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dāng)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作文 >> 2023年讀書筆記蘇東坡傳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大全9篇)

2023年讀書筆記蘇東坡傳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大全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0 02:56:06
2023年讀書筆記蘇東坡傳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大全9篇)
時間:2023-11-20 02:56:06     小編:ZS文王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bǔ)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讀書筆記蘇東坡傳篇一

“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绷终Z堂在序中這樣說道。我經(jīng)常見到有作家只是為了樂趣而寫文章,但沒想到會記錄得如此完整卻語言婉轉(zhuǎn)自然。在讀過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后,我不僅更加了解了蘇東坡,也對林語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認(rèn)識林語堂也是在課堂上聽說過其奇聞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筆出名。但在《蘇東坡傳》中我卻更看到了林語堂先生的專注與感性。有人評論道,沒有人能像林語堂一樣把蘇東坡分析得如此透徹。我也十分贊同這點,對于一個自己崇敬而喜歡的人,每個人都會對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將之記錄為文字并繼續(xù)影響其他人為之動容的,少之又少。林語堂讀懂了蘇東坡的樸實而高尚,讀懂了蘇東坡的固執(zhí)而善良,亦讀懂了蘇東坡的真性情。或許就是這樣,林語堂對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寫中并沒有用太過華麗的字詞去堆砌,而只是樸素地完成了這部傳記。這樣也的確和蘇東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讀《蘇東坡傳》時,既能讀出蘇東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讀出林語堂這淡淡的味道。林語堂說過:“我不是把書當(dāng)小說寫的。”雖然他寫的都是事實,但是那事實讀來卻并不乏味,通過合理的想象修飾,人物都活起來似的。這些,也正是我們讀者想要的。

讀完《蘇東坡傳》,對兩位文學(xué)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歡了。最樸實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飾的大自然一般,豐富多彩。

讀書筆記蘇東坡傳篇二

誰說的和原話都記不得了,大意是傳播中國文化就要像林老先生一樣,他是能用英文寫作的少數(shù)中國作家。此前我只讀過林老先生的一些文章,全本的書這是第一次讀。選了他的《蘇東坡傳》。看了前言他對蘇東坡的喜愛,我就完全可以確信,這是一本一等的書,畢竟作者的全部熱情都在其中。

說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蘇軾。從流傳的民間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蘇軾這兩個天才的些許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騎鯨飛升,或是粲花之論,或是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無不帶有濃濃的仙氣和浪漫色彩。

人們心中,李白是學(xué)不來的,他的浩蕩才氣和仙氣絕無可復(fù)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個李白。而蘇軾則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蘇堤,研究出的做豬肉的法子叫東坡肉,還有個了杜撰的妹妹蘇小妹,還常常和佛印調(diào)笑嬉鬧。是如果說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蘇軾就活在人間,他更真實,更可親。

李白那樣的仙氣不能復(fù)制,東坡那樣的魅力同樣是無法復(fù)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脫,他完美的詮釋著宋代文人儒釋道三家融合的趨勢,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讀完后對照林老先生的一些事跡,不免覺得兩個人有很多相通之處,我想林老先生為蘇東坡作傳,大概也是因為蘇東坡是他希望達(dá)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勵后人吧。

讀書筆記蘇東坡傳篇三

不想談那時的政治,政治給我的感覺半是惱怒,半是憐憫。

只想論蘇東坡交友,每到一處,他總能圍攏一大批好友在身邊,甚至到了一天沒有客人就好像不舒服似的。

一、幕后聽言。

蘇軾曾對他的弟弟子由說過這么一句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彼且粋€天才,自小在祖父和父母親的家庭熏陶下成長,再加上他自己杰出的天賦、過目不忘的才能,他若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他又是一個天真的天才,認(rèn)為天下人人都是好人,不管官場爾虞我詐、阿諛奉承,他只憑著自己的心與人交往,天真得沒有一點心機(jī)。可喜的是他有一位精明且又自知之明的妻子,在他初嘗做官的感覺而不夠老成熟練時,做妻子得便從旁提醒他,警告他;在蘇東坡與來訪客人談話之際,她就躲在屏風(fēng)后面屏息凝聽,然后將自己對客人得判斷告訴蘇東坡,讓他交往的時候注意;她還警告丈夫提防那些過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要提防丈夫認(rèn)為“天下無壞人”的前提下所照顧的那些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速交的友情靠不住。

