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小團圓讀后感(通用8篇)

最新小團圓讀后感(通用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2 00:43:03
最新小團圓讀后感(通用8篇)
時間:2023-12-02 00:43:03     小編:書香墨

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小團圓讀后感篇一

我發(fā)現(xiàn),讀后感一定要趁熱寫,不能拖,震撼的印象總會隨時間變淡,想不出滋味。上個月讀完《小團圓》,當時寫下感受肯定和現(xiàn)在不一樣,如果等明年去寫,也僅記得大體故事梗概了。

作家的筆無論多尖刻,寫自己家人都是手軟的,贊美居多,尤其是寫自己母親。例如三毛、席慕容、劉墉,讀者只會覺得書中的母親就該是那樣,比凡人聰明可愛,如果是寫清苦的母親,就該如季羨林所寫那樣,艱辛之處都比別人偉大,贏得讀者的熱淚。難得張愛玲沒有贊美,平靜地記錄點滴,不夸張、不升華、不歌頌,她的筆太理性,沒有熱情,全是真實人性的影子。

而且張愛玲的記憶好得驚人,兒時一件小小事都不忘,一句話、一個動作、一點心思,寫得就像正坐在歷史的回程車上一樣,透過門縫在窺探家人的對話,讓人倒吸一口冷氣。

幸虧先讀過張的很多小說,才把一些細節(jié)串了起來,《茉莉香片》原型出自她的弟弟和父親、繼母;《琉璃瓦》和《花凋》是寫她舅舅家的女兒;《郁金香》應該源于她繼母的弟弟;《創(chuàng)世紀》是寫她的姨奶奶;《傾城之戀》是她在香港讀大學時,遇到的一對情侶改編的故事;《沉香屑第二爐香》是在香港聽同學說的;《赤地之戀》和《秧歌》是解放后她的見聞;《小艾》是她出國前迎合當時社會創(chuàng)作的一篇小說。這樣把小說和自傳對應著看,非常有意思,創(chuàng)作還是得源于生活啊,架空的文學是寫不好的。

小時候老師總讓寫讀后感,可是憋來憋去也擠不出字,無感可發(fā),最后只能湊字,先把書名和作者介紹一番,再把故事梗概敘述一番,再談一些自己的感性,比如要好好學習,學習書中某個人物,為國家做貢獻等等。然后長舒一口氣,算是終于完成作業(yè)。想想,是因為那會讀的東西實在是無感可寫,小孩子理解能力又淺,只在乎故事本身是否吸引人。《格林童話》、《天方夜譚》,的確是寫給小孩子的,故事吸引人,讀完卻想不出什么,也只有覺得開心或者瞠目結舌罷了,合上書本滿足地玩去了。不像張愛玲的書,發(fā)人深省。

是什么樣的一種勇氣,讓張愛玲把家庭的記憶碎片都拼湊起來,說人老了就愛回憶,而且回憶十分清晰,她后來久居美國,是不是一直在思念著家鄉(xiāng),懷念著這些往事呢。《小團圓》這樣的回憶錄并沒有像其它的回憶錄一樣打下美好、溫馨等烙印,然而讀起來卻覺得是美好而真實的,不是瓊瑤阿姨那樣,反復把"生活多美好"、"像公主一樣的女人"這樣的詞語硬刻在書上。也只有經歷過什么樣的生活,才能寫出什么樣的文章,《創(chuàng)世紀》描寫祖母出嫁前的場景,只有出身于那樣的家庭才能把繁華富貴寫得如家常便飯吧,她最擅長寫顯赫家族沒落衰敗。

張愛玲的一本"新書"《少帥》在臺灣出版了,不知她還有多少未寫完的稿,未刊登的小說。我是不折不扣的的張迷,自豪且幸福著。

小團圓讀后感篇二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但是印象一直模模糊糊的、沒有買來一讀的欲望,也許是書名讓我主觀地以為內容必定高深晦澀,自己讀不下去也領會不了。最近看到幾個喜歡的人在熱烈討論這本書,才提醒我趕緊在當當網下單。書到手了,除去書的封衣,整本書的紙張都是微微泛黃的顏色,仿佛是久遠的書籍帶著歷史的塵煙輾轉到我手上,封面的硬封有凹凸的木漿紙的紋路,非常古樸,素凈的只有書名及作者的黑體字,心下立時起了喜歡。

