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河源導游詞200字篇一
我們先到了野鴨湖游玩,聽導游說,那里有野鴨出沒,山上還有山豬呢!
接著,我們就去了狐貍坳(步行區(qū)),狐貍坳是模仿狐貍行走時蹦蹦跳跳所設計的,我也學著狐貍的步伐一蹦一跳,真有趣!
狐貍坳(步行區(qū))中有5棵排列規(guī)則、高大挺拔的梅花樹,都是百年老樹。樹上開滿了美麗的臘梅花,其他的花兒都凋謝了,只有這美麗的臘梅花,才在寒風中盛開。野趣溝公園問我們游客,這幾棵梅花樹是人工種植的?還是野生的?至今無人知道。這就是野趣溝之迷——樹迷。
野趣溝的水中有一只石蛤,它夜晚才出現(xiàn),它會發(fā)出動聽的叫聲,白天則躲在水中的石縫里睡大覺。野趣溝公園問我們游客,這一只石蛤,它是雄的?還是雌的?這就是野趣溝之迷——石蛤迷。
在石蛤居住的水旁邊,有一塊石頭,石頭上還有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小圓圈、三角形呢!
人們把它叫做“天書石”。野趣溝公園問我們游客,這塊石頭上的圖形是被水沖刷出來的?還是古人刻上去的?這就是野趣溝之迷——石迷。一塊牌子上寫著,據專家研究,很可能是古人為了記事才刻上去的。
再往前走,就到了青云梯,青云梯是由木頭搭成的,十分陡峭,因為時間關系,我試著爬了爬就下來了。
你們想知道野趣溝之迷的謎底嗎?那就親自去一趟河源市的野趣溝吧!
河源導游詞200字篇二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河源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david。
蘇家圍是宋代大文豪的后裔居住地,是一個在歷史長河里流淌的村莊,只要你走進去,就會被它的古老、深沉、淳樸所吸引、所折服,蘇家圍人秉承了祖先的文化,將其交匯于嶺南的天地中,至今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客家文化濃縮在這個小村莊里,客家古老民居、鄉(xiāng)村性別男女、農耕農事長廊,游人體會的是客家的純樸與自然。東江與久社河交匯于蘇家圍旁,營造了蘇家圍寧靜、悠然的意境,那里的古榕、老屋、江風、竹韻、牧歌和野趣,造就了一個南中國的畫里鄉(xiāng)村,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怡然的鄉(xiāng)村風光,體驗迷人的客家風情,踏過客家農村幾百年的發(fā)展歷程,感觸東坡家族的文化遺風。
江風、竹韻、老屋、古榕、漁船、水車,構成了一個南中國的畫里鄉(xiāng)村形象,而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則使蘇家圍更具魅力。走進蘇家圍,游客不僅可下地種菜、進坊榨油、釀酒,下河捉魚、漂流,品嘗到擂茶、小食及以野菜為主的農家飯菜,而且猶如翻開了一部客家鄉(xiāng)村文化史。蘇家圍村是蘇東坡后裔聚居地,為廣東蘇氏最多御匾的自然村,歷史上曾因一年考上12個秀才而有“蘇半縣”之稱。其宅屋建筑也頗有風格,并保留較好。
蘇家圍的鄉(xiāng)村紀事主要反映客家人過去的流浪生活及蘇氏家族800年來的興衰史,這里還存有中國各歷史時期的標語,從“打土豪,分田地”到林彪的手書體“大海航行靠舵手”;從“造反有理”到“包產到戶”應有盡有。還有那些古屋上的雕刻及客家人的生活、生產用具、習俗在默默地敘說著有關男人和女人的故事。這種反映客家人對性別的態(tài)度和認識的“鄉(xiāng)村性別文化展”在全國屬首創(chuàng)。 蘇家圍被稱為“南國畫里的客家鄉(xiāng)村”,因大詩人蘇東坡后裔在此聚居而得名。
