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梅花贊原文作者篇一
悵望梅花驛,凝情杜若洲。香云低處有高樓,可惜高樓不近木蘭舟。
緘素雙魚遠,題紅片葉秋。欲憑江水寄離愁,江已東流那肯更西流。
注釋南柯子: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春宵曲》《十愛詞》《南歌子》《水晶簾》《風蝶令》《宴齊山》《梧南柯》《望秦川》《碧窗夢》等,后用為詞牌。雙調(diào)五十二字,前后片相同。兩片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與《相見歡》末句相同。梅花驛:寄送信件的驛站。語見南朝陸凱《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狈对娪么?,意謂期盼伊人送來信息。驛:驛站,古時供官府信使中途換馬和歇宿處。杜若洲:生長杜若的水中小島。語見《楚辭·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贝私柚^欲寄杜若給伊人以表情意。杜若:一種香草。木蘭舟:用木蘭做成的船。緘素:古人用帛寫信,因稱書信為緘素。緘:捆扎。雙魚:事見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焙笠蛴秒p魚指代書信。題紅片葉:用唐人紅葉題詩事:唐宣宗時,盧渥赴京應(yīng)試,在御溝中偶得一片紅葉,上有詩云:“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后盧渥娶得一宮女,這宮女恰是當年紅葉題詩之人。此以題紅表示書信。
這是一首抒發(fā)離情別緒的作品。上闋從男主人公起筆,下闋則落在女主人公身上,兩闋遙相呼應(yīng),如傾如訴。上闋描繪了男主人公的惆悵先是從描摹情態(tài)入手的,“悵望梅花驛”,是陸凱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的典故,說欲得伊人所寄之梅(代指信息)而久盼不至,因而滿懷惆悵:“凝情杜若洲”,取《楚辭·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之意,欲采杜若(香草,也指信息)以寄伊人,卻也無從寄去,徒然凝情而望。來鴻不見,去雁也難,終于,他從深思回到了現(xiàn)實:距離阻隔了一對情人,難以相聚。四個長短不一的句子,恰如一組逐漸推近的鏡頭,在令人失望的結(jié)局上定了格。
如果說男主人公的愁緒是悠長而纏綿的話,那么,女主人公的思念則顯得熾熱急切,字里行間,流露出思婦坐臥不寧百般無奈矛盾心理。“緘素”、“題紅”兩句用的是書信往來的典故,“遠”、“秋”二字,巧妙地點出了她與情人之間音訊斷絕的愁緒。最后,焦慮而痛苦的姑娘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伴著情人遠行的江水,但愿它能帶去她的思念,然而,那不肯回頭的流水和著姑娘的失望、抱怨,最終使這段愛情以悲劇作結(jié)。不過留在讀者記憶中的,不是悲悲切切的敘事,而是一首優(yōu)美動人的戀歌。
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認為:“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睙o論是表述兩人不能相見的痛苦,還是訴說那無邊的思念,作者都寫得含蓄蘊藉。如“香云低處有高樓,可惜高樓不近木蘭舟”:“高樓”指女子居處,木蘭舟代喻出游男子:“高樓”與“木蘭舟”的距離點出了他們無法相見的殘酷現(xiàn)實,“不近”一詞用在這里,給人一種語盡意不盡的境界覺。全詞沒有一處用過“思”字,但字字句句卻充滿了思念之情,這表明作者遣詞造句的藝術(shù)工底十分深厚,既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主旨,又保持了詞的特點——清遠空靈。
作者善于運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使作品避免了平泛單調(diào)。如“梅花驛”、“杜若洲”都是虛指,但又與雙方遠隔,托物寄情密切相關(guān),寫女主人公無人傳遞書信所選用的“雙魚遠”、“片葉秋”以及“江已東流”也都屬虛擬,但卻和她盼望與情人通信的現(xiàn)實十分吻合,這些虛實的統(tǒng)一,不僅有助于表達男女雙方的真切情意,而且拓實了作品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運用典故也有創(chuàng)新,詞中所用大多為常見的典故,但在作者筆下,別有一番情趣。如“雙魚”、“題紅”兩典的原意都形容書信傳情,平安抵達對方手中,而作者卻以“遠”、“秋”二字平添了悲劇的韻味,頗有新意。
詞中雖有典故,但卻一樣明白,“欲憑江水寄離愁,江已東流那肯更西流”兩句,借鑒了白居易“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和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卻如同已出,毫無牽強附會之感,很妥貼地體現(xiàn)了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nóng)村社會生活內(nèi)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梅花贊原文作者篇二
