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教案嗎?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歸園田居教案設計篇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鑒賞:
公元4(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nóng)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fā)歸隱后愉悅的心情。這是第一首。
陶詩通常呈現(xiàn)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見組織雕鏤之工。然而蘇東坡說:“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又說:“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冷齋詩話》引)東坡偏愛陶公之為人,尤推崇其詩,以為自古無人能及,反復吟詠,爛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體驗實較常人為深。這一首主要體現(xiàn)其質樸中的深味,散緩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說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沖突。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鉆營取巧的那種情態(tài)、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xiāng)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nèi)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后,執(zhí)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diào),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于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jīng)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yǎng)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于官場?;仡^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wǎng)?!耙蝗ト辍?,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內(nèi)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兩種生活之間的過渡。雖是“誤入塵網(wǎng)”,卻是情性未移?!傲b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再從這里轉接下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就顯得自然妥貼,絲毫不著痕跡了?!笆刈尽被貞吧贌o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鉆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于俗世;“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沖突,在這里得到了解決。
從沖突中擺脫出來,心中歡喜,情緒開張,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筆,詠唱居所一帶的風光。這里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巴恋仄綍纾萆醿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其實,幻想的桃源也好,現(xiàn)實的鄉(xiāng)村也好,都是表現(xiàn)著陶淵明的一種理想:合理的社會,應當是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外加的禮儀束縛,人人自耕自食的社會。這種社會當然不可能實現(xiàn);陶淵明筆下的鄉(xiāng)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艱難和殘酷的一面。但作為詩的構造,卻給人以美的安慰?!膶W常常起著這樣的作用。
這一段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胺?同“旁”)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前四句構成一個近景。但陶淵明要描寫出和平安寧的意境,單這近景還不足顯示。所以接著把筆移向遠處的景象:“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睍釙?,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shù)母杏X,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四句近景轉到兩句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nóng)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讀到這里,人們或許會覺得還缺少點什么。是的,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但詩人并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就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nóng)村環(huán)境的特征,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tǒng)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農(nóng)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會讓你感到喧囂和煩躁。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diào)、太吃力。
從寫景轉下來,是這樣兩句:“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眽m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閑。不過,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于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詩便以這樣兩句收結:“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弊匀?,既是指自然的環(huán)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自來評陶詩者,多強調(diào)其自然簡淡的風格,至有“陶淵明直是傾倒所有,借書于手,初不自知為語言文字”,“淵明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之類的說法。其實,詩總是詩,“自然”的藝術仍然是藝術,甚至是一種不易求得的藝術。真正隨意傾吐、毫不修磨,也許稱得上“自然”,但絕非“自然”的藝術。從這詩來看,在謀篇布局、逐層推進,乃至每個細節(jié)的刻畫方面,都非草率從事,實是精心構思、斟字酌句、反覆錘煉的結晶。只是有一種真實的情感始終貫穿在詩歌中,并呈現(xiàn)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xiàn)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詩便顯得自然??傊?,這是經(jīng)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歸園田居教案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熟讀成誦。
2、賞析意境,領悟詩人的志趣情懷。
教學方法:
情感激趣法啟發(fā)引導法。
教學重點:
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走進作者。
說說你所了解的陶淵明及作品,教師相機補充。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本本色彩斑斕、圖文并茂的小人書曾讓兒時的我們?nèi)绨V如醉、愛不釋手她們充實著我們寂寞的童年,滋養(yǎng)著我們懵懂的心靈,她們一路伴隨著我們成長!
要完成這項工作,光有熱情遠遠不夠先來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詩編輯包括哪些內(nèi)容?
明確:注音,注釋,譯文,插圖。
三、淺吟低唱,完成注音。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重音和節(jié)奏。
提示:用“∕”劃分節(jié)奏,注意音節(jié)劃分和意義劃分相結合。
[屏幕出示]。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2、互讀互評:展開朗讀競賽,相互糾正,完成注音。
四、七嘴八舌,疏通詩意。
教師引導:要完成這首詩的翻譯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和方法?
