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家散文摘抄篇一
原本在鄉(xiāng)村長大的人,在小城里住的時間久了,就會習慣了城市里的生活,眼睛就會櫛比鱗次的高樓遮擋住,看不到像過去那般曠遠的田野,思維也會被一種定勢束縛住。秋日里,也有點麻木了,漸漸淡漠了過往歲月里家鄉(xiāng)秋天的印象。啊,丟失的東西太多、太多,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要順著腦海中殘留的蛛絲馬跡,尋找家鄉(xiāng)的秋天,找回家鄉(xiāng)的秋天,那是我心中最美的風景。
如今尋找家鄉(xiāng)的秋天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兒,那要穿越時空的遙遠,跨越城鄉(xiāng)的隔斷,讓我的思維踏上回家鄉(xiāng)的路,讓家鄉(xiāng)的秋天一步步走進我心間。
家鄉(xiāng)的秋天是迷人的,是充滿著美麗景色的,它繪成了我心中的一幅多彩的畫。這幅畫里點綴著迷人的色彩,這迷人的色彩里,有綠、有黃、有紅。綠的呢,是亭亭玉立、郁郁蔥蔥的玉米秸,一桿桿挺得筆直的玉米秸,就像一個個守護田野的士兵,在守衛(wèi)的時光里,蒼老了歲月,美麗了田野。黃的色彩那就多了,就是那剛說的蔥綠的玉米秸到了深秋也會由綠漸漸變黃,被玉米皮層層包裹著的玉米也呈現(xiàn)著金黃,那飄落的樹葉也會把大地鋪就一片金黃,深秋的枯草也變成了“一歲一枯榮”的黃。秋日里色彩的變換本身就是一種美,黃色為秋天充盈著一種別樣的美,添補了秋天色彩的缺憾。紅的是紅彤彤的蘋果和像一盞盞小燈籠一樣的柿子,紅遍了田野,紅遍了村莊,也映紅了果農(nóng)的笑臉,給秋天帶來一種成熟美,這是一幅幅靜態(tài)的田園風光圖。
家鄉(xiāng)的秋天還是自然靈動的,家鄉(xiāng)人民用遒勁之筆繪就了靈動的圖畫。在這幅靈動的畫卷里,有挎著簍子穿行在玉米地里掰玉米的婦女,有彎著腰用小镢一镢一镢刨玉米秸的漢子,有推著小推車一拱一拱推玉米秸的,有趕著牛車“哩哩啦啦”拉玉米秸的,還有刨地瓜、花生、切地瓜干的,婦女們則跟在男人們的后面說笑著抖索花生蔓上的土,喜人的白白的花生果呈現(xiàn)在眼前。還有,在收獲后的空曠玉米地、地瓜地里,悄然堆起來一嶺嶺玉米、地瓜,看了真是張眼。生產(chǎn)隊里的會計、保管和婦女們,迅速在玉米、地瓜堆前支起了磅秤,大聲叫著“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的名字,把一大堆、一大堆糧食分到了各戶的名下。叫到哪家戶主的名字,這家的大人孩子忙不迭地擁上前去,推上車子、撐起盛糧食的工具,心情愉悅地裝著一車車、一偏簍一偏簍秋糧,那時的莊稼地里一如熱鬧的集市,不,那是一幅再版的《清明上河圖》。
家鄉(xiāng)的秋天是動人的,是蕩漾著優(yōu)美旋律的,這優(yōu)美的旋律匯成了我心中的一首歌。這首歌里有人、有物、有生畜,還有那曾經(jīng)的你、我、他。這里有鄉(xiāng)民們喜獲豐收的歡笑聲,悠遠悠長的牛歌聲,“吱呀、吱呀”的小推車聲,聲聲響徹在家鄉(xiāng)秋天遼遠的上空,匯成的是家鄉(xiāng)秋天豐收的歌。
一輪明月照耀下的農(nóng)家小院里,葡萄樹、蘋果、梨樹下,一家老小圍坐在一大堆玉米前,一齊下手剝玉米,歡天喜地樂陶陶。剝著玉米講故事,說著笑話唱起歌,歌聲、歡笑聲在農(nóng)家小院上空回蕩,打破了鄉(xiāng)村夜空的沉寂;讓時光追溯到當年,家鄉(xiāng)的秋天隨處可見一輛輛小推車,滿載著收獲的秋糧,發(fā)出“吱呀、吱呀、吱吱呀……”不同的歡唱,我那時就獨愛聽有的社員手推車的“吱呀”聲,有人說像鳥叫聲,我卻聽著像歌聲,那是鄉(xiāng)民用心聲化成的“吱呀”的歌聲,唱出的是滿載豐收的幸福歌。尤其是到了下坡的時候,一個個鄉(xiāng)民推著小推車接連唱,好像串唱的是《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個個接唱,寓示著幸福的歌兒唱不完,這樣的大合唱,宛若鄉(xiāng)村豐收合奏曲,唱出的是家鄉(xiāng)的希望;大凡有鄉(xiāng)村經(jīng)歷的人都聽過那悠揚、悠遠、悠長的牛歌,尤其是到了秋天農(nóng)忙的時候,聽到“哞、哞……”的牛歌就更多、更長了,有時還會突然立足,昂起頭來,大聲“哞哞”地叫著,它這一叫,引來了周遭田野里“哞哞”的牛歌。老牛們仿佛在說:“這豐收的秋糧里也有俺牛們的功勞,待俺好點,來秋會有更大的豐收。”是啊,牛歌悠揚,那是豐收的希望。
家鄉(xiāng)的秋天是誘人的,是充盈著詩意的,它在我心中譜寫了一首靈動的詩。這首詩里洋溢著感情的色彩,情深深,意切切,詩意盎然,情趣無限。我的思緒已飛到了那富有浪漫的果園,去追尋家鄉(xiāng)那充滿詩意的秋天。