梅嶺花初發(fā),天山雪未開。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
梅嶺花朵盛開的時候,天山的雪還沒有融化。
有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開滿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邊緣處又像是落了一層積雪。
因著風兒的吹拂片片梅花飛入舞女的.廣袖中,又混雜著脂粉飄向女兒家的妝臺。
幾萬里廣袤荒涼的匈奴之地籠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也還無從知曉。
這首詩由梅嶺的梅花開放,聯(lián)想到遙遠的邊塞,仍然處于嚴寒之中,忽發(fā)奇想,覺得仿佛眼前花似雪,彼處雪似花,于是遙遠的空間阻隔便消彌于錯覺之中。然而一旦清醒,才想起征人遠在萬里之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春天到了也不知歸來。詩人從小處入手,細膩婉轉(zhuǎn),但筆鋒一轉(zhuǎn),描寫塞外征人,升華了詩的主旨。
盧照鄰此詩在梅花和雪花的形態(tài)顏色相似上做文章,利用這一簡單的比喻構(gòu)成了兩個白色世界的奇異混淆,讀來既新穎又奇特,描繪了一幅美麗奇妙的畫卷。
雖說是混淆的,分不清是梅是雪,但梅和雪的世界卻是對立的:冰天雪地的匈奴地區(qū)和婉約柔美的中原地區(qū)。
詩中的“開”字也起到了雙關(guān)的作用:在北方,雪尚未“開”,“開”指“開花”,也指“開化”,即謂匈奴的邊塞地區(qū)處于較落后的境地,還沒有得到中華文明的開化。
盧照鄰,初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盧照鄰望族出身,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jīng)典。
梅花贊原文作者篇三
[宋代]史達祖
故人溪上,掛愁無奈,煙梢月樹。一涓春水點黃昏,便沒頓、相思處。
曾把芳心深相許。故夢勞詩苦。聞?wù)f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詠物詞在南宋時已發(fā)展成熟,周邦彥人稱“縝密典麗”,“富艷精工”,史達祖繼承了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而其除了字鍛句煉外,又使情景融合無際,更加渾融。
上片寫溪上月下賞梅情景。詞人自號梅溪,作詞一卷也以梅溪二字命名,愛梅之情可見一直很深。他曾往好友張镃(功甫)南湖園中賞梅,《醉公子·詠梅寄南湖先生》云:“秀骨依依,誤向山中,得與相識。溪岸側(cè)?!窈髩艋旮簟O嗨及刁@清吟客。想玉照堂前、樹三百?!痹V說與梅花溪畔相識,鐘愛情深,別后夢魂相隔,相思暗驚,弄得多情鬢白,剪愁不斷,沾恨淚新。這首《留春令》在詞意和感情上與此極為相似,由詞意可知詞人是大約在春天的一個傍晚來到梅花溪的。此時太陽落山,月亮升起皓空,但見那梅樹在明月清光的映照下,銀光素輝,清奇幽絕,分外動人。可是,那梅樹梢頭卻因暮色尚未散盡,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朧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雪容。這情景對一心賞梅,愛之情深的詞人來說,自然是很掃興的,心中不覺浮起難以抑制的怨愁,顯出百般無奈的神情,因而以清空騷雅之筆寫出兩句奇妙的詞句:“掛愁無奈,煙梢月樹?!鼻熬鋵懬椋缶鋵懢埃橛删吧?,妙合交融。其中“掛愁”很是形象,也是詞人愛用的字眼。他曾在《八歸》中說:“只匆匆眺遠,早覺閑愁掛喬木。應(yīng)難奈,故人天際,望徹淮山,相思無雁足?!边@“掛愁無奈,煙梢月樹”八個字,清辭奇思,深得詞家三昧。姜夔說:“邦卿詞奇秀清逸,有李長吉之韻,蓋能融情景于一家,會句意于兩得?!本痛硕?,實在是恰切之評。過拍兩句:“一涓春月點黃昏,便沒頓、相思處”,寫詞人月下徘徊,愁思難釋的情景。暮色已濃,明月倒映,把一涓春水照得上下透明,打破了溪上昏暗的暮色,仿佛一切都無所隱匿,連詞人的滿懷相思也沒有可安頓的地方,真?zhèn)€是“寸心外,安愁無地”,閑婉深曲的細膩感情在低低的訴語中得到全面的吐露?!按涸隆?,一作“春水”。水字不如月字。用月字,既寫月光月色,又映帶出水光水色,水月相融的清美含蓄意境宛然可見。句中的“點”字形象地寫出月光映澈溪水,點破黃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點破黃昏又富有一種動態(tài)感,化靜為動,饒有情趣。
