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著讀后感篇一
我媽總是擔心我會越活越孤單,怕以后孤身一人,客死于他鄉(xiāng),連一個埋我的人都沒有。
我知道她的擔心,她太了解我的性格。自卑且自負,孤單又不知道如何融入人群。
她總試圖用在我情緒低落時候給我講些自己周圍的事和人,自己種的芝麻谷子今年長的可高了,隔壁鄰居搬走了,然后讓我放寬心,時日還長,別想太多。講到最后,以我的不耐煩告終,因為我早已忘了村里的地,地里該怎么種的的種子,我告訴她,別和一個精神病講道理,你的道理在他那里是把尖刀。
我時常想,或許他們沒有送我讀書,我會比現在快樂的多,在東山放羊,西山種地,傻呵呵的娶個老婆,生個孩子,在北山的山腰蓋個房子,然后平平淡淡過日子。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活的不開心,我同學說這是矯情。
我原來一直以為自己看了那么多書,知道那么多道理,但是我依舊沒能過的很好,我百思不得其解,卻依舊到處給人講道理,勸人好好活。
知道我后來的自以為是,工作后我自以為經歷過確切的講是看過那么的生命流逝,自己應該可以結合那些道理讓自己更加闊達,讓自己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
于是,我給老l講道理,我告訴她什么才是好好活,什么才是康莊大道。只是她聽不進去,我知道她抑郁癥犯了,越說越激動,摔碎邊上的盤子,要拉開自己的手腕,我都蒙了。我從來不知道講道理能殺人,還自以為是的和她講道理。
或許是太脆弱,或許是性格,也或許是后天經歷。
我和人一直舉《活著》的例子,結局是牽著牛的李富貴。為什么要牽頭牛呢?人性哪有道理可言?一個瘋子就更沒有道理可言了。
某些人,垮掉了。
悄悄的,像個人是的,悄悄的跨掉了。
l說從來不奢望有個人去深入了解自己,也不需要誰雪中送炭,只是希望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留些口德,也不要自以為是,在一場自以為是的道理里殺死一個脆弱的靈魂。
活著讀后感篇二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十分沉默十分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三毛
暑假一次在書城轉悠選書,一位剛參加完高考在店內打工的高中生向我推薦了余華的作品《活著》、《第七天》,便買來拜讀。讀完個性感受到作家余華善于對死亡,殘酷,陰暗進行冷靜、細致的描述,“用文字制造疼痛”。看他的文字,也許多年以后你已經忘了他的情節(jié),但是他的文字帶來的那種直撮心底的疼痛感是無論多久依然清晰地的!
余華說:“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潛力,對世界樂觀的態(tài)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我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
讀完此書,情緒是沉重的。這本薄薄的題為“活著”的小說,一路走來,卻充滿著死亡,悲傷,苦難。主人公福貴不曾得福,未有富貴。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相繼離去,只留下他,和一只同樣風燭殘年,同樣叫做福貴的老牛,在夕陽下相伴而去的背影。千鈞一發(fā),讓一根頭發(fā)去承受千鈞的重壓,它沒有斷。合上書,回想福貴的一生,不禁慨嘆:人僅僅是與萬物一樣的物質存在,其本身沒有任何好處。
也許,《活著》不是當今最杰出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但薄薄的小冊子一旦翻閱起來卻尤感滯重。總有那么一些細節(jié),不經意間就會打動你!福貴雖然歷經苦難,但是他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一個人一生的故事。旁人眼中福貴的苦難一生,而對于自己感受一生的福貴,也許更多感受到的是歸于平靜的幸福。我喜歡微笑著讀福貴與老牛的對話:“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阿?!逼鋵嵾@但是是老人編出來的。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牛,老牛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高興,耕田也就起勁啦?!袄先索詈诘哪樤陉柟饫镄Φ檬稚鷦樱樕系陌櫦y歡樂地游動著,里面鑲滿了泥土,就如布滿田間的小道?!?/p>
命運,讓災難與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讓他的至親至愛,一個個記憶中鮮活的生命,相繼在他毫無防備中離開,徒留悲涼黃昏中,墳冢前,一雙顫抖著的雙手,和一雙空洞的眼眸。命運,也賦予了他一種沉重的職責,讓他在失去至親的巨大悲痛中,放棄了隨之而去的解脫,而選取了留在這個悲傷的世界,去照顧健在的親人,去盡自己活著的職責。
