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一
中國的文字也歷時久遠。從最初的倉頡造字,后來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泵献拥摹吧趹n患,死于安樂。”又經(jīng)過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崩钋逭盏摹皩ひ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經(jīng)過多年的流傳,有了如今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自然是學養(yǎng)深厚。
相傳,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彈琴,因為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個“知音”里,就有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萬的詞語中,包含了多少中國的歷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毕M苡幸粋€一心一意的人,就這樣,和他一起走到白頭也不分離。這樣一句家喻戶曉的詩句,沒有堆砌的華麗辭藻,卻扣人心弦,因為它飽含著真情實感。
古語云“百善孝為先?!蹦敲凑f起美德,孝順就是中華民族薪火相繼的傳統(tǒng)美德。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育我們長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們應當感謝,應當報答。一篇廣告,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著一大盆水,笑著對媽媽說說‘媽媽,洗腳!’”讓我記憶猶新的,不僅僅是那個小男孩的乖巧,還有他那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謝和至深的愛。他給了我們一個典范,一個讓年幼的孩子尚有這樣的感恩之心,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大家應該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大學畢業(yè),到一個公司應聘。他走進大廳,看見地上有一張紙屑,來應聘的人很多,卻都只顧著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撿起那張紙屑。于是,他走過去撿起紙屑,扔進垃圾桶里。就是這樣一個舉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并沒有很高的學歷,卻在這次應聘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那一個小小的舉動。”這樣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顯示出一個人的品行。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讓我們肩負起這個責任“傳承文明,弘揚文化?!?/p>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二
金秋十月,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到大足石刻的社會實踐活動。
大清早,同學們乘著大巴,一路上灑下我們的歡歌笑語。很快,我們便來到了大足的寶頂山,這里云霧繚繞,風景優(yōu)美。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穿上統(tǒng)一的漢服,迫不及待地來到刻有“天下大足”的大門旁。只見寬闊的廣場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一排排具有古典氣息的石書桌,上面放著筆、墨、紙和《弟子規(guī)》,廣場正前方還掛著兩幅孔子的畫像。我們莊重而嚴肅地站在石桌前,仔細地聽著工作人員為我們講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尊師重道,同學們虔誠地在孔子像前行三鞠躬禮,還恭敬地寫了一個“人”字,老師給我們講解了“人”的筆畫含義,一撇代表學問,一捺代表品德,大家還一齊朗誦了《弟子規(guī)》。最后老師在我們的眉心點上一顆朱砂,這個儀式代表老師已為我們開啟了智慧之門。
通過學習儒家文化,拜孔子,讓我們知道了從小學要會禮儀,學會感恩,還教育了我們?nèi)绾巫鋈?、做學問,如何做一個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學生。
隨后,我們來到了博物館的地下層。在那里我們學會了如何沏茶,品茶,喝茶,讓我們知道了茶其實也是一種文化。
午飯后,我們來到大足石刻。這里石窟有75處,造像多達5萬多尊,這些石刻以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技藝精湛而著稱,它是世界石窟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更是一部偉大的石窟“連環(huán)畫”。其中“千手觀音”石像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千手觀音”高7。7米,刻于88平方米的峭壁上。她全身鍍滿了金箔,金光閃閃,被譽為“天下奇觀”,千手觀音共有1007只手,手里拿著120件法器,每只手中心均有一個法眼,像在視察人間疾苦,這些佛手無一雷同,千姿百態(tài)地分布在佛身四周,像孔雀開屏一樣美麗。
細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石刻全部由山體直接開鑿而成。可以想象,在那個缺乏現(xiàn)代科技的時代,古人不知克服了多少艱難險阻。我情不自禁地感嘆古代的能工巧匠們的非凡技藝。
隨后,我們又進行了寫生活動和參觀了石刻博物館。
通過這次大足石刻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一定要弘揚并傳承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三
看過一個科普節(jié)目,講的是宋室風箏的傳承者宋天亨,節(jié)目記錄了他制作二百多米龍形風箏的過程。但其中觸動我的,不只是那奇跡般的風箏,而是節(jié)目結尾時博物館館長倪寶誠嘆的那一句:“沒有傳承,人亡藝絕,這些傳統(tǒng)手藝就真的沒有意義了?!?/p>
宋室風箏曾經(jīng)裝點了北宋的天空,但現(xiàn)在卻和豆面印花、佛山金箔鍛造等非遺一起,即將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國家的保護,若干年后,連“宋錦蜀繡”這家喻戶曉的,都可能淪為今天的“木牛流馬”,空留書中的博引供后人瞻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值得傳承的東西太多,非遺也只是冰山一角,連列入重點保護的非遺都傳承不下去了,更別談其他的文化了。但目前看來,因為傳承非遺收入低,補貼少,人們的認同感也不高,迫使多數(shù)非遺繼承人只把傳承當副業(yè)。這不得不讓人發(fā)問:這樣的繼承,還能延續(xù)幾代?