家鄉(xiāng)過去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蘋果處處有,棵棵滿枝頭。走路不小心,蘋果碰了頭?!边@順口溜本身就是詩,它蘊含著多么深的詩意。遙望家鄉(xiāng)秋天的蘋果園里,掛滿了枝頭的蘋果樹壓彎了腰,紅澄澄的紅富士、紅香蕉蘋果向路人點頭微笑,有人爬上了碩果累累的樹上,有人踏到了高高的杌子上,有人站在樹底下張望。樹上樹下的美妙對話,歡聲笑語,傳遞的是豐收的喜訊,回蕩在果園里的是浪漫的詩情畫意,這樣的詩意在腦海里揮之不去,永遠難以忘記。
家鄉(xiāng)秋天的詩意,還有大姜與泥土分離時的姜地,那里曾聚散著男女老少不同的人群,都在為大姜的豐收忙碌,忙過了晨曦,忙過了正午,忙過了黃昏,挑燈夜戰(zhàn),里面難道沒有詩意?刨姜的、剪姜苗的、裝姜的、推姜拉姜的……多么富有詩意,富有情趣,就像鄉(xiāng)村一首靈動的詩。
尋找家鄉(xiāng)的秋天,還尋到了秋天田野里的一番繁忙熱鬧景象;尋到了秋天場院里堆滿累累果實的豐碩;尋到了秋天村莊里家家戶戶糧滿囤滿倉;尋到了秋天里農(nóng)家園里豐收的歡樂。
名家散文摘抄篇二
名家散文有著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可以展示作者獨特的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又可以讓讀者在閱讀中獲得共鳴和啟迪。我深受名家散文的影響,不僅被其精妙的文字所打動,更被其中蘊含的人生智慧所觸動。在接觸名家散文的過程中,我不斷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并從中得到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第二段:名家散文的思想感悟
名人散文是名家智慧的結晶,其中有著豐富的思想感悟。比如,錢鐘書的《圍城》中透露著對人性的深刻思考,他通過細膩的描繪和獨到的見解,將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和矛盾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魯迅的散文作品則直指社會現(xiàn)象的弊端,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對社會不公和人類自卑的憤懣,讓人們警醒于現(xiàn)實的殘酷。
第三段:名家散文的情感表達
名家散文不僅僅是對事物的深刻思考,也展示了豐富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他通過回憶自己和父親之間的點點滴滴,表達了對父愛的感激和思念之情。這種真摯的情感觸動了無數(shù)讀者的心靈,使他們對親情和家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羅曼·羅蘭的作品也飽含著對人類悲歡離合的情感,他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生動的語言,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第四段:名家散文的藝術表達
名家散文的藝術表達獨具一格,既有深度的思考,又有極致的藝術表達。鄔揚的散文作品中充滿了精細的描寫和生動的畫面感,他的文字像畫筆一樣,將景物和人物描繪得鮮活有致。而沈從文的散文則以其飽滿的詩意和獨特的風格聞名,他通過細膩的情感、紛繁的景色和對自然的獨到感悟,將讀者帶入了一個美麗而宏大的世界。
第五段:結尾
名家散文通過精致的思考、真摯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表達,打動了讀者的心靈,并給讀者帶來深度的思考和情感的觸動。通過接觸名家散文,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諦,學會了珍惜和感恩。我深深地相信,名家散文會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繼續(xù)指引著我,引領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總結:名家散文作為文學藝術的重要形式,展示出了豐富的思想感悟、真摯的情感表達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不僅僅為讀者帶來了美感的享受,更讓我們對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認識。通過接觸名家散文,我們可以獲得人生智慧的啟示,使我們在追求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更加堅定和勇敢。
