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級語文教案篇一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的方法。
2、學習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4、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樹、石、水、魚的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2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二、簡介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fā)現(xiàn)了許多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fā)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2、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輕聲跟讀,并補充。
3、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判斷?!叭簟薄八啤薄叭纭倍伎梢杂脕泶虮扔?,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③似與游者相樂。()
④天涯若比鄰。()
一、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第一段:寫發(fā)現(xiàn)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賞讀課文: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叭詾榈住?,“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確是個“石潭”?!叭瑛Q佩環(huán)”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扒鄻浯渎山j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yōu)美形態(tài)?!坝安际稀苯栌≡谑系聂~影表現(xiàn)水的清澈透明?!捌嗌窈恰辈槐M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xiàn)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xiàn)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tài)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shù),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huán)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huán)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靜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xiàn)實的不滿。
(6)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tài)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文中的寫景短句。
三、精讀課文,鞏固:
(1)作者是怎樣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幾個人,為什么篇末才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四、總結全文。
初中級語文教案篇二
1、,看注釋,掌握重點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屏”的有關知識。
3、體味本文生動的語言,弄明白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朗讀和勾畫圈點法
以屏風為媒介,激發(fā)學生審美情趣,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屏”的有關知識,體味語言。
弄清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屏的圖片,或上網(wǎng)查找。如果學生家中有屏的小藝術品,也可借來一用,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
一、導人新課: 5分鐘
學生拿著自己找的圖片或小屏風,向同學作介紹,語言可能不生動,教師可以就此導入,看做者是怎樣介紹的。也可以用古詩詞中有描寫屏風的詩句導人。
二、檢查預習“讀一讀,寫一寫”,教師正音。 15分鐘
教師配古箏樂曲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并思考:
a.請用原文給屏下一個定義。
b.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介紹了有關屏的知識?
聽讀完后,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
b.作者從下列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
屏風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有
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
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
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三、研讀與賞析 20分鐘
過渡:屏風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jīng)不多見了,可是讀了文章,或許你也喜歡上屏風了,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詩,使說明語言生動有趣,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
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有感情地讀一讀。全班討論明確:
a.引用《秋夕》詩句,表達了作者幼時對屏風無限地向往與喜愛之情,放在開篇,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赌档ねぁ分小般y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放在屏風的定義后既補充了屏風的含義,又使語言生動有趣。結尾兩處引用古詩佳句,點出“屏”這種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作者希望人們更好地開發(fā)和使用屏風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換上“放”字,則無此表達效果;“點綴”是加以襯托和裝飾,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準確地說明了屏風在居室中的作用。(學生還可以再舉出一些。)
四、課堂小結: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并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fā)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fā)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煥發(fā)出青春,重新大放異彩。
五、布置作業(yè);
a組(學優(yōu)生): 完成練習冊基礎部分。
b組(中等生):完成書后習題。
c組(后三分之一學生):整理筆記。
一、課前復習: 10分鐘
1、陳從周:
(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園林專家,并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
文中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
2、作者對“屏”的感情:
受古詩詞及古畫的影響,小時侯就對屏風產(chǎn)生喜愛、向往之情;后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的認識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處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贊賞之情。
3、課文多處引用古詩詞,有什么好處?
多處引用古詩詞,使全文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這和本文的說明對象——屏風——這種中國傳統(tǒng)器具是相稱的。
二、授課過程: 20分鐘
1、 在古詩詞中,你還知道哪些詩句說到屏,你還找到了哪些圖畫描繪了屏,全班交流,
請你引詩配畫作解說。
比如:李商隱的《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詞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2、 想像一下,屏風將會有怎樣的用途?
