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chǎn)生于對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nèi)容不同而已。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nèi)容有什么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文學創(chuàng)作心得體會 文學作品心得篇一
當我走在人生的最后階段,當我?guī)缀跛型g的親朋好友都沉浸在含飴逗孫的樂園中時,我卻愛上了我從小就喜歡的文學。當我終于下定決心拿起我的這枝禿筆時,我已是一個雙手顫抖的連一個字都不能寫的老嫗了。但夢想在提升我的信心,科學在滋潤著我的理念。我可以用鍵盤來輸入我想和天地萬物之間的交流和情感!因為我感到,人是萬物之靈,實為天地之心。古代文學精英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精辟闡述,“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為三才”。
當一個人被自己的夢想所醉倒時,就會朝日不息的向著那條永無止境的地平線狂奔而去。在那迷人的天地無法吻合的空間中,唯獨你可以安躺在宇宙的懷抱,靜享著天地帶給你那美麗無比的春夏秋冬。你就可以用人類的那種無與倫比的靈性,寫出神奇的語言和奏出如似一切自然界中的雨聲擊磐,鳥鳴夏蟬之韻音。人類之間的情感交流,愛的語言如似琴瑟和弦,感天動地的愛情傳說,慈善救贖的真情所在,無不是激勵著人類文明進步的典范。
但一切在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同時,對自己的所愛必須要有執(zhí)著的理念。因為要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沒有真才實學是難以做到的。世界上沒有一件事可以隨手而得,天上會掉餡餅?天方夜譚!唯獨燈下細讀前人的箴言,用心領會其精髓的道理要點,日積月累,可謂十年寒窗苦,收文獲益臻呀!
在你想要用文字來描述天玄地黃,天圓地方,日月星辰的光芒時,你才會覺得自己的文才淺薄的去了。但又當你用心領悟到一件事情的真諦時,你可以輕而易舉的寫下了你的感悟而沒有半點阻礙,這就是心的靈感,卓然而立。這也給自己在創(chuàng)作上留下了一條明灼的哲理,那就是劉勰的名言:“若妙識所難,其易也將至:忽以為易,其難也方來”。
在你能安靜的閱讀著先祖的文言和清幽雅趣的美麗詩詞時,你自然而然的會被他們的文采而醉倒,小樓容我靜,才思剛起帆??芍^先人一步前,后人千步遠,不讀古文詩,人生一世憾。
故此,在我一步一步走向生命最后的時光里,我仍如似在學的兒童,也一步一步的在追求著我的夢想。又似執(zhí)鞭下的學兒,斟字酌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深會其義,留存心底。告誡自己,你沒有能力高屋建瓴,那就低首耕耘。你沒有能力跨度長江大海,你就心懷小溪?;垩廴ベp識別人的奇文異彩,伏案斟酌自己的只語片言。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是我最愛看書的時候。窗外月光明瑞,腦海集思涌來,偶聞窸窣之聲,如似尊師傳言,求學必當磨礪,方能受益匪淺!
這就是我在執(zhí)著追求夢想的同時,也是我的創(chuàng)作心得和靈感!