下片寫月下的回憶和遐想。第一句“曾把芳心深許”,上承“相思”二字,用擬人化手法敘說梅花相愛情深,曾兩情相悅,此時猶沉浸在昔日歡愛的回憶中。梅花本來無情,而詞人以情觀花,故而花亦有情。但“相思一度,秾愁一度”吧,美好的時光已經(jīng)逝去了,往事猶記,舊情依然,魂牽夢隨,柔情似水,滿腹衷腸,急切欲訴,卻又思緒紛亂,欲說又不知從何說起,于是悲戚戚地吐出一句:“故夢勞詩苦!”這個“苦”字,是相思之苦、想說而說不出的苦,感情份量很重,著力表達了詞人對梅花相愛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當他無計可訴相思的`時候,驀然想起東風或能傳達相思之苦,是它最先把春的信息帶給梅花。所以殷切地盼望這多情的使者能把刻骨的相思帶給梅花??墒?,聽說多情的東風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迷戀著梅花沁人的幽香,難以拿它作使者了。因而詞人無限哀怨地說出末結(jié)兩句:“聞?wù)f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睂懙竭@里,詞人的心頭更加沉重了。雖然梅留東風只是“聞?wù)f”,未必是真,但在詞人想來,疑慮難釋。只能失望地將之當真。怨恨、痛苦、失望、悲傷的復雜感情一齊涌了出來。
從這結(jié)尾兩句來看,詞人詠梅花,似別有懷抱,但詞人卻未未明,大概是留給有心的讀者探尋其心曲的奧妙吧。這首小令不寫形而寫神,不取事而取意,對所詠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見梅字而處處梅在,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詞意深曲含蓄,詞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語,妥貼輕圓,確為詞中俊品。
梅花贊原文作者篇四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zhì)。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的雜樹,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請問你為何會如此?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jié)果實。那些只會在春風中搖蕩,在春日里嫵媚的,你一定會飄零在寒風中追逐,因為你徒有在寒霜中開花卻沒有耐寒的本質(zhì)。
中庭:庭院中。
咨嗟:贊嘆聲。
君:指“偏為梅咨嗟”的詩人。
這句是假托雜樹的問話: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
其:指梅。
作花:開花。
作實:結(jié)實。以下是詩人的回答。
爾:指雜樹。
霜華:霜中的花。華,同“花”。
《梅花落》厲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了這首前所未見的雜言詩。
下面是詩人與雜樹的對話。 “問君何獨然?。這句是假托雜樹的問話: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呢?詩人答道,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曰,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zhì)?!薄澳钇?。之。其。,謂梅花; “念爾”之“爾”,謂雜樹。全句意為,因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jié)實,而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桂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zhì)。在此,詩人將雜樹擬人,并將它與梅花放在一起,用對比的方式加以描繪、說明,通過對耐寒梅花的贊美,批判了雜樹的軟弱動搖。兩者在比較中得到鑒別,強化,可謂相得益彰。
本詩主要是托諷之辭,采用雜言,音節(jié)頓挫激揚,富于變化其一褒一貶,表現(xiàn)了詩人鮮明的態(tài)度。這與作者個人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鮑照“家世貧賤。, (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他痛恨門閥土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tǒng)治深為不滿,因此,他那質(zhì)樸的詩句申明確表示了對節(jié)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贊揚。這里還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quán)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陜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梅花贊原文作者篇五
梅花
宋代:王安石
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
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
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
白玉堂前有一棵梅花樹,梅樹花謝花開,卻不知為誰而開為誰而謝。
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
