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通過記錄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借鑒他人的經驗,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學前教育是指在孩子還未進入正式學校學習之前,通過一系列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能力和素養(yǎng)。而學前教育專著是作者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和經驗的總結與分享,對于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教師和家長們來說,這些專著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在我最近的閱讀中,我讀了一本由著名學前教育學者撰寫的專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讀書心得體會。
首先,這本專著通過詳細闡述學前教育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成果,幫助我建立了對學前教育的全面認識。學前教育并非簡單的玩耍,它是一種系統(tǒng)的教育活動。通過專著中對于學前教育理論的闡述,我了解到學前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能力,包括智力、語言、社交和情感等方面。專著還提到了學前教育的特點和原則,如以幼兒為中心、注重個體差異等。這些基本理念讓我對學前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專著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了學前教育的實際運作。在教育工作中,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專著中的案例分析讓我更好地理解了學前教育理論的運用方式。通過詳細描述教師和幼兒的互動情況,以及在具體問題中的解決方案,專著幫助我思考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運用學前教育理論。一些成功的案例也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了學前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第三,專著中的研究成果和數據讓我有信心去堅持學前教育工作。學前教育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tǒng),有時候工作的艱辛讓人感到沮喪。然而,專著中的研究成果和數據給了我堅持下去的信心。通過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研究,專著證明了學前教育對孩子的積極影響,包括提高智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增強社交能力等。這些數據讓我相信,在學前教育工作中,每一個付出都是有價值的。
第四,專著中提到了學前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系,讓我更加重視家庭對于幼兒教育的作用。幼兒教育并非只有學校才能進行,家庭是最早開始教育孩子的地方。專著中的案例表明,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更加注重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共同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能力。
最后,專著中的教育理念和觀念給了我很多啟發(fā),使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專著提到了教育者應該成為引路人,而非知識的灌輸者。這讓我深思自己在教育幼兒時的做法,反思是否真正尊重幼兒的發(fā)展和需求。另外,專著還提倡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意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更加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能力,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機會。
總之,這本學前教育專著給了我很多啟發(fā)和思考。通過學習其中的理論知識、案例分析和研究成果,我對學前教育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認識。我相信,這些專著對于我今后的學前教育工作將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將使我成為一個更好的教育者。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教育專著是一種有關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要文獻形式,對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學生而言,閱讀教育專著是提高自身教育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讀教育專著需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批判思維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我讀取教育專著的過程中,我收獲頗多,下面將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讀書體會。
第二段:挖掘思辨能力。
閱讀教育專著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在讀書過程中,要學會質疑、辯證地思考,不能僅僅只是機械地接受。通過與作者的思想對話,可以促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內容,更好地吸收書中知識。在此過程中,我常常發(fā)現自己對于教育問題的一些觀點和認識有所改變,這是因為在與作者的思想碰撞中,我逐漸形成了獨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
第三段: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教育專著包含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理論知識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并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在閱讀教育專著時,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知識和經驗,提升自身的教育實踐水平。例如,在一本教育管理的專著中,作者介紹了一種科學的團隊合作模式,我在讀后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將其應用到了班級管理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們可以更好地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并為自己的教育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支持和指導。
第四段:深化自我認知。
教育專著在告訴我們如何理解他人,同時也讓我們對自身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在閱讀過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也看到了自己的優(yōu)點和潛力。例如,在一本教育心理學的專著中,作者分析了不同性格類型的影響因素,讓我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性格及其對教育工作的影響。我開始針對自己的性格特點進行調整和轉變,盡力做到更好的教育專業(yè)人士。通過深化自我認知,我們能夠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職業(yè)發(fā)展。
第五段:擴大教育視野。
教育專著是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和理論結晶,它們來源于不同的學者和研究者,代表了不同的觀點和思想。通過閱讀教育專著,我了解到了教育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論動態(tài),拓寬了自己的教育視野。與此同時,我也認識到教育領域的問題和挑戰(zhàn)是多樣復雜的,我們需要持續(xù)學習和探索,不斷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變能力。
總結:教育專著作為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載體,對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學生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在我讀取教育專著的過程中,我發(fā)現了自己的批判思維能力、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自我認知深化能力和教育視野擴展能力的提升。通過閱讀教育專著,我對教育的認識更加深刻,也為自己的教育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導。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勞動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勞動教育專著是指關于勞動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系統(tǒng)性著作。通過閱讀勞動教育專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實施方法。在本文中,將從五個方面探討關于勞動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體會。
首先,勞動教育專著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和目標。通過閱讀專著,我們可以了解到勞動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實踐、注重實用技能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能力。這對于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勞動教育專著對于教師的指導和實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專著中系統(tǒng)地介紹了勞動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實施方法,以及相應的評價體系。教師通過學習專著,可以更好地把握勞動教育的核心要點,提高教育實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而且,在實施勞動教育時,教師需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素養(yǎng),專著也為教師提供了相關的指導。
