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一
分了好幾段時間來看,可是我竟然也進入了楊絳的萬里長夢中,夢中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與他們一樣,一樣對書籍如饑似渴,一樣對生活充滿樂觀,一樣成為了為教育,為國家奉獻力量的一份子,一樣也擁有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
雖然我歷史不太好,不太懂其中的一些表達,但是我仿佛身臨其境,那種進退兩難的情景,那種動蕩不安的社會,那種不敢亂講話的時代。所有人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存在著,活著。
錢鐘書先生寫的巜圍城》,他把婚姻比作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去??伤蜅罱{卻是例外,有一次,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jié)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她念給錢鐘書聽,錢當(dāng)即表示:我和他一樣。
楊絳答:我也一樣。
理想的婚姻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在我有限的見識中,覺得就如他們一般,志趣相投,心性相契,平淡相守,共度一生。
都說人生如夢幻泡影,楊絳卻說: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很感動!很幸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二
之前看過楊絳傳,里面有提到《我們仨》這本書,就一直想看。雖然書中所述很多都是生活瑣事,但都是些平凡、真實又美好的事。
從夢中開始,人生快到離別的境地,再通過驛道一家相聚,圓圓的入院,夢中探視等讓人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唯一可以體會的是一家人的真情,以及病痛的無情,離別的無奈。是的,人生總會有離別的那一天,是生離亦或是死別,總歸讓人痛不欲生。最美的是生活中平凡的相處,最幸福的莫過于我在鬧,你在笑。大才子錢鐘書,卻是個大男孩,一個人在家會做各種“壞事”,燈泡破了、門把手壞了、墨水打翻了……而這時的楊絳卻似一名超人,說著“不要緊”,覺得這種生活真的特別美好,后再加上圓圓,幸福的雙倍疊加,那段時間的他們應(yīng)該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吧。歲月靜好,住著出租屋,但環(huán)境特好;吃著自己煮的飯,美味可口;有數(shù)不盡的書可以看,精神充盈;散步“探險”感受著人生的樂趣;一家三口幸福美滿……如果一直這樣,該多好。
國家的淪陷,他們毅然回國,奉獻自我,生離從這時候開始,兩年多不見爸爸,圓圓對他很不放心,卻因爸爸的一句話而變得無限親密。當(dāng)然,說了什么也只剩好奇了。圓圓和爸爸是朋友,一起鬧、一起玩,一家三口隨意排列組合就是一個小陣營,一家開開心心,好似那些就是我們身邊的事,小小的幸福,卻是最真實的樣子。
圓圓的懂事,家庭的和睦以及濃郁的書香氣息,讓人覺得無比的溫馨,《我們仨》中更多的是一種小幸福,用平實的話語,描述簡單的幸福,而后期的“洗澡”“白旗”“下鄉(xiāng)”等也都只是幾筆帶過,更多的突出親友的關(guān)懷以及家人在一起的滿足。而我知道那是一段特別讓人身心俱疲,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光,各種莫名的迫害,身心的傷害。光從書上看來就讓人覺得難以忍受,之前在《楊絳傳》中也有具體的一些描述,那是經(jīng)歷者的傷痛,而《我們仨》中卻寥寥數(shù)語,經(jīng)歷過磨難的人會越發(fā)看重幸福,戰(zhàn)勝磨難的人眼中只有幸福。
楊絳先生在女兒和丈夫相繼離世后回憶他們之間的美好,好似他們就在身邊。
珍惜歲月靜好,多讀書,體味平凡的美好!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三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干系。”
在蘇州的平江路發(fā)現(xiàn)一間有意思的書店,進去逛逛,看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微微泛黃的書皮,簡單,卻散發(fā)著一種很清透的氣息??粗?,突然有一種遠離城市的寧靜,安逸得宜人。把它帶回賓館,連夜讀完,歸來的火車上又讀一遍。感動于一家三口的患難與共,在動蕩的年代相互扶持?!斑@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起承擔(dān),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罚晕覀冐硎遣粚こ5挠龊?。”
