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六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下冊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會寫2個生字,結合注釋理解詩中的重點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著讀出磅礴的氣勢;背誦詩歌。
3.了解律詩的有關知識,初步理解詩歌具有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4.理解詩意,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教學難點
理解第二、三句詩的意思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崖、渡”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與生字有關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
3.了解長征這段歷史以及本課的寫作背景。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閱讀的收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播放《七律?長征》音樂,展示長征圖片。
導語: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這首歌叫《七律?長征》,看到的圖片是長征途中的一幕幕情景。聽著這樣激昂的音樂,看到這些令人震撼的圖片,大家內心有怎樣的感受?我們先來看看一些作家和記者對長征的評價吧!(出示課件)
它像一支鮮艷奪目的紅飄帶掛在這個星球上,給人類、給后世留下永遠的紀念?!何 兜厍虻募t飄帶》卷首語
長征是一部英雄史詩,是現(xiàn)代的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
——[美]埃德加?斯諾
2.板書課文題目,進入本課學習。
過渡:紅軍長征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它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長征勝利結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揮筆寫下了這首《七律?長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毛主席的滿懷豪情吧!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出示學習要求,學生結合自學提示自讀課文。
自學提示
①大聲朗讀詩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詩歌。
②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書寫。
③根據(jù)注釋或查字典、詞典理解詞語。
④結合課后“資料袋”及課前預習搜集的資料,了解長征的相關背景知識。
⑤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與大家討論。
2.匯報交流自學成果。
(1)出示字詞,指名認讀,注意變色的字,教師糾正字音。
逶迤騰細浪磅礴泥丸云崖大渡橋岷山
◆易讀錯的字:“騰”是后鼻音,“岷”是前鼻音。
(2)認清字形,區(qū)分容易記混、寫錯的字。
騰——滕丸——九渡——度崖——涯
(3)理解較難的字詞。
[等閑]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磅礴]氣勢雄偉,詩中指山勢高大、險峻。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三軍]文中指紅軍隊伍。
(4)學生介紹有關長征的歷史事實,教師出示紅軍長征路線圖,加以補充。
教師:請同學們看圖:為了北上抗日,粉碎國民黨_的圍剿,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fā),一路跋山涉水,翻過了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氣勢磅礴的烏蒙山,接著又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然后爬雪山,過草地,最終于1936年10月全部會師于甘肅會寧。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戰(zhàn)士用自己的雙腳長驅二萬五千多里,縱橫十一個省,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了解文體,指導朗讀。
過渡: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過不少詩歌了,誰來說說這首詩有什么特點?應該怎么讀呢?
明確: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七律是七言律詩的簡稱。一首詩有八小句,每句七個字。律詩的格律較嚴,字的平仄也有規(guī)定?!伴L征”是這首詩的題目。詩中四大句也叫作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按照規(guī)定,律詩中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可不對。
(1)教師相機指導朗讀,從節(jié)奏、重音、韻腳、感情等幾個方面進行指導。
(2)教師范讀,讀出詩句的停頓節(jié)奏。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3)學生根據(jù)指導再次讀詩,注意節(jié)奏和停頓。
2.再讀詩歌,理解詩意,理清層次。
(1)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過渡:這首詩寫于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時刻,它寫了哪些內容?我們再來讀讀全詩,想一想這首詩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難以理解的詩句,就在旁邊畫上問號。
全詩大意: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也不過是小小的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云的峭壁懸崖,霧氣蒸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后個個笑逐顏開。
(2)思考全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各層次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結構層次:
第一層(首聯(lián),第一句):總述紅軍不怕困難,把艱難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第二層(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第二、三句):講述了紅軍在長征中“不怕難”的具體事例,承接上一層的內容。
第三層(尾聯(lián),第四句):總結全詩,表達出紅軍長征勝利后喜悅的心情。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課堂表現(xiàn)。
過渡: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的重點放在了朗讀上,大家也從讀通、讀順,到讀出了節(jié)奏、讀出了情感。看來,大家掌握了學習詩歌的一個重要方法——朗讀。通過課前搜集資料,以及我們在課堂上的共同學習,大家掌握了詩歌大意、劃清了詩歌層次,同時對長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節(jié)課我們將深入學習,去回顧長征中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今天這堂課大家覺得自己的表現(xiàn)怎么樣?讓老師來點評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詩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抓住重點詞句,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2.理解第二、三句詩的意思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復習引入,教師提問,引發(fā)思考。
導語:上節(jié)課同學們在熟讀的基礎上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誰愿意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你上節(jié)課的收獲?