古榕、老屋、竹韻、漁船……給這個小村落營造了絲絲寧靜祥和的氣氛,濃郁的客家風情更賦予它獨特的魅力。村子里保留了18座原始風貌的客家民居,客家人對陰陽風水學的理解及懷念祖先的根意識在建筑上表露無遺。 如同黃山的迎客松一樣,迎親橋是游客到蘇家圍的第一個景點,同時也表示蘇家圍人像迎接親人一樣迎接朋友們的到來。
站在橋上可以看到蘇家圍的全貌,它的民居不是人們常見的圓形圍龍屋,而是方形的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圍屋。全村18座圍屋幾百間房看似雜亂地拼在一起,但從它的排水系統(tǒng)看,其實是非常講究的。在蘇家圍即使遇上特大暴雨,雨水都能從屋的暗渠里排走,絕不積水。據村里的老人介紹,蘇家圍的排水系統(tǒng)是仿照蘇家先祖在江西吉安故居前的九曲水而建。
也許有人會問,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他的后代曾移居江西,但為什么又會發(fā)展到蘇家圍呢?在紫蘇園里,你可以找到答案。 紫蘇,本草科一年生植物,可入藥,河源本地人常用它作香料配菜。蘇家圍的紫蘇不是當普通香菜種的,而有特殊的意義。相傳,蘇東坡的第七代孫蘇天榮在1312年從江西廬陵(即現(xiàn)在江西吉安)乘船沿東江南下赴番禺任教諭,途中夜宿義合。
那天晚上,他夢見五位老人指點他上岸觀看一棵高大茂盛的紫蘇,并且告訴他這個地方風水好,所以紫蘇長得那么高大。蘇天榮醒后,覺得紫蘇與本姓有緣,非要上岸去看,結果看見一棵大榕樹,發(fā)現(xiàn)周圍的環(huán)境非常優(yōu)美,于是他懷疑這里是夢中五位老人指點他定居的地方。
后來他升任四川富順知縣,還念念不忘此事,囑咐后人定要落居此地,一直到他的第四代孫蘇秀弘任東莞京山(今東莞茶山鎮(zhèn))巡檢時,才圓了他的夢。而這片紫蘇園就寄托了蘇家圍人對先祖的懷念和敬慕。 永思堂———圍里最老的古民居蘇家圍至今保存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永思堂,建于1481年,是為紀念蘇家圍八世祖蘇東山而建,故又稱東山蘇公祠,一直是蘇家圍人舉行祭祀、議事的地方。
古代的官宅建筑式樣和大小規(guī)模是有講究的,蘇東山曾任廣西桂林府推官,這座永思堂就是根據他的官職按朱元璋頒布的官宅府第式建筑風格而建。堂屋主體為三幢,它沒有我們常見的正對廳堂的大門,而是在兩邊開有側門。據說,這是府第式客家民居的特點,因為客家人認為正對廳堂開門不吉利,古人在建筑上對陰陽風水的講究從此可見一斑。
永思堂已經歷了5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然保存得相當完整,這與它堅固的建筑結構分不開,也與它歷史上的影響力和地位分不開。據說在1947年秋,國民黨196師師長葛先才率軍路過義合,不顧軍旅疲勞直奔永思堂,回去后即令:“燒殺以壯軍威不得在蘇圍,奸淫以供軍樂不得在義合” 這里的村民都姓蘇,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的后裔。
蘇東坡第七代孫蘇天榮于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發(fā)現(xiàn)了這個地方,83年以后蘇天榮的玄孫蘇秀弘,在東莞任官時就定居在這里。 據蘇氏族譜記載:蘇東坡的第七代嗣孫蘇天榮,生于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原居江西盧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元貞元年(1295年)任廣東番禺縣教諭。一次他自江西乘船順東江而下,舟宿義合。在船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五位老人攜其在岸上游玩,看見了一棵大樹。
