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蘇幕遮的古詩篇一
秋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作者簡介]
這首絕句言淺情深,辭淡味濃。一、二兩句緊扣題目,寫深夜“無眠”。起句交代“無眠”的客觀原因──秋氣蕭瑟凄清,錦衾單薄,佳人夜永難寢。次句剪輯了一個典型動作──“頻剪燭花”。“燭花”即燈花,古人認為燈花是有喜事的一種預(yù)兆。有杜甫詩句為證:“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獨酌成詩》)。燈花頻生當(dāng)有賞心悅事,然而她卻無法消解眼前這幽情苦緒。一個“頻”字,盡顯詩人內(nèi)心的波瀾?!坝?,呼應(yīng)前句的“久”,本是酣然入夢的時刻,而她卻要獨剪紅燭,這就凸現(xiàn)了詩人難捱的寂寞、孤獨與愁苦。
三、四句由敘事宕開一筆而寫景。如何排遣這無邊的孤獨呢?還是睡覺吧,這里的`“懨懨欲睡”,與先前的輾轉(zhuǎn)無眠構(gòu)成一個反跌,形成一個曲折。低眉恰見,床上鋪滿斑駁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葉影,但那床還是一片冰涼,有誰會送來溫暖和慰藉呢?一個“涼”字,照應(yīng)詩題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僅再次渲染了天氣之涼,更烘托出心境的的孤寂與凄涼。結(jié)句以“景”收束,意境清高,情味悠遠。場景由室內(nèi)轉(zhuǎn)而戶外,昂首望月,梧桐缺處,一輪皓月,四野空明,詩人的內(nèi)心似乎暫時獲得了超脫,然而望月懷人,心潮又起,她如何能安然入睡呢?一個“缺”字,不僅寫出了梧桐枝葉遮掩明月的朦朧之美,也暗示出詩人失落、遺憾的心情。三、四兩句景中融情,以景傳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載愁,這次第,人何以堪!
蝶戀花
蘇拭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這首詞描寫初夏時節(jié)發(fā)生于一墻之隔的一次極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悵與嘲諷之余,卻引出妙理,發(fā)人深省。
上片為時令背景。盡管柳綿將盡,春事無多,然而燕子低飛,綠水環(huán)繞,芳草叢生,透露出夏日初臨的大自然的生機。下片是在如此明麗的環(huán)境中上演的一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小插曲。墻里墻外的兩種人本不相涉,但一方無情,一方多情,從而引發(fā)了一場感情風(fēng)波。《詩人玉屑?卷二十一》引《古今詞話》,說此詞寫“行人”多情與“佳人”無情,“極有理趣”。因為蘇軾借此表達了某種人生哲理,“行人”與“佳人”的遭遇固屬偶然,“多情卻被無情惱”卻有其普遍性與必然性,在人與物、主觀與客觀的兩者關(guān)系中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人們大多有過類似的經(jīng)驗,由于不了解“物自無情而人自多情”,許多煩惱由此而起。然而無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它們始終是難以統(tǒng)一的。
蘇軾說自己作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這固然是因為他天份高,同時也由于他學(xué)養(yǎng)深湛,所以能隨處觸發(fā),皆成妙諦。這首詞寫景、記事、說理均極自然,“行人”“佳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來,但一經(jīng)慧光所照,寓莊于諧,就頓成妙解,閃耀出智慧的火花。
蘇幕遮的古詩篇二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shù)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觀點和藝術(shù)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幕遮古詩注釋翻譯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燎沉香,消溽暑。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
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蘇幕遮的古詩篇三
《蘇幕遮·碧云天》全詞以絢麗多彩的筆墨描繪了碧云、黃葉、寒波、翠煙、芳草、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野遼闊蒼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曠遼遠的秋景圖,抒寫了夜不能寐、高樓獨倚、借酒澆愁、懷念家園的深情。以下是小編分享的范仲淹古詩《蘇幕遮·碧云天》,歡迎大家閱讀!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的古詩篇四
《蘇幕遮·懷舊》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譯文