炎黃文化延續(xù)至今,如果按如今這種方式繼承傳統(tǒng),若干年后,可能留下的只有漢字了??蓾h字的傳承就順利嗎?漢字的發(fā)展從占卜祭祀的甲骨文,到刻寫汗青的小篆、隸書,再到流傳至今的楷行草書,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但現(xiàn)在涌現(xiàn)的“你造嗎?”、“表這樣”等所謂的精簡的流行語,是不是有異化漢語之嫌?有人在大學生中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近七成的大學生寫不好字,但耍起手機來卻可以得心應手,打的比說的還快。這樣傳承下去,真怕有一天,漢字被異化了,甚至被拋棄了,這又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載體何去何從呢?
不止非遺、漢字這些“大件兒”面臨著傳承問題,近代后起的文化在傳承中也變了味?!哆叧恰分忻枥L的鳳凰古鎮(zhèn)里,生活是那么閑適,民風是那么淳樸。可當我懷抱一本《邊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到古鎮(zhèn)時,想象中瓦巷籬墻的鳳凰古鎮(zhèn),此時卻充斥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古鎮(zhèn)的“面子”沒變,但“里子”已經(jīng)染上了浮世的煙酒氣,不再是夢中的那個干凈的地方了。連鳳凰這樣顯名不過百年的古鎮(zhèn),都已被現(xiàn)代人糟蹋的面目全非,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早已異化成了俗不可奈的金錢至上。由此觀之,這上下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還沒有被完全異化,或許是個奇跡吧!
在物質文化日漸異化的今天,精神文化也難以“明哲保身”。古人崇尚“仁義”、“孝悌”、“謹信”,現(xiàn)如今的確被大力倡導,但骨感的現(xiàn)實破碎了美好的初衷。“仁義”成了人際交往的鏡花水月,奈何虛與委蛇,笑里藏刀;“孝悌”成了短視頻里的逢場作戲,只求博人眼球,賺取流量;“謹信”成了官場職場的羊皮外套,多少阿諛奉承,貪污行賄?這不僅是傳承的異化,更是異化的傳承。
進入新時代,國人也漸漸認識到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從《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將綜藝娛樂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用競賽的形式完美詮釋了中華文化的魅力,而且在直播機制的監(jiān)督下,巧妙的規(guī)避了功利主義,使文化傳承的骨血脫離癌變,煥發(fā)新生。詩詞漢字是中國人的精神禮贊,以這種大會的形式讓其穿越時代來浸潤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或浮躁紛擾或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保持心中的一份恬淡寧靜。大會更是創(chuàng)新傳承的標桿,隨之《國家寶藏》接踵而來,用場景演繹的方式還原國寶的前世今生,借以向匠人和國寶傳承者致敬。國人向文化之心日熾,掀起了傳統(tǒng)與娛樂結合的文化熱潮,文化傳承當以此為契機,傳承接創(chuàng)新,在為國人獻上精神盛宴的同時,讓文化傳承更具生長力和持久力。
傳承文化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實屬根本,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改造并且規(guī)避異化,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這泱泱五千年文化再傳承個五千年,我們不反對創(chuàng)造新文化,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不可等閑視之。
五千年后,或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上第一項寫著:“炎黃文化”,抑或華夏文明會和其它三大文明古國一起“載入史冊”,誰又知道呢?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四
華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傳,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泱泱國風。沒有傳統(tǒng)的延續(xù),便沒有如今的燦爛文化之光,而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所以我們?nèi)A夏兒女要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tǒng)美德。
