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三峽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一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教讀本文,首先要重視朗讀,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熟讀成誦中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的語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把想象中的三峽風光用語言描述出來;并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三峽風光片,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讓學生對三峽有感性認識。
1、知識與技能
(1)節(jié)奏分明的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并能當堂成誦。
(2)掌握“自”“至于”“則”等虛詞的用法,理解“闕”“襄”“沿”“溯”“奔”“疾”“素”“絕”“屬”等實詞的意義,翻譯重、難點句子。
(3)品味文章語言,展開想象,體味作品意境。
2、過程與方法
采用說讀法教學本文。
第一步,節(jié)奏分明的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內容,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讓學生把想象中的三峽風光用語言描述出來。
第三步,總結本文的寫法,背誦全文。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欣賞三峽的獨特之美,激發(fā)熱愛祖國山河之情。
1、節(jié)奏分明地朗讀課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當堂成誦。
2、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3、對照注釋,疏通文意,品味文章語言,展開想像,體味作品意境。體會作者對三峽獨特美的欣賞之情。
兩課時
預習課文,了解大意。查找有關三峽的資料或圖片,查找作者酈道元的有關資料。
教學內容:
熟讀成誦,準確理解
(具體內容見下表)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
1、由《早發(fā)白帝城》導入:
2、檢查預習
學生交流查找的有關作者的資料: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熟讀理解,疏通文意
1、重點字詞正音:
2、解答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1、初讀課文:并讓學生齊讀重點字詞。
2、在限定時間內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三遍,熟悉課文。
3、學生自主學習,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理解的句子畫出來。
4、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5、全班討論交流質疑。
作業(yè)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具體內容見下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下面我們細細品讀課文,體會其寫景的妙處。
集體背誦全文
研讀與質疑
1、播放《三峽風光》片,幫助學生理解。
2、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
寫出了三峽獨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a.1、思考問題:
b.(1)作者是從方面描寫三峽的自然景觀的?
(2)作者分別抓住了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點來寫的?
(3)課文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全班討論。
3、找出相對應的語句,反復品讀,展開想像,對照著《三峽風光》片用最美的語言描述出來。
4、學生質疑:
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1、《早發(fā)白帝城》與《三峽》都描繪了三峽風光,前者是詩,后者是游記散文,試找出詩句與課文中相對應的、寫相同景致的句子。
2、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明確:抓住景物特點,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寫景;抓住不同的季節(jié),以動物、靜物相結合的方法來寫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來寫景。
1、討論
2、體會怎樣寫山水游記
作業(yè)
小結
三峽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爭取做到能背誦第2-5自然段。
2、理解“刀砍劍劈”、“纏繞”、“嘶鳴吼叫”等詞語的意思。
3、能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評畫、改畫、畫畫,畫出三峽風光的美。
4、能仿照課文句子,贊美一個地方。
第2課時
(一)課前準備活動
欣賞幾段祖國優(yōu)美的風景,每看一段用“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西湖)!來贊美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同學們,祖國的山山水水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有句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希望大家有空去好好飽覽每一個風景優(yōu)美的好地方。老師相信這會對你有幫助的!
(二)教學過程
1、聽寫句子
啊,百里三峽,好一幅百里山水畫!
(校對,指名讀,說說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
2、過渡:是啊,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有一位小畫家被這風光優(yōu)美的景致所征服,用自己的畫筆勾勒出三峽中的形態(tài)奇特的群山,組成了一幅奇山圖,大家瞧。(貼圖畫)
同學們課文中哪一段在寫三峽的山?請你讀讀這一段話,再邊賞這幅作品,也評一評這幅畫畫得怎么樣,有一個要求必須從課文中圈出重點詞語,作為理由,再來評畫?(根據學生評畫情況隨機進行教學)
①夔門像刀砍劍劈,筆直陡山有。
刀砍劍劈怎么理解?(說明夔門非常陡。)
那么夔門到底是怎樣的呢?請大家把視線聚焦到大屏幕。
學生欣賞夔門的片斷錄像,老師簡介夔門,夔門又名瞿塘關,在百帝城下,兩岸高山凌江夾峙,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夔門兩側的高山,拔地而起,高聳入云,近江兩岸則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設的大門。景色十分壯觀。
領略了夔門的風光,誰能把這句話讀好。
②群山起伏高聳,云霧纏繞,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駱駝,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個模樣!