命運,也恩賜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來一個賢惠能干的好妻子,無怨無悔,傾盡一世溫柔,陪他終老一生,以至于,他能夠在她最后的日子里,背著她,在落日余暉的田野中,靜靜地走著,懷舊地訴說著,欣慰地笑著,悄悄地哭著,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苦難中忍耐,在忍耐中堅強,在堅強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難。朝朝暮暮,不斷輪回。我想,這便是活著吧。
活著讀后感篇三
真希望自己好像從未活過,最好像流星,劃過即逝。也可以像夏天的蟬,知知的叫個幾天幾個星期。
你存在著即是一件苦差事。你得經歷許多難以想象的事情,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你無法預知明天的太陽到來之時,他會帶著怎樣的光色。也許在明天,下一輪太陽升起之時,有些人有些事,就從此與你擦肩而過。
你渴望有個人知道你,了解你,就像月亮了解太陽落下她就要升起一樣。
你渴望被照顧,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安慰??墒呛芏嗍虑槎己孟癫钜稽c點一樣。
很多事你只能暗暗埋在自己的心里,因為新的記憶會隨著歲月的增長慢慢吞噬舊的記憶?;钪匆环N修行,一種歷練。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難處,你無法選擇自己的身世。不過既然出生,你就得竭力得好好活著,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為了自己。
活著讀后感篇四
導語《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zhàn)、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后所有親人都先后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下面小編為您推《活著》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出自余華的短篇小說《活著》的自序。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每當讀這本書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其實都不算什么,人總是這樣,如果他沒有體會到真正的痛苦,他會天真的以為他所面臨的是天大的困難,所以便憂郁困惑,一籌莫展。讀了這本書便給了我莫大的勇氣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這是一個人從生到死都在追求的東西,也是一個人人生價值的所在,但往往還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們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讀了《活著》這本書后的感悟來淺談我對“幸?!钡囊恍┛捶ò?
活著,是為了什么而活?還是單純的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是大自然賦予我們最基本的能力,簡單的兩個字卻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現實卻給了我們太多的苦難、無聊和平庸。而我們只能一點一點的去忍受,去擔負起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在經過一次又一次地披荊斬棘后才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主人公叫“福貴”,一個在現代人看來略顯俗氣的名字,可是卻代表了那個年代天下父母親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貴?也許他們并不知曉,他們既單純得可愛,也愚昧到可悲。于是一個個悲劇就此誕生,出生在富貴家庭的福貴并沒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富貴,他的人生還是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著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貴。想來也是警醒我們每個人:今天你所擁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緊,明天也許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福貴的一生可謂當時底層社會的一個縮影,勞苦大眾對于生活的磨難只有堅忍,而沒有力量去改變他。賭光家財,氣死老父,他的人生從平坦大道走向了死胡同,但最可貴的是他乘著自己年輕氣盛,以狂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他這一生中最愛的女人—家珍。他的幸福大門為家珍而開,也從未關過。