這種速交的友情在蘇軾身上體現(xiàn)的不是很明顯,真正得以踐行的是王安石。司馬光曾評價王安石“為人不甚壞,其過端在剛愎自用”,蘇軾也評其文章曰“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笔且粤终Z堂稱王安石為“拗相公”,很貼切了。其實,真正不善的的確不是王安石本人,而是他身后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出賣王安石的呂惠卿,兩面人鄧綰,母喪不奔的李定。這些人是名副其實的小人,得志便猖狂。由此可見慎交友的重要性。

二、子由、朝云。

蘇東坡與其弟蘇子由,是完全迥異的兩個人。子由高大,豐滿的圓臉,兩頰附近松肉很多,個性沉穩(wěn)、實際、拘謹(jǐn)、寡言,為人可靠;東坡健壯結(jié)實,骨肉勻亭,尤其有一個敏感活動、強(qiáng)而有力的嘴唇,性格爽快、開闊、好辯、天真、不辨后果。在文學(xué)風(fēng)格上,林語堂講東坡像寫小說的威廉·詹姆斯,而子由像寫心理與哲學(xué)性論文的亨利·詹姆斯,但實際上兩人卻是反著來的。兩人性格的不同也注定了他們在仕途上坎坷遭遇的不同。在我看來,蘇軾和蘇轍兩人的關(guān)系毋寧說是兄弟,不如說是朋友。兩人政見相同,不會出現(xiàn)王安石與其弟王安國、王安禮政見對立的局面;兩人不管身居何地,或近或遠(yuǎn),都會心里掛念著對方,互通信件,互抒肺腑;在路過對方所在地時會前去敘舊,家眷不方便照顧時會托給對方。朋友好到一定程度如親人容易做到,但親人到什么程度才能成為朋友甚至知己卻不得而知。

對于蘇東坡來說,除了他的弟弟子由,還有一位知己——侍妾王朝云。

王朝云并不是一些人所說的跟他又某種關(guān)系而娶來的歌妓,朝云在十二歲時被蘇東坡的第二任妻子——其前妻的堂妹——買來當(dāng)丫鬟,她是在進(jìn)入蘇府之后才開始學(xué)習(xí)讀書識字、唱歌跳舞的。朝云是一個天資聰慧的姑娘,她仰慕蘇軾的才華,向往他的精神世界,在服侍了蘇夫人幾年之后,便升為了蘇東坡的妾,這在宋代極為常見。朝云是東坡的知己,她能夠說出東坡“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無論東坡調(diào)到多么偏遠(yuǎn)惡劣的地方,她都能始終如一地追隨他,陪他顛沛流離。知己,就要有共同追求的目標(biāo),子由與他是政治好友,朝云與他則是仙道生活的好友。東坡稱朝云為“天女維摩”(意為一塵不染),她信佛,也對道家長生術(shù)感興趣,她樂于行善,兩人曾一同創(chuàng)建了放生池。真正的朋友、知己是能同甘共苦,王朝云做到了。

三、文學(xué)藝術(shù)摯友。

蘇東坡是一位天才,更是一位全才。他的“全”表現(xiàn)在詩文的集大成;書法繪畫多為人稱道;對建筑情有獨鐘;對做菜、釀酒、制墨、瑜伽等多有研究。在這些方面,他比在政治上更能教到摯友。在詩文上,有“蘇門四學(xué)士”——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bǔ)之,四人與陳師道、李廌并稱“蘇門六君子”,他們在詩文方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蘇軾的影響,成為繼歐陽修、蘇東坡之后再文學(xué)上頗有成就地一群人。在藝術(shù)上,尤其表現(xiàn)中國筆墨歡愉的情趣上能夠獨創(chuàng)一派,他最喜歡的消遣是他的“戲墨”之作,他創(chuàng)了有名的墨竹,也和年輕的藝術(shù)家米芾共同創(chuàng)造了以后再中國最富有特性和代表風(fēng)格的中國畫。米、蘇、李(李公麟,也即是李龍眠)稱為宋朝三大家,將詩文藝術(shù)合二為一的時間當(dāng)屬有名的“西園雅集”,十六位名家聚會于駙馬王詵的庭院中,其中就有蘇門四學(xué)士、宋朝三大家、蘇子由等人。說到繪畫,尤其是畫竹,不得不提到他的好友——畫竹名家文與可。二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相同之處,東坡認(rèn)為文與可是“襪才”,談其“初不自貴重”,將“持縑素而請者”,這樣一個人卻與東戲謔往來,常畫墨竹以贈。東坡有一股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已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fù)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四、漸不為人識。