文化是民族的根,對于文化,漢字是它的根。書法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書法的筆墨古韻流香,它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中國人對書法的審美其實是長在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書法已經(jīng)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對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審美情趣產(chǎn)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根——書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為先,“孝道”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尊老敬老之風淳厚而深遠。古人云:“孝道,德之本?!笨鬃右舱f:“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边@些都是說,孝是一切社會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千百年來,孝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孝德”這股文脈給中華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力量。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根——孝。
書法乃中華藝術文化之魂,孝乃中華道德文化之根。
我們要守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留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魂。沒有根就不會長出參天大樹,沒有文化的根就不會有社會的文明。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只有當我國觀察人類文化的進展時,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皝y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們在傳承文化與弘揚美德的同時,也應觀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么支撐著我們強大的祖國能在五千年的歲月里熠熠生輝?我想,應該是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進土里,深深地烙印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里,因為這是我們的信仰,是我們心底涌動的力量。中華傳統(tǒng)美德為我們的靈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們的國家向著世界的文化之巔邁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為每個華人注入到心靈。
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里,也許,我們還在平凡的窗口上舞動青春;也許,我們還在題海戰(zhàn)術里挑戰(zhàn)困苦;也許,我們還在一堆堆文字材料中敲打歲月……但莫忘初心,觀乎人文,化成天下。我們要秉持傳承中華文化的信念,攜手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譜寫歷史新篇!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五
蒼鷹用翅膀感受了天的高遠,螻蟻用軀殼撫摸了地的堅實,每一方土地都有一方人,用自己的一生為這方土地的奪目而奉獻一切。
那年我隨父母來到錫林郭勒盟。雙足踏入松軟的牧草中,我望著遠處山峰矗立在似有似無的暮靄中,看一抹長煙流過,灑下一束潔白。我為這里的景致陶醉了。
一位當?shù)卮笫鍩崆榈亟哟宋覀?,拉著我的手到灶爐邊,教我做奶茶。我們先制茶包。我一步步模仿著他嫻熟的手法,用小刀輕輕刮拭磚茶邊緣,將其切成塊狀后,放入紗布中,這樣茶包就制成了。隨后,他將一把小米與牛油倒入炒勺翻炒,金黃色的小米在滾燙的炒勺中頓時活躍起來,隨著翻炒上下跳躍,用自己的每一寸“肌膚”去感受炒勺的熱辣,在光與火的交織下上下舞動。油光將其融為金黃色的微粒,冒著點點星光。小米翻炒好后,他將這金黃色的小米一并倒入煮沸的清水中,白煙頓時隆起,彌漫在鐵鍋的周圍。水面上暗涌著水波,小米在沸水中自如地游動。接著,他將方才制好的.茶包放入水中,磚茶迅速與沸水混為一體,在水中肆意潑墨,將澄澈的水渲染成深棕色。我?guī)兔Ⅴr牛奶倒入沸水中,奶白在水中蔓延開來,一股噴香瞬時沁入我的心脾。他左手捏起一小把鹽夾在大拇指與食指之間,將它輕輕灑入奶茶,右手則拿起木勺,在水面上畫著圈,隨著水面微波翻動著手腕,將調(diào)料與牛奶攪拌在一起,攪拌出水面上一道美麗的渦旋。奶茶的香氣滿溢了整個蒙古包,滿溢了整個錫林郭勒草原。
夕陽墜落時分,我們坐在松軟多汁的牧草上,任露水浸潤了肌膚,面對遠處落日余暉給予山頭的最后一脂嫣紅,舉杯對飲。何等愜意!