明確:尊重原文,借助課下注釋,適當擴展。
小組合作,選出最佳譯文。
五、斟詞酌句,繪制美圖。
1、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我們的眼前會呈現(xiàn)出哪些畫面?用一兩句話描繪一下。
要求:(1)用第一人稱;(2)有景物和人物描寫(動作、心理描寫);。
5、推薦交流:小組內(nèi)交流,推薦優(yōu)秀者全班交流。
[屏幕出示]1、陶淵明月夜歸耕圖。
2、教師習作:我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的草叢中透明的月光、靜謐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氣息、此起彼伏的蛙鳴,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歸耕圖如果有“絲竹亂耳,案牘勞形”,哪有機會和心情欣賞這良宵美景?調(diào)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來助興,它給辛勞了一天的我以清涼溫柔的撫慰遠離官場,遠離喧囂,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覺真好!
3、學生點評。
六、配樂誦讀,積累升華。
[屏幕出示]方法指導:事件——所見——所感。
七、盤點收獲,課堂總結。
回顧這節(jié)課,你都有哪些收獲呢?我們?nèi)绾稳ヨb賞一首古詩呢?學生暢所欲言。
[屏幕出示]讀懂詩意——呈現(xiàn)畫面——品味語言——感悟意境。
八、活學活用,課外拓展。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板書設計:
勞動平淡。
愿決別官場,回歸田園。
美好情趣。
拓展閱讀:《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xiàn)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愿”其實有它特殊的內(nèi)涵。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俺颗d”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后墾荒工作的艱難。盡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閑筆調(diào)寫出他勞動后的輕快。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皫г潞射z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后,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huán)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tǒng)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凈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閑自得的形象?!皫г隆本淇烧f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困倦為輕松,具有點染之功。?!胺N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么可惜的呢?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樸實,宛如在目?!耙抡床蛔阆А边@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愿無違”,使得“愿無違”強調(diào)得很充分。這里的“愿”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并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胺N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歸園田居教案設計篇三
時洪林。
(一)。
這是一節(jié)關于陶淵明的田園山水詩的講析課,我在上課過程中沒有就詩論詩,而是從“真”的審美上居高臨下地使學生明白《歸園田居》的思想。????????????????????(二)。
師:初中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生:與世隔絕,幸??鞓贰?/p>
生:熱情好客,淳樸。
師:很好,但我們知道這樣美好的桃花源是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的,陶淵明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這個理想國呢?(目光掃視教室一周,示意舉手的學生回答)。
生:當時社會黑暗,政局動蕩,陶淵明想以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來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師:這是從社會及局勢方面來分析的。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政局混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有一個安定的生存環(huán)境,桃花源正是這樣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會及局勢方面的原因外,我們還要看到同時期沒有其他文人創(chuàng)作類似的文章,所以還應關注陶淵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淵明本人也向往這樣的生活。
師:中國文人受儒、道、釋的影響巨大。東晉時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原,所以我們分析陶淵明受到儒家與道家的影響。根據(jù)桃花源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無君、無壓迫、人人平等和平相處。???????????????????(及時加進陶淵明的生活及思想歷程)。
另外補充一點,二十九歲到四十三歲時官時隱生涯使陶淵明更清晰地認識了官場的黑暗,對現(xiàn)實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純樸天性,即“真”。莊子說“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真”的屬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變。當人們處于心靈自由、神定氣閑時反照自己的內(nèi)心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質樸無偽,這時人安定了,可以靜心觀照,人與自然就和諧地化為一體,達到物即我,我即物的“無我”之境界。
請同學們閱讀《歸園田居》,找出詩中描述田園風光的詩句。
生: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師:這些尋常的農(nóng)村風光,為什么會被陶淵明寫得這樣美??????(抓住詩中你需要的東西來說,只講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這些景是農(nóng)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這最常見的景物中能最好地體現(xiàn)陶淵明對鄉(xiāng)村的喜愛。