“烏臺詩案”之后,蘇東坡被貶到了黃州,由于情勢所迫,要一變而為農(nóng)夫了。他在東坡一片田地里務(wù)農(nóng),自稱“東坡居士”,建雪堂宴請賓客,種草木,辟果園,筑水壩,建魚池,在這個過程中,與鄰人、甚至當(dāng)?shù)氐奶匾惨蚺宸概c他交好。不光此地,蘇軾被貶的杭州、惠州、儋州太守,也為他的正直折服,像儋州太守詹范、博羅縣縣令林抃都成為了他親密的朋友。廣州太守王古接受了蘇軾建醫(yī)院、引水防洪的建議,后卻因“妄賑災(zāi)民”而免官。在黃州,有一個馬夢得,在來黃州之前便已經(jīng)追隨蘇軾二十年,信任他也崇拜他,蘇軾曾在詩中嘆息:“可憐馬生癡,至今夸我賢?!碧K軾的魅力是值得這份追隨和忠心的。

一個天才詩人成為了農(nóng)夫,是詩人之幸,亦是農(nóng)夫之幸。

他可以化枯燥為有趣,化坎坷為達(dá)觀。他曾說,失去認(rèn)識時間美好東西的人,才有福氣。他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與漁礁為伍;穿農(nóng)人短褂子日日橫過黃泥板,喝醉后不是小睡就是哼唱《黃泥板詞》(一首流浪漢狂想曲);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句子重組,照民歌唱出,自己打著拍子和農(nóng)夫一起唱;在田間農(nóng)作的空閑時間與農(nóng)夫閑聊。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那么的沒有架子,以至于往往被醉漢東推西攘或粗語相罵,他卻“自喜漸不為人識”。

蘇軾曾說過,“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閑散難。忍痛易,忍癢難。人能安閑散,耐富貴,忍癢,真是道士之士也?!比欢谶@種情況下還能聚龍這么多好友在身邊,那才是真正的大哲。

之前講過蘇東坡對建筑情有獨鐘,除了能有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夠用這項技術(shù)造福百姓,得到了百姓的稱贊,由此,他成為了百姓的朋友,形成了“雞犬識東坡”的局面。

林語堂在此書中說,“我簡直不由得要說蘇東坡是火命,因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處,不是憂愁全城鎮(zhèn)的用水,就是擔(dān)心運河和水井的開鑿?!标兾骱迪癯霈F(xiàn),他想盡辦法為農(nóng)民求雨;洪水到了徐州,他主持修建防洪工程,洪水撤退,他又建造“黃樓”以防水;在杭州,他改造運河以防淤泥,暢交通,建水庫,以解決杭州人的用水難題,這些都甚有成效。除了治水外,他還關(guān)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和那些“在王安石創(chuàng)設(shè)的那無邊舊債的荊棘里玩他們狙擊黎民百姓的游戲”的人相比,蘇東坡由不得人們不去敬仰他。在百姓看病方面,他在密州時曾采用抄藥方等零星的方法,在杭州時建立了一支最早的.公立醫(yī)院——安樂坊,在廣州也創(chuàng)建了公家醫(yī)院。在解決慘無人道的溺嬰問題時,他給太守寫了一首言之灼灼感人至深的信并且建立救兒會。在解決百姓饑饉的問題上,蘇東坡一次又一次上奏章,請求廢除王安石新政中危害百姓甚重的青苗貸款,請求撥糧以預(yù)防饑荒,他單槍匹馬只身奮斗,還總是遭到小人的阻隔,在對抗官僚的長期作戰(zhàn)中,曾寫信給好友孔平仲說:“嗚呼,誰能稍助我乎?”他為了百姓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讀之讓人心痛心酸。

我說過,政治讓我憐憫,憐憫的對象便是這個身先士卒的蘇東坡。

六、僧道為友。

我們常說蘇東坡是將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學(xué)大家,這就說明他與官場、僧人、道士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了。關(guān)鍵是就算與僧道交往,蘇東坡也能與他們成為最要好的朋友。

在僧人中,有佛印、惠勤、參寥與他關(guān)系最好,佛印風(fēng)流瀟灑,與蘇東坡之間常有互相娛樂之事;出家人自由游蕩、寺廟為家的習(xí)性,讓參寥可以陪伴蘇東坡以解憂。在道士中,死而復(fù)生的喬仝常為他送別,但最神奇的要數(shù)道士吳復(fù)古,他簡直就是一個幽靈一樣的人物,不管蘇東坡被貶謫到什么地方,總會有他的影子,他的出現(xiàn)也給了蘇東坡一點安慰。與僧道為友,讓蘇東坡的交友歷程又得到了一次升華,在其人格魅力上也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七、對待政敵。

