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內蒙古今年高考作文題目是啥篇一
笪重光于《畫筌》中有語:“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比缫娭窳痔一ū阆胍娪忻]草屋隱于其中,見蜂蝶逐馬蹄而舞便想是踏花歸來。宋朝郭熙云:“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流則遠矣。”其理一也。
文學作品中的欲言又止或言之不盡亦是吊足了讀者的胃口。那日,黛玉斜臥在塌,焚了詩稿,斷了癡情,只吐了半句:“寶玉,你好……”便香消玉殞。黛玉想說什么?戛然而止而生的無窮意蘊,令后世多少文人為之嘖嘖,卻無人敢作續(xù)貂之舉,這,便是留白藝術的魅力。
而戲曲中那個簡單的舞臺更是將留白藝術發(fā)揮到了極致。唯一案一椅一空地,千軍萬馬可走過,洞房花燭已點燃,長亭相送十八里別過……這些,皆因留白而生想象,因想象而豐富。
人生如藝術,亦需留白。留白,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
林語堂曾動情地講:“看到秋天的云彩,原來生命別太擁擠,得空點?!痹谶@個孩子為了“美好前程”而撐著沉重的眼皮挑燈夜讀,大人為了功名利祿而削尖自己的腦袋左沖右突的忙碌塵世中,我們的神經已經過于緊繃,若不適時松一松,恐怕一粒微塵便能將我們摧毀。到時便是白流了血汗,亦消磨了斗志。放慢自己匆匆前行的腳步吧,甚至可以停下來看一看沿途的風景,給心靈放個假,拋卻生活的煩擾,愜意地呼吸自由的空氣,你會發(fā)現,原來人生無需塞得太滿,若無蝸角虛名的羈絆,輕松快樂竟是如此簡單?;坶_禪師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笨梢娊o心靈留白,做到心無旁騖,便能于得失之間,寵辱不驚,這實在是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
當然,為生命留白并不是消極懦弱的逃避主義,更不是無所作為的虛無主義,而是為了更好地創(chuàng)造與前行的智慧之舉。都說孩子是一張干凈的白紙,你在上面畫什么,他便成為什么。于是,焦急的父母便忙著在上面規(guī)劃他未來的生活藍圖,從學習到娛樂,從家庭到工作,甚至興趣愛好……這些都將這張紙?zhí)畹脻M滿的,但父母往往覺得這還遠遠不夠。為何不留下一段空白,等孩子有了人生經驗和閱歷,由他自己慢慢書寫?自己書寫的人生,不管酸甜苦辣,那都是“我”的創(chuàng)造,而非他人安排。其實,這樣的空白,我們真的很需要。
懂得給生命留白,騰出一片空地來播下自己的花種,用心地澆灌,開出一片燦爛的花田。
【佳作評析】這篇文章最大的亮點是審題準確,立意深刻。命題材料內容豐富,信息量大,要精準把握中心含意不大容易,而本文無論是闡述藝術中“留白”的功效,還是闡述人生中“留白”的智慧,都契合材料中心含意,全文思路清晰,見解深刻。本文的又一亮點是妙用引證,全文四處引用,不僅引得貼切,而且評得精當,有文采,有說服力。此外,本文語言凝練,表意精準,顯示了較深的表達功底。而本文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入題太慢,論證不夠集中,本文是從“人生”的角度闡述“留白”的意義,所以用來闡述“藝術留白”的內容偏多了;第二是論證思路不夠清晰,如倒數第二段的旁逸削弱了文章的說理力度;第三是論證方法不夠豐富,本文引證精彩,“黛玉”一例精當,但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經典論據,也沒有比喻、類比這些能使文章更顯才情的論證方法。
預測四
【作文材料】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師嘗言:“當我們是少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勇氣;當我們是多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寬容?!?/p>
對這句話,你有什么看法?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
【寫作指導】
1.“我們”——某一生命個體或某一群體。