夜里讀書時,感覺自己不是在讀書,仿佛回到兒時坐在夏日的庭院里聽家人講過去的事。聽一個老人以平靜而深情的語調(diào)、以她銘心又溫暖的方式去懷念我們仨。從年輕時的相愛相知、結(jié)婚、一起去英國留學(xué),國外生下女兒圓圓,變成我們仨;到回國后輾轉(zhuǎn),顛沛流離,后終于有了一間屬于自己的寓所安居。直到最后她最親近的兩個人相繼離開,變成了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這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這兩部分記述了一個夢,雖在夢中,卻歷歷在目,就連一些生活瑣事也清清楚楚。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互相攙扶,到最后,女兒走了,丈夫也走了,剩下她一個人尋尋覓覓。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作者用平實的語言記錄“我們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起讀書、一起“探險”、一起面對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動蕩年代,坎坷人生,也能苦中作樂,堅守自我,活得淡定從容,活得隨心隨意。
整本書讀下來我時而感動落淚,又時而破涕為笑,感動于“我們仨”的感情至深至純,又被“我們仨”的生活瑣事,一次次的“探險”逗樂。文字溫馨卻又沉重,哀而不傷。從書中,我學(xué)到了老人對世事的經(jīng)歷和看法:1.關(guān)于讀書(學(xué)者的家庭離不開書,楊先生和錢先生可以為了讀書不吃飯,他們的女兒圓圓從小在雙親的耳濡目染下,喜歡讀書,到哪里必先找書看,被錢鐘書的父親認定為“吾家讀書種子也”。)2.關(guān)于原則(在楊先生的筆下,錢老是木訥、不通人情世故的,但世界是自己的,我們沒有必要為了取悅他人而迷失自我。)3.關(guān)于生活(簡單就好,只要心中充滿希望,精神的富裕遠比生活的舒適更讓人感到幸福。)4.關(guān)于幸福(我一直在問自己,什么是幸福?前天的一件小事,我突然覓得幸福的真諦。旅途中,三歲多的兒子說想家,想回家,我告訴他,爸爸、媽媽、寶寶在一起就是家。兒子好似聽懂地點點頭。歸途中,我告訴他,我們快到家了,孩子突然告訴我說:“爸爸、媽媽、寶寶在一起就是家啊?!蹦且豢?,我是感動的,感恩上天賜予我這一切,平靜、簡單而美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楊絳先生并沒有用悲傷來懷念她所深愛的兩個人,她的筆觸是溫暖的、平淡的,洋溢著淡然的味道。這是一部回憶錄,記載著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沒有悲傷欲絕的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有的只是無法隔斷的深深思念。原來活在回憶里,也可以如此歲月靜好。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四
楊絳先生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一家三口的相聚、相守、相離、相思……滿滿的都是愛。
楊絳先生字里行間里透出一種慈母的溫暖,賢妻的知書達理,每當(dāng)鐘書闖了禍,她總是會說“不要緊,我會修”,然后鐘書就真的不再擔(dān)心,而楊絳先生也真的會修好。那種溫柔如水里又有一種強大的包容,被孩子和丈夫深深的信任和依賴。
圓圓成為大學(xué)教授后,楊絳先生還和丈夫說:咱們的孩子強爹娘勝祖宗,開會發(fā)言時我的心都跳的蹦蹦響,阿圓卻不慌,還總是有她獨到的見解,好多會議都是她主持!鐘書書也一個勁地點頭稱贊說,我們的圓圓是可造之才!從這里又可以看出楊絳夫妻的謙虛和對孩子肯定和贊賞!
一家人都樸素簡單純真,有著高貴的靈魂。楊絳先生說我們仨在一起就算不說一句話,也會讓我們覺得很舒服和溫暖。三個人在一起互不打擾,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相依賴,又互相尊重。
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聽楊絳先生在講自己的一生,從她很小的時候,講她的父母親,她的兄弟姐妹,講她和鐘書,講圓圓和她們仨,安靜平和的語氣講述著娓娓動聽的好故事。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五
1.