預設:學生自由發(fā)言,收獲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如朗讀上的收獲、歷史知識上的收獲、對詩歌的整體把握等。
生:我知道這首詩寫于長征期間,當時毛主席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仡欓L征途中紅軍戰(zhàn)士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詩篇。
2.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細讀全詩,入境入情讀明白。
【學習首聯(lián)——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p>
(1)指名讀詩句。
(2)提出問題,質疑思考。
①你能說出詩中哪個詞說明紅軍翻過的山多,涉過的水多嗎?(萬水千山)
②紅軍越過千山萬水,歷盡坎坷磨難,詩中用哪個字對此歷程進行了高度概括?(難)
③面對千山萬水的阻隔和千難萬險,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怕不怕?(不怕)
④你從哪里具體感受到了紅軍戰(zhàn)士的不怕?讀一讀。(萬水千山只等閑)
預設:這四個問題雖然不難,卻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能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句詩所揭示的深刻含義,也能幫助學生背誦。
(3)指導朗讀,讀中感悟。
①朗讀指導:這兩句詩是整首律詩的首聯(lián),首聯(lián)是詩的總綱,應以高昂的語調、略快的節(jié)奏朗讀,以表現(xiàn)對紅軍戰(zhàn)士的贊頌之情?!安慌隆币x得堅定有力;“萬水千山”音節(jié)略拖長,表現(xiàn)紅軍長征路途的漫長和艱辛;“等閑”語氣略舒緩,讀出不畏艱險的感覺。
②交流總結:請學生說說從這兩句詩中體會到了什么。
(體會到紅軍不怕困難、輕視困難的精神。)
【學習頷聯(lián)——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p>
過渡:紅軍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過了一條又一條河,可謂山重水復。那么詩中選了哪些山、哪些水作為長征途中千山萬水的代表呢?(五嶺、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橋、岷山)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軍長征途中跨過的山。
(1)指名讀詩句。
(2)課件出示五嶺的圖片,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到五嶺和烏蒙山的險要。
過渡:同學們請看,這就是紅軍要攀越的五嶺,它們綿延數(shù)千里,可以用哪個詞來形容?(逶迤)這幅圖是烏蒙山,它高大巍峨,可以用哪個詞來形容?(磅礴)那么“細浪”和“泥丸”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在紙上畫一畫,我也來畫一畫。
預設:通過出示山的圖片,讓同學們直觀地感受到山的逶迤與磅礴;通過讓同學們自己畫一畫水面騰起的小浪花和泥地上濺起的泥丸,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和心理反差,從而自然過渡到詩句的學習。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匯報。
①理解詩意,關注寫法。
預設:引導學生關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還可以引出七律中對仗的手法,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練。
明確:連綿不絕的五嶺在紅軍戰(zhàn)士的眼里就像跳動的細小浪花,高大的烏蒙山在戰(zhàn)士們的眼里也不過是腳下滾動的小泥丸。這兩句詩用生動的比喻和夸張寫出了戰(zhàn)士們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和不怕困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②抓住重點詞語理解。
生:“逶迤、磅礴”說明山之險,“細浪、泥丸”是說細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從這幾個重點詞語中能看出紅軍戰(zhàn)士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③結合注釋或課外資料理解。
生:五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和廣西四省邊境,烏蒙山在云南和貴州兩省交界處。通過查資料,我深深地體會到長征之路有多么艱險,感悟到紅軍戰(zhàn)士不怕困難的精神。
(4)指導朗讀。
朗讀指導:這兩句詩開始敘述長征的經(jīng)過,節(jié)奏應較首聯(lián)略舒緩?!膀v”和“走”要讀得剛勁有力,為后面蓄勢;“細浪”和“泥丸”的語氣略重,以表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的“不怕難”。
【學習頸聯(lián)——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過渡:面對山,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不僅不怕,而且“只等閑”。面對水呢?請同學們讀讀詩歌第五、六句。
(1)指名讀詩句。
(2)結合背景知識,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詩句。
過渡:同學們讀這兩句詩時,一定會注意到兩個形容詞,對,就是“寒”和“暖”,水拍山崖怎么會“暖”,橋上的鐵索又怎么會“寒”呢?這就要結合背景知識來理解了。我們先來看“暖”,請大家聽一聽,看一看。
①課件展示圖片,教師邊展示邊解說。
解說詞:1935年5月,當紅軍到達金沙江畔的時候,只見金沙江兩岸都是懸崖峭壁,滾滾江水飛濺起層層浪花,撞擊著兩岸的山崖,發(fā)出轟隆的巨響。敵人為了阻撓紅軍北上,封鎖各處渡口,而且搶走了江面所有的渡船。同學們想一想,面對洶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敵人,紅軍要渡過金沙江難不難?但是紅軍戰(zhàn)士采取了聲東擊西的辦法,順利地俘獲了敵人偵察用的兩只船。結果我軍不費一槍一彈,捉到俘虜六十多個,奪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紅軍所有大隊人馬全部勝利渡過金沙江,跳出了幾十萬敵人的包圍圈,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勝利。
②學生結合故事,說說對“暖”的理解。
a.同學們,聽完了這個故事,此時此刻你們的心情怎樣?(心潮澎湃,暖洋洋)
b.你們感受到毛主席與紅軍怎樣的心情呢?(喜悅,歡欣鼓舞)
過渡:金沙江兩岸峭壁陡立,水流湍急,驚濤駭浪,但紅軍戰(zhàn)士巧妙地渡過了,所以感到了“暖”。那么紅軍戰(zhàn)士又是如何跨越大渡河的呢?瀘定橋上的鐵索給紅軍戰(zhàn)士什么樣的感覺呢?
