獅戲繡球圖。^v^
湖南沅江鄧氏認為本家族四百年來,文經武緯,代不乏人,主要是因為黃子坪墓葬其祖文質公,^v^識者謂墓之前后眉橫遠岫,色載長天,挹山水之精華^v^(《(湖南沅江)鄧氏三岫族譜》)。
四、墳墓修整。
墳墓的方向位置既然關系到^v^尊祖、敬宗、收族^v^,關系到后代子孫昌盛,因此后代子孫也就不斷對墳墓加以修整,以使^v^祖靈安享,永錫禎祥,牛眠葉吉,后裔榮昌^v^。如《(湖南湘潭)中湘株州雷氏六修支譜》(光緒十七年)^v^雷氏楊家?guī)X墓圖記^v^:^v^今逢圣天子在上,以仁孝治天下,震初兄弟等......仰荷先人德澤,聊伸后裔葵枕,倡修祖墳,培植墳塋,三代祖墳以麻石筑,以三砂完隆堅固,萬代常新。各處墳山無論親疏,雇工整修,一體修行,千年不朽。又擢祖善壕基周圍三百余丈,廣栽樹木松杉數(shù)千余枝,雇人看守,大費周章。祖靈安享,永錫禎祥,牛眠葉吉,后裔榮昌。^v^
安徽績溪南關許氏,其始祖儒公,生于唐末,后卜葬歙縣篁墩塘頭山。儒公子孫繁衍皖南及各省,皆成望族。但歷宋元明,世遠年湮,而儒公塋墓竟不知所在??滴鯐r,許氏后人據家譜所載尋訪富汀塘頭山,反復考證,確認為始祖儒公墓,于是^v^重修墳墓,并買墓前田地筑砌拜臺,豎立碑碣,集闔族子孫擇期前往,以展思誠^v^(《(安徽)績溪縣南關悼敘堂許氏家譜》)。
五、墓祭制度。
很多家族對墓祭時間作了具體規(guī)定。如湖南寧鄉(xiāng)戴氏家族,自十一派祖宗昌公與湘山昭杰公分支以后,即將其分支之祖宗昌公墳置于寧邑五都十六區(qū)戴家上首礁木咀處,其后子孫繁衍,聚族而居,宗昌公支下族眾規(guī)定:^v^每歲清明中元祀之,所以妥先靈也。^v^(《(湖南寧鄉(xiāng))溈寧戴氏四修族譜》)
安徽太平峴陽孫氏家族先太師熙侁公暨夫人趙氏,敕葬旗龍前蘆山之麓,后遭永樂之難,太師公墓前之華表不存,翁仲亦寢廢,祀典制度自然曠棄。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其祖先道公繼承先志,于高州置祀田十四畝,另立碑記,嵌在高州悼敘堂的壁上,并對墓祀作了具體規(guī)定:春社后一日,各房各支派一人,前往高州悼敘堂住宿,第二日黎明,整肅衣冠,前往距高州25里的蘆山始祖墓致祭。禮畢后再返回惇敘堂會聚飲福。第三日,各歸。墓祭余貲則分給墓祀各人作往返費用。(《(安徽太平)峴陽孫氏族譜》)
六、祭田。
如同祠堂的建筑、維修以及日常活動需要有經濟支撐一樣,墳墓的修建、墓祭活動的開展,亦需要有一定的經濟保障。上述安徽太平峴陽孫氏家族之所以能在春社時組織各房各支派代表前往數(shù)十里外的蘆山進行墓祭,并保證食宿以及來往交通費用,關鍵是購置了十四畝的祭田,否則祀典之類活動純屬空談。其他家族也類似,凡有正常的墓祭
活動,則必定有祭田等予以保障。
如《(江蘇鎮(zhèn)江)潤州鄒氏宗譜》(道光八年)^v^鄒氏八世祖樸齋公塋前祭田圖^v^:^v^右劉莊村南字圩八世祖樸齋公塋前祭田全圖。田在城西二區(qū)十四都西十五圖劉莊村南字圩高驪山枝驢子灣王家山咀。塋前祭田共九契,計田十八畝。又前丁松友所賣山契內田一塊,計田三畝,二共祭田二十一畝。內除塋前挑塘同田一畝五分,又接右首沙咀用八分,二共用田二畝三分,凈存田十八畝七分,七家領種。夏納干麥共三擔三斗九升四合三勺,秋納熟米共七擔五斗五升五合。^v^
《(廣東惠安)西河林氏族譜》(光緒三年)^v^林氏殷太師比干墓圖說^v^:^v^比干公,殷太丁子,帝乙弟,官少師,忠諫而死......公墓在汲郡,今河南衛(wèi)輝府,去城西北十五里,歷朝祭典。墓東南有田七頃五十畝,前代傳為供祭,今系汲縣民佃種辦祭,恐年久泯滅,故勒石以志之。每年四月四日致祭,羊一,豬一,玉帛果酒等品。佃戶張岡、張琬、李岡、李讓、崔昇,每種七頃五十畝,為誕辰費。^v^
《(安徽祁門)桃源洪氏家譜》〖〗(光緒二十六年)
