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感悟,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yōu)質的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鑒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感悟篇一
1.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2.梳理課文內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評價;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體會孔子的思想。
了解孔子的交往藝術,學習孔子的處世之道,樹立崇高的理想
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1課時
今天我們就學習《論語》中一篇最具文學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壇開課授徒的場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據資料記載當時子路是51歲,冉有是31歲,公西華是18歲,曾皙是39歲?!笆套睉忉尀榕闶涕L者閑坐。長者應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詞給標題補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于子)
(要注意語氣、語速和感情)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個什么話題?(志)
2:文章一共有四個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們分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現在我們按照答志的順序來自讀課文并填寫表格。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華(赤)
曾皙(點)
3:讓生交流,
(1)、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2)概括孔子對四子的不同評價,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評子路:哂之(輕率、自信、自負)
孔子評冉有:嘆之(謙虛。說話很有分寸)
孔子評公西華:惜之(謙恭有禮,嫻于辭令)
孔子評曾皙:與之(從容、灑脫、穩(wěn)健。溫文爾雅、機敏好學)
(3)指名朗讀四子的語言,要讀出性格特征(指導學生朗讀,子路的直率與勇武要用較高的語調較快的語速讀出來,而冉有和公西華的回答則要讀出謙遜的味道,曾皙的應用輕松緩慢的語氣讀出歡快愉悅的心情)
(4)他們?yōu)槭裁磿羞@樣不同的語氣?
子路:輕率、自信、自負(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從夫子對由發(fā)言的反應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謙虛了,也提到禮。
公西華: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態(tài),而且他的話是接在冉有的話后面說的,他就更謙虛了。
總結:可見,說話不僅與人的性格追求有關,還與現場,語言環(huán)境有關。
孔子為什么要“與點”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
(1)齊讀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這幅圖景并用語言描繪給這段文字加個標題。并探究曾皙的志。
(2)討論交流:(大同的和諧社會)
曾皙的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圖中的景象社會安定、經濟穩(wěn)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諧社會。曾皙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與點”!
(3)為了進一步深入領會,我們大家一起詠讀一遍曾皙的答志。
(4)這幾個弟子,你更喜歡哪一位?
(5)結合課文分析孔子的評價標準進而體味孔子的思想。
在這里,弟子們?yōu)槭裁茨軙乘阅??我想關鍵在于孔子引導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樣引導的呢?看第一段,找個別同學讀第一段。
(總結:作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誘的教風構建出了和諧的教學氛圍,也為我們老師上了一堂精彩的課。)
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你該如何用批判和繼承的眼光對待儒家思想。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千乘之國,有勇且知方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嘆之
公西華(赤)端章甫為小相謙恭有禮,嫻于辭令惜之
曾皙(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容、灑脫、穩(wěn)健。溫文爾雅、機敏好學與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感悟篇二
1.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2.梳理課文內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評價;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體會孔子的思想。
了解孔子的交往藝術,學習孔子的處世之道,樹立崇高的理想
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1課時
今天我們就學習《論語》中一篇最具文學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壇開課授徒的場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據資料記載當時子路是51歲,冉有是31歲,公西華是18歲,曾皙是39歲?!笆套睉忉尀榕闶涕L者閑坐。長者應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詞給標題補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于子)
(要注意語氣、語速和感情)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個什么話題?(志)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華(赤)
曾皙(點)
3:讓生交流,
(1)、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p>
(2)概括孔子對四子的不同評價,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評子路:哂之(輕率、自信、自負)
孔子評冉有:嘆之(謙虛。說話很有分寸)
孔子評公西華:惜之(謙恭有禮,嫻于辭令)
孔子評曾皙:與之(從容、灑脫、穩(wěn)健。溫文爾雅、機敏好學)
(3)指名朗讀四子的語言,要讀出性格特征(指導學生朗讀,子路的直率與勇武要用較高的語調較快的語速讀出來,而冉有和公西華的回答則要讀出謙遜的味道,曾皙的應用輕松緩慢的語氣讀出歡快愉悅的心情)
(4)他們?yōu)槭裁磿羞@樣不同的語氣?
子路:輕率、自信、自負(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從夫子對由發(fā)言的反應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謙虛了,也提到禮。
公西華: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態(tài),而且他的話是接在冉有的話后面說的,他就更謙虛了。
總結:可見,說話不僅與人的性格追求有關,還與現場,語言環(huán)境有關。
想象用這幅圖景并用語言描繪給這段文字加個標題。并探究曾皙的志。
(2)討論交流:(大同的和諧社會)
曾皙的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圖中的景象社會安定、經濟穩(wěn)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諧社會。曾皙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與點”!
(3)為了進一步深入領會,我們大家一起詠讀一遍曾皙的答志。
(4)這幾個弟子,你更喜歡哪一位?
