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導入篇一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機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經過三十八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底下救出自己的兒子和同學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文章所表現的是特殊環(huán)境下的父子情,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和理解分析能力,但對于這篇催人淚下的文章,學生在理解其中所蘊含的父愛時卻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將心比心的從內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強烈的地震之后,學生沒有這方面的體驗,脫離生活的經歷,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刻,故而朗讀不能有感而發(fā)。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的描寫來品讀文本,感受父子間那份濃濃的情、深深的愛,同時再現情境,呈現汶川地震的相關圖片,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文本,從而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并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對文本的理解。
根據課標對本節(jié)課的要求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內容,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
的力量。
2.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文中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的好句。
其中,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則成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為了完成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在教法的選擇上:
采取以讀代講法、品析詞句法和情境感悟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們通過讀去解決問題,通過詞句的推敲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在具體情境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學法上,我始終本著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結合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1. 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2. 品文悟情,以讀促思
3. 總結全文,領悟方法
4.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開課伊始,我設計了檢復字詞、理清文章順序和回顧單元訓練重點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學中,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回顧,幫助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一種整體上的認識,從而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課文的2~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這部分內容作者用生動、細膩的筆觸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等的描寫,展現了在大地震的背景下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的形象。
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緊緊圍繞文眼“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闭归_學習。先引導學生回憶并總結之前學習的有關描寫人物的文章的相關學習方法,而后呈現閱讀提示,幫助學生梳理學習方法并明確本課的學習內容。通過自讀自悟文本和組內交流,學生勾畫出了重點詞句,并抓住父親的動作描寫“沖”“跪”“站”“走”,外貌描寫“滿臉灰塵”“衣服破爛不堪”,神態(tài)描寫“雙眼布滿血絲”和“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一連串的數字描寫來體會這位父親的“了不起”,并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而這位父親的“了不起”更能通過人物間的語言描寫直接體現出來,我組織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對話的朗讀,同時更有教師的范讀來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體會,真正感受到父親的偉大、了不起。
而對于兒子的“了不起”,我更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語言描寫的捕捉,學生不難感受到兒子的勇敢、機智,體會到了兒子的“了不起”,從而完成了課文主體部分的'學習。
這對父子在這場大地震中譜寫出震撼靈魂的樂章。而這震撼靈魂的樂章更源于他們彼此之間信念的堅守“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苯處煾挥谇楦械囊Z幫助學生再次梳理了全文,并深刻感受到了父子間、親人間那份濃濃的情、深深的愛。
課已畢,但學生們仍然被這份濃厚的情感緊緊地包圍著。因此,我適機呈現了一組08年汶川地震時的相關圖片,引領學生真正感受大地震來臨時的情景。最后呈現書中阿曼達和他的父親得以相見、緊緊相擁的圖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用語言來描述父子相見時的感人場景。學生在說話的同時情感上得以升華,并為本單元的習作積累了素材,從而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就是我對《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所進行的說課,歡迎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導入篇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下面我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課文記敘了1994年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在廢墟中經過了38個多小時的挖掘,終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兒子和14個小孩的故事。贊揚了“了不起”的父子倆,歌頌了偉大,無私的父愛,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戰(zhàn)勝困難,獲得成功。這是本組教材以“父母之愛”為專題編排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學習課文應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品讀文本,再現情境,并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文本,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朗讀課文,學習課文內容,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
2、通過“讀、說”這兩種簡單的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父與子的了不起。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
1、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親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諾“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的巨大力量。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達人物思想品質的方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結合教材特點和五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交流的學習特點,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
1、讀演結合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讓孩子們“讀、讀、反復讀”。的確,只有把讀作為理解與感悟的手段,通過讀、演,去解決問題,理解應用,才能潛移默化地將文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品議穿插法。本課教學,通過詞語的比較,句子的推敲,情感的體會等品嘗評議,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本課教學還輔以直觀法、情境教學法,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法上我貫徹指導思想,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設計
分為五大板塊逐一推進:
(一) 情境創(chuàng)設,揭示課題
