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杜甫詩教學反思篇一
回顧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得失:
我聯(lián)系兩首詩歌寫作背景以及所表達情感基本相同的特點,合并兩首詩歌,圍繞“詩史”、“詩圣”,用兩個問題牽引,同時展開兩首詩歌的學習。第一個問題即“根據(jù)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從兩首詩中你讀出了什么歷史現(xiàn)實”,讓學生了解在“安史之亂”那段歷史中,整個社會及詩人個人不幸而悲慘的現(xiàn)實狀況,從而了解了詩歌內(nèi)容,并使學生形成了鮮明印象,為后面體會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個問題是“結(jié)合兩首詩的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品析語言,體悟詩人的憂國憂民的圣人情懷。”兩首詩合并宏觀教學的這一設計新穎、獨特,打破了一首詩一首詩教的老方法,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使學生既學習了內(nèi)容,又體悟了情感,還品味了語言。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結(jié)合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三個語文活動來組織本課的學習。第一個語文活動為小組合作填寫“你在兩首詩歌中讀出的歷史現(xiàn)實”的表格。第二個語 文活動為填寫“結(jié)合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體味詩人的‘圣人’詩懷”的表格。第三個語文活動為文筆訓練,小組合作“抒寫對杜甫的評價”。這三個語文活動,我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悟內(nèi)容,感受情感,培養(yǎng)語言鑒賞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本課第二個語文活動是結(jié)合詩句體會詩人的圣人情懷,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
上課時,我通過舉例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朗讀詩句、體悟情感。如出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師問: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怎樣的景象?“深”反映了什么?生答:“破”寫出經(jīng)過戰(zhàn)亂后的長安城到處是斷壁殘垣,殘破不堪,“深”寫出了春天的長安城滿目荒草,一片萋涼的景象。師問:看到戰(zhàn)亂后長安城到處都是斷壁殘垣,滿目荒蕪,一片萋涼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樣?生:沉重、悲哀。師:是啊,往____春天的長安城是花紅柳綠,一派繁華的景象,現(xiàn)在卻面目全非,到處雜草叢生,人們四處逃難,流離失所,滿目凄涼,看到這個悲慘的情景,怎么不難過不沉痛?同學們,我們能把這種心情讀出來嗎?學生齊讀得低沉、緩慢,讀出了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由教師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蘊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學生合作學習時,許多小組都采用了我教的方法,先從用詞、修辭等角度品味語言,體會情感,然后全組合作朗讀,表達情感,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有人說,40分鐘的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也留下了許多遺憾。
1、對《石豪吏》這樣一篇敘事詩沒有讓學生進行情節(jié)的復述,失去了一個對本詩整體了解的機會。
2、下課時倉促結(jié)束,沒有布置課外閱讀杜甫及其詩歌的作業(yè),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生活,從而失去了一個培養(yǎng)學生語文興趣,促進他們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好機會。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完善教學技藝,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質(zhì)量,在課堂這塊教學的主陣地上實現(xiàn)一名教師的生命價值!
杜甫詩教學反思篇二
詩歌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古典詩歌語典雅而高度凝練,情致深婉,不像戲劇小說那樣有激烈的矛盾沖突,又與學生的生活距離相對較遠,因而在教學中很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傳統(tǒng)的詩詞教學一般都是先反反復復地誦讀,再進行語言的品析,進而感受詩歌的意境。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jīng)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詩詞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詩句弄得支離破碎,那還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在這一基本理念指導下,我對《望岳》《春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打破傳統(tǒng)的嘗試。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將兩首詩歌進行比較學習。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兩首詩歌為杜甫不同時期所寫,詩的風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壯闊、氣勢磅礴、抱負遠大;而《春望》則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郁。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xiàn)象,從而獲得詩歌鑒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jù)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jīng)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已經(jīng)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fā)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早年內(nèi)心的遠大抱負和后來的憂國傷時之情,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以下一些問題:
1、本課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詩歌風格不同原因的環(huán)節(jié)之中,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對詩歌情感的感悟不能離開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但將詩歌背景放在學習詩歌之前介紹是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呢?什么時候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介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在學習《望岳》這首詩歌時,如何啟發(fā)學生從詩
歌的字里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jié)。
3、在本課教學中,還應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為學生優(yōu)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
杜甫詩教學反思篇三
今年,全市開展了"課內(nèi)比教學"活動,作為語文老師,我有幸參加到緊張而激烈的"教學大比武"之中。比賽采取的是同課題教學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詩三首》中的兩首,我選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這兩首?!洞和穼懹诎彩分畞y初期,杜甫在長安目睹春光里的這座殘破不堪、繁華消盡的都城,不禁感事傷時,于是吟成此作,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則是詩人目睹兵荒馬亂之時,差吏到處抓丁、強征兵役的慘狀,表達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兩首詩都反映了安史之亂中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體現(xiàn)了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及詩人憂國憂民的"詩圣"情懷。
回顧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得失:
我聯(lián)系兩首詩歌寫作背景以及所表達情感基本相同的特點,合并兩首詩歌,圍繞"詩史"、"詩圣",用兩個問題牽引,同時展開兩首詩歌的學習。第一個問題即"根據(jù)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從兩首詩中你讀出了什么歷史現(xiàn)實",讓學生了解在"安史之亂"那段歷史中,整個社會及詩人個人不幸而悲慘的現(xiàn)實狀況,從而了解了詩歌內(nèi)容,并使學生形成了鮮明印象,為后面體會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個問題是"結(jié)合兩首詩的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品析語言,體悟詩人的憂國憂民的圣人情懷。"兩首詩合并宏觀教學的這一設計新穎、獨特,打破了一首詩一首詩教的老方法,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使學生既學習了內(nèi)容,又體悟了情感,還品味了語言。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結(jié)合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三個語文活動來組織本課的學習。第一個語文活動為小組合作填寫"你在兩首詩歌中讀出的歷史現(xiàn)實"的表格。第二個語 文活動為填寫"結(jié)合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體味詩人的‘圣人’詩懷"的表格。第三個語文活動為文筆訓練,小組合作"抒寫對杜甫的評價"。這三個語文活動,我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悟內(nèi)容,感受情感,培養(yǎng)語言鑒賞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本課第二個語文活動是結(jié)合詩句體會詩人的圣人情懷,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
上課時,我通過舉例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朗讀詩句、體悟情感。如出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師問: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怎樣的景象?"深"反映了什么?生答:"破"寫出經(jīng)過戰(zhàn)亂后的長安城到處是斷壁殘垣,殘破不堪,"深"寫出了春天的長安城滿目荒草,一片萋涼的景象。師問:看到戰(zhàn)亂后長安城到處都是斷壁殘垣,滿目荒蕪,一片萋涼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樣?生:沉重、悲哀。師:是啊,往春天的長安城是花紅柳綠,一派繁華的景象,現(xiàn)在卻面目全非,到處雜草叢生,人們四處逃難,流離失所,滿目凄涼,看到這個悲慘的情景,怎么不難過不沉痛?同學們,我們能把這種心情讀出來嗎?學生齊讀得低沉、緩慢,讀出了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由教師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蘊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學生合作學習時,許多小組都采用了我教的方法,先從用詞、修辭等角度品味語言,體會情感,然后全組合作朗讀,表達情感,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有人說,40分鐘的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也留下了許多遺憾。
1、對《石豪吏》這樣一篇敘事詩沒有讓學生進行情節(jié)的復述,失去了一個對本詩整體了解的機會。
2、下課時倉促結(jié)束,沒有布置課外閱讀杜甫及其詩歌的作業(yè),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生活,從而失去了一個培養(yǎng)學生語文興趣,促進他們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好機會。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完善教學技藝,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質(zhì)量,在課堂這塊教學的主陣地上實現(xiàn)一名教師的生命價值!