(5)結合課文分析孔子的評價標準進而體味孔子的思想。
在這里,弟子們?yōu)槭裁茨軙乘阅??我想關鍵在于孔子引導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樣引導的呢?看第一段,找個別同學讀第一段。
(總結:作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誘的教風構建出了和諧的教學氛圍,也為我們老師上了一堂精彩的課。)
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你該如何用批判和繼承的眼光對待儒家思想。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千乘之國,有勇且知方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嘆之
公西華(赤)端章甫為小相謙恭有禮,嫻于辭令惜之
曾皙(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容、灑脫、穩(wěn)健。溫文爾雅、機敏好學與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感悟篇三
教學目標:
1、探索文章內在的線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從人物對話中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4、注意字的讀音。
重點難點:
從人物對話中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孔子: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這做出了一個共同的宣言:如果人類在二十一世紀還想繼續(xù)生存的話,必須回頭2500多年前從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等許多教學理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chuàng)辦私學的人。儒家經過不斷的完善最終成為封建思想的正統,影響深遠??鬃右簧荚谧非蟆岸Y”,實施“禮”。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則民無法措手足”。
(三)《論語》: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論語》?!罢摗保幾氲囊馑?;“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語言的編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據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書。宋儒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論語》有很高的價值,古人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
(四)教師范讀,指出字的讀音,句讀的停頓。
(五)學生自瀆,弄清文章的情節(jié)。
(六)探究:
1、文章題目的理解
2、文章圍繞什么事展開討論的?
志
孔子問志———弟子述志———孔子評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們所說的話?
子路————“其言不讓”————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為之————嘆之————謙虛
公西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惜之————更謙虛
曾皙————與之————灑脫
(七)延伸:
1、他們的思想你是怎樣看待的?你認為在當今社會中是否還需要這些思想?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國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感悟篇四
完成背誦,課堂聽寫。
(分層次設計)
1、根據學案,學生完成知識積累,教師點撥;
2、分析人物刻畫技巧:對話描寫、動作描寫;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盡可能當堂完成背誦。
適當補充相關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檢查預習情況,由學生板演答案,教師訂正。
一、閱讀《孔子世家》分析:
1、對“鄭人”描畫的孔子形象,孔子為何“欣然笑之”?(處世態(tài)度):
2、孔子為何被稱為“喪家之狗”?
1、結合文章層次,誦讀課文;
2、誦讀“四子述志”一節(jié),根據對話描寫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學分角色讀、說為主 )
(1)、子路:
(2)、冉有:
(3)、公西華: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畫中,動作描寫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據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關動作加以分析分析(請同學注意模仿)
孔子為何要“與”點呢?(理想世界)
引領學生背誦課文
《孔子世家》訓練習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感悟篇五
摘要: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我國古代公開講學授徒之先河。他通過自己豐富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不少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而且對今天的教育也起著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關鍵詞:組織形式;課堂結構;教學原則
今天偶爾看到《論語?先進》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一篇,讀后感觸較深,現簡析之。
“侍坐”主要講述了孔子門下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一次談話。實則是孔子所上的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課。它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了孔子的“導學式”教學觀和方法。
幾千年來,我們的課堂都是教師講,學生聽。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學習條件不斷的改善,但教師站在講臺前,學生坐在課桌前這一上一下的傳統課堂組織形式并沒有多大的改觀。而“侍坐”這節(jié)課,組織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寫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笔紫?,從“侍坐”一詞,我們可以想象四門弟子圍著孔子盤腿而坐求學的情景。其次,表現在談話的氣氛上。在孔子的啟發(fā)誘導下,“子路率爾而對曰?!睆摹奥薁枴币辉~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無拘無束,師生關系極其融洽。
“侍坐”一文雖然敘述的是四門弟子與孔子的一次談話,但它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孔子教學的基本課堂結構。當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出門后,留在室中的曾皙對其他三人之言和孔子笑子路的原因等不理解,便向孔子提出了“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唯求則非邦也與”等一系列問題,孔子則一一予以解答。這可算是質疑階段。