讀到最后才慢慢懂得書開始她做的那個長達萬里的夢,原來就是現(xiàn)實的虛化。
錢老和女兒的病,來回奔波的探望,徹夜不眠的難過,心上被捅的滋味,像是『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飽含著熱淚的眼睛』。對楊絳先生說不出來的心疼和敬佩。若是我,不知道能否像她一樣,強打精神照料和陪伴重病的女兒和丈夫,害怕他們相互擔(dān)心,卻自己一個人擔(dān)住所有的憂慮和害怕。
最后女兒、丈夫一個一個的離去,自己還活在世上,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去續(xù)女兒的筆完成這樣一本回憶錄,回憶三人在一起的時光。現(xiàn)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
2.
書中驚人的有許多小細節(jié),之所以說驚人是感嘆她這么大年紀了卻都還記得那么清楚。想到這里我又鼻子一酸,越是幸福的過往,越是與現(xiàn)在的獨自回憶對比鮮明。
譬如在牛津做活蝦,她內(nèi)行地說要剪掉須須和腳,但剛剪一下活蝦就在她手中抽搐,她嚇得丟下剪子和蝦逃出廚房。鍾書問她怎么了,她說,蝦被我剪得痛得抽抽了,以后咱們不吃了吧!錢老先生跟她講道理,他還是要吃,以后可由他來剪。多可愛。
這樣聞著煙臭暗自皺眉、賢惠微笑招待夫客、心中卻焦急想讀書的她,是不是超可愛的?
3.
搬家后他們有了廚房,他們開始“冒險”做飯。鍾書先生愛吃紅燒肉,就“冒險”做紅燒肉。第一次是用剪刀剪成一方一方的,使勁煮,第二次才想起要用文火煮,買來雪莉酒當(dāng)黃酒用,用文火燉肉,『紅燒肉居然做得不錯,鍾書吃得好快活口育』。可以想象楊老在寫這篇回憶錄的時候,回想起她愛人當(dāng)年吃上紅燒肉的開心的樣子,嘴角挑起一絲幸福的微笑。
她在醫(yī)院待產(chǎn)的時候,鍾書一個人生活,常常闖禍。每次他愁眉苦臉地說我又闖禍了。她都會說,不要緊。每次她說不要緊,他就真的放心了。她是萬能的,無論是洗干凈被墨水染花的桌布,還是修好被弄壞門球的門軸,或是給他治好顴骨上生的疔,她說不要緊,那就是不要緊的。
最賢的妻,當(dāng)之無愧。
4.
淪陷上海那段時日很苦,楊絳先生自稱那時是灶下婢。后來常把日常感受當(dāng)作美酒甘露一樣去淺斟低酌細細品嘗,『因為憂患孕育智慧』。鍾書先生引桐城先輩的話,“子弟二十不狂沒出息,三十猶狂沒出息”。
現(xiàn)在我們還在二十多歲的年紀,盡量張狂地去追逐夢想吧,希望到三十多歲的時候,能夠去除浮躁,懂得知足感恩怡然篤定。
到晚年,錢鍾書先生寫《管錐編》被有些人說不用白話而用文言,不用淺易的文言,而用艱深的文言。楊絳先生為他解釋,他不用炫耀學(xué)問,不過是在那樣一個年代爭取說話的自由而已。
讀到這里,莫名感動。
5.
再后來,說到他們仨每次有人出差,總會帶回家一些“石子”,詳細地記下在外的生活和趣事,之前也提到,鍾書先生在外會特意為楊絳先生寫詳盡的日記,好讓家人知道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是如何的。附錄中看了一些紙片和信件的掃描件,感動不已。想起自己的那些寶貝日記和各種有著紀念意義的紙條電影票門票收據(jù),挺幸福的,慶幸自己有記下有留下那些珍貴的“石子”。
在附錄中看到錢瑗給媽媽拜年的信,畫了一朵很美的紅色牡丹,寫了一首打油詩,很是溫馨可愛。還附上了她畫的很多可愛的圖,比如爸爸的畫像,隨筆的涂鴉等。錢老的字寫得的確是好,楊老的字也很是端正,自慚一下字跡不能見人...