杜甫詩教學反思篇四
我認為所謂的"單元導讀課"實際上就是每一組課文學習之前的"入門課"或者"鋪墊課"。用電影中的行話說:單元導讀好似電影首映式,精彩鏡頭給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場見見面,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我們騰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老師以引領的方式帶領孩子到"本單元"里走一趟。大致瀏覽一下本單元的所有內(nèi)容,明確其單元的重點與難點,培養(yǎng)學生建立單元整組的學習意識。帶著這種意識學習,對于學生更好的把握本單元大有好處,還可以滿足孩子們先睹為快的心理,引發(fā)閱讀期待,為課文學習做好準備。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本單元的學習資料,這在很大程度上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單元導讀課對我及學校的老師來說都是一種新的嘗試。這課到底具體怎么實施,環(huán)節(jié)如何設置,教材處理到什么地步,都是單元導讀課所要關注的問題。本單元的主題是 "以誠待人"。故事對孩子們來說是教他們以誠待人,并對孩子們的成長有所啟示,所以這單元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充滿期待的、是非常有趣的。那么"導學、激趣"就是本單元導讀課的重中之重。其次,單元導讀課要注重整合性。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是圍繞著"以誠待人"進行的:由講導讀引入本單元;讓學生統(tǒng)攬教材看一看本單元都有哪些好故事;找到一篇最喜歡的故事讀一讀,對故事中的哪個人物印象最深?哪些語句讓你感受最深?這些都是圍繞著本單元的專題來進行的。所以我覺得這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是有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無完美,所以這節(jié)導讀課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商榷。首先在單元導讀中明確提到" 閱讀本組課文,理解重點詞句和段落,思考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可是我在引領學生完成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的時候,卻忽略了"重點詞句"這一重要的目標,只提到了"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 "。
通過這節(jié)課,我對單元導讀課有以下幾點認識:
1、單元導讀課要區(qū)別于講課,單元導讀課要在于導,讓學生全方面的把握本組課文,對單元主題和課文內(nèi)容有初步的了解,淺嘗輒止,區(qū)別于講課。
2、單元導讀課和單獨課文一樣,不能拘泥于一種形式,每組課文都各有特點,單元導讀課就要根據(jù)課文特點來進行設計,導出特點,導出味道,這樣才能達到導讀課應有的效果。
"單元導讀課",是閱讀教學的前奏,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也是我們必須一直探討下去的。"復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認真做;認真的事情反復做;反復的事情創(chuàng)造性地去做。"也許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示和幫助。
杜甫詩教學反思篇五
在x月5號的“語文主題學習”驗收活動中,我執(zhí)教了《杜甫詩三首》中的前兩首詩《望岳》和《春望》?!锻馈肥嵌鸥?4歲時所作,作者意氣風發(fā),又逢盛世,詩歌描繪泰山的高大雄偉和神奇秀麗,表達了自己不怕困難,勇于攀登人生頂峰的決心和氣概。《春望》則寫于作者被叛軍俘獲,困據(jù)長安時,通過描寫京城破敗的景象來抒發(fā)憂國思親之情。這兩首詩風格不同,前者形象高大,境界壯闊,顯示出氣勢磅礴、雄放健拔的風格;后者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風格沉郁,具有悲愴美。
根據(jù)以上分析,在備課時,我結(jié)合濰坊市“三段四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模式和主題學習要求,進行了如下設計:設疑導入,詩歌積累——反復朗讀,逐層深入——聯(lián)想想象,進入意境——賞析詩句,體會感情——學以致用,拓展提高——欣賞視頻,加深理解。在賞析詩句的過程中,結(jié)合這兩首詩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句子,引導學生回憶表達雄心壯志和表現(xiàn)憂國憂民情懷的詩句,進行拓展訓練。
本節(jié)課做得較好的方面是:課堂思路清晰,兩首詩歌之間的過渡自然巧妙,背景資料的適時引入使學生加深了了內(nèi)容的理解,聯(lián)系所學詩句回顧所讀詩文進行主題拓展擴大了課堂容量,能及時鼓勵調(diào)動學生,語言比較有親和力,課堂較有激情等。
1.預設與實效的差距較大。本課的重點是有感情地誦讀詩歌,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精美的語言,學習詩歌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第一首詩歌誦讀、理解地比較透徹,也能品味出語言的精美,但是在“自學《春望》”和“主題拓展”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落實的就很不到位。由于時間較緊,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就進行的匆匆忙忙,給人喘不過氣來的感覺,是為了完成已經(jīng)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進行了,以至于我感覺學生對《春望》和“主題叢書”中《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這兩首詩的理解不會深刻。原來想通過一個5分鐘左右的《春望》視頻,來加深對該詩的理解,結(jié)果看了看時間已經(jīng)46分鐘了(好像是),只好僅僅聽聽朗誦而已,后面的賞析就沒播放。幸虧學生預習比較充分,否則真是成了“夾生飯”了。今后的教學中,寧可舍棄已設計好的環(huán)節(jié),也要扎扎實實的落實實效。