我本以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都是這般無憂無慮,但我錯了,我注意到了當?shù)孛晒虐系男扌扪a補,也注意到了當?shù)睾⒆邮种袣埰撇豢暗臅?,更注意到了草原上日漸稀少的蒙古包數(shù)量。
接待我們的當?shù)卮笫逭f,越來越多的蒙古族人因為各種原因背井離鄉(xiāng),到城市謀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問他為何會選擇堅守在這片草原上,他搖了搖手中的奶茶,笑了笑:“不忘本!這做奶茶的手藝,不能丟!”
離開錫林郭勒大草原的那天,我擁抱了那位當?shù)卮笫?。相遇注定是一場沒有結局的煙火,轉瞬即逝,卻照亮了那年的星空。我不會忘記他在臨別時對我說:“小姑娘,別忘記告訴更多的人,向他們介紹我們蒙古族的文化!”
周國平曾說:“文化是生命的花朵。離開生命本原,文化不過是人造花束?!边@位當?shù)厝擞米约旱膶嶋H行動詮釋著對這片土地的愛,詮釋著傳承文化的精神,詮釋著如盤旋之根般堅守的真諦。
文化,需要傳承者,更需要傳播者。尊敬的大叔,這被您傾注一生心血的蒙古族文化必將成為祖國萬里河山中璀璨的明星。
堅守故土,扎根家鄉(xiāng),傳承文化的精神,縱歲月流逝,也將永駐人間,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六
這個星期,我收集了許多中國傳統(tǒng)的資料:有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民間藝術、傳統(tǒng)節(jié)日等。我最喜歡傳統(tǒng)節(jié)日了,因為節(jié)日是親人團聚的時候。
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重陽節(jié)······春節(jié)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每年過年,每家每戶都會吃團年飯,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人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會拿出禮花放。到了晚上8點春節(jié)連歡晚會開始了,人們坐在電視前收看。春節(jié)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在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日,這一天人們會吃元宵,猜燈謎,還會到公園里觀燈。重陽節(jié),是農(nóng)歷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佳節(jié)。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
“重九節(jié)”。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在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我最喜歡春節(jié)。每到春節(jié)家家戶戶喜貼窗聯(lián),穿新衣吃餃子,然后爺爺奶奶還要給我發(fā)小紅包,我家還會把我寫的春聯(lián)貼在門外。記得有一次過年的時候爸爸買來了煙花,在我家樓下放了起來。只聽“呯呯”幾聲,一束束煙花飛上天真美呀!各種煙花在天空中綻放,有的像一條巨龍騰空而起,在空中搖頭擺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彈直沖天空,還有的像一朵沒有開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節(jié)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下面我就給你們說說吧!
