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七篇)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七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18 07:25:57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七篇)
時間:2023-03-18 07:25:57     小編:zdfb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一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60-61頁

在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們已經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畫出相關物體位置和描述簡單的行走路線方法。實際測量是一次實踐與綜合應用,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實際測量的主要內容包括: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

在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的內容中,先學習在地面上測量兩點間的距離,再用卷尺或測繩分段測量出相應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內容中,介紹了得到步長的方法以及用步測的方法測定一段距離;目測重在介紹目測的方法。

⑴使學生會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發(fā)展空間觀念。

⑶使學生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增強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日常生活現(xiàn)象,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意識。

掌握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掌握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卷尺、標桿、50米跑道。

一、揭示課題,明確學習內容。

⑴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實際測量。讓學生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⑵了解測量工具。

讓學生說說知道的測量工具;預設:卷尺、測量儀、標桿等。

⑶明確學習內容。

測量地面上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

二、了解測量知識,為實踐活動作準備。

⑴測量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

理解測定直線的意義:如果不先測定直線就去測量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分段測量時容易偏離兩點間的連線,從而降低測量結果的精確程度。

理解測定直線的方法:把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連線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測量;

觀察教材上的圖片,讓學生說說怎樣在a、b兩點間測定直線的?(2根以上的標桿成一線時)

掌握測定直線的步驟:測定直線;分段量出;記錄計算。

⑵學習步測的方法。

理解步測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在沒有測量工具或對測量要求不十分精確是,可以用步測。

掌握步測的方法:用步數(shù)每一步的距離。

理解步測的關鍵:確定平均步長。

掌握確定平均步長的方法:讓學生說說確定平均步長的方法,形成一般測定平均步長的過程,量出一段距離(50米),反復走幾次,記錄數(shù)據(jù),計算步長。

理解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法:測定平均步長;步測籃球場的長和寬。

⑶學習目測的方法。

觀察黑板,說說黑板的長和寬,交流得到黑板的長和寬的思考過程。預設:一米一米數(shù)出;比較得到;等等。

目測較短距離:人書本的長和寬;課桌的長和寬等等;

理解目測較長距離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離(50米),每隔10米插上標桿,觀察、理解;用目測發(fā)方法測定教學樓的長度。

三、實踐活動。

⑴測定直線。

⑵確定平均步長。

⑶步測籃球場的長和寬。

⑷目測教學樓的長度。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二

教材第21頁例1、22頁做一做及練習五1-3題.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并能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

2、借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fā)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shù)學的情感.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理解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1、復習米和厘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shù)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于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匯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然后,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xiàn)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1厘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shù)學書的厚和寬并反饋.

2、畫線段.(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畫出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厘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qū)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jù)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jù)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滿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shù),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shù),再指名匯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米不是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毫米的認識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三

教學內容:教材60~61頁內容

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1、學習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

2、學會步測和目測,體驗步測和目測的價值。

教學準備:卷尺、測繩、標桿

一、認識測量工具

教師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師: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這些場景?你知道測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

二、測量方法研究學習

1.利用工具實際測量

師: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

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師: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課件“實際測量”)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jù)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shù).)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2.步測和目測

1).步測

師:你知道1步的長度如何測量嗎?

教師根據(jù)實際給以糾正。

教師演示1步的長度:

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教師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3、4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shù),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shù),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師:你能按照測量方法對教室的寬進行測量。

教師強調:步子要均勻,不能忽大忽??;要盡量沿直線行進.

2).目測

師:你現(xiàn)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師: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教師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三、實踐活動

1.測定直線.

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師:請大家先測出自己的步長.50米的距離反復走3次求出平均步數(shù),再算出平均步長。

師:請各小組公布工具測量的結果與自己步測的結果,并進行比較.

步測學校大門口到教學樓的距離.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jù)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知道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qū)別?

總結: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板書設計:

實際測量

測量的常用工具:卷尺、測繩、標桿

用標桿測定比較遠的距離的方法: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四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口算。p.145頁口算(四)。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么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shù)據(jù),并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于2厘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五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一、基本練習

1.口算、p.145頁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復習指導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么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shù)據(jù),并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于2厘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四、作業(yè)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六

使學生掌握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掌握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掌握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一、復習導入(5 分鐘)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用工具測量較遠的距離,誰來說說我們是怎樣測量的?

2.在沒有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不要求十分精確時,怎樣測定兩點之間的距離呢?

3.在沒有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不要求十分精確時,可以用步測或目測的方法量出兩點之間的距離。

二、新授(20 分鐘)

(一)步測法。

1.進行步測前,首先要知道自己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師介紹方法: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在用均勻的步子沿著這條線段走三四次,并記好每次的步數(shù),然后就可以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2.例如:沿著一條40。3 米的直路,小明第一次用62 步走完,第二次用61 步走完,第三次用63 步走完。小明的平均步長是多少米?

1)讀題理解題意

2)列出算式

(62+61+63) ÷3

=186÷3 =62(步)

40。3÷62=0。65(米)

答:小明的平均步長是0。65 米。

3.試一試

李光的平均步長是0.64 米,他從學校大門步行到家,一共走了854 步。李光的家與學校間的路程大約是多少米?(得數(shù)保留整數(shù))

獨立完成后交流。

(二)學習目測

師:還有一種測量的方法就是目測,目測就是通過眼睛觀察,估測兩點間的距離。

三、實踐應用(10 分鐘)

帶領學生到操場實際測量并做出記錄。

沿一段50 米長的線段走三次,記錄每次的步數(shù),第一次走了()補,第二次走了()步,第三次走了()步。算一算平均一次走()步,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米。(得數(shù)保留兩位小數(shù))

四、總結交流(5 分鐘)

你有什么收獲?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 測量教案篇七

教材60~61頁內容

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1、學習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

2、學會步測和目測,體驗步測和目測的價值。

卷尺、測繩、標桿

教師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師: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這些場景?你知道測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

1、利用工具實際測量

師: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

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師: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實際測量”)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jù)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shù).)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2、步測和目測

(1)步測

師:你知道1步的長度如何測量嗎?

組織學生學習書本上的內容,明確測量方法。

提醒學生在實際進行步測時,要注意邁步均勻,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時盡量保持直線進行。這樣測量出來的結果相對準確些。

教師演示1步的長度: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教師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3、4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shù),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shù),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2)目測

師:你現(xiàn)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師: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教師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1、測定直線.

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1) 引導學生確定自己的平均步長

a:先在操場上量出一段距離(如50米):讓學生反復走3次,并要求記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數(shù),填在表格里。

b:指導學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數(shù),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長。

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讓學生交流每個人步測的平均步長,總結身高高的學生通常平均步長一些,身高矮的學生平均步長相對短一些。

(2) 步測學校操場的寬

可以讓學生先走一走,并記下所走的步數(shù),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平均步長算出操場的寬。

結合天天練p38頁的實際測量,可以組織學生測量籃球場的長和寬。

(3) 比較步測和工具測量的結果。

用工具測量操場的寬,并將用工具測量的結果和步測的結果進行比較。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jù)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知道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qū)別?

總結: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課堂作業(yè):完成天天練38頁內容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