所謂“三主”,即以學生自學為主體,教師引導為主線,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構建為主標。這也是“導學式”的教學原則和重要標志。
1.以學生為主體
這次談話,從孔子的提問,四門弟子的談論,到曾皙的質疑,孔子的解答,整個過程,主要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談論自己的政治觀點、治國之道為主。
2.以教師為主導
孔子作為教師,他的這次談話像根紅線貫穿始終。從開始的啟發(fā)誘導,逐個提問,到最后對曾皙問題的解答,孔子是處于主導地位。
3.以學生學習能力構建為主標
孔子是一個沒落的貴族,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制貴族社會解體的時期。除此之外,從孔子對曾皙的解答中可以看出孔子不是直截了當地把答案教給學生,而是用“安……也者?”“……何?”“……孰……?”等反問句相告,可見其培養(yǎng)能力的方法之高超。
縱觀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今天的“學導式”教學理論和方法,正是孔子“學導式”教學觀點和教學方法在現代教學實踐中的繼承、發(fā)展和完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感悟篇六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發(fā)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氣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學習語錄體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寫作的不拘一格的特點。
3.學習課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國主張及教育的藝術。
4.反復誦讀課文,提高結合語境準確理解詞句及文章的能力。
學習課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藝術。
1.通過字詞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藝術。
2.提高結合語境準確理解詞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一說起《論語》,大家就能脫口而出“子曰……”這樣的句子,我們先前也學過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論語里除了“子曰”這樣的只言片語,還有不少由人物對話組成的篇章,它們就像一出出小話劇一樣,生動、有趣,同時又富有文學色彩。我們今天要學的《侍坐》篇就是這樣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讀全文。
先就著課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讀全文。
三、分析課文:
這篇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一起“言志”的一段話。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氣氛自然融洽和諧的場面,可以了解這四個弟子的性格特點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藝術。(老師應適當補充一些相關的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簡潔、凝練的語言)
大家閑坐聊天,孔子首先說話,他說自己年齡大一點,又是老師,希望學生不要拘束,暢所欲言。據考證,孔子當時約60歲,子路比孔子小9歲,是51歲。曾皙約39歲,冉有約31歲,公西華最小,約18歲。今天來看,這師徒五人是祖孫三代??鬃诱f話很和藹,也很得體。他能體察學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學生的緊張情緒。接著,孔子很藝術地啟發(fā)引導學生說,他們平時總抱怨沒有人了解你們,如果有人想了解你們,想重用你們,你們打算怎么辦呢?孔子是啟發(fā)式教學的鼻祖,特別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孔子的話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搶先發(fā)言了。其實,孔子的擔心對子路來說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齡最大,和老師是同輩人。他跟隨老師時間最長,對老師最了解?!墩撜Z》一書中記載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對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魯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樸實、誠信、自負集于一身?!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酚涊d:“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他在老師面前毫無掩飾,“率爾對曰”表現了搶先發(fā)言的習慣。我們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對他的性格特點持否定態(tài)度的話,那么這些年來,子路應該有所收斂,但他沒有一點改變。這是否告訴我們,孔子并沒有讓子路改變自己的性格,還是相當尊重子路的。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沖口而出?!扒С酥畤碧幱趦葢n外患之時,經過努力,三年大見成效??芍^壯哉!對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這難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師描繪出了心中的藍圖?對于“千乘之國”,孔子有自己的設想:“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保ā墩撜Z·學而》)孔子還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保ā墩撜Z·子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國,到處宣傳自己的治國主張,卻四處碰壁,無人欣賞??鬃用鎸ψ勇返囊环犊愒~,心中可能感慨萬千,他知道理想說出來容易,但真正要落實到行動上,特別是讓當政者欣賞并付諸實施,可就難上加難了!正因這樣,所以孔子在子路說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沒有說。有人認為,孔子是在譏笑子路。這樣理解未嘗不可,但是簡單化了。這笑中可以有譏笑,也可以有欣賞,有贊許,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子路的話不出孔子所料而發(fā)出的善意的微笑??鬃铀粷M的只是子路說話不夠謙虛。憑子路的本領,他能否實現自己勾畫的目標呢?孔子早有評價。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聽子路等人的本領。孔子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保ā墩撜Z·公冶長》)還有一次,季康子問孔子:“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回答說“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決斷,讓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可見孔子還是相信子路的本領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這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衛(wèi)國內訌中遇害,應了孔子的預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論語·先進》)子路生前,孔子對其諄諄教誨,可謂循循善誘,用心良苦。最讓人感動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動對子路說:
“由也!汝聞六言六弊矣乎?”
對曰:“未也。”
“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弊也狂。”(《論語·陽貨》)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讓子路對自己的性格缺點有所覺悟,這是老師對學生關心愛護的表現。
子路講完了,下面怎么辦呢?因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態(tài)度,心中便有數了,所以誰也不肯主動發(fā)言。于是孔子開始點名,這是老師上課常用的辦法??鬃訛槭裁床幌赛c曾皙呢?可能是因為曾皙正在彈瑟,所以孔子點了冉有。冉有很謹慎,甚至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國”這個詞,用了“方六七十”,接著就感覺還是大了點,于是縮小為“五六十”。如此小國,也要用三年時間;對于禮樂教化,還要另請高明,真是謙虛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縮手縮腳,謹小慎微,孔子很了解這一點,遇到合適機會就對其進行啟發(fā)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
“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p>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p>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墩撜Z·先進》)
這體現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藝術,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應該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沒有說什么,接著點了公西華的名。公西華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辭令,孔子對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們和子路一樣,都具有治國之才。也許是因為前面兩位師兄都沒有得到老師肯定的評價,所以,公西華更加謙虛:“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彼荒茏栽偰苤卫韲?,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為一名學生,學習怎樣治理國家,這樣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同時,這樣的態(tài)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來啟發(fā)子路,這就是孔子的一種高明的教育手段——讓學生互相教育。
該曾皙說話了。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當孔子和其他三人對話的時候,他正在彈瑟。三位同窗和老師的對話是在他的音樂伴奏聲中進行的。前面幾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聽到了,實實在在地記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隨著三位同窗的不同內容、性格而變化的??鬃狱c了他的名。他做了一個結束彈奏的動作,然后站起來。這屬于肢體語言,雖然無聲,卻無聲勝有聲。這些動作表現了他的灑脫、知禮、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沒有立刻回答老師,而是說“異乎三子者之撰”,明確表示自己和他們不同??鬃雍芟胫肋@位學生的觀點,于是說道:“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為是符合“禮”的。《禮記·曲禮》:“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痹诶蠋煹倪M一步詢問下,于是曾皙說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痹酶挥性娨獾恼Z言,描繪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風和暢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話,我們真可以提起畫筆畫一幅“暮春詠歸圖”!曾皙的話是什么用意呢?難道他真想無所作為嗎?否。曾皙用形象的語言,委婉地表達了他的理想。那是一個風清俗美、和平寧靜的社會環(huán)境,表達了孔子以禮樂治國的崇高境界,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淡泊寧靜的心態(tài)。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國的藍圖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隱居的心態(tài),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動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嘆“吾與點也”,既表現了孔子對曾皙言志的贊許,又表現了孔子對曾皙所描繪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師生之間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鳴。
2.從孔子贊許曾皙言志來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著強烈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的人。他在擔任魯國大司寇時,推行禮治,施以仁政,使魯國大治??上У氖囚攪鴩苋穗x間,很快就疏遠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張——“禮”“仁”也就成了一顆劃過天空的流星,轉瞬即逝。那么曾皙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論語》一書中,關于曾皙的記載并不多,倒是對他的兒子曾參的記載遠遠超過了父親(他們父子都是孔子的學生)。曾參對后人影響很大,以孝著稱,寫過《大學》,被尊稱為曾子?!拔崛杖∥嵘怼焙汀笆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的著名觀點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親一樣,一生不做官,主要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從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們可以窺見父親曾皙的為人處世原則。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曾皙的這段話,表達了隱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隱約觸動了孔子周游列國屢遭失敗、心力交瘁而想過平靜無為的生活的想法。總之,曾皙的話不僅是顯己志,也是對孔子心靈的折射。
3.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剛才我們在簡短的篇幅里讀出了許多有意思的細節(jié),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這篇散文的特點:
文章以孔子啟發(fā)大家言志開始,以弟子們言志而展開,最后以孔子的點評作結,結構完整。對話簡潔生動,人物個性鮮明。篇幅短小,語言凝練,恰切地表現五個人物的個性、身份、志趣和教養(yǎng)。