③課件出示《飛奪瀘定橋》電影片段。
描述詞:瀘定橋的橋頭刻有兩行詩:“瀘定橋邊萬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長?!贝蠖珊觾砂抖际菓已虑捅?,瀘定橋由13根碗粗的鐵索組成,長101米,寬2.6米,高達14.5米,東西橫跨,高懸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擊勇士就是在這座橋上,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勇敢地沖進火海,冒著槍林彈雨向東岸發(fā)起進攻,為后繼部隊殺出了一條血路。
④學生談談對“寒”的理解。
過渡:現(xiàn)在你們的腦海里出現(xiàn)了哪些詞語?請寫在詩句旁邊。(心驚膽寒、驚心動魄、槍林彈雨、浴血奮戰(zhàn)等)你們又從這個“寒”字中讀出了什么呢?
生:對瀘定橋險惡自然環(huán)境的烘托;強渡大渡河的驚心動魄;對死去的英勇戰(zhàn)士的悼念;體現(xiàn)出長征的驚險悲壯;體會到紅軍戰(zhàn)士不怕流血犧牲、勇往直前的戰(zhàn)斗精神……
(3)指導朗讀,讀中感悟。
朗讀指導:“云崖暖”“鐵索寒”語調一揚一低,聲音一實一虛,節(jié)奏一松一緊,處理為對比重音?!芭摹薄皺M”可適當拖長字音。
【學習尾聯(lián)——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p>
過渡:岷山是紅軍長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戰(zhàn)士們此時的心情如何呢?剩下的兩句詩,請同學們自己學習。你們覺得詩句中的哪些字的含義很深,需重點理解?找到后要細細推敲、琢磨。
(1)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
①哪些詞語寫出了紅軍戰(zhàn)士的心情?(喜;盡開顏)
②岷山,綿延千里,大雪覆蓋,終年不化,可是紅軍戰(zhàn)士卻把翻越岷山看作一件歡喜的事,這是一種什么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指導朗讀。
朗讀指導:最后兩句詩展現(xiàn)出了美好的前景,語調轉高,要讀得歡快、流暢,尤其是結尾的“盡開顏”三個字要一字一頓,高昂有力,形成全詩感情的峰。
2.整合全詩,概括畫面談感受。
過渡:同學們,我們按分句學習的方式學完了一整首詩?,F(xiàn)在請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詩一共向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哪一幅圖給你的印象最深呢?請說明理由。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談自己最欣賞的一幅圖,可以結合具體的詩句,從對典型場景和事例的描述,對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險、藐視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感悟等方面來談自己的體會。
3.品讀全詩,升華情感。
(1)范讀欣賞。
播放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型演唱會上《七律?長征》(濮存昕朗誦)視頻,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一種大氣磅礴的氣勢,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激情個性地演繹情感。
(2)朗讀、背誦訓練。(突出“只等閑,騰細浪,走泥丸,暖,寒,盡開顏”等詞語,試著體會偉人的胸襟,強調個性化朗讀。)
小結:同學們,學完了全詩,我們被紅軍的大無畏精神深深地感動著,也被偉人的胸襟深深地感動著。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難題,我們怎能輕易放棄呢?讓我們鼓起勇氣,克服我們這堂課上的最后一道難關,大膽地把全詩背下來,好嗎?