福貴的一生是那么的漫長也是那么的短暫,讓我強忍悲痛來復述他的一生吧!成親不久,賭光家財,氣死老父,同時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質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強行帶走懷孕的媳婦,好在家珍最后回來了;外出買藥,不幸被國民黨抓壯丁,戰(zhàn)場上撿了一命,但也許是他的母親一命換一命的吧;回到家以為全家四口人可以安心過上好日子了,不料兒子有慶十三歲時卻因為救人獻血過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兒鳳霞人機靈漂亮,但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本來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難過,還好找到了一個能當半個兒子的女婿—二喜;在以后的這段時間里恐怕是福貴一輩子中最快樂的時候了,女婿對他們很好,全家其樂融融,但可怕的事又發(fā)生了,女兒鳳霞在醫(yī)院生孩子的時候死去了;不久之后他生命中最珍愛的人,終于承受不了打擊離他而去;但好歹他還有爺孫三人相依為命,沒過幾年二喜因為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個六口之家,還剩兩個人,但命運覺得給他的痛苦還不夠多,再一次奪走了他只有六歲大的外孫的生命。一個遲暮之年的老人,經歷了如此多的'生死離別,卻依然堅強得活著。因為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種很大的幸福;因為他知道,上天讓他活著是去努力追求幸福的,盡管幸福離他很遠,盡管只剩他一個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棄,明天也許幸福就來到他身邊了。有人說過幸福就像一只翩翩蝴蝶,你永遠也追不上它,但它卻在不經意間落在你的肩上。
寬容、善良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為了救他戰(zhàn)友春生的老婆才不幸死去的,一開始家珍不肯原諒春生,但大家經歷了提心吊膽的文革后,命運悲苦的他們還是重歸于好,所以遭遇不幸卻依然懂得寬容的福貴仍然是幸福的,他用寬容和忘卻來清除痛苦,讓內心有更多的空間來容納幸福。
也許我們所看到的,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但我相信任何人都會被他這種堅強所打動,從而來堅強地面對自己的人生。也許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但也許能寬若天地。
幸福只是內心對生命流轉的一種感受和領悟,而這種感覺不在于它的長短,但只要我們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經獲得了幸福。
在貧苦的邊緣,幸福仍然可以光顧,在光鮮的背后,幸福也許仍然味同嚼蠟。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所處的環(huán)境,而在于你所營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擁有了什么,而是在于你內心感覺到了什么。做事遵循于本心,幸福就可以很簡單,幸福的內心才是成就我們幸福人生的主體。
積極追求幸福是沒有錯的,但我們在匆忙趕路的時候,卻忘記了祝?!,F在的我們似乎都處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一直在忙,一直在往前趕,以為拼命趕路的我們會在某個終點獲得幸福。于是在這種不能停止的追求當中,我們深感疲憊,卻一直不曾追到我們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個過程,如果我們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卻忘卻了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么我們是否幸福,都早已沒有了感覺。所以當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時候,適當慢下來,欣賞沿途的景和人,也許你會收獲不一樣的東西。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靈。就讓我們放飛心靈,感悟幸福吧!
活著讀后感篇五
生命原本脆弱,你卻要堅強的活著。活著才能感覺生活的幸福真諦,只有在你遭遇不幸時,你才知道你要珍惜生命,享受快樂。
活著這部小說用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闡述了一個凄婉悲慘的時代命運。活著經歷了中國歷的大動蕩時期:抗戰(zhàn)、內戰(zhàn)、大躍進。富貴自甘墮落輸掉了祖宅,氣死了父親,妻子家珍帶著兩個孩子獨自離開,他被抓去做了壯丁,家破人亡。
