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草原教學反思100字 草原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一
《草原上》采用了聽音樂律動擊拍的方式導入,一開始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為后面的歌曲學唱做好了鋪墊,可謂一舉兩得?!段沂遣菰∧撩瘛凡捎玫氖墙處熓诛L琴演奏導入,教師精彩的表演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求知的目光,可謂事半功倍?!恫菰拍痢凡捎昧斯适聦耄處煹恼Z言極具感染力,精彩的故事講述緊緊揪著孩子們的心。總的來說,三位老師的導入都非常成功。
三位老師的教學方法可謂是形式多樣、盡心盡力。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旋律的起伏變化,第一課時的王老師設計了隨旋律蹲起的環(huán)節(jié);為了更好地展示蒙古族的歌舞特點,王老師現(xiàn)場舞了起來。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課時的易老師設計了整首歌曲的律動。為了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第三課時的梁老師設計了集詩歌、繪畫和舞蹈于一體的創(chuàng)編環(huán)節(jié)。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三位老師的教學基本功,這對現(xiàn)在多媒體稍顯泛濫的課堂更顯珍貴。
王老師的《草原上》前面的節(jié)奏擊拍x x x-未能在歌曲教唱環(huán)節(jié)中運用略感可惜,后與之交流得知是因時間不夠,則之前的歌詞朗讀環(huán)節(jié)似可刪減。而手號引導歌譜視唱環(huán)節(jié)又似乎可以拓展為:個別學生手號打出歌曲的任意一句譜,其他同學唱出該句歌詞,借以鞏固對手號及音高的認識,并鞏固歌詞。易老師的《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課,內(nèi)容安排稍顯瑣碎。其中歌曲教唱用時太少,在學生基本學會歌曲之后還可在歌曲的音準、節(jié)奏及歌唱的聲音、情緒上再作要求并落實。梁老師的欣賞課《草原英雄小姐妹》開始的曲式結(jié)構(gòu)“aba”環(huán)節(jié)似可不要,直接故事導入。梁老師的語言極富感染力,若脫稿講述效果會更佳。第一遍欣賞時要學生聽辨有幾個樂段的目標太難,似乎應重新設定該環(huán)節(jié)教學目標,并進一步加強音樂主題的熟悉。
總的來看,三位老師在課堂上教態(tài)自然、教學語言運用恰當、具親和力、課堂組織有序、備課認真充分,諸如這般的優(yōu)點很多很多,值得本人認真學習。以上觀點為本人聽課所思,供大家參考。
草原教學反思100字 草原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二
《草原上》是三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是第五冊教材中唯一一個弘揚民族音樂的單元。
教學設計上,我主要根據(jù)學生年齡與身心特點,進行了綜合的設計。教學過程仍以歌舞、伴奏為主要的體驗音樂的方法,但在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上,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那就是改變傳統(tǒng)的聽唱學習方式,初次嘗試由視唱入手,引導學生們自主學習,填詞演唱。
時間證明,我的嘗試是成功的。學生們在我的引導下,出色地完成歌曲的自主學習任務。這樣做的好處很多,比如可以使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增強,視唱旋律的能力提高,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習音樂的興趣﹍﹍而這些也正是我嘗試這種教學方法的最終目的。
對于剛剛升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這種方法是有很大難度的,而我的大膽嘗試,另一方面體現(xiàn)的世我對學生的透徹的了解。知己知彼,方可百戰(zhàn)不殆。所以備課中我既要備教材,更要備教學生。我的方法學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要完成這個環(huán)節(jié),還要針對學生的哪些技能進行特殊訓練?一次次的定案,一次次地推翻,在反復的斟酌中,我決定剛剛的學習方法,也形成了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
這節(jié)課還有一個亮點是,體驗音樂的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樂、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體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學生面前。視與聽的結(jié)合,營造了強大的震撼力,激起學生隨歌起舞的情感。這時拿出我自費為他們準備的筷子,邊講解邊示范,很快地把他們引入音樂,變身為驕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樂帶給自己快樂同時,進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舞蹈,從而為民族音樂感到自豪。
本節(jié)課的不足是學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現(xiàn)音樂的時候,總是忽視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學課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學生年齡較小。主應力分布不均,顧此失彼了。還有就是新學歌曲,唱我的熟練度還不夠。從這也看出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這節(jié)課的教學是真實的。
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多運用這樣或類似的方法,讓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形成好的學習習慣,促成更強的學習音樂的能力。
草原教學反思100字 草原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三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優(yōu)美、內(nèi)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夢中醒來,牧民們趕著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現(xiàn)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但是,對于我們江南水鄉(xiāng)這邊的孩子來說,草原是相當陌生的。孩子們基本上沒有看到過草原、牛、羊,要理解、要體會、要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等相當困難。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圍繞《語文新課程標準》,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努力做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學習注重文本與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要求教師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在情景中體悟,在體悟中學習。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努力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利用多媒體圖象及聲音效果,拉進學生與“草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學習。我運用多媒體圖片來展現(xiàn)大草原的美麗,給學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圖景,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彌補了因地域差異、經(jīng)驗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學生想象的缺憾,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感受意境。
