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篇一
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類的。如果你想結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傊瑥淖约旱膬刃某霭l(fā),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讣核挥?,勿施于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么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么,收獲的就是什么。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tài)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后果,都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于是一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復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為民解災難。實地觀測搞調查,團結勤快聽意見。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
到了戰(zhàn)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夸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惯@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竿萍杭叭恕惯@種替別人著想的道德情懷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據說國際紅十字會總部里,就懸掛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語錄,體現了人類對美好人際關系的向往。
中國有句俗語:「人和萬事興」。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實現「人和」的潤滑劑。愿我們所有的炎黃子孫,都能時時處處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燦爛文明之花,開得更加艷麗芳香。這一點推廣開來,對于整個社會,意義是很了不得的,那樣就經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實現了全球的和諧、共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篇二
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類的。如果你想結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fā),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讣核挥?,勿施于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么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么,收獲的就是什么。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tài)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后果,都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于是一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復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為民解災難。實地觀測搞調查,團結勤快聽意見。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
到了戰(zhàn)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夸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推己及人」這種替別人著想的道德情懷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據說國際紅十字會總部里,就懸掛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語錄,體現了人類對美好人際關系的向往。
中國有句俗語:「人和萬事興」。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實現「人和」的潤滑劑。愿我們所有的炎黃子孫,都能時時處處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燦爛文明之花,開得更加艷麗芳香。這一點推廣開來,對于整個社會,意義是很了不得的,那樣就經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實現了全球的和諧、共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篇三
王慶旭 11機電1班 天津市南洋工業(yè)學校
當你看出了一條狗的寒冷,給它墊上了溫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會久久地看著你,它不能說話,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它的感激;當你看到一只鳥受傷了,將它從貓嘴里奪下來,用藥水治療它的傷口,給它食物,然后將它放飛林中。它飛到樹梢上也會回頭來看你。它同樣不能說話,只能用這種方式銘記你的救助。
低智能動物尚且會感激別人的救助,人類難道不也應該有顆感恩的心嗎?狗和鳥會長久地凝視你以表達感激之情,可是這一刻很快就會過去;它們可能很快忘卻你。但有了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來的世界,感激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之情彌散在天地間,世界也就因此有了溫暖,有了親切。因而我們應當培養(yǎng)人與人之間的這份情感。
初中物理課本上明確定義無實用價值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而額外功就是尋常所謂的無用功,由此可見,無用功是有用功的必要條件,說到底,我們一直是在做有用功。
隨著我對感恩的認識,在生活中我時刻提醒自己,要把別人幫助自己變成我?guī)椭鷦e人,讓愛心延續(xù)下去。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發(fā)生在我自己身上。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要上課外課,碰巧媽媽的電動車又壞了,我只好改乘公交車。這時黑壓壓的烏云在天上翻滾?? 公交車還不來,我都有些著急了,一陣風刮來我心想:糟了,要下雨了。我趕緊把事先準備好的雨傘撐開,忽然我眼睛一亮,熟悉的22路公交車來了!終于來了!我很興奮,迅速地準備上車。同時,雨點也噼里啪啦地砸了下來。這時遠處傳來孩子的哭聲。我回頭望去,只見一位老奶奶拉著個三四歲的孩子深一腳淺一腳地朝站牌跑來,她手里還拎著許多東西。我趕緊收住腿,往邊上一閃:“老奶奶您快上!”我看見車上乘客已滿,趕忙幫老奶奶把小孩接上去,“孩子,謝謝!”老奶奶不停地說。她伸出一只手:“孩子,快,我拉你一把!”車門卻哐當一聲關上了。是的,車上人已滿騰騰的了,擠得水泄不通,實在上不去了。我揮揮手,微微一笑,轉身又回到站牌下面去了,耐心地等著下一輛車。雖然我那天上課遲到了,但我仍然覺得很快樂,因為我終于幫助了別人。我不禁想起了文立芳的一句名言:“感恩”不一定要感謝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善于發(fā)現美并欣賞美的道德情操。
其實,感恩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遙不可及,它做起來也很簡單。當他人向你投來美好的目光時,你要回贈一個親切的眼神;當得到他人的幫助時,你要投去一個甜甜的微笑;當受到他人的鼓勵時,你要說聲:“我會努力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落葉對根的感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兒子對母親的感恩。
我們感恩不是為了感恩而感恩,總是為了點什么,像二娃那樣為國家做貢獻,像小利軍那樣為了孝順爹娘,都是很好的,做明星不會有錯。不過,等你長大了,真的走在社會的路途上,要記得你最開始的堅持,不管你面對什么人,很多事都不能退縮,不管你現在懂不懂這句話,我都希望大家能記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篇四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本節(jié)選中的基礎知識(詳見《預習檢測》)2.技能目標: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翻譯見《預習檢測》)3.情感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代價值。