他是政治上天真的孩童,屢受迫害和打擊;他是詩文上杰出的才子,奮筆疾書痛斥奸邪。而他的敵人總是巧妙地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從詩文中找茬治他的罪,最嚴(yán)重的便是“烏臺詩案”。他們甚至在蘇軾上書皇帝的謝表中尋找大不敬之語,這些人,每天閑的沒事干,就以“為蘇東坡的詩作注疏”為畢生一大“事業(yè)”,可謂是“易進(jìn)如蛆蠅,腥膻所在,瞬息千萬”。蘇東坡——或者說反對新政者的頭號政敵——王安石在因為小人出賣、一個看門官吏鄭俠獻(xiàn)畫而被罷黜,成為了一個疲憊頹唐的老人時,蘇東坡還不忘去看望他,并且樂于和他討論詩與佛學(xué)多日。還有一人名章惇,曾是蘇東坡故友,曾在蘇東坡遭受“烏臺詩案”被貶后勸他改過自新,但這是個心胸狹隘的人,只因皇太后攝政期間他遭監(jiān)禁,所以皇太后甫一去世,他便如惡魔般瘋狂地向元祐大臣報仇,并且將舊日的狐朋狗友召還予以重位,荼毒百姓,混亂朝政,與王安石的放逐政敵相比,簡直時慘無人道,甚至還上書建議掘司馬光之墓,鞭其尸體,幸而皇帝還未愚昧到準(zhǔn)其揍折。這人對蘇東坡兄弟更是苛刻無情,將子由逐出官舍,在子由租借民房時又控告他借用官勢搶租民房。對蘇東坡,將他一貶再貶,從惠州到儋州再到海南島,可謂費盡心思。章惇的兒子后來想拜訪蘇東坡,又害怕蘇東坡會向他父親尋仇,于是寫信試探,蘇軾回信中言他與章惇“交情固無所增損也”,又說“但已往者,更說何益”?就這樣云淡風(fēng)輕地解除了章惇兒子的憂慮。這封信竟會讓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圣法蘭濟(jì)點頭稱贊,正是“不管何處,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復(fù)興。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隨之腐爛了”。

對于政敵的態(tài)度,更加體現(xiàn)了蘇東坡一塵不染的良心,“不管遇到何等難題,何等情形,他都以真誠勇敢之態(tài)度相向,他愿把一切付諸天命?!?/p>

八、太后恩寵。

蘇東坡總能得到歷朝皇后的庇蔭,在他受審時,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在他退隱之時,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勢;甚至在他一生中較晚的歲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攝政事,他就客死蠻荒了。在他外放或貶謫期間有很多需要國家援助的措施,太后都予以批準(zhǔn),太后是蘇東坡的伯樂,有此伯樂,千里馬才能馳騁千里,有所作為。

讀書筆記蘇東坡傳篇四

作者說:“我認(rèn)為我完全明白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蔽易x《蘇東坡傳》,是因為我想了解蘇東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為我喜歡他。

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蘇東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隨后的人生卻是在宦海漩渦中坎坎坷起伏。

烏臺詩案入獄后被貶黃州,后又放置x大半個中國的窮山惡水,都有他的足跡。他身處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歷經(jīng)的種.種委屈、落寞、孤獨、清貧、艱險……但他總是能堅持一份天真淳樸的童心,應(yīng)對憂患一笑置之,不為利益而動搖,也不為俗見而改變自我的信念。

謫居黃州的蘇東坡,落魄得讓人心疼。擔(dān)著可有可無的閑職,領(lǐng)著微薄的俸祿只能舉家食粥度日,還有惡疾纏身的痛楚……他并沒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時,應(yīng)對“江上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發(fā)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感嘆,應(yīng)對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風(fēng)輕云淡地說出“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這份灑脫和坦然讓“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逐漸消失,代之出現(xiàn)的是光輝溫暖和親切寬容的成熟。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匕傩沼袟夝B(yǎng)女嬰的惡習(xí)時,于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憐的薪資,到處寫信籌措資金,舉辦育嬰堂,救活了無數(shù)嬰童。蘇東坡在自我寒冷徹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卻要去溫暖別人。

