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會長大,我們的臉上身上總會留下時間攀爬過的腳印,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思路,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訓練默讀文章和概括課文要點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詩歌增強說明效果的特點,掌握運用擬人、打比方等形象說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其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5.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教學重點】
1.了解本文借用詩歌增強說明效果的特點,掌握運用擬人、打比方等形象說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教學難點】
1.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其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2.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授課類型】略讀課
【教學方法】自主互助
【教學手段】電子白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樹是用什么記錄時間的嗎?對,是年輪。那你們知道人類有哪些記錄時間的方法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陶世龍的《時間的腳印》,一起來看一看時間是怎么留下它的腳印的。(板書課題《時間的腳印》)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fā)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文章的題目《時間的腳印》,是從高土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其擬人化手法的運用,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人們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
三、自讀課文,解答字詞。
小組內完成,組內完成不了的,全班解決。
四、研習課文
組內提問,班級展示。
問題示例:
1.課文在說明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后,接著寫了一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這樣寫是否偏離了主旨?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訂正: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是課后練習中的一道題,目的是讓學生體 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而且能用簡潔的語言表達。)
2.從文中不難看出“時間的腳印”是在巖石生成過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說明巖石被破壞而逐漸成為泥沙的過程呢?會不會喧賓奪主從而對說明對象有所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明確:作者用大量篇幅說明巖石被破壞而漸成泥沙的過程,是為下文說明巖石生成打基礎作鋪墊的,沒有“老”的巖石不斷地被破壞,就沒有“新”的巖石不斷地生成,這是物質運動規(guī)律的體現。因此,這些內容不僅不會喧賓奪主,而且會使人們對說明對象的了解更具體、更全面。 這是本文的難點之一,設計此題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初步了解物質運動的規(guī)律,從而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之二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巖石在生成過程中,究竟是怎樣留下“時間的腳印”的?請結合課文回答。
學生快速測覽課文后回答,教師明確:巖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積物不斷積累達到一定量時自身產生重壓,有一些物質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膠結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時,像書面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加在一起,每一層巖石都凝固了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我們根據這些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在巖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測出該巖石形成的時間以及同一巖層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這是文章的又一難點,意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4.結合課文談談“尋找時間的腳印”有何意義。
討論后明確:“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或“不僅使我們增加了知識,而且還非常有助于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這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之一,意在提高學生對地質科學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興趣。)
5.研討本文的寫作特點。
小組討論,班級展示,老師點撥。
(1)層次清楚,過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詩句,帶出時間的話題。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分析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文章先說明巖石無論是毀滅還是新生都透露出時間的蹤跡,然后說明自然界中,地殼的運動、氣候的變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巖石中留下了痕跡,成為地球上的一部“無字的史書”。
本文中有些獨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運動,”概括了上面的敘述,有的啟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引出“石爛”的話題;有的兼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
(2)擬人手法、生動有趣
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運用了擬人寫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一句把“巖石”的被動與無奈表現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這個排比式的擬人手法,給讀者以形象的動感,把平時看做可怕的事物寫得輕柔可見。
(3)說明方法的使用
①舉例子。在講到人對巖石的破壞時,舉了建筑蘭州鐵路時,一個山頭幾分鐘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講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時,舉了我國洞庭湖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兩個例子。這些例子都很簡潔,有力地說明了問題。②打比方。如課文中在說明風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時,把刮風沙比作“像砂輪在有力地轉動”;在說明海水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時把冰河緩慢地移動比作“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生動形象。③分類別。課文在說明巖石遭受各方面的“攻擊”時,說明巖石保存了更多的歷史痕跡時,都采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四、總結
6.你讀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識?(班級展示)。
7.學生板書設計展示。
五、布置作業(yè)
1.搜集有關時間的名言。(下節(jié)課以小組形式展示)
2.搜集珍惜時間的古詩句。(下節(jié)課以小組形式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