俗話說得好:一個好的開始就相當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課堂教學中也一樣,一個精彩的導課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渲染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我結合20xx年的四川大地震這一現實素材,教學開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圖片,勾起學生對08年這一沉痛事件的回憶,既揭示了本堂課的主題《地震中的父與子》,又營造了濃郁的情感氛圍,有助于學生迅速入情、入境,有便于后面教學的進行。
(二)出示導學提綱,小組合作學習
1、出示導學提綱:(課件)①父親是怎樣救兒子的?②說說父親和兒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從文中哪里看出來?③課文中反復出現“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樣寫有什么好處?④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
2、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先讓學生自主學習,再讓小組長安排好組員的分工合作學習,教師再加以引導,特別關注中差生的學習動態(tài),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準確、細膩、深入的把握,獲得情感體驗,增強語感。)
(三)展示交流,體會父子了不起
1、體會父親的了不起。
在展示交流中,我根據學生反饋情況,相機切入,靈活運用以下這四種方法:
⑴讀一讀,讀出真情
課件出示:
①他挖了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②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通過抓住父親動作描寫,進行對比讀、想像讀等多種形式反復的讀來凸現父親挖掘時間的漫長,體會父親的了不起,讀出真情。)
⑵演一演,演出艱辛
父親的動作只有一個字——挖。作者卻通過突出時間的漫長來表現父親挖的艱難。抓住這個“挖”字想開去,讓學生還能讀懂什么?通過“挖”與“掰”、“抱”、“揀”的動作對比演練,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父親挖掘的艱辛。一個“挖”字飽含了這樣豐富的內涵,也突出了父親勞動的艱辛,這就是中國文字傳形、傳神、傳情的魅力所在。
⑶品一品,品出實感
挖掘任務的艱巨,勞動的艱辛,時間的漫長,一個人又這樣孤獨無助,以至于父親成了這個樣子(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
出示: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我引導學生想像: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樣的父親?
引導學生通過想像,品析句子,抓住外貌描寫,體會一位歷盡艱辛、衣衫襤褸、疲憊不堪的父親高大形象。
⑷議一議,議出信念
在此基礎上,我隨機追問:是什么支撐著這位父親連續(xù)不斷進行挖掘?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找出文中的重點句: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然后我引導學生交流討論這句話為什么在文中反復出現3次,學生通過討論明白:它是父親對兒子的承諾,是兒子在絕境中滿懷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親堅持到底決不放棄的原因。
小結寫法,過渡引出。
達爾文說過:“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币虼耍壹皶r引導學生總結寫法,使學生明白學習描寫人物類的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的動作、外貌等方面仔細體味,并展開合理的想象……
2、體會兒子的了不起
在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時,我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父親內心情感的。怎樣體會阿曼達的了不起呢?我鼓勵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采用小組內讀讀,議議,寫寫的方式學習。先聯系課文及生活實際,走進阿曼達的內心世界,寫出阿曼達在廢墟下的內心與言行,再聲情并茂地讀出來。通過讀寫融情來體會:是父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兒子對他人的愛,是父愛的傳承!
3、總結延伸, 升華感情
通過以上教學流程,學生對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語言中,心靈獲得了愛的感動。此時,引讀全文結尾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弊x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讀出父子可親可敬的愛,讀出由愛創(chuàng)造的幸福,讀出自己心底深處愛的震撼。
(四)拓展延伸,當堂訓練
一堂好課的結束意味著新的課外拓展,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小練筆:
請你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礫下面,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爸爸媽媽,只有14個7歲的小伙伴,阿曼達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假如是你,你又會怎么做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我讓學生寫在課前準備的愛心卡上,留給學生充分時間去寫,然后指名學生上臺展示,引導學生評價修改,最后讓小組內互評互改。通過小練筆讓學生將內心感受說出來,讓學生的思想與文中情感發(fā)生碰撞,達到交融,得到升華。。
(五)設計作業(yè),閱讀鏈接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并積累誦讀。
2、閱讀有關父愛的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等。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導入篇三
導語:《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有一年發(fā)生在美國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以下是小編帶來的說課稿,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各位領導、老師們: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課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下面我將就設計理念、教材、學情分析、課前準備、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后反思八個方面進行說課。
首先,我的設計理念是:
以學生自讀自學、合作探究為主線。注重教師引導的過程和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為目標,注重為學生的理解、感悟,積累搭好橋梁,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感受道閱讀的興趣,體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學會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每一位學生得到扎扎實實的發(fā)展。
一節(jié)課的前提是對教材、學情做出正確分析,我是這樣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表現特殊環(huán)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這篇課文以父親在救助兒子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父親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為主線,寫出了父與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學。
但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才能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搭設一座橋梁,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關鍵,好在五年級的學生正是自我意識強烈,而且感情比較豐富的年齡,這篇課文課文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點,我感覺只要方法得當,這篇課文的教學是對他們盡行感恩教育的好選擇。
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順利進行,我所做的準備工作是:
教師準備:認真?zhèn)湔n,制作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字詞,熟讀課文,劃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根據教參要求,這篇課文總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8個生字,學會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辟、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于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4、領悟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根據這節(jié)課的特點,我設計的第一課時的目標是:
1、能正確認讀生字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其中教學目標2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教學目標3既是本課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為了有效地抓重點、突難點。我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導入課題,質疑問難
1、出示課題“掌聲”,要求把課題讀好。
2、檢查預習。
(1)指名說學會了哪些詞語。
(2)出示詞語,指名讀。
(3)通過預習,你還知道了哪些內容?