文學創(chuàng)作心得體會 文學作品心得篇二
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中記錄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一段話,“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tài)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在范穩(wěn)老師的《小說創(chuàng)作》這堂課上,用寫作就像在大地上找礦一樣來為我們闡述小說創(chuàng)作之道。回想自己最初的創(chuàng)作之路,使得自己更加感同身受。我的祖父解放前為了討生活從建水老家到個舊走廠,我家?guī)状说南才贰皣V、繞著山”,四世同堂便是我寫作的最初的源泉,讓我從回憶與發(fā)現(xiàn)中找到創(chuàng)作的途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觀察的重心偏離。讓自己寫作遇到瓶頸,除了寫作技藝和知識局限之外,更主要的還是腰彎得不夠,沒有俯下身子細微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富礦”。
文藝創(chuàng)作者可以算作一柄筆桿子,但是鋒芒之后無米下鍋是青年文藝創(chuàng)作者的“硬傷”,要如何才能保證創(chuàng)作的激情與質(zhì)量源源不絕,善于鉆研是解決之道。
怎樣鉆研?范穩(wěn)老師在課堂與我們分享到,小說創(chuàng)作中其中一項便是發(fā)現(xiàn)探索式,美國著名作家歐內(nèi)斯特·米勒爾·海明威便是這個類型的代表。他在歐洲見證了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創(chuàng)作了《喪鐘為誰而鳴》,在非洲探險,創(chuàng)作了《乞力馬扎羅的雪》,在古巴創(chuàng)作了20世紀最出名的小說《老人與海》。在他看盡世間百態(tài),其實正是不斷擴大了學習的范圍與空間。立足自身,我們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與修養(yǎng),破萬卷書,提筆之時才會文思如泉涌。在學習之余更需練就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發(fā)現(xiàn)群眾中更加有特色的東西。
其次還需多思考,勤動腦。創(chuàng)作首先思考、定主題、列提綱、多修改,再定稿。就如繪畫一般,畫一個人首先要明確他的性別,性別確定以后就要畫出他的骨架,整個主題就初步成形,但是要賦予它鮮活的生命力,需給予他血肉和靈魂,不然就只是一副空架子,血肉和靈魂有了后,又要想讓他漂亮一點于是就需要化個妝、穿上漂亮的衣服妝扮一下,這樣就更有內(nèi)涵更漂亮。寫文章亦是如此,需要用心的加以修飾和妝扮。
再者要多寫,勤動筆?!凹埳系脕斫K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無論是學富五車還是口若懸河之才,對于寫作都沒有捷徑,必須苦練寫作之功,才會有成就之日。于我最初創(chuàng)作之時而言,寫出來的東西沒有營養(yǎng),我便在思考的基礎上不斷修正,一段時間之后成效便十分顯著。俗話說“事不經(jīng)不懂、腦不用不靈、筆不練則疏”,只有多練多寫,才會越寫越順,越寫越有感覺。
最后還要多思多悟,感受文字的魅力。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文字卻是人對人情感的表達,內(nèi)心的一種訴說,情感的一種表述,古代有多少詩人用文字來表達感情的寄托,表達內(nèi)心的喜怒哀樂。屈原決然投江,寫下"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愛國的激情牽動著通古至今多少聞名中外的華夏子女的心。魯迅棄醫(yī)從文的決絕,是因為愛國節(jié)操的驅(qū)使,一支筆劃開萬丈天幕,使長夜無明的舊中國透射出點點星光,他用文字喚醒中國的民族意識;他以筆代刀,令魔鬼無處躲藏;他以正義的聲音穿越百年時空依然振奮人心。但文字的魅力絕不止于此,從古至今,文字傳承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昭顯出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字又作為時代文化演變的一種媒介,更是不容置疑的一種憑據(jù)。
總結(jié)是一門學問,同時也是文藝創(chuàng)作者要進步最堅實的基礎。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潛心鉆研水文,設計建造了“獨奇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總結(jié)出“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訣、“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澤被后世。楚霸王項羽自矜其功,直到四面楚歌時仍執(zhí)迷不悟,發(fā)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喟嘆;而漢高祖劉邦清醒自知,將“所以取天下”的原因歸結(jié)為“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