傳說中,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長著鋒利的牙,尖尖的角,兇猛無比?!澳辍遍L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爬上岸,去襲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村里人知道會來怪獸,把門鎖的緊緊,可是不管怎樣,“年”就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極了。
這一年的除夕,人們正準備避難。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來,他告訴村民“年”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準備了紅對聯(lián)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以后每逢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貼春聯(lián)、貼年畫、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還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光輝燦爛,的我們要認真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七
滾滾紅塵,泱泱大國,五十年漫漫征程,一路風雨一路行。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去尋找那份逝而已久的懷念與傷感。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全人類文化的源頭,其文化的底蘊是深不可測,辛勤的勞動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用他們的智慧譜寫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先秦的《詩經(jīng)》和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說……每一個朝代都在文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每一個時期都演繹了它最輝煌的一面。中國的戲曲藝術豐富多彩。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jīng)有了儀式性歌舞,儀式性歌舞到后來發(fā)張成為一種歌舞傳統(tǒng)。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優(yōu)伶,元雜劇把中國戲曲文化藝術推向成熟……就這樣,中國戲曲文化藝術逐漸發(fā)展起來。黃梅戲、花鼓戲、昆腔、秦腔、豫劇……這些各具色彩的地方戲為中國戲曲文化注入了活力。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表意文字。那一個個充滿魅力的方塊字,那一捺一撇、一橫一豎都展現(xiàn)了漢字的風采。自從有了漢字,就有了書法。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伴隨著中華勞動人民的智慧。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盡管他們的書體不同,但其書法上的成就非同尋常。書畫同源,中國古代繪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唐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開創(chuàng)了新紀元。筆墨丹青中國畫以其豐富的內(nèi)涵享譽世界。
中華文化豐富多彩。四大發(fā)明、《九章算術》和珠算,《石氏星表》和渾儀,《授時歷》和四大農(nóng)書,《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祖沖之和圓周率……這些成果都展示了古代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都為中國文化添上了燦爛輝煌的一筆。長城、頤和園、故宮……處處古跡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思想結晶。
幾多輝煌,幾多成就。舉世聞名的四大發(fā)明、悠揚悅耳的戲劇、韻味十足的書畫、獨特的建筑、優(yōu)美的詩詞……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厚文化遺產(chǎn)。
今天的文化繼承和發(fā)揚了古代傳統(tǒng)文化底蘊。只有不斷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緊跟歷史的潮流,傳統(tǒng)文化才能延續(xù)下去,并發(fā)揚光大。為了讓傳統(tǒng)文化立足與現(xiàn)代,讓獨特的中國文化鶴立于世界之林,不僅是繼承,而且要批判的繼承;不僅要發(fā)展,而且要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
作為新時代的開拓者,面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八
單霽翔:喚醒故宮的“掌門人”
? 事跡回放:
故宮博物院保管的珍貴文物一共是168萬件,占全國定級的珍貴文物的。
為了不讓99%的文物沉睡在庫房里,單霽翔認為“我們必須開放更多區(qū)域,舉辦更多展覽”。慢慢地,從過去只開放30%的區(qū)域,故宮如今,已經(jīng)開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紛紛解禁。
“人們可以在里面盡情歡笑,這就是博物館的責任?!?/p>
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單霽翔還在故宮舉行“元宵燈會”,這是故宮第一次大規(guī)模夜間開放,紫禁城的夜間風光展現(xiàn)人前。