評畫:
①沒有畫出云霧纏繞。云霧就這么重要,非畫不可嗎?該怎么樣,請學生上來添。
②“一座山峰一個模樣”中你體會到什么?
課文中只是例舉三種形態(tài)的山,其實三峽的山真可謂千姿百態(tài),你們瞧……
出示各種山的圖形。
用群山起伏高聳,云霧纏繞,有的像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還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真是一座山峰一個模樣?。ㄏ胂蠛筮M行句式練習)
配樂讀這段話。
小結:山峽的山色真是旖旎多姿,一座座形態(tài)各異的山就像一件件工藝講究的藝術品,難怪有人贊美三峽的山,山奇美如畫。(板書山奇美如畫)
小結學法:
我們通過尋找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來賞評我們小畫家所畫的圖畫,在讀讀、議議、評評、改改中領略到三峽山的奇美,說得好不如做得好,莫老師說評得好不如畫得好,請同學們在三峽的水和船中選擇其一,讀一讀這段內容,抓住重要的詞語,畫出水或船的特點來。
請兩位同學上黑板畫水、船。
學生學習后交流:展示,說說你是根據課文中哪些詞語把它畫好的?
①長江像野馬奔騰,嘶鳴吼叫。
野馬奔騰換成馬兒奔騰行嗎?
哦,我仿佛看到了。
②它撕咬崖峰,拍打巖石,濤聲嘩嘩響。
請圈出動詞,撕、咬、拍、打,這些動作原本是表示什么?(說明三峽水的急)
小結:長江水似狂奔的野馬,江水湍急浩浩蕩蕩。我們用一句話來形容長江水,那就是水急似奔馬。(板書:水急似奔馬)
過渡:大輪船可乘坐數百名乘客,可你這兒為什么畫得這么小?。?/p>
出示句子:大輪船像搖籃,又像竹葉,隨著浪花漂,像要碰著山壁。
像搖籃:搖得厲害,竹葉:輕,說明船非常險。
三峽的船在那洶涌,湍急的江水中,確實十分驚險,船險于江上,不能不說這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板書:船險于江上)
三峽的景美,我們已從動手畫中感受到了,讓我們再來完整的欣賞一番三峽風光。(配樂:齊讀課文)
百聞不如一見,大家想親身領略一番三峽的奇山,大江嗎?(欣賞三峽風光篇)
三峽的風光太美了,如神話般神奇,不比神話還美麗,我們說它是美景勝神話。(板書:美景勝神話)
用“啊,百里三峽,!”贊美你看到的三峽。
同學們,瞧在黑板上也有一幅大家一塊兒創(chuàng)作的三峽山水畫呢?領讀,啊,百里三峽,好一幅百里山水畫!美嗎,我們說三峽風光如詩如畫,畫在了,詩呢?哦,原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還為三峽作詩一首呢?題詩名,誰愿意誦吟一番。請學生把這首詩提寫在自己的山水畫上。
作業(yè):仿照下面的句子,贊美一個地方。
“啊,百里三峽,好一幅百里山水畫!”
