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yīng)以寫“體會”為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孟子讀后感篇一
孟子讀后感2000字,孟子是我國古代的儒學經(jīng)典,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孟子讀后感,歡迎閱讀!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guān)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guān)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
關(guān),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薄ⅰ懊駷橘F,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應(yīng)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lǐng)域的統(tǒng)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tǒng)治者真正去實現(xiàn)“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guān)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xiàn)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chǔ),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
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
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干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tǒng)治,殺人如麻,哪里還有仁政的意思。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里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p>
并下令將孟子從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wèi)特務(wù)機構(gòu)等基本上空前絕后了。)其后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韃子皇帝是異族入主,對漢人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制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zhì)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guān)。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軻的文字,已經(jīng)是論點論據(jù)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jīng)》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睹献印纷钗业牡胤骄褪窍葟囊话闶挛镎f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泵献诱f:“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tǒng)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p>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睕]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弊g: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xiàn)。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弊g: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yǎng)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yǎng)活。
孟子讀后感篇二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大家讀過多少?來看下面小編整理的孟子 讀后感1000: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后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lǐng)門徒游說各國.
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
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guān)心和愛護的心態(tài),即“仁愛之心”.
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
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jié)的規(guī)矩,即“禮儀之規(guī)”.
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
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處身于戰(zhàn)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tǒng)一天下.
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quán)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tǒng)治者所接受.
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
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 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布于天下,以此來影響并匡正世風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
關(guān)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fā)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
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jù)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
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
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
在生活和事業(yè)的征途上,我們經(jīng)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fā)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
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fā)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
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yè)的“大?!?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tài),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
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
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
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在這個社會里,有些人做著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軻的文字,已經(jīng)是論點論據(jù)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jīng)》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
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說:“不會.
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tǒng)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shè)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
又如“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物皆然,心為甚.
譯: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
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
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
這個思想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xiàn).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yǎng)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yǎng)活.
這句知看似現(xiàn)在的社會分工關(guān)系.
想想看,遠在古代的人就能有這種思想,能讓人不敬佩嗎?
孟子讀后感篇三
看完《論語》、《莊子》和《孟子》后,就想看一看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時的其他“子”,因為《孟子》倡導人之初性本善,后來因為環(huán)境等影響,有的人變惡了,人的性善就像水從高處往低處流一樣;而《荀子》則認為人之初性本惡,需要教師的教導,以禮儀約束,使之向善,所以,就在網(wǎng)上買了《荀子》,以便跟《孟子》對比著學習。網(wǎng)上根據(jù)我的閱讀習慣向我推薦了《墨子》和《韓非子》,我也一并買下。讀了《荀子》和《墨子》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觀點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原來從內(nèi)心我是更認同《荀子》的.,但荀子的文章太長、滔滔不絕,可能是認為性本惡的原因,自己也充滿了涙氣,將墨子和孟子批得一無是處,其過分強調(diào)“禮”的重要與我的認識也有偏差,我更趨同孟子的“仁”更重要。反而不看好的《墨子》,讀了之后發(fā)現(xiàn)其文風簡捷,說理深刻,其崇尚節(jié)儉也不像荀子批評的那么過分,節(jié)葬等主要思想與我的觀點也相同,其注重工科科技的實踐也是我喜愛的,所以,變成了《墨子》的支持和擁護者,難怪《呂氏春秋》中記載,當時儒家的弟子和墨家的弟子幾乎一樣多,盛極一時,也是曾經(jīng)輝煌過的,可惜后來工科不被重視,黑暗了20xx多年,現(xiàn)在又重新迎來光明了。