第三,勞動教育專著還為學生提供了重要的學習資源。專著中介紹了勞動教育的各種實例和案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勞動實踐的方法和技能。同時,專著還提出了一些實用的問題和習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動手實踐能力。通過學習勞動教育專著,學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勞動教育專著的閱讀不僅限于教育工作者,也適用于其他社會成員。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也關系到社會的全面發(fā)展。閱讀專著可以幫助廣大社會成員了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加深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可以通過專著中的案例和方法,加強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最后,勞動教育專著的閱讀還可以促進學術研究的深入發(fā)展。通過閱讀專著,學術界可以對勞動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深入研究和討論。這有助于為勞動教育提供更科學、系統(tǒng)和有效的理論指導,推動勞動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綜上所述,閱讀勞動教育專著對于我們理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實施方法是非常有益的。勞動教育專著不僅為教師的指導和實施提供了重要參考,也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同時,專著的閱讀也有助于社會成員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學術界的研究發(fā)展。通過深入閱讀專著,我們可以更好地推動勞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第一段:引言(150字)。
教育專著是教育工作者在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中的一種重要參考資料。閱讀教育專著不僅有助于拓寬教育視野,提高教育水平,還能為教師提供具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近期,我有幸閱讀了一本名為《素養(yǎng)教育與學科整合》的教育專著,通過本文,我將分享我對該專著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專著內容概述(200字)。
《素養(yǎng)教育與學科整合》主要探討了學科教育中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性和實施方法。作者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fā),對素養(yǎng)教育作出了全面的解讀,并詳細介紹了如何將素養(yǎng)教育與學科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綜合的教育。
第三段:對作者觀點的認同(300字)。
閱讀本書后,我對作者的觀點表示完全認同。素養(yǎng)教育是一種全人培養(yǎng)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道德、審美、思辨等多方面能力。而單純的學科教育則過于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無法全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結合學科教育和素養(yǎng)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
第四段:實踐應用和效果評估(300字)。
在教育實踐方面,作者提出了許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例如,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引入素養(yǎng)教育的元素,通過研討會、多媒體展示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我在教學中嘗試了這些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增強了,他們的學科知識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實施過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問題。例如,學科教育和素養(yǎng)教育的融合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此外,由于學科評估體系仍然傾向于量化評價,讓學生培養(yǎng)素養(yǎng)的過程有時會受到限制。針對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改革評估體系、增加素養(yǎng)教育在課程中的比重等方式來加以解決。
第五段:總結(250字)。
通過閱讀《素養(yǎng)教育與學科整合》這本專著,我深刻認識到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與學科教育的有機結合的必要性。我也充分體會到了實施素養(yǎng)教育的挑戰(zhàn)和困難。然而,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學科教育和素養(yǎng)教育的融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有效途徑。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努力實踐和探索素養(yǎng)教育和學科整合的方法和策略,是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創(chuàng)新的重要任務。
通過閱讀這本專著,我對教育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明確了自己未來的教育方向。我相信,只有不斷學習和思考,我們才能成為更好的教育者,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貢獻力量。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一輩子他的一生有著許多精辟的德育思想,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更為他的教育思想,服務于我們的教育工作事業(yè)。在陶行知看來,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家庭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教育漲落,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倍喟氚齻€基本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對于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幾點啟示:。
基礎教育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要學一面學”。他認為好的指導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同學負理論指導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正數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學生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員,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即可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清爽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若想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吧鐣唇逃?,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的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終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迫近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被譽為尚未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我們也更應該曉得我們所要教育出來學生不是只會背書只會知識的學生,而應該是會學習,會思考,會生活的學生。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質。
陶行知先生作為一名法學家大教育家,他的學術研究方法論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學方法是靈活的,根據“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學方法的反之亦然要根據“做”的內容特點及教的規(guī)律、學的規(guī)律來決定。
陶行知極其重視實踐,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號而改“知行”之名為“行知”。在教育方法論上,他特別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解決了長期糾纏于中國教育史的“勞心”和“勞力”的問題。他說:“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fā)明之母。事事在勞力勞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痹诖酥蟛⒂纱说贸鰧W習原理的論斷:運用知識,“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這件事做好,如何運用書本,如何運用別人的經驗,如何改造用得著的一切工具,而使這件事和別事相互影響?!绷笸菊f:“只有讓學生主動發(fā)展,人才會有多樣性,如果即使是機械被動地發(fā)展,那將來都是一個模子?!碧岢氖莻€性。陶行知把封建思想稱為“裹頭巾”,提出“創(chuàng)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繼續(xù)塑造?!碧栒偃藗儭疤幪幨莿?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痹诰唧w教學中,“要解放女孩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不能獲得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彼刭|教育所講的也是個性、創(chuàng)造,一切陳腐的、機械的、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是錯誤的、有害的,必須堅決抵制。