6.
看到她在書的封尾的筆跡: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鼻子一酸,眼淚忍不住就掉下來。
希望她能在有生之年,哪怕是臨終之時也好,找到歸途、找到家。起碼,安詳?shù)仉x開這個世界去到那一邊,與pop和oxhead團聚。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六
以前在微博上看到別人分享楊絳的文字,寫她與錢鐘書一同留學(xué)時的生活,記得有一件是寫她生完女兒還在醫(yī)院時,錢在探望時每次苦著臉說自己做了壞事,楊便說“不要緊”。洗墨水沾染的桌布、修臺燈、修門軸,錢深信不疑妻子的“不要緊”,而楊在回到寓所后,當(dāng)真全都修好了。
當(dāng)時看了好奇。前陣子再亞馬遜上看到《我們仨》,便買來讀。
古驛道、客棧、每夜行駛的船、從輕靈變得沉重的夢......在看這章時,我覺得自己像飄在云霧里,同楊一同在想,這是個夢罷,若是真的,怎能夜里變成夢去看病了的阿圓,可夢里又清晰的像真的一樣,連隔壁小馬夫婦的對話都一清二楚。直到再也看不見那葉小舟時,我才確信,這是個夢,如同書里說的那樣“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她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走,讓她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這便是那個長達萬里的夢了。
從夢里醒來,曾經(jīng)三人生活的寓所從此成為一個人的客棧。
“料量柴米學(xué)當(dāng)家”
這是我讀來印象深刻的一句詩了,錢鐘書《槐聚詩存》一九五九年為楊絳寫的詩里說到“料量柴米學(xué)當(dāng)家”,楊說自己無非是做預(yù)算然后到店里訂貨而已,然而這段生活呈現(xiàn)在文字上,我卻覺得非常浪漫。
彼時兩人初到牛津,做了老金家的房客。然而老金家的伙食愈來愈糟,加之兩人生活在一間屋里,楊愛惜時間,不愿每每錢有訪客時“做賢妻”,故此萌生搬家的念頭。學(xué)當(dāng)家便是搬家后的事了。
搬入新居后兩人自理伙食,到食品雜貨商店挑選訂貨,等送貨上門。一同“冒險”烹調(diào),煮紅燒肉、站在電灶旁涮羊肉,頗有趣的是楊內(nèi)行的剪活蝦的須須,卻又覺蝦痛的抽抽,想以后不吃蝦了。兩人玩著學(xué)做飯,從原始人的烹調(diào)走入文明階段。讀書筆記.而這其中楊頗有些得意的(我讀來的感受,不知用得意是否準確)描述了錢做的早餐,除了在大家庭里有女傭照看飲食及錢生病時,在兩人一同生活的日子里,早飯總是錢做給她吃,又香又濃的紅茶也總能喚起兩人最快樂的日子。
這段生活的描寫讀來輕松快活,而楊也在文中寫道:“這一學(xué)年,該是我生平最輕松快樂的一年,也是我最用功讀書的一年,除了想家想得苦,此外可說無憂無慮?!?/p>
時隔一年,我們家的我們仨依舊如從前。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七
我們沒個坐處,只好盤膝坐在地下。他從被子側(cè)邊伸出半只手,動著指頭,讓我們握握。阿圓坐在床尾抱著他的腳,他還故意把腳動動。我們?nèi)擞窒嗑哿恕2挥谜f話,都覺得心上舒坦。雖然是古驛道上,這也是全家團聚。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走。柳樹一年四季變化最勤。秋風(fēng)剛一吹,柳葉就開始黃落,隨著一陣一陣風(fēng),落下一批又一批葉子,冬天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春風(fēng)還沒有吹,柳條上開始發(fā)芽,遠看著已有綠意;柳樹在春風(fēng)里,就飄蕩著嫩綠的長條。然后蒙蒙飛絮,又變成了光禿禿的寒柳。我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
她鮮花般的笑容還在我眼前,她溫軟親熱的一聲聲“娘”還在我耳邊,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沒有了。就在這一瞬間,我也完全省悟了。
我防止跌倒,一手扶住旁邊的柳樹,四下里觀看,一面低聲說:“圓圓,阿圓,你走好,帶著爸爸媽媽的祝?;厝??!蔽倚纳仙w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
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的辟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攤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fēng),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渣滓污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惡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踉踉蹌蹌,奔回客棧,跨進門,店家政要上閂。