名家散文摘抄篇三
本以為,我已習慣了孤獨,沒想到,我終究不是神,也還是逃不過這人世間的七情六欲,也許是根本沒有擺脫過。它從出現(xiàn),再到走進我心里,這時間,可說長,可說短,它的存在讓我忘記了孤獨,可最終它的出現(xiàn)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轉隨即逝罷。好一陣,孤獨始終在心里揮之不去,猶如跌進一場夢魘。就像它無法逃脫命運的枷鎖。心里的空蕩依舊回蕩。
它是我撿來的,第一次對上它那清澈的眼睛,但眼里的絕望又是那么令人心疼,我不覺心生憐憫,將它帶回了家。讓我也無法相信的是,我竟然喜歡上了這個小家伙。它并不漂亮,只是很普通的黑白色的一只小土貓,可不知不覺它在我眼里變得如此特別??粗惶焯斓拈L大,從心里升起的自豪與欣喜遍布全身。
它不懼生人,甚至頗為熱情,我對此也十分苦惱,生怕某天有人趁我不留神將它抱走。就這樣它伴我走過了幾個冬天,可惜的是,今年冬天的雪它再也無法看到了。它走了,離開我了,就這么離開了。在它意識潰散之際,它會不會還在期盼著我的到來?會不會還在想,為什么我沒有來?是的,它出事的那天我不在它身邊。
寫到這,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了血跡斑斑的它,清澈的眼里似乎還留這對這個世界的不甘,腦海中一大波記憶如潮水般向我涌來。有人安慰我:“你應該將對它的愛寄托在下一只貓身上?!?/p>
“怎么可能?它死了,連同我對它的愛一起死了。它曾在我的生命中將我從孤獨的枷鎖里救出,我對它的愛,獨一無二,不可替代。”說完,我又想起它殘留在我手上的余溫以及那雙清澈的眼里,我一個人的倒影,笑靨如花。
名家散文摘抄篇四
名家散文心得體會范文在我們寫作的學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習名家散文,我們可以汲取優(yōu)秀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在我接觸名家散文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fā),體悟到了許多寫作的精髓。本文將從名家散文的特點、精神內涵、寫作技巧以及對我的影響等方面展開論述。
第一段:名家散文的特點
名家散文有著獨特的魅力和特點。首先,它的語言流暢、簡潔明了,沒有冗余的詞語和句子,讓人一目了然。其次,名家散文多以美好的事物為題材,通過細膩的描寫,使讀者的情感得到觸動。另外,名家散文往往能抓住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通過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展示了作者對人生、社會的獨特見解。因此,名家散文往往能讓人感受到作者對現(xiàn)實的深刻洞察和真摯的情感。
第二段:名家散文的精神內涵
名家散文多是由大家公認的文化名人創(chuàng)作的,他們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體驗。正因為如此,名家散文不僅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還能夠給人帶來思考和啟發(fā)。通過名家散文,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厚意、真摯感人的文字,也可以借此了解到作者的文化修養(yǎng)和人生智慧。因此,名家散文的精神內涵極為豐富,能夠給讀者帶來很大的啟示和心靈上的滿足。
第三段:名家散文的寫作技巧
名家散文之所以能夠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其獨特的寫作技巧。首先,名家散文注重用詞的選擇和組織,力求用最準確恰當?shù)脑~語來表達文字的內涵和意境。其次,名家散文往往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對比等,以增加文采和表達力。再者,名家散文常用一些寫景的方式來吸引讀者的注意,例如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寫來表現(xiàn)人心、人情。綜上所述,名家散文的寫作技巧的高超與獨到,是其成為經(jīng)典的重要原因。
第四段:名家散文對我的影響