在新舊當(dāng)權(quán)派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卻從不舍棄自我兼濟(jì)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摯友,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極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與社會上各行各業(yè)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詩人隱士、藥師、酒館主人、道士僧人、貧窮百姓、甚至不識字的農(nóng)婦等。在杭州廣州地區(qū)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yī)院,創(chuàng)辦監(jiān)獄醫(yī)師制度,頒布嚴(yán)禁殺害嬰兒的律令。在處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遺患時,他全力從事救濟(jì)饑荒,為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不懼與朝廷抗?fàn)帯闇p免貧民百姓欠稅而向朝廷懇求。這才是真正能做到關(guān)心大眾疾苦的高士該有的濟(jì)世情懷。

蘇東波無論悲喜,無論沉浮,都能懷揣初心,一路向前。這份豁達(dá)樂觀也激勵著我。

上個學(xué)期,我經(jīng)歷了人生中比較黯淡的一段時光,參加嘉禾中學(xué)自主招生考試,差十幾分沒有考上,而整個競賽1班僅有幾個同學(xué)沒有被錄取,這對于成績處于中上游的我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雖然有教師和父母極力安慰,難免還是會耿耿于懷,以往有過退出競賽班的念頭。不經(jīng)意間又看到了書房的《蘇東坡傳》,腦海中不禁浮現(xiàn)出蘇東坡高大的形象。相較之下,想想自我這一點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僅有此刻不怕挫折,進(jìn)取向上,學(xué)好知識和本領(lǐng),才能將來有本事幫忙別人解決困難,有期望成為像東波居士肯為百姓謀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堅持。

讀了《蘇東坡傳》,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歡他。從此,我愿懷揣這顆初心,同他一齊繼續(xù)向前。

讀書筆記蘇東坡傳篇五

若要我說,歷史上有幾個曠世奇才?我想恐怕不多,而蘇東坡絕對算是其中之一。因為他是一位集政治家,文學(xué)家,書畫家,哲學(xué)家,煉藥師等為一體的全才。

可是,深受迫害的蘇東坡卻從來沒有這樣想過。他雖然無能為力,但他也從來沒有抱怨過什么,似乎他也從來沒有怨恨過誰。蘇東坡把道家的豁達(dá)詮釋得淋漓盡致,正是這種豁達(dá)讓他即使被貶在外是,也不改樂觀的天性。他是一個在被貶到海南那種蠻夷之地后,還能說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么曠達(dá)的話的人。又怎能不讓人敬佩呢?蘇東坡此時就好比是像道士一樣清閑,他早已無心追名逐利,與農(nóng)民相居每天以閑談為樂。退去凡塵。自在輕松。

但是迫害他的當(dāng)權(quán)小人當(dāng)然不會這樣放過他,聽說蘇東坡住在官舍里,受太守張中優(yōu)待,于是,就將張中革職,把蘇東坡逐出官舍。蘇東坡被迫住進(jìn)了一棟簡陋房子,他五月給朋友寫信時還說:“置之不足道,聊為一笑而已?!辈痪靡院?,蘇東坡閑暇時還觀察小蟻,覺得“此事甚妙”,于是“與諸友人小飲后記”。蘇東坡全然不把貶謫當(dāng)懲罰。而正是隨緣自適的蘇東坡讓章惇和他的其他敵人傷腦筋,因為似乎沒有什么能讓蘇東坡傷感的。

蘇東坡是一位偉大的曠世奇才,他的偉大不僅僅偉大在他的各項全能;他的偉大也不僅僅偉大在他屢遭迫害卻仍樂觀開朗;他的偉大更偉大在他比其他文人墨客更有豐富的感情。

讀書筆記蘇東坡傳篇六

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xué)家之一,他同時也是畫家,書法家,政治家。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蘇東坡突圍》。

歡迎閱讀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中國幾千年間有幾個像蘇東坡那樣可愛、高貴、而有魅力的人呢?可愛、高貴、魅力之類往往既構(gòu)不成社會號召力也構(gòu)不出自我衛(wèi)護(hù)力,真正厲害的是邪惡、低賤、粗暴,他們幾乎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F(xiàn)在蘇東坡被他們抓在手里搓捏著,越是可愛、高貴、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勁。

誣陷者所推斷出來的“險惡用心”,可以看作他們自己的內(nèi)心,因此應(yīng)該由他們自己來承擔(dān)。我想一切遭受誣陷的人都會或遲或早想到這個簡單的道理,如果這個道理能在中國普及,誣陷的事情一定會大大減少。