妻子家珍與富貴團聚,鳳霞卻成了啞巴,弟弟不幸夭折。我覺得最令人痛心的情節(jié)是有慶的死和鳳霞收獲幸福初為母親卻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命耗盡,生活的苦難告訴了他,只有在險些喪命時,才懂了幸福的真諦,人只有在孤獨絕望的時刻才會如此深切的想著一定要活著,一定要活著回家去。
中國在變,時代在變,人也在變,但是最痛莫不過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家珍親眼看著女兒死去,卻因為有經驗的接生員造成無法扭轉事實,這種母愛的痛又怎會輕易理解。
鳳霞生孩子出現反動的接生員,營造了一個幽默搞笑的氣氛,教授吃了七個饅頭撐暈過去,這種方式表現的時代的迂腐,不然種種悲劇是不會發(fā)生的,這種情節(jié)令人感到悲哀憤怒,讓人的生命再次被詮釋得脆弱。
《活著》,這是一部意味深長的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筆直的?;钪拍荏w會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活著才能體會到挫折和不幸所帶給我們的種種,才會更加珍惜生命,活著是一種證明,更是一種歷練。
生命原本脆弱,你卻要堅強的活著。
活著讀后感篇六
閻真教授的新書《活著之上》一經出版即獲得首屆路遙文學獎,并入選了“中國好書榜”。讀了之后,對當今知識分子的窘境深以為然。
為了配得上自己十幾年的寒窗苦讀,聶志遠不得不去爭,發(fā)論文要爭,提職稱要爭…,對清高的人,爭像就夠難看了,更多的無奈是爭得的這些東西,在現實生活中依舊不能“變現”。
聶志遠在奮斗的路上,先是差點丟了漂亮女友,被逼的結果,他反倒拿下了博士學位,算是過了丈母娘這一關。接著又為了房子和老婆的編制,他老婆被迫打掉了他倆的第一胎。這讓他覺得活得很沒尊嚴,可老婆的要求并不過分,她僅僅是想給自己的寶寶一個窩,這讓他覺得自己很沒用。
知識分子總幻想追求一種純粹的東西,比如學術、藝術、專業(yè),追求高尚就得相信“普世價值”的存在,相信原則、底線的存在。曹雪芹、李白、陶淵明等就都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氣質。
可現實中,特別是市場化推動經濟大發(fā)展的時期,鄉(xiāng)土社會的人情傳統與金錢為王的拜金風尚相結合,生出了一種怪胎,總是想占便宜、走捷徑。
中國鄉(xiāng)土文化中法制觀念相當薄弱,鉆規(guī)則的空子,人情和欲望總能達成。評獎、升職、發(fā)論文、爭項目…,哪哪都需要拉關系,走門路,聶志遠在無數次碰壁后,依舊放不下身段。
其實,即便在大學,妥協的人也是多數。他們也為自己找到了根據,那就是“相對主義”,相對主義否認普世價值,否認道德原則。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原則在口頭上還是要講的,可現實中,自己也需要適應當時環(huán)境狀況,與群體的共識保持一致,別人拉低下線,自己“端著”,那只能算無能。知行合一就這樣一分為二了,說是說,做是做。
聶志遠總記得西山腳下,那位教授給他講的曹雪芹生平。那份感動還在血液中流動,可他還是無數次被動搖,人性沒那么堅強,但他還是守住了最后的底線。不僅為自己,學生班干部選舉、出國名額、招工等等,都需要公正。
大學曾被看做一種“神圣殿堂”,如今全變了。善于鉆營的夢天書是他的同學,成績不如他,可他一路平步青云,博士、副教授、教授…副校長,每一步都走在了聶志遠的前面。
聶志遠再次回到西山去找曹雪芹故居,村子不在了,就是礙事的那棵老樹也被開發(fā)商用了藥。他在北風的呼嘯聲中,失去了方向…。
閻真教授的這部小說離他自己的生活最近,我也因此推斷它比《滄浪之水》更真切?!跋鄬χ髁x”是毒藥,它讓你放棄一切原則,它根本不承認底線這回事,一切都是計算,有得失,無正誤。什么才能讓一個人還配得上是知識分子呢?就是那份拒絕“相對主義”的堅守。
活著讀后感篇七
《活著》在“我”與福貴的交談中展開。福貴——一個看似普通的老人耐心地向“我”講述了他的一生。在他平緩的語調下他坎坷的一生卻如涓涓細流平緩得流入讀者的心坎。
作為地主的兒子,年輕的福貴沒有爭氣敗了家,從此,他拖妻帶女開始了他曲折的一生。他曾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差點死于槍炮下;之后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歷史大事件,歷經千辛萬苦卻不得不目送自我的親人一個個先于自我死去。經歷了無數的生離死別,福貴依舊樂觀的活著,甚至平淡無奇地向“我”述說他的一生。
“人們將生命中的錯誤聚集到一齊,創(chuàng)造出一個惡魔,叫命運。”《活著》讓我思考命運為何能夠這樣百般折磨一個人,讓他一下子從富貴的殿堂跌到一貧如洗的潦倒境地;讓他一下子從幸福美滿的天堂墜入孤獨一人的地獄??墒?,更多的是讓我思考在絕境中人對生的渴望有多么強烈;更多的是讓我領悟到歷經萬難后看淡一切的從容。
沒有人明白明天是什么樣貌,究竟是陰霾密布還是陽光燦爛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之后還有明天,只要生命沒有結束,永遠有下一個明天,永遠能夠期望著下一刻就是我們想要的幸福。
