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一
看了《傳習錄》,看了《論語》,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錢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動。他們的人格光輝仿佛在無盡的黑夜里給我的生命點亮了一盞燈,讓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膚淺和頑劣真是羞愧難當,枉為人也。
人生天地間,真正該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據(jù)我對儒家學說的理解,簡單地說來就是要做一個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這個不僅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橫流、道德頹喪的年代和國度,真是太難太難了。用牟先生的話說,這真是中國人最墮落的時代。然而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光明。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陽明先生就曾慨嘆:“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昌;孔孟既沒,圣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是啊,試問現(xiàn)在哪個學校,哪所大學在教圣人之學呢?這些個學校教的僅僅是用來考試升學、升官發(fā)財、入市謀生的知識和技能。如果說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確實被灌輸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學的引導,僅僅把所謂馬列毛鄧之流的霸術作為施教的材料,最終只能是誤人子弟,而且讓人們更加厭煩道德說教。
可是儒家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應該考慮外在的事功。對于用人者,王陽明說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睂τ诒挥玫娜?,他說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茍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彪m說,我們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說,然而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際遇,立言有條件,只有立德,不為際遇條件之所限?!币虼耍徽撌菄翌I導還是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就是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因此,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該以外在的身份、權力、力量、知識、才學為標準。而應該以他的德性為評價標準。
圣人之學,其實就是教導我們怎么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只從外在的物質事功上尋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怕的是,如果不是還有港臺海外的儒者繼續(xù)存養(yǎng)傳播圣人之學,那么茫茫中華大地上的人們豈不一生無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覺得就是“紙上說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敝铝贾恼嬲馑?,我覺得就是把我們的良心發(fā)揮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學上解釋得多么復雜多么深刻多么適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種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學,也必須以活人來教,來身教。如果沒有王陽明這種圣人境界的導師以親身實踐、驗證這門學問,讀再多的書,經(jīng)過再好的大學訓練,也不一定能體會到這門學問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學根本不適合在傳授知識技能的所謂學院里來教,它不是學術,不需要那些毫無實踐的人在理論上爭論不休,它是一門活的工夫,必須用實際的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親來表現(xiàn)、驗證。王陽明根本就不注重作為學問的訓詁、記誦、詞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國強兵、建功逐利的霸業(yè),在他看來注重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學呢?因為他們舍本逐末,還放不下功名利祿這些虛的東西。
“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業(yè);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弊鳛橐粋€立志做學問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這些,才能趨近真理。在王陽明這里,做學問和做人是統(tǒng)一的,如果做人一談糊涂,那么他的學問也是偽學問。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二
這是在1517年,陽明先生奉命到贛州剿匪,來到贛州后,他并沒有馬上用兵,而是對當?shù)胤嗣癫环帧傩蘸屯练舜ㄒ粴?、通風報信、包庇隱藏等實際情況進行了充分的調查了解后,出臺的一項具體詳細、操作性很強的管理辦法。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十家牌法的內(nèi)容和意義。內(nèi)容具體是指:每十家為一牌,每戶門前置一小牌,查實造冊報官備用。規(guī)定每戶每人執(zhí)牌挨戶查巡情況,隨時報官。如有隱藏不報的,十家連坐。通俗的理解,就是每十戶人家為一個管理單位,每戶門上放置一塊小牌子,牌子上如實填寫家人的信息(如家庭人口、家人職業(yè)、身體情況、戶籍田糧等),還要照著這個樣子再造一份冊子上交,以備檢查。每天由各家輪流值班,值班的那家戶主對照各家門口的牌子,然后對住戶人口進行比對檢查,比如某家今夜多了某人,是何姓名,從何處來,來干何事等等。巡視結束后,連同自家的情況,通告各家。如有可疑處,應立即告知官府,如果有意隱瞞情況,事發(fā)之后,十家一同治罪。