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xiāng)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dāng)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賞析
這首《蘇幕遮》,《全宋詞》題為“懷舊”,可以窺見詞的命意。
這首詞的主要特點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筆力抒寫低回宛轉(zhuǎn)的愁思,聲情并茂,意境宏深,與一般婉約派的詞風(fēng)確乎有所不同。清人譚獻譽之為“大筆振迅”之作(《譚評詞辨》),實屬確有見地的'公允評價。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直接使用這首詞的起首兩句,衍為曲子,竟成千古絕唱。
上片描寫秋景:湛湛藍天,嵌綴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鋪滿片片枯萎的黃葉。無邊的秋色綿延伸展,融匯進流動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籠罩著寒意凄清的煙霧,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著落日的余輝;天宇,連接著大江的流水。無情的芳草啊,無邊無際,綿延伸展,直到那連落日余輝都照射不到的遙遙無際的遠方。
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靈氣象,畫筆難描,因而不同凡響。更妙在內(nèi)蘊個性,中藏巧用?!熬盁o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范晞文《對床夜語》)。眼前的秋景觸發(fā)心中的憂思,于是“物皆動我之情懷”;同時,心中的憂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內(nèi)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諧。秋景之凄清衰颯,與憂思的寥落悲愴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蒼茫,則與憂思的悵惆無際若合符節(jié);而秋景之綿延不絕,又與憂思之悠悠無窮息息相通。所以“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宋邵雍《 畫吟》)。這里,明明從天、地、江、山層層鋪寫,暗暗為思鄉(xiāng)懷舊步步墊底,直到把“芳草無情”推向極頂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點。芳草懷遠,興寄離愁,本已司空見慣,但本詞憑詞人內(nèi)在的“丹誠”,借“無情”襯出有情,“化景物為情思”,因而“別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離愁:望家鄉(xiāng),渺不可見;懷故舊,黯然神傷;羈旅愁思,追逐而來,離鄉(xiāng)愈久,鄉(xiāng)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鄉(xiāng)好夢,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穩(wěn)。但這卻不可能,愁思難解,企盼更切,從夕陽西下一直望到明月當(dāng)空,望來望去,依然形單影只,莫要再倚樓眺望。憂從中來,更增惆悵,“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濃豈是杜康所能排解?!熬迫氤钅c,化作相思淚”,意新語工,設(shè)想奇特,比“愁更愁”更為形象生動。
如此抒情,妙在跳擲騰挪,跌宕多變。望而思,思而夢,夢無寐,寐而倚,倚而獨,獨而愁,愁而酒,酒而淚。一步一個轉(zhuǎn)折,一轉(zhuǎn)一次深化;雖然多方自、慰,終于無法排解。愁思之濃,躍然紙上。其連綿不絕、充盈天地之狀,與景物描寫融洽無間,構(gòu)成深邃沉摯、完美融徹的藝術(shù)境界。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xué)素養(yǎng)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蘇幕遮的古詩篇五
朝代:宋代 ?作者: 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周邦彥的詞以富艷精工著稱,但這首《蘇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清新自然,是清真詞中少數(shù)的例外。此詞作于神宗元豐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間,當(dāng)時周邦彥久客京師,從入都到為太學(xué)生到任太學(xué)正,處于人生上升階段。詞以寫雨后風(fēng)荷為中心,引入故鄉(xiāng)歸夢,表達思鄉(xiāng)之情,意思比較單純。
上闋先寫室內(nèi)燎香消暑,繼寫屋檐鳥雀呼晴,再寫室外風(fēng)荷搖擺,詞境活潑清新,結(jié)構(gòu)意脈連貫自然,視點變換極具層次。詞中對荷花的傳神描寫被王國維《人間詞話》評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為寫荷之絕唱。