年復一年,不見旁人相惜,唯獨那吹拂的春風,每年歸來相探。
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
白玉堂:神仙所居。亦喻指富貴人家的邸宅。
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
唯有:只有,唯獨。
這首詩前兩句很有《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自憐之意,后兩句的春風一年一度的相惜,有傳達出一種惆悵和無奈之感,但是還是有感謝之意在,或許花落花開不為春風,但是春風卻依然牽掛。作者的惆悵自憐情懷顯露無疑,孤芳難自賞,唯有春風來。詩句當中自然也有對春風的感激。
鑒賞這是一首集句詩,即集合前人詩句而成。集句體詩,始于漢魏間詩人應(yīng)璩、傅咸,唐人稱為“四體”,至宋時盛行。王安石最為擅長,能因難見巧,信手拈來,頃刻而就。這首“梅花”絕句(《王文公文集》卷七九題作《送吳顯道》),系截取唐宋四位詩人的詩句,經(jīng)過巧妙組合,賦予新意,而又辭氣相屬,如出己手,無牽強湊合的痕跡。 “白玉堂前一樹梅”,出自唐代詩人蔣維翰的《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樹梅,今朝忽見數(shù)花開。兒家門戶尋常閉,春色因何入得來?”(《唐人萬首絕句》卷十二)“為誰零落為誰開”乃是唐代詩人嚴憚《惜花》中的一句:“春光搏扔歸何處,更向花前把一杯。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
(同前卷三七)而“唯有春風最相惜”則是唐代詩人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中的詩句:“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唯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保ā短迫巳f首絕句》卷二五)最后一句“一年一度一歸來”則出自宋初瞻光茂妻的《寄遠》:“錦江江上探春回,消盡寒冰落盡梅。爭得兒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歸來?!保ā端卧娪浭隆肪戆司牛┰娭械拿坊?,既有“零落”又有“開”,表明了詩人對萬事萬物變化無常的感受,讓讀者在看到花木零落的同時,又欣賞到梅花迎春、春光明媚的景色。一年一度的冬去春來,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這首詩主要是借原詩句所包含的情緒色彩和象征意蘊,來顯示與烘托一種朦朧迷離的內(nèi)在心境。晚年的王安石心境確實有所變化,從傾向改造世俗社會轉(zhuǎn)向追求個體生命的價值,從為人轉(zhuǎn)向為己,個人的自由在他心目中更加重要。他已經(jīng)超越了世俗與入世的分別,體會解脫的自在,體會融入自然的恬靜,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梅花贊原文作者篇六
朝代:宋代
作者:陸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一樹梅花長在背陰的山谷,加上枝條伸向北方,陽光終年罕至,所以每年開花總是比較遲。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氣節(jié)、優(yōu)美的風度?……要知道,當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蓋、最為酷烈的嚴冬時節(jié)啊!
這實際是一首標準的況物自比的詠梅詩。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文武雙全,年輕時意氣風發(fā),曾有一首詞自贊:“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北彼螠鐕?,是陸游一生中永遠的痛,他一懷忠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國人都熟悉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的詩句,這首詩所表達的情緒也是相通的,反應(yīng)的是在詩人特有的政治處境下,心念復國,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
從詩比較明朗的格調(diào)上看,這應(yīng)是陸游中年時期的作品,當時的政治空氣應(yīng)該是,偏安勢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處境至為嚴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說的是詩人自忖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quán)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年復一年的等待并沒讓他感覺到絕望,“自分”二字準確地傳達出了他的這種心態(tài)。
要知道,在當時的氛圍中,能保持這樣比較舒解,比較積極的心態(tài)并不容易!