不僅如此,在他的帶領下,品類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宮文創(chuàng)紛紛上線,人們得以親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閣”的文物藏品。
單霽翔曾許下心愿,“要把壯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比缃瘢蕦m已拂去了歷史封塵,煥發(fā)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動的形象為大眾所熟悉。
單霽翔
樊錦詩:“敦煌的女兒”
? 事跡回放:
樊錦詩曾是北大的天之驕子,卻在1963年畢業(yè)后奔赴了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鎮(zhèn),與她的老師段文杰一樣,開始了與敦煌幾十年的“廝守”時光。
當時在自然環(huán)境破壞、洞窟本體老化與游客蜂擁而至的三重威脅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錦詩為了讓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藝術瑰寶“活”得更久,大膽構思了“數(shù)字敦煌”。
“數(shù)字敦煌”是一項敦煌保護的虛擬工程,利用現(xiàn)代數(shù)字技術拍攝、掃描、獲取、存儲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錦詩和她的團隊利用數(shù)字技術,為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建立數(shù)字檔案,讓莫高窟“容顏永駐”。
樊錦詩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護、研究事業(yè)中,只要一說起敦煌,已是高齡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著光亮。
樊錦詩
白先勇:昆曲義工
? 事跡回放:
白先勇自稱“昆曲義工”,他在《細說牡丹亭》的發(fā)刊詞中動情地說,他覺得上天留他,是因為他有事情沒有完成,而推廣昆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2001年5月18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第一批“人類口述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名單,中國昆曲位列第一。而在當時,和許多傳統(tǒng)戲種一樣,昆曲也存在著演員老化、觀眾老化、演出形式老化、乏人問津的危機。2004年4月,白先勇老師策劃的青春版《牡丹亭》橫空出世,讓年輕人也愛上昆曲的作品就此誕生。
可以說,正是昆曲版《牡丹亭》的推出,才引發(fā)了近年來兩岸三地乃至世界范圍的昆曲熱。
白先勇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九
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悠久歷史創(chuàng)造了數(shù)之不盡的燦爛文化,發(fā)明了世界的科學技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不僅在科技方面研究成果豐碩,創(chuàng)造了令人驕傲的四大發(fā)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和_,還在思想、藝術、制造、教育等各領域遍地開花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
我們應該學習蘇步青爺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精神,還要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思:每一個人都要擔負起國家民族興亡的責任。我覺得愛國是一條光明的道路。
我們不僅要熱愛祖國,還要傳承祖國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精神的家園。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文化,熱愛藝術,在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歷程中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魅力永恒的文化。中華文化有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有益于世界發(fā)展,已經(jīng)并將繼續(xù)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做出貢獻?,F(xiàn)在全世界正興起中國文化熱,這正是中華文化有益于促進世界發(fā)展的證明。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對于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依戀,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我們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節(jié)日,共同的禮儀美德和民族精神。正是這些共同讓我們血脈相承,中華民族文化連綿不斷。
我為祖國感到驕傲,我們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都要在社會中生存,都要獲得生存發(fā)展的物質資源,都要尋求慰藉心靈的精神家園。而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國,所以我們把祖國視為“母親”。失去祖國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母親,我們就變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祖國繁榮富強需要每一個兒女傾注愛的力量,需要每一個中華兒女許下堅定的誓言:為國爭光。