陽明先生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一人犯錯,株連其他人,而是要讓大家把心連起來,團結一致抵抗外賊。先生的辦法是為了拔除巢賊之根,當?shù)匕傩諡榱吮Wo自己不受土匪的傷害,不得不與土匪勾結,十家牌法的施行切斷了巢賊的通訊信息,斷了巢賊的根。從十家牌法的制定上可以看出陽明先生的軍事才能和超人的智慧,這也和他的心學理論息息相關。他認為人人有良知,如果一個人因為自己隱藏了他人而連累了其他九家?guī)资柸?,心里的良知就會非常愧疚,所以不會收留,甚至還會送到官府手中。這其實就是讓我們的心明,心明則眼亮,自己心明的時候才能看清是非善惡。
我們無論做什么事也應該從細處著手,從十家牌法來看,全是細節(jié),全部落在實處,一縣之事,如視諸掌。在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數(shù)據(jù)的那個年代,要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從開篇我們也可以看出,執(zhí)行起來還是難的,但王陽明先生再次申告,就是要大家再次落實,審查清楚,讓所有情況無所遁形,這就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大的布局還要在細處下功夫。
十家牌法即使在今天,依然是十分受用的,例如分組學習法,幾人一組,能心連心,相互牽制和影響,最終提高學習效率。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除熟練掌握工作技能之外,還應該“講信修睦”,遇事應相互勸解和調和,相互支持、相互砥礪、團結一致。讓我們心中的良知迸發(fā),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社會會更加和諧。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有不妥之處希望大家給予指正,謝謝大家的聆聽!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三
學習圣賢之術,學習致良知,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聞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歡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奪志之說也。夫謂之奪志,則已有志可奪;倘若未有可奪之志,卻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圖之。大致意思是說古人會說:「不怕妨礙了自己的功業(yè),只怕被奪去了自己志向」。所謂「奪志」,是已經(jīng)有志向才會被奪取,倘若還沒可以或值得被奪取的志向,那么就應該早點去深思、反省為何會沒有立志。
生活日復一日,平淡如水,夢想的影子是否已銷聲匿跡,看到身邊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邁步時,內(nèi)心也會泛起漣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撐,無論做什么都是動力十足,因為有目標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會風雨兼程。
我們工作更是如此,各項業(yè)務指標是工作壓力更是動力,目標一旦形成,就應毫不動搖,全力以赴達成。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四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終于完整的讀完度陰山先生的《知行合一王陽明》,更加發(fā)覺自己的無知和淺??!也對王陽明心學有了更深的感悟,對知行合一有了更正確的理解。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個人內(nèi)心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找到并遵循內(nèi)心的良知,復雜的外部世界就將變得格外清晰,致勝決斷,了然于心。
“行”不單單指行動,而更指要聽從良知的指引,祛除私欲,不斷用心地在“事上練”!專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獲得幸福,成為心靈的圣人。
王陽明先生還說,“一念發(fā)動處即是行”,所以,良知中本就包含行,這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xiàn)。比如當我們渴了,我們就會去喝水,當我們餓了,我們就會去吃飯等等。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在受到心的指導,光明自己的良知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這本書,自己內(nèi)心真的收到了極大的觸動。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如果王陽明在世的話,他一定會對我說: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欲就會被控制,而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
光明良知的學業(yè)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聽從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往往便是良知發(fā)出的聲音,它會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學:不可固執(zhí)自己的成見,不要過度考慮外界的各種評價,要敢于尊崇內(nèi)心良知的指引,要敢于改變自己,敢于提出質疑,敢于付諸行動。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個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難不怕,怕的是苦難到來時將自己打倒,未爬起來就先認輸。
這本書通過講述王陽明先生的輝煌傳奇,為我們剖析了知行合一的無邊威力,讓心震撼,讓心清明,值得反復研讀。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五
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而我獨獨偏愛王陽明!
也忘了是什么時候開始知道王陽明,只記得王陽明在我的想象中,是個圣人般的存在!漸漸地開始癡迷于他!過去了解王陽明,多是通過百度直接搜索,對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很是著迷,不過那時候僅僅只是知皮毛而已!