2.“少數”與“多數”——力量地位的對比。是否“少數”者一定居于弱勢、處于邊緣,而“多數”者則一定居于強勢、處于主流?他們所需的精神品格是否一定都如材料中所言,是少數時需要勇氣,是多數時需要寬容?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3.“勇氣”與“寬容”——什么是勇氣?勇氣是由內而外的,是源自內心的強大,源自對真理的信服,對夢想與信仰的熱愛;源自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與對文化的尊嚴的執(zhí)著。什么是寬容?寬容是一種能力,寬容也是一種自信,它源自開放的胸懷、理性的精神,源自平等的觀念、尊重的思想。
【參考范文】
我們這些多數人
內蒙古今年高考作文題目是啥篇二
■劉媛媛
每個人都是愛的結晶,攜帶著愛的種子降落塵世,然后用漫漫一生的時間,讓它生根發(fā)芽成長馨香整個世界。 ——題記
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人們往往只關注到自我的發(fā)展,過多地看到了社會陰暗的一面,以致變得越來越自私,以為愛正在遠離抑或消失。
當我讀到羅曼?羅蘭的經典名言“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暗”時,我的心頭不禁一緊:我們看到生活中這么多的負面新聞,難道愛的火焰真的熄滅了?我要尋找愛的火焰。
她的手雖是那么的柔軟,但她能編織出生命的圖騰。當2歲女童突然間從10樓窗口墜下,我們轉頭凝望,有一個人沖出人群,義無反顧地伸開雙臂,徒手接住正在下墜的女童。女童安然無恙,她身受重傷。她用愛將生命從死神手里拉回。于是,她身上散發(fā)出的溫暖人心的愛的光輝,照亮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她就是感動國人、感動世界的“最美媽媽”——吳菊萍。我們親切地稱呼她“最美媽媽”。因為她有母親的溫柔呵護,有母親關愛生命的力量。
那轉頭的一瞬間,愛定格在伸展雙臂的一瞬間——因為有愛,生命得以重生。
如果說吳菊萍的愛是一種大愛,那么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愛應該屬于人之常情,是一種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愛。這種愛,我們時時刻刻沐浴在它的陽光之下,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它的溫暖。
我深刻感受到,這愛的力量也是在轉頭的一瞬間。朱自清在《背影》中深刻、細致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畫面。沒有千言萬語,沒有淚灑千行,僅有的,是父親站在車站為遠行的兒子送別的神傷。雖然沒有言語,卻勝似千言。作者似乎能清晰地聽見父親滿懷的牽掛與不舍,也能心有靈犀地感受到父親的無奈與落寞。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的是愛的沉重、愛的牽掛。當作者最后一次轉過頭時,映入眼簾的,只剩下父親瘦削的背影。那背影漸行漸遠,漸漸變得模糊,作者此刻才覺得父親的愛是那般深沉,那般溫暖,那般美好!這樣的場景,我們不也似曾相識嗎?
人間處處有真愛。
如同美一般,我們之所以忽略愛,感受不到愛,不是因為愛已消失,而是因為我們缺少發(fā)現愛的眼睛,我們不肯在轉頭的一瞬間發(fā)現愛并感受愛。
走在茫茫的人海之中,讓我們拿起愛的放大鏡去尋找愛。愛的蹤影隨處可見,愛的故事也每天都在上演,哪怕只是小學生扶老奶奶過街、出租司機拾金不昧想盡一切辦法尋找失主、市民抬著因心臟病發(fā)作而暈倒的女司機去醫(yī)院……
愛在轉頭的一瞬間。
從現在開始,駐足、觀看,世界彌漫著愛的氤氳……
【佳作評析】
文章開頭以“難道愛的火焰真的熄滅了”設下懸念,引人思考激發(fā)閱讀興趣:主體部分用兩個典型事例淵生生命因愛而重生堯生命在愛中成長熱情謳歌了愛的偉大和溫暖;結尾簡潔有力,給人以遐想。立意上,作者選取“愛在轉頭的一瞬間”這個點,精巧別致,點面結合,使愛有了更廣闊的意義;結構上,文章脫離了一般考場作文開頭提出觀點的窠臼,在娓娓敘事中展現作者的觀點,可謂苦心孤詣。
預測二
【作文材料】