濃烈的詩情畫意,夾雜著無法言說的身世之感,虛實相照,渾然一體,烘托出一種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慣有風格,也是我們的祖先奉獻給世界文學寶庫的一份獨到財產(chǎn)。
梅花贊原文作者篇七
詠紅梅花得“紅”字
朝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喜笑東風。
魂飛庾嶺春難辨,霞隔羅浮夢未通。
綠萼添妝融寶炬,縞仙扶醉跨殘虹。
看來豈是尋常色,濃淡由他冰雪中。
(出自《紅樓夢》第五十回。)
(1)芳菲:花草香美。
(2)“沖寒”句:意即“先喜(紅梅)沖寒迎東風而笑”。
(3)“魂飛”句:意思是紅梅若移向大庾嶺,其景色就與春天很難區(qū)別了。大庾嶺即梅嶺,盛植梅花。借“庾嶺”點出梅花,借“春”點出色紅。
(4)“霞隔”句:用隋代趙師雄游羅浮山夢見梅花化為“淡妝素服”的美人與之歡宴歌舞的故事。見《龍城錄》。用“霞”喻花紅。用“隔”、“未通”,因趙師雄所夢見的羅浮山梅花是淡色的,與所詠的紅梅不同。
(5)“綠萼”二句:意思是紅梅似燃著紅燭、添加了紅妝的萼綠仙子,又如喝醉了酒在跨過赤虹的白衣仙女。綠萼,梅花綠色的.稱綠萼梅,這里借梅擬人,說“萼綠”,即仙女萼綠華,所以說“添妝”,與下句取喻相類?!对鲅a事類統(tǒng)編·花部·梅》“萼綠仙人”注引《石湖梅譜》:“梅花純綠者,好事者比之九嶷仙人萼綠華云?!眾y,指紅妝,紅衣、胭脂等皆屬。寶炬,指紅燭。宋代范成大《梅》詩:“午枕乍醒鉛粉退,曉妝初罷蠟脂融?!笨c仙,原本比喻梅花。扶醉,醉須人扶。以“醉”顏點出花紅。殘虹,虹以赤色最顯,形殘時猶可見。南朝江淹《赤虹賦》:“寂火滅而山紅,余形可覽,殘色未去。”也借以喻花紅。
(6)“看來”句:包含二義:一、花色美麗,不同尋常;二、梅花一般都是淡色的,用“豈是”來排除,是為了說紅梅。
《詠紅梅花得“紅”字》是《紅樓夢》中邢岫煙所作,該詩和《詠紅梅花得“梅”字》、《詠紅梅花得“花”字》都出自小說第五十回。書中眾人在蘆雪庵聯(lián)句,賈寶玉寫詩“落了第”,被罰往櫳翠庵折紅梅花。大家又叫新來的邢岫煙、李紋、薛寶琴每人再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紅”、“梅”、“花”三字做韻。專命折得紅梅的賈寶玉做一首《訪妙玉乞紅梅》詩。
隨著封建制度日趨衰落,當時的豪門,特別是貴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虛,做詩成了一種消磨時光和精力的娛樂。他們既然除了“風花雪月”之外別無可寫,也就只得從限題、限韻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說中已換過幾次花樣,這里每人分得某字為韻,也是由來已久的一種唱和形式。描寫這種詩風結(jié)習,客觀上反映了當時這一階層人物的無聊的精神狀態(tài)。
從人物描繪上說,邢岫煙、李紋、薛寶琴都是初出場的角色,應(yīng)該有些渲染。但她們剛到賈府,與眾姊妹聯(lián)句作詩不應(yīng)喧賓奪主,所以蘆雪庵聯(lián)句除薛寶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眾人接著要她們再賦紅梅詩,是作者的補筆,借此機會對她們的身份特點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過詩句來暗示的。作者曾借王熙鳳的眼光介紹邢岫煙雖“家貧命苦”,“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樣,卻是個極溫厚可疼的人”(《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她的詩中紅梅沖寒而放,與春花難辨,雖處冰雪之中而顏色不同尋常,隱約地包含著這些意思。
梅花贊原文作者篇八
周邦彥〔宋代〕
粉墻低,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露痕輕綴。疑凈洗鉛華,無限佳麗。去年勝賞曾孤倚。冰盤同宴喜。更可惜,雪中高樹,香篝熏素被。
今年對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飛墜。相將見、?翠丸薦酒,人正在、空江煙浪里。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
本詞的特點是在詠梅中打入個人身世之感,但不是用如林逋在《霜天曉角》中“誰是我知音,孤山人姓林”等直抒其情的語言來表達,而是用前后盤旋、左顧右盼、姿態(tài)橫生的手法,多方位、多角度地來體現(xiàn)自己的情感。宋代黃升在《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中云:“此只詠梅花,而紆徐反復,道盡三年間事,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p>