三、拓展文本,延伸詩情。
1.閱讀毛澤東對于長征的敘述與評價,談談感受。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曾經(jīng)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2.閱讀毛澤東的其他詩詞。
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四、背誦積累,作業(yè)設計。
1.背誦課文;摘抄自己喜歡的詞語,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下冊教案篇二
《習作1變形記》教案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從而發(fā)展學生在想象中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
2.能夠語言較通順、內容較具體地進行習作。通過想象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想象自己變成其他東西以后會看到些什么,確定選擇哪些比較有意義的事情來寫。
教學難點
把想寫的事情寫具體。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以《草蟲的村落》為例,明確寫作目標。
2.學生交流合作,確定題目寫作文。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激發(fā)想象
1.談話:《草蟲的村落》一課作者的目光隨著爬行的小蟲,去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游歷,表達了作者對昆蟲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2.學生交流:課文為我們描繪出了什么樣的昆蟲世界?
(草莖組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蟲成了游俠,隨著草蟲與同伴的一路招呼,“我”來到了草蟲的村落。在草蟲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蟲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國少女般的花色斑斕的小圓蟲;看到了像龐然大物似的來訪者──蜥蜴;看到了甲蟲音樂家的演奏會;看到了“村民們”行色匆匆的生活……)
二、重溫課文,學習表達
1.《草蟲的村落》在表達上有什么特色呢?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后推薦一名同學匯報。
2.學生匯報,教師隨機點撥指導:
作者充分發(fā)揮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一個草蟲世界生動地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
(1)豐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叢中爬行的小蟲,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俠”;看到花色斑斕的小圓蟲,把它們想象成“南國的少女”;看到振動翅膀的甲蟲,把它們想象成“音樂家”;看到推著食物行走的甲蟲,把它們想象成從遠方歸來的“勞動者”……豐富的想象,賦予小甲蟲以勇敢、勤勞和智慧的特質,從而使一只只美麗的小甲蟲深深地印在讀者的心中。
(2)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課文中,作者賦予草蟲人的生活形態(tài)。草蟲的村落,其實無非就是草蟲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類的生活天地沒有兩樣。那里有街道,有小巷,還有形形色色的人們,它們不僅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更有著高雅的藝術追求,它們不但會享受生活,還會創(chuàng)造生活。)
三、先想后說,練習口語
1.同學們想一想,我們也想像《草蟲的村落》的作者一樣,去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你想把自己變成什么呢?為什么?
(指導學生可以大膽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東西,也可以想象成小的東西。學生可以相互說一說,自己想變成什么,為什么。)
2.說一說變成以后,你會在哪里?你會怎樣生活?你觀察到了哪些有意義的事物?它們怎樣生活?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
四、自定題目,獨立作文
1.可以從課本上的題目中自己選擇一個,也可以自擬題目。
2.學生作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交流習作,請同學提意見。
2.根據(jù)同學的意見,修改作文,完成作品。
教學過程:
一、完成習作,自我評價。
1.出示自評標準,自評等級。
(1)自評(一顆星)
語句通順,能把故事寫清楚,寫明白,敢于大膽想象。
(2)自評(兩顆星)
語句通順、生動;能把故事寫清楚,寫明白,還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想象豐富。
2.師補充要求:同學們,自由大聲地朗讀自己的習作吧,并把自評的結果寫在題目的左邊。
3.剛才有哪些同學得到了兩顆星?誰愿意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習作?還要接受同學們的評價呢!
二、交換習作,相互評改
1.四人一組,自由組合,相互交換習作、評改。
2.教師提出修改的要求:
(1)敘述是否具體生動,合情合理。
(2)圈出錯別字,勾畫出好詞好句。
(3)參照自評成績,綜合小組成員意見,給出建議成績。并將評價成績寫在題目的右邊。評出組內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3.小組按要求評改習作。如果你們小組有什么拿不準的地方,老師可以幫幫你們。剛才每個小組都拿到了這張“今日之星”的獎項單。其中,希望星獎給本組習作的同學,沖刺星獎給本組習作進步的同學,神筆星獎給書寫最棒的同學,聰明星獎給講評時聽得最認真的同學。
4.四人小組互評互議,教師巡視,并參加一個四人小組的評改。
5.教師組織反饋四人學習小組的評改情況:剛才有哪些同學得到了聰明星?看來你們是最會聽的孩子。那神筆星呢?一定是書寫最棒的同學。我們的沖刺星呢?你們的進步,要再接再厲哦!還有希望星呢,未來的小作家。
6.四人小組匯報評改情況:請2—3小組到前面來。(師相機引導學生評價并修改。)
三、及時鼓勵,完善習作
1.學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習作:聽了小組成員的意見和剛才同學間的匯報,想不想再修改一下自己的習作?好,那就讓我們現(xiàn)在行動,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習作交流會:修改之后,可以去給你的好朋友或現(xiàn)場的老師讀讀你修改過后的習作,講講你變成另外的東西以后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聽聽他們有什么感受和好的建議吧!