在我接觸名家散文的過程中,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通過學習名家散文,我學會了觀察和思考,能夠從細小的事情中發(fā)現(xiàn)美和感動,用文字去表現(xiàn)和傳遞。其次,名家散文教會了我用心去感受事物,注重細節(jié)和感情,使我的寫作更加生動有趣。再者,名家散文激發(fā)了我對文化的熱愛,讓我愿意去閱讀和學習名家的作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和寫作水平。因此,名家散文對我來說是一本啟蒙和成長的書籍,給我?guī)砹藷o盡的助力和啟示。
結尾段:總結名家散文的價值
名家散文是我們寫作的良師益友,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魅力和深度。通過學習名家散文,我們能夠吸取到他們的寫作經(jīng)驗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名家散文中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情感也能夠激發(fā)我們對文化的熱愛和思考的力量。因此,我們要多讀名家散文,不斷挖掘其中的寶藏,讓自己的寫作更上一層樓。
名家散文摘抄篇五
名家散文是文學界的瑰寶,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吸引了一大批讀者。名家散文以其深入人心的情感、準確的觀察力和獨特的寫作風格,使讀者陶醉于其中。閱讀名家散文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欣賞優(yōu)秀的作品和收益于經(jīng)典的文化,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因此,閱讀名家散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二段:名家散文帶給我們的啟示和思考
閱讀名家散文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示和思考。名家散文往往以一個小事引起我們深思。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從散文中尋找生活的真諦。它們讓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拓寬我們的思維,并且讓我們意識到生活中的智慧和價值。閱讀名家散文不僅會讓我們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們認識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段:名家散文給我們帶來的心靈洗禮
名家散文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可以真正觸動人的內心。在閱讀名家散文時,我們會被優(yōu)美的語言和深情的敘述所感動,涌起一股股心靈的沖擊。這種沖擊力讓我們不僅僅在文學上受到了洗禮,更在精神上得到了滿足。名家散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它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類情感的溫暖和深邃,使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了短暫的放松和平靜。
第四段:重視對名家散文的解讀和思考
閱讀名家散文并不僅僅是對作品的賞析,更需要我們對名家散文進行深入的解析和思考。通過對名家散文的解讀,我們不僅僅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義和作者的用意,還能夠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同時,對名家散文的思考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人生和世界。因此,我們在閱讀名家散文時,應該保持思辨的心態(tài),與作者進行對話,思考和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體悟。
第五段:繼續(xù)閱讀名家散文的重要性
閱讀名家散文是一種持續(xù)的過程,我們應該始終保持對名家散文的興趣和熱愛。通過持續(xù)的閱讀,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名家的散文風格和思想,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同時,通過與名家散文對話,我們也可以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因此,我們應該堅持閱讀名家散文,保持對名家散文的關注和思考。
