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chǎn)生于對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nèi)容不同而已。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guān)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讀愛和自由心得體會篇一
熊培云《自由在高處》很勵志,與許多“勵志書”不同,這本書貴在傳達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tài)度。
所謂“勵志書”,還是大學時的哥們兒劉濤提及的,這類書充滿煞有介事的說教,引用些萬能的老故事,表達些誰都會講的觀點,而其制作過程是怎樣的?剪刀+膠水+編造,號稱成功學的什么什么教材,改變命運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虛,不過湊一幫人十天半個月加工出來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處》,發(fā)現(xiàn)跟看完《越獄》的感覺有些相似,原來,小強真的打不死;原來,所處逆境與麥克和安迪相比來說不算什么。
這本書好讀的原因,除了思想積極、鼓舞人心外,還有一點是因為語言流暢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憋出來、擠出來的。
為什么有如此的見識,有如此的語言?看看內(nèi)容就知道了,作者讀了多少書,到過多少地方。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不錯的。如果難以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萬卷書吧,不必擔心成為“書呆子”,因為讀書數(shù)量到不了那“骨灰”級別,所讀的書也不會全像《九陰真經(jīng)》或《葵花寶典》那樣劍走偏鋒。
假設(shè)選擇的書足夠“活”,即使不可能身臨書的“自由市場”,起碼不會有“計劃經(jīng)濟”那么禁錮。今天,始皇大帝終究難以再一聲令下“焚書坑儒”,況且網(wǎng)絡(luò)時代,這個喧囂的信息大集是一個觀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處,書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題讓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樣在挪動一個數(shù)字的情況下,讓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為10的上標,即102。實際上,但從腦筋急轉(zhuǎn)彎來說,做不出這道題并不能證明水平不行,這道題只是用來說明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計地解決問題,千方百計地解決好問題,除了樂觀、積極,還得要動腦,有積極的行動,不能傻樂呵。
在選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帥、白富美奪人眼球,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年代,《奮斗》與《士兵突擊》的火爆不是偶然,絲的逆襲又有什么不可能?可以轉(zhuǎn)換為生產(chǎn)力的,除了資本、土地、權(quán)力,還有知識、科技與思想。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讀愛和自由心得體會篇二
自由,是什么?每個人都在追求自由,“愛”和“自由”的定義是一樣,沒有明確的答案。
自由的定義在不同的領(lǐng)域又有不同。
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這本書里,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我們應(yīng)該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不要給孩子強加太多的規(guī)則和限制,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成年人給孩子的每一個動作和語言,孩子都在吸收,父母、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語言都應(yīng)該是積極的,因為孩子沒有能力區(qū)分真假事物的好壞,無論好壞他都會吸收。
我們的老師應(yīng)該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敏感時期都給予關(guān)注和指導。當孩子們“發(fā)展自己”時,我們應(yīng)該尊重他們的思維。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他們就會失去獨特的思維能力。
當一個人在樹林里散步的時候,他可以沉思很長時間,他可以想到浪漫的聯(lián)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鐘聲從遠處傳來,那么他會感到這種感覺加深了,就像詩一樣。蒙特梭利說,一個好的蒙特梭利老師,她的突出之處在于,當孩子在森林里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口鐘,可以加深這種美好的感覺。
