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彌曼女科學家的事跡作文,張彌曼女科學家的事跡簡介素材,除了屠呦呦、張彌曼女士,中國還有許許多多女科學家,巾幗不讓須眉,在生物、醫(yī)學、農業(yè)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驕人成績,她們堪稱絢麗綻放的“科研玫瑰”。關于張彌曼女科學家的事跡簡介素材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彌曼女科學家的事跡簡介素材,供大家參考。
張彌曼女科學家的事跡簡介素材1
3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在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獲頒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
張彌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批地質大學生,后被選拔赴莫斯科大學學習古生物學。她接受魚類學家伍獻文先生的建議,選擇古魚類研究,從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包括人在內的四足動物起源過程。她于3月22日晚在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的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上獲頒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說,目前世界女性科研人員的比例僅為28%,設立“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旨在打破科學領域的性別“玻璃天花板”。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在致辭中表示,“我們正生活在不斷創(chuàng)新的科技時代,解決面臨的問題要依靠人類共同的智慧,也需要女性科學家的才能和創(chuàng)造力。”她同時強調,目前科研領域的女性比例仍然較低,性別平等不僅需要集體意識和建立規(guī)章制度,更需要每個人都行動起來。
全程英文致辭:中國科學家張彌曼獲頒“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
二、素材關鍵詞
關鍵詞:女性自強 民族英雄 沉淀與堅持
時評速遞
青春 因理想更豐盈
(楊昊《人民日報》( 2017年12月05日 17 版))
“祖國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新時代對青年提出了新要求。
談到理想,有人會想起兒時“當一個科學家”的稚嫩童言,有人會覺得虛無縹緲甚至“矯情”,也有人會感慨自己的“能力匹配不上野心”。當“回報率”“收益”成為人們口中的高頻詞,理想內涵之一種,或許可以概括為超越功利,找到個人追求和國家發(fā)展、人民幸福的契合點。
每一代青年都有著自己的際遇。95后已成為大學校園里的主力軍,自小在優(yōu)渥的物質條件、多元的文化背景和開放的價值理念里成長,讓他們更加自信,也更樂于把個人理想和國家發(fā)展結合起來。當有人還在批判他們“自我”時,他們已不經(jīng)意間走出了“小我”,對知識的渴求、對原則的堅守和對理性的敬畏使他們不再安于所謂的“小日子”,開始展現(xiàn)出觀照世間的“大情懷”。海外留學生不斷回國,年輕的大國工匠淬火成鋼 ,一大批青年清醒著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情懷,正在成為他們的又一個標識。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貫通古今,煥發(fā)出濃濃的家國情懷,正深刻影響著中國的發(fā)展。從回湘做村官的耶魯畢業(yè)生秦玥飛到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zhí)?rdquo;首批最年輕潛航員唐嘉陵,從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鐵甲精兵王銳到為國爭光的乒乓球大滿貫選手丁寧,他們身上都充滿著創(chuàng)造力和正能量,他們自信地改變世界,最終在這個偉大的進程中,實現(xiàn)了自我。
當你嫌理想過于高蹈,難以化為前行動力的時候,不妨從上述的先行者身上學習,借鑒這些具有大境界的年輕人的成長策略。與其抱怨理想太遠而焦慮迷茫,不妨從自己的興趣點出發(fā),從一個個“小目標”努力,用實打實的本領讓自己飛起來,一路“通關升級”,就會離自己期待的樣子越來越近。與此同時,更要有把理想付諸實踐的行動力,相信個人奮斗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從改變自己開始推動社會的改變。正如魯迅先生所希望的那樣:“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新時代為年輕人人生出彩搭建了廣闊的舞臺,賦予年輕人無限的機遇、更多的可能和足夠的寬容,能夠妥帖安放更多人的理想。正如先驅李大釗當年那振奮人心的號召:“黃金時代,不在我們背后,乃在我們面前;不在過去,乃在將來。”以理想繪就底色,青春才真正飽滿豐盈。新時代呼喚更多充滿理想主義的年輕人,在“干”字當頭的社會氛圍中,源源不斷地注入青春動能。