生: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十余畝地,八九間屋子,如果沒有剝削足夠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房前屋后林木成陰,狗吠雞鳴各不相擾,一派祥和。
師:很好,這就是《歸園田居》結尾處的詩眼“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解釋:官場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喪失了天然純樸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屬性,只有在面對真實無偽的自然時,人的心靈才會放松,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與環(huán)境是和諧相處的,才能達到無我之境。
(三)。
根據(jù)新的課程標準,高中語文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高中的語文課一直讓大部分學生提不起興趣,其中一條原因便是老師太偏重于語法邏輯教學和文本過細剖析,其結果是學生失去了對閱讀文本的興趣?,F(xiàn)在我想改變一下教學方法,以拓寬學生知識面來帶動對教材的賞析。重在對文本的鑒賞審美,少一些對文本的分析。讓學生自己多閱讀和思考,少聽一些說教。為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首先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我們都有一種體會: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當我們在初中時讀初中文本會覺得有一些難度,高中時閱讀高中文本又覺得有難度,可是這時回頭讀初中文本又會覺得容易了,同樣道理,我們?yōu)槭裁床徽镜母咭恍┳寣W習更容易呢?基于這樣一種考慮,我在講這首《歸園田居》時便從陶淵明的“桃花源”理想入手,桃花源是一種“自然”的社會,這里人人自耕自食,真誠相處,無競逐無欺詐,甚至無君無臣。歸結起來,陶淵明的社會觀和人生觀都以“自然”為核心。他向往的社會是和平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任運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huán)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意趣的鄉(xiāng)村。由于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數(shù)田園詩呈現(xiàn)出沖淡平和、曠潔悠遠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靜穆”。但在這背后,卻充滿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惡與不安,對人生短促深感無所寄托的焦慮。陶淵明的思想,是以老莊哲學為核心,對儒、道兩家取舍調(diào)和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自然”哲學。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一種“自然”的社會。他常常把儒家虛構的淳樸無爭的上古之世與道家宣揚的小國寡民的社會模式結合成一體,作為理想世界來歌頌。講透了“真”,學生明白了物我相融合,物我合一,達到“無我之境”,這首詩就不必再多說了。
在閱讀教學上,有專家提出了幾項看法:
1,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教師只是指導。
歸園田居教案設計篇四
(一)。
這是一節(jié)關于陶淵明的田園山水詩的講析課,我在上課過程中沒有就詩論詩,而是從“真”的審美上居高臨下地使學生明白《歸園田居》的思想。????????????????????(二)。
師:初中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生:與世隔絕,幸??鞓?。
生:熱情好客,淳樸。
師:很好,但我們知道這樣美好的桃花源是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的,陶淵明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這個理想國呢?(目光掃視教室一周,示意舉手的學生回答)。
生:當時社會黑暗,政局動蕩,陶淵明想以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來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師:這是從社會及局勢方面來分析的。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政局混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有一個安定的生存環(huán)境,桃花源正是這樣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會及局勢方面的原因外,我們還要看到同時期沒有其他文人創(chuàng)作類似的文章,所以還應關注陶淵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淵明本人也向往這樣的生活。
師:中國文人受儒、道、釋的影響巨大。東晉時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原,所以我們分析陶淵明受到儒家與道家的影響。根據(jù)桃花源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無君、無壓迫、人人平等和平相處。???????????????????(及時加進陶淵明的生活及思想歷程)。
另外補充一點,二十九歲到四十三歲時官時隱生涯使陶淵明更清晰地認識了官場的黑暗,對現(xiàn)實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純樸天性,即“真”。莊子說“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薄罢妗钡膶傩圆皇峭饨缡┘拥?,也非外物可改變。當人們處于心靈自由、神定氣閑時反照自己的內(nèi)心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質樸無偽,這時人安定了,可以靜心觀照,人與自然就和諧地化為一體,達到物即我,我即物的“無我”之境界。
請同學們閱讀《歸園田居》,找出詩中描述田園風光的詩句。
生: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師:這些尋常的農(nóng)村風光,為什么會被陶淵明寫得這樣美??????(抓住詩中你需要的東西來說,只講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這些景是農(nóng)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這最常見的景物中能最好地體現(xiàn)陶淵明對鄉(xiāng)村的喜愛。
生: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十余畝地,八九間屋子,如果沒有剝削足夠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房前屋后林木成陰,狗吠雞鳴各不相擾,一派祥和。