三峽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三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復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峽之美,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復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課時
一、導入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早發(fā)白帝城》,寫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齊聲朗誦。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今天我們走進另一篇文章,來更細致地領略三峽的景色。
二、介紹三峽: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游風景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jié)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三大峽”。
瞿塘峽雄踞長江三峽之首,西起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鎮(zhèn),全長8公里,以其雄偉壯觀而著稱。瞿塘峽鎖全川水的險要氣勢。瞿塘峽在三峽中雖然最短,卻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畫卷和文化藝術走廊。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有大峽之稱,以幽深秀麗稱奇于天下。巫峽兩岸群峰,以十二峰為奇,它們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為纖麗奇俏?!靶惴遑M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萬峰”。
西陵峽灘多流急,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整個峽區(qū)都是高山、峽谷、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夫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請一位同學為大家朗讀一下關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紹。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時的地理學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對祖國河山十分熱愛,對地理風物精切鉆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經注》。
《水經注》是給《水經》所作的注文?!端洝肥怯浭鑫覈恿魉赖囊徊繉V瑫辛信e大小水道137條,內容簡略。酈道元作注時大為擴展,介紹了1252條河流,除記載水道變遷沿革外,還記述了兩岸的山陵城邑、風土人情、珍物異事?!端涀ⅰ穼ρ芯课覈糯鷼v史、地理有很大參考價值。
2.教師點明《水經》、《水經注》與《水經疏》三者之間的關系。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聽范讀,標注生字字音。
2.教師明確讀音。
3.自由朗讀。
4.分組齊讀。
五、再讀課文,理順文章大意。
(一)學習文言文的翻譯方法。
(a)三個標準:“信、達、雅”
“信”,就是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達”,就是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
“雅”,就是譯文語句規(guī)范、得體、生動、優(yōu)美。
(b)兩個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系,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譯,指著眼于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兩者的關系是,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
(c)五個步驟:審、切、連、驗、謄
1、審。分析譯句前后內容,把握譯句大概意思;看清譯句的長短,停頓,標點,語氣;審清譯句的語法現(xiàn)象??上瘸鰜?,圈注。
2、切。將譯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逐字翻譯。
3、連。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
4、驗。將譯好的句子代入語境,看語義、語氣、對象等是否吻合。
5、謄。將草稿紙上的譯句謄寫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
(d)具體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謚號、廟號、年號、書名,等等,或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不必翻譯。
①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這里除了“春、謫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黔州那個地方,從未有過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了一頭驢子到那里去。(“驢”、“船”古今的詞義完全相同,翻譯時不能改變它的原意。)
2、刪
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fā)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①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句中的“之”是個音節(jié)助詞,可不譯出來。
②“夫戰(zhàn),勇氣也。”——“戰(zhàn)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fā)語詞,刪去不譯。(《曹劌論戰(zhàn)》)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
3、補
(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譯。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①六王畢,四海一?!ńy(tǒng)一)
②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相同、一樣)
③祖母劉(氏)(憐)憫臣孤(獨)弱(?。?,躬親撫養(yǎng)。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口技》)
②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阿房宮賦》)
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曹劌論戰(zhàn)》)
4、換
(替換法)將單音詞換成雙音詞,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通假字換成本字。換言之,留的留下,刪的刪去,其他的都是“換”的對象了,這是字詞翻譯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即在單音節(jié)詞前或后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jié)詞或短語。最常見的是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調換文言文的單音節(jié)詞;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
1)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上有瑕疵,請允許我指出來給大王看。
2)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咬斷了它的喉嚨,吃盡了它的肉,才離去。(“斷、喉、盡、去”均為一個字換為兩個字)
5、調
(調整法)包括:主謂倒裝、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生在我前面的人,他們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且拜他為師。
②求可使報秦之人——尋找可以出使去回復秦國的人
③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后置)——從揚州回家。
6、變
"變",就是變通。遇到活用詞時,應靈活地譯出該詞的活用意義。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另外對古文中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互文見義、互文見義這些用了繁筆的文句翻譯時要加以還原,用簡筆的形式翻譯。
①波瀾不驚——(湖面)風平浪靜。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二)按照這“六法”,學生細讀課文,借助注釋、工具書、資料獨立疏通文意。
六、作業(yè)
獨立思考,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復習文學常識導入。
1.交流翻譯心得。
2.小組內提出完成作業(yè)過程中的難點,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譯全文。
參考:
明確:
三峽的山、水。
兩個。
一層:三峽的山。
二層:三峽的水。
2.第二個大層次又分成哪幾個小層次?