中華一家親,只有五十六個民族擰成一股繩,中華民族才能擁有強大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才能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風險,才能維護祖國統(tǒng)一安全,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一家親首先要關愛伙伴,種下友誼之樹,結下友誼之果。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在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記:尊敬長輩,愛護弟弟妹妹。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是每個人應該做的。
“文明是一種運動,而不是狀態(tài);它是一次航行,而不是一個港口?!边@是法國作家雨果的話。舉止文明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種子。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弘揚文明傳統(tǒng),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只要心里播下這粒種子,它就會在我們的精神世界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那么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美好!自己文明的同時,也要提醒身邊的人文明。
民族復興,首先是文化復興。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復興中華做出應盡的貢獻。
對于學習,我們不僅要充滿興趣,愛讀書,愛學習,還要牢牢記住雷鋒叔叔的釘子精神,刻苦鉆研,爭取早日成才,以奉獻社會,服務人民。有這樣一句話,“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激昂向上的心態(tài),做一個陽光少年,那么中華民族的前途必會如初升的太陽一般蓬勃向上。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十
《文化興盛,激活現(xiàn)代中國之魂》
《傳統(tǒng)文化呼喚“現(xiàn)代相遇”》
《向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致敬》
《文化自信似長河、高山、大海》
《腹有“文明”氣自華》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的種子》
《莫將文化傳承束之高閣》
《文化傳承不能浮于表面》
《文化自信怎自信?》
《觀文化昌盛,延傳承火炬》
《舊調(diào)換新曲,炎黃譜華章》
《在文化原鄉(xiāng)筑牢文化自信》
《讓敬畏之光燭照文化傳承》
《為文化傳承插上翅膀》
《文化是我們的地基》
《尋找文化的根》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十一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有的如詩文之雅趣,有的如曲樂之悠揚,有的如對聯(lián)之巧妙。而我最喜歡的,是寫意的國畫,那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凈化。
望·初遇
初遇國畫是在一次美術展覽會上,至于畫的內(nèi)容卻也記不清了,只記得看到那幅畫,我只覺很美,美得讓人移不開目光。從那次開始,我總是央求父母讓我學習畫國畫。也許,這就是意境之美吧。
尋·相知
父母給我找了一位國學老師。初學之時,大概就是老師畫一筆,我就畫一筆,畫完心中總是不解:為什么每筆都和老師畫得差不多,畫完的整體卻不如老師畫的那么好呢?懷著心中的疑惑,我去問了老師,老師告訴我:“國畫是離不開生活的,你需要在生活中多觀察,看到萬物之間的聯(lián)系,你的困惑就可以解答了。”我趁著假期與父母走訪許多奇山異水、名勝古跡,隨著游覽的腳步,我似乎也漸漸體會出來什么是物體的透視,怎樣搭配才能最好地體現(xiàn)出畫者要傳達的意思。
高山配流水,近處是潺潺的流水,水邊楊柳依依,垂在水面,泛起一圈圈漣漪。遠處是雄偉的山峰,霧氣裊裊,山尖在云霧之上,顯得更加挺拔。一幅幅作品的完成,意境也越來越深。畫筆或勾勒或渲染都是一次次美的享受。這,就是畫之美,更是意境之美、文化之美。
悟·相識
隨著我畫技的提高,老師告訴我,一幅畫如果給人留下的印象只是美,那絕對是失敗之作。一幅畫是該有神韻的,就如山水與花鳥是分不開的一樣。如果在楊柳的枝頭添一只小鳥,如果在空中畫幾群歸雁,給人的感覺會大不相同。我開始用筆嘗試,漸漸發(fā)現(xiàn),我添的事物也不能隨意,必須與所表達的情感一致。就如“春江水暖鴨先知”,如果想描繪春日之景,就需添幾只鴨,而若是畫秋日之景,畫鴨子則是萬萬不可的。古人偏愛四君子“梅蘭竹菊”,寄與高潔的志向;幾匹奔騰的馬,便可體現(xiàn)奮求上進的決心。這和詩文中的意象倒是相似,惜別畫折柳,相思即明月。國畫,不僅僅是美的享受,更是在景中寄托了畫者的心情。再看一幅畫,我仿佛能與她溝通。透過畫,既看懂了畫者,又是自己情感的升華。
每次畫畫,我心中都有著不同的心情。但每次畫著畫著,我的心情都漸漸歸于平靜。國畫之于我,更像是一位無話不談的朋友,同享快樂,共擔痛苦。這或許就是文化的力量。我有責任去繼承,卻更享受接觸文化的過程。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眹嬛溃琅f在不斷延續(xù)著……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十二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博大精神,從小學習的書法,長大背誦的唐詩宋詞,充滿我們生活的華麗服飾,都存在著文化這一高深的內(nèi)涵,我們應傳承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