下闋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圓,風(fēng)荷凌舉的景象聯(lián)想到相似的故鄉(xiāng)吳門的五月的風(fēng)物,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盡致。
這首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段落極為分明。一起寫靜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涼之意,或暗示在熱鬧場中服一副清涼劑,兩句寫境靜心也靜。三、四句寫靜中有噪,“鳥雀呼晴”,一“呼”字,極為傳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扒謺愿Q檐語”,更是鳥雀多情,窺檐而告訴人以新晴之歡,生動而有風(fēng)致?!叭~上”句,清新而又美麗。“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則動態(tài)可掬。這三句,實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極為巧妙,而又音響動人。大意是: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干了,一陣風(fēng)來,荷葉兒一團團地舞動起來。這像是電影的鏡頭一樣,有時間性的.景致。詞句煉一“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這樣,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時間,則該是一天的事,而從“鳥雀呼晴”起,則是晨光初興的景物,然后再從屋邊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時間該是拖長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靜可知,意義豐富而含蓄,為下闋久客思鄉(xiāng)伏了一筆。
下闋直抒胸懷,語詞如話,不加雕飾。己身旅泊“長安”,實即當(dāng)時汴京(今開封)。周邦彥本以太學(xué)生入都,以獻《汴都賦》為神宗所賞識,進為太學(xué)正,但仍無所作為,不免有鄉(xiāng)關(guān)之思?!肮枢l(xiāng)遙,何日去”點地點時,“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實為不如歸去之意。緊接“五月漁郎相憶否”,不言己思家鄉(xiāng)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這是從對面深一層寫法。一結(jié)兩句,“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即夢中劃小舟入蓮花塘中了。實以虛構(gòu)的夢景作結(jié),雖虛而實,變幻莫測。
這首詞構(gòu)成的境界,確如周濟所說:“上闋,若有意,若無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詞選》)而周邦彥的心胸,又當(dāng)如陳世所說:“不必以詞勝,而詞自勝。風(fēng)致絕佳,亦見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見周邦彥的詞以典雅著稱,又被推為集大成詞人,其詞作固然精工絕倫,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實尤為其詞作之牢固基礎(chǔ)。
蘇幕遮的古詩篇六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作者簡介]
這首絕句言淺情深,辭淡味濃。一、二兩句緊扣題目,寫深夜“無眠”。起句交代“無眠”的客觀原因──秋氣蕭瑟凄清,錦衾單薄,佳人夜永難寢。次句剪輯了一個典型動作──“頻剪燭花”?!盃T花”即燈花,古人認為燈花是有喜事的一種預(yù)兆。有杜甫詩句為證:“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獨酌成詩》)。燈花頻生當(dāng)有賞心悅事,然而她卻無法消解眼前這幽情苦緒。一個“頻”字,盡顯詩人內(nèi)心的波瀾?!坝保魬?yīng)前句的“久”,本是酣然入夢的時刻,而她卻要獨剪紅燭,這就凸現(xiàn)了詩人難捱的寂寞、孤獨與愁苦。
三、四句由敘事宕開一筆而寫景。如何排遣這無邊的孤獨呢?還是睡覺吧,這里的“懨懨欲睡”,與先前的輾轉(zhuǎn)無眠構(gòu)成一個反跌,形成一個曲折。低眉恰見,床上鋪滿斑駁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葉影,但那床還是一片冰涼,有誰會送來溫暖和慰藉呢?一個“涼”字,照應(yīng)詩題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僅再次渲染了天氣之涼,更烘托出心境的的孤寂與凄涼。結(jié)句以“景”收束,意境清高,情味悠遠。場景由室內(nèi)轉(zhuǎn)而戶外,昂首望月,梧桐缺處,一輪皓月,四野空明,詩人的內(nèi)心似乎暫時獲得了超脫,然而望月懷人,心潮又起,她如何能安然入睡呢?一個“缺”字,不僅寫出了梧桐枝葉遮掩明月的朦朧之美,也暗示出詩人失落、遺憾的心情。三、四兩句景中融情,以景傳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載愁,這次第,人何以堪!