明確:
夏季的三峽。
春冬的三峽。
秋季的三峽。
1.作者集中寫三峽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確:第一段
2.寫出了山怎樣的特點?
明確:山高嶺連,峽窄水長
3.作者是如何體現(xiàn)三峽山的特點的?
明確: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面來寫三峽山高嶺連的特點,再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了山勢高大狹窄的特點。
明確:因為山勢造就水勢,寫山的特點,為寫水作了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研讀:夏季的三峽
1.夏季的水具有什么特點?
明確:水漲流急,交通阻斷。
2.在寫夏季三峽水是,作者運用哪些方法去體現(xiàn)三峽特點?
明確:
(1)王命急宣——側面體現(xiàn)
(2)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夸張,對比。
1.背誦并默寫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搜集關于三峽的神話傳說。
三峽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四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文章內容,識記常見的文言詞語。
2、學習賞析抒情小品文的方法。
3、了解三峽的相關知識。
二、能力訓練點
1、學會錘煉語言,細心觀察,寫作時抓住景物特征形象描寫,提高描寫能力。
2、領略三峽的美,激發(fā)學生想象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情感體驗點
感受祖國山川的壯美雄奇、清幽秀麗,從而培養(yǎng)愛祖國的深厚感情。
一、教學重點:
把握三峽的景物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可通過反復吟誦、體味來解決。
二、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的順序的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講讀課
一課時
有關三峽的圖片、若干膠片
居巢區(qū)黃麓中心學校夏琳
教學要點:理解字詞,疏通字詞,熟讀成誦,把握全文的整體布局,感受三峽的自然美。
教學步驟:
[布置預習]
1、讀準字音,揣摩朗讀節(jié)奏。
2、用“△”符號標記出需要重錘敲打的詞語。
3、結合注釋、工具書疏通文意。
[布置課前搜集]
有關描寫三峽的詩句。
一、情境導入:
我國當代散文家余秋雨曾經說過:“在國外,曾經有一個外國朋友問我: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一個,請只說一個。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峽!”是啊!長江三峽以它雄峻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古往今來無數的游人,更有眾多的文人墨客被三峽的奇山異水所打動,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名篇佳句,今天我們將在酈道元的帶領下飽覽三峽風光,感受三峽自然之美。
二、整體感知。
[電腦播放課件](內容包括:三峽風光圖片、音樂)
教師范讀
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談你看后的感受。
(目的是讓學生對三峽之風景有一感性認識,感受其自然之美,并讓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和重音。)
三、交流預習情況,采用競賽的形式。
第一輪:朗讀比賽。
(投影出示評判要求)
①音準②句讀的停頓③語氣、語調的處理
1、學生自由試讀。
2、男女生各選一名代表,其他學生從以上三方面給予點評。
3、師作小結。
4、師生齊讀文章。
(目的是讓學生能準確流利地誦讀課文,在此基礎上感悟文章所寫的景物。體味文章語言的美。)
第二輪:擂臺賽。(以個人為單位)
情境假設:假如你是一個導游,你該怎樣帶領游人欣賞三峽的美?
1、電腦播放所提供的三峽圖片,學生準備。
2、學生上臺帶領學生去欣賞三峽的風光,感受三峽自然之美。
反饋交流:如果現(xiàn)在你有一個去三峽的機會,你最想在哪個季節(jié)去?請說明理由。
(目的是讓學生在深入理解三峽四季景致的不同,要求學生選擇其一加以介紹,鍛煉學生想像能力、再創(chuàng)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小組討論:
1、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為什么夏季江水暴漲,航道深了,行船反而被迫停止?