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3、 研讀賞析
文中運用哪些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確:舉例子、分類別、引用等
三、課內外比較閱讀練習。10分鐘
將《說“屏”》與《文房四寶》比較閱讀。
四、課堂小結:
a組(學優(yōu)生):把課堂上所說的“想像屏風的用途’’整理好,寫在作業(yè)本上,學著用上古詩詞佳句,要用得得體。
b組(中等生):完成練習冊。
c組(后三分之一學生):整理筆記。
說“屏”
陳從周
作用
分類 → 設置
初中級語文教案篇三
理清文章結構層次,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過程與方法
1、聯(lián)系社會背景,來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
2、通過私反復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賞析課文重點語句的方法。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理解本文作者棄醫(yī)從文的思想原因。
1、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學生讀有關注釋,要求學生考慮,注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說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
(2)說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
(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對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學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學生了解文章體裁介紹時代背景 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y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臺醫(yī)學??茖W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zhàn)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y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zhàn)斗,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fā)生之后,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斗爭,用戰(zhàn)斗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fā)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指導預習
1 做到借助課文注釋和詞典對文中字的形、音和詞的含義有清楚明白的了解,為研習課文內容掃清障礙。
2 考慮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敘的線索是什么,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敘了哪幾件主要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情感,贊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說說各部分的大意。 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教師巡回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規(guī)定學生閱讀的時間與速度。)
進行研討
1、根據(jù)課文的內容和學生提問,補充書中沒有的注釋。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
(3)會館:舊時同鄉(xiāng)或同業(yè)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進行研討
(4)遺民:
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②改朝換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jù)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
(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學生結合課文理解并掌握補充注釋進行研討
2、(1)文章是按事情發(fā)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
(3)變換了三個地點:
①“我”在東京;
②“我”在仙臺;
③“我”離開仙臺后。
(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贊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fā)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為標志。
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臺求學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臺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贊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yī)學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弄清左邊的這些問題和內容教學后記:學生能聯(lián)系社會背景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能通過私反復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對課文中重點語句進行賞析。
初中級語文教案篇四
1、能利用已學的新聞知識分析課文,并從文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過新聞傳達的事實及新聞立場。
2、學習消息的語言特點。
3、學習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
1、學習消息語言的特點。
2、學習倒金字塔結構的新聞寫作方式。
學習消息語言的特點。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較閱讀
一、激趣導入
(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照片,問:圖片上的這兩個人同學們認識嗎?他們獲得了什么榮譽?
學生回答。明確:莫言和屠呦呦,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二)追問激趣:莫言和屠呦呦因為諾貝爾獎可謂是家喻戶曉,諾貝爾獎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呢?同學們了解諾貝爾獎嗎?
教師補充:諾貝爾獎是世界各類獎項中地位的獎項,截止xx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892個人和24個團體,通常被認為是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有著公認的性。
(三)那么首屆諾貝爾獎頒發(fā)時時什么樣的呢?英國的通訊社,也是國際性通訊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做出過報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則消息,《首屆諾貝爾獎的頒發(fā)》
(設計意圖及建議:由同學們熟知的名人導入,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借機簡介諾貝爾獎及路透社)
二、自主學習,理清結構
(一)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勾畫出本則消息的結構。
1、第一課我們學過消息的結構有哪些?
教師引導學生復習消息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2、請勾畫出本則消息的結構。
(設計意圖及建議:溫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則》中已經(jīng)學了消息的基本結構,這里再次鞏固,學生在分析結構的同時也學會了快速閱讀消息的方法)
(二)結合課文旁批,說說各段分別傳遞了什么信息?
明確:
第一段介紹了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紹了今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紹了諾貝爾獎的頒發(fā)機構及授獎儀式的相關要求。
第四段介紹了諾貝爾獎金的來源,特別說明資金管理權和評獎權的分離。
(設計意圖及建議:此處旨在教會學生利用課文旁批的輔助作用,來快速理清課文內容)
3、如果讓你給上述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會怎么排呢?