蝶戀花
蘇拭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這首詞描寫初夏時節(jié)發(fā)生于一墻之隔的一次極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悵與嘲諷之余,卻引出妙理,發(fā)人深省。
上片為時令背景。盡管柳綿將盡,春事無多,然而燕子低飛,綠水環(huán)繞,芳草叢生,透露出夏日初臨的大自然的生機。下片是在如此明麗的環(huán)境中上演的一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小插曲。墻里墻外的兩種人本不相涉,但一方無情,一方多情,從而引發(fā)了一場感情風(fēng)波。《詩人玉屑?卷二十一》引《古今詞話》,說此詞寫“行人”多情與“佳人”無情,“極有理趣”。因為蘇軾借此表達了某種人生哲理,“行人”與“佳人”的遭遇固屬偶然,“多情卻被無情惱”卻有其普遍性與必然性,在人與物、主觀與客觀的兩者關(guān)系中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人們大多有過類似的經(jīng)驗,由于不了解“物自無情而人自多情”,許多煩惱由此而起。然而無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它們始終是難以統(tǒng)一的。
蘇軾說自己作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這固然是因為他天份高,同時也由于他學(xué)養(yǎng)深湛,所以能隨處觸發(fā),皆成妙諦。這首詞寫景、記事、說理均極自然,“行人”“佳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來,但一經(jīng)慧光所照,寓莊于諧,就頓成妙解,閃耀出智慧的火花。
蘇幕遮的古詩篇七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蘇幕遮·燎沉香》是宋代詞人周邦彥創(chuàng)作的一首小令詞,主要表達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此詞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鄉(xiāng)的荷花,游子濃濃的思鄉(xiāng)情,向荷花娓娓道來,構(gòu)思尤為巧妙別致。上片主要描繪荷花姿態(tài),下片由荷花夢回故鄉(xiāng)。全詞寫景寫人寫情寫夢皆語出天然,不加雕飾而風(fēng)情萬種,通過對清圓的荷葉、五月的江南、漁郎的輕舟這些情景進行虛實變幻的描寫,思鄉(xiāng)之苦表達得淋漓盡致。
細焚沉香,來消除夏天悶熱潮濕的暑氣。鳥雀鳴叫呼喚著晴天,拂曉時分鳥兒東張西望的在屋檐下的“言語”。荷葉上初出的陽光曬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潤圓正,荷葉迎著晨風(fēng),每一片荷葉都挺出水面。
看到這風(fēng)景,我想到遙遠的故鄉(xiāng),何日才能回去???我家本在吳越一帶,長久地客居長安。五月,我故鄉(xiāng)的。小時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劃著一葉扁舟,在我的夢中來到了過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
⑴燎(liáo):細焚。
⑵沈香:沈,現(xiàn)寫作沉。沈(沉)香,一種名貴香料,置水中則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惡氣。
⑶溽(rù)暑:夏天悶熱潮濕的暑氣。沈約《休沐寄懷》詩:“臨池清溽暑,開幌望高秋?!变?,濕潤潮濕。
⑷呼晴:喚晴。舊有鳥鳴可占晴雨之說。
⑸侵曉:拂曉。侵,漸近。
⑹宿雨:隔夜的雨。
⑺清圓:清潤圓正。
⑼吳門:古吳縣城亦稱吳門,即今之江蘇蘇州,此處以吳門泛指吳越一帶。作者是錢塘人,錢塘古屬吳郡,故稱之。
⑽久作長安旅:長年旅居在京城。長安,借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旅:客居。
⑾楫(jí):劃船用具,短槳。
⑿芙蓉浦:有荷花的水邊。有溪澗可通的荷花塘。詞中指杭州西湖。唐張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詩:“折桂芙蓉浦,吹蕭明月灣?!逼?,水灣、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別稱。
周邦彥的詞以富艷精工著稱,但這首《蘇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清新自然,是清真詞中少數(shù)的例外。詞以寫雨后風(fēng)荷為中心,引入故鄉(xiāng)歸夢,表達思鄉(xiāng)之情,意思比較單純。
上闋先寫室內(nèi)燎香消暑,繼寫屋檐鳥雀呼晴,再寫室外風(fēng)荷搖擺,詞境活潑清新,結(jié)構(gòu)意脈連貫自然,視點變換極具層次。詞中對荷花的傳神描寫被王國維《人間詞話》評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為寫荷之絕唱。
下闋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圓,風(fēng)荷凌舉的景象聯(lián)想到相似的故鄉(xiāng)吳門的五月的風(fēng)物,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盡致。