師:很好,這就是《歸園田居》結尾處的詩眼“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解釋:官場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喪失了天然純樸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屬性,只有在面對真實無偽的自然時,人的心靈才會放松,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與環(huán)境是和諧相處的,才能達到無我之境。
(三)。
根據(jù)新的課程標準,高中語文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高中的語文課一直讓大部分學生提不起興趣,其中一條原因便是老師太偏重于語法邏輯教學和文本過細剖析,其結果是學生失去了對閱讀文本的興趣。現(xiàn)在我想改變一下教學方法,以拓寬學生知識面來帶動對教材的賞析。重在對文本的鑒賞審美,少一些對文本的分析。讓學生自己多閱讀和思考,少聽一些說教。為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首先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我們都有一種體會: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當我們在初中時讀初中文本會覺得有一些難度,高中時閱讀高中文本又覺得有難度,可是這時回頭讀初中文本又會覺得容易了,同樣道理,我們?yōu)槭裁床徽镜母咭恍┳寣W習更容易呢?基于這樣一種考慮,我在講這首《歸園田居》時便從陶淵明的“桃花源”理想入手,桃花源是一種“自然”的社會,這里人人自耕自食,真誠相處,無競逐無欺詐,甚至無君無臣。歸結起來,陶淵明的社會觀和人生觀都以“自然”為核心。他向往的社會是和平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任運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huán)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意趣的鄉(xiāng)村。由于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數(shù)田園詩呈現(xiàn)出沖淡平和、曠潔悠遠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靜穆”。但在這背后,卻充滿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惡與不安,對人生短促深感無所寄托的焦慮。陶淵明的思想,是以老莊哲學為核心,對儒、道兩家取舍調(diào)和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自然”哲學。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一種“自然”的社會。他常常把儒家虛構的淳樸無爭的上古之世與道家宣揚的小國寡民的社會模式結合成一體,作為理想世界來歌頌。講透了“真”,學生明白了物我相融合,物我合一,達到“無我之境”,這首詩就不必再多說了。
在閱讀教學上,有專家提出了幾項看法:
1,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教師只是指導。
2,閱讀量要大。
3,尊重多元化閱讀。
4,把帶著問題來讀轉變?yōu)樽x出問題來。
閱讀教學要想真正拓展開去,我們的學生要有充足的儲備,我們的語文老師要給學生們創(chuàng)設讀書的氛圍和條件,隨后在課程的傳授上我們才可以將文本的解讀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外化出來?,F(xiàn)在有部分老師仍舊沿用以往的方法,將自己對文本的解析看作是唯一正確全面的,惟恐不能把自己的知識全部傾倒給自己的學生,可是學生又不領情,不愿意聽。其實,我們不必追求盡善盡美,不必追求講深講透,關鍵是學生能通過他們自己的閱讀,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就好。畢竟不要忘了,最后我們的學生讀懂才是最終目標,讀出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是我們閱讀教學的價值所在。
新的課程標準提倡創(chuàng)造性閱讀,鼓勵教師做一些大膽嘗試。在學生知識面還不很開闊的現(xiàn)狀下,我們只能盡可能地將學生已有的材料調(diào)動起來,將學生發(fā)動起來,將學生的注意集中過來,將課程的傳授靈動起來,將教書與育人綜合起來,為此,我們作為語文老師,自己的知識必須充足,我們的備課必須高屋建瓴,這樣,我們老師才能引導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輕松而全面地解讀文本。
作者郵箱:?。
歸園田居教案設計篇五
1、了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征。
2、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式、討論式、啟發(fā)式。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地點]高一4班。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生活美,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人勞動,豐衣足食,幸福安寧。)。
思考:陶淵明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這個理想王國?
明確:陶淵明想以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來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淵明生活的東晉,社會黑暗,政局動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桃花源正是這樣的理想居所。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農(nóng)民,平平淡淡。?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人,東晉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他29歲到41歲。(重點指出辭去彭澤縣令這件事)第三時期,歸田時期,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chuàng)作是豐富的時期。
詩歌特征:
一種是平淡自然、蕭散沖澹。主要指那些田園詩,用語質樸自然,清新疏朗,人們常引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可謂是此類代表。另一種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詠詩擬古之作,用語豪邁剛烈,感情激越。人們對此稱道的《詠荊軻》以及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的“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jīng)》其十)便屬這一類。
三、整體感知。
1、誦讀詩歌。
2、背誦指導。
(1)從“本性”說起。
(2)以“羈鳥”“池魚”起興。
(3)田園風光:
一個面——開荒南野際……看——炊煙、村落。
兩條直線——方宅、草屋聽——狗吠、雞鳴。
前后的點——榆柳、桃李。
(4)歸田心情。
四、詩題解讀。
明確:
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五、問題討論。
(自由誦讀,思考上面四個問題)。
(1)從何而歸?