度陰山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一經(jīng)面世,做為后知后覺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買了下來!想從書中為自己啟發(fā)奮斗之路!
王陽明的整個人生其實跟正常人都一樣,有高潮,也有低谷,甚至他的低谷差點要了他的命!但是他卻迎風破浪,最終苦盡甘來,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學說:心學,并且影響力達到海外!
從書中,我看到王陽明從小高遠的志向:成為圣人!并且一生都為之奮斗,從小熟讀道儒佛三家經(jīng)典,儲備了足夠的知識功底;積極出世,拿下科舉,進入朝堂,為自己創(chuàng)造平臺,以一顆善念兼濟天下;為官一方,都能盡職盡責,造福百姓。即使深陷牢獄,發(fā)配荒蠻,都沒有徹底磨滅他心中的志向,敢于把磨難當成磨刀石,在磨難中成就自己!
“心學”,這顆中國思想史上最炫彩奪目的明星,橫空出世!
成功不是偶然的,自己若想成功,自身的成長很重要!平時的學習積累,夯實了自己的基礎,在機會來臨的時候,才能夠迸發(fā)出火花,不然即使再多的機遇,都是枉然!
志存高遠,加強學習,積累自己,抓住平臺,一步步堅實地前進,熱愛自己的工作,盡職盡責,成功終有可能!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六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儒家修煉“內(nèi)圣外王”之境界的心法。
“八目”是達到“三綱”之條目工夫,是人生進修之階梯。
“格物”乃階梯之基也。
然何為“格物”?又“致”何“知”?自古以來各自有說。
劉宗周(明末理學家)曰:“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p>
如鄭玄(東漢經(jīng)學家,著《三禮注》)曰:“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p>
子思(孔子之孫,著《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朱熹(南宋理學家,著《大學章句》)曰:“格物者,格,盡也,須是窮盡事物之理。若是窮得三兩分,便未是格物。須是窮盡得到十分,方是格物?!?/p>
以上說法雖各一,然基本認為“格物”者,乃格心外之物事,從物事上窮理以“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
而王陽明不同,其曰:“天下之物本無可格子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庇衷唬骸爸轮裎镎?,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庇衷唬骸案裾?,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去惡之謂也?!庇衷唬骸盀樯迫菏歉裎铩!?/p>
王陽明認為,“格物”者,乃格心中之物,破心中之賊。以此方能“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
雖然都是為了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但王陽明認為,從格心外之物事以致知,乃舍本逐末。因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本具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惡之性,是謂良知。然生而為人,良知之“明月”易被情欲之“烏云”所蔽,以致良知無以致用。所以,格物當格心中之物,拭“烏云”之蔽,復“明月”之明。
是為“格物”,是為“致(良)知”。
以此踏上人生進修之階梯,以致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七
《知行合一:王陽明傳》一書作者用知行合一的方法來敘述王陽明的一生,究其要義并非一時就能明了,我結合《四句話讀懂陽明心學》仔細研讀后有所感想:
一是關于王陽明“四句教”,我不禁想起之前旅行時展開的思辨:理工科學和人文社會學究竟哪個更重要?本人一直崇尚理性唯物。如今看來,理工科學本質為工具也,人和社會才是根本?!吨泻弦唬和蹶柮鱾鳌分刑峒暗募确俏ㄎ?、又非唯心的世界萬物為一體的理論深得我心。這本書理論構架邏輯清晰、內(nèi)容簡明。書中提到,在世界觀和價值觀影響下的人生觀,可以用練心的方法去提升自我修為。這讓我大有收獲。
二是縱觀王陽明之后心學信徒,明代的王艮、顏鈞、何心隱、李贄等人,有的.劍走偏鋒追逐個人自由,有的敬業(yè)實干將理論落到實處;清代的曾國藩、林則徐、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心懷天下,身先士卒;近代的孫中山、宋教仁等人,為了正義,愿為釜薪,舍生忘死。其心學信徒,無名小卒不知多少,有名大家名列其上。作為后世人來看,撇開紛繁冗雜的學術分異,其理論終究還是個思辨的正能量: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開放平等的看待每個人、每顆心,自省“良知”,向善向上。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精華。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八