詞作的上片先從眼前的'梅花著手,敘寫其風神,再回想去年觀賞梅花之情形,展示其風姿依舊?!胺蹓Φ?,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露痕輕綴,疑凈洗鉛華,無限佳麗”。詞人官舍的低矮粉墻頭伸出一棵梅樹,盛開的梅花格外引人注目。只見梅花上還留有露水痕跡,有如美人洗卻脂粉,更顯得天生麗質(zhì)。這里“依然”二字埋下了敘寫去年梅花風采的伏筆?!般U華”,此指婦女擦臉的粉。曹植《洛神賦》有“芳澤無加,鉛華不御”。接著詞人便轉(zhuǎn)入去年賞梅之回想:“去年勝賞曾孤倚,冰盤同宴喜”。這是去年賞梅之第一層,敘寫自己客中寂寞,獨自一人持酒賞花。梅花盛開,又恰逢“宴喜”,更映襯詞人的孤寂。“冰盤”句,化用韓愈《李花》詩:“冰盤夏薦碧實脆,斥去不御慚其花”句意?!氨P”,即白瓷盤。第二層“更可惜,雪中高樹,香篝熏素被”,這三句是說,一眼望去,高聳橫逸的梅樹被厚雪所覆蓋,宛如香篝上熏著一床潔白的被子,煞是逗人喜愛。“香篝”,指里面放香用來熏烘衣物的熏籠。
詞作下片,詞人的思緒又回到今年眼前的對花,并由此想象以后當青梅可佐酒時,自己又將飄泊于江湖上,而只能夢想梅花之倩影了。“今年對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詞人敘述自己,離別在即,故亦無閑情逸致對花仔細觀賞,故曰:“對花匆匆”。在此情形下對花,似亦覺花含有離恨,呈現(xiàn)愁悶憔悴之情。這與詞人在《六丑》中寫薔薇花“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寫法同出一機抒,花之有恨、有愁,其實都是詞人的移情作用。次三句“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飛墜”,描寫梅花凋落。詞人凝神駐足,想吟詠一首惜別之詞,忽見梅花朵朵飄墜于青苔之上。這一筆似實又似虛,既可理解為是實寫;又可理解為仍是詞人的移情作用,它象征了詞人心中在流淚,接下詞人即展開想象,“相將見、脆丸薦酒,人正在、空江煙浪里”,這幾句承上人花相逢、花落、而想象至梅子可供人就酒之時,自己卻正泛舟飄泊于空江煙浪之中。這里借寫與梅天各一方,實則暗傷羈旅飄泊之苦。歇拍句又順此思路進一步想象:“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詞人推想,此后自己天涯飄零,只能在夢中再去見那枝黃昏夕照下橫逸凄清的梅花了。這夢中之梅影與開頭現(xiàn)實中的照眼之梅遙相呼應(yīng)。
整首詞作不是客觀地、呆板地來描寫梅花的形與神,而是循著詞人自己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去寫梅花之變化;時間跨度大,以今年為軸心,貫串去年和明年,刻畫了梅花,也刻畫了自己,通篇寫得紆徐反復,委婉曲折,很耐人尋味。又,前人也多認為該詞有所寄托,《云韶集》云:“此詞非專詠梅花,以寄身世之感耳?!薄掇@詩選》云:“總是見官跡無常,情懷落寞耳,忽借梅花以寫,意超而思永。言梅猶是舊風情,而人則離合無常;去年與梅共安冷淡,今年梅正開而人欲遠別,梅似含愁悴之意而飛墜;梅子將圓,而人在空江之中,時夢想梅影而已?!睉?yīng)該說,這些評說都較符合詞作實際。
周邦彥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兆跁r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diào)。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diào)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梅花贊原文作者篇九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說它是花。春天卻未到來。說它是雪,卻幽香無比。冒著嚴寒,傍著竹林,在鄉(xiāng)村的農(nóng)舍綻放。
無論是生長在荒野人家還是在亭臺水榭的富貴之鄉(xiāng),都是一樣的盛開。
野人家:野外村民家。
一般:一樣,同樣。
這是一篇不同凡響的詠梅佳作。
上片詠梅、惜梅。前兩句詠嘆梅花的出類拔俗。它不同凡花,雖春未到卻獨自沖寒而開;它潔白似雪,但冰雪卻不具備它那醉人的幽香。后兩句惋惜梅花的孤獨寂寞。它雖傲姿凌霜,暗香襲人,卻獨處僻鄉(xiāng),無人欣賞。
下片贊梅。把梅栽在“竹籬茅舍”也罷,把梅栽在“玉堂瓊榭”也罷,它都不改初衷:“兩地不同栽,一般開?!?/p>