3、作者寫了三峽春冬季節(jié)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點?
4、在寫三峽秋季景色時,作者抓住了哪幾樣景物來寫?各有何特點?
(目的是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意,體會作者抓住特征來寫三峽四時景色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
(投影出示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早發(fā)白帝城
朝發(fā)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思考:找出《三峽》中與此詩中相對應的句子。
搜集交流:你能說出其他描寫三峽的詩句。
(目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積累習慣,并能將所學內容加以比較閱讀,體會其中聯(lián)系。)
六、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敢于對課文的內容和學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疑問和建議,尋求其他同學和老師的幫助,能當堂解決的可以當堂解決,不能解決的可留作下堂課探究內容] (提倡學生有發(fā)問精神,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九、情境再現(xiàn)(作業(yè))
三峽的四季景致固然美不勝收,但我們暫時沒機會去,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寫一篇文章:《我夢中的三峽》。
板書設計:
山——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水大、流急
春冬:水清樹榮山峻草茂
秋:林樹林寒清涼澗山澗肅寂靜
三峽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五
1、能積累文言詞匯,體會課文語言的特點。
2、能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能發(fā)揮想象,體會文章寫景的妙處,了解文章所描寫的三峽的特點。
1、積累文言詞匯。
2、正確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發(fā)揮想象,體會文章寫景的妙處。
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1課時
(多媒體展示三峽圖片)
(第一幅)
生:這幅圖片中有高聳的群山,延綿不斷。群山當中有一條好像綠絲帶一樣的河流。
生:根據圖片我猜是三峽的圖片。
(第二幅)
生:這是一條寬闊的江河,河兩岸的山像被刀削過的一樣,很平直,很陡峭。
(第三幅)
生:這是一幅遠景圖,壯觀的山峽,山上有郁郁蔥蔥的植物,中間的江水有點像黃河,水面上有兩艘游覽的船。
師:你怎么知道是游覽的船?
生:因為船的造型就像是游覽的船,不像是其他的船,而且船邊上有很多人再看兩岸的風景,有幾個人還拿著望遠鏡。
師:恩,觀察聽仔細的啊。
(第四幅)
生:這幅圖像一幅中國山水畫,近處色彩鮮艷濃郁,遠處則顯得隨意淺淡,畫的風景應該是長江三峽的風光。山高水淺,意境深遠。
師:很不錯,的確可以說是一幅山水畫。
(第五幅)
生:這是一個很大的水庫,從規(guī)模上來看,應該只能是長江三峽水利工程。我想這肯定是三峽了。
生:三峽位于長江中上游,重慶奉節(jié)和湖北宜昌之間。瞿塘峽山高水急,極為壯觀,人稱“夔門天下雄”。
巫峽谷深峽長,幽靜秀雅。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恰似亭亭玉立的十二仙女,自古就有“朝為行云,暮為行雨”的浪漫傳說,據我所知,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漢代美女王昭君的故鄉(xiāng)都在巫峽附近。
西陵峽水急灘多、行船艱險而令人望而生畏。西陵峽兩岸石壁的形態(tài)、色澤都十分奇特,牛肝馬肺峽、兵書寶劍峽和黃牛峽等區(qū)段都名有特色。西陵峽下口正在修建宏偉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已形成以現(xiàn)代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新景觀。在到三峽工程之前還有白帝城和地縫天坑等景點。
師:真為同學說得很詳細,真是一名出色的導游,那么我們所看到的是今天的三峽風光,那么古人眼中的三峽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三峽》。請同學們把書打開,翻到194頁。
師:請一個同學為大家介紹一下本文的作者及其作品。
生:本文的作者酈道元是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其書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這本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師:謝謝××的清楚簡練的介紹。對作者和《水經注》一書大家作個了解即可。
師:請大家用3分鐘的時間自己把文章默讀一遍,不會讀的字查查字典,注上拼音,不懂的字詞作個標記。
(3分鐘后)
師:請看幻燈片,請同學讀一讀屏幕上的生字:
生:闕處(quē)重巖疊嶂(diézhàng)隱天蔽日(bì)曦月(xī)
襄陵(xiānglíng)沿溯(sù)素湍(tuān)絕巘(yǎn)
飛漱(shù)長嘯(xiào)屬引(zhǔ)
師:老師為大家范讀一遍課文,聽的時候注意句讀和語氣,體會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下面請大家小組合作,把自己不懂得字詞提出來小組討論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等會兒提出來請其他小組幫忙。然后每組選擇一段結合課文的注釋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描繪一下三峽的優(yōu)美風光,說出來小組內部交流,然后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小組交流時間5分鐘。
(小組活動,疏通字詞)
師:有沒有小組解決不了需要提出來幫忙的字詞?