白天工作,閱讀僅限于晚上及周末的有限時間,長篇巨著被我支離破碎地一路讀來,其間幾度欲罷不能讀到凌晨,而我是很少熬夜的。

平時我不喜歡看外國——尤其是俄國——的著作,因為書中漫長的人名我記不住,往往將書翻來覆去才能把人名和人物對應起來理解?!栋倌旯陋殹防锩娴娜嗣侨唛L繁復,幾代人的名字重復疊加,你幾乎不能分辨出誰是誰。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因為間斷的原因會不斷翻閱之前的內容來確定人物身份,看到后來,在劇情的吸引下更關注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的命運,名字符號顯得不那么重要??赐曛螅诰砘叵?,才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形象都那么生動鮮活地在腦海里,名字根本造不成困擾。

《百年孤獨》由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于1967年寫成,作者因此書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全書以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一百多年的悲歡離合、離奇詭異的經歷濃縮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變遷,故事情節(jié)幾經荒誕神奇,死去的人可以白天黑夜現(xiàn)身同活著的人交流溝通,人可以食泥土和墻皮為生,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死后因孤獨難耐又重返人間、并寫下預言將來的羊皮卷……語言往往幽默而帶有魔幻色彩,中間一些情節(jié)會讓人忍俊不禁,比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為了驗證放大鏡對敵軍產生的效果,親自待到陽光的焦點下,結果身體被灼傷后潰爛,挨了很長時間才痊愈……”有些場面又讓人唏噓不已,比如上校17個兒子被一一獵殺,3000多名罷工工人被血腥鎮(zhèn)壓,阿瑪蘭妲對麗貝卡的仇恨,麗貝卡的與世隔絕,等等。我通篇看完,實在不能確定自己究竟看懂了幾分,也許只是看了熱鬧,而個中真意,自己還不曾領悟。

我看著書里的內容,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帶著眾人建立馬孔多開始,到這個家族其后百年時間里所有的經歷,從人們對萬事萬物的懵懂,到對各物種的一一歸類命名,到制冰、冶金、照相術、鐵路、電、飛機等等各項技術的逐次發(fā)明;從人性的無為而治,到軍隊強制建立社會秩序、到權利爭奪的戰(zhàn)爭;從農業(yè)社會的自給自足,到資本家剝削工人并殘酷鎮(zhèn)壓工人的罷工;從不倫戀情,到各種的愛恨情仇、生離死別,美人兒蕾梅黛絲的至純至性、飛天而去……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我仿佛沿著歷史的長河一路走來。而貫穿全書的,或者說,貫穿人類發(fā)展歷史的,是人性里面揮之不去的孤獨。

你看,布恩迪亞家族,他們的生活還是有滋有味啊,他們是一個巨大的家族,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孤獨,只能說他們不了解彼此的而孤獨而已。就像我讀完這本書,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何失落一樣。家族里的第一人瘋瘋癲癲,被綁在樹上;家族里的最后一人,默默地被螞蟻吃掉,孤獨的開端自然伴隨著孤獨的結果。撇開每個人自身的孤獨不說,整個故事也是孤獨的。狂風襲來,卷走最后一片枯葉,他們的光榮與恥辱、他們的枕邊人與子孫、他們的記憶,很快就蒸發(fā)的無影無蹤。七代人,一個家族,幾行字的距離,就被時間遺棄在身后,一切一切都不會留在誰的腦中。這就是孤獨,最大的孤獨,我們始終都只是歷史中的無名小輩,就算被記入史冊,也無非是后人半真半假的記錄,自己的液體無人能觸碰,也就無人知曉。

