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一名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將自己對祖國的愛融進血液,刻進生命,最終視死如歸。很多人都學習過《離騷》,都被他“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感動。那么你對屈原的故事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寫屈原的愛國事跡作文,供大家參考。
寫屈原的愛國事跡作文篇第一篇
伴隨著歷史的輪回,許多事物都被歲月消耗殆盡,而被篩選下來的不朽之物,則是人類的精華和結晶?,F(xiàn)在,就讓我們穿越歷史,去撿拾遺失的美好。我們小步在汨羅江邊,沉浸在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的哀號里,“亦作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誓言里,和著波浪的翻騰,望著混濁的江濤隨風而去,不禁低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面對小人的挑撥離間,眾臣不名辯是非,屈原帶著憤恨與無奈被流放邊境,倡導國家團結的壯志未酬,為君主效力的愿望未圓,誰也無法理解忠臣的赤誠之心。就這樣,在那個陰雨朦朦的日子,帶著極度憤慨的心理,屈原終于遠離了世俗,遠離這個充滿污穢的世界!
的確,他本可以享受鶯歌燕舞,但保衛(wèi)國家的責任心讓他努力力挽狂瀾;他本可以與君主一樣沉浸在歡樂之中,但楚國的弱勢讓他憂心忡忡,終于,他絕望了,將生命斷送在大海里……
廣博的大海包容了屈原,洗清了他所容忍的屈辱。他曾經(jīng)的宣言:“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尋回了他的清白,他的壯語:“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將剛正不阿詮釋;他自謙:“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體現(xiàn)了自我完善。他那鏗鏘有力的話語,堅定不屈的意志,將愛國精神推向了高潮。當我們在五月初五感受當年的意境時,愿我們的誠心能贖回秦王的罪過!愿喧鬧的場面能將屈原的靈魂喚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屈原迸射出的強烈愛國之情,體會他的遠大抱負!
寫屈原的愛國事跡作文篇第二篇
屈原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
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后繼續(xù)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寫屈原的愛國事跡作文篇第三篇
戰(zhàn)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屈原的故事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jié)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寫屈原的愛國事跡作文篇第四篇
今天是端午節(jié),早上六點,我和媽媽騎自行車來到龍?zhí)稑蛳?呵!來往的人群川流不息,熙熙攘攘,買賣的,叫唱的,熱鬧極了。有賣花的,有賣衣服的,有賣水果的......。我發(fā)現(xiàn)一種象芹菜一樣的綠油油的植物,問媽媽:“這是什么?”媽媽說,“問問那位阿姨。”“阿姨,這是什么?”“是艾蒿。”“能干什么?”“驅邪,習俗嘛!到了端午節(jié)大家都買艾蒿,5毛錢一把!”我來了兩把,順著人群走著走著。我又看到了一種植物,叫香樸。渾身香味,能防蚊子。長長的,猶如一根長竹子,隨著風搖搖擺擺好看極了。我買了4根,1毛錢1根可便宜了。旁邊小朋友的脖子上都掛著五顏六色的小荷包。戴著五彩線,荷包和五彩線是吉祥之物,能給人們帶來平安與幸福。
我們又買了好幾種不同口味的粽子。我邊香甜地吃,邊問媽媽為什么端午節(jié)吃粽子。媽媽說,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重頭戲,這是紀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為人耿直、忠誠。因為楚王相信奸臣的話,就把屈原革了職,在楚國滅亡時,屈原放聲大哭,于五月初五投江自盡。老百姓為了不讓魚吃忠臣屈原的身體,就包了粽子扔到河里。以后就流傳下來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我聽了,心里一陣發(fā)酸,望著滔滔的松花江水,我仿佛看到了“難酬蹈水亦英雄”的屈大夫,真是“風蕭蕭兮江水寒,賢士一去兮不復還”。
這個端午節(jié)讓我增長了不多知識,知道了端午節(jié)的來歷,知道了艾蒿、荷包和香樸的含義,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屈原大夫忠貞與高潔的品格。他慷慨赴死,視死如歸,在楚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坦然睡去,睡整張汩羅江的河床。我感覺,他雖然死了,但他幾千年了,仍然活著,因為他的血系中有一條長江的支流。他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我要向他學習,向他致敬,但我要做一個能忍辱負重的、策略靈活的愛國者.
寫屈原的愛國事跡作文篇第五篇
又到端午時。
外婆早早的送來粽子。咸肉的、赤豆的、咸蛋的,外婆包的粽子,不管熱吃、冷吃,味道都很好。
端午吃粽子,是我們的民風民俗,沿襲了幾千年。老百姓沒有忘記憂國憂民的屈原,用吃粽子來表達對這位政治家和愛國詩人的懷念。
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誕生了一個歷史人物——屈原。天資聰穎,加良好的教育,青年時代的屈原,就成了楚國的士大夫,輔佐楚懷王制定國策?;噬弦矘芬獠杉{屈原的建議。此時的屈原,能實施自己的治國主張,春風得意。可是,一些大臣妒忌賢能,到楚懷王面前離間屈原。久而久之,懷王聽信讒言,把屈原流放到窮鄉(xiāng)僻壤。當時的七國中,秦、齊、楚三國比較有實力,六國都知道秦要滅六國。楚國處在亡國的危機之中。在屈辱中,屈原繼續(xù)向懷王進言:不要親自出訪秦國,秦國居心不良。
懷王根本聽不進屈原的忠告,親自出訪秦國。懷王果然被秦國扣留。楚襄王繼位后,對屈原也是一貶再貶。屈原堅持操守,為祖國效力,不愿到別國去高官厚祿。流放期間,生活上的貧困,精神上的失意,讓屈原了解百姓的疾苦。悲憤出詩人。流放中的屈原,開創(chuàng)了新文體《楚辭》,寫下了《離騷》、《九歌》等不朽的詩篇,成為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當屈原得知楚國已經(jīng)被秦國所滅,精神支柱徹底跨了,再無報國之門了,生命失去了意義。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屈原峨冠博帶,抱石投進汨羅江。
屈原就這樣帶著悲憤走了,離開了愛他的百姓。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包粽子,來紀念屈原。屈原的愛國情、報國志及文學遺產(chǎn),融進了中華民族的血液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