此詞不僅描繪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雖懷才不遇卻不肯放棄操守而隨波逐流的情懷。在寫法上,盡管通篇無一“梅”字,卻使人感到筆筆都在寫梅;盡管筆筆都在寫梅,卻又使人處處都聯(lián)想到作者。構(gòu)思巧妙,富于比興,堪稱詠梅佳作。
鄭域,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光宗紹熙中前后在世。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曾倅池陽。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隨張貴謨使金,著有燕谷剽聞二卷,記金國事甚詳。嘉定中官行在諸司糧料院干辦。域能詞,花庵詞選中錄存五首。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輯有《松窗詞》一卷。楊慎《詞品》卷四謂其《昭君怨》詠梅詞“興比甚佳”,又《畫堂春·春思》詞“樂府多傳之”。
梅花贊原文作者篇十
西江月·梅花
宋代: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么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翻嫌一作:常嫌)
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xiāng),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它淡雅的姿態(tài)有著神仙般的風致。海仙經(jīng)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即使梅花謝了,而梅葉仍有紅色。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梅花云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稱。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濕熱之氣。冰姿:淡雅的姿態(tài)。仙風:神仙的風致。芳叢:叢生的繁花。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涴:沾污,弄臟。唇紅:喻紅色的梅花。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p>
此詞當為悼念隨作者貶謫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詞中所寫嶺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紅,高情逐云,不與梨花同夢,自有一種風情幽致。上闋通過贊揚嶺南梅花的高風亮節(jié)來歌贊朝云不懼“瘴霧”而與詞人一道來到嶺南瘴癘之地;下闋通過贊美梅花的艷麗多姿來寫朝云天生麗質(zhì),進而感謝朝云對自己純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為知己的情誼,并點明悼亡之旨。全詞詠梅,又懷人,立意脫俗,境象朦朧虛幻,寓意撲朔迷離。格調(diào)哀婉,情韻悠長,為蘇軾婉約詞中的佳作。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xiāng),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tài),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jīng)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shù)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翻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梨花云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曉云”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云”,可以認為是朝云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托,其中蘊有對朝云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lián)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jié)句,斯為絕妙?!币赃@一標準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藝術(shù)技巧的精湛。
