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一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很多人物的經(jīng)歷大大突破了我的認知。我以為故事純屬虛構,讀到最后,才知道它是塔拉韋斯特弗的一部自傳體小說,更深深受到震撼。
患有被迫害妄想癥的父親編織的恐怖故事籠罩著塔拉的童年,她打小就被偏執(zhí)的父親灌輸必須跟政府、學校、醫(yī)院劃清界限的觀念,以致十七歲之前沒有上過一天學,對學校和醫(yī)生的認識歪曲錯誤;經(jīng)常遭受哥哥肖恩的毆打和羞辱,被迫跟父親在廢品廠做危險的工作,親眼目睹哥哥們因為父親粗野的工作方式而流血傷殘。那是多么絕望的生活!
多虧在哥哥泰勒的鼓勵和支持下,她一邊在便利店打工,一邊準備入學考試,憑借驚人的天賦和毅力,經(jīng)過兩次考試,終于進入楊百翰大學。后來又得遇良師,考取劍橋大學研究生,最終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開掛的人生看似風光,但實際上塔拉的內心已經(jīng)千瘡百孔。跟學費房租的壓力相比,她更不能承受的是身心遭受的創(chuàng)傷。
擁有更寬廣視野的塔拉,深愛并同情自己的親人,但又無法原諒他們對自己的傷害。她陷入瘋狂的自我懷疑和否定,甚至分不清現(xiàn)實和虛幻,直到尋求了心理咨詢師的幫助,才逐漸恢復正常,避免了悲劇的發(fā)生。
我自問若我是塔拉,能否像她那樣擺脫瘋狂的充滿偏見和暴力的原生家庭,決絕地走進完全陌生未知的新世界?她像鳥兒勇敢地飛往自己的山巔,像鳳凰涅槃重獲新生,成為千千萬萬女孩兒的精神榜樣。
塔拉像石頭一樣頑強,又像花朵一樣美麗。她讓我想起現(xiàn)實中的一個人,她就是被稱為農婦詩人的韓仕梅。霸權式的家長,被包辦的婚姻,被控制的人生。土里刨食,艱辛勞作,從不曾有過遠方,卻堅定地走向詩的殿堂。她的詩句優(yōu)美平和,嚼碎了過往所有的委屈和不甘,似高貴的靈魂擺脫了俗世的羈絆。塔拉和韓仕梅,都是塵埃上開出的花兒。
當你正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當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請你讀一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相信你一定會獲得感動和力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二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的處女作,第一次看到作者簡介時就給了我必須要讀這本書的動力。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很特別的名字,真正讀起來才發(fā)現(xiàn)和我預想到的勵志書籍不一樣,它充滿魔力,讀著讓我忘卻時間,忘卻外界,沉浸書中,只想趕快讀完,讀到最后卻又不舍讀完,從來沒有一本書這么吸引我。
塔拉1986年出生于美國愛達荷州一個“與眾不同”的家庭,他們不去醫(yī)院,不讓孩子去學校讀書,每天都在山里度過,不是在和父親拆解破銅爛鐵,就是在幫母親過濾藥物酊劑,不是在同父親做一些高難度的工作,就是在被哥哥肖恩的家暴中度日。我無法想象一個如此發(fā)達的美國,和我同齡的人,竟過著這般生活,我為塔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里感到很沮喪,同時也為她的自我突破感到震驚。
細想來,塔拉之所以有這樣的童年生活并不是偶然。這和塔拉母親法耶原生家庭的影響分不開,法耶母親極力為孩子、為大家呈現(xiàn)一種精致幸福的生活,甚至為穿“白色鞋子還是奶油色鞋子”糾結一個完美的早晨,只是希望她所營造的這種光鮮的生活可以讓孩子長大后有個好的歸宿。然而這對法耶的心理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她想逃離這種生活,她想逃離別人對她的看法,這時塔拉父親吉恩出現(xiàn)了,帶著法耶回到巴克峰山里過起了“隱居生活”。法耶一位聰明、睿智、善于研究的母親,整個韋斯特弗家族的發(fā)展都和她有著重要的關系,一個十幾歲之前孩子從未上過學的家庭,竟然出現(xiàn)了三位博士。年輕時的法耶在和丈夫的“對抗中”爭取了在家教孩子讀書、識字的機會,這才使得泰勒、塔拉、理查德通過自學的方式考入大學直至獲得博士學位,想到這我對法耶充滿敬佩。同時她又是一個毫無原則、盲目順從的人,無論吉恩做的決定有多荒謬,她總是在默默支持,導致發(fā)生兩次車禍、若干次安全事故,幾乎每個家人都從中受傷,她仍然選擇信仰丈夫吉恩,若說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我可以理解,而當肖恩一次次虐待塔拉時,她卻躲在廚房里靜聽,沒有做出任何反應,這是我非常不能理解的。尤其,當在和肖恩事件的對峙中,他們竟一邊倒的妖魔化塔拉,鼓動全家人孤立塔拉,這樣的家庭,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分明是電視劇中才存在的,然而這卻是事實,的的確確發(fā)生在和我同齡的塔拉身上。
