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一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稱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浙江省東部,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
后歷代皇帝撥幣累建,全盛時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達4000。
余人。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香煙燎繞、燭火輝煌;誦經(jīng)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信眾求拜,時有天象顯祥,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奇、神圣、神秘的色彩。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jié)緣四海,"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有人曾經(jīng)對普陀山的美景作出這樣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光旖旎,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于海上的佛教勝地,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除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以外,島上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不僅有樹齡近千年的古樟樹,還有我國特有的普陀鵝耳櫪。而島四周白浪環(huán)繞、漁帆競發(fā),銀濤金沙環(huán)繞著青翠的峰巒、幽靜的古剎精舍,構(gòu)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神圣地位,以及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相信您也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這次朝圣之旅了,現(xiàn)在就請帶上我們精心為您打造的普陀山游覽攻略,以及景點,隨我一同走進這海天佛國吧普陀山是我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島以東的海面上,與沈家門隔海相望,系舟山群島上千座島嶼中一處風光優(yōu)美、古跡眾多、環(huán)境怡人的小島,這里供奉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享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等美譽想不出比"海天佛國"更適合的詞匯來形容普陀山,普陀山是舟山群島眾多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卻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觀音道場,山上寺院禪林星羅棋布,包括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三大寺和三十余座禪院;山中古木參天、梵音與濤聲交織,古人曾以"以山兼海之勝,當推普陀"贊之。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二
終于迎來了我的暑假之旅,我和爸爸媽媽三人一起自駕游。我們聽著歌,慢慢的從江蘇開了幾個小時的路程,來到盼望已久的浙江名山普陀山風景名勝區(qū)。
媽媽告訴我,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前來旅游的游客,可真多,人山人海,很多人手里拿著香,一步步往山上登去,都想登上33米高的南海觀音像,希望在這里能許下各自的愿望,默默的祈禱能實現(xiàn)。我們沿著一直走,來到了法雨寺,聽導游講這里求子觀音十分靈驗,游客們紛紛都很誠心的,前去參拜。這里還有一個我最喜歡的景點――千步沙。美麗的沙灘,最受小孩子們的青睞,玩水的大人,孩子笑聲一片,玩得開心極啦!我們在普陀山就這樣,不知不覺的玩了一整天,天快黑啦,我們坐著旅游車,回到了周邊的.賓館。這一次的浙江之行,讓我感覺到自己一下子變成了爸爸媽媽身邊的小男子漢,一路上我?guī)椭嵝欣?,學會了關(guān)心別人。
我愛旅游,希望爸爸媽媽有機會再帶我去別的更好玩的地方去旅行。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三
普陀山導游詞范文,怎么寫才顯得更專業(yè),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p>2016導游詞作文
,歡迎閱讀與借鑒。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普濟寺又名"前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把這里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后來這里多次被毀,到了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監(jiān)張千擴建寶陀觀音寺,并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院規(guī)模宏大,一時甲于東南??滴跞四辏n額"普濟群靈",到了雍正年間,基本形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如今的普濟寺,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等共231間。
普濟寺前有一個高約20米的石牌坊,四柱三門,柱上橫眉雕刻有精致的云綾和石葫蘆。坊內(nèi)北側(cè),樹有一塊石牌,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jù)傳這是皇帝下達的圣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石牌坊后是一個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于明朝。"海印"是指佛的智慧能像大海一樣,印現(xiàn)一切之法,而"放生",則是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融合,進而發(fā)展成為的一種普遍的佛事活動。
海印池上有三座橋,走過中間的一座,您便可以來到御碑亭,它建于雍正年間,御碑的碑文上記載了普陀山的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可謂雙絕。當然,要是您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東面的"觀自在菩薩"墻看看,相傳觀音菩薩除了有大慈大悲的心腸外,還有廣大的智慧可以看清世間萬物,所以有時被稱作"觀世音",指她能聽到人民的疾苦聲音,有時又被稱為"觀自在",是指她體察世間萬物的能力。