當一個孩子在0歲到6歲之間形成了健全的品格時,內(nèi)善就成為了他的自然驅(qū)動,他一生都就是為了不斷完善自己。
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在六歲之前很好地成長,他就更容易進入更高狀態(tài)的思想、情感和人類科學理論境界。如果我們被某些東西所限制,那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nèi)。
童年,尤其是從0歲到6歲,與成年人相比是人生的另一極。就像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一樣。7不是6的延續(xù)。事實上,在六歲之前所奠定的是一生的基礎(chǔ),而不是為某種文化,某種學校,或某種知識的轉(zhuǎn)變所做的準備。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讀愛和自由心得體會篇三
我們知道兒童喜歡重復做一件事。反復聽一個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煩。他從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邏輯,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細為兒童選書,要讓他吸收好東西。
兒童的感覺、思維、智力、思想的最初發(fā)展需要的時間比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復。蒙特梭利說:“如果反復進行練習,就會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薄胺磸途毩暿莾和闹橇w操?!彼终f:“指導教師必須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從具體到抽象,到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庇羞^孩子的人知道,或者接觸過孩子的人也知道,兒童喜歡重復進行一件事。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給孩子講故事,成人一般看一遍就不再看了,反復讓成人生厭。但是兒童不這樣,兒童是今天聽這個故事,明天也聽,后天也聽,十天半個月他老聽這個故事,不讓換新的。兒童從故事里的吸收的首先是邏輯,然后是情景,然后是準確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細為兒童選書,最好你先讀一讀。因為很多書邏輯上有錯。如果你沒有自信心,最好選名著,或是名家譯的,名家配畫的,好出版社出的,這樣就放心得多。
孩子的感覺訓練也經(jīng)常是這樣。如果他今天摸這個瓶子,他會不斷地反復地摸,摸呀摸,然后你告訴他:“這個是瓶子,”把概念同孩子大腦內(nèi)的感覺配上對。當你把瓶子拿起來讓孩子觸摸的時候,他感覺到的就是一個具體的概念。
但是,如果我們把瓶子的照片印在紙上,再讓兒童看,它就是一個半具體半抽象的東西,甚至是純抽象的。如果這個時候用文字告訴孩子“瓶子”,這時候它已經(jīng)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兒童對世界的認識必是從感覺開始,當他不斷觸摸、感知后,他會對他所感知的東西進行組織、分類、歸納,然后產(chǎn)生一個概念。這個過程和機會要把握好。教育兒童要從現(xiàn)實出發(fā),從具體出發(fā),從事實出發(fā),從生活出發(fā),盡量避免想像,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則。這個原則使現(xiàn)實充滿了意義,使概念生成過程是完整的,從而使概念密切結(jié)合于現(xiàn)實,這個原則使兒童發(fā)展起駕馭現(xiàn)實的能力,而不是去“神游”。
一旦掌握了某個概念,兒童就會使這個概念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比如說兒童今天經(jīng)驗了“瓶子”,又經(jīng)驗了“圓”,有了這兩個概念,兒童就會把這兩者之間聯(lián)系起來,這種聯(lián)系不用人教。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兒童剛剛開始說“媽媽,爸爸”,突然有一天就一長串一長串句子說出來。這就是因為他已經(jīng)掌握了很多概念,他把這些概念連接起來,由他自己來組織,不依靠成人。
老師的任務(wù)之一,就是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有時當我說“給孩子自由”,很多人就說:“那照你這么說,農(nóng)村的孩子應(yīng)該發(fā)展得很好,因為沒有人管嘛,一天到晚在荒灘野地里玩!”這里的問題在于語詞表達的學習和正確概念的建立。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幼兒院來了一個孩子,他在農(nóng)村長到四歲。他見了牛說“肉肉”,見了雞說“咕咕咕”。其他很多概念也是一塌糊涂。他知道牛,但他不知道這個東西叫牛,他叫牛“肉肉”。我當時感到很驚訝,就跟老師說:“他在農(nóng)村,他本來應(yīng)該知道這些概念的?!睂嶋H不是這樣,因為他在農(nóng)村接觸過這些東西,也有感覺,但沒有人給他概念正確表達的語詞,他的精神從未得到過提升和發(fā)展。那么這個人的心智就不會發(fā)得很好。