我利用圖片和音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比較抽象的詞語,體會人物的心情與精神。比如,我用一張春天茂密的草原圖來解釋“鋪滿新綠”——先課件出示“鋪滿新綠的草原圖”,然后問“草原上的草長得怎樣?”(嫩綠嫩綠的;很多,到處都是。)接著老師說“春天來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處都是,像給草原鋪上了一層綠絨絨的地毯。這就是課文中哪個詞語的意思?”學生找出了“鋪滿新綠”,最后知道學生讀好詞語和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
總之,通過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我成功地創(chuàng)設了情境,讓學生理解了一些難懂的詞語,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
我播放“啪!啪!”的鞭聲,響亮、震撼,通過形象的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感受草原的“寧靜”,體會“草原醒來了”的情景。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牧羊人在遠處放羊的情景”時,我用飽蘸著感情,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草原,讓學生在老師的配樂朗讀中無拘無束地想象草原景象,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通過傾聽老師的誦讀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產(chǎn)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經(jīng)驗之上的獨特感受。
再如我讓學生聽聽牧羊人的歌聲,欣賞草原的風景圖片,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回蕩”一詞的含義,并讓孩子們從歡快的歌聲中感受牧民們辛勤勞作時喜悅的心情。
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指出: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一切生活都是運動著的。我從教材中提煉出“醒”這個動詞,結(jié)合之前學過的《春筍》《雨點》《小池塘》等課文中的擬人句來理解,注重了知識的復現(xiàn)與整合,并引導學生初步體會“擬人”這種方法的有趣、生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感受和表達,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講解。引導學生暢談看到的、聽到的.,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已學知識,進一步揭示了“醒”的內(nèi)涵,加深了對“醒”一詞的理解,更讓學生覺得貼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勢會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再如,“涌”字生動地再現(xiàn)了很多羊兒歡快地出圈門的景象,我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語言描述,讓學生感受到一幅鮮活、跳動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假設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歡樂的羊群,體會草原的快樂、自由,再讀課文,學生自然就能把羊兒的多、羊兒的歡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是我們教學的目標之一。每學完一個自然段,我都會引導學生談談:你感受到了這是一個“( )的草原”?捕捉了這一點,并將學生發(fā)言時運用的準確優(yōu)美的語言一一寫在黑板上,書寫時還加上了簡潔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話語。這樣做,將學生的語言當作了課堂評價的資源,一方面使發(fā)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學生的競爭熱情。全班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都被調(diào)動起來了。同時,板書的語言也是一種示范,能更充分地發(fā)揮師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學生發(fā)言易重復的問題。于是,一個個獨特的詞語從學生的口中迸發(fā)出來。
當然,本堂課也并非盡善盡美。比如,有些小地方有高估學生的能力問題,訓練難度偏高了點,而一些比較簡單的能力點訓練被我忽略掉,可能會造成中下等學生的學習困擾。
草原教學反思100字 草原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四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語言,向人們生動展示了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風光和內(nèi)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這篇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語言流暢,對場面描寫富有激情,細膩傳神,并且將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由于農(nóng)村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tǒng)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始終把學生與自己擺在平等的位置上,堅持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關注學生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自己則扮演一位聆聽者、鼓勵者、指導者、參與者,把學習、感悟、想象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大膽地說自己的話,說自己想說的話,力求將自己與學生擺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nèi)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nèi)心實際了。
三、啟發(fā)想象,聯(lián)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fā)學生根據(jù)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1、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xiàn),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xiàn)很好,但卻急于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復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即使學生和老師是多么喜歡這篇課文,多么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師生從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中、從文章字里行間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麗和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但是始終未能親身到遼闊而又美麗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這一美麗的自然風光,深感遺憾。正如古人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钡拇_如此,我個人認為,假如學生和老師都能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體會絕對比現(xiàn)在看圖片、看書、看錄像、讀書深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