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調查表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字篇一
——題記
在中國,春節(jié)是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但各個地區(qū)過同一個春節(jié),風俗便不同。我們新疆的春節(jié),便別有一番風味。
新疆的春節(jié)大約,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在這之前的幾天,人們要準備年貨。
好在這一天為兒女們,準備上一桌好菜,無論如何,兒女們都會回家,即使回不來,兒女們的心也是在家里的。
在臘月三十一這天晚上,大部分家人會坐在桌前吃著團圓飯,看著春晚,享受這難得的時光。
“5、4、3、2、1……”沒錯,這就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跨年。每當這個時候,人們便會倒數,迎接新年。父母們還會給小孩發(fā)紅包。
大年初一,本來一個寧靜的早晨,卻被一陣陣鞭炮,吵醒。人們紛紛起床,準備吃飯。一般情況下,大年初一,這天早晨是要吃湯圓的,寓意著: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團圓湯圓圓的。飯后父母開始把干果拿出來,擺放好。然后開始做飯,這一做便要到下午的三四點鐘才能吃飯。
飯菜可豐盛了,有香腸和紅燒魚,海鮮,丸子等等,除了這些吃的真的他還有個特點——熱鬧。一般是男人或者長輩們開始互相敬酒;女人和孩子們開始吃飯,聊天,談天說地。時不時發(fā)出爽朗的笑聲。
在后來的十幾天我們俗稱“走親戚、拜年等”。相互串門,孩子們時不時還能拿到紅包,我們到別人家去的時候,他們總是擺上好酒好菜迎接客人,若是別人到我們家來時,自然也不例外。
院子里布滿了初一放的鞭炮,是不可以掃掉的,必須要在正月十五之后后掃掉,提前掃掉會把一年的好運掃走的,這是習俗。
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節(jié),以前的人們會放孔明燈,看花燈,而現在我們一般吃元宵,接下來:低頭看手機,成為手機的奴隸。
如今的春節(jié)雖少了幾分,代代相傳的“年味兒”,卻多了幾分當今社會的氣息,冷了身邊的人。
這是新疆的春節(jié)。地區(qū)不同,人不同,“年味兒”自然也不同,你們家鄉(xiāng)的“年味”呢?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調查表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字篇三
我的家鄉(xiāng)──興義,有一種風俗習慣: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大人小孩都去摸秋,分享一年辛勤勞動的成果。
我和小伙伴最喜歡這一天。早在幾天前,我們就盼望著……這一天終于到了。晚霞姐姐剛和我招手再見,我就背起小背筐,提著小燈籠去找小麗、玲玲、祝梅。我們大家手拉著手,一蹦一跳地朝地里走去。
今夜是這般寧靜,遠遠望去千盞燈籠閃閃發(fā)光,螢火蟲也亮著小燈籠來湊熱鬧了,星星和月亮都把眼睛睜得大大的為我們照亮。不知不覺,已到了地里。我們按傳統(tǒng)方法,先拔一些蔥、蒜、白菜和青萊。聽老人說,你拔了這些東西,新的一年中你就會變得聰明,會算,還很清白。
我們最感興趣的當然是去摘蠶豆,“我家的蠶豆最好,又嫩又大還很甜。走,去摘我家的?!弊C废劝l(fā)出邀請?!拔壹业牟藕谩!毙←愐膊桓适救酢M齻?,我想了想說:“這好辦,我們一家里摘點,吃著一比,不就行了嗎”這主意大家都同意了。
于是我們一會兒在這家地里,一會兒又躥到那家地里、不大工夫,就摘了大半筐。走出菜地,坐在一塊干凈的草坪上。這時我的肚子“咕咕”地提意見了,我想出個好主意,就說:“咱們把蠶豆煮熟了吃?!蔽业脑拕偝隹?,玲玲馬上拍手贊成。小麗和玲玲挖坑、剝,祝梅回家找鍋、柴,我去提水大家齊動手,很快就把蠶豆煮上了。
蠶豆很快就煮熟了。我著又軟又甜的蠶豆,心里有說不出的快樂。大概小星星也聞到了香味,都從云層中鉆了出來。一大鍋蠶豆很快就被消滅了。“真好吃!”小濤說?!罢l家的最好吃?”小麗問。祝梅、小麗兩家蠶豆我都摘了,分不清哪家的好吃,哪家的不好吃,只好說:“兩家樣好吃?!?/p>
月亮姐姐照著我們踏上了歸途。今年真有意思,大人摸回一年的成果,我們呢?摸到了歡樂。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調查表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字篇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xiāng),而不同的家鄉(xiāng)也會有不同的習俗。你想知道我的家鄉(xiāng)有什么習俗嗎?別急別急,君情聽我慢慢道來……
我的家鄉(xiāng)在廣西平南縣的大安鎮(zhèn)。說到習俗,我們每年都要舉行“拜社火”的活動,特別是在春節(jié)期間。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村民們紛紛拿出“拜社火”的祭品來,先在自家的大廳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餅干、糖果、桂葉、沙田柚等等,寓意著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貴”、“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爭先恐后的趕在第一時間去社廟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萬事如意、財源廣進!不一會兒,村子里、鎮(zhèn)子上,頓時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煙花聲!到處都充滿了節(jié)日的氣氛!