二、教學重點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點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三、教學難點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四、課時安排:3課時
五、課型:多媒體授課
六、教學方法:啟發(fā)、探究
七、教學過程
1.導語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學習《語文》選修之“先秦諸子選讀”“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課文簡單,9個小節(jié),就幾句話,也沒有幾個文字。所以今天的課盡可能輕松。想同學們已經做了很好的預習,因為學生是最聰明的,最自覺的。對吧?即使沒有預習,也不要緊,據說這樣的同學更聰明,只要現在趕緊看一眼,就全部明白了。
翻開《論語》,圣人孔子從神壇上走了下來,我們看到了一位真誠、坦率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學生個性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在學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師者,看到了一位讓學生感到“仰而彌高,鉆之彌堅”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充滿智慧的智者,正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他堪稱“萬世師表”。
走近他,我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內核——仁。
什么是仁,也許誰也無法全部解說清楚。
《論語》的核心部分是“仁”?!墩撜Z》共21,469個字,其中“仁”字出現,有人統(tǒng)計有109次,這也就是說,《論語》中,平均十幾個字中就出現一個“仁”。密度之大、頻率之高,實屬罕見。這位孔圣人是事事講“仁”、處處講“仁”,為政講仁政,做人講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們昭示:仁愛同情是人間正道,做人的基本準則是:仁者愛人。
從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夠聚在一起和平共處,這就是仁。那么怎樣才能夠聚集在一起和平共處呢?那內容可就多了。下面,我們將來了解一下仁說的倡導者孔子對此是怎么解說的。
重點詞:
(1)克己復禮為仁 克:克制。(2)天下歸仁焉 歸:稱許,贊許。
(3)請問其目 目:條目,詳情。請:請求對方做某事;請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4)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不敏:資質愚鈍;事:實踐,實行。(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躬自:自身,自己。(6)樊遲未達 達:明白,理解。(7)問知 知通智。
(8)舉直錯諸枉 錯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9)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 鄉(xiāng)通向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問知。子曰:“知人。”
“知”通“智”
(2)舉直錯諸枉
“錯”通“措”
(3)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
“鄉(xiāng)”通“向”
(4)知者利仁
“知”通“智”
明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立、達為使動用法。
(2)選于眾 狀語后置句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定語后置句
(4)克己復禮為仁 判斷句
疏通文意,理解語句的大概意思。
5、【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6、【原文】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p>
【譯文】 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文本解讀:
從大家的討論中,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這其實是一種推己及人、寬以待人的生活處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寬容,那么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燦爛多彩的。
請大家結合我們找出來的句子,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施行仁后會怎么樣。
1、什么是仁
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復到禮的規(guī)定。就是在平時不要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幫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達就使別人先通達。
請同學們從自處和處世的角度來談一談“仁”的內涵。
從自處的角度來看,孔子所說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禮的規(guī)定。具體地來談,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從處世的角度來看,“仁”就是對他人的關懷,即能夠設身處地地體貼他人。在孔子的語錄里,“仁”的基本含義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為“恕”,或者“忠恕”。
2、當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啟發(fā)?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來,讓我們再一次與孔子親密接觸,看看我們應該怎樣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仁”學。
(1)克己復禮:克制自己,回復到禮的規(guī)定。
仁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懂得愛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識到,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經關注過他們,比方說為我們學校默默奉獻的老師,如為我們宿舍的安定和諧而苦口婆心的老師,如為我們學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線的門衛(wèi)老師??當你再次遇見他們時,請問一聲好,請給他們一個微笑,這樣,你就已經是一個“仁”者了。(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時,也要讓別人站得?。坏阆胍约喝娴脑挘惨寗e人事業(yè)發(fā)達。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別人而自己站穩(wěn)了,也不是損害他人發(fā)展了自己。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推己及人,我們想到的,別人也會想到;我們想做的,別人也會有同樣的想法。所以,只要每個人都能夠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和包容的心來面對他們的時候,那么,整個社會就和諧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篇五
活動準備
學生收集“志愿者”助人的故事?;顒舆^程
2.感悟名言:學生先閱讀傳統(tǒng)美德故事《買屋讓屋》,從中領悟蘇軾買屋又讓屋的道德心境,即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絕不施加給別人,然后閱讀第五頁的開頭一段文字,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內在含義。
6.將心比心:先在左邊軸心圓下面的空白圓內填寫自己不喜歡別人的行為內容,然后按照“我不喜歡別人......”“我就應該......”的思考方式,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右邊的五個空白圓內寫出自己所應表現的行為內容。
7.教師總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待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我們要學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時時處處做到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