如果你用色板給孩子解釋顏色就不同了,那是一個隔離出來的實物。兒童看色板的時候,他的視覺能排除任何其他顏色的干擾、刺激和引誘,而單獨感覺這一個色,并建立一個概念。你問:“這是什么顏色?紫色,它的準確名字叫紫色?!比绻闶怯蒙褰o孩子這樣說紫色,孩子可能就會對你說:“你穿的衣服也是紫色的,我們幼兒院開的什么花也是紫色的,還有我們那個教具也是紫色的……”這個過程顯然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的過程。兒童早已在生活中看到和感知到了紫色,但并未概念化,這一概念一旦建立,兒童就會把這個顏色使用在任何一個物品上。如果你用花教的話,兒童會認為花是紅色,紅色是個花。
蒙特梭利給教師提出了一些要求,她提出的第一點要求是:教師教學時說的話必須要簡單,只引起名稱和它代表的物體或抽象概念之間的聯(lián)想。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三角形,蒙特梭利教育中要求只教名稱和它代表的物體之間的概念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我拿出這個三角形的時候,我會直接告訴孩子:“這是三角形”,不再說別的。
與此同時重要的是,如果要讓兒童概念掌握得準確、快捷和徹底,你還必須準備兩三件供兒童對比抽象的東西,比如色板,你要在兩三個不同色板中指示顏色。比如三角形,你要在不同形狀中對比,比如在圓形、方形中指示三角形。不然的話,兒童會把語詞暫時存在記憶中,等待抽象的機會。這個過程可能很長。
兒童可以通過名稱建構(gòu)他的意識活動。比如,兒童對球體的認識可能來自于皮球,也可能來自于球體(教具的一種),也可能來自于圓月等,當成人說到球體或圓時,兒童可以通過記憶,在思想中把名稱和物體聯(lián)系起來。這是從普遍意義來講的。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使用教具用三段式教孩子某個準確而具體的概念,當兒童不能指給我們這一物體,我們就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兒童還沒有將名稱和物體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能力。讓我們學著等待兒童的這種心智狀態(tài)的來臨吧。
蒙特梭利說:“如果孩子沒有犯什么錯誤,老師便可以喚起和這一物體概念相關(guān)的活動?!边@個“錯誤”指的是,兒童是否準確、清晰地掌握了新概念。前不久,我對六歲的兒子說:“你一生追求什么?”他說:“玩!”我說:“我指崇高的理想?!彼麊枺骸澳阏f什么?”我說:“真、善、美怎樣!”他說:“打針的針嗎?”我心想:“我不能說真理的真,他不懂。”我說:“真實的真!”他哈哈大笑說:“你為什么不說真理的真呢!”“真實”、“真理”,恰是相近概念的發(fā)展。也就是兒童完全掌握了這個東西的時候,你才能加入另一個內(nèi)容。
當我們給孩子講生物鏈時,我們講到食草動物、食肉動物、腐爛之后的動物如何滋養(yǎng)土地,生出更茂盛的植物,那些概念掌握得很好的孩子會馬上說:“噢,這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大孩子會說循環(huán)。甚至一個小孩子,他不斷用手比劃著,想表達什么,畫了一圈又回到起點。這時我們只說“循環(huán)”。把這一詞匯同他的大腦的概念配上對就足夠了。
蒙特梭利說:“關(guān)于將孩子所學的概念一般化的問題,即把這些概念應(yīng)用于他所處的環(huán)境中,我并不主張在一定時間,甚至在幾個月內(nèi)上這樣的課?!眱和绻麑⑺颜莆盏母拍睿趯Νh(huán)境的自發(fā)的探索過程中一般化,這是一個內(nèi)在機制轉(zhuǎn)換的過程,也是兒童掌握概念的目的。它需要時間,有的兒童可以馬上做到,有的需要更漫長的時間。這是個認知的延遲問題,不僅兒童,成人也有。當你告訴兒童這些內(nèi)容的時候,可能兒童一年都不使用這個概念。但是一年以后,孩子遇到相同環(huán)境的時候,他可能突然就說出來了,并領(lǐng)悟了它全部的意義。有的孩子是當時就用,有的孩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用;有的時候你以為孩子沒有掌握,其實他已經(jīng)接受了,只是他還沒有使用而已。
我兒子四歲時,我和他一起使用色板。他對色基本上認識了,但從不對我談起,似乎對色一無所知。前不久,我孩子突然開始對我說:“媽媽,你看,這個顏色是淺粉色的。這個顏色比這個淺色深一點,是深粉色的?!币惶斓酵砜偨o我說,我也沒在意。說多了我才感覺到,邏輯化的色板(色板第一組是三元色,第二組是間色,第三組是從深到淺,有七塊深淺不同的色)他已經(jīng)掌握得很好,并能自由使用了。也就是說,他已經(jīng)將概念一般化了。
關(guān)于蒙特梭利教具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小故事。我們的色板大都是木頭做的,中間一塊板子,兩邊是白色的。我知道有些色板是塑料做的,塑料跟木頭在感覺上不一樣,塑料的很輕,你拿一下木頭和塑料就會發(fā)現(xiàn)。如果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塊很漂亮的木頭,一塊像方磚一樣大小的木頭,你一定會撿起來。如果是一個塑料塊你很可能不去撿起來。到底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我們做了成人,我們已經(jīng)不太能說清我們更原始的感覺了。但我認為大自然非常奇妙,生命的本質(zhì)可能跟自然的東西相通。兒童喜歡摸木頭的東西,確實,就我們感覺,色板如果做成塑料的話,它有可能給孩子產(chǎn)生一種玩具的感覺,非常有可能。有的木頭做的乘除法板很大,抱起來是很有重量的。有時候孩子抱不不動,貼在肚子上靠腹部的力量來抱。如果做成很小的,或者做成塑料的,那個感覺就全部消失了。