梁啟超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圣人,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其中曾國藩被稱作半個圣人??鬃幼圆槐卣f,王陽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讓后世的曾國藩、孫中山等都視為精神導師。在好奇心和對“知行合一”這一神秘內(nèi)涵的驅動下,決定讀讀這本經(jīng)典——《知行合一王陽明》。
王陽明天資聰慧,四歲前就熟讀詩書,立志做圣賢??擅径噔?,理想被殘酷的現(xiàn)實頻頻打臉,經(jīng)歷了牢獄之災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龍場驛站,竟然淡然了許多,開始潛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終身理想,不斷的追問人生的價值,這是人生的驅動力。
老王這前半生雖然很想做圣賢,可是不知道從何做起。兜兜轉轉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軍事、修仙等等。對于當下推崇的程朱理學,所謂的格物致知,始終無法說服自己。只能自己鉆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謂“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圣賢之道,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圣賢就是要通過自我努力實現(xiàn)最真實的自我。
我們每個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賢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誰都沒有權力支配誰。只有一個人有權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九
坦白說,這本書看了不下三遍,只記住了書中的故事,對于王陽明的哲學,是完全沒有看懂的。尤其是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越看越是迷糊,只知道,知行合一并不是我們常常說的感知、言語要與行動一致,其中的“知”指的是“良知”,那究竟什么是“良知”,百思不得其解,仿若眼前迷糊,不見真容,甚至有點玄乎。為了弄清,又看了遍《明朝那些事兒》中關于王陽明事跡的片段,也聽了樊登讀書上《王陽明哲學(蔡仁厚)》《王陽明大傳(岡田武彥)》的解說版,解說也是偏故事性,同時也搜索了網(wǎng)絡上的一些相關資料,遺憾,還是沒有弄明白,感覺像是佛學禪學,但因為不懂佛學禪學,無法斷言,無法悟道。在糾結和摸索了近三個月后,由于還是悟不到“知行合一”的真諦,所以本書的讀后感不敢就此進行展開,便聊聊幾個讓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故事帶來的體會吧,待未來某時頓悟了,再來寫一寫“知行合一”。
關于做圣賢的想法――敢想遠方與自我意識。王陽明能夠討匪平亂,立言講學,確實是圣賢。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中評價曾國藩時同時提出了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圣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這里,我們不討論評價的內(nèi)容,可以看看王陽明是在什么時候說出了做圣賢的想法。王陽明在私塾讀書時,一日問老師“何謂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告知“讀書做大官”,而王陽明反駁老師,認為天下第一等事是讀書做圣賢。小小年紀便能夠掙脫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束縛,想他人不會想,想他人不敢想,想他人不能想。在生活中蠅營狗茍的我們,何時才能抬頭看星星,看月亮,看耀眼的太陽,想一想詩和遠方呢。我們可以想,在生活喘息的間隙,在行色匆匆的路口,在夜深人靜的燈下,只有我們自己才真正在意自己的想法,既如此,我們又有何不敢想。那些質疑你,否定你,嘲笑你,肯定你,贊美你,安慰你的聲音,便猶如每天的落日,讓它沉入大海吧。如王陽明落地之時,親友安慰,其不以落地為恥,而以落地動心為恥,我動不動心,遠比外界的事實和反饋來得更重要。我思故我在,停止了自己的想法,忽略掉自己的內(nèi)心,我便只剩下各類社會角色,而那個“我”就沒有了。