鐵籠里關了五只猴子,實驗者放進一掛香蕉,五只猴子頓時興奮起來,其中一只率先伸手去抓。這時,實驗者用高壓水槍攻擊五只猴子,那四只尚無行動的猴子同樣受到了懲罰。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只猴子竄到香蕉跟前,高壓水槍的集體懲罰再次啟動。幾個回合下來,猴子都變得老實了,竟無一只敢再嘗試。這時,實驗者換進一只新猴,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一進籠子就直奔香蕉而去。這時,四只吃過苦頭的猴子一擁而上,阻撓它接近香蕉,以免大家跟著受罪。等猴子一只只置換完畢,五只新猴面對香蕉皆不敢造次,個個循規(guī)蹈矩,成就了“自律”的一群。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管理者角度:1,在高壓政策下,人們極容易成為順民、奴隸,甚至幫兇;2、“連坐法”最容易造就馴服的群體;3、刻板嚴厲的管理,會造就沒有活力與個性的群體;4、專制、懲罰的教育,會毀滅學生的活力和個性;
猴子角度:人們很容易沿襲經驗,固步自封,無視新的變化。
【參考范文】
籬笆那邊
內蒙古今年高考作文題目是啥篇三
人生如一座山,生無所息,攀爬中,不免出現那誘人的草莓,可是,在草莓的這邊,總有世俗的籬笆,籬笆這邊的我們只能眼巴巴地盯著,抑或翻過籬笆。
荀卿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蹦晟佥p狂,書生意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年少的狂總被無情地壓制,總被那惱人的籬笆所阻擋。
是那部一炮走紅的《三重門》么?是那一本瀟灑的《雜的文》么?是那本諷刺的《穿著棉襖洗澡》么?韓寒,這個掙脫世俗枷鎖的雄鷹,在文學的天空里,背負青天,笑看斥。他的故事早已婦孺皆知:高中考試惟有語文及格。學生在世人看來,只有學習好才有出息。而他偏不,毅然棄學從文。而今,他的前途燦爛輝煌。他是幸運的,因為他面前的籬笆并不結實,父母的支持,自身的努力讓他成功地摘到了“草莓”。
可還記得那位年邁的舉人?苦讀半生,在年邁之際中舉,卻又因此而瘋。范進沒有越過心中的籬笆,這個籬笆是用世俗和功名編制而成的。為了功名,他不惜耗其一生;為了功名,他不惜全家受貧;為了功名,他不惜忍辱負重。封建思想,最終讓其付出一生。同樣,他也得到了心目中的草莓,可是,他的代價太大了,一生的自由,一生的光陰就這樣在一個小小的舉人中消逝。
逝者如觀流水,來者如仰高山。在籬笆面前,我們又該如何取舍心中那顆誘人的草莓?是義無反顧地翻過去,還是在籬笆這邊癡癡地凝望?不!在翻越“籬笆”時應審時度勢,掂量輕重。倘若“草莓”只是幻影,又何必強求?倘若“草莓”是上帝的禮物,又何必遲疑?
預測三
【作文材料】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即使是不懂畫的人,也能一眼看出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之處:西洋畫,滿;中國畫,空。一張畫紙,畫得滿滿當當不留一點空白,是西洋油彩畫;一張畫紙,寥寥數筆丹青于白宣紙之上,是中國畫。
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中國話的最高境界,在于話音留三分。真正有分量的人,只講有分量的話。一個敢于少講話的人,必定是對自己話中傳達的威力有信心的人。衣若素雅,能凸顯你的臉龐;妝若素淡,能映襯出你的氣質。著墨少一點,否則它會搶了要害之處的風頭。
人生需要留白。那些人生的留白,讓你看起來更為豐富。一個會布局的人,永遠不會把人生塞得太滿。
根據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你可以講述故事,抒發(fā)情感,也可以發(fā)表議論。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不得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襲、套作。
【寫作指導】
這是新材料作文的命題模式,這種模式的審題往往具有一定的難度。從材料內容看,“水墨留白”,留的不是毫無意義的“空白”,而是為了以“無”襯“有”,以突出那寥寥數筆丹青的神韻;留的也不是一無所有的“空白”,而是為了給讀者馳騁想象的空間,以品味以無勝有的“豐富”。另外,“敢于少講話”“衣若素雅”“妝若素淡”,也都是這樣的情況。由此不難推知,人生的“留白”也不是消極的無所作為,不是留下人生的“空白”,而是要凸顯你“要害之處的風頭”,“讓你看起來更為豐富”,其姿態(tài)是積極進取的。
【參考范文】
智慧留白,人生至境
內蒙古今年高考作文題目是啥篇四
這年頭,在很多人眼里,專家成了“磚家”,即專門忽悠人的家伙;而教授則成了“叫獸”如今,知識分子頻頻“中槍”,這是為什么呢?