總結:名家散文是文學界的瑰寶,通過閱讀名家散文,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和思考、心靈的洗禮,同時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閱讀名家散文是一種持續(xù)的過程,我們應該堅持閱讀名家散文,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只有通過持續(xù)的閱讀和思考,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收獲和成長。
名家散文摘抄篇六
這里是方圓百里的原始森林??罩?,疊翠千丈,遮陰蔽日;地面,葛藤纏繞,落葉盈尺;地下,盤根錯節(jié),根須如網(wǎng)。這幾乎是一個密封的世界。這里有巨棟大梁,珍禽異獸,奇葩碩果,靈芝妙藥。高大挺拔的望天樹是林中巨人,直沖云霄,傲視碧海。大青樹廣展綠冠,庇蔭著眾多伙伴。
松杉競生。喬灌咸長。荊棘叢集。低層雜草繁密。陰翳處蕨類葳蕤,臥倒的枯樹上覆蓋著苔蘚,又有小樹從苔蘚中探出新苗。巨蟒似的絞殺植物盤繞于樹干。大蚜趴伏在校杈上吸吮汁液。野雉在林梢飛翔。猴子在樹冠摘果??兹冈谌呴_屏。野蜂在花叢中采蜜。蟻群在腐殖層上蠕動。這里蚊蚋成陣。螞蚱跳躍。長蟲在擁擠的空間里扭曲穿行。林間流瀉著婉麗的鳥鳴。更有山溪潺潺,葉叢滴翠。幽暗的草叢中,蘭花放出馨香,海芋葉旁,龍舌蘭伸出銳利的綠劍。開放紅白花朵的蔦蘿,在枯枝上攀援盤旋。闊葉下的蛛網(wǎng)上綴著露珠。蝸牛馱著貝殼在濕地上爬行。遠處林邊大象甩動長鼻,悠然踱步。
層林之上,鷂鷹在藍天里滑翔,用它那對犀利的眼睛,窺伺著下界的獵物。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驚駭于萬千動植物形體結構是那么完美:隨便一莖小草,一朵鮮花,一顆果實,一株樹木,一只飛鳥,一頭走獸,它們的軀體組織,它們的色澤、形態(tài),是那么氣韻生動,血脈通暢,和環(huán)境之間顯得和諧無間,渾然天成。啊,那是競爭、完善,才能達到目前這種鬼斧神工、天衣無縫的狀態(tài)!和自然界生物的完美結構相比,人間一切科技、文藝作品,都相形見絀。萬千物種在這里多層次、高密度地孳生、繁衍、更新、斗爭。
歲歲年年,世世代代,永不停息。物競天擇,各司其職。相克相生,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相互補充。如果上帝偏愛某一物種,要求純粹、劃一,這無異于毀滅某一物種自身。在這里,同一就是同滅,差異才能互補,共生方能共榮。如果它們分離,許多物種將因失去相互制約、轉化、補償、交換等生存條件而死亡。它們只有集結、混生在一起,才能生機蓬勃,旺盛蔥蘢,荒蠻野性。在這里,每一瞬間,都在發(fā)生億萬次的新陳代謝。腐爛與新生、繁榮與枯萎,都在這生命的大舞臺上演替。這里有最美妙的天籟,這里有最豐富的色彩,這里有最生動的形象。而當暴風襲來,林海枝舞葉涌,俯仰起伏,萬千樹干就是萬千根搖曳的琴弦,彈奏出驚心動魄的交響樂;云霧涌來,一切淹沒在白茫茫的浪濤之下,變成一片搖擺晃動的海底森林;但當熱帶雨傾瀉過后,太陽重又照耀,億萬葉片上的水珠,閃爍出億萬顆晶亮的星星,炫人眼目。
名家散文摘抄篇七
產(chǎn)生這個結果,是因為莫高窟里三個男人的見面。
第一個就是主人王圓箓,不多說了。
第二個是匈牙利人斯坦因,剛加入英國籍不久,此刻受印度政府和大英博物館指派,到中國的西北地區(qū)考古。他博學、刻苦、機敏、能干,在考古專業(yè)水準上堪稱世界一流,卻又具有一個殖民主義者的文化傲慢。他精通七、八種語言,卻不懂中文,因此引出了第三個人,翻譯蔣孝琬。
蔣孝琬長得清瘦文弱,湖南湘陰人。這個人是中國十九世紀后期出現(xiàn)的“買辦”群體中的一個。這個群體在溝通兩種文明的過程中常常備受心靈煎熬,又兩面不討好。我一直建議藝術家們在表現(xiàn)中國近代題材的時候不要放過了這種橋梁式的悲劇性典范。但是,蔣孝琬好像是這個群體中的異類。他幾乎沒有任何心靈煎熬。
斯坦因到達新疆喀什時,發(fā)現(xiàn)聚集在那里的外國考古學家們有一個共識,就是千萬不要與中國學者合作。理由是,中國學者一到關鍵時刻,例如在關及文物所有權的當口上,總會在心底產(chǎn)生“華夷之防”的敏感,給外國人帶來種種阻礙。但是,蔣孝琬完全不是這樣,那些外國人告訴斯坦因:“你只要帶上了他,敦煌的事情一定成功?!?/p>