生:“重巖疊嶂”是什么意思?這里的“嶂”怎樣解釋?
生:“重巖疊嶂”實質重重疊疊的懸崖。“嶂”是指像屏障一樣的高山。
師:回答得非常好,還有沒有需要幫助的?
生:“陵”是指打的土山,這里是說到了夏天水漫了上來,把大的土山都淹沒了。
師:翻譯的非常準確,看還有沒有問題?
生:第二段最后“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怎么翻譯?主要是“御風”和“以”字我們不知道怎樣解釋。
生:“御風”意思是駕乘著風,我想這里是夸張的手法,這句的意思是就算騎馬駕風而行,都沒有從長江中行船那么快。
師:解釋得非常好,看來你們小組的效率還挺高的。還有沒有小組在字詞的解釋上有問題的?沒有的話我們就要請大家做做導游了。
師:縱觀整篇課文,大家想一想,課文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小組討論2分鐘。
(2分鐘后)
生:我們小組認為作者對三峽有一種驚嘆的感情。
師:驚嘆?有沒有一個成語可以更好的表達你這個觀點?這個成語中有一個“嘆”字。
生:嘆為觀止。
師:很好。你為什么這樣認為呢?
生:他寫連山,用了“略無闕處”“隱天蔽日”這些詞,還有后兩段寫的那些景物都不是平常所能見到的。
師:理由還比較充分,還有嗎?
生:我們小組認為作者對三峽充滿了喜愛之情。三峽嘛,我們現(xiàn)在都有這么多人喜歡去玩,說明大家都喜歡,所以才能成世界著名的旅游景點,說明它很美很吸引人。
師:注意,是因為很多人喜歡它,所以它美嗎?最好在文中去找支持你們觀點的理由。
生:是因為三峽自古以來就是一美景奇景,所以人們喜歡去游玩。
師:那你們認為作者對三峽喜愛,理由是什么?請在文中找。
生:理由是第一,作者對三峽描寫比較細致,尤其是對水的描寫,分了夏、春冬和秋天來寫水。第二,寫景都是極力寫它的奇險壯美,帶有一種前面他們說的嘆為觀止的感情,既然嘆為觀止嘛,就說明他很喜愛。
師:“奇險壯美”,這個詞用得很不錯,能不能在文中找出具體的詞句?