明確:重要性依次遞減,由主到次。這種由主要到次要的結構我們稱之為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下面我們通過微課一起來學習“倒金字塔結構”。
4、播放微課《新聞的倒金字塔式結構》。
教師總結: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倒金字塔結構是按照新聞價值的大小,即新聞事實的重要程度、新鮮程度,以及讀者感興趣的程度等,依次將新聞事實寫出的一種結構形式。由于這種結構格局前邊重、后邊輕,上頭大、下頭小,所以稱之為"倒金字塔"。這種結構在消息中比較常見,需要同學們掌握。
(設計意圖及建議:這一環(huán)節(jié)整體感知課文,培養(yǎng)學生新聞閱讀能力,篩選信息能力,提高學習自信心。給學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講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對本則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讓學生在實例中理解這一概念,并通過微課的學習加深對“倒金字塔式結構”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語言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消息語言的特點。
1、倒金字塔結構,就是將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眾關心程度由主到次來排列的一種消息寫作模式,這種固定的結構方式有利于人們快速篩選信息,符合消息時效性強、快等特點,這些特點就使得消息在語言上與一般文學作品不同。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句子,分析劃線詞語的特點: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國的普呂多姆(文學獎),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頗有建樹。
明確:這一句中“頗有建樹”,意思是在事業(yè)上有很大成就,這里用來評價普呂多姆的詩歌創(chuàng)作,很有分寸,體現(xiàn)了消息語言客觀、準確的特點。
2、文中還有很多詞句,分別體現(xiàn)了消息語言的不同特點,請同學們再細細研讀課文,用三五分鐘來仔細揣摩文中消息的語言,再將你的發(fā)現(xiàn)與小組同學分享。
學生分享內容可能有:
客觀:評價各位科學家的成就時,遣詞造句客觀,準確嚴謹。如:兩個發(fā)現(xiàn);頗有建樹和卓有成就。大部分使用陳述句。引用諾貝爾遺囑內容,表明了新聞語言的客觀真實。
“建立了促進國際仲裁的各國議會聯(lián)盟”,簡練,準確,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飾語,顯得很客觀。
準確:電頭中時間地點與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體,報道的及時。
具體:第二段一一列舉的國籍,姓名等信息;括號里的補充內容說明了消息語言的具體。
簡練:對于頒獎時間和地點的介紹;括號內語言;作者巧妙用新聞背景來表現(xiàn)諾貝爾獎的公正與,客觀簡練。
通俗:作者用“黃色炸藥、多種炸藥”用通俗的語言介紹專業(yè)的知識,讓讀者易于理解。
樸實:從全文來看,大部分是短句子,顯得非常簡練;用樸素的語言給我們闡述了新聞的事實,大部分使用陳述句,顯得樸實而又客觀。
3、教師總結:通過對這篇課文的研讀,我們發(fā)現(xiàn)消息的結構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語言具有客觀、簡練、準確、具體、樸實、通俗的特點。
(設計意圖及建議:自主學習,揣摩消息語言特點;合作探究,總結消息語言特點,學習新知。)
四、拓展閱讀,評價人物
反復研讀諾貝爾遺囑,結合課外材料,體會諾貝爾的偉大襟懷。小組合作用句式說話“我看到了一個___的諾貝爾”。
文段:諾貝爾的遺囑里面說:“諾貝爾獎每年發(fā)給那些在過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y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yè)方面為人類做出貢獻的人?!?/p>
材料一:諾貝爾雖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兒女的生活依然與過去一樣,從不奢侈浪費。他經(jīng)常把大筆款項捐給慈善事業(yè),毫不吝嗇。諾貝爾慷慨大方之名,很快傳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幫助的窮人絡繹不絕,但諾貝爾從不厭煩,總是盡力幫助他們。這樣一來,每天都有大群的貧民等候他救濟,諾貝爾深感為難,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寫信給哥哥談起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計每天支出的救濟費約2萬克郎以上。一年下來就得花去700多萬克郎。
材料二:諾貝爾多才多藝。他自幼喜愛文學,平時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閑閱讀小說和作詩。他更喜歡哲學,他說:“飯可以不吃,哲學書不可不讀?!闭钦軐W的思辨和文學的想象力,推動了他的科學發(fā)明。他喜歡易卜生的戲劇,他和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錯。他不但經(jīng)常寫詩,30歲那年還寫了一部名為《兄弟》的小說,后來又寫過一部《非洲的光明時代》的歷史小說。1885年,諾貝爾還寫過一部《專利病菌》的喜劇,1896年臨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報應》的悲劇。