當讀到父親在目送塔拉去劍橋的片段,看到“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時一陣心酸,分明又感覺到無論多么畸形的父母也是愛孩子的,有時父母自以為對孩子好的給予和灌輸真的對他們好嗎?不由想到我的原生家庭,我沒有那么畸形的父母,我的父母勤勞、善良,他們在小時候過慣了苦日子,那樣的生活一天都不想讓我們經(jīng)歷,于是百般疼愛,把他們能給予的,最好的給了我們,母親的無微不至到了溺愛的程度,導致我們姊妹三人個人自理能力較差。父親呢?我最尊敬的父親,在拼命工作以為我們換取還不錯的物質生活,記不清多少個深夜、多少個凌晨,父親在伏案整理一項項錯綜復雜賬目報表,平時忙于應酬,對我們的教育就是嚴厲,嚴厲到望之生畏的地步,但永遠改變不了他是最愛我們的,也是我最尊敬的人。
塔拉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她經(jīng)過重重困難突破原生家庭影響下的那個“自我”,成為塔拉·韋斯特弗博士,她說:“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你當象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在不斷的回讀中,終于讀完,感想、收獲非常多,可能我的理解有所偏頗,但那也不影響這確實是一本好書!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三
一開始,這本書可能受到了網(wǎng)站推薦、比爾蓋茨和這本書最初的書名“教育”的影響??赡芎臀易罱鼘懙恼n件有關。我想知道這件事。
讀完后,我覺得沒有錯的選擇。首先,我想讓我女兒看看。今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會和她討論這本書的內容。青少年兒童和成人世界本身,看到了什么是不同的世界。
什么真正吸引我一口氣讀完?
在一個由雙相情感障礙父親統(tǒng)治的家庭里,無論這個職位對孩子是否公平,無論是否有足夠的母愛,母親都會永遠和父親在一起。七個孩子,三個逃走了,然后都獲得了博士學位。剩下的四個人沒有受過高中教育,在父母的職業(yè)生涯中工作。
不可思議的`是,這7個孩子都在家,由母親教育,從來沒有上過公立學校。有區(qū)別的是教育。
正如作者在接受《福布斯》雜志采訪時所說,教育給了她不同的視角,了解不同的人和歷史。因為16歲前在家的經(jīng)歷,她會沉浸在大學哲學家的知識世界中,試圖找出自己困惑的原因,走出自己的迷宮。從大學到博士,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
上半輩子,飽受那些不幸經(jīng)歷的折磨,從內心到外在,下半輩子,又感受到哥哥帶來的溫暖,讓她在絕望的處境中一次次奮力反擊。
興奮,不愿意睡覺,寫下零散的文字?;仡欀形陌鏄祟}的來歷,塔拉也非常喜歡。是的,她并沒有把這本書定義為一個生活邊緣的可憐女孩的奮斗史,而是一個普通女孩勇敢地在心里尋找答案的平凡故事。沒有容易的妥協(xié),只有不斷前進。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一個聰明的母親可以給一個家庭帶來足夠的能量。只是不斷地反省他們以前做過什么。正如比爾蓋茨本人在博文中所說。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四
初讀第一部分時,覺得有些難以理解為什么這本書評分這么高。可當我堅持讀到第二部分,便開始欲罷不能,急迫的想要知道塔拉后來的經(jīng)歷,讀到連做夢都是書中的場景。越讀心情越復雜,這不是一本治愈系的書,不是溫暖的,是支離破碎的,是鮮活而殘酷的。
讀來甚至不覺得這是發(fā)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情,在并不閉塞的地方怎么會有如此愚昧困頓的家庭?在并不限制人身自由經(jīng)濟自由有著電腦電話汽車的地方,怎么會有中世紀般的思想禁錮?細細品味,能讀到塔拉最開始對父母的崇拜與信賴,讀到中期她的困惑與掙扎,讀到最后她的解脫與釋然。
這本書講了什么,原生家庭的影響又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清?如果可以,塔拉就不需要寫這一本書來講這些年的事情。我們誰又不是這樣?一輩子都在與父母做著斗爭,或輕或重而已。家里的事情,沒有一個當局者可以說的清楚判得對錯,又沒有一個局外人有權置喙,當局者又很難像塔拉這樣有機會可以一定程度上出局,再有能力去思考去陳述。這是塔拉的家庭,也是我們的家庭,父母愛著我們,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有益的。而我們,也將一生都在探尋與思考,從一個原生家庭中出來,再形成另一個原生家庭,我們依舊愛著父母,但不再會言聽計從。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五