生:第一段中“略無闕處”、“隱天蔽日”、第三段中“素湍綠潭”“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等等。
師:回答得很具體、很落實。我們知道《水經》是一部地理著作,而作為《水經》中的一條注解的《三峽》,雖然說是一篇介紹性、說明性的文章,寫得比較客觀,但字里行間的確可以體會到作者對三峽的欣賞贊美之情,通過這種贊美表現(xiàn)出了作者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
好,下面請全班同學一起把課文朗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體會作者的這種欣賞和贊嘆的感情。
(全班齊讀課文)
師:假設我們現(xiàn)在是三峽的導游,請你根據酈道元的這片《三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給正準備前往三峽旅游的游客作總體介紹。說的時候盡量突出三峽風光的特點、語言優(yōu)美,有吸引力。每個小組選擇其中一段集中討論,組內交流3分鐘,然后選派一名代表起來當導游。在本組的導游介紹前需要小組四個人一起將所選的段落當堂背誦一遍,要求整齊、有感情。
我們將評選出最佳小組合作獎和表現(xiàn)最佳導游獎。獲獎的將得到精美禮品一份。
(3分鐘后)
(一小組齊背第一段,“導游介紹”)
師:嗯,背得很整齊,也比較流利,不過速度稍微快了點,注意感情的把握。
生:親愛的游客朋友們,歡迎乘坐“中華之星”號游輪到著名的長江三峽旅游,三峽最有特色的就是兩方面——山和水。在三峽的七百里當中,兩岸山連著山,一點也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住了天空,擋住了日光請游客們到船邊上欣賞這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群山,現(xiàn)在是早上,到中午十一點半左右大家基本上才能在處于峽谷中的船上看到太陽——如果天氣好的話,并且到下午一點過后太陽又會躲到重巖疊山后面,一整天見不到面了。月亮也是一樣只有到半夜的時候才能看到。
(另一小組齊背第二段,“導游”介紹)
生:游客朋友們,請看岸邊那些山陵,到了夏天有時發(fā)大水,江水會漫上山陵,就像白素貞水漫金山。沿江上下的行船都被阻絕。據說在古代有時皇帝的命令必須急速傳達,那清早從四川的白帝城發(fā)船,傍晚就到了湖北的江陵縣,壤中間相距一千二百余里,就算是騎快馬駕輕風開奔馳,也不象它這樣快。
師:這為同學語言很幽默,不過在座的應該沒有人見過百素貞水漫金山吧。類比最好巨大家比較熟悉的東西。不錯,掌聲鼓勵,next。
(第三小組齊背第三段,“導游”介紹)
生:現(xiàn)在是初春,大家雖然見不到壯觀的洪水,但是春冬的三峽也有其不同一般的景致,請游客們看這水面又潔白的浪花,還有綠茵茵的潭水洄旋著清波,倒映著兩岸各種風物的影子。請?zhí)ь^看那高高的山頂上,長著很多奇怪的柏樹,注意留心山崖中會有一些懸泉和瀑布沖刷在怪柏之間,水清樹榮,山高草茂,實在有無窮的樂趣。
師:哪位同學來點評一下這名導游的介紹?
生:我來。這位導游語言豐富,口氣也挺有導游的味道。介紹全面,就是有些不流利。
(第四小組齊背第四段,“導游”介紹)
師:背得比較流暢,遺憾的是不夠整齊。有請導游。
師:很不錯。看來同學們小組合作的效果很好。幾位導游的表現(xiàn)都非常優(yōu)秀,老師真是難評定孰優(yōu)孰劣,課后請同學們投票選出吧。讓我們全班一起再讀一遍課文,讀的時候請注意文章的句讀和讀時的語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朗讀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需要注意一下最后那一句漁歌的語氣應帶一些憂傷哀怨。
師:根據剛才四位導游的介紹,結合原文,請同學們討論歸納一下這篇文章從哪些方面來描寫三峽的自然景觀的?小組討論一分鐘。
(一分鐘后,請小組代表發(fā)言)
生:文章先寫山后寫水,突出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是從三峽最有特點的幾個時間季節(jié)——夏日、春冬、秋晨來描繪其不同的景象的。
師:概括得很好,很準確。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三峽的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六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峽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知識與能力:朗讀課文,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讀音和意義;揣摩作者筆法之精妙,培養(yǎng)初步的文言語感。
2、過程與方法:在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入品味優(yōu)美意境,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和背誦。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三峽風光雄奇險拔,清幽秀麗,激發(fā)熱愛祖國山川之美的情懷。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了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在文章的節(jié)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把握三峽的景物特征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三峽》是一篇寫景散文,全文總分結合,全面描寫了長江三峽的.壯麗景色,總寫氣勢恢弘,分寫特征分明。同是三峽四季景色,特點絕不相同。寫夏季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蕩,以“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突出了流速之快,春冬季作者則抓住清澈來寫,“回清倒影”的“素湍綠潭”,加上“飛潄其間”的“懸泉瀑布”,真是別有一番情趣。描寫秋季的巫峽時,作者則通過寫猿鳴來突出它的凄涼氣氛。
