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勞動的開端教案篇一
事實上作文教學真的是一種痛!是一種天生的痛!越是害怕就越處理不好,越是處理不好,就越是害怕,如此惡性循環(huán),不僅我們的作文教學能力不前,學生的作文水平也沒法提高。雖然語文的教學任務很重,可我絕不會以此為借口,松懈作文的教學輔導。為了解決一這難題,我?guī)缀跏墙g盡腦汁了!這次的習作教學,應該說是我較精心設計了。
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從事過哪些勞動,因為提前布置了,所以大部分學生都會說,重點部分是要引導學生把過程說具體。試著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覺到的一點點地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即使說不太好也沒有關系,我們可以師生互學互改,生生互學互改。讓他們一點點改變,一點點進步!
“萬事開頭難”,學生習作更是如此。因此我搜集了幾篇相關優(yōu)秀作文開頭,做成幻燈片,引導學生借鑒,沒想到許多學生經修改后的開頭更“優(yōu)秀”。就連平時“不會”寫作文的同學,也寫出了像樣的開頭。
在指導學生寫勞動過程時,我先以下幾個例句,引導學生明白怎樣才能把事情寫具體。
①我做飯時,把米淘了一遍又一遍。
②今天是我第一次獨立做飯。我想一定要做好,所以把米淘得非常干凈。
③傍晚,我按照媽媽教我的辦法開始煮飯。我量了兩碗米,再舀兩瓢水倒進飯盆里,用手輕輕地搓。水渾了,我就把水倒掉,然后再舀些水倒進盆里,讓浮在水面上的糠皮、雜物順水流掉。我又把雜在米中的稻殼和沙粒揀了出來。就這樣淘了三次,水清了,米也就淘好了。
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就明白了怎樣把勞動過程寫具體。
在指導學生寫結尾時,先引導學生說說結尾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做這件事的感受;
(2)你從這件事情中悟出的道理;
(3)做到前后照應。
然后再出示我事先搜集到的幾段優(yōu)秀作文的結尾,指導學生給作文寫結尾。
只有讓學生動手修改習作,學生才會有深切的體會,真正的領悟。葉圣陶先生說,“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于是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空間,通過小組合作和集體改文實踐,學生在合作評改中互動交流,互相補充,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了學生對自己作文進行修改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進而使學生能創(chuàng)造性地獨立修改自己的作文。
當然,這次作文教學也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引導學生說的時間有點長,學生評的較少;其次,在評作文時,應重點以一兩篇優(yōu)秀作文為例,引導學生進行評講。另外,在評價中,我只注重“主題、選材、語言”等幾個方面籠統(tǒng)評價。寫得好的同學還看看,對于中差等的學生來講,毫不留情的評語,往往創(chuàng)傷了孩子的寫作熱情,他們看都不看。所以,通過學習目標,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我通過這一次的作文教學,深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從實際出發(f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在寫作中的閃光點,讓他們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成功,體驗快樂,收獲自信。
總之,小學生語文作文教學任重而道遠,我將不斷學習探索,讓同學們在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生活感受中悟情,在生活亮點中拓思,于動情處揮動妙筆
勞動的開端教案篇二
1、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興趣,引領學生快速進入文本。
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的心理成份,它是推動學生去探索知識并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向,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就會產生進一步的學習需要,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fā)興趣的方法有多種,其中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情況,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有話講且真實富有代表性,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學習。
在本課教學時,我在開頭請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的勞動情況,讓學生在發(fā)言中不知不覺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同時強調很多同學為什么對自己的勞動并沒有多大的印象,是因為勞動對你的印象不夠深刻,自然引入到作者為什么對第一次勞動印象那么深刻,到底與我們的勞動有何不同,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2、抓住課文主線,學習問題有始有終。
主線猶如大樹的主干,一條巨龍的筋脈,又猶如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中的“神”。課文一般都有一條甚至幾條主線,從頭貫穿到尾,教師的教學設計也往往圍繞這幾條主線而進行設計,在教學時也始終抓住課文的主線而展開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在本課教學中,“開端”是這篇課文的主線。我抓住這條主線,設置一個大問題:你是怎樣理解“開端”的?在學生進行一番討論交流后設疑:這“開端”是不是僅僅是勞動“開始”的意思呢?相信你在學完課文后對“開端”又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這樣通過一個大問題,使學生產生疑惑,又給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在具體學習討論作者第一次挑煤的艱辛時,又同樣設置一個大問題:課文是怎樣深刻地寫出作者挑煤的艱辛的?讓學生自由地有選擇性地學習課文,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
正因為有開頭的問題,而且在學生充分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后,所以在課堂結尾時又重新回到開頭:經過剛才的學習討論,你對“開端”又有了新的認識嗎?這樣從開頭進入又重新回到開頭,做到問題學習有始有終,但始終圍繞課文的主線,可謂形散而神不散。
3、重視句式教學,反復誦讀,便于運用。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也要考慮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除了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外,還需要有較好的形象思維能力,也就是要有豐富的想象力,這也是把作文寫的生動、形象的必要條件。在學習課文中,掌握必要的句式也是把作文寫生動的一大因素。