怎么樣?我家鄉(xiāng)的習俗有意思吧!你家鄉(xiāng)的習俗呢?不防也說來聽聽吧!
篇二: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
我的家鄉(xiāng)——寧鄉(xiāng),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里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xiāng)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jié)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tǒng)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jié)日是春節(jié)。春節(jié)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后會陸續(xù)殺豬,特別是在農村里,殺豬后會請村里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xiāng)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只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jié)后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jié)了。元宵節(jié)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面里裹著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jié)時,什么事都圍繞著“圓”,那么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xiāng)有一個持續(xù)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xiāng)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無奈極了。
……
我的家鄉(xiāng)雖是個小縣,但卻有著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風習俗,為中國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調查表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字篇五
我的家鄉(xiāng)是永康市外幾十里的一個小村。早些年,村里的許多房屋是茅草做的頂兒,所以得了“茅鼓隆”村名。
要問咱們小孩子最喜歡的節(jié)日是哪個?十有八九會告訴你“茅鼓節(jié)”了!茅鼓節(jié)算得上是村里的特色節(jié)日,更是孩子們的節(jié)日。
每年立秋左右,快到“茅鼓節(jié)”的前一天,家家戶戶的孩子們都會爭先恐后地跑去收茅草。茅草可是這活動必不可少的原料!剛收的茅草油亮亮的,怎么看都像是打了蠟似的。茅草摸上去滑溜溜的,可有韌性了!任憑你怎么折,怎么彎,都不會斷掉。茅鼓節(ji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茅草編成鼓的形狀。因為在老人們看來,鼓就代表著團圓、平安。
用茅草編鼓可是有難度的,村里的大人,尤其是老人最會編了,孩子們要想參加活動,就得自己學著編。編鼓要訣就是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扣緊了,鼓才不會散。成形的鼓是扁扁的,厚約五至十厘米,鼓面為圓形,直徑約二十至三十厘米。鼓面摸上去光滑,有格子狀的斑紋。茅草的穿法也十分講究,一根在上,一根在下,還有一根得在中間固定、支撐。
鼓編完了,就可以往鼓里裝上大把的糖了!鄉(xiāng)下可沒有那些好吃又好看的水果糖、橡皮糖,卻有孩子們最愛吃的麥芽糖和皮筋糖。皮筋糖實際上是跟皮筋相像的“硬糖”。糖的外面有一層硬硬的殼,里面卻是柔軟的“夾心”,是孩子們的最愛。把糖裝好,孩子們的工作就完成了。此時,大人們正在搭“舞臺”,布置活動場地。
到了立秋當天,孩子們一早就抱著糖鼓出門了。來到村頭的臺子上,大家就開始搶奪“領地”了。爭到了好位置,接到的糖也會越多。
日上竿頭時分,活動正式開始了。孩子們拿起小木鼓錘在鼓上猛敲一陣。糖果就從鼓縫里往外掉。無數的糖果隨著一陣陣鼓聲落下,真是令人興奮的一場“糖果雨”啊!