(4)你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
這幾步的設計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學生的朗讀障礙,摸清學生對課文的認知情況,以便以學定教。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古人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睈垡蛩固拐f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二)提問題,自讀自悟
摸清認知情況后,我將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學課文。
1、我設計的問題如下;
課文中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你是從那些地方看出來的?邊讀邊想劃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把相關的句子劃一劃,可以默讀也可以出聲讀,自己解決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組討論,目的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注重語文學習中的自讀、自學、合作探究性學習,為學生的理解、感悟架好“橋梁”,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興趣,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三)交流引讀,抓重點,突難點。
學生自學完畢后,我將引導學生交流,抓重點,突難點,具體操作如下:
1、交流父親的了不起時具體步驟如下:
(1)指名說,隨機說出相關段落。
(2)問你是從句子中的哪些詞語體會到的?
(3)能帶著自己的體會讀出來嗎?
(4)學生練讀。
(5)指名讀。(必要時,老師可進行范讀。)
(6)同桌互讀。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能夠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梳理出父親的愛與執(zhí)著。在交流“他挖了8小時,12小時……”這個段落時,我采用了讓學生回答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時這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親的了不起。
2、在交流兒子的了不起時,除了進行上述步驟,還設計了一些讓學生身臨其境,談感受的題。如:
在交流“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這一段落時,我采取了我敘述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的環(huán)節(jié),然后說出在廢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時的阿曼達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這樣既能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初步學會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處地的思考問題,初步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又能使學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實現了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這一目標要求,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四)、再次質疑,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理解課文之后,再次質疑:“同學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處理學生交流中的遺留問題。然后問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學生理出讀書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
再次質疑完畢后,我主動引出有父愛老師想到了母愛,并配樂朗讀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聯想自己的父母為自己做的日常瑣事,并布置把其寫成文章,最后向學生推薦書目。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學生的思維,加強學生的積累,讓學生見識各種方式的愛;二是《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描述的父愛是必較外顯的,而且是用地震這一特殊情況來展現的,可以說比較驚天動地,學生可能誤以為只有那樣才能稱的上愛,我講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白平實中也能見真情,讓學生懂得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事雖然平凡,并且他們認為是很平常、很應該的事,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這簡單、平凡中蘊含著父對他們深深的愛與濃濃的情。從而使他們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導入篇四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地震中的父與子》(板書)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評價等方面作具體的闡述。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記敘文。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全文沒有提及一個愛字,但字里行間浸潤著的是父與子之間難以割斷的深情?!安徽摪l(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备赣H的這句話,在文中先后出現了三次,一次次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就是這樣樸實的話給了孩子愛的力量,讓孩子對父親無比信賴,在災難面前勇敢、鎮(zhèn)定,從容應對,充滿生的希望。所以,這對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
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辟、破爛不堪”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父親的“了不起”。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
由于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悟父親的“了不起”,感受父愛的偉大。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結合教材特點和五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交流的學習特點,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
1、以讀代講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講過,讓孩子們“讀、讀、反復的讀”。的確,只有把讀作為理解與感悟的手段,通過讀,去解決問題。唯有多讀,才能理解,才能運用,才能潛移默化地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品析詞句法。本課教學,通過詞語的比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體會等品嘗評議,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品評之后的積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剝。
本課教學還輔以直觀法,情境教學法等等。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