關于龍場悟道――遇挫堅韌與悅納現(xiàn)實。在被迫害,被貶至苦荒之地,瘴氣濕重,言語不通等艱苦條件下能夠得大道,總少不了堅韌的品質和對艱苦現(xiàn)實的悅納。這讓我也想到我的父親,前兩周,查出了疑似聲門癌,在做各項術前檢查時,他發(fā)出了感慨,大意是“我這一生怎么這樣,這么坎坎坷坷”。確實,兒時玩耍,從三樓之高陽臺跌落,幸得同村大叔路過伸手接?。簧贂r外出務工,被滾燙的開水燙傷大腿,高燒不退,幸得當?shù)乩夏棠滩菟幭嘀ば恼樟希磺嗄赀h洋潛水求生繩索被卡,拉回甲板時臉色已青紫,竟也奇跡般蘇醒;關島海域觸礁沉船,幸得當?shù)伛v軍所救,通過衛(wèi)星電話與外交官員匯報沉船細節(jié)及傷亡情況,安撫船員并協(xié)助組織船員回國;在甲板上被鋼索狠狠打中頭部,身體被甩出甲板,所幸沒有葬入大?!绱诉@般,竟是關關難過,關關過。上帝的眷顧,海員的堅毅,不困于過往,悅納后前行,才創(chuàng)造了這些奇跡。他的經(jīng)歷,于大多數(shù)人和我而言,太過跌宕起伏,而我這只小小的帆船,怎能遇到一些小風小浪就放棄遠航。平凡的我們可能難以悟得大道,但可以堅韌,可以努力悅納一切。
關于平匪平亂的套路――發(fā)揮特長與謀定后勝。王陽明擅于寫文章,擅于傳播自己的思想,這些都成為他平匪平亂謀略的來源與支撐。中外不少名將,擅長的戰(zhàn)術不同,但通過攻心來攻城,上勝。由此,我們反思,在工作生活中,我們是否更傾向于蠻干,確實,從生物本能來看,動手可比動腦容易得多,但我們努力的,不就是克服自己的生物本能嗎。工作,家庭,生活,社交,盡可能去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創(chuàng)造機會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可能工作我們很難把控,畢竟大部分的我們,在工作中還難以做到自己說了算的程度。但家庭,生活和社交,我們是可以的。比如我不擅長帶孩子玩,那就把帶玩這件事情交給更擅長的成員去做。我不是個天生的社交達人,那就不求自己朋友遍地,經(jīng)營好現(xiàn)有的朋友關系即可。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是一件投入產(chǎn)出比最高的,不在于事情取得的成效,而在于做這個事情時,我們的感受愉快,那便足夠啦。
讀這本書的收獲,暫未收獲心學的真諦,但從王陽明生平的幾個標示性事件中能夠有所啟發(fā),足矣。我想,這便是讀書的魅力吧。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十
《傳奇王陽明》內(nèi)容簡介:根據(jù)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同名講座整理而成。王陽明精通儒、佛、道學說,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發(fā)展“心學”,徹底改變了明代中葉以后中國思想發(fā)展的整體格局,是繼朱熹之后中國最重要、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還是一位軍事天才,當皇室內(nèi)部出現(xiàn)軍事叛亂之時,他力挽狂瀾,拯救了明王朝的歷史命運,《明史》評價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
他的思想被眾多后人傳習,張居正、黃宗羲、章太炎、梁啟超、孫中山、陶行知等名人都是他的追隨者;他的思想還傳播到海外,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先導,日本當代政商兩界還視其為精神偶像。然而,他的.一生卻充滿艱辛坎坷,滿地荊棘。黑暗的現(xiàn)實政治,成了他心體光明的煉獄,苦難的生活道路,成了他心靈世界不斷提升的階梯,這些最終成就了他成為“古今完人”“真三不朽”“明第一流人物”,實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最高人格理想。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十一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余姚人,漢族,明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兼軍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后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王守仁的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還記得一年前潘細民老師在語文課上意氣風發(fā)的給我們拓展王陽明心學,當時的我聽得似懂非懂,不知道“心學”為何物,甚至對“知行合一”的“知”與“行”也充滿了疑惑,不知道何為“知”?何為“行”?今讀完《知行合一王陽明》,方知當時潘老師的小心思——潘老師深知我們學生深知高考的重要性,只是正值青春的我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在面對誘惑與孤獨時會表現(xiàn)得不知所措,甚至做出背叛夢想的茍且之事。因為放棄遠比堅持要容易得多。潘老師向我們拓展起王陽明的心學,在那充滿迷茫的惜時如金的高“三”時光,可謂用心良苦。