我想,知識分子露臉太多,走明星路線,是他們“中槍”的“物質基礎”;知識分子內心浮躁,離學術之城越來越遠,是其“內在原因”因此,我認為,知識分子需要再度“突圍”,重新回到學術的“圍城”中去。
中國自古便是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國家,前賢有孔孟老莊,他們“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許多文人學者沉醉在自己的學術世界里,清高自守正是這份清高自守,使他們可立于塵世而不被遮蔽耳目,從而保持自我,堅守操行,從而思索宇宙,探求本心。
到了近現代,隨著國門大開,知識分子呼吸到圍墻外的新鮮空氣,歷經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延安整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人性論”爭鳴等,終于一次次地打通了那堵圍墻,突圍成功毫無疑問,這樣的突圍是值得肯定的,是振奮人心的,因為他們走出了象牙之塔,沖破了種種舊思想的桎梏,擺脫了條條框框的束縛,為中國學術開拓了新天地。在這場突圍中,李大釗、陳獨秀、魯迅、郭沫若、丁玲、王元化等人彪炳史冊。
然而,時至今日,知識分子卻逐漸蛻變成一個個職業(yè)明星,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上的王立群、易中天、閻崇年、于丹、錢文忠頻頻露臉,戲說歷史,娛樂大眾。不少專家學者的文憑來自“克萊登大學”,故宮錦旗“‘撼’衛(wèi)”不住學術的臉面……丟掉了知識分子那“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得住寂寞之魂!
鑒于此,我認為知識分子需要拋卻心中那份浮躁,重回學術圍城,找回心中那方凈土。
是的,我同意大學就應當是永遠的“象牙塔”,無形的圍墻將它與世俗隔離,使它不被名利之風吹及如此,便會少些無聊的爭斗、論文抄襲、文憑造假之類的下作。
是的,我同意學術界應當是一方凈土,研究是基于自己的專業(yè)追求,是為學術而做學術,是陳省身的“數學好玩”,是遠離名韁利鎖。
是的,我認為知識分子應當有一份清高。只有擁有了清高,才能不垂涎世人汲汲的名利;只有擁有了清高,才能以一顆沉靜的、對科學幾乎虔誠的心,去探索,去發(fā)現,去創(chuàng)造。
我熱切期盼著知識分子的再度“突圍”,重回“象牙塔”,再開學術之花——遠離名韁利鎖的學術之花。
【佳作評析】
內容:作者放眼學術界,寫知識分子,觀照歷史,關注現實,表現出非同一般的見識本文內容豐富,從春秋戰(zhàn)國的諸子百家,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延安整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人性論”爭鳴,再到“百家講壇”,到論文抄襲、假文憑等事件,古今比照,展現了作者視野之廣,積淀之厚。
表達:本文以說理見長,敘例文字相當簡練,分析文字相當深刻,對學術界種種敗相的燭照,對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剖析,鞭辟入里,入骨三分。
發(fā)展等級:本文的行文概括性強,文字老到“這年頭”“時至今日”“鑒于此”等議論性文字,特別是鋪陳而來的三個“是的”領起的段落,文采斐然,思想深刻。
內蒙古今年高考作文題目是啥篇五
有一句話說,“當我們是少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勇氣;當我們是多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寬容?!边@句話看上去很美好,既有勇氣又有寬容,但竊以為,其本質是怯懦和不寬容。
為什么?因為這句話的潛臺詞錯了。這句話有個潛在的意思:少數人處于弱勢,所以需要勇氣,多數人處于強勢,所以需要寬容。真是美好的幻想啊。憑什么多數人就是強勢的,而少數人就是弱勢的呢?不,我覺得事實常常恰恰相反,少數人往往是強勢的,居于社會頂層的,多數人往往是弱勢的,處在社會底層的。自人類有社會以來,哪種社會形態(tài),是由多數人統(tǒng)治少數人的?哪種社會里面,是多數人掌握了占多數的財富的?