在吳然的課上,吳然老師與我們分享了他從一名普通電工成長為一名兒童文學作家的艱辛歷程,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勤于總結(jié)便是吳然老師成才的秘籍心法之一。自我總結(jié),要敢于直面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心理學中認為,當人意識到自己身上存在問題之時,會本能地選擇逃避或推卸,以拒絕痛苦情感的折磨。一個人在舒適區(qū)待久了,就如同“溫水煮青蛙”,長此以往,只會踟躕不前、能力退化。勇敢面對難題、善于剖析自我、學會總結(jié)得失,才能增長心智、提升認知,更好地適應當下和未來。
本次培訓圓滿落幕,于我自己學習的腳步將永不停止。我作為一名業(yè)余文學愛好者,想要取得開啟文學之門的鑰匙還任重道遠。我將潛心聚力,用嶄新的姿態(tài)在這條道路上走的更遠。
文學創(chuàng)作心得體會 文學作品心得篇三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它以方正端莊的結(jié)構(gòu)、線條優(yōu)美的造型、風格各異的體勢、內(nèi)涵深邃的意境,顯示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雖歷經(jīng)上下五千年、綿綿日月而不衰,具有亙古不滅的生命力。不僅是華夏文明的國粹,更代表中國的文化精神。
要學好書法,首先要臨帖。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累積有五千多年的優(yōu)秀遺產(chǎn),任何書家,都只能在學習和繼承先人的前提下創(chuàng)新自立。學書法,就得臨帖。入門需臨,變體也需臨。
讀帖則是一種心功,這種功夫看似輕巧,實際比手的訓練更難。它是一種默臨、默記,是一種揣摩,是實現(xiàn)從鉤、摹、臨的“入帖”到得其字帖的神韻、勢度、用筆、行氣或結(jié)構(gòu)布局技巧的“出帖”之道。
鑒于本次開課《泰山刻石研究》,談一下這四周的書法臨帖、讀貼及創(chuàng)作的心得體會。
中國書法強調(diào)內(nèi)外功結(jié)合,內(nèi)功是基礎,貴在一個“功”字,而外功則是修養(yǎng)。臨帖練字是書法的字內(nèi)功夫,所謂“筆突萬支”“筆冢成山”,講的就是字內(nèi)功夫的修煉。在這個階段,學書者通過毛筆這種特殊的書法工具,從文字的點畫俯仰之中,從線條的抑揚頓挫之間,去感受筆情墨趣。這個階段需要較長時間的臨帖習字,反復揣摩其字形結(jié)構(gòu)方能奏效。經(jīng)過長時期的練習,從潑墨染翰之中去采擷天地正氣,就會感到一種禪意的祥光在心中漫射開來,從而獲得胸懷的舒展和放達。
四周臨帖的體會:
1、運筆(中鋒、側(cè)鋒,露鋒、藏鋒,方筆、圓筆,按筆、提筆)
成熟的藝術往往具有比較嚴苛的規(guī)范和普遍適用的方法、技巧。運筆的技術,根據(jù)不同的時期、不同流派、書法家的書寫習慣等不同,形成了所謂不同的筆法,“中鋒”與“使其中鋒”本身就是傳統(tǒng)論述中關于筆法的重要核心部分。
2、筆順
談線條、談構(gòu)型、談布白,同時還要關注筆順。所有的線條不是同時呈現(xiàn)在紙上的,是有先后的呈現(xiàn),并且這種先后次序不是無關緊要的,不是拆破打散隨便安排都可以的。
3、速度
初臨帖宜緩宜逼真,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書寫的速度,緩慢不羈僅僅在筆畫運行時,更多的時間應該花在下筆和下筆前的準備。古人說凝神斂氣,不是夸張。當你握筆緊張,手都在顫抖,呼吸急促,肺部收縮,如何能寫得好呢?必然不能著急下筆,需要調(diào)整好呼吸后,以最放松的姿態(tài),自然舒適的寫出這一筆,完結(jié)之后,再準備下一筆。久而久之,加上讀書的功夫,最終需要養(yǎng)成的是一種靜氣,自信而淡定。
4、姿態(tài)
人可貧,而行為不可猥瑣,書不佳,唯姿態(tài)不肯讓人。字已不佳,更無赴急草率的資笨,更要講求書寫時的姿勢,頭正身直、臀平足安。
讀帖,可使自己更多地了解各家各派書風,從而融會貫通選擇,創(chuàng)立自己的風格。實際上,讀比臨、比寫都要多得多。讀可以“破萬卷”而臨摹再多,于幾千年累積的優(yōu)秀碑帖,也不過鳳毛麟角,書道中的“厚積”,非同小可。
這段時間從圖書館借閱了大量的書法臨帖,從書寫毛筆字的三要素中體味每一筆在這個字中的行氣、勢度。老師還親自帶我們?nèi)メ窂R、經(jīng)石峪考察,觀看歷代書法大家的石刻作品,風格各具特色,獨樹一幟。雖然他們的風格各異,卻是同樣的擁有一種氣勢,磅礴有度,能感覺到是用心寫出來的字。身臨其境,方能感受其神韻。