你瞧,孩子們嘴里含著兩三顆糖,手里捏著兩把糖,全身上下的口袋全塞滿了。大一些的孩子們利用自己身高優(yōu)勢跳起蹲下,不時還高興地大聲嚷嚷;年齡小的只能跑到臺前撿別人掉下的;個別調皮的,直接躺在茅草堆邊,張著嘴,等糖自動掉進嘴巴里!
這真是一場歡樂的糖果盛宴!
難怪咱家鄉(xiāng)的孩子都愛茅鼓節(jié),都愛這個名叫茅鼓隆的小村子!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調查表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字篇六
各地都有自己的民風民俗,它們各不相同,多姿多彩,如同朵朵鮮花點綴著這歷史悠久的大地。我的家鄉(xiāng)嘉興新豐也不例外,在那里,逢年過節(jié),都會舉行一個簡潔而莊重的儀式——祭祖。
春節(jié)時,我們到了老家,看到奶奶已經燒好了十多碗菜,正在把紅燒肉盛到碗里?!澳棠?,您已經盛過一碗紅燒肉了,怎么還盛 一碗呢?”我指著灶臺上的另一碗紅燒肉說。奶奶回答道:“是啊!這些菜是為祭祖準備的,到時候分開擺,好讓祖宗夾菜方便。對哦,菜還應該放在門板上,走,我們把它抬過去?!?/p>
把門板擺到了桌上,奶奶把紅燒肉一碗擺在南邊,一碗擺在北邊,別的菜也是這樣。“門板這么長,如果沒有兩碗,有些祖宗可能根本夾不到呢!”我想道。
爺爺拿來了許多筷子和小酒盅。他先擺酒盅,再把筷子放在酒盅的右邊。奶奶把蠟燭分別擺在了南北兩側,點燃了蠟燭。接著,爺爺用一個酒壺在每一個酒盅里面倒了大約小半酒盅的酒。最后,爺爺把大門虛掩著,他解釋說:“這樣可以讓祖宗進來,還可以防止風吹滅蠟燭?!?/p>
在我們拜了祖宗之后,爸爸又給酒盅里加了一點酒,對我說:“你也來加一點酒吧!”于是,我接過酒壺,剛準備給第一個酒盅加酒呢,卻傻眼了:它已經滿得只剩頂上一點兒了!我把酒壺稍微傾斜了一下,可是那些酒卻在口子上徘徊著,就是不肯出來。我就把酒壺稍微向下傾斜,但是那些不聽話的酒就開始淘氣了,“嘩”的一下,一段酒就掉到了盅里。我趕忙把酒壺恢復正常,急急忙忙往下一看,天?。【浦训箾]滿,反而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我只好拿了紙巾,把它們擦干了。
好不容易把這些挑剔的酒盅伺候好了,奶奶已經開始燒紙錢了。她先拿來一個臉盆,在中間放上一捆像竹子一樣的東西,把金銀二色的紙錢放在四周,用火一把燒了。頓時屋內煙味彌漫,奶奶去把大門打開了,仿佛方便祖先離開。
待紙錢燒完了,把蠟燭熄滅,這一天的祭祖也算結束了。我們把菜端到灶臺上,然后才能端到其它桌上,可能是出于對祖先的尊敬吧。我們在將門板裝回去,就差不多吃晚飯了。
祭祖體現了我老家人們對于祖先的尊敬,是一種淳樸的民風民俗。祭祖既是對生活美好的期盼,也是對祖宗的懷念、尊敬。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調查表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字篇七
說實話,我的家鄉(xiāng)民風挺淳樸的。而且,人都挺實在,也沒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多的是人與人的信任,也有自己要遵守的風俗。
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們的原則就是不太會計較。也不占小便宜,別人有錯都會直說。自己有錯就會改。
比如說:有個老太太買魚,賣魚人一般都會自動便宜些價錢 。他已經看到了,老太太的沒辦法了的樣了啊,他是會能便宜一點就便宜一點,更有把魚切好的老板呢??吹竭@一幕,我著實的感動了一把。這,不是一種民風嗎?這,不是一種鄉(xiāng)情嗎?這,又何嘗不是民俗呢?