真正點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完美的期望。
我們懷著完美的期望,勇敢地走著,跌倒了再爬起,失敗了就再努力,永遠相信明天會更好,永遠相信不管自我再平凡,都會擁有屬于自我的幸福,這才是平凡人生中最燦爛的風景。
活著讀后感篇八
文章從一個普通農民的視角出發(fā),講述的是在歷史大背景之下一個普通農民福貴身上發(fā)生的故事,一葉而知秋。
早先的他是地主家的公子哥,吃喝嫖賭,不負責任,目無尊長,一切紈绔子弟的壞習氣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最終正如讀者想象的那樣,福貴敗盡了家財,淪落成為了一個窮光蛋。這樣一來,周圍人對他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這并不稀奇。但出乎意料的是,人們的改變竟有原則有標準,界限明確,是那么的明顯而迅速,連個過渡都沒有。福貴一筐筐地還錢,當最后一筐放在債主手上時,他的世界便在那一瞬間內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他的稱呼不同了,看他的眼光不同了,對他的態(tài)度也截然不同。人們前后不同的嘴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觸目驚心但卻無可奈何。
文章只不過是在簡單地講一個故事,但卻處處將社會的傷疤剝開來,把最丑陋卻又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大家看,是控訴,但更像是第三者在無奈的感嘆。
世事無常,即便潦倒,生活仍得繼續(xù),為了活著,福貴也不得不改變。變成了農民的福貴開始了他的新生命。他將擁有的是努力、忙碌、灑滿汗水的一生,卻也是苦痛、悲慘無奈的一生。書中人物的生活變故與歷史發(fā)展始終緊密結合。剛剛開始新生活的福貴,便趕上了抗戰(zhàn),不幸得被軍隊強行拉走,被逼上戰(zhàn)場、當炮灰,軍官蠻橫無禮,戰(zhàn)爭血腥殘酷,好不容易死里逃生。解放后,終于與家人相聚并分到了田地,可還沒開心兩天,卻趕上了斗地主。當年取代福貴成為地主的龍二,在他眼前被活活斗死。人生的境遇真是捉摸不定,若當年沒有被龍二騙盡了錢,也許現在上法場的就是自己??蛇€未來得及慶幸,大煉鋼鐵、公社運動便開始了,隨后又是數不清的饑荒與動蕩。世道滄桑,人生艱難,只有拼盡全力,才可勉強度日,日子艱辛得令人落淚,可又是無比的無奈,好容易有些開心的事,卻又總是好景不長。盡管拼盡全力,也只不過能維持生存,到最后連生存的權利甚至都被暗暗地剝奪,家人一個個的去世,最后還是一個人,只不過留下了一身傷痛,和黑白色的回憶。這讓人不由得聯想到了哥哥的霸王別姬,同樣是在那個多事之秋,時代不停地在變,人也在變,不變的是傷痛,和那悲慘的結局。但也卻正是因為悲劇,它才更加深刻,給人以深思。
在一片黑暗中,卻總有一些東西在閃閃發(fā)光,這光芒雖然微弱卻足以給人以安慰和希望,家人的寬容奉獻,相依為命,勞動者老實勤奮,任勞任怨,都讓人感動敬佩。但有時現實卻無比殘酷,連這為數不多的美好,都會被毀滅。
可人總要生存,我們還是會選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雖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著勝利??v然要擔當眾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盡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著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著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活著讀后感篇九
終是不敢再看一遍《活著》,苦難的經典,卻不存一絲希望,我想余華先生根本是不打算往好的方向寫!
主人公富貴,亦是一個悲慘的人。年少好賭,敗光家財,又氣死父親;后又陰差陽錯被征兵,未見母親最后一面;妻子無怨無悔,默默陪伴,也是勞苦一生;兒子有慶,未救他人而死,卻也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女兒風霞,難產而死;女婿兒喜也是一個苦命的人,一場事故而造成的人命;孫子苦根,竟是被活活噎死……勞累了半生,富貴終還是落得孤家一人!
整本書中只有幾處希望的存在,余華先生的文筆平淡,他著力刻畫了許許多多的悲慘生活,但又讓書中的富貴放不下活著的希望。通篇如此,也正是這樣,我看到上世紀千千萬萬的農民的縮影,那是怎樣的影子?是畸形的。是什么壓垮了他們的.脊梁?是文革,是災荒,是農民活著的困難!潦潦幾十頁,卻是中國自開國以來的歷史的濃縮,我們看到的,也絕非只是悲慘而已,還有的,是一個人活著的困難??!
我不禁聯想的我的父母,他們生活在社會基層,沒學歷,沒文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氣掙錢,養(yǎng)家糊口,解決溫飽問題。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放下活著的希望,為什么?不只是因為我,更是因為活著本不易!