(可以按照“言志”這一線索,從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確定教學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與分析文章的語言和寫作特點結合起來。對孔子思想不宜分析過多,對孔子為什么要“與點”的問題也不宜討論過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感悟篇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下稱《侍坐章》)是《論語》全書中極其難得的長篇幅作品,其描寫敘事之細致完備都是全書中一絕,這也充分反應了孔子諸弟子對這一次“閑談”的印象之深刻。該篇的許多處理解都存在分化,對于幾個關鍵問題更是眾說紛紜。本文旨在總結現有的文本分析,結合《侍坐章》的背景,嘗試評斷現有的言說,并提出新的推想,嘗試探求本文的真義。
關鍵詞:語文教育,文學,詮釋學,孔子,論語
本文原名:《在充實背景、分析文本與反思推想中試求真義》
一、?對話背景的確立
1.?時間背景的推斷:
確定在社會動蕩、國運浮沉的春秋時期的文言文文本寫作時間,對于其內容的理解與推想是非常必要的;孔子生平經歷過多個階段,每個階段不僅其身邊的弟子有所不同,其個人經歷處境也大相徑庭,確定了《侍坐章》的時代,就能助推對四子言志和孔子看法的理解。通過幾個條件的分析來推斷時間段。
其一:此時,四子均已拜入孔子門下?!妒酚浿倌岬茏恿袀鳌酚涊d,仲由小孔子九歲,是四人中最年長、輩分最高的;曾點的確切年齡沒有記載在古籍上,但作為曾參之父,還是有跡可循的:載曾參比孔子年輕46歲,則曾點應當大約小孔子16至26歲,約20歲,年紀在四人中排第二;另兩人,冉求小孔子29歲,公西赤小孔子42歲,為其中最年少的。則按照年齡推斷,取孔子55歲于前497年離開家鄉(xiāng)魯國周游列國游說為節(jié)點,本文的故事應當發(fā)生于此后。
其二:四子仍跟隨孔子身邊學習。四人中間,一直擔任季氏家臣的冉求【1】,于前492年離開孔子回魯國任季氏宰【2】。則本文應發(fā)生于此前。
其三:“如或知爾”的假設,說明了此時四子尚未被各國君主所知。陳一平(2018)在對本文的分析中指出,最符合條件的年份應當是孔子57歲上下,公元前495年左右。此時的孔子雖然在衛(wèi)國受到了國君良好的待遇,提供穩(wěn)定的教學環(huán)境,但他政治上得不到重用,為此還多次出走衛(wèi)國追求賢君。
另有一說,考慮到公西赤的年齡,本文應當發(fā)生在孔子周游列國后失望反魯之后,即子65歲之后。兩說共同承認的是:孔子均于政治失意之歲際發(fā)生這場談話。
2.?人物背景的充實:
仲由:
子路作為孔子最重要的幾名弟子之一,對他的記載相對完整。他年紀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也是很大的了,又很早拜入孔子門下,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的。因而孔子與他更為親近,有時甚至可以說是朋友關系了。
《史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鬃釉O禮(禮樂)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p>
這段文字描述了子路拜入孔子門下的經過與他最初的性格。他原本出身貧微,粗鄙張揚且好武力,看不起孔門學說,一次甚至欺凌孔子,孔子為他作禮樂,與他交談,才歸順了他。為此,《孔子家語》還記述了他們當時的談話。
子路曰:“學豈有益哉?!弊釉唬骸胺蛉司鵁o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而受教?!?/p>
這段文字中,孔子順著子路好武的性格,以兵器為喻,巧妙地論述了學習有益的觀點,說服了子路。當然,本性粗放的子路,其“好勇力”、“疑學益”的思想性格并未完全改變,之后還在多處有所體現。例如:“季路問事鬼神”、“子路使子羔為費宰”【3】、“荷蓧丈人”【4】、“子路侵官”【5】等經典事件,都體現了他的浮躁莽撞與超乎個人的正義追求的性格。
然而,這樣的性格同樣也是一種勇武、堅持、直率與膽識。對于一直以來尊敬的先生,他若有不贊同,也會直接指出來?!白右娔献?,子路不說?!彼遣辉敢饪鬃訒姟懊蓝靡钡哪献拥摹_@種直言,在孔子弟子中是少見的?!捌钥梢哉郦z者,其由也與!”也足見其智謀?!白晕岬糜?,惡言不聞于耳?!弊勇芬云溆挛洌芎玫爻蔀榱丝鬃拥谋Wo者。再者,子路晚年對“義”和“禮”的追求是高于生命的,“君子死而冠不免”的悲壯將他置于了一個混亂時代,士大夫和義士最崇高、也最無奈的終局。想來也是如此,太史公才會用一長段的完整敘述來記錄他的死。
《論語》中對子路的評價不少,且大多直白。孔子直言:我認為政治才能好的,就是冉有和季路了。還有“子路,行行如也(剛強的);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边€有“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薄坝桑ㄗ勇罚┮矄停斆?;剛猛)?!薄坝梢布嫒耍ㄗ勇泛糜逻^人)?!?“是故惡夫佞者?!薄坝梢玻С酥畤?,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敝攸c突出了其高超的政治才能、剛強不折的性格和魯莽好勇的行事風格。
此外,《先進》還記載:“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孔子這樣狀似批評,實則帶有調侃意味的話,也體現了子路與他的關系親洽。
冉求:
在《論語先進》中,冉求是和仲由一道,被孔子稱贊政事的弟子。而在許多段落中,冉求也和仲由一起出現,而他們二人的性格卻大多是對立面了。比如侍側時,“冉有、子貢,侃侃如也(溫和快樂)”與子路“行行如也”的評價正好相對。以及二人同問孔子“聞斯行諸?”,孔子給出的回答也正好相反,他解釋說:“求也退(冉有性格懦弱,遇事退縮不前);由也兼人(子路好勇過人)?!?/p>
溫和謙退的處事風格之外,冉求也是一位好學的弟子?!墩撜Z·子路》:“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唬骸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他駕車時仍好學提問,而孔子也借機表達了一條很重要的教化原則:富而后教。這件事,對于冉求日后的行事有著深刻的影響?!蹲髠鳌分?,他任季氏宰,推行田賦改革,為本就是富家的季氏進一步斂財,被孔子嚴厲批評道“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辈⑶遥诠鞒喑鍪过R國前,多次欲為他增添糧食,被孔子教育要“周急不濟富”。“富”的重要性,一直深深刻在冉求心里。人非無過,一次季氏登泰山,這在當時對于他們家族是不合于禮的事情,而冉求沒有勸阻??鬃訛榇苏f“女弗能救歟?”?“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在冉求早期也批評過他的學習惰性:“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闭J為他實際有能力,卻不加以奮進,產生了畏難情緒。另外一方面,冉認為自己“仁”力不足,對仕德禮樂修養(yǎng)不重視,也是他個人的思考,對孔子的學說有自己的改革精神。
正是有了他的好學與思考、孔子的直言,冉求的人格逐漸完善圓滿,在政治軍事上最終多有建樹??鬃咏o予高度評價:“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绷硗?,冉還曾親自率兵幫助季氏魯國擊退齊國,體現了他高超的軍事能力。
曾點:
曾點是著名的“宗圣”曾參之父,但他本人并沒有留下很多記載?!抖Y記檀弓下》寫到“及其喪也,曾點倚其門而歌。”體現了他的狂放不羈,為此更是被成為“魯之狂士”。在孔子眼中,曾點學習與實踐并重,憎恨時代的禮崩樂壞,勵志要以行動改變現狀,意志堅定,是有進取心的自然狂放之士。曾參的另一主要記載,是他教子極嚴,多有體罰的情況,因而而曾參也得以成才,又為有名的孝子。
公西赤:
公西赤為四人中年齡最小的,小冉求也要十余歲,對他的記載也是最少的??鬃訉λ故怯幸痪湓u價:“赤也,束帶立于朝,可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體現了他的外交才能。
二、?文本內容的分析
1.從對話看
本文開頭,孔子便平易近人地說“毋吾以也”,打消了各弟子的拘束,也確定了這次對話“閑談”的基本性質??鬃酉氡厥莻涫茏鹁吹?,卻又能指出“居則曰”,證明他對學生的關注備至。他向各位提出一個問題:“當你們在諸侯中有了名聲,被他們了解,你們會怎么做?”