七、墳墓管理。
同祠堂類似,為了加強對墓域、祭田、墓祠、莊屋等的管理,各家族都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湖南益陽新邑黃楊山龔家坳地,為龔氏榮、華、富、貴四房在明初所置祖墳山地,時由四房會集,各出資費共同購置,為加強管理,^v^由四房書立合約,各執(zhí)收照,俾世世子孫恪守規(guī)議為據^v^。其規(guī)議要點:
1.進葬不許騎宗跨祖,違者歸宗處治。
2.界內樹木公蓄公管,如有擅行砍伐者,公處送治。
3.祭產系四房公業(yè),招佃看守,永不許典賣。(《(湖南益陽)武陵龔氏十二修族譜》)
為了保證墓祭活動正常進行,有些家族不僅置祭田,制訂墓區(qū)管理制度,而且還在墓旁專門設置祠或莊,以加強對墓區(qū)的日常管理。如《(浙江鄞縣)鄞西秦氏宗譜》(道光七年)介紹,秦氏周家漕墓為秦氏果庵公墓,為加強對該墓的管理,專在墓東南建^v^靜遠莊^v^:^v^莊一座,坐落墓之東南,坐北朝南。臨河門屋一間,正屋三間,中奉香火,四圍墻垣,門扇壁絡木柵俱全。內廚灶桌凳物件,俱有交單,著莊人看守蔭木,給田四畝,每年秤谷四百斤,歸公莊。^v^
十六族產
族產,指家族所擁有的集體財產,包括土地、祠堂、宅第、倉廩、廟宇、橋梁、工商經營等,是家族為貫徹^v^尊祖、敬宗、收族^v^宗旨而設置的財產,用以維持祭祖、建祠、修譜、贍養(yǎng)、教育族人等支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族田。
下面以《(安徽祁門)桃源洪氏宗譜》(光緒二十六年)的族產為例。該譜共六卷,卷一為新舊譜序、凡例等,卷二為誥敕、人物、烈女等,卷三、卷四為世系,卷五、卷六為廟宇、學堂、祠產、祭田、墓圖等。也就是說,卷五、卷六為洪氏宗族的族產部分。下面按原譜次序簡介該族族產。
1.廟宇。洪氏家族認為:^v^我族食德服疇,世遵禮法。祀文昌以崇儒,祀關帝以尚義,祀汪王以報德,祀史卞以教忠......祀杜公守佛法而悟慈悲,則祀菩薩于從宜之中寓從俗之意。^v^
洪氏家族歷年所建廟宇有:
文昌閣。在本村竹山下。由先祖先廷等捐大紫堂祖屋移建。中祀文昌帝君,以本族先達附祀。
關帝閣。在村口文臺閣上。相傳先祖文顏捐建,祀漢壽亭侯關公。以周倉、關平配享。
杜公廟。在洞門外右首。同治年間重建,中祀本境杜公,以龍王、土地配享。史、卞二侯廟。在太尉廟下,首祀史侯孫德、卞侯項勝,相傳駐于此。宋嘉定二年封助靈史將軍,助順卞將軍,淳祐四年封輔靈、輔順二侯。
汪王廟。在洪村塅對河。中祀汪王第九子,上有汪王華及夫人錢氏像。
觀音亭。在文臺上首。祀釋家和觀世音菩薩。
以上廟宇設施,與其他家族有共同之處,但又帶有洪氏家族地方特色。
2.橋梁。洪氏家族指出:^v^我祁背山面水,隨處有橋,行旅之人,無老厲揭。^v^擇其有關利涉者,列于編,庶幾世世子孫舉步不忘先德。^v^桃源橋。明時洪傅建。玉樹橋。坤、堅兩大房建。上南橋。在洪村塅對河汪王廟門口。據堪輿家言,不能用石,至今架木為之。下南橋。在太尉廟對河。同治季年用木新建。
董氏家族的環(huán)山書院是祀孔和文人聚會的場所,是董氏族人重視文教的象征
3.學堂。洪氏家族認為:^v^古者家有塾,黨有庠,故人才皆歸造就,而天下無沒字碑。又定以八歲入小學,教以灑掃應對之節(jié),十五入大學,進之修齊平。學堂之設,系來久矣。^v^洪氏家族先后設立的學堂主要有:
翔鳳書屋。在文昌閣下。
青友書舍。在文昌閣左首。
石埭書屋。在苧塢口。今圮。
松濤書舍。在桂竹塢,尚同讀書處。今圮。
赤山書舍。在赤石坑。今圮。石峰書屋。在壙塢,中署三友堂額。南山書屋。在式榖堂后。今圮。敬業(yè)書舍。在城東洗馬巷。承載建。守硯齋。在祠前右首,蔭楠改建,門署碧云山館額。又新書屋。在城東敦仁里,道善同弟贊善建。