本文作者為了表達自己在第一次勞動過程中所受的苦難,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這些比喻句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也更好地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所以這么多的比喻句也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在教學時,我把這些比喻句作為重點,讓學生自行研讀,小組討論,使學生理解這些句子所表現(xiàn)的含義。同時加強朗讀,通過多種方法的朗讀,加深理解,掌握規(guī)律,便于學生在以后的習作中大膽運用。
4、需要注意的地方
雖我在教學課文的幾句比喻句時,讓學生進行大信息量的討論和朗讀,但還有學生對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存在概念不清現(xiàn)象,所以教學時教師的主導地位還是不能丟。如學生在學習“這山原來沒有路,那些人踩出來的小路滑極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來回晃蕩,像是打秋千?!边@一句時,很多學生簡單地認為把“煤筐”比作“打秋千”。
這里應引導學生從整個環(huán)境出發(fā),我讓學生上臺進行表演后,學生才有所思考,是把“挑在肩上來回晃蕩的煤筐”比作“打秋千”。這樣通過情境演示,讓學生更貼切地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比喻句深刻的含義。
另外在學習母子之間的對話時,學生一開始還沒有體會到這些對話和我們平時的對話之間的不同之處。教師要多次范讀和學生的多次多樣朗讀相結合,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設計了一個假設,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這跟學生生活實際也有關系),是否能在教師范讀后直接提問:作者的母親跟我們的母親說的話有什么不同?也許效果會好些。
所以在課文教學中,應努力聯(lián)系學生實際生活,激發(fā)學生興趣,避免大量煩瑣重復的問題。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字詞,掌握學法,領會中心,也應重視課文中字詞句的學習對習作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和作用,使學習過程既重學法,又重運用,使雙基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勞動的開端教案篇三
語文教學要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愛美的情趣。多年來,“文道結合”已成為發(fā)揮語文學科教育性的一條公認的正確途徑。在語文課中怎樣才能將“文”與“道”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既能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又能受到良好道德品質的熏陶呢?由于小學生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強,因而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光靠理論性說教是不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shù)是文藝性課文,其中近百篇是關于領袖、英雄模范、科學家等人物故事,這些故事中的藝術形象深受,兒童喜愛。課堂上,如果教師能把抽象的道德標準具體化,通過文中生動、具體、感人的事例來感染學生,啟發(fā)學生明理,引導學生以優(yōu)秀人物為榜樣,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將大有好處。因此我在《勞動的開端》一課中做了嘗試。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采用“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復述課文,了解吳運鐸少年時為了解除“饑餓的威脅”過早地走上艱難的生活道路的事實;同時,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把一切獻給黨》,讓學生了解吳運鐸的一生,使學生明白少年時代的艱苦勞動為吳運鐸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從而在學生的心靈中樹立起吳運鐸的高大形象,并以他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成從小熱愛勞動的好習慣。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得到了培養(yǎng)。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各有特點的學生。教師要熟知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學習特點,正確對待學生學習中的差異性,真正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允許不同水平的學生選擇不同的起點,鼓勵學生沿著階梯盡力向上“攀登”,使不同水平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因此在教學《勞動的開端》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根據(jù)學生認知的差異,我設計了階梯式練習。
1、基礎題:課文寫了作者幾次挑煤的事,其中詳寫了哪一次,這樣詳寫為了說明什么?
2、彈性題:根據(jù)生活實際比較作者與我們的少年生活有什么不同?
3、發(fā)展題:以《我也12歲》為題寫一篇讀后感。這樣的練習,考慮到了每個層面學生的實際情況,使每個學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科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激發(fā)學生深層次的興趣,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和探究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其這方面主體意識,讓學生通過內心的體驗,體會到“思”之樂,從而轉變學習觀念。
因此在教學《勞動的開端》一課時,我先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課件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觀察圖片,說說從圖片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通過觀察,體會到作者挑煤的艱難,然后再讀課文,把學生帶入作者描寫的情境中去,這樣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教育,讓學生經歷一次由感知文字到感受情感的心理變化過程,促使學生自己品出文章的“味”、悟出文章的“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