仲由:“千乘交困,三年勇方”
子路第一個跳出來,雖然是匆匆促促地“率爾而對”,但其發(fā)言中情景創(chuàng)設符合時代特征、復雜完備,目標闡述清晰,不是一蹴而就的構想??梢?,治國之志已在他心中扎根很久了。他的志向是:將一個國力中等,但外受大國之威、內遭自然災禍的國家,用三年治理得既“勇”,又合乎“禮”。在這段話中,他實際是要做主政者,結合自己的性格“好勇力,志伉直”,加之以孔子強調的“禮”的規(guī)制,以“質樸天性的勇”和“道德克制的禮”治理國家??鬃觿t以一“哂”對之,并解釋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此處的哂實際有著熟稔的師生間默契交流之感,并非嘲諷的笑,而是“你也知道你自己又魯莽了”的意思。說他不謙讓,實際上是他不合于禮。其一是他應答不合于禮:《禮記》載“侍于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彪m然按弟子年齡排序他應當第一,可他未做到“顧望”,顯然過于急躁了,因而不讓。其二是千乘之國絕非小國、弱國,他卻說只用三年治理即可,且勇方兼?zhèn)洹貧w質樸、剛猛志氣不是難事,但要以“禮”化之,想必孔子本人也不會有這等自信,因而子路不讓。這句話對他的反駁在于,“不能以禮讓為國,如何禮?”通過提點仲由的魯莽不合禮,雖然子路政治才能高超,但也直接否定了他如此治國實現理想的可能性。而知徒莫若師,只需一哂,想必仲由也可意識到了。
這段“對話”,依舊符合子路在其日常言行中的胸懷大志、魯莽好勇、“由也兼人”的性格;同時也表現了孔子的嚴師益友之風范。
冉求:“小國三年,足民未禮”
冉求是在孔子點名后才發(fā)了言,而年齡排行第二的曾點此時未發(fā)一言。
他的志向是:將一個占地不算廣大的小國,治理三年使百姓富足,但要靠君子的到來才能推行禮樂教化。這句話是他自謙的說法,實際也是做主政者治理一個不小的國家。其中無不體現著他鮮明的理論觀點:“富而后教”、“君子教禮”,可見他對自己思想體系的堅定與平日的思考。孔子在場面上沒有表示,談話結束后的評價是“安見非邦也?”揭穿了他的自謙,實際也是對他能力的肯定,潛臺詞是“明白你的大志,去干吧!”
冉求日常的溫和謙虛之性格與學術理念,均很好地體現在了其言談中。而孔子對他的鼓勵,也符合他欲“進之”的教法。對謙退的冉求與熟稔魯莽的仲由的不同態(tài)度,亦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一貫理念。
公西赤:“宗廟會同,衣禮相之”
赤之所言,更為謙遜。他的志向是:學著做主持諸侯祭祀、朝見天子的司儀官。在他的志向中,他不是主政者,而是諸侯祭祀的司儀,算是禮樂教化者、禮的執(zhí)行者,也沒有指出為政的理想成就??鬃用靼走@其實也是一種治國大志,執(zhí)行禮樂之事,春風化雨地化成天下。說“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是支持他的觀點了,但是明面上也并未直言。按照推斷的故事發(fā)生時間,此時的公西赤才13至20歲左右,因而最為謙遜、稱要“學”也是合理且合禮的。另外,這也符合他實踐與學習相結合的學術習慣。
曾點:“春服冠童,舞雩風詠”
曾點無疑是全場所言最為獨特的一位。發(fā)言前,他特別指明“異乎三子者之撰。”孔子鼓勵他說大家只是各言其志,他便說了:“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睂λ乃詴呵野聪虏徽?,曾點是孔子唯一一個直接表示贊同的弟子:“父子喟然曰:‘吾與點也!’”二者的撲朔迷離引發(fā)了諸多疑點,于是本文的核心問題:孔子為何“與”點?便可以提出了。
2.從行文看
本文以其篇幅之長與內容之完整,在整部《論語》中為極有特色的篇目。廣譽本文之文學性,私以為主要應體現在其對于曾皙鼓瑟一事的懸念上。
從本文第一段,亦是按照古人寫作按照輩分排序名姓的習慣,就告知了讀者文中四子的“次序”。因之,讀者自然而然地可以預料發(fā)言者的順序。然而,當魯莽的子路說完,曾皙卻并未接續(xù),而是被孔子跳過,直接點到了更小的冉有。直到只剩下曾皙一人,一句“鼓瑟?!辈沤K于石破天驚地破了前文的懸念——曾皙一直在鼓瑟,當然不會接話了。
音樂作為古代尤其是儒家的一項重要教旨,基本不太可能被略去,這樣的有意識的對行文順序的設計,一改《論語》全書只言片語的風格,體現出了極高的文學性,也更彰顯了弟子們對此事的重視。對這段舉動的細致描寫,還有許多作用:
首先,曾皙在一旁奏樂,就更加印證了本文的對話為一次形式上很放松的閑聊,并完善了對話的環(huán)境背景,完善了畫面感。其二,也凸顯了曾皙的胸有成竹——原本在專心奏樂之人,不太會注意自己的同門談論了些什么,而當孔子點到他時,他卻不急不慢,將樂曲收尾,禮數周全,說“異乎三者”,顯然是留了心的,又已是早早準備好了自己的言說。其三,這段文字用一個“鏗爾”,從語言、聲音和畫面上將本文推向最高潮,震撼地引出了曾皙這一人物;并且,通過此處密集的文學性寫作設置,從結構上突出了曾皙在本文中的中心地位——他與其他三子是完全不同的,他的出場是變革性的。至此,全文精心設計之后的中心問題,就浮出水面、由暗轉明了。
三、?圍繞“何與”的推想
1.?各家紛說
對于孔子“與”點的原因,流傳的說法多種多樣,簡單介紹其中最主流的三種。
贊賞-理想社會說:
該說在所有說法中最為流行,認為孔子說贊成曾點,是因為曾點描述的理想,即是《禮記禮運》中孔子敘述的大同理想社會的縮影,切恰地符合孔子的志向。此處“與”為yu3,表贊成、贊賞。該說另有兩個要旨類同的變體:方驥齡認為,“浴乎沂”為去除舊垢的過程,是袚褉(克己)儀式的場景,克己復禮,曾點深中孔子的“禮樂之道”,因而也是贊譽他。章太炎認為,“浴乎沂”是祭祀前的凈身儀式,“春服”指的是祭祀禮服,“風乎舞雩”實際是“諷乎舞雩”、吟誦《詩經》,“詠而歸”應為“詠而饋”,即呈上貢品。他認為曾點所述為一套古“禮”,因而曾點的理想是恢復禮制,亦深得孔子之心。
嘆與-時運不濟說:
錢穆為該說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他說:“蓋三人皆以仕進為心,而道消世亂,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門之狂士,無意用世,孔子驟聞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飲水曲肱之樂,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覺慨然興嘆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豈以忘世自樂,真欲與許巢伍哉?”即,曾點描述的是恬淡退隱的生活,與當時正處政治失意不受重用的孔子心境相符合,因而孔子長嘆一聲說“對??!”時運不濟,曾點感受到了,不再說前面三者的壯志雄心;時運不濟,孔子感受到了,因之短暫萌生退意;二者相知,于此時一聲長嘆而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感悟篇八
1、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2、體會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重點難點
1、文言知識積累、學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
一、導入新課:
19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了一個宣言: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xù)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鬃幼鳛橐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為人類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實用。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勵幾個學生自由發(fā)言)。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傻?。今天我們就通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書標題]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曾周游列國,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墩撜Z》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侍坐:陪從尊長而坐,課文中指陪從孔子坐著。
全文結構謹嚴,以“志”為焦點,以孔子為核心,由侍坐而問,由問而述,由述而評。
三.重點字
實詞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等,虛詞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難點解決過程。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字詞句,通過研討解決困惑。學生結合注釋閱讀課文,教師答疑,幫助學生疏通課文。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
攝:課文注釋說“夾、迫近”,二者意義差別較大,不宜并選,選前一個義項即可。因之:之,指代師旅。亦:副詞,這里有“只是”、“不過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認為。這一句省略了成份,還原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們。
如或知爾——如果有人了解你們。如,如果。或,有人。爾,你們
則何以哉——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要前置,你們打算做點什么呢?
加之以師旅——狀語后置句,即以師旅加之,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耙浴?,介詞,用。
四、指名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點評,掌握重點知識:
(一)、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順序和現代漢語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則何以哉?
翻譯以前學過的句子,注意句式特點
1、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2、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3、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4、何陋之有?(《陋室銘》)
5、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6、唯利是圖(成語)
尋找規(guī)律和方法:
1、古代漢語的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2、古代漢語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3、以結構助詞“是”、“之”提前賓語。
(二)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的詞
1、吾一日長乎爾
2、乎大國之間
3、異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風乎舞雩
這四個句子中的“乎”都相當于“于”,可翻譯成比、在。
(三)、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爾”的用法
1、子路率爾而對曰
2、鼓瑟希,鏗爾
這兩個句子中的“爾”是助詞,表狀態(tài),常放在形容詞或擬聲后,相當于“然”
3、爾何如?爾:代詞,你
(四)、翻譯學過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
2、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于
3、宗廟之事,如會同?;蛘?/p>
(五)、翻譯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計算面積的單位,縱橫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準則
復習學過的知識
1、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方形
2、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譯下面句子,注意“與”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與:同意
2、唯求則非邦也與大利與:語氣助詞
復習學過的知識:
1、失其所與,不知與:結交、親附
2、遂與外人隔絕與:和
3、生三人,公與之母與:給予
(七)、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詞的用法
1、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章甫: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戴著帽子。
2、鼓瑟希,鏗爾鼓:名詞作動詞,彈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
4、浴乎沂,風乎舞雩風:名詞作動詞,吹風
練習:指名學生口頭翻譯下面的句子,特別要注意關鍵詞。
1、居則曰:“不吾知也?!?/p>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p>
6、何傷乎?
7、吾與點也。
8、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五、學生討論:
1、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2、根據內容,課文可劃分為幾個段落?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學生發(fā)言,教師明確:
1、這是一篇以記敘為主的記敘文?!墩撜Z》是一部語錄體的著作,相對而言,本文是《論語》中篇幅較長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學性。這篇文章記敘了孔子師生談話的整個過程,不僅逼真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所以還應該把它看成一篇記敘文。
2、全文可以根據內容劃分三個段落:
第一段(從開頭到“則何以哉”):寫孔子問志。
第二段(從“子路率爾對曰”到“吾與點也”):寫弟子述志。
第三段(從“三子者出”到結束):寫孔子評志。
六、思考并回答:
(1)從子路、冉有、公西華的言談中可以看出他們各自的什么性格特點?