我睜眼身在客棧。我的心已結(jié)成了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guī)律勻勻地跳動。每跳一跳,就牽扯著肚腸一起痛。阿圓已經(jīng)不在了,我變了夢也無從找到她;我也疲勞得無力變夢了。
鍾書凄然看著我說:“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記掛著爸爸,放不下媽媽。我看她就是不放心,她直在抱歉。”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里是灼熱的痛和苦,他黯然看著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jīng)結(jié)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只眼睛。潸潸流淚,把胸中那個疙疙瘩瘩的硬塊濕潤得軟和了些,也光滑了些。
晨光熹微,背后遠處太陽又出來了。我站在亂石頂上,前面是煙霧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這邊還要高。被兩山鎖住的一道河流,從兩山之間瀉出,像瀑布,發(fā)出嘩嘩水聲。
我眼看著一葉小舟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沖入茫茫云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笑點也不見了。
但是我只變成了一片黃葉,風(fēng)一吹,就從亂石間飄落下去。我好勞累地爬上山頭,卻給一下子掃落在古驛道上,一路上拍打著驛道往回掃去。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牛津人情味重,郵差半路上遇到我們,就把我們的家信交給我們。小孩子就在旁等著,很客氣地向我們討中國郵票。高大的警察,帶著白手套,傍晚慢吞吞地一路走,一路把一家家的大門推推,看是否關(guān)好;確有人沒關(guān)好門的,警察會客氣地警告。我們回到老金家寓所,就拉上窗簾,相對讀書。
我們?nèi)缫优?,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guān)頭,決定他何走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diào)。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p>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雜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消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八
字行間里充滿著滿滿的暖意,感動和深深的愛意。
在他們這個家里,錢鐘書就像一個調(diào)皮笨拙的孩子,而楊絳始終守護著他的天性,成全了錢鐘書的人生。最好的愛情是彼此成就對方,從此更加完美。
《我們仨》字字句句都透著楊絳的賢惠和才華。讀完不禁感嘆,沒有楊絳,就沒有錢鐘書。
書中所說,每次錢鐘書闖了禍,慌慌張張地去告訴妻子,楊絳都會說“不要緊,我會……”這一小段文字里,這是什么?是信任,是安全感。這五個字,比那些山盟海誓的誓言更可靠真實,比那些火熱撩人的情話更走心浪漫。女人的賢惠,不一定是溫順如小鳥依人,在這里,賢惠是如高山般雄偉,深海般沉穩(wěn)的胸懷和無微不至的守護。
這是一種別樣極致的浪漫,是無條件的信任與陪伴,是風(fēng)雨同舟的成長,是內(nèi)心無艱不摧的力量,像沙漠中的泉水一樣,靜得聽不到聲響,卻又是生命的希望。
《我們仨》,楊絳用樸素的文字記錄了一家人最平凡的生活和淡泊的一生,感人至深,生活故事中處處都彰顯出她的偉大付出,字里行間無時無刻都透露出她的絕世才華。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樣的贊譽只有她配得上。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九
我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大學(xué)里買的第一本書是《圍城》。一天做數(shù)學(xué)題做累了在圖書館的書架里閑逛,偶然間發(fā)現(xiàn)一個簡單沒有過多修飾的書皮,隨手拿起來看看書名和作者帶著先前零碎的了解翻了幾頁,便愛上了。這是一本講述一個普通但不平凡的家庭的故事,下面是我的感受。
