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為墓志銘
明·張岱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厥锥昵埃嫒绺羰?。
常自評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韋布而上擬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則貴賤紊矣,不可解一。產(chǎn)不及中人,而欲齊驅(qū)金谷,世頗多捷徑,而獨株守于陵,如此則貧富舛矣,不可解二。以書生而踐戎馬之場,以將軍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則文武錯矣,不可解三。上陪玉皇大帝而不諂,下陪悲田院乞兒而不驕,如此則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則唾面而肯自干,強則單騎而能赴敵,如此則寬猛背矣,不可解五。奪利爭名,甘居人后,觀場游戲,肯讓人先?如此則緩急謬矣,不可解六。博弈樗蒲,則不知勝負,啜茶嘗水,是能辨澠、淄,如此則智愚雜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稱之以富貴人可,稱之以貧賤人亦可;稱之以智慧人可,稱之以愚蠢人亦可;稱之以強項人可,稱之以柔弱人亦可;稱之以卞急人可,稱之以懶散人亦可。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節(jié)義不成,學文章不成,學仙學佛,學農(nóng)學國,俱不成。任世人呼之為敗子,為廢物,為頑民,為鈍秀才,為瞌睡漢,為死老魅也已矣。
初字宗子,人稱石公,即字石公。好著書。生于萬歷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時,魯國相大滌翁之樹子也。六歲時,大父雨若翁攜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為錢塘游客,對太父曰聞文孫善屬對吾面試之指屏上《李白騎鯨圖》曰太白騎鯨采石江邊撈夜月余應(yīng)曰眉公跨鹿錢塘縣里打秋風眉公大笑起躍曰那得靈雋若此吾小友也欲進余以千秋之業(yè),豈料余之一事無成也哉!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覓死,又不能聊生,白發(fā)婆娑,猶視息人世??忠坏╀巯瘸?,與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無功、陶靖節(jié)、徐文長皆自作墓銘,余亦效顰為之。甫構(gòu)思,覺人與文俱不佳,輟筆者再。雖然,第言吾之癖錯,則亦可傳也已。曾營生擴于項王里之雞頭山,友人李研齋題其壙曰:“嗚呼有明著述鴻儒陶庵張長公之壙。”伯鸞,高士,冢近要離,余故有取于項里也。明年,年躋七十,死與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書。
銘曰:窮石崇,斗金石。盲卞和,獻荊玉。老廉頗,戰(zhàn)涿鹿。贗龍門,開史局。饞東坡,餓孤竹。五羖大夫,焉能自鬻?空學陶潛,枉希梅福。必也尋三外野人,方曉我之終曲。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 對太父曰/聞文孫善/屬對吾面/試之/指屏上《李白騎鯨圖》曰/太白騎鯨/采石江邊撈夜月/余應(yīng)曰/眉公跨鹿/錢塘縣里打秋風/眉公大笑起躍曰/那得靈雋若此/吾小友也/
B. 對太父曰/聞文孫善屬對/吾面試之/指屏上《李白騎鯨圖》曰/太白騎鯨/采石江邊撈夜月/余應(yīng)曰/眉公跨鹿/錢塘縣里打秋風/眉公大笑起躍曰/那得靈雋/若此/吾小友也/
C. 對太父曰/聞文孫善屬對/吾面試之/指屏上《李白騎鯨圖》曰/太白騎鯨/采石江邊撈夜月/余應(yīng)曰/眉公跨鹿/錢塘縣里打秋風/眉公大笑/起躍曰/那得靈雋若此/吾小友也/
D. 對太父曰/聞文孫善/屬對吾面/試之/指屏上《李白騎鯨圖》曰/太白騎鯨/采石江邊撈夜月/余應(yīng)曰/眉公跨鹿/錢塘縣里打秋風/眉公大笑/起躍曰/那得靈雋若/此/吾小友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樗蒲亦作“樗輔”。古代一種博戲,投擲有顏色的五顆木子,以顏色決勝負,類似今日的擲骰子。后世亦指賭博。岑參詩:“知君開館常愛客,樗蒲百金每一擲。”
B.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即7點至9點)。為古時官署開始辦公的時間,故又稱點卯。
C. 要離,春秋時期吳國人。原為屠夫,后因成功刺殺慶忌,為著名刺客。身材瘦小,僅五尺石余,腰圍一束,形容丑陋,有萬人之勇且足智多謀。
D. 大夫,古代官階名稱或古代職官的級名。地位低于公卿。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西周以后,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張岱出身名門,習紈绔之風,極愛繁華,喜歡的是熱鬧,最終落得個玩物喪志。
B. 張岱六歲擅長屬對,曾經(jīng)得到眉公夸贊,可謂靈雋神童,卻自謙“一事無成”。
C. 張岱五十歲時,國破家亡,見證了王朝鼎革的末世;流離山野,怎一個浮沉潦倒了得!
D. 張岱年近古稀自為墓志銘,耽于夢,醉于文字,難怪作者在文末感嘆“方曉我之終曲”。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向以韋布而上擬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則貴賤紊矣,不可解一。
(2)恐一旦溘先朝露,與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無功、陶靖節(jié)、徐文長皆自作墓銘,余亦效顰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