張彌曼女科學家的事跡簡介素材2
1一切為了祖國需要
受在醫(yī)學院工作的父親影響,張彌曼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醫(yī)生。高中畢業(yè)前,張彌曼在報上看到了劉少奇的講話:地質是工業(yè)的尖兵,國家要建設首先需要工業(yè),要把工業(yè)發(fā)展起來,一定要先找到礦產。當時學校的政治輔導員是張彌曼的學姐,也是她的好友。她動員張彌曼報考地質。“我想國家需要嘛,我就去。”張彌曼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期望為祖國尋找礦產資源。到大一快結束時,學校選學生留學蘇聯(lián),張彌曼獲得了資格,成了16名訪蘇學員之一。
“我們開始都不知道去了學什么,最后宣布我們學古生物。”張彌曼當時一點都不知道古生物這個專業(yè)是干什么的,就這樣因緣巧合撞進了這個專業(yè),開始從事魚化石研究。
“決定你一生就要做這件事之后,就開始做起來。慢慢地,就覺得很有意思。”雖然外行人不一定理解其中的意義,但身在其中,做出一點點新發(fā)現(xiàn),張彌曼都非常高興,“在研究中你看見你從來沒看見過的東西,或者就叫discovery(發(fā)現(xiàn))吧。”
2不負時光,和化石談“戀愛”
年輕時的張彌曼每年都會花幾個月的時間在全國各地尋找化石。行走20多公里的山路,睡在農家的閣樓上、村里祠堂的戲臺上,時而有老鼠爬過,身上長了虱子……數(shù)十載的堅持,張彌曼從未退縮。寂寞山嶺間,人跡罕至處,多了一個跋涉的倩影——身負30多公斤的行囊,一根扁擔挑著錘子、膠水、化石紙和被子。
1980年,張彌曼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那一塊塊普通人眼中顯得生硬的石頭,張彌曼常常一擺弄就是一上午。沉迷在化石堆中多年,她一直堅持自己動手采集化石、修理化石、給化石拍照、研究化石。1982年,她采用連續(xù)磨片法,完成了對泥盆紀原始肉鰭魚類楊氏魚頭顱的三維重建。她的發(fā)現(xiàn)讓世界古生物界為之震動,對四足動物起源的新一輪的探索由此開啟。
3為油田勘探提供理論依據(jù)不居功
大慶油田開發(fā)之初,不少人都認為含油層是距今1.5億年的早白堊紀,石油勘探也應該集中在相應的地層內進行。但張彌曼根據(jù)地層中的化石樣本,結合對東亞地區(qū)古魚類演變規(guī)律的研究提出,含油最豐富的地層應該在距今1億年左右的晚白堊紀時代,是海陸交互的。這一理論當時并未引起關注。到1990年代,大慶油田三位研究人員通過其他方向的研究把大慶深油最主要的層位上到晚白堊世,與張彌曼當年提出的觀點一致。于是,便有許多報道稱張彌曼的研究成果幫助大慶油田打出了第一桶油。
然而,在“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頒獎之后的采訪中,張彌曼卻否認了這一觀點,“在發(fā)現(xiàn)和開采上,我們任何事情都沒做。我們做古生物的人,可以給石油地質方面提供一些基礎材料。”她謙虛地強調,“我們只能做這個。”
除了將古生物研究用于石油勘探的實用領域之外,張彌曼還為早期進化理論做出了貢獻。2013 年,她的一項化石分析表明,3000萬年前,西藏高原上的水逐漸干涸,鈣的濃度不斷升高,魚類也因此發(fā)展出了厚實的骨骼以適應這一情況。該發(fā)現(xiàn)反映了生物在嚴重的環(huán)境壓力下出現(xiàn)的劇烈的生理調節(jié)。
“確定這個新化石是什么化石,它與其他有機體如何關聯(lián)以及它能告訴我們哪些有關遠古環(huán)境的信息……這都是真正的科學解釋。”張彌曼表示。“我的工作屬于純粹的科學。”張彌曼說,“它探索的是關于我們是誰以及來自何處的一些基本問題。”
4不用揚鞭自奮蹄
2011年和2015年張彌曼分別榮獲芝加哥大學、美國自然博物館吉爾德研究生院榮譽博士學位,2016年獲國際古脊椎動物學界最高獎——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相當于地學界的諾貝爾獎)。
功成名就后,張彌曼沒有躺在過去的輝煌中安享晚年,而是轉身投入另一個少有人關注的領域,開始新的探索——新生代鯉科魚化石研究。對待年輕人,張彌曼更是甘當鋪路石、領路人,毫無保留,主動將熱門的研究領域交給年輕學者。正是在她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大學地學院教授朱敏及其團隊先后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重要獎勵。
“當老朋友一個個離去,我慶幸自己還在這個世界上,所以更要珍惜時間,多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們國家的科學取得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但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跟世界領先水平還差得遠。”張彌曼認為,要抓住現(xiàn)在的機遇,從源頭上釋放科學家的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才能成為常態(tài)。