作為旁觀者,觀看他人的經(jīng)歷,能感受更多。
16歲之前為人生的分水嶺,之前在家里幫忙給家里人干活,之后進入學校學習。有著哥哥的機緣和“攛掇”,自學考上了大學,之后也是相應的適應,在大學中有了去劍橋大學交流的契機,成功憑借一篇論文獲得老師的青睞,順利進入“劍橋大學”學習。
機緣/周圍人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作用,若沒有哥哥的攛掇,作為家里這樣強大的阻力,怎么能逃離這樣的生活呢;若沒有神教教父的幫助,怎么能申請到政府補助金,在家里人不支持上學的情況下,繼續(xù)學習呢;最大的幫助還是他的室友,一切暖心的舉動,讓她回歸正常;還有她的姨媽,后來成為真正的親人。在與家庭對立的時候,她的哥哥再一次站在了自己這一邊,給她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一個個體生是要保持獨立的人格,但是周圍的關系,是你向前的動力,是你得以在世界上一直向前的安慰。(自己現(xiàn)在也深有體會,只有周圍人的支撐,你才能度過一些自認為艱難的時刻)
作為農村人,我們何嘗不是,女孩子不應該上學的論調遍布飛,趁早出來打工幫襯家里。唉,一個人如何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一個人如何能放棄這種深深的聯(lián)結呢,同時又在自己沒有一些天賦的情況下(作者有著深度的看問題和寫作的天賦),只能說好難。
在看完這本書之后,我內心深處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意像,那就是山的這一邊是家人的圈子,山的這一邊是我的圈子,家人與自己隔了一座無法跨越的山巒,這就是觀念的不同,山里面的人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山外面的人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但是當觀念沖突時,兩個世界的人無法共存,這種家人之間的聯(lián)結也就沒有了。各自在自己的圈子世界中生活,互不打擾才是每個人最好的歸宿。但是與家人的聯(lián)結怎能說斷就斷,就像風箏斷了線,就像飛鳥沒有了家,只能獨立游蕩,自己的根在哪里呢?幸虧有周圍的人接納了她,給了她溫暖,否則世界之大,如何自處。(時間長了也會消磨掉這種情緒吧,但是那又得需要多久呢)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遭遇,觀看別人能更清楚的看到一些東西,但是這些東西還是懵懵懂懂,不知道會對自己的人生會產(chǎn)生怎樣的作用。也許都是潛意識中的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六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塔拉·韋斯特弗
她,是一個平凡無奇的大山女孩;她,曾站在山腳下,眼前是一座看似無法翻越的大山;山的那邊,是教育,是希望,是新世界;她,曾不斷徘徊;但是她,跨越了。
她就是塔拉·韋斯特弗。她在17歲前未曾踏入教室,卻成功地進入了哈佛、劍橋,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
塔拉原是被她生活的這座大山所塑造的,她曾經(jīng)十分相信父親。但是,在父親所認為的世界末日到來時,世界沒起任何變化。在她經(jīng)歷了二哥肖恩的無數(shù)次暴打后,父親依然包庇肖恩。城里外婆的禮儀、三哥泰勒的離開、其他人幸福的生活都讓塔拉意識到——父親也許是錯的。她開始要求上學,真正地接受了教育。而越是了解大山之外的一切,塔拉越是意識到大山之內的愚昧。她曾試圖改變家人的觀念,但是他們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她曾無數(shù)次想過要不要放棄新生活,換取家人的親情。但是她逐漸地明白,父親想驅逐的,是她自己。在三哥泰勒和五哥理查德以及其他人的支持下,她選擇了離開了大山走向新世界。塔拉和兩個哥哥飛往了自己的山,獲得了博士學位。她另外的三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則留在了大山,為觀念腐朽的父母打工。
塔拉的全家人過著兩種不同的生活,是因為教育。教育讓塔拉客觀地了解了山外的世界;讓她看清了不同人的善惡好壞;讓她接觸到了思想先進的老師和同學;更讓她挑戰(zhàn)到了那些所謂的“真理”。以至于塔拉后來說:“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蔽蚁肽切逃灰詾槿坏娜藨摽纯此慕?jīng)歷,看看教育的力量有多么強大!