事實果然如此。從喀什到敦煌的漫長路途上,蔣孝琬一直在給斯坦因講述中國官場和中國民間的行事方式,使斯坦因覺得比再讀幾個學位更重要。到了莫高窟,所有聯(lián)絡、刺探、勸說王圓箓的事,都是蔣孝琬在做。
王圓箓從一開始就對斯坦因抱著一種警惕、躲閃、拒絕的態(tài)度。蔣孝琬蒙騙他說,斯坦因從印度過來,是要把當年玄奘取來的經(jīng)送回原處去,為此還愿意付一些錢。王圓箓像很多中國平民一樣,對《西游記》里的西天取經(jīng)故事既熟悉又崇拜,聽蔣孝琬繪聲繪色地一說,又看到斯坦因神情莊嚴地一次次焚香拜佛,竟然心有所動。因此,當蔣孝琬提出要先“借”幾個“樣本”看看,王圓篆雖然遲疑、含糊了很久,終于還是塞給他幾個經(jīng)卷。
于是,又是蔣孝琬,連夜挑燈研讀那個幾經(jīng)卷。他發(fā)現(xiàn),那正巧是玄奘取來的經(jīng)卷的譯本。這幾個經(jīng)卷,明明是王圓箓隨手取的,居然果真與玄奘有關,王圓箓激動地看著自己的手指,似乎聽到了佛的旨意。洞穴的門,向斯坦因打開了。
當然,此后在經(jīng)卷堆里逐頁翻閱選擇的,也是蔣孝琬,因為斯坦因本人不懂中文。
蔣孝琬在那些日日夜夜所做的事,也可以說成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破讀,因為這畢竟是千年文物與能夠讀懂的人的第一次隆重相遇。而且,事實證明,蔣孝琬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廣博的知識、不淺的根底。
那些寒冷的沙漠之夜,斯坦因和王圓箓都睡了,只有他在忙著。睡著的兩方都不懂得這一堆堆紙頁上的內容,只有他懂得,由他作出取舍裁斷。
就這樣,一場天下最不公平的“買賣”開始了。斯坦因用極少的錢,換取了中華文明長達好幾個世紀的大量文物。而且由此形成慣例,其他列強的冒險家們也紛紛踏來,滿載而去。
有一天王圓箓覺得斯坦因實在要得太多了,就把部分挑出的文物又搬回到藏經(jīng)洞。斯坦因要蔣孝琬去談判,用四十塊馬蹄銀換回那些文物。蔣孝琬談判的結果,居然只花了四塊就解決了問題。斯坦因立即贊揚他,這是又一場中英外交談判的勝利。
由此我想,那些日子,莫高窟里的三個男人,我們還應該多看幾眼。前面兩個一直遭世人非議,而最后一個總是被輕輕放過。
比蔣孝琬更讓我吃驚的是,近年來中國文化界有一些評論者一再宣稱,斯坦因以考古學家的身份取走敦煌藏經(jīng)洞的文物并沒有錯,是正大光明的事業(yè),而像我這樣耿耿于懷,卻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是“正大光明”嗎?請看斯坦因自己的回憶:
深夜我聽到了細微的腳步聲,那是蔣在偵察,看是否有人在我的帳篷周圍出現(xiàn)。一會兒他扛了一個大包回來,那里裝有我今天白天挑出的一切東西。王道士鼓足勇氣同意了我的請求,但條件很嚴格,除了我們三個外,不得讓任何人得知這筆交易,哪怕是絲毫暗示。
從這種神態(tài)動作,你還看不出他們在做什么嗎?
名家散文摘抄篇八
《有春》
從前在過年的時候,大人會把很多寫著“春”字的紅紙貼在米甕上、水缸上,還有糖罐,灶間,甚至也貼在衣櫥上。有一次,我疑惑地問父親:“為什么到處都貼著春字呢?”
他說:“希望年年有春?!痹谂_語里,春天的“春”和剩下的“春”是同音字,到處貼著春字,是祈望年年有剩余的意思。父親也常說:“心里若有春,就是富有,心里若是無春,就是貧窮?!币馑际钦f,心里知足,常有剩余空間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心常不足,不斷貪求的人就是貧窮的人。臺灣話稱那些富有的人叫“好額人”或“好業(yè)人”,可見富有的人不必要有很多錢,而是有高廣的額頭,有智慧的意思;富有的人不是擁有最多東西的人,而是不斷造善業(yè)的人。富有的標準,因此不是有多少財產(chǎn),而是有沒有智慧與寬裕的心。富有的標準,不是能占有多少東西,而是能不能布施與關懷。富有的標準,不是有多少名利權位,而是有多少的幸福和感情。每當我想起從前貼在米缸上的“春”字,就想起父親的話,希望自己的心常常有春,有更大的空間來包容更多的智慧與愛。
《百香千香》
市場里,看見有人賣百香果,渾圓熟透的'果實泛出淡紫,我買了一些回家打汁,一斤要價四十元。
在我們幼年時代,百香果是沒有名字的,我們都稱它“酸桔果”,因為它的味道很像酸桔。百香果算是賤果,在鄉(xiāng)下滿山遍野,根本是多到不用買賣的。
我們在山野里玩累、渴了,就隨手摘一個,剝開,把果實和果肉含在口中,一股酸香便水蛇也似的,從舌尖鉆人腹中,在全身的血管里流動,現(xiàn)在一想起那滋味,口水還汩汩地涌出來。口也不渴了,精神也就健旺了。
現(xiàn)在,酸桔果成為百香果,身價也不同了,可見一個好名字也是很重要的。
回家后把百香果打汁,黃澄澄的顏色,沁人心脾的香氣,忽然喚醒了山野中奔跑的童年。
覺得百香果可以叫作“千香果”或“萬香果”,水果的背景與水果的本身一樣的引人!