第一部:我們倆都老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繼續(xù)這個夢,這個萬里長夢?!版R書”上山后,母女倆除了牽掛就是思念。老人的夢是無厘頭的回憶也是破碎的,三個相愛的靈魂緊緊相依,就像現(xiàn)實生活中一樣,丈夫出國留學(xué)就算放棄自己的學(xué)業(yè)和安穩(wěn)的生活也要跟隨著丈夫,默默做他背后的女人。古驛道上相聚又相失,夢里的路一深一淺,到底是夢境還是真實的天地間,我想,如果他們還在的話,那這真的是一個萬里長夢就好了。都說中國人最怕的就是離別,無論是短暫的還是永遠的都不免會傷感,所以最后都會道上一句“再見”,給人好像還可以見面的安慰。從阿圓生病住院到阿圓帶著痛楚離世,楊絳說“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雙飽含熱淚的眼睛”“我心上蓋滿了一雙一雙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這一刻,我忍不住為這位老人傷了第二次心,眼睛里也有了內(nèi)容。原本三個人熱鬧的房間里只剩下一個孤獨的老人,下午的陽光總是能落在桌角一只蒼老的手里,她正翻閱著女兒病中留下的手稿,她鬢角的`白是“望夫石”,守望著已經(jīng)看不見的小船,眼角的淚是圓殼軍的水壺,儲蓄著滿滿對女兒的思念。我想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先后經(jīng)歷了女兒和丈夫的去世,還可以克制自己用平和的心態(tài)完成一個人的回憶錄,這是一個92歲的老人的偉大。(寫這本書的時候92歲)。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羨慕楊絳先生的心態(tài)總是平和的,羨慕她任世事浮沉不改做人本色的性格,更羨慕她與丈夫的愛情與女兒的母女情,這個亦親亦友的家庭。第三部先生用簡單的語氣描寫了三口之家的幸福時光,他們可以在平淡的生活里找出屬于他們的樂趣,也可以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創(chuàng)造希望。爸爸會用毛筆在女兒的肚皮上“作畫”,夫妻倆吃飯后可以在法國的夜晚“探險”,女兒可以為怕鬼的媽媽壯膽兒……“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dāng),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三里屯那個家,最終還只是個臨時的住所。先生在文末說,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珍惜眼前人。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十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吧。歷經(jīng)人生各種苦難,回頭看只有親人仍在側(cè)的人,可能會認為親情是可貴的;處于戀愛甜蜜期的情侶會認為兩個人相愛是難得的,可能覺得愛情更重要;在職場上、社會上打拼的人,需要朋友和各種人脈,這時他們可能更傾向于友情。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種假設(shè)之外,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親情在三者中是居于首位的,小編就是其中一個。
提到親情,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本書是值得去看一看的,這本書也是我最喜歡的,書中語言平實樸素,字里行間都流露著滿滿的親情,發(fā)人深思,給人啟迪。
《我們仨》這本書分三個部分講述了楊絳、錢鐘書和他們的女兒錢璦一家三口的故事。
第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體驗;第二部分是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同樣以夢幻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情感;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語言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xué),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88年女兒與丈夫相繼過世,這個平凡的小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本書中我感觸較深的三句話是:一、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我們仨最終只剩下我一個,哪怕生活條件變好了,也不可能再回到從前了,楊絳先生筆下的是凄美的思念,種種的回憶。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不要最后變成一個人的思念和回憶,多花時間陪陪父母,別看父母平時很堅強,他們也有很多需要你的時候,他們陪你長大,也希望你能陪他們變老,只愿時光對他們溫柔以待。