又或者暖心的在你冷的瑟瑟發(fā)抖之時給你送上一杯熱水。
又或者是鄰居家的小孩子生病了他爸媽又不在怎么辦?放心,只要你家旁邊有人,你的鄰居肯定會幫你送到醫(yī)院。還會慰問你更多的甚至還會買牛奶,棒棒糖什么的。雖然這只是小小的一點心意卻是足以溫暖人心,甚至有些人看著孩子是留守兒童,直接說:不需要還藥費了。這又是多么溫暖的一件事啊!
關于風俗,家鄉(xiāng)人則是很謹慎。新婚包糖一定要放九個糖。寓意天長地久,長長久久。等新娘來了。一大堆孩童會贏,用方言說著:“添丁添丁!”然后新娘就會給你紅包。做房子,做房子吃完酒席后晚必定一張張疊起來,代表著更上一層樓,還有就是碗不能過夜,所以每天晚上都要洗完碗,大家都這么遵守著風俗是為什么呢?其一:它是習慣了。其二:民風,民風實在。不勾心斗角,所以風俗,也變成了民風之一。因民風所致,大家都很本分遵守。有時,我看著家鄉(xiāng)蔚藍的天空,我會覺得很自由,有時,我看著家鄉(xiāng)的綠地,我會覺得很平靜,我看著我的家鄉(xiāng),我會覺得世界很美好??赡芗亦l(xiāng)……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吧!
家,生我養(yǎng)我。鄉(xiāng),則是育我的家的地方,家鄉(xiāng)!我愛你,同時也愛你那淳樸的民風!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調查表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字篇八
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jié)習俗都各具特色?,F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十堰過春節(jié)的習俗。
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多用紅紙書寫,代表著吉祥、幸福。
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們則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一刻,有的人家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由掌廚的'做出來,而且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砧板聲、爆竹聲,再夾雜著人們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合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我們這里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點。
一時間,十堰的過節(jié)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里,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調查表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字篇九
我的家鄉(xiāng)在寧夏市、和政縣,那里有大山風景如畫,我家就住在大山的對面,以前家門前只有一條不寬不窄剛走過一兩車的大路,好幾年沒有回家了,今年一回家,哇!家鄉(xiāng)徹徹底底的變化了,以前的“羊腸小道”已經變成了寬大的柏油馬路了。
以前聽奶奶說:“這里曾經打過仗”,怪不得我家對面的大山上有幾處像堡壘似的“怪物”呢,原來這是打仗留下的。
我們回民的風俗有很多很多,而且這些都很封建,比如:戴的白帽子,還要閉齋什么的,婦女們還在頭上戴紗巾。
我們的這些風俗是很特別的,男人或男孩都要戴白帽子,而婦女們是必須戴紗巾的,婦女們不能光著頭露著身體的胳膊和腿,而男的就很例外,他們可以戴也可以不帶戴。
先說說我們的飲食習慣,比如蓋碗茶,如果家里來了客人,才會把這些蓋碗的茶端出來,讓客人品嘗,還會做些饃饃來招待客人,饃饃的花樣很多,比如:油香、麻花、錁錁、馓子、酥馓……,它們各個有特色,不過制作它們就難了,比如錁錁,把面和好,還要發(fā)面什么的,錁錁里面的圖形有很多,比如:龍、青蛙、小鳥……它們既好看又好吃,是我們回民招待客人的最拿手的事了,用一張大的桌子,放在炕上,上面擺上各種好吃的東西,還要倒上蓋碗茶,這些好吃的招待客人缺一不可呀!
還比如我們的閉齋習俗,齋要閉一個月,早晨的時候必須在六點以前吃過,到了白天就不能吃了,到了傍晚的八點左右就可以吃,如果你一天不閉齋,那么就得補61天的齋了,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可就有這樣的習俗啊!
關于閉齋還有一個風俗,男的12歲就要閉齋了,12歲以下可以不閉齋,女的8歲就要閉齋,8歲以下可以不閉,我就想不通男的閉齋和女的閉齋的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呀!可是沒辦法,這就是習俗呀!必須得遵守啊!如果一天不閉那么就要補61天的了。這很不劃算,還不如把那一天的齋閉夠了,關于閉齋的風俗就是這樣。
還有一個風俗就是13歲或14歲以上的女孩就不能穿短裙什么的了,也不能穿短袖,你們說說:“我們的習俗是不是很封建呀!”再怎么封建也得遵守呀!”因為習慣了也就覺得這個習俗很好,在漢人看來是很封建的。不,不,我可不同意你們的看法,不是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嗎?