小結語:今天,我們用手中的這支筆,給想象插上了翅膀了,開心嗎?好,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兒。回家將自己的作文讀給家長聽,還可根據(jù)他們的建議修改。
六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下冊教案篇三
《花之歌》教案二
教學目標:
1.認識“穹”、“孕”等10個生字。會理解“蒼穹”、“旖旎”、“瓊漿”等詞語的意思。
2.閱讀詩一般的語言,并展開豐富的想象,感悟花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花的贊美與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難點:借助語言文字展開豐富想象,體會花兒向往光明,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的人生態(tài)度,流露出作者對花的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
1.關于花的詩句。
2.黎巴嫩紀伯倫的《啊!風》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請看下面一組詩。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這三首詩中都寫到花。花是美麗的,帶給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帶給大自然以芬芳。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一首散文詩《花之歌》,詩人紀伯倫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所以他筆下的花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構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這花給人以啟迪,富有生命的內涵,接下來請跟隨詩人,走進花的世界吧!
2.書寫課題:花之歌
3.介紹作者。
紀伯倫是黎巴嫩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xiàn)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jié)為重,旨在抒發(fā)豐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靈告誡我》,《先知》,《論友誼》。
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
1.出示自學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書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理解課文內容。
2.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1)檢查生字讀音。
蒼穹(qióng)孕育(yùn)搖曳(yè)馥郁(fù)贈予(yǔ)
碩大(shuò)瓊漿(qióng)鳴囀(zhuǎn)婆娑(suō)冠冕(miǎn)
(2)檢查詞語的理解。
①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我是星星,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
“蒼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難字突破法。
“心馳神往”中“馳”的意思是飛奔,詞語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形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獻: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員的帽子。這里指婚禮的禮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氣濃厚。
顧影自憐:回頭看看自己的影子,憐惜起自己來,形容孤獨失意的樣子。
孤芳自賞:把自己比作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賞,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2.談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講述了花的成長與芬芳,以及花凋謝的過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過對花的描述,表現(xiàn)了花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展現(xiàn)了花的精神。
4.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這首散文詩運用第一人稱的手法來寫,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話語、星星、諸元素之女、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婚禮的冠冕以及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講述了花的成長與芬芳,以及花凋謝的過程,表現(xiàn)了花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展現(xiàn)了花的精神。
四、品讀句子,展開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話語,大自然說出來,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間,然后又說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話語。讓人感受到花是那樣的可愛,那樣的神秘,總能給人帶來美好的享受。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
這句話讓你想到了什么畫面呢?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兒悄悄開放的時候,有早晨的風相伴,風兒在祝賀我,為我的開放而鼓掌……傍晚,太陽就要遠去,我和一群群鳥兒送別太陽,很真誠地對太陽說:“太陽,明日見!”
師:對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諧,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然!