2.課堂的生成性不夠。課堂上往往擔心學生提出問題會耽誤課堂進程,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往往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進行幾乎都掌控在自己手里。這看似節(jié)省了時間,可長此以往,卻能扼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今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應注重課堂生成性的預設,使課堂因生成性目標的達成而精彩,煥發(fā)出更蓬勃的生機。
3.課堂語言還是不精煉。已經(jīng)不止一次得反思自己的這一缺點了,可是因為自我要求不高,課堂語言還是比較隨意,有較多廢話。因為平時備課時就只是設計個大體思路,很少備詳案,覺得課堂上應該隨機應變,可往往不能信手拈來,致使課堂上出現(xiàn)不少可有可無的話語,沖淡了對問題的思考,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備課時還真得盡量備詳案,需要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磨練后,方可稍稍放松,設計簡案。
連續(xù)的幾次講課,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剛剛接到講課任務時,往往極力推辭,一是唯恐自己講不好給學校給領導丟臉,也丟自己的人,二是怕吃苦。平時上課時“我的課堂我做主”,自己的課堂上可以“肆無忌憚”,廢話多點也沒有關系,課講不完“下節(jié)繼續(xù)”,可是講公開課就不能“為所欲為”,就要精致些,于是就得下功夫備課,廣泛的搜集材料,反復思考如何設計學案比較科學合理實效,怎樣引入怎樣過渡,如何指導點撥,什么方法能更好地突破重難點等等,自然少不了一番“煎熬”,常常“輾轉(zhuǎn)反側(cè),側(cè)不成眠”。而且,備好課之后往往要試講,而試講時又常常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則更加懊惱不已??墒?,在經(jīng)過了這一番“寒徹骨”的“折騰”之后,往往會有一股幽香撲鼻而來,你會得到豐厚的回報。領導的具有高度的評課指導,同行的品評得失,自己教后的反思等,都使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得以提高。希望年輕的教師拋棄包袱,不要怕吃苦,不畏懼退縮,主動地通過講課來磨礪自己,因為講課的過程就是一個老師成長的過程,一個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
杜甫詩教學反思篇六
《故鄉(xiāng)的小路》是一首兩段體的抒情歌曲。4/4 3/4拍,d宮調(diào)式,全曲共分為兩樂段。第一樂段音區(qū)低而深沉,以弱起開始,曲調(diào)平穩(wěn),在以六度跳進到第二樂段之后,情緒逐漸得以抒發(fā)。這首歌曲要向我們表達的是一種對故鄉(xiāng)淡淡的回憶和深深的眷戀之情。歌曲的第一樂段,似乎是在用傾訴的口吻向我們描述著一段童年往事,清幽流淌著的旋律仿佛像這條童年走過的蜿蜒小路一般沁入人們的心里;第二樂段則是在第一樂段的鋪墊下,旋律上有了一些起伏,情緒逐漸在回憶的夢中升溫,將一種憶往事、思故鄉(xiāng)的情感傾訴出來?!豆枢l(xiāng)的小路》所要向我們表達的并非是噴涌而出的濃烈情感,而是像一眼淡淡的清泉,逐漸將那種內(nèi)斂而深沉的愛送達心底,令人回味無窮。
依據(jù)對教材的分析,本課設計思路的主線以"濃濃故鄉(xiāng)情"為情感基墊,在音樂情境中抒發(fā)故鄉(xiāng)情,表達故鄉(xiāng)愛。主要設計了以下3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故鄉(xiāng)小路上的回憶——導入新課。
2、演唱《故鄉(xiāng)的小路》——學習歌曲。
3、縱向挖掘不同藝術作品,歸"情"于"故鄉(xiāng)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這節(jié)課,將課堂創(chuàng)設成一種具有音樂性和情感色彩的音樂情境,幫助孩子投入音樂活動,使音樂審美教學始終帶有濃郁的情感色彩,做到真正的情景交融。依據(jù)此,我確立了本課的三個關鍵處,分別是:
1、視唱旋律——感受旋律特點。
2、學習掌握升記號——體會其在歌曲中的表現(xiàn)作用。
3、激發(fā)對歌曲豐富的情感體驗。
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始終感覺識譜教學是一個很難把握又必需抓牢的難點。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于進行音樂表演和創(chuàng)作等教學活動的開展。
《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五六年級識讀樂譜做出了這樣的要求:能夠識讀簡單樂譜,并且能夠結(jié)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等常用記號
作為情感延伸的另外一種表現(xiàn)手段,我牢牢把握住"思鄉(xiāng)"這一條主線,分別選擇了描寫故鄉(xiāng)的不同藝術作品,在聆聽中感受不同作品的情感表達,拓寬了學生的認知廣度和深度。使孩子們了解到:對家鄉(xiāng)的記憶,不僅僅在那條通往故鄉(xiāng)的幽靜小路上,一枚小小的郵票,無不寄托著一個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深深離愁別緒,故鄉(xiāng)的云,更是另一種激情澎湃的表達。這也正是我努力想向大家傳達的一個重要思想情感:"長長來時路,依依寸草心"。"歸情于故鄉(xiāng)"是整堂課的最終情感歸依。
總之:這節(jié)課最終能按照預想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音樂的學習里,我只希望學生的情感世界能夠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而需要我們做的,便是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他們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使他們在真善美的音樂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