孟子讀后感篇四
《孟子》一書中《梁惠王(下)》篇里有孟子與梁惠王等君王非常精彩的對話,通篇論述孟子的“仁義”、“王道”思想,運用大量的典故比喻來勸誡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要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用道德的力量使天下統(tǒng)一,倡導“仁者無敵”。孟子由“五十步笑百步”,“挾太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為長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為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等一系列的類比,使君王由衷地感嘆:“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進而認可孟子“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以這樣的做法去滿足所想達到的目的,好比爬到樹上去捉魚,簡直是牛頭不對馬嘴,方法與目標大相徑庭,相差甚遠,越是努力,離目標越是背道而馳。孟子通過一系列的論述與類比,說明一個道理,君王也想治理好國家,也有美好的愿景與目標設(shè)計,但方法手段都太過功利,沒有抓住“仁”的根本。以“威“而非以“德”,以“利”而非以“義”為目的,造成了自己的努力與目標訴求反而相反的尷尬局面,且孟子又進一步指出:“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备嬲]君王爬到樹上去捉魚,雖不得魚,卻無禍害,但君王以這樣的做法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處心積慮,勞民傷財,不但達不到目標,反而會引禍上身,提醒統(tǒng)治者要以正確的手段來達到正確的目的。
另外,孟子一向認為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但在此他又特別提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也即沒有恒產(chǎn)而有恒心的,只有士大夫才能做到,這類人是社會的精英,他們有道德,有信仰,有追求,如果君王改革政治,施行仁政,就會使士大夫都來歸附,進而百姓們都來歸附。那樣王國就會興旺發(fā)達,民眾就會安居樂業(yè),君王也才能真正贏得尊重。
我們現(xiàn)在發(fā)展經(jīng)濟也好,改善民生也罷,政策與措施都要接地氣,可操作。特別是基層干部身處一線,更要實事求是,不可為單純的完成任務(wù)而不講工作方法。“不忘初心”不僅僅是指我們的來時去路,同樣也指我們踐行初心的方式方法??傊?,不能脫離群眾,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其行為也只能是緣木求魚,距初心越來越遠。
孟子讀后感篇五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
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guān)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
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
這本書主要寫了戰(zhàn)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yīng)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chǎn)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jīng)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fā)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
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qū)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說“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當代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三十歲后,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譽為亞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將孔子的思想發(fā)揚光大,構(gòu)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體系,提出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創(chuàng)見。
孟子主張“仁政、兼愛、非攻,和平,反對戰(zhàn)爭,人性向善”。
個人感覺《孟子》比《論語》更為豐厚可讀,是儒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也是現(xiàn)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yǎng)。
今天,我坐下來靜靜的攤開這本書,再次讓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這幾篇文章我反復誦讀,頗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認為: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
為政者應(yīng)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暴政。
仁義的準則應(yīng)該是為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
仁義的思想應(yīng)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
“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在經(jīng)濟上能使大家安居樂業(yè),社會自然就安定,政權(quán)自然就鞏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
在關(guān)心民眾疾苦,要為解除民眾的疾苦而盡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
在這篇《梁惠王上下》中,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和發(fā)展,需要做到優(yōu)則與民同憂,樂則與民同樂。
在《公孫丑上下》中,孟子倡導仁義,主張施行仁政。
他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強調(diào)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氣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節(jié)操;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在我認為,孟子是懷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負的。
在《離婁上下》中,講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
在我看來,修、齊、治、平,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施行仁義之道。
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
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為己任的。
在《萬章上下》中,通過對歷史的闡述,宣揚“君權(quán)神授”的思想,在《孟子·盡心上下》中“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
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
在生活和事業(yè)的征途上,我們經(jīng)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fā)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
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fā)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
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yè)的“大?!保饤墶熬字堋钡男膽B(tài),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感觸最深的是《告子上下》這篇,在闡述行善論的學說。
第一,人性本是善。
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有無不下。
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屬性。
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們都有一種內(nèi)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識。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正因為人們存在著內(nèi)在的鮮艷的道德意識,所以人性是善的。
第三,人們的行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環(huán)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邊不善。
第四,對于這種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須著意的加以培養(yǎng)。
培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在于專心致志的存心養(yǎng)性。
作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為人處世,思想道德。
其思想精華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窺豹摘錄下自己淺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厲害之處在于不管是闡述怎樣施行仁政治國平天下,還是做人處事,他都能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總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每次誦讀都會使人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它可以平和我們煩躁的內(nèi)心,可以讓我以圣人的精神為指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的更好!