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以前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樹木靠著瘦溜取悅于人,一塊石頭靠著暈紋取悅于人,其實能拿來取悅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們的毛病所在,它們的正當(dāng)用途絕不在這里。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成熟的人處事低調(diào),不張揚(yáng),不偏狹。不言則已,言必驚人。按古人所云:四十不惑?!安换蟆痹撌菍Τ墒斓囊粋€恰當(dāng)?shù)淖⒔獍伞?/p>

因前幾日與朋友聊天時,提及到蘇軾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因此又想到了余秋雨《山居筆記》中的一篇文章蘇東坡突圍。余秋雨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是對蘇東坡得罪以后,在黃州這段時間的殘酷經(jīng)歷和自省作了深刻而精辟的概述。

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xué)家之一,他同時也是畫家,書法家,政治家。他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中很多地方遠(yuǎn)比黃州美麗,可是僻遠(yuǎn)的黃州能給他帶來歷史的震動和驚喜,他把深厚的歷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給黃州,黃州成了他最重要的人生驛站。他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前后《赤壁賦》就出于此處。

這一切來自他來黃州的原因和心態(tài)。他從監(jiān)獄里走來,帶著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者的身份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帶著滿心的僥幸又滿心絕望的走來,他被人押著遠(yuǎn)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除黃州以外的任何一個地方,當(dāng)時的黃州荒涼蕭條,他只得住在一所寺廟里。四周寂靜,一個朋友也沒有。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注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jìn)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的對話。

蘇東坡來黃州前,正處在一個被史學(xué)家稱作“烏臺詩獄”的案件中,這個案件的具體內(nèi)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國社會中的普遍遭遇。

蘇東坡在黃州其實很凄苦,他當(dāng)時優(yōu)美的詩篇,只不過是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他在黃州的生活狀態(tài)用一封封的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從黃州帶出來,卻換不回一丁點兒的友誼的信息??偠灾?,原來的世界已在身邊轟然消失,他在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對一個文化人而言,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那闕著名的“卜算子”用極美的意境道盡了這種精神的遭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撿拾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yuǎn)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然而他這時寫詩文也不追求社會轟動了。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他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diào)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的剝除自己身上異己的成分,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xí)慣于淡漠和靜定。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成熟了,也和古往今來的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從來不再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向周圍停止申訴的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結(jié)果,引導(dǎo)千古杰作的前奏就此奏響于黃州。于是就有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

我喜歡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家中的墻壁上就表了一幅(是陳香梅的書法):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jǐn)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讀書筆記蘇東坡傳篇七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p>

這是我最喜愛的蘇東坡的一首詞——《定**》。這首詞充分體現(xiàn)了他樂觀豁達(dá),清逸曠遠(yuǎn)的人生品格。以前知道蘇東坡是因為他的詞,而讀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之后,才真正認(rèn)識蘇東坡。

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才有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巨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后,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xué)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jīng)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并沒有變成尖酸刻薄。”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政治上許許多多的災(zāi)禍,全是由于他的才智所帶來的,然而,這正是因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未曾泯滅!

蘇東坡為官時,管理之處政通人和,他處處為百姓著想,頗受百姓愛戴。他練習(xí)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修研佛道?!吧峡膳阌窕蚀蟮?,下可陪卑田院乞兒”,他為藝妓題詩,與和尚趣談,為百姓求雨,他四處游歷。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fā)現(xiàn),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進(jìn)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即使是泥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diào),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在被貶黃州的時候,為了生計開荒種地,將當(dāng)時“賤如泥”的豬肉烹制出美味無比、流傳至今的“東坡肉”。蘇東坡的詩詞里,既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yuǎn)意義的詩句。

作為詩人,他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文采飛揚(yáng),談笑風(fēng)生;作為書法家,他自評“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的不拘小節(jié)、天真爛漫;作為官吏,他有“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的.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為蘇軾,他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豁達(dá)與瀟灑。我喜歡他毫不恭維、仗義執(zhí)言的性格。雖然他有時比較沖動、做事不經(jīng)“大腦”,但正因為這一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么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快樂??梢詮淖掷镄虚g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嘗人物的喜怒哀樂,并從他的事跡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啟示。所以我們會說:“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他少負(fù)才名,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慘遭貶謫,入獄一百多天幾欲喪命。難得的是,無論在何種境遇,他都能夠用強(qiáng)大的內(nèi)心去克服去超脫,在苦中作樂,去發(fā)現(xiàn)并享受困苦之中的人生真趣!被貶黃州,為一家老小生計,不惜淪為農(nóng)夫,開墾別人棄置的荒田,自此世間誕生了“東坡居士”;只能買些別人不要的肥肉,他就研制出了“東坡肉”,至今仍為名菜;后來,流放嶺南,當(dāng)年尚為蠻荒之地,他卻能“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甚至道中遇雨,他也有“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這就是東坡的通達(dá)!