梅花贊原文作者篇十一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說它是花。春天卻未到來。說它是雪,卻幽香無比。冒著嚴寒,傍著竹林,在鄉(xiāng)村的農(nóng)舍綻放。無論是生長在荒野人家還是在亭臺水榭的富貴之鄉(xiāng),都是一樣的盛開。
這是一篇不同凡響的詠梅佳作。
上片詠梅、惜梅。前兩句詠嘆梅花的出類拔俗。它不同凡花,雖春未到卻獨自沖寒而開;它潔白似雪,但冰雪卻不具備它那醉人的幽香。后兩句惋惜梅花的孤獨寂寞。它雖傲姿凌霜,暗香襲人,卻獨處僻鄉(xiāng),無人欣賞。
下片贊梅。把梅栽在“竹籬茅舍”也罷,把梅栽在“玉堂瓊榭”也罷,它都不改初衷:“兩地不同栽,一般開?!?/p>
此詞不僅描繪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雖懷才不遇卻不肯放棄操守而隨波逐流的情懷。在寫法上,盡管通篇無一“梅”字,卻使人感到筆筆都在寫梅;盡管筆筆都在寫梅,卻又使人處處都聯(lián)想到作者。構(gòu)思巧妙,富于比興,堪稱詠梅佳作。
梅花贊原文作者篇十二
清朝 曹雪芹
疏是枝條艷是花,春妝兒女競奢華。
閑庭曲檻無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夢冷隨紅袖笛,游仙香泛絳河槎。
前身定是瑤臺種,無復相疑色相差。
(出自《紅樓夢》第五十回。)
(1)“春妝”句:為紅梅花設(shè)喻。春妝,亦即紅妝之意。
(2)“閑庭”二句:通過寫景含蓄地說梅花不是白梅,而是紅梅。余雪,喻白梅。唐代戎昱《早梅》詩:“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春雪未消?!甭湎迹骷t梅。宋代毛滂《木蘭花·紅梅》詞:“酒暈晚霞春態(tài)度,認是東君偏管顧?!遍e庭,幽靜的庭院。
(3)“幽夢”句:意思是隨著女子所吹的凄清的笛聲,梅花也做起幽夢來了。以“冷”、“笛”烘染梅花,以“紅袖”的“紅”點出花的顏色。
(4)“游仙”句:意思是梅花的香氣使人如游仙境。乘槎游仙的傳說,見《博物志》記載:銀河與海隔空相望,居住在海島的人,年年八月定期可見有木筏從水上來去。有人便帶了糧食,登上木筏而去,結(jié)果碰到了牛郎和織女。泛,飄浮,乘舟。絳河,傳說中仙界之水。《拾遺記》:“絳河去日南十萬里,波如絳色。”乘槎本當用“天河”、“銀河”,而換用“絳河”,是為了點出花的紅色。槎,木筏。
(5)瑤臺:仙境。詠梅詩詞多有此類比喻,如杜牧《梅》詩:“掩斂下瑤臺。”瑤臺種,就是說它是“閬苑仙葩”。
(6)“無復”句:不要因為紅梅花不夠艷麗而懷疑它曾是瑤臺所種。
大家又叫新來的邢岫煙、李紋、薛寶琴每人再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紅”、“梅”、“花”三字做韻。專命折得紅梅的賈寶玉做一首《訪妙玉乞紅梅》詩。
隨著封建制度日趨衰落,當時的豪門,特別是貴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虛,做詩成了一種消磨時光和精力的娛樂。他們既然除了“風花雪月”之外別無可寫,也就只得從限題、限韻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說中已換過幾次花樣,這里每人分得某字為韻,也是由來已久的一種唱和形式。描寫這種詩風結(jié)習,客觀上反映了當時這一階層人物的.無聊的精神狀態(tài)。
從人物描繪上說,邢岫煙、李紋、薛寶琴都是初出場的角色,應(yīng)該有些渲染。但她們剛到賈府,與眾姊妹聯(lián)句作詩不應(yīng)喧賓奪主,所以蘆雪庵聯(lián)句除薛寶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眾人接著要她們再賦紅梅詩,是作者的補筆,借此機會對她們的身份特點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過詩句來暗示的。薛寶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閨秀,豪門千金的“奢華”氣息比其他人都要濃些。小說中專為她的“絕色”有過一段抱紅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她的詩猶如是在作自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