出示句子三: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而這些哲理,人類尚未完全領悟。
讀著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啟迪與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兒那樣樂觀地對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張揚,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屬于自己的世界,便樂觀地、開心的生活。
五、總結課文,拓展主題。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時而歌唱,歡笑;時而又悲嘆,哭號。我們能聽見你的聲音,卻見不著你的面貌;對于你,我們能覺察出,但卻看不到。你仿佛是愛情的海洋,淹沒了我們的靈魂,撫慰著我們寧靜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則伸展開去,浩浩蕩蕩。升時,可看出你的剛毅、堅忍;降時,可看出你的謙恭、禮讓;伸展時,則顯示出你的輕盈、靈敏。你猶如一位尊貴而仁義的國王,對下層弱者顯得和藹可親,對倨傲的強者則威風凜凜。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談談你的感受。
六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下冊教案篇四
《花之歌》教案一
教學目標
1.在朗讀中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理解課文內容。
2.整體把握這首散文詩獨特精巧的構思。
3.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體會以物喻人、寄托詩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寫法。
4.把課文與“閱讀鏈接”中的材料進行比較閱讀,體會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感受作者豐富的想象力。
教學難點
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教師播放以花為主題的音樂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圓舞曲》等),讓學生靜靜傾聽,并談談聽曲的感受。
導語:同學們,老師剛才給你們播放了幾段樂曲,它們都是以花為主題的,有民歌,有流行歌曲,還有西方的古典音樂。你們的腦海中是不是浮現(xiàn)出了曾經(jīng)見過的花朵的模樣呢?這些都是名副其實的“花之歌”。今天我們要學習紀伯倫的《花之歌》,這是一首散文詩,是一首花的贊歌。學習這篇文章,也需要我們發(fā)揮想象力,就像剛才大家聽那些美妙的音樂一樣。
2.出示課題,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題并引發(fā)思考。
思考:“花之歌”,單從字面上看,我們可以理解為“花的歌”,它會唱些什么呢?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作者簡介。
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中的《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紀伯倫的散文詩充滿濃郁的詩情和深刻的哲理,與印度詩人泰戈爾齊名,并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兩位巨人”。美國前總統(tǒng)羅斯福曾稱他“是東方刮起的第一次風暴,席卷了西方,給我們西海岸帶來了鮮花”,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稱為“東方贈給西方的禮物”。
2.聽音頻朗讀,一邊聽,一邊學習停頓和朗讀的語氣。
3.學生自讀課文,注意標注讀不通順的地方。
(1)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碰到不會讀的字、不理解的詞語可以采取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
預設難詞:[蒼穹]天空。[冠冕]古代帝王、官員戴的帽子。這里泛指帽子。
[祭獻]祭祀供奉。[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氣很濃。[婆娑]盤旋舞動的樣子。
[碩大無朋]形容無比的大。朋,倫比。
[心馳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極。
[顧影自憐]望著自己的影子,自己憐惜自己。形容孤獨失意的樣子,也指自我欣賞。
[孤芳自賞]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孤,單獨。孤芳,單獨的一枝花。
(2)各自練讀,或小組內采取喜歡的方法朗讀。
可按下列步驟練習朗讀:
一讀:重在感知形象。要從整體感知花的形象,注意語音的飽滿與圓潤。
二讀:重在體味情感。要讀得順暢,注意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快慢等。
三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韻腳及語氣的輕重抑揚,要體現(xiàn)出散文詩的抒情性。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用自己的話說說你從中感受到的花的形象,在橫線上加一個修飾語:_______的花。
預設:此題沒有標準答案,只是引發(fā)學生思考,把握主要內容?;卮鹂赡苁牵好利惖幕?、永遠變化的花、可當禮物的花、自由的花、快樂的花……
2.教師出示“自主學習卡”,小組合作探究。
過渡:這么富有詩意的花,帶給我們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ㄔ谠娙说墓P下到底是怎樣的形象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自主學習卡
(1)議一議:讀“閱讀提示”,思考其中的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花?
(2)說一說:全文可分為幾個部分?理清課文的思路,再分別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3)想一想:這篇課文只是單純地寫花嗎?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樣的情感?
(4)學一學:課文中的語言十分優(yōu)美,恰當?shù)剡\用了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請標示出相關語句,借鑒寫法,進行仿寫訓練。
3.匯報展示,品析美文。
(1)匯報交流“自主學習卡”上的第1小題。
預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本文的寫作特點之一——第一人稱敘述。雖然文中并無一個“花”字,但通過文中的“我”可以很容易理解本文把花當作人來寫,說出了花的話,唱出了花的歌。特別是本文的前四段,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花的特征。可讓學生分別說說從第1—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花的哪些特征。
明確:在第1自然段中,“大自然說出來”喻指花開,“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說一遍”喻指花開花落的循環(huán)往復。
第2自然段交代了花的整體形貌和生長環(huán)境,遠觀那一朵朵花兒就猶如綠草中亮麗的星星點點。
第3自然段是說花的四季變化。
第4自然段是說花的功用,它可以作為表達情意的禮物,可以作為婚禮上的裝飾,還可以作為葬禮上的祭獻。
(2)匯報交流“自主學習卡”上的第2、3小題。
預設: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及語言表達上來劃分文章層次。比如課文前四個自然段都以“我是……”的句式對花的形象展開描繪,具體描述了“我”是什么,所以這幾個自然段可以歸納為第一部分。剩下的三個自然段主要圍繞“我在做什么”繼續(xù)描繪花的形象,可以歸納為第二部分。但劃分層次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就應予以肯定。
◆結構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這部分對花的形象展開了描繪,寫出了花對人類無私的貢獻。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這部分圍繞“我在做什么”繼續(xù)描繪花的形象,分別寫了“我”的一天如何度過,“我”怎樣和周圍的世界和諧相處,以及“我”在享受著世界無私地給予的同時堅持追求光明的決心和行動。
過渡:通過劃分課文層次和概括主要內容,我們也感受到了作者并不只是單純地描寫花的生長與美麗,而是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運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那么哪位同學能說一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花的身上又寄寓著哪些美好的品質呢?