孟子讀后感篇六
孟子見了梁惠王時的說詞。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薄拔┝x所在”,這就是孟子義利之辯的最后結(jié)果。由此可見,董仲舒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程頤所謂:“人皆知趨利而避害,圣人則更不論利害,惟看義當為不當為”,皆與孟子的“惟義所在”觀點合若符契,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顯然,在孟子看來,仁義乃人之為人的本性,“居仁由義”的目的非為別的.,只為實現(xiàn)其人之為人的本性。
不過,朱熹《孟子集注》說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過不唯利是圖而已。孟子之所以說的那么堅決,是因為當時的人唯利是圖不知世上有“仁義”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賢之心也。
對于我們今天來說,可用圣人孔子的“見利思義”來調(diào)節(jié)。
孟子讀后感篇七
為響應(yīng)學校傳承經(jīng)典、朗讀經(jīng)典的號召,我和孩子們一起讀起了《孟子》。在這之前只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知道母子很會教育孩子,對孟子卻知道的甚少。后來通過誦讀《孟子》,才發(fā)現(xiàn)孟子的高明之處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名軻,戰(zhàn)國時鄒國人。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是僅次于圣人孔子的“亞圣”。孟子傳承了孔子的衣缽,他是發(fā)展儒家思想的重要人物。孟子44歲的時候懷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游歷宋、滕、魏、齊、梁諸國。在齊國的稷下學宮任教期間,被尊為卿,得享相當于上大夫的俸祿,作為著名大師,孟子有時“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往來于諸侯之間,其車乘之多,隨從之眾,已大大超過當年孔子周游列國時的規(guī)模。雖然孟子得到各國君主禮遇,但其主張終不為當權(quán)者所用,始終未被重用。孟子將不能施展抱負的原因歸于天命。他嘅嘆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下》)(譯文:每五百年必定有圣明的君主興起,這之間必定有稱名于世的賢人出現(xiàn)。從周期以來,已經(jīng)有七百多年了。按年頭來說已經(jīng)超過了;按當前形勢來說,也該有圣賢出現(xiàn)了。老天大概還不想使天下太平。)在經(jīng)過多年徒勞的周游之后,孟子62歲結(jié)束周游生活。孟子于是退而著述,與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一同撰述了《孟子》一書?!妒酚洝分姓f”偶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古代士人必須學習的“四書”之一,是儒家學派非常重要的文獻經(jīng)典,《孟子》共有34685個字。
孟子能夠順利地把自己要表達的觀點很充分地表達出來,很準確,不枯燥,甚至充滿了幽默。為了增強說服力,他善于使用排比句,如:“為肥甘不足與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彩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與前與?”又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狗彘之畜,無失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文中這樣的排比句還有很多,讀起來洋洋灑灑,有酣暢淋漓的之感。這種讀書的快感只有親自讀了才能體會的到,就像甘美的食物只有親口嘗一嘗才知道,就像美麗的風景只有自己親自去看一看才能感受的到一樣。
孟子還善于使用類比,如“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孟子話語很有文采,顯示了他淵博的學問,敏捷的思維。孟子的話語中充滿了正義感,顯示了他一顆愛民如子的心,實在是讓我佩服不已。如果我們當老師講課也能這么有思想、有文采,那課堂該有多么生動有趣啊!
孔子講仁,指的是人的道德良知,而孟子把仁拓展到了實際的政治中,主張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王道”。孟子“仁政”的立足點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民有饑色,野有餓殍”的戰(zhàn)亂時代,孟子重視普通百姓的生存權(quán)利,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nóng)時”、“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張。他認為先使人民有產(chǎn)業(yè),然后再以“禮儀”來教導人民。要實現(xiàn)仁政,重要的是統(tǒng)治者能夠以仁治國。以仁愛之心施政,才是仁政,這樣才能使民眾歸附,也就擁有了天下。才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的理想社會。
孟子的主張在今天的中國都已經(jīng)成為了現(xiàn)實。國家領(lǐng)導人采取多種政策給老百姓謀福祉。如工人有退休工資;給殘疾、重病、貧困的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農(nóng)村60歲以上的老人按月給補助;現(xiàn)在農(nóng)民種糧食作物不僅不收稅還給一些補貼;無子女的老人住進敬老院衣食無憂;幼兒園的孩子們在老師的關(guān)愛下健康快樂地成長;針對貧窮、低保家庭、孤兒學校給提供一定數(shù)額的營養(yǎng)午餐費用.......