活著就有壓力,但正是壓力,才讓我們感到自己還活著,心臟任然跳動,而并非是棺材中的枯尸,死氣沉沉。
我想富貴經歷了那么多苦難之后也明白了,人生老病死都是注定,這也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活好當下,不必糾結,畢竟新的一天太陽照常升起,地球依然在轉!
活著本就是一場不易的修行,何談容易?
活著讀后感篇十
余華的《活著》是一本很沉重的小說,沉重到令我不忍深讀。書評上有一句話,我認為評價這本書最貼切不過了,那就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著。
小說中的人物——主人公的親人、朋友,在主人公福貴平靜得近乎外人的講述中,在這個叫做活著的小說里一一死去。父親因福貴賭博輸掉全部家產氣極而亡,母親因福貴被抓充軍思兒心切而死,充軍期間身邊的戰(zhàn)友中彈而死,兒子有慶為老師獻血過量而死,閨女鳳霞因為難產而死,妻子家珍積勞成疾最終抱病而死,女婿春生在工地上被水泥板砸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最終年老體衰的福貴不得不與他在屠刀下救下性命的、也一樣年老體衰的、也取名為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地生活在一起??梢哉f,中國過去六十年的種種發(fā)生在底層勞動人民身上的幾乎所有苦難和艱辛,都在福貴身上發(fā)生了。
但是這本書也絕非只是單純地想通過福貴講述自己苦難的一生來表現人生的不易,而更多地展現的還是支撐著福貴的那些活著的希望??梢哉f,小說是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那就是:人為何而活著?古羅馬政治家西賽羅認為,人是為了思考而活著,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則認為,人是為了自愛而活著,而本書的主人公福貴卻說,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看這本書之前,曾經看過一個電視專題節(jié)目,節(jié)目中小說的作者余華這樣介紹了他寫這部小說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本說的主人公福貴就是這樣一個與命運友好相待的人:雖然是他一一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但他依舊堅韌。雖然他經歷了重重打擊,但他仍然樂觀的面對每一天,和與他相依為命地老牛一起認真的活著。有一句歌詞寫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對于福貴,或許是十分天注定,十分是態(tài)度吧!我想,作者寫這部小說,最想要讀者明白的恐怕是一個人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吧!無論命運對你眷顧或者虐待,你都要像福貴一樣認真仔細的對待她,韌性的活著。
是啊,生命中的很多苦難是不期而至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學學福貴,與命運開始一段友情呢?當命運將我們壓制得喘不過氣來,我們不防與命運握一個手,與之和解,建立一份友情,這份友情也許便消散了層層困苦。
春來秋去,光陰倐忽,生命的腳步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向盡頭。今天活蹦亂跳的人,明天有可能忽然消失。生命,不管你有過怎樣的甘甜或苦澀,終將歸于平淡。人世間的一切繁榮浮華,都不過是一場夢,所有的愛恨,最終都會像櫻花飄落,繁華而后憂傷。生命是如此倉促,總是遺憾太多。在生命的時間軸里,我們匆匆來,匆匆去,其結果是一樣的,只是過程不同,過程遠比結果快樂。
我們活著的理由有很多,為了這些理由,我們還活著?;钪臅r候,我們要真切地去體驗生命本身的安詳、真誠、善良和美好,因此我們必須要與命運和解,也因此與命運開啟一段友情。
《活著》通過福貴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中其實沒有幸?;蛘卟恍业?,生命只是活著,靜靜的活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也許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讀完這部小說,不知怎么,很自然地想起楊絳先生的那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活著讀后感篇十一