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修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職責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陶行知認為,學生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非常簡單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投資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則表示家長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特蘭縣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大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改變現狀的本身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fā)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風險問題。他想通過這一方法寄希望于的尋求來下一場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更為豐富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多樣化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環(huán)境問題。陶行知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過來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又說“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實效愈著?!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各科教學都必須必須以激發(fā)學生的吸引力為前提,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論,也是他的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說明。”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薄皬南壬鷮W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并沒有嚴格的區(qū)別?!瓡慕倘?,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的說明的。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因此,教學做是以做為中心的?!敖虒W做合一”,是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fā)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叫,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于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脫節(jié)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tǒng)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首腦并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和認真學習。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勞動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勞動教育的理論,我閱讀了一本《勞動教育專著》,該書從勞動教育的意義、方法、實施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通過閱讀和思考,我深刻領悟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也受到了一些啟發(fā)和啟示。
首先,本書詳細論述了勞動教育的意義。勞動教育不僅是學生鍛煉身體、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及對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僅靠理論知識的學習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因此,勞動教育通過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具備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能力。
其次,本書對勞動教育的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作者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勞動教育方法,如實踐活動、社會實踐、勞動技能訓練等。這些方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興趣進行靈活運用。通過這些方法,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增加經驗,更好地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第三,本書探討了勞動教育的實施問題。勞動教育需要在學校和家庭、學科和課程之間形成有機的結合。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實踐活動和勞動訓練機會,同時家庭也應該給予支持,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此外,勞動教育應該融入到各個學科中,通過跨學科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
第四,本書還就勞動教育的評價與激勵問題進行了研究。評價和激勵是推動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書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評價方法,如定期對學生勞動成果進行評估,以及通過競賽、獎勵等方式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教育。通過合理的評價和激勵,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勞動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最后,我通過閱讀本書,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嘗試性的運用,對勞動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認識到,勞動教育是一種有力的教育手段,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我將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注重實踐活動和勞動技能訓練的開展,通過跨學科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我也將注意評價和激勵的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學習動力,全面提升他們的素質。
總之,通過閱讀《勞動教育專著》,我對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和實施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勞動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師,我將積極運用勞動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品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字里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細流,我順溪而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在這教育的伊甸園里我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huán)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我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那位老師突發(fā)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fā)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yè)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本。他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歷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chuàng)造歷史。正當布羅迪猜測著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本送進一家私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保存著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里,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啟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我感到很榮幸,因為我拜讀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里屬于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教授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后的實踐和追求。因為我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如果你要問我的夢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駐蘋果樹下!