《平常的水果》
朋友從美國回來,我問他:“這次最想做的是什么?”
“如果能吃到楊桃、蓮霧、釋迦、甘蔗、柿子、批把就心滿意足了。”
我說:“這簡單,但現(xiàn)在是秋天,恐怕吃不到蓮霧和枇杷了?!?/p>
接下來的許多天,我們開著車在臺北尋找水果,當我們買到楊桃的時候,朋友迫不及待就在街邊吃了起來,他的臉皺成一團,顯然楊桃是很酸的,可是他臉上的喜悅滿足卻令人感動。
朋友說:“我在國外時,做夢都幾次夢見自己是在吃楊桃,醒來時才知道那就是鄉(xiāng)愁呀!”
后來,我們一起吃了釋迦和甘蔗,又在夜市買到許久未見的紅蓮霧,每次看朋友陶醉的樣子,我就想到這些只是平常的水果,但卻象征了故鄉(xiāng)最可貴的部分,仿佛飽含了叫作“故鄉(xiāng)”的汁液,可以治思鄉(xiāng)的疾病。
朋友出國以后,我時常去市場買這些平常的水果,吃著吃著,就會思想起朋友那喜悅滿足的表情,那些平常的水果也就有了非常深刻美好的滋味。
《凋零之美》
坐在仁愛路一家樓上咖啡屋,看著路上的菩提樹葉子,一片一片地辭別枝極,飄落下來,有時一陣風來,菩提葉竟是滿天翻飛旋舞,在凋零中,有一種自在之美。
有幾株落得早的菩提樹已經(jīng)增生新葉,菩提樹的嫩葉介于鵝黃與粉紅之間,在陽光下,美麗如水月,透明似琉璃。在晶明的落地窗前,看見菩提樹的調零與新葉,使我想起憨山大師的一首詩:
世界光如水月,
身心皎若琉璃。
但見冰消澗底,
不知春上花枝。
這凋零與新生,原是同一個世界,澗底的冰雪融化了,與春景里枝頭的花開,原是同樣的美?;蛘撸獫局械难┦亲虧欉^花的雨水與露珠;也或者,那燦爛的花顏是吸了冰雪的乳汁而輝煌的吧!
一切因緣的雪融冰消或抽芽開花都是自然的,我們盡一切的努力也無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謝,因此,開花時看花開,凋謝時就欣賞花的飄零吧!我們盡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來的任何一片葉子回到枝頭,因此要存著敬重與深情的心,對待大地這種無言的呈現(xiàn)呀!
《土生芭樂》
近幾年,泰國芭樂在臺灣栽植成功,土生的芭樂就愈來愈少見。
幾乎是臺灣水果的宿命,泰國芭樂很快就生產(chǎn)過剩,市場里一個芭樂賣五元,黃昏的時候賣到兩個五元。對于喜歡吃芭樂的人真是好消息,但想到農(nóng)人時,吃著芭樂也會有一些心酸。
我有一位嗜吃芭樂的朋友,但是對泰國芭樂很鄙夷,說是:“太好吃了,一點也沒有芭樂的味道?!币虼?,在泰國芭樂一個五元的時候,他寧可花一個二十元的價錢,去買又澀又酸、皮薄多子的士生芭樂。
泰國種的芭樂是很味美的,我覺得。可惜無法說服他來吃這種又脆又酣、皮厚少子的品種。
有一天,我切了一盤泰國芭樂請朋友,請他放棄一切成見和預設的立場,假裝是一個沒有吃過芭樂的人,公平地品嘗泰國芭樂的滋味。
吃完了一盤芭樂,他說:“人的成見真是要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