一直以為讀一本書會要好長時間,哪知道只是自己不愿開始的借口。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這樣,常常想著去戒煙,也清楚吸煙的害處,不過是過了一下嘴癮,便浪費了錢,便傷了身體,說是愁苦太多,無處釋放,在我用了兩個小時看完《活著》之后,感覺都是懦弱的人自找的借口。經常聽各個老師說讓我們多看看書,而且想到自己從小便沒有養(yǎng)成看書的習慣,每當自己要寫點東西時就想到去讀書吧,詞匯實在是太匱乏,無法用恰當的詞匯去表述自己想說的話,每每寫作起來便覺得技巧手法還停留在中學生,所幸五一小假期,在自己的計劃表里面加了每天一小時閱讀的安排,也咬牙堅持了下來,剛剛開始時覺得《活著》這本書應該會看一個星期吧,哪曾想兩個小時多一點就看完了。有些明知道有益的事情卻一直遲遲未做的還是勇敢點吧。
開始看書,覺得有點無聊,劇情看不下去,進不了腦子,自然難受??墒墙裉炜磿鴷r,看著看著就入迷了,不覺得難熬??吹接袘c死的時候,終于知道了高三同學是為何也會哽咽落淚,為何向我推薦,看了真的特別難受,喉嚨里如哽著石頭,咽不下吐不出,眼淚卻一直嘀嗒嘀嗒地打在書上。記著語文老師曾經講過悲劇就是將一些美好的事物用各種手段揉碎了給你看,如針扎心。
當然有些情節(jié)只有有過相同經歷的人才能感觸到其中的真情。有慶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卻是那么的淳樸,日日不輟地喂羊,羊是他的孩子一般,自己無法吃飽卻還要趕在吃飯的空當里在城里與茅草屋間奔波,當所有人的財產都要上交公社后,傻孩子有慶卻還堅持著給那兩只羊割草喂食,晚上臨走前還得笨拙抱抱他辛辛苦苦養(yǎng)大的羊,別人想著那羊只為了吃肉,而有慶在得知羊被宰后卻還傷心痛苦,一個自己在跑步贏來糖果后在小石板上分來分去為了給自己那又聾又啞的姐姐虛弱溫柔的娘分出一份,在被他爹嫌他鞋子爛的太快把他大打一頓后,自此便提著鞋子光腳上學,哪怕是踩在泥上、礫石上、雪上、都把鞋子揣在懷里,捧在手里,哪里是他故意將鞋子磨爛呢?日日三趟學校家里兩頭跑,十幾里地啊!有慶死在了縣里的醫(yī)院,為的是給縣長那半只腳已經跨入陰曹的女人獻血,孩子們爭先恐后想過節(jié)似的高興,好像即將立上一件大功。那癟頭醫(yī)生將一個運動會上甩大他四五歲的孩子幾圈的五年級學生、一個天天家里學校兩頭跑就為給他的小羊羔割草的`農民的兒子、一個有糖吃還劃拉著給姐姐一份的弟弟生生地抽干了,看著嘴唇變白臉變青直到腦袋一歪栽倒在醫(yī)院的獻血室里,活著從未有什么美事,卻也自足自樂地蹦跳著奔跑著,死了卻只是一個人臉青著,細胳膊細腿地靜靜得躺在那個醫(yī)院盡頭不見日光漆黑的小房子里,一張破損的木板架在半米高的病床上,那里就是他最后的睡著的床。又硬又冷又短,實在是戳心窩子。
多讀書,真的很好、很好。
都是窮苦人家出身就算沒有經受過什么苦難,可是相比起來,對于一些底層人民的心酸還是更加容易落淚。仿佛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艱難苦痛的經歷,也是從別人更加悲慘的命運中學會珍惜學會堅強。人尚且活著便有去努力去奮斗的本錢,打拼過了,盡全力去嘗試過了,再不濟還是回到農民而已。
生命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
活著讀后感篇十二
活著,是個耐人深思的問題。人為什么活著,為了什么而活著,要怎樣地活著。是茍且偷生,還是功成名就,是尋歡作樂,還是忍受孤獨。誠然,每個人活著的姿態(tài)不盡相同,在忍受中活著,何不為一種樂觀的生活姿態(tài)。
初看《活著》是在高二,再看《活著》是在高三,又看《活著》是在大一,如今大二,又一次忍不住翻開這本書。這本書以時間為線索,以“我”的口吻,以福貴的一生來揭示主題——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偉大文豪余華筆下的主人公福貴,年少之時,虛度光陰,游手好閑,欺瞞父母,欺負妻子;中年之時,豁然醒悟,卻不得不面對至親至愛相繼離開,無奈只求于平淡簡單的生活;老年之時,孤身一人,與牛為伴,將一切看得云淡風輕。
活著,是一個美好的旅程,我們會在這一旅程中明白人生的真諦。在忍受中活著,這是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人生在世,我們不可能事事順心,難免會有狂風暴雨的時候。就如我們許多學生一樣,在接受高考挑戰(zhàn)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失利,最終成績不盡人意,我們難受,我們郁悶,但我們必須去接受,去忍受,再站起來,在另一個起點上努力,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這不是屈服,是一種忍受現實再重新站起的魄力。
