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考試中,文言文是讓大家都非常頭疼的一塊。但是它是我們老祖宗的傳承,我們也都應(yīng)該好好學習。在文言文當中也有不少的句式分類,那么文言文判斷句的標志有哪些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言文判斷句的標志
用“者”“也”表示判斷。
(1).主語后用“者”表示停頓,謂語后用“也”表判斷,這就是“……者……也”式。這種句式是文言文判斷句的典型形式。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
(2).“……也”句式。例如:夫戰(zhàn),勇氣也。(初中《曹劌論戰(zhàn)》)
(3).“……者也”句式。例如:蓮,花之君子者也……(初中《愛蓮說》)
(4).“……者……”句式。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夫……(高中《游褒禪山記》)
2.名詞修飾名詞,直接表示判斷。例如:秦,虎狼之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用動詞“為”表示判斷,“……為……”句式。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高中《鴻門宴》)
4.用副詞“乃”“則”等加強語氣表示判斷。例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初中《陳涉世家》)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初中《岳陽樓記》)
5.用動詞“是”直接表判斷。先秦時代文言文中“是”很少做判斷詞用,漢代以后才逐漸被當作判斷詞使用。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初中《桃花源記》)
6.用副詞“非”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高中《過秦論》)
從基礎(chǔ)文言文學習的角度大概就是這么多,想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古代漢語當然還要進行更加縝密的學習。況且判斷句只是文言文句式中的一個門類,其它常見的文言文句式還有諸如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以及某些固定句式等等。
綜合起來說,文言文就像古人留給我們的加密的寶藏,要想得到它恐怕需要花上點功夫動上點腦筋。
無標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例如:
①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②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 察今》)
“是吾劍之所從墜”同樣是判斷句。主語由“是”充當,翻譯為“這”;謂語是名詞短語,由所字結(jié)構(gòu)(所……的地方)充當?shù)摹H浞g為:這(就是)我的寶劍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點: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綜上就是可圈可點網(wǎng)小編整理的全部關(guān)于文言文判斷句的標志有哪些和文言文判斷句的例子歸納的內(nèi)容,你學會了嗎?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持續(xù)關(guān)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