(2)簡析孔子對三人述志的態(tài)度。
(3)結合課文中的言、行、神態(tài)描寫,具體分析孔子的形象。
學生交流作業(yè)中的問題答案并發(fā)言。師生明確。
1、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
(孔子問志,子路首先發(fā)言。在他看來,讓他去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即使在有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談之中,語氣十分肯定。由此可見其抱負之大。在座的四個弟子中,子路年齡最大----只比孔子小九歲,平時與孔子也比較接近,所以說話較少拘謹;但孔子話音剛落,子路便在沒有深入思考的情況下搶先發(fā)言,確也反映出其魯莽、輕率的一面。
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發(fā)問后才開口。子路剛說自己可以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冉有則說他只能治理一個小國。先說“方六七十”,又說“如五六十”,說明他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十分謹慎。他還認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績僅限于“足民”一點,至于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梢?,冉有既想有所作為,又不愿對自己估計過高)
公西華:謙恭有禮,嫻于辭令。
(公西華也是在孔子點名指問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禮樂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剛剛說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謙虛一番,說“非曰能之,愿學焉”,然后委婉地說出自己的志向,“愿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個“小”字,給人感覺是他只想做個贊禮和司儀的小官,實際上,最低一級的“相”的地位也不低。從他簡短的言辭中,尤其是兩個“愿”字,一個“學”字,一個“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嫻于辭令的特點)
2、對子路: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容和態(tài)度不夠謙虛,這屬于“其言不禮”。對冉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對公西華: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
3、課文中的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開始便用“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的勸導打消弟子們的思想顧慮,態(tài)度謙和、親切,接著引用學生平時發(fā)牢騷的話,既激發(fā)他們發(fā)言,又作了一點含蓄的批評(因為孔子主張“人不知而己不慍”),可見他了解學生,注意引導;再如,他雖對子路的“不讓”有所不滿,但為使弟子能暢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沒有加以評論;曾皙因與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沒有立刻說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沒有加以責備,仍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述志后,對曾皙的問題,孔子不厭其煩地答問析疑。
4、課文中的孔子既是一個有抱負,也是一個苦悶的活生生的形象??鬃颖緛硎菃査牡茏釉谡紊显鯓邮┱棺约旱谋ж?,曾皙卻答非所問,講了一通投身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離開了政治??鬃印班叭弧倍鴩@,對曾皙所說的深表贊許。這表現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鬃右簧渌枷氲闹鲗Х矫媸欠e極用世的,他周游列國,希望按其“仁”的觀點對當時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卻四處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時候,他的內心有過苦悶,他的“喟然”之嘆,便形象地表現出這種苦悶。所以,課文中的孔子,較之那個掛著“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為可信動人。
附:板書設計
孔子問志弟子述志孔子評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以其言不讓)
如或知爾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則非邦也與
則何以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非諸侯而何
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吾與點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感悟篇九
鑒賞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感受生活氣息,探究富有生活情趣的寫法。
一、理解、鑒賞:
1、課堂導入:請一個學生模仿班里某位同學的言談,其他同學來猜,并分析這位同學言談背后的情態(tài)或性格特點。
四人的志向各有側重,子路直爽,敢作敢為,其理想側重于強國(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側重于經濟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華側重于禮樂教化,以禮治邦(宗廟會同),都愿意在仕途上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三處短短的對話,非常鮮活地刻畫出三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一個"率爾",把直率魯莽的子路表現得準確到位,而后兩處對話,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兩位謙虛謹慎、平易謙和的彬彬君子。
寫曾皙較詳細,先用"鼓瑟希"來渲染師生間融洽隨意的生活氣息,子路等三人回答問題表述志向時,曾皙正在鼓瑟,表現他志向高潔,情趣高雅,淡泊功名,"鏗爾,舍瑟而作",寥寥六字,而人物從容有禮的精神氣質便躍然紙上,鮮活生動起來。
3、曾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為什么孔子表示贊同?
答案范例一:曾皙的言志與其它人不一樣,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yōu)t灑自得,樂趣天然,家國安寧,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這種表述深深打動了孔子,他"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不愿求仕的心態(tài)。"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既贊許曾皙言的志,又表達了自己對這理想境界的向往。
二、發(fā)現、探究
1、讀寫結合
(1)、讀完本文,你心中浮現出怎樣的孔子形象?課下完成此篇隨筆。
老師用溫和自謙的話創(chuàng)造了師生間輕松親切活躍的對話環(huán)境,這樣學生能暢所欲言,表現了孔老師和藹可親,開明可敬的精神品格。
又如對學生評價:有的直接評價,有的不加評價,背后都能讀出孔老師的鮮明形象來。對子路,孔子是"哂之",并批評他"其言不讓",不懂得謙讓;對冉有和公西華,孔子都比較肯定,但認為他們過于謙虛了??鬃訉υ娜松硐肼犃酥蟊硎举澩?,而不加評價,一來避免直接將自己的政治思想強加于人,表現了一位大教育家的風范;二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弟子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學生自受啟發(fā),自我領悟。一位關心愛護學生、對每一位學生情況了如指掌,進而因材施教,具有高超教育藝術的好老師形象,活生生地出現在了我們面前。
(2)、用詩意語言,形象地口頭再現曾皙的一番話,并以《我理想的課堂情景》或《我向往的生活場景》等為題,寫百字小短文。
2、活動設計
(1)、把本文設計成一個小舞臺劇,可添加一些適當的情節(jié),如能演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那說明你已深得文章精髓。
(2)、學生分小組交流自己的理想、追求等,全班可以開展小型演講或辯論等活動來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理想觀。
3、專題研究
(1)、課下閱讀《論語》中關于師生對話的篇章,小組合作探究專題:孔子教育藝術之淺見。
必修課程中《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逍遙游》、《歸去來兮辭》等課文談的是人生追求和選擇,從《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等課文我們讀出了儒家積極向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和民族國家命運緊緊相連的人生追求和選擇,從《逍遙游》、《歸去來兮辭》等課文讀出了道家遵循內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和選擇。這可以和高考對接,如07年作文對"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的理解:暗指一種恬淡的做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