【素材解讀】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這是一個哲學問題,而張彌曼院士卻用對地質科學的畢生探索漂亮作答。跋山涉水,踽踽前行,一頭扎進石嶺山崗,用一生索求那來自遠古的聲音??梢哉f,張彌曼院士是將自己寶貴的一生都獻給了自己摯愛的科學事業(yè)。在張彌曼院士的心目中,祖國的需要,就是自己選擇事業(yè)的方向。而一旦作出了選擇,就要矢志不移,執(zhí)著向前。更令世人欽佩的是,她雖是巾幗,卻絲毫不遜須眉。20年來,從事科學工作的女性比例增長了12%左右,但女性科研工作者占科研總人數(shù)的比例還不到30%。女性獲獎者比例在諾貝爾科學獎歷史上也僅占3%。張彌曼院士用一連串炫目的榮譽為中國女性爭了光,為祖國爭了光。
【素材運用示范】
拂去歲月的晨霧,打開歷史的啟示錄,便會看到,只有與國家榮辱與共,將國家需要作為自己事業(yè)選擇標準的人,才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獲得永生的機遇,化為永存的浪花。張彌曼院士就是這樣的人。是祖國的需要,讓張彌曼高中畢業(yè)時毅然選擇了報考北京地質學院,她期望的是將來能為祖國尋找礦產資源。后來,又是祖國的需要,她進入了古生物領域,并將其作為自己一生的不悔追求。打開歷史史冊,我們會發(fā)現(xiàn)到處都是這樣的事例——愛國。愛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古人云:“位卑未敢忘憂國。”從現(xiàn)在開始,就讓我們把青春鐫刻成精致的玉雕,把年輕改寫成激情的詩行,把愛國情制成堅固的槳,把信仰化作前進的力量,讓我們的人生之路飽蘸愛國之情起航吧!
張彌曼女科學家的事跡簡介素材3
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2018年度“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女科學家獎”名單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赫然在列?;蛟S對于國人來說,張彌曼這個名字還有些陌生,但對于古脊椎動物學界而言,“張彌曼”三個字早就意味著學術上的一次又一次突破。正如教科文組織給張彌曼的頒獎詞中所說的:“她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jù),將人類對生物進化史的認知推進到新的階段。”這位杰出的女科學家憑借自己的能力成功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實在是一件值得驕傲也值得我們學習的事。所以這次紙條君就帶大家一起來感受張彌曼的科學人生。
研究科學是個“有意思的過程”
今年已經(jīng)82歲的張彌曼,研究的是生活在數(shù)億年前的古魚類。她在大學里念了地質學,大一結束時又去蘇聯(lián)學習古生物學,開始了她的魚類研究生涯。后來張彌曼說:“當我決定要研究魚化石后,慢慢地經(jīng)歷了從不認識,到認識魚類,再到覺得有意思的過程。”1980年,張彌曼在瑞典攻讀博士學位時,對楊氏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在1982年,她成功完成了對楊氏魚頭顱的三維重建,并勇敢挑戰(zhàn)權威、提出了世界古生物界為之震動的新觀點:楊氏魚不能上岸生活。這意味著學界將掀開對于四足動物起源的探索新篇章。在研究過程中,張彌曼用連續(xù)磨片法將那塊僅僅2.8厘米長的楊氏魚化石畫出了540多幅切片圖,據(jù)悉,研究人員對于復雜的圖,平時一張就要畫上十四五個小時。更遑論五百余張,其工程之巨大,心血之耗費,于常人是難以想象的。當獲得了“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之后,張彌曼在頒獎現(xiàn)場也展現(xiàn)出了科學家睿智且幽默的過人風范,5分多鐘的致辭全程用流利英語演講,并在部分片段使用法語、俄語、瑞典語和中文進行交叉解讀。張彌曼還曾表示自己年紀大了,希望把積攢多年的標本和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傳給年輕人。她幽默地說:“不要等我死了以后,他們再到我辦公室里找。”她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在古生物學領域里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用法解析】
適用于好奇心、探索、專注、科學風采等命題。如2015年全國卷二《誰是最有風采的人》,示例:研究者、勞動者和藝術工作者都是各項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推動者,勞動者任勞任怨值得敬佩,藝術家點綴生活值得贊賞,但我最想為之鼓掌的卻是世人眼中常年“坐冷板凳”的研究者。他們往往埋首于龐大的數(shù)據(jù)、浩瀚的書海、復雜的技術設備中,一干就是幾十年,其中甚至可能無人問津、毫無成果。但對科研的熱情、對祖國發(fā)展作出貢獻的責任感讓他們數(shù)十年如一日、不改初心。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張彌曼便是這樣一位值得尊敬的古生物學研究者,她在研究楊氏魚的時候,將僅僅2.8厘米長的魚化石畫出了540多幅切片圖!要知道這種切片研究法,平時一張就要畫上十四五個小時!研究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風采從中可見一斑。