寂寞,和孤獨不同。寂寞,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覺得冷清無趣,想要找人來說說話陪伴一下,哪怕打開電視不看節(jié)目只聽著聲音在房間里回蕩也好。而孤獨,是身處千人萬人之中,心里仍是一個人在世界盡頭的感覺,仿佛洪荒初開,欲將心事付瑤琴、弦斷無人聽的哀痛。寂寞可以安慰,孤獨無法消除。

心里的溝壑縱橫,只有自己一個人千山萬水地跋涉。身邊可以有伴,可以有懂得的人悲喜與共,也可以給予扶持和幫助,但是,真正的經歷和成長,只有自己一個人可以完成。

小團圓讀后感篇三

這幾天讀了張愛玲的《小團圓》,不管書的前言里面怎樣引證僅僅是小說,我卻看到了張愛玲的真心,她絮絮叨叨地回憶,她的歡喜與哀愁,自省,再平常不過的真心,因為作家對小說的構思總是會留下過于完美的痕跡,而寫自己的經歷,卻不會去費盡心力想象推理,只是讓那些人物鋪敘在紙上,所以結構會不符合常理,所以敘事順序會顛倒反復,所以感情會時而鮮明時而矛盾。

在張愛玲寫的文章里,那種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在《小團圓》里亦冷眼旁觀了自己。有些不忍看下去,那種壓抑后習慣性的平靜不是人人能體會理解,能拿出來當笑話說給他人聽的。張愛玲的人生沒有過團圓,她的心里亦不渴望團圓,因為出生以來碰到的人和事都是破碎的。破碎的父母親、破碎的親戚家族,破碎的親情友情,破碎的愛戀,甚至談不上有過一個完整的家庭。父親,她一直在乎著卻從來不在乎她,母親,在她不再在乎的時候在乎她起來,沒有團圓過。親戚姑母一直住在一起,卻形同外面的租約關系,經濟上aa制,感情上也aa制互不吐露心聲。終于懂得了愛情,在一個視感情為兒戲,時時把其他女人掛在嘴邊的漢奸那里,收得一根灰盤煙蒂,單張隨意寫成的約,失去純真少女全部的夢想和她不屑世人皆替她在意的聲名。

在胡蘭成告知與其他女人的故事時,她還要在心里替他辯解,認為他們身體上還是清白的。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張愛玲漸漸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當時當景是的。所以后來也逐漸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蘭成,即使后來有暫時相聚的男人,也沒有真正去愛,因此所有人的離開,她都脫胎換骨似地看得很淡。

還有一句頗為感動的話?!爸挥邪准埳系暮谧质钦鎸嵉??!彼邢嗤抟嗤?。

小團圓讀后感篇四

《小團圓》看完了第二遍。

現(xiàn)在看書,總是習慣于先初略翻過,再來細讀。

大學的時間很多,看書的時間卻遠遠少于以前。也許正因為如此,文學書籍看得越來越少了。

這本小團圓,初翻時,容易看得云里霧里,主要是時空變換太快,一會兒南京,一會兒香港,一會兒上海,一會兒小時候,一會兒讀書時,一會兒又是抗日時。再細看時,明白了套路,便清楚了好多??梢约毤毱肺稅哿峁P下,種.種細微的心理感觸。

其實挺喜歡,愛玲式的筆調,時時如露珠般閃現(xiàn)的句子。很喜歡愛玲,她是那么一個真實的人!

剛開始看了介紹,說里面寫了張愛玲與胡蘭成的一交往過程,便想看看。實際看來,注意力全不在此。直到全書過了一半,他才出現(xiàn)。其實,全書更象是張愛玲一部自傳,只是編年全被打散。把這些珠子按順序串起來,便可以看到一個小女孩子的成長,最后成為一個被針扎在胸口,仍復平靜的人。

愛玲的原話是:欣喜起來若狂,悲傷起來卻不覺得,木木的。

其實想想!