材料三:諾貝爾在讀小學的時候,成績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總是由一個名為柏濟的同學所獲得。有一次,柏濟意外地生了一場大病,無法上學而請了長假。有人私下為諾貝爾感到高興說:“柏濟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屬了!”諾貝爾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將其在校所學,作成完整的筆記,寄給因病無法上學的柏濟。到了學期末,柏濟的成績還是維持第一名,諾貝爾則依舊名列第二名。
初中級語文教案篇五
1、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
2、領會本文表達鮮明觀點的特色。
3、體味口語的特點和本文感彩強烈的語言。
感嘆句和修辭方法的運用。
領會聞先生為真理、正義獻身的偉精神。
一、導入新課:
什么是演講?你聽過演講嗎?
這是一篇用滿腔愛國熱忱譜成用鮮血寫就的文字,是一篇感彩鮮明的講演詞,屬議論文體裁。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學生上黑板完成)
卑劣xx誣蔑xx卑鄙xx離間xx蠻橫xx賦予xx
2、解釋下列詞語:
(1)卑劣:卑鄙惡劣
(2)誣蔑:捏造事實敗壞別人的名譽
(3)蠻橫:(態(tài)度)粗暴而不講理
(4)挑撥離間:搬弄口舌,引起爭端,使互相猜忌而離散。
3、介紹作者聞一多:(由學生多人補充完成)
聞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聞家驊,號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19年五四運動中,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2年7月赴美留學。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1925年5月回國,曾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武漢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等學校任教。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詩集《紅燭》,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詩集《死水》。還著有《神話與詩》、《楚辭補校》,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先生的大會上,憤怒斥責國民黨暗殺李公樸的罪行,發(fā)表了的《最后一次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4、時代背景。(由學生多人補充完成)
李公樸先生是一位的愛國民主戰(zhàn)士。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妄圖篡奪勝利果實,實行統(tǒng)治,陰謀發(fā)動內戰(zhàn)。國民黨瘋狂地民主運動。1946年2月,重慶發(fā)生“校場口事件”,重慶各界人士在校場口集會慶祝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召開,國民黨特務搗毀會場,大打出手,打傷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樸先生當場被特務打傷。5月初,李先生帶傷回到昆明,又與聞一多先生一起發(fā)動“呼吁和平宣言”萬人簽名運動。國民黨對李先生又恨又怕。7月11日晚十時許,李公樸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國民黨特務用無聲暗殺。
聞先生“毅然出席”7月15日舉行的追悼李公樸先生的大會。出席這次追悼大會的教授,就聞先生一人。聞先生不避危險,置個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席”這次追悼大會,決心像老戰(zhàn)友李公樸一樣,為爭取民主和平,反對和內戰(zhàn)而堅決斗爭。聞先生面對會場上特務的兇焰,義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講臺,義正辭嚴地當眾揭露、痛斥的罪惡和卑劣,表現(xiàn)出一位愛國民主戰(zhàn)士的英雄氣概。聞先生在發(fā)表這次講演后三個小時,就被特務用無聲暗殺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爭取民主和平,為真理正義而戰(zhàn)的崇高事業(yè)。
三,整體感知,聽錄音感受課文魅力。給課文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國民黨暗殺李公樸先生是“歷最卑劣最無恥”的罪惡行徑,嚴責敵人造謠誣蔑的無恥伎倆和險惡用心,贊揚李公樸先生和昆明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勇敢斗爭的偉大精神。
第二部分(4、5段)剖析的虛弱本質,闡述必敗,人民必勝、真理永存的歷史規(guī)律,鼓舞人民的斗志。
第三部分(6~12段)號召昆明青年、昆明人民發(fā)揚云南的光榮愛國傳統(tǒng),堅持正義,維護真理,完成爭取民主和平的歷史任務,表明自己要像李公樸先生一樣為了正義、真理雖殞身不恤的堅貞意志。
四、深入研究,共同探討。
教師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討論。
1、聞一多演講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聞一多先生在講演中一再痛斥敵人卑劣無恥,同學們說說它表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
3、與敵人卑劣無恥恰成對比的是李先生的光榮,李先生的光榮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4、作者是怎樣揭露的虛弱本質,指出的末日來臨的?