4.祠堂。洪氏家族指出:^v^我族明代來遷,閱三世,即議建祠。維時學士文人,彬彬秀茁,閩粵之間,又有xxx大賈相接濟,故不數(shù)月告厥成功......然以一姓之大,千百人之眾萃于一區(qū),遇有婚祀,恐多擁擠,于是分相、壽兩大支,增建大廈......而閥閱之家復援此意,各立第宅以榮君賜。一時榱桷輝煌,竹松苞茂盛矣。^v^洪氏祠堂、第宅主要有:
惇睦堂。明嘉靖戊申年(1548年)建。又稱^v^尊祖敬宗,敘倫厚族,在此舉也^v^。該祠系洪氏總祠堂,祀唐始祖經綸公、遷祁始祖大楠公、遷鐸墅始祖均祥公和高曾以下之親,其余宗親以次咸附。
丕承堂。永英等為其祖相一公建。
慎徽堂。汝淵等為其父明貢士壽二公建。
式榖堂。聲業(yè)兄弟建。同治二年毀于兵。
治榖堂。承文等為其父貢士世鼎公建。今圮。
誥敕亭。明舉人尚同建。今圮。仕郎第。明濱州州判亨彥建。今圮。鴻臚第。明鴻臚寺序班世義建。同治二年毀于兵。右史第。明文華殿中書士英建。今圮。
中憲第。石阡府知府彬為其祖業(yè)、其父誥建。同治二年毀于兵。
大紫堂。在本村佘家塅。堅公建。曾孫光廷等輸入總祠??滴跷熳?,廷廣同弟廷素重造于東洗馬巷,以繼祖志。
褒封第。州同世迎為其父孔玫建。
三世大夫第。在城東敦仁里,同知兼善為其祖秉杰、其父澤建。
承恩堂。在城東敦仁里。訓導炯建。咸豐年間,曾侯國藩督師祁門,就此駐節(jié)。
6.義田。是為贍養(yǎng)家族或救恤家族設立的田產。洪氏家族為^v^以膳貧寒^v^設立的義田,包括車田坷二十四號田三十二丘(原租八十三秤十三斤)、車田坷玄青宮塅二塊(租錢一百三十七文)、東七里宋山下田(原租二十秤)等共316處,是洪氏僅次于祠堂祀田的家族財產。
7.永濟倉。義田是洪氏為平時接濟貧困家庭而置,為備災荒,洪氏又有^v^以濟荒歉^v^的永濟倉。洪氏于明代中期,通計男婦老幼壯艾以及莊仆不下九百口,有業(yè)者少,豐則可謀生,荒則嗷嗷待哺,則祁河一遇水旱,艱于轉運,江右之米恐不接濟,因集眾在祠,議立義倉,計聚樂輸銀貳千兩,設倉買谷,貯積以備荒歉平糶。并擇族中三位長且賢者為董事,進行管理。對于專門存留贍族谷米的永濟倉的設立,族人^v^咸稱善舉^v^。
8.學田。前述洪氏為培養(yǎng)家族人才,曾先后設立^v^翔鳳書屋^v^等多所學堂,學堂平時開展教學活動,必須要有一定的地租收入來維持,洪氏學田應運而生,包括金字牌墳亭口田二丘(原租十秤)、小路六百里田一丘(原租九秤)、西坑田(原租六秤)等共38處。
9.興賢文會田。洪氏為進一步造就家族^v^處為家珍,出為國華^v^的杰出人才,仿古代從英才聚會立聚英會之意,專門設立興賢文會,取興起英賢之意,文會成員經常聚會,崇尚文學,敦說詩禮,^v^一則以副國家夢卜求賢之意,一則以繼祖宗作養(yǎng)人才之志^v^,為此,專門設置興賢文會田,以支撐日常興賢文會的活動。興賢文會田包括洪村塅八分里田一丘(原租八秤)、同處七分里田一丘(原租七秤)、同處橫丘田二丘(原租二十秤)等共96處。
10.墓地。洪氏家族認為:^v^夫人生為寄,死為歸,蓋生則修短有數(shù),歸則千秋難料,是生寄固為重,而死歸尤為重者也。則必擇山川融結之所,厚其衣食,培其棺槨,以歸藏之,世以宗嗣守之,使上無風雨鋤代之驚,下無蟲蟻黃泉之患,則神魄安逸,福子蔭孫于悠久,豈非死尤為重者乎!^v^祖先墓地對洪氏家族為說,也是最重要的族產。洪氏家族墓地,計有均祥公墓(在五都五保水字一千零八十號,土名牛繩降)、均祥孺人墓(在五都六保玉字四百十九號,土名蘆荻坑下塢)、相公墓(在五都五保,土名洪家塅琵琶塘)等共34處,共葬22世至36世列祖列宗墓穴。
上述《(安徽祁門)桃源洪氏宗譜》族產內容豐富,比較全面,既有家族特色,其設置族產的宗旨、做法,又頗具典型意義,很有代表性。
來自:華夏董氏大全>《譜牒文化》
推一薦:發(fā)原創(chuàng)得獎金,“原創(chuàng)獎勵計劃”來了!