蘇東坡一生娶了三位夫人,每一位都至情至性、情深意重。聰慧穩(wěn)重的結(jié)發(fā)夫人王弗二十六歲早逝,盡管“不思量,自難忘”,但蘇軾并沒有像癡情的納蘭容若一樣,走不出對亡妻的思念。他又有了相濡以沫溫柔敦厚的王閏之、知心可人的“天女維摩”朝云。情真情深,但不癡不迷,這就是東坡的通達(dá)!

蘇軾與弟弟蘇轍手足情深,非比尋常。“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钡苄謧z聚少離多,蘇東坡卻能夠把對弟弟的思念托于明月、化作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就是東坡的通達(dá)!

有人說:什么叫見過大世面?那就是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蘇東坡就是這樣的人!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rèn)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蘇東坡就是真正的英雄!

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寫到: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林語堂、余秋雨都是東坡的知音!我愿做東坡的學(xué)生,永遠(yuǎn)的學(xué)生!

讀書筆記蘇東坡傳篇八

因前幾日與朋友聊天時,提及到蘇軾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因此又想到了余秋雨《山居筆記》中的一篇文章蘇東坡突圍。余秋雨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是對蘇東坡得罪以后,在黃州這段時間的殘酷經(jīng)歷和自省作了深刻而精辟的概述。

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xué)家之一,他同時也是畫家,書法家,政治家。他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中很多地方遠(yuǎn)比黃州美麗,可是僻遠(yuǎn)的黃州能給他帶來歷史的震動和驚喜,他把深厚的歷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給黃州,黃州成了他最重要的人生驛站。他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前后《赤壁賦》就出于此處。

這一切來自他來黃州的原因和心態(tài)。他從監(jiān)獄里走來,帶著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者的身份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帶著滿心的僥幸又滿心絕望的走來,他被人押著遠(yuǎn)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除黃州以外的任何一個地方,當(dāng)時的黃州荒涼蕭條,他只得住在一所寺廟里。四周寂靜,一個朋友也沒有。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注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jìn)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的對話。

蘇東坡來黃州前,正處在一個被史學(xué)家稱作“烏臺詩獄”的案件中,這個案件的具體內(nèi)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國社會中的普遍遭遇。

蘇東坡在黃州其實很凄苦,他當(dāng)時優(yōu)美的詩篇,只不過是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他在黃州的生活狀態(tài)用一封封的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從黃州帶出來,卻換不回一丁點兒的友誼的信息。總而言之,原來的世界已在身邊轟然消失,他在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對一個文化人而言,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那闕著名的“卜算子”用極美的意境道盡了這種精神的遭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撿拾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yuǎn)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然而他這時寫詩文也不追求社會轟動了。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他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diào)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的'剝除自己身上異己的成分,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xí)慣于淡漠和靜定。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成熟了,也和古往今來的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從來不再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向周圍停止申訴的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結(jié)果,引導(dǎo)千古杰作的前奏就此奏響于黃州。于是就有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

我喜歡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家中的墻壁上就表了一幅(是陳香梅的書法):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jǐn)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讀書筆記蘇東坡傳篇九

這本書大學(xué)時候就讀過,后來又讀了蘇東坡的文集,里面有大量尺牘奏章等議論文,最經(jīng)典的還是《赤壁賦》等流傳甚廣的代表作。他的詩集我是有的,還沒有來得及看,讀書的計劃很多,只能就迫切的下手。《蘇東坡傳》第二次讀才真覺得好,林語堂的原文經(jīng)張振玉翻譯以后仍然能那么流暢,實在讓人羨慕。

2

關(guān)于蘇軾的印象,也許最好是從他寫給弟弟蘇子由的詞開始: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qū)區(qū)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dāng)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

個人極喜歡這首詞,其“勞生有限”語,深得人生況味。下片既有抱負(fù),又有感嘆,復(fù)融合親情之理解,感人至深。蘇軾的一生,用“用舍由時,行藏在我”概括真是再恰當(dāng)不過。真正能理解他的,恐怕只有他的弟弟。