在臨帖與讀貼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字體創(chuàng)作具有自己風格書法作品,通過書法表達一種心聲。
書法是一種高度抽象的筆墨線條造型藝術。我在每次書法創(chuàng)作前,首先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寫內(nèi)容,然后設計章法,把每個字的寫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慮好以后,再進行對帖臨習,以喚起自己的創(chuàng)作靈感,進入角色,然后把事先選擇好的書寫內(nèi)容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
文學創(chuàng)作心得體會 文學作品心得篇四
昨晚有幸蒙德發(fā)老師青睞,得以在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報告廳聆聽德發(fā)老師關于《傳統(tǒng)文化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講座,雖然昨晚老師仍在感冒中,但絲毫沒有影響這場讓廣大同學們和文學愛好者怦然心動的唯美視聽盛宴。
趙氏德發(fā)公,昆侖之良師諍友,有感昨之講座,昆侖有感言一二。
老師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界定、審美,以及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學創(chuàng)造功力上可謂無人不服,吾輩或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老師在關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上用了“補皮、補氣、補天”這三重境界來說明,這無疑是在教化心靈的戒尺上裹上一層厚厚的絨布。老師心地良善,為人中庸,處處本末兼顧與人為善,但昆侖就不這么良善了。愚以為今日之中國國學式微,眾人皆尚西方舶來文化,雖有眾人不明之愚,更有明者不言之責。
老師在講座中也曾言道我們一直是強國,只是到了近代我們才衰落。老師只說了上半句,這沒說的下半句我來說好了——衰落了什么?不是什么汽車、手機,也不是搖滾、丁客,是我們的文化衰落,或者說被文化入侵,而且是被低等的文化入侵,執(zhí)筆于此昆侖心如刀攪。
想想我們的先賢們,前有先秦百家爭鳴,中有漢唐星光燦爛,為什么傳承到近代漢文化就“陽痿”了呢?看看充斥在街頭巷尾的那些迷失的人群,他們在西方的舶來文化面前如癡如醉,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早已成為弱勢文化的犧牲品。
強勢文化造就強勢民族,弱勢文化造就弱勢民族,如果你要問我什么是弱勢文化,那就看看哪些紙醉金迷,而且庸俗簡單,方便流行的,那就是弱勢文化。
我們不是沒有強勢文化,大家看看經(jīng)史子集,琢磨琢磨前秦的繁榮,漢唐的輝煌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強悍的民族究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中國先賢們留給我們的強勢文化里有這么一件瑰寶——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告訴我們知識與實踐是一個統(tǒng)一體,既不是先有知而后有行,也不是先有行而后有知,這就如同一本書的正反兩面,缺一不可。
當我們決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不必瞻前顧后,大可放手去做,只要你開始去做,就必須需要知道指導這種行為的知識,所以掌握這種知識的決定權從你開始去做這件事開始,就不以你個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它會在整個實踐中指引你如何去學習、掌握、運用,除非你意志不夠堅定,那就另當別論。
有沒有那種只知而不行的人呢?肯定有,而且大有人在,那種瘋狂的夢想家可以在腦子中天馬行空,成為矚目的巨人,但在行動上卻是可憐的侏儒,最終一無所成。
有沒有只行而不知的人呢?肯定有,這種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坑內(nèi)摔倒無數(shù)次,我們親切地稱之為失敗者。
我經(jīng)歷過有知無行,也經(jīng)歷過有行無知,那是在我還不知道我是我的時候,當我知道我是我的時候,我開始實踐知行合一,從那一天起我開始做回我自己,開始寫作,開始獲得快樂。
我的朋友們啊,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人的強勢文化,是中華民族面對魍魎鬼魅巍然不懼的中流砥柱。
弘揚國學,重振中華魂魄,從你我做起,贏得今天,從孩子們抓起,贏得未來。
有志者事竟成,眼到、心到手到、處處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