(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積極、樂觀、向上等。)
(3)仿寫訓練,交流“自主學習卡”上的第4小題。
過渡:這篇文章以花的口吻展開,把花當作人來寫,通篇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另外讀這篇文章時,我們能發(fā)現(xiàn)文中大量使用了一種修辭手法——排比。排比的運用,使文章讀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強,又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還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同學們也來試一試,展開想象,選擇你喜愛的大自然中的某一種事物(如草、彩虹、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稱仿寫一番。
仿寫句式: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
我是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誦一誦,把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讀出自己體會到的感情,請同桌評價。
預設:指名朗讀,要求學生用欣賞性的語氣,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來讀。組織其他學生自由評議。
四、拓展閱讀,賞析名段。
過渡:紀伯倫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qū)的一個農家,他熱愛大自然,故鄉(xiāng)的秀美風光賦予他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在紀伯倫的心目中,祖國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所以在他的筆下,風、雨、浪、花,無不具有生命力。大家在課外可以找來他的其他散文詩作品讀一讀?,F(xiàn)在,我們來讀一讀課文后面“閱讀鏈接”里的文字,看看紀伯倫筆下的風又是怎樣的形象。
1.出示課外閱讀片段,指名朗讀。
你時而歌唱,歡笑;時而又悲嘆,哭號。我們能聽見你的聲音,卻見不著你的面貌;對于你,我們能覺察出,但卻看不到。你仿佛是愛情的海洋,淹沒了我們的靈魂,撫慰著我們寧靜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則伸展開去,浩浩蕩蕩。升時,可看出你的剛毅、堅忍;降時,可看出你的謙恭、禮讓;伸展時,則顯示出你的輕盈、靈敏。你猶如一位尊貴而仁義的國王,對下層弱者顯得和藹可親,對倨傲的強者則威風凜凜?!x自黎巴嫩紀伯倫的《啊!風》,冰心譯
2.閱讀與交流。
(1)說說這個文段的敘述方式和《花之歌》有什么不同。(《啊!風》使用的是第二人稱,《花之歌》使用的是第一人稱。)
(2)風在作者筆下是怎樣的形象?(變幻莫測、剛毅、堅忍、謙恭、禮讓、輕盈、靈敏、和藹可親、威風凜凜……)
(3)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讀一讀,說說你的感受。
五、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
小結:同學們,讀了這首散文詩,我們是否在大自然的話語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就是一朵花,失意時不要顧影自憐,得意時不要孤芳自賞。不論失意還是得意,我們的心中應該總是開滿怡人的鮮花。今天的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讀散文詩的一些方法,比如說欣賞性地朗讀,想象畫面。我們更欣賞了紀伯倫優(yōu)美、親切、雋永的文字,這些文字就像一首歌,縈繞在我們的腦海、心中。今天大家的表現(xiàn)很不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學生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方法。(出示課件)
愛誦讀的你,可以有感情地讀讀課文,讀出花的美、花的精神。
愛繪畫的你,可以畫出花的色彩、花的形態(tài)、生活中的花。
愛寫作的你,可以寫出花的韻味、花的追求。
愛國學的你,可以搜集詩詞,感受花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2)摘抄、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六、背誦積累,作業(yè)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下冊教案篇五
《七律·長征》教案一
教學目標:
1.認識“逶”、“迤”等6個生字,會寫“崖”、“渡”2個生字。會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詩句的意思,在朗讀課文中讀出磅礴的氣勢,并背誦課文。
3.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長征中紅軍遇到的艱難險阻和戰(zhàn)士們對待困難的態(tài)度,領會全詩的思想感情。
難點:
(1)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精神,并讀出磅礴的氣勢。
(2)了解文章點面結合寫場面的方法。
教學準備:
1.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情景錄象。
2.播放《長征組歌》。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播放歌曲《長征組歌》,將學生帶入紅軍長征的艱苦歲月。
板書:5.七律長征
2.解題。
(1)七律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要求詩句字數(shù)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lián),共四聯(lián),分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要求對仗。
(2)國民黨_對紅軍發(fā)動了五次“圍剿”。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指引下,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錯誤路線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qū)根據(jù)地,開始長征,北上抗日。長征途中,1935年4月,黨中央在貴州省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對黨的統(tǒng)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
黨中央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經(jīng)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康(現(xiàn)已撤銷省的建制)、甘肅、陜西等11個省,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紅軍戰(zhàn)士擊潰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xù)行軍二萬五千里,終于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根據(jù)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陜北,與第一方面軍會合。
毛澤東同志寫下了《長征》這首詩,從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所遇到種種困難和紅軍戰(zhàn)士在戰(zhàn)勝這些困難時所表現(xiàn)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提出讀書要求: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并借助詞典等學習工具書理解。