記得有一次媽媽身體不舒服去醫(yī)院檢查,是爸爸陪媽媽去的,他們早早就出了門,從他們出門的那一刻,我的心就一直懸著、慌著,就怕出點什么事。
中午爸媽回來吃飯,我表現(xiàn)得小心翼翼,問了下情況,說下午才能拿到檢查結(jié)果,我的心繼續(xù)懸著,后來知道媽媽第二天一早要做一個小手術(shù)。
媽媽早上八點的手術(shù),手術(shù)前被抽了幾管血,我很心疼,后來媽媽進了手術(shù)室,我一下子慌了,整個人緊張起來,坐立不安的。當(dāng)時就是覺得好害怕,那種怕就是源于內(nèi)心深處的。好在最后手術(shù)成功,媽媽被護士用輪椅推著出來,媽媽的表情看上去很是難受。
我想要爸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也希望自己多抽時間陪他們說說話、嘮嘮嗑,不管做什么,陪在他們身邊就好,珍惜每一次與他們的相聚,同樣也可以用文字或照片記錄與父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如果你愛你的父母親人,就看一看《我們仨》吧!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十一
流光易把人拋,歲月催人老。看著母親門面的牙齒脫落將換假牙,看見父親黑發(fā)窟里偷藏的白發(fā),看著姐穿上嫁衣、披上頭紗,我逐漸知道我們這個四口之家也在變化,正向著解體之路前進。
楊絳先生說像她們家這樣的三口之家是最平凡不過的,社會上都是這樣的群體,不禁想起列夫·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倍鴹罱{家庭的一世波瀾只有自己最曉得其中血淚。
摸著充滿紋理的牛皮紙書皮,看著封面上不明的手筆:mom,pop,圓圓,我仿佛亦能了解到楊絳一家充滿紋理的一生。
起初,讀到的便是楊絳先生做的一個夢,丈夫錢鍾書勸慰她,說,這是老人的夢,他也長做,接著就是錢鍾書先生為她編織的一個萬里長夢。我一開始拙笨地真將它當(dāng)夢來讀,越讀越不對勁,故事進行到一半時,我大約知道這是真了,夢里女兒離世,鍾書離世,楊絳將她歡愉的大半生以夢做結(jié),也就是想告訴我們?nèi)松鐗艋门萦?,逝者如斯。?dāng)楊絳先生接連失去兩位至親只剩自己一個在三里河寓所時必定恍如隔世,她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蔽蚁胨龑戇@本書的時候還是對失去家人有點不能釋懷,她不能把沒有丈夫和女兒的寓所稱為家,但是作為一個讀者,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心中有家便是家。只要常懷對故人的眷戀與深情,家永遠都在。
但是,我始終欽佩她溫和從容、歲月靜好的一生,(雖然他和丈夫也遭遇了很多坎坷,至少都是陪伴著度過的,有多少夫妻能夠相伴走過將近一生的年華),我一直記得她一百歲感言時的一句話:“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便是內(nèi)心的淡定和從容?!?/p>
百歲老人道出了人生的真諦。
自我母親跌壞牙齒開始,我就常常在想,人自一出生,機體就在受著不同程度的缺損,有時小病小痛,有時大病磨人,機體在成長也在消耗,慢慢地度過了一整個人生的保質(zhì)期。有了這種想法之后,感到奇妙和恐懼,一想到人生的結(jié)局就惶惶不能自已,但轉(zhuǎn)念就想自己還年輕,二十多歲,人之壯年,人生的結(jié)局且待幾十年以后再想罷!可近來母親體力不大好,以前在澡堂洗澡還能給兩個鬧騰的孩子搓背,待三小時也不嫌累,而現(xiàn)在卻是一小時也待不住,不禁想起大伯母的話:“你看人啊,是沒什么變化,但卻是一年不如一年的?!蔽矣X得很有道理,也許母親的光陰就隨著澡堂淋浴頭噴出的水水嘩嘩流逝了吧,也在陪伴照顧兩個孩子的成長中流逝了。
讀楊絳的《我們仨》,體會到了一個萬里長夢的悲戚,也體會到了一個學(xué)者家庭的單純溫馨,更讓我體會到時光易逝,一不小心做了一個夢,就是一生,所以且行且珍惜著吧,但愿我們每個人都不要遇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境遇,卻有“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溫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