“我自己覺得女性和男性在科學研究上沒什么區(qū)別”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一直被認為是科學界的“女性諾貝爾獎”,該獎項每年只授予各大洲共5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從1998年該獎項創(chuàng)立至今,已經(jīng)有包括張彌曼在內的5位中國杰出女科學家獲得過這項殊榮了。而且根據(jù)《201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報告:面向2030》的數(shù)據(jù)結果,20年來全球范圍內從事科學工作的女性的比例增長了12%左右,這正是一個“女性力量不斷崛起”的絕好證明。張彌曼在巴黎接受采訪時也說道:“我自己覺得女性和男性在科學研究上沒什么區(qū)別。”她表示自己就帶了三個女研究生,覺得她們“在能力上完全沒有問題”。所以最后在采訪中,張彌曼還向全社會發(fā)出了“我們還需要從根源上更重視女孩”的呼吁。張彌曼認為,正因為男性與女性在能力上具有平等性,所以也應該實現(xiàn)資源配給的平等,甚至適當給予女孩更多讀書的機會,尤其是在偏遠山區(qū)。
【用法解析】
適用于平等、打破刻板印象、突破傳統(tǒng)等命題立意。如2016年上海卷《評價他人的生活》,示例:在當代社會里,每個人的眼睛都像是一塊顯微鏡,而口舌則是評測儀,不僅會將他人的生活不斷放大,還會進行各種評判。而有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判斷中不乏錯誤的“刻板印象”。例如對待女性,傳統(tǒng)評價便是“女不如男”,尤其是在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科研領域,片面地認為女性的思維和身體素質都不及男性。但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2018“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古生物學家張彌曼卻恰好打破了這一傳統(tǒng)評價,她甚至直言“女性和男性在科學研究上沒有區(qū)別”。所以我們應該客觀冷靜地評價他人,避免刻板評價。
“我想國家需要嘛,我就去。”
張彌曼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醫(yī)生。但在高中畢業(yè)前,她在報上看到了劉少奇的講話:“地質是工業(yè)的尖兵,國家要建設首先需要工業(yè),要把工業(yè)發(fā)展起來,一定要先找到礦產。”同時她學校的政治輔導員也動員她報考地質專業(yè)。于是在個人理想和國家建設之間,張彌曼選擇了后者,“我想國家需要嘛,我就去。”她最后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就是為了給祖國尋找礦產資源。而在大學訪問蘇聯(lián)期間,張彌曼因緣巧合就撞進了“古生物”這個專業(yè)。即使一開始都不知道古生物這個專業(yè)是干什么的,但在為國謀福祉的激勵和熱情之下,張彌曼積極投身魚化石的研究事業(yè)。此后她不僅研究出了興趣,也確實研究出了成果。在開發(fā)大慶油田時,張彌曼便根據(jù)地層中的化石樣本,“給石油地質方面提供一些基礎材料”,從而為地質專家準確找到大慶的地下油層提供了科學依據(jù)。而在古魚類化石研究方面,張彌曼也一直致力于“把鮮為人知的中國魚化石引起科學界的關注”。即使在她已經(jīng)獲得世界級榮譽之后,張彌曼也沒有放下過為國效力的信念。她現(xiàn)在又轉而研究起了新生代鯉科魚化石,就是因為“這一塊再不做,中國就趕不上了”。作為科學家,張彌曼至今為止的人生歷程很好地詮釋了時代精神和祖國情懷。
【用法解析】
適用于奉獻、個人與集體、時代精神等命題立意。如2018年北京卷《新時代新青年》,示例:今年已經(jīng)82歲的古生物學家張彌曼或許已經(jīng)不算是當代的“新青年”了,但當她17歲做出報考北京地質學院的決定時,她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新青年”。20世紀50年代,中國正是缺乏地質專業(yè)人才的時期,而國家的現(xiàn)代化建設又離不開礦產的開發(fā),于是從小便以醫(yī)生為職業(yè)理想的張彌曼毅然決定“棄醫(yī)從礦”,投身于祖國急需發(fā)展的礦產事業(yè)。對于自己的選擇,她只說了一句話:“國家需要,我就去”。這便是中國新青年!而到了新時代,青年一輩仍然手持著張彌曼那一代人的精神火炬,在時代的激流中將理想之光一直延續(xù)下去。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全部相關內容了,供大家參考。閱讀更多優(yōu)秀作文,請持續(xù)關注可圈可點。
【張彌曼女科學家的事跡作文 張彌曼女科學家的事跡簡介素材合集】相關推薦文章:
關于張彌曼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研工作需要一點野心心得體會
人民英雄張定宇人物事跡五則 人民英雄張定宇人物事跡作文素材
最新學習張定宇事跡心得體會8篇 學習張定宇院長事跡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