唐代有詩仙李白,在酒后那瀟灑的一句,便為中華文化添上了美麗的一筆;宋代王安石那有力的詩句,就書寫了中華文化美麗的篇章;李清照一句句柔美婉轉的詞吹拂著我們的心靈;蘇軾那一句句鞥強有力的話語震撼我們的內(nèi)心。他們共同為中華文化抹了一層綠,添了一層彩。也許你還沒有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許你還沒有認識文化的偉大力量。這不要緊,從現(xiàn)在起,我們應追催歷史的腳步,傳承中華文化,讓它洗禮子子代代的心靈,讓它發(fā)揮更好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
你可能崇尚日本的和服,喜愛日本的漫畫;你可能喜歡韓國的溫恭禮儀,喜愛他們的文廟禮樂;但你不要忘記,我們有自己的中山裝,有自己的文藝作品,同樣也有禮賢讓士的傳統(tǒng)美德,有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精神,不僅如此,我們還有孔子學院那充滿哲理的地方也有魯迅傳記那遍遍洗禮精神的文字。不要崇洋媚外,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nèi)ミ\用它,仔細了解它,進而去傳承它。
現(xiàn)如今,文化底蘊已成為一個人一生的財富,沒有文化,就如同行尸走肉,難以立足在這個發(fā)展的世界,沒有文化,就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魚兒失去了水,人們失去了陽光,失去了生活所必須的物質。有人曾說:“沒有高考,怎么拼得過官二代富二代。”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唯一能讓你出彩的,就是你心中的文化底蘊,其實高考也是文化的一個檢測,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表現(xiàn)形式。因此,為了留住中國魂,留住中國夢,提高你的精神境界,我們也應恢復文化底色,打造中國文化人,傳承下我們的中國魂。
中華文化雖博大精深,但有時也有不當,我們應鄙棄社會中的低俗文化,傳承高尚文化,加強文化底蘊,對待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可盲目吸取,也不可不吸取。要批判的吸收。
希望我們可以讓精神文明充滿我們的世界,傳承中華文化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十三
從小聽大人講“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看紙鳶飛翔于藍天的動人畫面,聽“貴妃醉酒”的京劇片段……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如此清晰地刻在我的記憶里,仿佛是一篇銘文,心靈上毫無保留地接受著東方文化的洗禮。
而如今,我卻更陶醉于“亞當夏娃”的飄逸浪漫,更迷戀于奧斯卡金獎的雍容華貴,也更沉醉于迪斯科的動感十足……在某一個角落,被遺忘的文化在不知不覺地擱淺,我欣然接受著西方文化的高貴典雅,卻忘記了東方文化的深沉韻味。
有一天,當我猛然想起在那個憂傷的江畔,屈原飲恨投江,今天我們用龍舟去悼念,在那個繁燈的夜晚,我們吃著粽子品味過去的時光……我才意識到,記憶深處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在不經(jīng)意間離我而去了。
看著圣誕節(jié)張燈結彩,看著情人節(jié)浪漫溫馨,看著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麥當勞、肯德基,我的心里不禁感到一陣悲涼。不知道有誰還能靜靜的聆聽“牛郎織女”,有誰還在興致勃勃地賽龍舟……傳統(tǒng)文化的消逝,恐怕感到悲哀的不只是我一個人,但愿歲月的長河沖不盡她的繁華,還留給后人一片天空。
我們丟了什么?
又是一年春柳綠!在這個如此現(xiàn)代的時代里,又有多少人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或許,更多的是哼著“我的心太亂”,跳著迪斯科在狂歡吧?
中國文化?已經(jīng)在慢慢被人淡忘了吧!如今,端午節(jié)的龍舟,依舊在劃么?清明時節(jié)的行人,依舊斷魂么?故鄉(xiāng)里的社戲,是否還在演呢?中秋節(jié)的親人,依舊會團聚嗎?或許已經(jīng)淡忘了吧,那什么漸漸濃了呢?圣誕節(jié)的街燈,徹夜明亮;情人節(jié)的鮮花卡片,到處飄香;麥當勞這個異族家伙,也在中國安了家,買了新房……或許異國文化的魅力的確巨大,但一個中國人不應當把自己的文化發(fā)揚光大嗎?吸取國外文化,卻怎能以犧牲本國文化為代價?我們怎能丟掉自己而去學別人呢?
又是一年春柳綠!但愿此時的人們少扮些牛仔,多穿些唐裝;但愿此時的國人少聽些流行,多看些京?。坏复藭r的孩子少聽些“亞當夏娃”,多聽些“牛郎織女”!
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素材篇十四
1.歲月失語,為石能言。(馮驥才)
2.人應該站在傳統(tǒng)上,內(nèi)心才會深刻。(林清玄)
3.不懂得傳統(tǒng)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可能遠行。(北島)
4.人類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傳,高雅的失傳。(木心)
5.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孔穎達)
6.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7.拂去歷史的煙塵,從文化的根底處,發(fā)現(xiàn)千年一嘆的回眸。(張濤甫)
8.文化看上去無形無色,卻決定了我們的社會從何處來,往哪里去。( 柴靜)
9.我愿重回漢唐,再奏角徵宮商,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重回漢唐》)
10.站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歷史的星空,居于中間的“人”,是為賡續(xù)千年的薪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