教書數年曾經黯然氣餒過,失意灰心過,作一名幼兒教師有什么意義?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辮、擦屁股,穿衣、擦鼻涕,還要教他們知識技能、品德習慣、鍛煉體能,既要接受家長苛刻的好壞評價,還有隨時接受幼兒園領導嚴格周密的檢查,而在外行人看來干得再優(yōu)秀也只不過是個高級保姆。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fā)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他發(fā)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chuàng)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guī)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fā)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實際上像。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yè)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yè)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愿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yè)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優(yōu)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寒假里我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淺,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chuàng)造的教育”、“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chuàng)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yè)具有許多現實意義。
陶行知先生的創(chuàng)造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解放、感官解放、時間解放、語言解放;
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
三是“學做合一”;
四是“實驗即創(chuàng)造”。
創(chuàng)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樣的熱情,是在于探究的興趣,創(chuàng)造來源于生活的活力、來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創(chuàng)造的教育”一文中寫到魯濱孫漂流到荒島上去,白天到海邊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沒水喝,他想出了用軟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燒成,可以裝水,這是由行動而發(fā)生思想,由思想產生了新價值。當今的學校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不很多,教師的教法不新,學生學法不新。因此,現在的教育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需要充分的營養(yǎng),適宜的土壤,良好的環(huán)境,還需要建立良好的習慣,需要因材施教。我們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樣寬容法拉第,讓法拉第在電學上取得輝煌的功績。
教育創(chuàng)新并非標新立異,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經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yǎng)了。因此,新時代的教學就是創(chuàng)新的教學,創(chuàng)新的學習。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的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并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創(chuàng)造教育”的真諦。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chuàng)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一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著許多精辟的教育思想,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于我們的教育事業(yè)。在陶行知看來,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主要包含三個基本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對于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幾點啟示:。
一、教育要來源于生活,更要回歸于生活。要與生活緊密結合。
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吧鐣唇逃保鸦\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我們也更應該明白我們所要教育出來的學生不是只會背書只會知識的學生,而應該是會學習,會思考,會生活的學生。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質。
二、教育方式多樣化,要有新穎性和創(chuàng)新性,多角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學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先生作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學方法論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學方法是靈活的,根據“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做”的內容特點及教的規(guī)律、學的規(guī)律來決定。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二