在人類社會里,處于金字塔頂端的統(tǒng)治者,總是少數。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少數人統(tǒng)治多數人的歷史,一次又一次的農民起義,外族入侵,只是把這一撥的少數人換成另一撥的少數人而已。陳勝吳廣們一開始的想法總是很簡單的:不起義,死;揭竿而起,最多也只是死而已。當多數人活不下去,高高在上的少數人也可能頭顱不保。但每次起義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劉邦們取代了嬴政們,司馬們取代了劉邦們,然后是李世民們,趙匡胤們。
也許有人要說,布魯諾,哥白尼這些天才不是被當時的多數人迫害了嗎?我要說:又錯了!能迫害這些“宗教異端”的人,是宗教裁判所,是當時的統(tǒng)治階層,是少數人的權利機構。而那個時代的多數人,是被蒙蔽,是被桎梏,被奴役的。包括布魯諾和哥白尼。
又有人要說:他們是掌握真理的少數人,如果不是這些先驅們的非凡勇氣,我們可能還活在中世紀的黑暗里面。是的,天才總是少數人。但這些天才,離不開滋養(yǎng)他們的多數人,他們是靠智慧和勇氣從多數人里面走出來的。如果不是城市的興起,如果不是市場的繁榮,科學的種子就很難在中世紀的黑暗里面萌芽。而城市為什么會興起,市場為什么會繁榮起來?那是因為十字軍東征,少數特權等級們放松了對多數人的壓迫,領主們不得不向低賤的商人低頭。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我們又可以看到,只要少數人給多數人多一點的空間,一些寬容,文明就可能茁壯成長。中國也有一句話很出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言下之意作為統(tǒng)治者的少數人有時也必須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也需要對多數人報以必要的寬容,然而這也基于多數人潛在的有可能爆發(fā)的勇氣。
再看看今天的中國,多數人變成了房奴,菜奴。那些吃著地溝油的平民,喝著三聚氰胺奶粉的幼兒,砸鍋賣鐵去黑磚窯尋找兒女的父母們,那些自焚的釘子戶們,蝸居在城市里的窮二代們,他們都是多數人。為什么要呼喚他們的寬容?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享受著高額退休金和養(yǎng)老金的高官們,他們是少數人。他們需要什么勇氣?
對于我們這些多數人,社會的草根大眾,寬容這種美德太奢侈。勇氣,才是我們需要的。當你看到別人的權利受到踐踏,看到社會種種不公,也許你會選擇沉默,群體性的失聲在目前環(huán)境中并不少見,正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里說沉默是中國人的通病。但沉默并不代表認同,我們呼吁沉默著大多數拿出點勇氣,我們不需要每個人都有勇氣面對宗教裁判的烈火,但至少,在面對黑暗和不公的時候,不要像阿q一樣,把自己的恐懼當成寬容。
【寫作素材】
◎多人反對,不以為意,左思堅持自己的夢想,孜孜紇紇,兀兀窮年,以十年之力創(chuàng)作《三都賦》,一時間洛陽紙貴,人皆稱譽。
◎艾菲爾鐵塔初建的時候,遭到了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普遍反對,但設計者艾菲爾并不因此而放棄,而是力排眾議,堅持以鋼鐵結構來建造,終于讓它成為了工業(yè)革命的象征,成為了巴黎的地標。
◎戊戌六君子,敢于在沉默的大多數中站出來,執(zhí)著于信念,正視淋漓的鮮血。
◎北大校長馬寅初在建國初期提出新人口論,頂住主流話語的壓力,決不因自己勢單力孤而舉手投降,放棄自己的思想。為了真理,“不怕冷水澆,不怕油鍋炸,不怕撤職,不怕坐牢,更不怕死”。
◎當大多數同伴反對自己,阻撓自己,嘲笑并挖苦自己時,海鷗喬納森并不因此而放棄對自由的追求,對理想的向往,而是勇敢地飛出去,超越平常的生活,歷盡艱辛而不輟。
◎哥倫布的探索,布魯諾的執(zhí)著,詹天佑的堅持,哪一個不曾與大多數人的勢力相交鋒?他們無畏地前行,或從容赴死,或慷慨征途,或鍥而不舍,其勇甚矣!
◎孔子的悲劇,是那個時代多數人不夠寬容的結果。
預測五
【作文素材】
錢鐘書認為,人生如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沖出來當今社會,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圍城”無處不在有圍城,就會有突圍。
你對“突圍”有什么經歷、體驗或者看法?請以“突圍”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這個作文題目是個比喻性的文題。“圍城”在這里不是實指,而是一個比喻,它所指代的內容非常廣泛。它可以是阻礙人前行的事物,如不良的習慣、陳舊的傳統(tǒng)、僵化的思想、人生的束縛,也可以是舒適的生活、優(yōu)越的環(huán)境,甚至父母的關愛、親友的幫助等等。要想成功“突圍”,需要膽識、智慧、行動、持之以恒、合作等成功“突圍”后,應達到心靈、自然、社會的和諧、美好如果“突圍”未遂也不必沮喪,至少我們追求過,也享受了過程。建議學生寫自己真實的生活經歷,個性化的體驗、認識只有具有人文的大視野,有思想高境界的文章才能出類拔萃。
【參考范文】
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