孟子主張人對自身良知的發(fā)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薄爸链笾羷偂薄叭c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很形象的表現(xiàn)出了內(nèi)心充實,道德完滿的精神狀態(tài)。也只有不斷地完善,才能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揠苗助長》諷刺違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的人?!段迨叫Π俨健芬员扔鳜F(xiàn)在的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過失,卻沒有反思到自己也有同樣的不足或過失,只是程度要比別人輕一些罷了。《墦間乞食》諷刺那個時代不擇手段去奔走于諸侯之門,求升官發(fā)財?shù)娜?,他們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里卻行徑卑劣,干著見不得人的勾當?!度岭u者》諷刺那些不愿及時地改正錯誤,而挖空心思地為自己的錯誤辯護的人。《校人烹魚》寓意:用花言巧語編造的謊言,常常使那些不了解實際情況的人上當。但如果能夠認真地做實際調(diào)查,那么騙人的伎倆就無法施展了!《學奕》告誡我們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要專心。《楚人學齊語》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周圍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學習語言是這樣,培養(yǎng)品德也是這樣。家長要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青少年自己也要注意從周圍的環(huán)境中吸取好的精神養(yǎng)料,抵制消極的影響。
出自《孟子》的成語很多,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盡信書不如無書、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以為是、茅塞頓開、當務(wù)之急、與民同樂、心悅誠服、與人為善、好為人師、好勇斗狠、潔身自好、亂臣賊子、救民水火、簞食壺酒、金聲玉振、杯水車薪、始作俑者、獨善其身、天下無敵、為富不仁、出類拔萃、事半功倍、揠苗助長、此一時彼一時、五十步笑百步、緣木求魚、明察秋毫、出爾反爾、赤子之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當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我們常用孟子的這段話來激勵自己:“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泵恳淮巫x這鏗鏘有力的警句都讓我頭腦清醒,使我渾身充滿力量。感謝古圣先賢的智慧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總之,通過誦讀《孟子》我收獲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經(jīng)典不厭不回讀,每讀一遍就會增加一分對《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讀《孟子》,以孟子為榜樣為國家為人類做出一些貢獻。
孟子讀后感篇八
王立群讀《孟子》,沒有介紹《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離主題,得出“強勢人格”的結(jié)論,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著,列舉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時代的坎坷,表面上,王先生通過舉例,說明“強勢人格”的結(jié)論,給我的初步感覺,王先生是脫離了主題,偏離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來晚上作夢的時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實,我看王先生演講讀《孟子》的時候,用了“曲筆”的手法。之所以這樣說,我有我的理由:
其實,王先生想通過年少時代的坎坷,對比國家當時的不仁政。當時,讓一個初中學生在深夜干一種拉車的重體力勞動,是曲折的表現(xiàn)當時國家的“不仁”。也給我們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國學開始興旺了,但這樣的潮流,才剛剛開始,從于丹開講國學,到現(xiàn)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講諸子百家,很是熱鬧,但是真正敢于講《孟子》的仁政,時機還不十分成熟。換言之,還不適合在如今-年夏天講仁政這個題目。起碼講仁政這個題目,不能夠用直筆。但是講孟子,你又不得不說仁政,怎么辦呢?講仁政的話,你舉例說明,難免舉例用到當代的例子,誰有勇氣直接批判當代呢?恐怕是沒有的,如果孟子那種咄咄逼人的口氣批判時弊,恐怕可能招徠不必要的麻煩。正是來自這樣的擔心,講仁政的時機沒有成熟。
王立群學習了《史記》,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還有“曲筆”的做法。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筆”,十分隱蔽十分巧妙的說明了非仁政帶來的后果,反方面說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張,一般讀者,是可以對付過去的,深層的說,也對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難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講壇》開始講《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無論曲筆直筆,都應(yīng)該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