比方說,你想減肥,又管不住嘴,邁不開腿;你心知該寫作業(yè)了,又放不下手中正在運著王者榮耀的手機,安慰玩最后一把,結果一把一把又一把;你知道要多讀書,卻開始了漫長的追劇之旅。而如何幫助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該做什么,要做什么的人們?nèi)プ鏊麄兿胱龅?,該做的,要做的,便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所在。
在這個美麗可愛充滿誘惑與挑戰(zhàn)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在“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中自我麻痹,但退一步講,“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還算得上不尷不蓋,至少它還帶有樂觀主義的色彩??僧斘覀兊纳鐣行郧?、抑郁、自殺、殺人等事情頻頻發(fā)生時,我們就不得不審視一下王陽明的心學的重要性了。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十二
當旅游成為富裕了的人們綜合性的文化體驗與文化消費的時候,在行、游、住、食、娛、購的旅游業(yè)的`六大要素中,文化的吸納、創(chuàng)造與加工生產(chǎn)便為旅游產(chǎn)品注入了靈魂.發(fā)掘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最具差別優(yōu)勢的元素和資源,打造獨特的品牌與品質,不僅是一種時尚,而且也是必須.
作者:熊宗仁作者單位:刊名:當代貴州英文刊名:guizhoutoday年,卷(期):“”(9)分類號:關鍵詞:
明朝一哥王陽明讀后感篇十三
《傳習錄》開篇是徐愛的序言,從這里就能看出徐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覺得王陽明和陽明心學的偉大。我用偉大這個詞,因為我覺得王陽明和陽明心學都能配得上。徐愛把自己從開始的質疑到后來的堅信,再到把世人對陽明心學的誤解,說成是“本末倒置”。這些都能看出,徐愛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是逐漸打破迷惑的。他把自己對陽明心學的理解比喻成“未能窺其藩籬”,一是自謙,二是說陽明心學確實高深。又說了當世的一些人斷章取義和舍本逐末,所以才把平日私底下記錄的和先生的談話內(nèi)容拿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相互參證。
后世很多人把徐愛比喻成顏回,可見徐愛在王陽明弟子當中的重要性。連徐愛自己都說對于陽明心學只曉得一點點,雖有謙虛成分,但我認為說的是真實情況。他把王陽明對《大學》的理解,用“驚駭”兩字來表明。說明朱本大學已經(jīng)在當時的人們心中扎根落地了。對于新接觸的人來講,王陽明對《大學》的理解更像一種叛逆直流。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可能會驚訝,驚訝的途中很多人就避開了。認為這是歪理邪說。只有一些對真理認真的人才會去思考,王陽明為什么會這么說。這讓我想起了《中庸》里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首先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去接受新鮮的事物和未知的學術;然后再提出疑問,為什么會這么說?自己謹慎地去思考,從當中去分辨學說的正確與否,如果不相信就馬上停止,如果相信就堅定奉行。
徐愛用簡短的幾句話介紹了王陽明的生平,并說王陽明在龍場中“處困養(yǎng)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處困養(yǎng)靜”是修行,是心態(tài)。在這種心態(tài)下,惟精惟一的功夫已經(jīng)可以達到圣人的境界,他的這種“大中”實際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陽明心學的“致良知”。
徐愛還說了兩點,第一點是有一些人驕傲自大,總覺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對的,對別人的學說嗤之以鼻,以點帶面或聽風就是雨,有句話叫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這些人可不覺得他們沒有調查,反而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jīng)非常了解了。這就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二點是用牝牡驪黃的典故指出當世一些學者的本末倒置。我認為徐愛說的本末倒置是指當時的人過于關注了學問,而沒有關注學問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過于關注書本知識,而沒有關注背后的真理。
可能是這些原因,徐愛才把和先生的日常對話拿出來,應該有正本清源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