塵網(wǎng)。
樊籠。
官場生活—喻情—厭惡悔恨。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分析:“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對自己整個前半生的搖擺、癡迷表示深沉的懺悔?!皦m網(wǎng)”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極端厭惡,“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夸大了數(shù)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歸園田居教案設計篇六
印象中新世紀初,鄙人眼所能及的土地里還多是戴著斗笠、背向青天面朝黃土的身影,干的是持鐮荷鋤、改造地球的營生?,F(xiàn)如今“園地”已代替“農(nóng)田”,土地大小不變,涵蓋的范圍卻變得寬泛得多。種果蔬也罷、種藥材也罷、種玫瑰薔薇也罷,但凡不讓那土地終年毫無遮掩地暴露在風吹日曬下,土地的主人就算負起了職責。
造成這種變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懵懵懂懂地,鄙人將其淺顯地歸功于農(nóng)業(yè)稅的取消,各類工種的進一步拓展開放。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誕生在中國的一批人呵,尤指農(nóng)村男子,普遍有著被各類體力勞動催生出來的`強健體魄,以及后輩對其表現(xiàn)得懵懂的閱歷。
去年寒假鄙人歸園田居,瞧見鄰家伯孔武有力地揮動著鋤頭,早個二三十年前,人們寄期望于靠“研究七寸筆頭”,來擺脫七尺鋤頭的束縛。好在和平年代沒有多少七尺長槍的用武之地……當時由于筆頭是“物以稀為貴”,才獲得民眾如此青睞,隨著教育的普及,大學的擴招,筆頭也作為常態(tài)而被理解;鋤頭也早已不再純粹是貧窮生產(chǎn)生活的代表,在基本溫飽問題得以解決的前提下,它更像是一種釋放工具。而他們或許是最后一批會在自留地上滴下汗水的生產(chǎn)兵。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湖南長沙縣就出了個“李四喜”問題。當年迫于革命思想的壓力,興起一場針對農(nóng)民自私狹隘思想的批判運動,媒體造勢+群眾呼應,最終聲稱對當事人完成了思想改造……事件真?zhèn)螜嗲也蛔h,但它也確實地展現(xiàn)了以農(nóng)民為代表的普通群眾的生活期望,再過半個多世紀后看待當時的問題,其實他的目的很明確,無非是想安穩(wěn)地擁有自我的園地。無奈當時是革命主調(diào),此刻是經(jīng)濟主調(diào),對于同樣的事件,社會評價截然不一樣。
時過境遷,園地!單是字面意思就變得豐富而浪漫得多。它不再是土壤的專屬名詞,而多了匠人們在各自領域的私人屬地。
周作人先生聲稱自我的屬地是文藝,這范圍著實有些大了。畢竟多數(shù)人不具備他那廣博甚至晦澀的學識。不妨細分:潑墨點染的丹青師、雕梁畫棟木匠、和泥燒土的陶藝師、坐足十年冷板凳的作家學者……既能干好本職工作的也不耽誤陶冶情操。
從土地勞作直到其他生產(chǎn)生活,貫穿悠然自我的境界能夠概括為——眼前兩碗米飯,心中一粒飛鴻。
文檔為doc格式。
歸園田居教案設計篇七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
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濕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晉義熙二年,亦即淵明辭去彭澤令后的次年,詩人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詩篇.這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詞,迎新我的頌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變化,它所表現(xiàn)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不僅為歷來研究陶淵明的學者所重視,也使廣大陶詩愛好者為之傾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歸園田居教案設計篇八
生1:東晉人,曾經(jīng)不為五斗米折腰。
師:大家補充。
生2:做過彭澤縣令,寫了五首《歸園田居》。他厭惡當時黑暗的官場。
生3:是山水田園詩的鼻祖,他的很多詩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生4:還有,他好像后來的生活很苦。
生默讀,交流詞義。3分鐘后。
一讀文本:讀出一種尷尬和一種辛苦。
師:早晨的時候我們背誦了此詩,現(xiàn)在我們來進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讀——請同學們讀出一種尷尬和一種辛苦。然后我讓同學帶表情和動作地朗讀。
生讀。2分鐘后。
生3:老師,我來讀?!胺N豆南山下”(平緩)“草盛豆苗稀”(兩手攤開,做無奈狀)?!俺颗d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做勞累無奈狀,勞累,語氣低)“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做無奈狀,語氣低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甩頭做無畏狀)。
生鼓掌。
師:誰來點評生3的表現(xiàn)。
生5:基本上把握了詩歌的意思,有尷尬,有無奈。我覺得語氣還不夠準確。
師:哪里?
生5:最后一句應該讀出一種堅定的語氣。
師:你來。
生5:讀(語氣堅定)。
師:誰來談談詩中的尷尬和辛苦?