2.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1)檢查生字讀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泥丸(wán)
(2)指導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結構,與“涯”進行比較?!把隆笔巧阶诸^,與山有關;“涯”與水有關,泛指水邊。
“渡”是左右結構,與水有關,表示從水中經(jīng)過。
3.讀詩歌,要求讀出詩歌的停頓與節(jié)奏。
三、再讀課文,感知理解。
1.老師范讀課文,明顯暗示出詩句停頓節(jié)奏。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2.學生按節(jié)奏試讀,達到能讀上口,會停頓。
3.教師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發(fā)表意見。
4.自由朗讀詩歌,注意讀出氣勢。
四、讀句、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1.出示: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2.釋詞。
遠征:指二萬五千里長征。
萬水千山:“萬”和“千”都不是實數(shù),而是說無數(shù)的山、無數(shù)的水,實指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shù)艱難困苦。
等閑:平平常常的意思。
3.說說詩句的意思。
紅軍戰(zhàn)士不害怕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shù)艱難困苦,這些艱難困苦在紅軍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5.釋詞。
五嶺: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絕的樣子。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
烏蒙:即烏蒙山,在云南、貴州兩省之間。
磅礴:氣勢雄偉。
泥丸:泥團子,小泥球。
6.說說詩句的意思。
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在紅軍眼里不過是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在紅軍看來,不過像泥丸一樣在腳下滾過去。
7.為什么五嶺山像細小的波浪,烏蒙山卻像泥丸呢?
說明紅軍戰(zhàn)士勇往直前,活潑樂觀,在他們眼里五嶺山就很小,如同細小的波浪;同樣烏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詩人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懷。這氣勢是何等的偉大!接下來請同學們讀出這種氣勢。
8.齊聲朗讀這一句詩。(加點部分要重讀,同時要注意放聲朗讀,讀出氣勢)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五、總結課文,感悟寫法。
1.“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描寫了哪兩個場面?
紅軍過五嶺山的快速場面與過氣勢磅礴的烏蒙山的場面。
2.全詩中總寫的詩句是哪一句?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布置作業(yè)。
抄寫《七律?長征》。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古詩。
2.明白全詩的中心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3.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紅軍戰(zhàn)士勇往直前,很活潑樂觀地度過了五嶺山和烏蒙山,這是“千山”的代表,“萬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讀課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2.釋詞。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橋上只剩下13根鐵索。
3.說說詩句的意思。
金沙江兩岸是懸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給人以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瀘定橋上的鐵索懸掛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氣逼人的感覺。
4.體會“暖”與“寒”的意思。
“暖”是因為紅軍戰(zhàn)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來到了河對岸,怎能不讓人激動欣喜呢?
“寒”是因為紅軍戰(zhàn)士從瀘定橋上冒著生命的危險,才渡過了大渡河,來到了對岸!看著這懸崖峭壁,看著這洶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犧牲的戰(zhàn)士們一個又一個,怎能不感慨瀘定橋的驚心動魄,讓人心驚膽寒呢?
5.這句詩又刻畫了哪兩個場面?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飛奪瀘定橋。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7.釋詞。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綿延四川、甘肅兩省邊境,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
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8.說說詩句的意思。
更讓紅軍戰(zhàn)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過了岷山,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表現(xiàn)了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的喜悅。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流露了紅軍戰(zhàn)士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為長征勝利而感到無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寫法。
1.課文描寫了哪幾個場面?請學生以小標題的形式概括。
騰五嶺山走烏蒙山渡金沙江奪瀘定橋喜爬雪山
2.全詩圍繞哪一句詩來寫的?這樣的寫法叫什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點面結合
3.分析點面結合與特色。
所謂“點”,指的是最能顯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tài)特征的詳細描寫;所謂“面”,指的是對人事景物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點面結合就是“點”的詳細描寫和“面”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的有機結合。
點面結合的寫法非常有條理,而且能夠很全面地反映復雜的活動場面,讓場面更加具體、生動。
4.試著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大掃除的場面。
四、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磅礴的氣勢。
2.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