3

林語堂在序言中說:

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xué)的反對派,是瑜伽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墒沁@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這段介紹蘇軾的話倒成了經(jīng)典,可見林語堂這個人是多么有趣有才。

余秋語有一篇《蘇東坡突圍》,我讀過兩遍,還是記不住他說了些什么,余氏的解讀常有一種想當(dāng)然的意味,泛濫的抒情只適合少年人。林語堂的這段話泛觀則好看,要真正理解卻需要了解了蘇東坡一生之后,才明白其精嚴(yán)。另外,外人眼中的蘇軾都大概有曠達(dá)可愛的特點,我從他的文章里讀到的除了這些,還有苦澀。這種苦澀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苦澀,人生是那么漫長,文字不能總是拯救我們,該承受的還是要承受一遍,只是蘇東坡比我們更看得開。詩詞的超越性固然會讓我們暫時忘卻痛苦,但如果沒有敏銳地感覺過痛苦,那些經(jīng)典辭章大概也寫不出來了。

4

原序接著說:

他的詩詞文章,或一時即興之作,或是有所不滿時有感而發(fā),都是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正如他所說的“春鳥秋蟲之聲”,也未嘗不可比作他的詩句:“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彼恢本碓谡涡郎u之中,但是他卻光風(fēng)霽月,高高超越于茍茍營營的政治勾當(dāng)之上。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nèi)槐磉_(dá)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我個人是不贊成“高高超越于茍茍營營的政治勾當(dāng)之上”這樣的說法的,宋代文人涉足政治程度極深,蘇軾參加科舉后來又做官,先是寫了大量的策論,后來又寫大量的奏章,也寫過一些場面話,身在官場,他不可能做到“高高超越”,這本也不必強(qiáng)求,但是蘇東坡畢竟是一個有超越精神的人,所以他不會像為做官而做官的人一樣入戲太深,他終究能夠在做官之外找到生命的價值,這才是最值得欽佩的。盲目拔高古人,有時也是希望自己內(nèi)心可以更自由一些吧。歷史上真正自由的文人,大多是遠(yuǎn)離了官場的。

5

原文:在玄學(xué)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氣質(zhì)上,他卻是道地的中國人的氣質(zhì)。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在心靈識見中產(chǎn)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人生最長也不過三萬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夠長了,即使他追尋長生不死的仙丹露藥終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剎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yǎng),因而維持眾生萬物。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剎那顯現(xiàn)間的一個微粒,他究竟是哪一個微粒,又何關(guān)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的一面。

“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個說法十分精辟。在林語堂看來,蘇東坡受佛教的影響很大,但是從他的作品中來看,主要還是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精神。在蘇東坡身上,佛教作為一種宗教的影響遠(yuǎn)不如它作為一種文化的影響,佛教的文化精神與道家的文化精神是相通的,那就是“出世”,這種精神與各種宗教儀式無關(guān),中國知識分子有許多人都同時具備儒家的入世精神與釋道的出世精神,用朱光潛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真正具有這樣精神的人才能平衡得失,蘇東坡無疑做到了。

用一生去完成一道關(guān)于哲學(xué)的證明題,這樣的生命是真好。

拋開儀式層面不談,佛家說四大皆空,道家說道法自然,這二者很容易在山水之間合一,一旦一個文人學(xué)會了吸收各種可能對自己有效的文化,他自然會消解掉學(xué)說之間的矛盾。單就各家學(xué)說而言,每一種都在竭力證明自己全對而別人錯得離譜,但這并沒有妨礙中國文人將各種學(xué)說融為一爐。

在屈原那里,入不得則死;到了陶淵明,不能仕則隱;李白入過朝廷終于離開,縱情山水實不忘有為;杜甫是非常典型的儒家,所謂一粥一飯未嘗忘君;李商隱一生不得志,讓他名垂千古的是他的情詩……當(dāng)然還有許多文人為政治之火所焚燒,不得好死……由此我們可以窺見文化史的復(fù)雜性,即便思想早熟如中國,世界依然是復(fù)雜的,劣根性左右了人,所以即便我們有那么好的思想,依然會干出許多惡劣的事情來。反過來說,即便人類如此無能,彼此為難,我們依然還是創(chuàng)造出了諸多美好的東西,對于潔身自好的人來說,這或許是保持動力的主要理由。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fù)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fù)制權(quán)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fù)制
付費后30天內(nèi)不限量復(fù)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