這本書講述的不只是教育的力量,更是追夢的勇氣。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只鳥,有一座山是我們渴望去的,但在我們周圍,總有一座阻困住我們的大山。有些鳥待在貧窮之山,想去富裕之山;有些鳥待在孤獨之山,想去熱鬧之山;有些鳥待在罪惡之山,想去正義之山;有些鳥待在疾病之山,想去健康之山……塔拉就曾待在愚昧之山,想去教育之山。如果你問塔拉是什么時候走出大山的?我會說:在她開始想要走出大山的那一刻,她的心就已經(jīng)邁出第一步了,之后和家人的決裂,也只是她循著自己的心的方向走罷了。當一座大山限制我們的時候,就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們要下定決心,讓心先去探索自由的世界。不要讓阻撓我們的大山像包袱一樣牽制住我們。因為它們太重了,難以拖走,它們難以被改變成我們喜愛的樣子。
然后,我們當像鳥,飛往自己的山,勇敢地做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七
翻到這本書的最后一頁,又再回顧了書中所寫的內容。我的心里不能平靜。剛開始讀時書中一些句段會有些難懂,讀完后再看那些片段,便明白了書名真正的含義。
這是一個大山女孩的故事。故事源于美國愛達荷州的那座巴克峰上。作者的父親自她年時就給她與兄弟姐妹們灌輸他不同于常人的思想:我們不應去上學,生病不能去醫(yī)院。那個家庭里,他們不被允許有自己的思想。塔拉(作者)在哥哥的暴力下,母親對此的視而不見下長大。接受教育后,她開始試圖逃離,經(jīng)過無助與自我懷疑后,她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擺脫了那座山的束縛。
塔拉的童年與眾不同到讓我們無法想像,她所獲得的成就也讓我們所驚訝。我認為,是她自學考入楊百瀚大學后,她生命中的那個通往現(xiàn)在道路的大門開始一點點向她敞開,那個章節(jié)的題目為“鮮血和羽毛”。是塔拉自信地、毫不懷疑地飛往她的那座山的第一步。她在此期間有過困苦、自我懷疑,也是因為教育使她不再迷茫,相信自己。
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塔拉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拋棄了那個怯懦、崩潰的自我,將身份看得很淡很淡,那時她的身份已經(jīng)無關緊要了。
每個我都應該相信自己是金子、不被自己所定位,去努力成為那個心目中的自我。將心中的“我屬于誰”變成我屬于我想成為的我。勇敢地像鳥飛往我的山,而非別人的。
歷史是由誰書寫的呢,我想,是我。飛得離山越來越近的同時,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寫下答案。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八
看這本書是因為有主內姐妹推薦,也因為它的書名是《圣經(jīng)》里的一句經(jīng)文,以為是一本基督屬靈書籍,看了以后發(fā)現(xiàn)不是,里面所寫到的信仰不是基督。
作者的家庭給我的印象是一片混亂,作者就像在一堆廢墟里不斷跌跌撞撞奮力奔跑的女孩子。在這個過程里她不斷地被拉扯,她一邊回頭眷戀家人,一邊脫離她的家庭環(huán)境的層層桎梏。當這樣的鴻溝越來越大,她與父母的矛盾不可調和,父母與她的關系決裂,她一度崩潰,因為她深愛家人,而被愛的渴望被斷絕了歸處。她所受的教育,不僅僅是學位的證明,而是在她層層的人生迷霧里那一道光亮,是教育讓她找到了自己,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教育對于她而言意義遠比獲得學位深遠。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與家人之間不僅只是矛盾,還是有愛的。