揭露——虛弱本質: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指出——末日來臨:完了、快完了
5、聞一多先生預言敵人“快完了”,人民一定勝利,有什么根據(jù)?請從文章中找答案。
明確:第一,他們這樣瘋狂地制造恐怖,這是他們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萬個李公樸站起來;第三,歷沒有一個反勢力是不被人民毀滅的。
6、聞一多先生對進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樣的號召?
我們要發(fā)揚云南光榮的歷史!
歷史賦予昆明的任務是爭取民主和平,我們昆明的青年必須完成這任務!
7、文末表達了聞一多先生怎樣的斗爭決心?
表達——自己的決心:義無反顧,隨時準備獻身。
聞一多先生在這次即席講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制造白色恐怖,無恥暗殺進步人士的卑鄙行徑和罪行,揭示了必然滅亡,真理一定勝利的歷史規(guī)律。鼓舞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斗爭的信心和勇氣,表達了自己熱愛祖國、為革命事業(yè)不惜獻身的斗爭精神
五、研討寫作特色:
1、前面,我們側重領會了本文的思想內容,課后布置同學們朗讀課文,大家一定深有體會,請同學們說說這篇講演詞有什么特色?
討論提示:感情強烈,愛憎分明,富有戰(zhàn)斗力和感染力。
這樣的特色是怎樣形成的呢?
討論提示:對進步力量和對講的話,語氣和措詞的感彩截然不同
2、在講演中,作者使用了較多的感嘆句、設問句和反問句,有助于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
這篇講演詞運用了40多個感嘆號,把講演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給了聽眾,造成了使之越來越分明、越來越強烈的效果。設問、反問及反復和排比等修辭格的綜合運用也 ww 是這篇講演詞的一大特點。這些修辭格的綜合運用,使聽眾的思想與講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終處在激蕩、交融,再激蕩、再交融的過程中,從而不斷地涌動和撞擊,達到強烈的共鳴。這篇講演詞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量。
3、在講演中人稱的不斷變換,對表達講演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對敵人用“你們”,對正義力量用“我們”,愛憎分明,旗幟鮮明地與敵人展開面對面地交鋒。
4、短句較多,語言口語化。
口語又叫口頭語,是大多數(shù)人日常交際時口頭使用的語言,它的特點是詞匯大眾化,句式簡短,少用關聯(lián)詞語。演講多用口語。
5、飽含激情的語句。
講演詞的開頭和結尾至關重要,因為它能否吸引聽眾和能否達到講演目的的關鍵。該文的開頭和結尾,尤其是結尾,使聽眾振聾發(fā)聵、熱血沸騰、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表現(xiàn)了聞一多先生的高超的講演技巧。同學們對此應認真體會琢磨,并逐步學會善于選取恰當?shù)恼Z句作為講演的精妙結尾!
六,拓展延伸
聞一多先生的遺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學們,我們新中國青年一代的任務又是什么呢?怎樣才能對得起革命先烈呢?