第二天,那個木塊又出現(xiàn)在幼兒院里,一個傳一個。后來我就問:“這個木塊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劉老師全家都是木匠出身,他說:“木頭很奇怪,尤其那種‘言林術(shù)’,拿在手里的感覺妙不可言?!敝劣谶@個“妙不可言”妙到什么地步我說不出來,但是我們的老師都有感覺,劉老師說他“極喜歡摸”。這就讓我想起日本的一本小說,一個小孩子摸葫蘆,上課摸,睡覺也摸,干什么都摸,最后別人把他那個葫蘆硬是給砸了。這當然就破壞了孩子對這個葫蘆的感覺能力。
這個木頭塊那段時間成為孩子們的黃金塊,它傳了很久,我兒子為它哭過好多次,一個月后,它神秘地消失了。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讀愛和自由心得體會篇四
熊培云《自由在高處》很勵志,與許多“勵志書”不同,這本書貴在傳達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tài)度。
所謂“勵志書”,還是大學時的哥們兒劉濤提及的,這類書充滿煞有介事的說教,引用些萬能的老故事,表達些誰都會講的觀點,而其制作過程是怎樣的?剪刀+膠水+編造,號稱成功學的什么什么教材,改變命運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虛,不過湊一幫人十天半個月加工出來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處》,發(fā)現(xiàn)跟看完《越獄》的感覺有些相似,原來,小強真的打不死;原來,所處逆境與麥克和安迪相比來說不算什么。
這本書好讀的原因,除了思想積極、鼓舞人心外,還有一點是因為語言流暢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憋出來、擠出來的。
為什么有如此的見識,有如此的語言?看看內(nèi)容就知道了,作者讀了多少書,到過多少地方。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不錯的。如果難以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萬卷書吧,不必擔心成為“書呆子”,因為讀書數(shù)量到不了那“骨灰”級別,所讀的書也不會全像《九陰真經(jīng)》或《葵花寶典》那樣劍走偏鋒。
假設(shè)選擇的書足夠“活”,即使不可能身臨書的“自由市場”,起碼不會有“計劃經(jīng)濟”那么禁錮。今天,始皇大帝終究難以再一聲令下“焚書坑儒”,況且網(wǎng)絡(luò)時代,這個喧囂的信息大集是一個觀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處,書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題讓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樣在挪動一個數(shù)字的情況下,讓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為10的上標,即10 2 。實際上,但從腦筋急轉(zhuǎn)彎來說,做不出這道題并不能證明水平不行,這道題只是用來說明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計地解決問題,千方百計地解決好問題,除了樂觀、積極,還得要動腦,有積極的行動,不能傻樂呵。
在選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帥、白富美奪人眼球,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年代,《奮斗》與《士兵突擊》的火爆不是偶然,絲的逆襲又有什么不可能?可以轉(zhuǎn)換為生產(chǎn)力的,除了資本、土地、權(quán)力,還有知識、科技與思想。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讀愛和自由心得體會篇五
自從讀了《愛和自由》,孫瑞雪老師教育理念,讓我作為老師還是作為孩子的家長都有好大的觸動之處。
我相信作為孩子的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兒園里面來上課,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覺得《愛和自由》詳細進述了蒙氏教育知識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種表現(xiàn),還應(yīng)該怎樣去處理他們的表現(xiàn)。