天榮問五位老人:“此乃何樹?”五人答:“紫蘇也。”天榮又問:“紫蘇何若甚大?”五人答:“樹得其土故大也?!毙押?,天榮覺得此夢很奇怪。晨起,蘇天榮便岸上觀看。果然有一棵大樹,但不是紫蘇,而是榕樹。旁邊又有一座五賢寺廟。蘇天榮想,這棵榕樹莫非就是夢中的紫蘇樹,夢中的五人莫非是這五賢寺的神靈的化身。他又觀看了周圍的環(huán)境,覺得挺美。他想,今后我歸田時,就在這里定居吧。
六年以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蘇天榮又升任了四川敘州府富順知縣。他覺得走遠,今后也無法倒回來定居了,蘇天榮就把此事告訴了子孫后代。直到蘇天榮的玄孫(四世孫)蘇秀弘,時任廣東東莞京山司(今東莞茶山鎮(zhèn))巡檢。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河源義合購置了三百余頃(三萬畝)田產,攜家少在此定居。從此,就成了蘇圍村。 蘇姓定后,在歷史上頗有名氣。
明清時期就出有朝廷命官48名,其中:四至五品的23名,七品以上的25名。此外還有文化名人,其中進士2名,舉人2名,貢生23名,秀才52名。在蘇家圍的歷史上還流傳著:“可”字輩(明萬歷年間)無白丁,“基”字輩(清乾隆年間)無窮人的傳說。清朝道光年間,在河源縣的一次生員匯考中,全縣考取了24名秀才,而蘇家圍就考了12名,從那時起河源就有蘇半縣之稱。 蘇家圍至今仍保存18座民居古屋,其中有5座是明朝的建筑物,其余13座是清朝時期建的。較久遠的是東山蘇公祠,建于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堂主蘇東山時任廣西桂林府推官(五品官)。該堂屋是按明朝官邸民居的規(guī)格而建的,中棟為六柱官廳。
蘇家圍不但歷史文化豐富,而且風光優(yōu)美,環(huán)境宜人。村后群山蜿蜒,林木蒼翠,村莊周圍古樹參天,竹林環(huán)保抱。村西北,滾滾的東江向南匆匆而去。村東南面,潺潺的久社河水流至村口緩緩地匯入東江。大自然,在這里描繪了一幅迷人的畫里鄉(xiāng)村。 蘇家圍的歷史文化與它的自然環(huán)境,構成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因素。所以,就在這里開發(fā)了一個客家鄉(xiāng)村旅游區(qū)。2004年四月經國家旅游局驗收,已被評為全國農業(yè)旅游示范點。
河源導游詞200字篇三
蘇家圍客家鄉(xiāng)村旅游區(qū)位于東江流域東源縣境內,起點于下游的東江畫廊風景區(qū)縣城旅游中心區(qū),終點在蘇家圍客家鄉(xiāng)村旅游區(qū),全長約18公里,匯集了東江流域_經典的田園詩畫、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等自然及人文旅游資源。
沿線錯落分布了古云舟、紅軍營、綠竹長廊、大人嶺、阮嘯仙故居等十多個景觀節(jié)點,規(guī)模體量較大。蘇家圍客家鄉(xiāng)村旅游區(qū)是蘇東坡后裔聚居地,以“客家文化” 、“蘇氏文化” 、“鄉(xiāng)村文化”和“農耕文化”為旅游主題,被譽為“南中國的畫里鄉(xiāng)村”。東江畫廊與蘇家圍一衣帶水,以東江及兩岸自然優(yōu)美風光、客家風情歌舞和東江客家美食為旅游主題,因景區(qū)內青山、碧水、林帶宛如一幅幅山水畫而得名,被游客稱為“東江上的詩篇,鄉(xiāng)村里的畫卷”。