初中級語文教案篇六
《滿井游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本中第六單元的第四課,這是一個以寫景記游為主的古代散文單元,經(jīng)過前三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基本能把握這種游記的特點。根據(jù)要求,通過這些文章要學習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并學習文章的寫景方法?!稘M井游記》作為一篇自讀的記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寫出了一個南方人眼中的“北國之春”,而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據(jù)以上特點,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重點及難點。
⑴ 知識與能力:
① 理解作者寫景的特點;
② 重視誦讀,力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
⑵ 過程與方法:
要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同伴互助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是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思考者、探索者,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長。
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作者鐘情于山水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鐘情于山水的情感。
體會作者獨特的文風與性情。
由于這是一篇自讀篇目,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⑴ 誦讀教學法,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會語感,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通過聽朗讀,讓學生自己想象文章畫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學重點;
⑵ 比較閱讀法,通過與其他同類篇目的比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體會作者個性化的寫景特點,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
教學過程中注重課堂討論,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在學法上,力求讓學生掌握通過畫面想象,再現(xiàn)藝術形象,學習賞析寫景文章的方法,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
【過程描述】
一、新課導入
師: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代文人喜歡寄情于山水。我們曾學過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
(生紛紛舉例作者及作品)
師:今天,我們將來認識一位明代的大文學家袁宏道,看他又是寄寓山水怎樣的情感?(引出課題)
二、感知課文
(說明:這是一篇自讀的文言文,因此文言字詞的疏通在課前布置給學生課外完成,在本課時可留適當?shù)臅r間讓學生質疑問難,主要由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在疏通字詞后,教師組織學生讀課文,感知文意。)
師:文章記敘何時的景色?請找出你判斷的依據(jù)。
生1:春天的景色,根據(jù)文中描寫景色的語句。
生2:我認為是早春的景色,根據(jù)文中“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知道這時候正是早春季節(jié) 。
師:很好,你讀得很仔細。這是一篇描寫北國早春的游記散文,如此美的文章只有在朗讀中才能感受其魅力。朗讀課文要注意課文的整體感情基調,誰能說說課文各段的感情基調呢?
生1:應是“歡快”的感情,因為文中表現(xiàn)作者熱愛自然景色。
生2:我覺得本文三段話的感情不一樣,根據(jù)內容第①段應用無奈的語氣讀,第②的感情比較熱烈,歡快;第③段要讀出作者寄情山水閑情逸致。
師:請你給全班同學示范朗讀,好嗎?請同學們在聽讀的時候注意完成以下表格的填空。
(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媒體播放配樂 )
(聽讀結束,學生舉手發(fā)言。)
滿井
所見
景物
景色描寫語句
三、品讀課文
師:美文需要用心感受,請同學們自主品讀課文第2段中你喜歡的語句,可從景物特征或作者情感等角度品析,并以“我讀習習習習習習習習,讀出了習習習習習習習習”與全班同學交流。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品讀,然后組織班內交流互動)
生1:我喜歡讀“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我讀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樣子和對自由生活的追求。
師:同學們還認為這句中哪個詞用的特別妙?
生2:“微潤”,這個詞語表達了早春時肥沃的土地開始復蘇。
師:一個“潤”字與“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微”字更四凸現(xiàn)了“早春”的季節(jié)特征。
生3:我喜歡讀“于時冰皮始解……冷光乍出于匣也”,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事物感到欣欣然。
生4:我也喜歡這句話,但我從“波色乍明”中讀出了早春河水的明亮清澈,而且后面還運用比喻句“晶晶然如鏡之新開”。
師:你能從文中關鍵詞語和修辭的角度品味語言值得同學們學習。你在朗讀這句話時覺得那個字詞應該讀重音?
生4:(輕讀)我覺得應該是“解”“明”“清澈”,因為這些詞語都寫出了波色的特征。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提示學生放聲朗讀品味)
生5:我在讀“乍”這個字時聲音比較響亮。
師:從這個“乍”字中你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嗎?