通過讀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讓學生理解內容,體會出感情來,在反復朗讀進入文中情景。根據不同人物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感情,使學生明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這一道理。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了“讀”是學懂本文的關鍵,也是學習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第一環(huán)節(jié): 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課伊始,我就用沉痛的導語來敘述:20xx年5月12日,是我們全中國人難以忘懷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四川汶川發(fā)生了7.8級的大地震,現在,就讓我們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錄像)在1994年,美國洛杉磯也發(fā)生過一次大地震,在這次地震中,一對父子演繹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動的故事。
這個故事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這樣,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地震的畫面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認識到地震的危害,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進入了課文情境,為體會父愛的偉大奠基了基礎。這樣的開課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第二環(huán)節(jié): 初讀課文,感知文本
第一步,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生字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同時思考一個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親?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第二步,課件出示本課三組詞語:
第一組 洛杉磯 阿曼達
第二組 地震 混亂 廢墟 爆炸
第三組 安頓 挖掘 擁抱 堅定 絕望 嘆息 悲痛
先進行詞語學習,并讓學生從中挑選幾個說說整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再讓學生說說文中的父親的印象。
這樣,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內容,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強化對詞語的積累,同時,又尋找到閱讀本文的突破口。
第三環(huán)節(jié):品詞析句,讀中悟情
第一步:讓學生再次細細地讀課文,從哪些語句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畫出來,并在旁邊寫感受
這一步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 讓他們潛心涵泳、誦讀體味,培養(yǎng)他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既把握了課文的命脈,又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感受,維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了主動意識。
第二步:創(chuàng)設情境,說中感悟父親的執(zhí)著與忘我。
文中,父親的愛無處不在!課文5―11自然段寫的是人們不斷勸阻父親不要挖掘,而父親沒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復回答著同樣的話:“你是不是來幫助我?”抓住父親的語言描寫,采用情境對話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父親此刻的內心情感。首先,學生讀課文;然后指名學生扮演消防隊長、警察、圍觀的人等,其他學生則扮演父親進行對話。在情境對話中,學生深刻地感悟到父親因為悲痛,答非所問,不顧一切,只想著救兒子。父愛就體現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對比閱讀,比較感悟父親的“失?!迸c偉大。
面對父親的堅持,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人們認為他精神失常了。這位父親真的精神失常了嗎?針對這個疑點,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其他父母的詞句,與這位父親的言行進行對比。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從“匆匆趕來、大聲哭喊、絕望地離開”等語言,體會到其他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他們的愛顯得理智。而這位父親,在人們看來是“失?!钡?,但“失?!钡每删矗W生在對比中感悟到:父親的不同尋常,正說明他愛得更堅強!愛得更執(zhí)著!愛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詞析句,讀中感悟父親的果敢與堅毅。
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12自然段。 “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p>
我先引導學生透過 “滿臉”和“布滿”的這兩個詞中的滿字,以及血絲和血跡的兩個詞中的血字時,你仿佛看見了怎樣的畫面?挖掘這一文本空白點,想像父親艱難挖掘的過程,
接著我抓住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挖掘時間長,不間斷,感悟到父親有著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這都是因為愛!都是因為父親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引出“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句子。
這個環(huán)節(jié)意在讓學生領悟“父親”的了不起,受到崇高親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時讓學生消化、吸納課文的語言,掌握課文的語言形式。
第四環(huán)節(jié):讀寫融情,情感升華。
課件音樂起,陸續(xù)出現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圖片
教師動情敘述:此情此景,讓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終縈繞在我腦海中的一個形象、一個動作、一段語言。天下的父母千千萬,愛子之情卻一樣深。就讓我們再一次走近父親的心,此時此刻,挖掘已進行了36小時,可是兒子還生死未卜。這個深愛兒子的父親會對心愛的兒子說點什么呢?請你將淚水凝聚在筆端,寫在書頁的空白處。
這里,把讀與寫巧妙地結合起來,引領學生在充分的語言實踐中“零”距離體驗作者的體驗,體驗人物的體驗,感同身受,代其言說.不但抒發(fā)了孩子們內心的真情實感,而且從學習語言走向了運用語言。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第五環(huán)節(jié):情感升華
師配樂朗誦有關于歌頌父親的詩句。
第六環(huán)節(jié);順著情感,巧設懸念。
父親的形象已經刻在我們的心中,文中的兒子同樣將帶給我們深深的感動,下一節(jié)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來感受這個兒子的了不起。
板書: 地震中的父與子
了不起
父親 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兒子
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在本堂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學生的反饋,設計了這樣一個板書,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簡明、概括。讓學生獲得更鮮明、更震撼的情感體驗。
根據以上的教學說明,我對本課時進行簡要評價: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線是:走近父親。主干問題很明顯:從哪些語句中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我選擇了三個教學點:分別是一句話“誰愿意幫我”;一個場景“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币粋€形象“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并且這三個點兼具人文內涵和語言因素兩方面的教育價值。
以上,我從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評價五個板塊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