我便也是如此。當一些事情發(fā)生,心中抑郁,但仍平復。

又能怎么樣呢?如同多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被信箋上的水浸濕過,只留下一團暈黃。那已發(fā)生和將發(fā)生的故事,也終將成為一個暈黃的月亮,淡淡的,在記憶里溫暖著彼此。

所以,總須有個好的結束方式,以免回憶時,自己受不了。

小團圓讀后感篇五

推薦:荒唐、瘋狂后我們并非只有我懷念的結局注定是小團圓。

張愛玲筆下的小團圓,是個熱情,婉轉千回的愛情故事,對于她這樣一個身居在西式豪宅里的上海女子,用一種神秘的復古格調。詮釋這個古色古香的小句子,著實唯美。

而我所能領會的小團圓僅限于與你們夕昔之間的幸福與美好。

她還說、2012年。我們會失去現(xiàn)在簡單幸福的小日子、因為分離。其實我想告訴她、我也已經把每一個人都融入了我的生活。并且給了他們每一個人一個舒適的位子。不管那些人心里有沒有一個相應的你。

她說過、她在乎身邊的每一個朋友,不管有沒有相應的回應。有時候真的想嘛她是傻瓜,可是想想自己豈不是更傻、因為明明就和她一樣啊。徘徊在一份份單純的幸福之間,享受著。

我們就是這樣一群孩子。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唱歌,每一首歌都能淋漓盡致的表達我們的心情,幾個人擠在一張板凳上。肩靠著肩,一起唱,唱累了,就聽別人唱。然后一起笑。歡暢的笑。因為歲月的痕跡里,深深淺淺的刻著所有的記憶。

時間真的很快,輕輕的算算。只有五百多天,我們就要中考了。突然就好慌,想要奮斗了。想和你們一起奮斗、一起為了我們的夢想而加油。我珍惜每一個和你們擠在一起討論問題時間、我把握每一段和你們吵得不可開交的青匆歲月。

我們要荒唐幾年。因為最純的日子只有這幾年。

我們要瘋狂幾年。因為最簡單的日子只有這幾年。

我們要傻幾年。因為最真實的日子只有這幾年。

現(xiàn)在的舍不得,是我們一輩子的合約。蓋上了青春的紅手印,就不能反悔。無論歲月怎么變遷。都無法改變友誼的轟轟烈烈。

將來的分離,并非在記憶里只有我懷念的,因為結局注定是小團圓。

小團圓讀后感篇六

張愛玲不愧為才女,寫個自傳都是那么地委婉,故事娓娓道來,不急不燥,生活的味道那么重,愛情的味道那么濃。

小說描寫了女主人公九莉(其實就是張愛玲自己)出生在一個末落的貴族家庭,從小被過繼給伯父,稱親生父親為二叔,親生母親為二嬸。九莉的親生父母因關系不和而離婚。親生父親二叔將家財揮盡,又娶了新太太,對九莉不聞不問,甚至當九莉中學畢業(yè)后想去英國上學,父親也無財力支持。她的生母二嬸也貪圖享受,離婚后自己云游世界,四處留情,無暇顧及九莉。九莉就在這樣一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環(huán)境中渡過了凄涼的童年。

既然不能去英國讀書,只能湊合到香港了。九莉周圍的同學都是國內的富家子弟,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除九莉之外,他們大都每天談戀愛,根本沒有心情讀書。在九莉在香港讀書期間,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了,九莉被迫回到上海。

九莉20歲以后就開始寫作,而且頻繁發(fā)表。

九莉生來清高自尊,在愛情面前不卑不亢,愛就一直愛下去。愛得執(zhí)著,勇敢。面對對方的種種錯誤,種種不衷,種種反悔,她都義無反顧,愛得那么有尊嚴。小說中的男主人公邵之雍其實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胡蘭成。邵之雍取了九莉,可是后來又分別與日本的女人,鄉(xiāng)下女人和小康女士有染,還時不時地回來找九莉。九莉因為愛所以寬容他,遷就他。

張愛玲用這部小說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份記念,她緩緩的述說仿佛是在講述別人的故事,文字間顯現(xiàn)著一種高貴的清高氣質。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她與胡蘭成之間的愛情是刻骨銘心的。