(生感到疑惑,師提示:理解“乍”字的含義。)
生5:“乍”這個詞語是“突然”的意思,在文中表現(xiàn)了作者對眼前所看到的景色感到意外,精神感到振奮。
師:品得太妙了,一個看似無義的虛詞居然有如此深刻的內涵。請同學們齊讀這個句子來感受作者的感情。
生6:我喜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個句子讓我讀出了作者對能夠欣賞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而無比喜悅。
師:你能解釋“而”字的含義嗎?由此你對這個語句是否有新的理解?
生6:(思考、頓悟)哦!“而”表示轉折,這個句子還表達了作者為“城居者”未知郊田之外的春景而感到遺憾。
……
生7:我 覺得“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寫的很好,因為這句話寫出了鳥魚等景物的悠然自得,而且還運用擬人手法。
師:你能品出運用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嗎?
生7:運用擬人手法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動,充滿生機。
生8:賦予這些景色以生命和人的感情。
師:袁宏道山水小品善于把人的感情與景物情景交融,把無形的情思化微有形的景物。后人曾這樣評價: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體態(tài)、水有人的情意。文中還有哪些句子運用擬人手法?請繼續(xù)品讀。
生9:還有“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也運用擬人,這句話也賦予山巒靈氣,并且給人留下煥然一新的感覺。
師: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創(chuàng)作追求: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文章用極其清新傳神語言描繪了滿井早春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這正印證了“一切景語皆情語”。
……
四、拓展延伸
師:面對美景,因作者的個性各不相同,所以進入筆下的景物各不相同,所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自然也不相同。請閱讀課文末段,結合相關資料,談談袁宏道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與本單元其它三篇課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
相關連接:
袁宏道輕視名利,始終無意于仕途,他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西湖游記二則》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在登臨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創(chuàng)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jiān)助教。由于所任職務比較清閑,使得他有空閑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寫于此時。
(生結合課文小組討論、交流。)
生1:本單元其它三篇文章都是表達作者因被貶官而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心情和感想,而袁宏道是借景抒情,來表達自己對山水的熱愛。
生2:《小石潭記》表達了柳宗元被貶官后的凄涼,《岳陽樓記》表現(xiàn)了作者了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報復,《醉翁亭記》也是表達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主張。這三篇文章都與作者的政治追求有關,而《滿井游記》中作者卻表現(xiàn)出自己不慕榮利,追求自由的生活。
師:你能結合文中末段的具體語句加以說明嗎?
生2:文中說“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記?”說明作者喜歡這里的山水,表達自己欣賞山水的閑情逸致。
師:你覺得這句中的“近”應是什么意思?
生2:應該是作者的住處與這里的距離很近。
師:還會有其它深意嗎?
生3:我覺得還應該有作者的心與景色的很近,可以說融為一體。
(全班同學對該同學的回答予以熱烈的掌聲)
師:辛棄疾曾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此”,真是無我相融,相逢如知己呀!