孫瑞雪老師從中認為:孩子6歲前,他們的自我成長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的,但是我們成更多的就是給孩子塑造一個積極向上的信息環(huán)境,讓孩子接收積極信號,還說了在6歲之前我們要多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快樂,孩子也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反變得毫沒有組織與紀律,反而讓他們自由到極致了,也變得自律與順從老師的話了。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huán)境里,認識的是真理也不會是畏懼強權(quán),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愛和自由》,書中用精辟理論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說明了什么是愛,什么是自由,也同時糾正了成人對于愛和自由一些錯誤理解。書上寫了《愛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對中國人來說史無前例高度、紀律、獨立、智慧、道德……這些我們值得去學習的地方和品質(zhì),都取決于我們給孩子怎樣的愛和自由。
同時蒙特梭利說:“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焙⒆拥陌l(fā)展環(huán)境和條件提供,接受這個觀念,像發(fā)生一場內(nèi)在革命,也意味我們會因自卑、壓抑而感到產(chǎn)生自大。其實兒童弱小,他內(nèi)在藏著一種強大精神能量和潛能。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讀愛和自由心得體會篇六
自由,是每一個人都追求的生活狀態(tài)。而現(xiàn)代多元化的社會也給了自由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理解,比如法律上所講的人身自由,經(jīng)濟學家所講的財富自由,學生時代的學習自由等等。從具體或是特殊的情況中,我們提煉出自由的核心就是,人追求自由無外乎就是可以隨心所欲,無憂無慮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當我看到“自由在高處”的時候,我通俗的理解為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都可以無所擔憂。這是現(xiàn)在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理想,任性中夾雜著對生活現(xiàn)狀的些許不滿。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不需要像我們的父輩那樣,為了生計而發(fā)愁?,F(xiàn)在的年輕人多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可是我們的快樂卻越來越少了,因為我們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自由了。
年輕無知的我們,只能把對自由的憧憬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通通發(fā)泄到物質(zhì)身上。于是乎我們便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物質(zhì)的世界中。在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中,我們的思想越來越空洞,思維越來越麻木。人們開始盲目的追逐財富自由,仿佛只有把自己的錢包裝滿才能讓自己有那么一絲絲的安全感,仿佛只有實現(xiàn)財富自由自己的生活就變得無憂無慮了。可是,然后呢?思想空洞的人們像行尸走肉一樣游蕩在這世上。思想的力量,在這個時代顯得那么單薄。
生活品質(zhì)固然重要,但我們的時代再不是那個唯利是圖的年代,國家需要的是年輕人對于新事物的無限熱情,我們需要的是向社會證明我們的價值。但這價值,絕不僅僅是衡量財富這么簡單。
如果要說何為自由,那么最高的自由就是思想自由。法律可以限制我們的行動,金錢可以限制我們的生活,但只要自己發(fā)自內(nèi)心的追求,思想的天空就會任你遨游。
古人說,學而優(yōu)則仕。中國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從來沒有變過。不管你是真的想大展宏圖,造福一方,還是說想在高層的政治斗爭中實現(xiàn)對權(quán)利的終極追求。兩者都體現(xiàn)了一個相同的價值觀,就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平臺越高,你實現(xiàn)目標的可能就越大,同時也越容易。所以,追求在高位為高官不是沒有道理的盲目追求,絕大多數(shù)人追求的初心都是純粹的,只是在追逐的路上沒有那么容易做到勿忘初心,方得始終。歷史上不乏勤勤懇懇,兩袖清風的好官。他們不辭辛勞的工作,或是為了一方百姓,或是為了江山社稷。不貪圖榮華富貴,不追求權(quán)傾朝野。這就是精神上的質(zhì)變,也是為官之道的終極追求。
回頭來看“自由在高處”這句話,它真正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只要人思想境界達到一個高度,再艱難的生活你也會坦然面對,再繁瑣的工作你也會心平氣和,再豐富的物質(zhì)也會心靜如水,再強大的權(quán)利也會泰然自若。不被欲望和物質(zhì)所左右的人生才是最自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