我們回民家鄉(xiāng)的習俗就是這樣的。家鄉(xiāng)可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呀,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以來家鄉(xiāng)旅游,我們家鄉(xiāng)的人可是很好客的呀!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調查表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字篇十一
元宵節(jié),是一個溫馨,充滿愛的節(jié)日。元宵節(jié)在我的家鄉(xiāng)有些特別的習俗,這也要從一個傳說說起……
正月十五是農歷的元月,古人把“夜”稱之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在元宵節(jié),有許多習俗,比如說吃湯圓、賞燈、猜燈謎等許多習俗。
在我的家鄉(xiāng),元宵節(jié)做湯圓是元宵節(jié)最讓人興奮的事情了吧!開始,我認為做湯圓太容易了,后來才發(fā)現其實還挺難的。讓我來說一下我們是如何做的吧!
我們需要準備一些糯米粉,些許芝麻,一點面粉,適量的水,還有豬油。首先,把黑芝麻在小石磨里磨成芝麻粉,加少許糖,再把大塊的豬油放入慢慢攪拌均勻。真沒想到,磨了十分鐘,我就感覺手臂酸得就快斷了。接下來,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揉成一個大大的球,再發(fā)酵30分鐘……
哈哈,一切準備就緒,我們要開始最關鍵的包湯圓的環(huán)節(jié)!這可是最難,并且最重要的一步啊!我們把芝麻餡放入攤平的湯圓皮上,一邊轉一邊將湯圓皮裹起來,最后變成了一個圓子。我連試了三次,都失敗了。我問奶奶怎么辦?奶奶說:“是你包的芝麻餡太大了,而你的皮太小了。只需要控制好比例就沒問題啦!”我恍然大悟??磥砟棠套鰷珗A的經驗已經爐火純青了。這下子我連續(xù)成功做了五個,一個個堪稱完美。最后,我們把做完的湯圓放到鍋子里煮十分鐘。煮熟后,我們一起開心地品嘗起來,真的太美味了啊!
這就我們家鄉(xiāng)的元宵風俗。通過這樣的學習不但讓我學習到了制作手工食品的經驗,也讓我們一家人在元宵佳節(jié),其樂融融,歡聚一堂。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調查表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字篇十三
農歷正月半稱元宵節(jié),又名燈節(jié)、上元節(jié)。
舊時每逢元宵節(jié),各家多吃米粉圓子。小粒無陷者為“糖圓”,大顆有陷如白果、棗泥、油水的稱“元宵”。
晚間家宴后,外出賞月觀燈。
入夜,火樹銀花,城門大開,大街小巷到處彩燈游動,處處敲鑼打鼓。
當時有首兒歌描述常州元宵節(jié)燈市的盛況:“甘棠橋,對鼓橋,鼓樓對著廟門口,鏜鏜鏜!燈來哩!燈來哩!什么燈?一團和氣燈,二龍戲珠燈,三元及第燈,四面如意燈,五子奪魁燈,六角風菱燈,七子八婿燈,八仙過海燈,九蓮燈,十面芙蓉燈,鏜鏜鏜,燈來哩!后面還有一條老龍燈。
據說在太平軍攻克常州后,每逢元宵節(jié),“圣兵”敲起“太平軍鑼鼓”歡慶新春。青云坊兩側樓上,太平軍男女“圣兵”化妝演唱灘簧,軍民同樂,往往通宵達旦。這天,街頭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鑼鼓,邊敲邊行,俗稱“浪街元宵”。婦女夜間結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橋,來回路線不能重復,稱“走三橋”;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夜的菜,拭衣領,稱為“解發(fā)膩”;鄉(xiāng)間姑娘還把掃帚、竹枝等用麻莖扎成一丈高的蘆炬,在田間焚燒,謂“照田財”,以占卜干旱和雨水的情況。
現在呢?每逢元宵節(jié)我們還得保留晚上吃“糖圓”或“元宵”的習慣,吃過晚飯,還會去街上參加元宵節(jié)燈會,猜燈謎?;丶疫€能看元宵晚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