即使是作者的父母,他們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盡力地愛孩子,只是當他們的愛被扭曲的病態(tài)的信念擠壓變形,他們帶給了孩子巨大的創(chuàng)傷,他們卻不自知。誰能知道作者的心有多痛苦呢。最不喜歡的人是肖恩,作為一個哥哥,對妹妹施暴匪夷所思??勺鳛橐粋€讀者,沒有經(jīng)歷他的人生,又有什么立場去論斷他的不是呢。如果沒有泰勒這個哥哥在作者被家人棄絕的時候抓住了她,她可能就撐不住了,就不會從那迷霧里走出來,成為現(xiàn)在的她。作者一路走來,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他們就像是暗夜里的路燈,照亮了她腳下的路。是愛的牽絆,讓作者深深受傷,也同樣是愛的陪伴,讓她慢慢治愈。
現(xiàn)在的我會思索什么是教育,我覺得教育不應該只是考高分數(shù),而是應該讓一個人更加完整。我發(fā)現(xiàn)在學校里的教育是成績,分數(shù),名次,這些決定了你整個人在別人眼里的樣子,好生或差生可以成為你的標簽,學校教給你的知識是為了將來的工作,也就是生存的技能。在社會里的教育是名聲,地位,金錢,這些可以把你捧得很高,以致你看不清自己的本相,它們也可以把你踩在腳下,覺得自己被低看也是應該的。即使在家庭里的教育,縱使我與父母彼此相愛,可當我發(fā)現(xiàn)我不再是個孩子,不再以父母為對錯標準,當我看見他們的軟弱,有些時候我也不再認同。父母,也不再是真正的老師了。一年年的長大,我確實不再是懵懂的我,而我又遠遠地沒有成熟。
那么在我整個的人生,誰才是真正的教育者?
誰能夠告訴我我是誰,誰能夠告訴我我的價值,誰能夠告訴我真相,讓我清楚認識自己的樣子以致自己不能自夸也不會自卑,誰能夠讓我慢慢看清楚這個世界,不再隨波逐流,不再被標簽定義,誰能夠讓我認識愛的真諦,教導我把愛活出來,并成為我愛之泉源的源頭。這樣的教育,對我而言是我在基督里才建立的。我整個的人生,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天父在保守。直到我認識了他,才意識到他是真正的老師,他使用每一件事情陶造我,讓我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我不知我的未來,我只知道他的管教會一直到底。而現(xiàn)在的我,對他一切的管教深深感恩。他讓我一路的破碎,在慢慢地恢復完整。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九
這本書應該稱之為原生家庭之痛。
人之為人,父母給了你生命,然后,家庭開始了對你的第一輪塑造,你的價值觀、你看待世界的角度、你接人待物的態(tài)度無不留下家庭的烙印、父母的影響。然后,你步入學校,學校開始了第二輪塑造,老師和同學們的思想行為會影響到你,課本知識會重塑你,宗教、哲學、政治信念、意識形態(tài)教條都會深刻改變你,這些被稱為知識、智慧或信念的東西超越了家族傳承,是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集體智慧,它們隱居于字里行間,尋找一切可能的空白大腦,不由分說地進行灌輸。再后來,你步入社會,你把家庭傳承和學校教育應用于社會實踐,你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更大的課堂,必須調適自我才能適應社會,社會成了那個終極塑造者。
在這幾輪塑造中,你也并非完全被動,你有有限的選擇權利,有汰舊布新、揚棄舊習甚至反叛舊識的機會。家庭、學校、社會對你的塑造和你自己的選擇最終決定你成為什么樣的人。而你的投胎和你的選擇多多少少有些宿命的因素。當你回想自己的生活和成長經(jīng)歷,不管它們包含了多少主觀因素,你都可以找到一個替罪羊,把你某一方面的痛苦或不滿歸咎于它,痛詆之、聲討之、活埋之。