這首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段落極為分明。一起寫靜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涼之意,或暗示在熱鬧場中服一副清涼劑,兩句寫境靜心也靜。三、四句寫靜中有噪,“鳥雀呼晴”,一“呼”字,極為傳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扒謺愿Q檐語”,更是鳥雀多情,窺檐而告訴人以新晴之歡,生動而有風(fēng)致?!叭~上”句,清新而又美麗?!八媲鍒A,一一風(fēng)荷舉”,則動態(tài)可掬。這三句,實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極為巧妙,而又音響動人。大意是: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干了,一陣風(fēng)來,荷葉兒一團團地舞動起來。這像是電影的鏡頭一樣,有時間性的景致,體現(xiàn)出荷葉的圓與青翠。詞句煉一“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描繪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態(tài)美與荷花的莖的力度美。這幾句構(gòu)成了一幅恬淡、清麗的美景這樣,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時間,則該是一天的事,而從“鳥雀呼晴”起,則是晨光初興的景物,然后再從屋邊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時間該是拖長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靜可知,意義豐富而含蓄,為 https:/// 下闋久客思鄉(xiāng)伏了一筆。
下闋直抒胸懷,語詞如話,不加雕飾。己身旅泊“長安”,實即當(dāng)時汴京(今開封)。周邦彥本以太學(xué)生入都,以獻《汴都賦》為神宗所賞識,進為太學(xué)正,但仍無所作為,不免有鄉(xiāng)關(guān)之思?!肮枢l(xiāng)遙,何日去”點地點時,“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實為不如歸去之意。緊接“五月漁郎相憶否”,不言己思家鄉(xiāng)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更加襯托出我對家鄉(xiāng)親朋的思念,這是從對面深一層寫法。一結(jié)兩句,“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即夢中劃小舟入蓮花塘中了。實以虛構(gòu)的夢景作結(jié),雖虛而實,變幻莫測。
這首詞風(fēng)格清新活潑,境界淡遠高超。周邦彥的詞以典雅著稱,又被推為集大成詞人,其詞作固然精工絕倫,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實尤為其詞作之牢固基礎(chǔ)。
蘇幕遮的古詩篇八
蘇幕遮:詞牌名。此調(diào)為西域傳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詞家用此調(diào)是另度新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 的賞析,供大家閱讀。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①此調(diào)原為西域傳入唐教坊曲?!疤K幕遮”是當(dāng)時高昌國語之音譯。宋代詞家 用此調(diào)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diào),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黯:形容心情憂郁。黯鄉(xiāng)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③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此詞抒寫鄉(xiāng)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
“碧云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xiàn)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
“秋色連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gòu)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山映斜陽”句復(fù)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zhuǎn)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鄉(xiāng)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xiāng)之情和羈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說只有在美好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xiāng)愁。“除非”說明舍此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xiāng)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了。
“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xiāng)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發(fā)出“休獨倚”之嘆。
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于
失敗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詞低徊婉轉(zhuǎn),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