本文的教學難點是翻譯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這篇課文自身相對于其他文言文也具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是八年級學生,他們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習慣,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易于在形象思維和學習興趣方面進行啟發(fā)與引導,但由于剛剛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學習方法、技巧的生疏會使學生僅僅著眼于字詞句的翻譯,給文章整體的理解帶來一定困難。
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展現(xiàn)自己。
學生預習課文,讀準字音,查閱三峽的有關資料,了解作者酈道元的有關情況。
一、激情導入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過這么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他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蓖瑢W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么,三峽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追隨著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一讀:
①教師范讀古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句。
②學生學讀古文,結合書下注釋把語句讀通順,注意文中停頓。
③學生放聲朗讀,體會感受贊美之情。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
⑴略無闕處(毫無)
⑵重巖疊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⑶夏水襄陵(漫上)
⑷不見曦月(陽光)
⑸或王命急宣(有時)
⑹雖乘奔御風(這里指飛奔的馬)
⑺不以疾也(認為,覺得)
⑻絕巘多生怪柏(險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⑽飛漱其間(沖刷)
⑾良多趣味(很)
⑿屬引凄異(連續(xù);延長)
⒀林寒澗肅(寂靜)
⒁沿溯阻絕(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試著背誦課文
4、說一說:讀完課文后,初步領略了三峽風光,你能說說你的感受嗎?(學生自由發(fā)言。)
三、精讀課文,品析探究
注:美在山,美在水。學生回答一有沾邊,便及時鼓勵:你們跟酈道元真是心有靈犀,他也覺得三峽美在山水。
2、師:作者是如何寫山的呢?
注:三峽的山獨特之處在哪呢?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就那么一筆,總寫了磅礴的山勢,勾勒出700里三峽的雄險,描寫群峰連綿、隔江對峙、山高峽長的壯麗。)
3、師:作者是如何寫水的呢?
水因不同季節(jié)呈現(xiàn)不同景象。
夏之景:沿溯阻絕(引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若說夏水用豪放派來形容的話,那么大家想一下春冬之水應用什么來形容?(婉約)
春冬之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
4、師:同學們,三峽很美,你能用“三峽的美,你看”的句式說一說嗎?(山美,水美)
[例]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山—奇險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春冬—清幽
秋—凄涼
注:可從語言、結構、描寫的角度等方面著手
[例]課文的描寫手法美,“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出了兩岸連山,群峰對峙的雄姿。同時又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句話側面烘托了三峽峰巒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四、比較欣賞,拓展延伸
1、師:同學們,小學里我們一定學過《早發(fā)白帝城》這首詩吧。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吧。
3、師:同學們,三峽工程正在實施中,有人認為這將會破壞三峽的美,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或想象未來的三峽美景。與文中的三峽進行比較欣賞。
4、師生交流整理有關三峽的詩句。有關三峽的詩句
①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飛舟已地萬重山
②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
朝云暮雨渾虛語,一夜猿啼月明中。
③扁舟轉山曲,未至已先驚。
白浪橫江起,槎牙似雪城。
④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⑤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
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浪人物。
⑦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
⑧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五、教師小結: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了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在文章的節(jié)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六、布置作業(yè)
嘗試寫一篇游記散文。
七、板書設計
三峽
酈道元
寫山:連綿高聳(靜)
寫水:兇險迅急(動)
冬之景:水清,樹榮,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凄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