這書的作者似乎就干了這樣一件事,她解開了她生長于斯的家庭的疤痕給所有人看,她有一個偏執(zhí)的精神不太健全的父親,有一個隱忍、順從、不作為的母親,有熒光指路的兄長,也有神思錯亂、虐待狂似的哥哥。他的父親對政府和公立機構不信任,他們兄妹沒接受學校教育,生病也不去醫(yī)院,他父親每時每刻都在做著對抗政府和應對世界末日的準備工作。他的執(zhí)念給家庭帶來痛苦和危險,每個家人都傷痕累累,而這些災難被那個充滿宗教狂熱的父親視為上帝的眷顧。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是那些來自正常家庭的孩子們無法想象的,能夠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脫穎而出成為學術精英,其生活軌跡、心路歷程和奮斗的艱辛一定充滿故事性。
一個沒有經(jīng)歷過貧苦生活的人,不可能明白貧苦生活意味著什么;一個沒有經(jīng)歷過精神和肉體虐待的人,不可能體會遭受虐待的感受;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不可能感受疾病或殘疾的痛苦;一個被理解被尊重且沐浴愛中的人,不可能體會被親人孤立的痛楚;一個習慣于一種理念、一種是非、一種價值的心靈,不可能懂得多元價值世界的廣大和自由;一個被教條捆綁的族群,不可能創(chuàng)造生活的奇跡也難以和其他族群和平共處。這部書提供了許多可以共情的生活體驗。比《悲慘世界》悲慘,比《呼嘯山莊》真實,不及《罪與罰》壓抑,不似《復活》可得救贖,因此,它適合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人們拓展心靈體驗。
太過正常的生活限制了我們對非正常生活的想象力,因此,你需要體悟作者的生活現(xiàn)實和心理世界。對于我們不了解的世界,可共情可寬容,不可隨意評判。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
這本書大概講得是作者他們一家人住在愛達荷州偏遠山谷中的一個農場,父親是一個冷酷固執(zhí)的極端教徒,母親是勤勞懦弱永遠不會反抗的女人,童年是破銅爛鐵的垃圾場,整個家庭充斥著宗教,原始自然信仰,從小就被父親灌輸不能去學校,不能去醫(yī)院,不能穿著暴露,不能化妝等等,這些條例作為家里的一員必須嚴格遵守,同時父親不希望她們有自己的思想,不然就是對信仰,對上帝,對家庭的背叛。作者16歲考進楊百翰大學,后面獲得去往劍橋交流的機會,回到楊百翰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后繼續(xù)去往劍橋求學,并去哈佛訪學,最后獲得劍橋博士學位,這一路走來真的是非常艱辛,作者自我懷疑過,自我否定過,一度精神崩潰過,就在作者決定放棄掙扎,自我沉淪的時候,他的哥哥泰勒抓住了她的手,拉她上岸。
說實話看完這本書到現(xiàn)在我仍不可理解,像這樣的'家庭,作者為什么還如此戀戀不舍,對哥哥肖恩的殘暴一次又一次的怯弱原諒??磿镜姆饷?,一個女孩站在一座山峰上,前面是山谷,女孩看著遠處,她看向的地方應該是她成長的地方,她的家。至今作者每年還會回巴峰山,但只通過泰勒、查爾斯他們講述山谷中發(fā)生的事情??赡茏髡咝睦锴宄肋h都回不去了,與家人的裂痕已經(jīng)擴大到無法修補,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十六歲的自己,是一個全新自我,這個自我作者稱之為教育。每次看到書中作者因為這樣的親情這樣的家而做出自我懷疑和讓步,我真的好想沖進書本里去搖醒她。但每當我這樣想我都告訴自己你根本沒辦法切身體會和換位思考,因為我與作者的童年相差太遠了。
書中有幾段內容,我感覺父親是愛女兒的,只是她的愛,是女兒接受不了的,這種愛伴隨的是失去自己對思維的掌控權,失去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在作者計劃去往英國求學,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是在哪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