在剛開始讀小說的前三章的時候,感覺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達什么,眾多人物同時岀現(xiàn),他們之間的關系又很復雜,感覺作者的表達有點啰哩啰嗦。讀到后來就發(fā)現(xiàn),其實張愛玲只是想把與自己有關的事情與人全部講出來,這樣才可以使她本人的個性顯得鮮明。讀到第四章及以后,故事就越發(fā)有趣了。特別是以女主人公九莉和男主人公邵之雍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同時描寫眾多其他人的人生故事的章節(jié)分外的吸引我。九莉對邵之雍的忘我的,不求回報的愛情是那么的動人。

《小團圓》是張愛玲對自己人生的紀念和交待,讓讀者通過九莉的故事了解一個立體的才女張愛玲。

小團圓讀后感篇七

之前聽說過沒看過張愛玲的作品,約兩個月前看到一篇寫張愛玲的文章,提到張愛玲所有的作品,那個作者認為《小團圓》算是張寫得比較洗煉的作品,突然有了想看看的沖動。

似乎有印象當年《小團圓》出版的時候,張愛玲的書迷趨之若鶩的場面,畢竟這是張愛玲多年后,也算是最后的出版作品。隨即想買一本,但是正好碰到春節(jié)前比較忙亂的時候,就先回了闊別多年的老家。似乎有時外在越是動蕩,越想找一些能安定心神的做為吧,閱讀成了目前最好執(zhí)行的一項。有兩個月的時間雜七雜八的看了十本書左右,還有不少之前看了一半沒看完的,都完成了。這個閱讀量可以說超過了以往所有的階段,也就是這種時候,固有的偏見思維下,認為一二線城市都要奔5g了,西北邊陲還在3g的邊緣掙扎著,能有什么文化傳播?(雖然網絡確實是當今社會信息、娛樂傳播的主要途徑,但是文化還是有很多傳統(tǒng)的載體形式可供選擇,雖然這種選擇在這個快餐時代顯得有那么點舊)某日為了同學聚會而提前到達的我,進了一家還不錯的書店,買了一本《小團圓》。但是當下并沒有立即開卷,主要當時手里還有三四本計劃看的書。就這樣這本書和其他行李一起被帶回了帝都。

雖然之前看了個開頭,但是年代感太明顯的文字,確實讓人讀著有點不適應,所以稍有拖延的就到了18年第9周才正式看這本書。與此同時一直在聽的一個微信讀書公眾號正好分享了《半生緣》,兩個一起感受,張愛玲于我的印象加重了不少。

用六天的時間看完了剩下的二百來頁,總體感覺:1、壓抑,2、好作家,3、好作品。

壓抑的原因在于,故事和人物都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狀態(tài),展現(xiàn)了那個年代(三四十年代)中國南方有產階級的悲劇命運。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寫出了生活的尷尬和不堪,極度敏感脆弱的女主人公,用刺猬一般的外殼保護著自己孱弱的靈魂。似有些藝術電影的時間、空間轉換,讓人若不仔細看,就會有閱讀障礙的感覺。讀這樣的書在現(xiàn)實狀況下確實考驗讀者的耐心,不過同樣焦灼的情緒似乎也在牽拽著讀者的心,若真是了無牽掛或是心無旁騖倒是沒法體會的這么深入了。雖然女主人公親情缺失、愛情失意、友情淺淡,情感的整體缺失讓讀者倍感作者的孤獨和蒼涼,但是似乎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最壓抑的地方就是結局是個沒有結局的結局,這就完全不符合電影的要求,但卻符合生活的實際情況,也許很多結局都是我們故意總結出來的吧。對于情感,最佳的心態(tài)莫過于放下和接受遺憾。女主人公這種人的悲哀在于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算知道了,也不愿意給予,因為她也沒得到過,也不知道怎么給予。其實作家能寫出來這些,正說明她明白這一切,也算是一種反思吧。若能感受反思卻算是緩解一下壓抑的感覺了。