《愛的教育》是世界兒童文學史上一部優(yōu)秀的日記體小說,這部小說通過一個小學生的日記,以充滿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記錄了孩子們在整整一年中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全書故事簡單,風格樸素,感情濃烈,展現了一幅幅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的動人畫面,是19世紀意大利最偉大的10本小說之一。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個剛剛上四年級的學生,出生在一個生活相對富裕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學習勤奮努力,待人誠摯友善,安利柯的父親是位工程師,家里的條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樂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導安利柯要幫助窮人和有困難的人。
安利柯的身邊有著一群心地善良、充滿愛心的同學。班長代洛西是個熱忱的孩子,當他得知克洛西的父親是服刑回來的人時,為了不傷同學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著這個秘密。當面對克洛西的父親的時候,代洛西真摯的話使這個曾經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間的真情,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氣。安利柯最敬佩的同學是卡隆,這個火車司機的兒子具有高尚的心靈,面對被欺負的弱小者他常常會挺身相助。紳士的兒子諾比斯和賣炭人的兒子貝諦為一點兒小事吵架,在開明的家長的教育引導下,兩個孩子反而成了親密的同桌。同學克洛西的父親因過失殺人入獄,克洛西的母親靠沿街賣菜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不論怎樣困苦,母親都要讓克洛西去上學。朱利亞為了幫助父親抄寫公文而累壞了身體,面對父親的責怪和家人的不理解,朱利亞忍受了下來,并堅持幫助父親抄寫公文。當父親終于明白兒子為何身體每況愈下,學習成績直線滑坡時,父子倆痛哭著抱在一起。波萊科西以加倍的用功和非凡的孝心,得到了一枚獎章,他的這份榮譽令父親幡然醒悟,從此改過自新,成為一名勤奮的好鐵匠。安利柯的老校長是一位和藹的.老人,他的兒子當志愿兵不幸犧牲后,校長常常帶著學生去看路過的軍隊,向軍旗行禮,教導孩子們要愛國。畢業(yè)時,安利柯好他的同學們都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自己的老師和校長,心中充滿了無限敬佩與感激之情。父親也特意帶安利柯乘火車去探望自己44年前的小學老師,給他上了一堂“尊敬師長”的好課。
正如其書名所暗示的,《愛的教育》宣揚了人世間最偉大的愛,生活中處處留下愛的印記。安利柯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使人讀起來猶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全書把“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無不包含一個“愛”字。這個生生不息的神圣字眼,雖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驚心動魄,卻總讓人怦然心動,甚至淚流滿面,提醒人們學會用一種溫暖的眼光看世界。
當安利柯對沿街乞討的母親表現出漠然的神情是,父親是這樣及時地寫道:“安利柯啊!好好聽著!不幸的人伸了手求乞時,我們不該假裝不知的啊!尤其是對于為了自己的小兒而求乞的母親,不該這樣。這小兒或者正饑餓著也說不定,如果這樣,那母親的難過將怎樣呢?假定你母親不得已要至于對你說:‘安利柯啊!今日不能再給你食物了呢!’”這一番話足以證明父親的那顆金子般的心,他希望孩子富有愛心和同情心。
通過對本名著的學習,我真正體會到愛的教育蘊含了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出素質教育的根基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教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在全書中我們看到,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們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在道德上堅持高的標準和要求,在個性上允許孩子自由發(fā)展。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三
作者的被壓迫者教育學理論是基于其在巴西長期的掃盲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實踐為經驗基礎的。對于長期受壓迫無人權的被壓迫者來說,能接受教育并認清現實是多么榮耀的事情啊。我父親和母親都是文盲,我爸爸一生最為驕傲的就是五年的志愿兵生涯,并在此期間參加了一個多月的強化識字訓練,學會了基本的閱讀。而我媽媽在經過廣告標語牌的時候,經常會向我指認她所認識的文字。她所識文字極少,但總為認得這幾個字而驕傲自豪,說她年輕的時候曾經上過夜校(掃盲識字教育)??梢姡芙逃龣?,對于他們來說是何其值得珍視啊。但遺憾的是,我爸爸媽媽所接受的教育僅限于此,與作者被壓迫者教育學理念中的對話、反思、人性化,似乎還相差甚遠。可能更多地只滿足了他們對有文化人的向往而已,終究沒有擺脫被壓迫者的'思維局限。
基于成人教育實踐經驗的被壓迫者教育學理論,對于我們未成年人教育實踐有何指導意義呢?把教師和學生對標于壓迫者與被壓迫者,肯定是錯誤的。但不當的師生觀和教學觀,肯定也會置師生于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之中,如視學生為無知的容器而一味灌輸式的教育。重視師生間的相互主體地位,倡導平等對話交流和教學相長,應該是任何形式教育的真理。
看著字面之詞,經常讓人想起“被壓迫者”的自嘲。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可能如懷才不遇的感慨、可能如人情傾軋的悲涼、可能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無奈…都可能讓人心生出“我就是被壓迫者”的悲哀。時勢變遷,如當初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固化階層,肯定是不復存在的了。但在現實的人情交往中,思想的殘余肯定還是有的,而且隨著所處情境的變化,壓迫與被壓迫的角色也就在切換之中,此時的被壓迫者(如沒有人文關懷之下的被領導)也可能是彼時的壓迫者(如苛求別人或向人灌輸自己的思想)。所以,被壓迫者教育學追求人性的解放,其倡導的平等對話,對于我們現實也是有借鑒意義的,這可能是極高的情商。
21天的挑戰(zhàn)又告一段落。關于此書,模糊朦朧仍還是最主要的體驗?;蛟S,除了閱讀,還需要實踐去增進理解。正如本書的觀點:教育、解放都不是目標,而是過程,閱讀也該如此,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