旅游景區(qū)主題鮮明、觀賞游憩價值高、歷史文化價值高,具有較高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業(yè)旅游扶貧示范點” 、“廣東省旅游扶貧示范單位” 、“廣東省_美麗鄉(xiāng)村” 、“承諾誠信單位” 、“文明旅游區(qū)”等榮譽稱號。
蘇家圍是“全國農業(yè)旅游示范點”,有著明顯的東江流域傳統(tǒng)農業(yè)特色。釀酒、榨油、淋菜、施肥、鋤地,這些兒時曾經常聽祖輩掛在嘴上的傳統(tǒng)手工藝名詞,在蘇家圍內一應俱全。
墻上的斗笠、蓑衣,墻角的磨石,各類耕作、澆灌、收割脫粒等種種具有東江流域特色的農耕工具……
扛著鋤頭的老農、澆灌菜地的小阿妹、插秧的村婦……
釀酒坊、打油坊,精湛的農業(yè)技藝,傳統(tǒng)手工作坊生產的流程……
景區(qū)開發(fā)過程中,合理發(fā)掘農耕文化,開發(fā)了“四季農事廊” 、“農耕園”等農耕項目。
蘇家圍是一個原生態(tài)的鄉(xiāng)村,現(xiàn)仍有著鄉(xiāng)間小路、裊裊炊煙、雞犬相聞、男耕女織看魚躍在池塘,聞荷香在荷塘,耳邊似乎還能聽到鄉(xiāng)村的泉水叮咚響。
景區(qū)在保持鄉(xiāng)村特色的前提下開發(fā)了歷史標語文化展示區(qū)、農事四季廊等瀏覽區(qū)。歷史標語文化展示區(qū)記錄了新中國的農村歷史,能感覺歷史留下的印記。農事四季廊會讓您聯(lián)想到喜歡頂著烈日走,在地里背朝著青天白日默默揮汗的農民。蘇家圍的村民酷愛著這片土地,農事四季廊堆積著他們一年的辛勤勞作。在日夜守著的熱土里不停勞作而感到樂此不疲,美麗的鄉(xiāng)村土地里有他們不朽的希望,每一塊泥土每一顆沙礫都為他們譜寫著蘇家圍鄉(xiāng)村文化。
蘇家圍有著“廣東_美麗鄉(xiāng)村”稱號,有著真實寫照:蒼翠的綠竹掩映著波光粼粼的江水,美的像垂首梳妝的妙齡少女,而親水道恰似少女裙子的花邊。江水無盡延伸,水天交援,讓人心曠神怡。
義峰蘇公祠大門石楹聯(lián),刻著“眉山開奕葉,合水衍支流”。釋此楹聯(lián)之義,蘇家圍人與蘇東坡是有著血脈之淵源。眉山,是指蘇東坡故居的四川省眉山縣[今為眉山市]。合水,是指蘇家圍的所在地的義合鎮(zhèn)地老地名,時稱合水。
遠祖蘇東坡一生愛竹,對竹情有獨鐘,人們常記他“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瘦,無肉令人俗?!钡拿?。蘇圍人,也沒有忘記老祖宗的家訓,秉承了遠祖的雅致,村莊周圍以及江河兩岸到處都是搖曳多姿的竹林。
四蘇青銅塑像、東坡廣場、詩詞碑林、紫蘇園、蘇公祠……
客家民人俗,主要體現(xiàn)在婚嫁禮俗、節(jié)日民俗、生育禮俗、信仰民俗等。如:客家族群的婚嫁習俗,就保留中原漢人古風《六禮》的一面。時至今日,雖然各階層繁簡不盡相同,但生活在鄉(xiāng)鎮(zhèn)的平民百姓,一般都要經過“1、傳庚——相親 2、過聘——訂婚3、行嫁與接親4、拜堂與鬧房”四個隆重的儀式。又如蘇家圍每年農歷十二月十九日(蘇東坡誕辰)、十月十三日(蘇天榮誕辰),全蘇姓人都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敬奉祖先??图胰耸嵌嗌癯绨菡撸小芭e頭三尺有神明”之說。在客家地區(qū)廣泛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廟宇,蘇家圍現(xiàn)仍保留有義江古廟舊址。
民間節(jié)術,如:舞龍、燈會、廟會、猜謎、作對、唱山歌等。至今蘇家圍的山歌臺、東江畫廊的游船上仍能聆聽地道客家山歌和欣賞客家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