我認為張愛玲是好作家的原因,《小團圓》的初稿在序言里介紹是七十年代張愛玲在美國寫成的,前后經歷二十來年的修改,出版方面也是歷經波折,直到2009年才正式出版,序言里還有說張愛玲的遺囑里表明是要燒掉該書手稿的,張愛玲的表弟和弟媳看了后總覺得談了太多張愛玲自己以及他們家族的生活狀態(tài),有點半自傳的感覺,尤其是涉及到和胡蘭成的感情方面,手稿到了下一代人手上才有機會正式出版。如果真是有自傳的成分,我覺得那有可能是張愛玲對自己人生的一種總結和感悟。書里面大半的篇幅都在寫母親“二嬸”和家族里各種各樣的人和人際關系。倒是所謂男主角寫得篇幅既少又比較隱晦,可能是聽了表弟的意見刪改了不少。但是愛情的全過程還是感受到了,初戀的羞澀和尷尬、熱戀的無所顧忌、平淡的漸漸疏離、分手的厭惡和決絕,其中還夾雜著恐懼、向往、嫉妒、自尋煩惱式的心理描寫(這個寫母親時用的也比較多)、還有就是克制的付出和接受(接受愛時也是別扭的感覺)。在新舊思想交替、東西方文化碰撞的特殊時期,同時大的社會環(huán)境又被戰(zhàn)爭籠罩。戰(zhàn)爭表面上看是人類社會在自我毀滅和自我重組,有時又何嘗不是單個人的思想和靈魂的撕裂與重生。支離破碎后,我們該怎么辦?做為女作家的細膩,張愛玲可謂是體現(xiàn)的夠淋漓盡致了,但似乎又有點過頭了,也難免招來詬病。比如太小資之類的,或是無病呻吟。其實我覺得不是無病,是真的病了,只不過這種病是醫(yī)生治不了的病。張愛玲做為作家能把這種東西寫出來,既有時代感又有現(xiàn)實意義,我覺得這種文學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才是文學做為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的最大吸引力。

我認為《小團圓》是好作品的原因,首先她是一位作者寫出來的完整的文學作品,有故事、有人物,那些口無遮攔的家伙,試問你能寫出一部完整的,可以被人評頭論足的作品嗎?同時藝術作品不管是哪種形式,都不能簡單粗暴的用好壞來評價,最多是用有多少現(xiàn)實價值或是藝術價值來評價,但是價值的體現(xiàn)似乎又得有個標準,這種標準的制定似乎也不應該一沉不變而流于世吧。(有點跑題了)其次,雖然我不是多喜歡這個故事和人物,但我欣賞的是這個作品帶來的文字背后的力量感。其實我有時感覺,整部小說都在營造一種氛圍,一種那個年代特有的一種壓抑感,而這種感覺在當下,在某些時候或是狀態(tài)下,也還是會出現(xiàn)的。我也希望日后如若有機會寫一個故事、寫一個人物而成的作品,也有這種洞察力、反思力,展現(xiàn)一下我所在的時代帶給我和我們的影響。

小團圓讀后感篇八

《小團圓》結構顯得有些兒亂,不過還是張愛玲一貫的風格:作品氣氛總是充滿著譏諷,那樣的不屑,那樣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間,很獨特。她的作品沒什么大東西,而這些小東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學。她和她的作品,總是讓人心情很沉重,很憂傷。

《小團圓》里有幾段話我非常喜歡:

“國家主義是二十世紀的一個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國家主義不過是一個過程。我們從前在漢唐已經有過了的。

這話人家聽著總是遮羞的話,在國際間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沒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沒命還講什么?總要活著才這樣那樣。

她沒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夠永遠存為懸案。也許要到老才會觸機頓悟。她相信只有那樣的信念才靠得住,因為是自己體驗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擱在那里,亂就亂點,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

先擱在那里,亂就亂點,

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為這樣,張愛玲的《小團圓》有些亂呢?到底也沒整理個完完整整?但這畢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體驗到的,所以還是讓人動容的。

看這本書滿目的惆悵與憂傷,只見別離不見團聚,為什么叫《小團圓》呢?難道是情感終有了個了結,哪怕是分離,也要呼之為團圓么?也許就是這樣的不圓滿,才呼之為???張愛玲說,寫出來,總會有一個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約不是那個看得懂的人。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