生6:辭官高高興興來種田,結果是草比苗旺,尷尬;每天要披星戴月地勞動,辛苦。
生7:還有,草弄衣服,露水把衣服都弄濕了,很狼狽。
師:還有補充嗎?(過了一會,沒有)。
二讀文本:讀出兩個轉折和一種執(zhí)著。
生:慢慢品讀。
生8:老師我讀出了。
師:講。
生8:“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是一個轉折,“但使愿無違”是第二個轉折。
生9:不是,這其實是一個轉折,就是這些小的沾濕累的東西都不必在乎,只要自己的意愿沒有違背。
生2:我同意生9的說法。還有一個轉折應該是在開頭兩句,在草比苗勝的現(xiàn)實情況下,陶淵明沒有放棄而是早早起床,很晚才歸來。
生10(著急舉手):老師我明白了,“一種執(zhí)著”就是戰(zhàn)勝荒蕪的執(zhí)著,面對困難不退縮,而是用努力戰(zhàn)勝它。(有同學鼓掌)。
生11:老師,我覺得他說的不是很準確,這首詩應該是同一種執(zhí)著,不可能有兩種執(zhí)著。記得在初一的時候你給我們將“學而第一1。1”的時候,你告訴我們很多人都解讀錯了,一段話不可能有幾個主題,所以我認為這首詩中的兩個轉折應該表現(xiàn)的是同一個執(zhí)著。
生10:那你說是什么執(zhí)著呢?
生11:后面有個“但使愿無違”應該是作者的“愿”,結合我們對陶淵明的了解,應該是回歸田園的強烈愿望。
生10:那怎么理解第一個轉折呢?
生11:啞口無言。
師:應該有個結合點吧?。▽W生交頭接耳,沒有反應)。
三讀文本:讀出一幅圖畫和一種愉悅。
師:好,現(xiàn)在我們進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請讀出一幅圖畫和一種愉悅。
師:提示:大家先尋找可能出現(xiàn)畫面的語句,然后認真體會交流。
生:讀,然后交流。
生12:老師,我找到了。(師點頭默許)“道狹草木長”句。我仿佛看到了狹窄的道路兩旁長滿了草,一個老人在這樣充滿詩意的田間小路上獨行。
師:嗯~(聲音拉長)。
生4:他找的這幅圖畫,和開頭的草荒差不多,我覺得不準確。(有同學笑)。
生7:我覺得應該是“帶月荷鋤歸”句。
師:用“白描”手法概括。
生7:一人,一月,一路。
師:月下散步圖?
生9:一鋤。
師:勞動晚歸圖。此圖有何意味?
生13:溫馨、和諧。
師:請同學們用“沒有……,有的是……”的句式說。
生6:沒有勞動的艱辛,有的是月下晚歸的愜意。
生14:沒有官場的黑暗,有的是勞動的詩意。
生15:沒有官場的勾心斗角,有的是勞動的快樂。
生16:沒有沒有耕種好的遺憾,有的是對勞作的享受……'。
師:同學生說的很好,有了圖畫,愉悅也被你們說出來了。第一個轉折理解了嗎?
生11:理解了。有一種對田園的渴望支撐他不怕勞苦,地荒怕什么,勞動就是了,總比在官場滾混強。(同學們大笑)。
師:概括得好。
下面我們進入第四個環(huán)節(jié)——讀出一種樸實和一種人格。
四讀文本:讀出一種樸實和一種人格。
師:這里說的樸實是文風。
生讀、思考。
生18:這首詩歌的語言好像對面談話,沒有一點含蓄。
生19:這首詩和一般詩歌最大的區(qū)別是作者沒有選擇什么意象來營造某種意境,都平白如話。
生20:你看“草盛豆苗稀”,傻子都知道寫的什么東西。
生21:作者寧愿選擇勞苦的田園勞動,也不留在官場,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的厭惡。
生22:作者在田園勞動中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樂趣,表現(xiàn)了作者的隱逸思想。
生23:作者之所以厭惡官場,表達了作者不與黑暗同流合污的潔身自好。
師:誰能用一句話準確概括。用“這首詩通過……表現(xiàn)了……”的句式。
生25:這首詩通過作者對田園生活苦中作樂的標繪,表現(xiàn)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通過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表現(xiàn)了對黑暗官場的厭惡;通過對黑暗莞城的厭惡,表現(xiàn)了作者的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師:好,生25用一組排比,完美地概括了陶淵明的人格。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