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讓我們真正地過了個“鼠年”,舉國上下每一位人民都選擇了活著的意義。有的人選擇站在抗疫一線,舍己為人,舍小家為大家,每分每秒與死神抗戰(zhàn),也許,這一過程他們會失去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但他們毅然前行,詮釋著無畏無私活著的姿態(tài),他們是英雄。有的人待在家里,足不出戶,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zhàn)爭里默默忍受著,在不知道明天和病毒哪個先來的恐懼里默默忍受著,他們相信國家,相信奮戰(zhàn)前線的人們,他們相信春暖花開的那天總會來臨。他們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待在家里,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不給國家添亂,這便是他們活著的意義。還有的人,是這場戰(zhàn)爭中的不幸者,盡管這樣,他們依舊勇敢地選擇接受,默默去忍受疾病帶來的痛苦,勇敢地配合醫(yī)護人員與死神斗爭,他們的親人朋友,也忍受著現實帶來的殘酷,承受著親人朋友不幸的悲痛。在忍受痛苦中活著是他們的選擇。這場戰(zhàn)“疫”中的所有正義的人們,都在忍受著各自的疼痛,目標都只有一個——活著。為自己活著,為他人活著,為國家活著!這不是屈服,是一種忍受現實再對癥下藥的無畏。
再如書中的福貴,敗盡家財,父母相繼離世,接著妻兒,甚至女婿,外孫也離自己而去,但他毅然選擇忍受,孤身活著,將死亡看得坦然,這不是茍且,是一種活著的勇氣。或許,正如余華自序中所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一個人所能承受的苦難有多少,那么他活著的意義就有多大。當我們熬過一個苦難時,就會感到“我不棄歲月,歲月終不棄我”的溫情及人之為人應有的力量。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挫折總是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走來,倘若我們能夠勇敢地面對它,接受它,忍受它,也許,這就是我們活著的意義了,我們也不枉來這一遭。
聽,“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漫漫人生長路,我們終究要學會在忍受中活著。
活著讀后感篇十三
“有一種偉大是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
但也有一種偉大叫作活著,受辱地活著,無論出現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歇斯底里,都忍受一切地活著,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這樣的無奈與孤獨就是生活,并且世上沒有比這更真的生活。
活著,這一信念始終是貫穿影片的線索。當福貴與春生被拉壯丁、看到遍地的尸體時,春生說:“福貴,咱倆兒可得活著回去啊!”富貴說:“回去了可得好好活!”;當福貴看到龍二被槍斃二次嚇得尿了褲子、不禁慶幸將房子輸給龍二時,感慨活著真好;在面對被打為反派、妻子自殺,春生也想不開時,家珍原諒了春生,沖著春生的背影喊:“春生你記著,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呢,你得好好活著”。
影片中運用了典型的黑色幽默,極具諷刺,許多地方讓人發(fā)笑,但笑過之后卻滿是悲哀與苦澀。如龍二放火燒了從富貴那贏來的祖屋,大火燒了幾天幾夜,鎮(zhèn)長夸贊富貴家的木頭好,而富貴卻說:“那不是我們家的木頭,那是反革命的木頭。”這是一個小人物為了能夠活著、能夠生存而說出的貌似圓滑卻真的很無奈的言語,讓人發(fā)笑的同時感到莫名的悲哀。鳳霞大出血時,王教授竟會因饅頭撐得不能動而不能救治,以致后來再也不吃面而改吃米,可笑而悲哀,這是對多大的諷刺!
影片沒有過多的采用特殊鏡頭,而是多次采用了遠景拍攝。在富貴與兒子最后一場戲中,富貴背著有慶去上學,采用了遠景拍攝,這是有慶被車撞死前與父親相處的最后一幕,為即刻的上演的悲劇更增加了一份凄涼。當受到迫害、妻子自殺,春生也取得富貴與家珍的原諒時,他離開富貴家走向胡同外時,也采用的是遠景拍攝,深刻的表現出春生的孤獨、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