0條評論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譜牒文化丨修家譜該不該接到炎黃?
譜牒文化丨修家譜該不該接到炎黃?采用大宗之法都會有一個源流世系和宗支世系,而采用小宗之法修的家譜,對修譜的家族來說只有宗支世系,所以如果采用大宗之法修的家譜,可以辯證的眼光看待。源流世系...
族譜的未來
族譜的未來武平王氏宗親。以后的社會,不管怎么變,家譜睦族的四大功能仍會繼續(xù)存在:(1)閱讀族譜以識本根(2)修撰族譜以聯(lián)族屬。由于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飛速進步,不難預料,未來族譜的存在方式會跟傳統(tǒng)族...
從女孩入新譜看中國家譜發(fā)展的走向
從女孩入新譜看中國家譜發(fā)展的走向。中國的家譜由來悠久,在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同時,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現(xiàn)了家譜的雛形。1998年7月10日《xxx》刊登了題為“重視開發(fā)譜牒資源,建立中國家譜信息庫...
中華商氏第四屆宗親會公告(第4號):關于落實商氏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公告
中華商氏第四屆宗親會公告(第4號):關于落實商氏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公告。家譜的核心是文化傳承,譜中家訓、家規(guī)、家族中優(yōu)秀人才,都能起...
家譜文化
關于家譜的起源時間目前尚無統(tǒng)一說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譜出現(xiàn)之前還曾有口承家譜、結繩家譜等早期形式。世系是家譜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譜中分量最重的部分。宋明以后,隨著國家選官體制的改變,...
【鄧氏簡史】 族譜的歷史變化
王侯貴族才有家譜,普通百姓沒有族譜。各姓各氏只有少數(shù)家譜采用歐陽修、蘇洵的“小宗之法”,大部分家譜為彰顯門第,采用宋朝皇族家譜的“大宗之法”,編修族譜、宗譜、大宗譜“會千萬人于一家,統(tǒng)千...
如何寫譜書名稱
應邀參加南京師范大學承辦的中華大族譜國際會議, 有幸接觸各姓氏家譜, 如《孔子世家譜》、《中華方氏全族統(tǒng)譜》、《中華邱氏大宗譜》、《湖北省謝氏宗譜》、《中華喻氏通譜》、《南陽房氏族譜》、《胡...
中國人,到了該為家族建一座祠堂、修一本家譜的時候了!
中國人,到了該為家族建一座祠堂、修一本家譜的時候了!而這種對祖先的崇拜,讓很多村子里的家族都建有祠堂,遇到清明、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
“文化認祖”與“血緣認祖”分列編纂是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的重要修譜方法
應該說,有了文字就有了家譜,有了家譜才有了人類歷史。所以,創(chuàng)造“文化認祖”和“血緣認祖”分列并存的修譜法,不再簡單沿襲各姓氏傳統(tǒng)的統(tǒng)宗統(tǒng)系的修譜方法,不再為追求“世系源遠”而杜撰冒認先祖...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
現(xiàn)代家譜序言篇四
家譜內容廣泛,結構龐大, 篇幅較長,閱讀頗費時間,序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針對這個情況,在序言里對譜書作一個提要式的概述,讓讀者還未讀全書,便已知譜書的大概。通知指出譜書的特點、質量、實事求是評述,肯定好的一面,指出不足,為下一次編修提供參考。
⑤介紹編修新家譜的經過情況和組織領導。
在序言中,簡要介紹編修家譜過程,以便讀者了解成書的情況,分析時代背景,把握譜書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內容。⑥結尾
簡要講述修譜的重要性,最后寫個日期(干支紀年和公支紀年都要寫上)⑦落款
落款需加上寫序者名字。寫名時不寫姓氏。趕緊關注我,下期更精彩內容等你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