傳統(tǒng)的文學主張“文以載道”,唐宋時代的游記重寄托政治理想。袁宏道的山水游記更注重于對自然風景的客觀描寫,表達作者厭倦仕途,輕視名利,鐘情于山水的情感,強調自然、天真、趣味。(板書:獨抒性靈)
師:除《滿井游記》外,袁宏道還給后人留下大量的游記名篇,如《西湖游記二則》請同學們齊讀(西湖一),并用簡潔的語言加以點評,可整體評價,也可抓關鍵語句細品。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掉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生齊讀。然后點品文章)
生1:“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這一句句式整齊,并且運用比喻的修辭,寫出了西湖景色的魅力,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的感情。
生2:本文運用比喻句,把山、花、風、波浪的特點寫的恰到好處,并運用典故表達了作者陶醉語山水之間的情懷。用簡潔干煉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美景的熱愛之情。
生3:文章語言優(yōu)美精練,運用比喻繪聲繪色,句式駢散結合,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意境。
師:(課堂總結,然后組織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齊讀課文)
初中級語文教案篇七
1、正確、流暢地朗誦課文,達到熟讀成誦。
2、掌握、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感知文章大意。
3、感受語言之美,學習寓情于景的手法。
4、體會作者寄情于奇山異水的高雅審美情趣。
1、反復朗讀,理解文章思想內容。
2、細心品味,感悟文中的情感。
1、理解本文主旨和寓情于景的寫法。
2、賞析駢文特點,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
以讀代講通“文意”,自主學習明“文技”;熟練背誦蘊“文氣”,合作探究悟“文趣”。
:
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本單元我們跟隨酈道元欣賞了三峽的迤邐風光,在陶弘景的筆下,我們感受到了山川之美,與大文豪蘇軾,享受了月夜的空明澄澈,今天讓我們再回到1500年前,同南朝梁文學家吳均一起走進富春江,去感受那里的奇山異水,去體察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
(板書課題)
二、課前準備,檢查預習,識記生字
縹(piǎo) 湍(tuān) 軒(xuān) 邈(miǎo) 泠(líng)
嚶(yīng) 鳶(yuān) 窺(kuī) 柯(kē)
教師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從字的音、形、義三方面理解、認記,可以讓學生大聲讀一讀,動手寫一寫。
三、以讀代講通“文意”
1、朗讀課文
要求: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注意語氣,突出重音,節(jié)奏鮮明,速度稍緩。老師可做朗讀指導與示范。
2、疏通文意
(1)自主學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難懂的詞語,由教師提問或者學生提出問題老師解答。
積累常用實詞:俱:全,都。許:余。絕:極頂。湍,急流。甚,勝過,超過。
激:沖擊,沖刷。猶:猶如,如同。
(2)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對弄不懂的問題,通過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相互質疑解答。
(3)課堂交流,翻譯全文,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教學千法,朗讀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要把朗讀貫穿課堂始終,引導學生感知文意,感受音韻美。疏通文意不再逐字解釋,而應該放手給學生,自己讀順,對于疑難問題,老師適時指導點撥,學生做知識總結積累。)
四、自主學習明“文技”
此環(huán)節(jié)采用的方法是引領學生回憶《三峽》,然后利用板書引導學生自我閱讀并填補圖示,完成課文結構的學習。
引導學生抓關鍵語句思考:
1、從富陽至桐廬的景致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寫)
2、本文重點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異水”和“奇山”(分寫)
由此感受本文整齊、嚴謹?shù)慕Y構,品味結構美。
3、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富春江之美的?
①學習第二段。從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異。
②學習第三段。從形、聲、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
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③齊讀課文體會本文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千丈見底水之(清) (異)水猛浪若奔水之(急)
負勢軒邈山之(形) (奇)山
泉鳥蟬猿山之(音) 橫柯疏條山之(色)
提問:為何先寫水再寫山?
明確:由近到遠,此刻作者是坐在船上欣賞富春江的景色。
提問:這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嘗試用如下句式概括。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好一處不同尋常的水啊,你看____________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好一處不同尋常的山啊,你看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句子先填空,例如:
好一處不尋常的水啊,你看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好一處不尋常的水啊,你看極端神劍,猛浪若奔
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學生合作探究,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吳均筆下的山水,不僅有形有色,還有聲??此埔环N非常喧鬧、非常嘈雜的景象,卻是一種幽靜美妙、和諧悅耳的天籟。山間自然音響,既反襯山間的靜寂,又讓人感受到了自然生命的歡樂律動。
提問:文章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小組合作探究,請代表起來發(fā)言。
1、抓住了景物的特點,突出了“奇山異水”。
2、按地點轉移,由近及遠的順序寫:從流飄蕩,俯視碧水,仰觀青山。
3、采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描寫對象形象鮮明,富于生機: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夸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對偶);負勢競上,爭高直指(擬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對偶)……
4、詳寫山,略寫水。疏密有分,輕重有度。
(設計意圖: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此環(huán)節(jié)就是強調自主學習,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五、熟練背誦蘊“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