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的問:"寺廟的正門關(guān)著,怎么進去呢?"這里還有一個故事。相傳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竟然忘了回去,當他返回到普濟寺的時候寺院大門已經(jīng)關(guān)了,他要求開門卻遭到了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guī)",乾隆沒有辦法只能從東山門進入寺內(nèi)。乾隆回宮后對此極為惱怒,下了圣旨:從今以后,此門不能開。這也就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只有在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者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打開,平時的游客們就只能從旁邊的側(cè)門進入了。
經(jīng)過供奉著彌勒佛的天王殿,我們便可來到普濟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殿--大圓通殿。殿堂面寬七間進六間,宏大巍峨,可容數(shù)千人,有"百人共進不覺寬,千人共登不覺擠"的說法,于是也被稱為"活大殿"。走進大殿,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一座毗盧觀音像,高約九米,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身邊還站立著善財和龍女,神態(tài)天真活潑。
在中國 ,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據(jù)佛經(jīng)記載,遇到危難時只要念誦其名號,菩薩就能聽到,并前往拯救解脫,所以叫做"觀世音"。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沿用至今。對大多數(shù)老百姓來說,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但卻很少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觀音實際上已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而我們眼前的這座觀音殿為什么叫做"圓通殿"呢?其實啊,正是因為觀音只要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表示"耳根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于是"圓通"便成為了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
毗盧觀音兩旁還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和形態(tài)的觀音菩薩,稱為"觀音三十二應(yīng)身",這些都是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現(xiàn)身說法形象。三十二應(yīng)身觀音只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xiàn),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這種塑法也正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
主殿兩邊還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供奉文殊菩薩,西配殿供奉普賢菩薩,另外在法堂中還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
游覽完普濟寺的大小殿堂,您還可以到位于其東南的"多寶塔"看看。多寶塔建于元朝,是由普陀山僧人從江 南帶回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取《法華經(jīng)》中的"多寶佛塔"之義定名。塔的外觀樸拙,穩(wěn)重端莊,不像中國傳統(tǒng)的塔玲瓏小巧,每層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龕,里邊供奉著全跏趺坐式佛像,屬于古代蒙古族統(tǒng)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極富元代風格。據(jù)考察,這樣的塔在中國只有兩座,另一座在洛陽 龍門石窟 ,所以它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多寶塔東面,就是普陀山著名的海濱浴場百步沙,這里沙質(zhì)純凈、灘形優(yōu)美,浪花連綿不絕,時間充裕的話你不妨前去感受一番。
親愛的朋友,現(xiàn)在您來到的就是普陀山的最高處--佛頂山了。這里又叫做"菩薩頂",是信徒們頂禮膜拜的圣地,此外,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時在這兒還可以欣賞到罕見的海市蜃樓和佛光景象,所以歷來也有"不上佛頂,等于未到普陀山"的說法。
佛頂山上的慧濟寺是普陀山最高的寺院,它雄踞山巔,倚天面海,仙云繚繞,風光壯闊,但因為建于山谷之間,占地面積有限,所以慧濟寺的布局便以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為短軸線,向兩側(cè)作不完全對稱地展開,左右殿堂、鐘樓、廂房等建筑,均以游廊相接,加之中間的天井,便組成多個院落。尤其是東院新建的漢白玉荷花池,雕欄玉砌,水亭曲橋,別有一番江南園林的風味。
慧濟寺的主殿--大雄寶殿中,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和他的兩位弟子阿難與迦葉。在主殿中供奉佛祖,與普陀山中其他寺院主殿供奉觀音菩薩不同。原來啊,在山頂供奉佛祖而不是觀音菩薩,暗示了佛祖至高無上的地位,即使在觀音菩薩的道場,也是不能例外的。大殿兩側(cè)的廂房里,塑有"二十諸天",簡單點講呢,他們是佛教的護法神。佛教認為,佛陀濟世傳播佛法之時,如果沒有得力的護法人,則會佛道隕落,所以佛國中才有許多的護法天神存在。他們都具有非凡的神通能力.可以幫助佛陀傳法,也可以震懾那些危害佛法的人。但是佛教的護法神可不僅僅是這二十諸天,而是一支龐大的隊伍,這支隊伍的名字叫做"天龍八部",代表了八支部隊,其中天部和龍部是最為重要的,而我們面前的二十諸天,就屬于"天部"。為了表示這些護法天神對佛祖的尊敬,他們的姿態(tài)都是往前傾斜15度的,除了普陀山慧濟寺以外,塑有這二十諸天的寺廟還有杭州 的靈隱寺、北京 大慧寺、以及大同 的華嚴寺等。
當然,作為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的三大寺廟之一,慧濟寺也有專門供奉觀音菩薩的殿堂,叫做"觀音殿",與其他寺廟的觀音殿不同,這兒除了供奉有一尊2.7米高的觀音菩薩像以外,四壁還鑲嵌著總共100多尊線刻觀音像,匯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名家的繪畫杰作,這些珍貴的觀音寶像石刻,也是慧濟寺重要的文物珍品。
慧濟寺后門,有一株"普陀鵝耳櫪",據(jù)說它最早是古代一位緬甸 僧人來普陀山朝拜時帶來的,樹高13米多,從地表處開始分兩叉,往上分叉均一分為二,很有規(guī)則,并且雌雄同株,每年五月開花,十月中旬果子成熟。但因為其繁殖率極低,在其原產(chǎn)地緬甸早已絕跡,屬世所稀有。因此它也就成了普陀的象征,成了佛界的菩提。
要是您對普陀山的其它珍貴植物感興趣的話,不妨再到寺后坡下的新姜子木看看,這是一種僅見于浙江的珍稀樹種,被譽為"佛光樹",每當春季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之日,它的嫩梢枝葉上就披上金黃色的絨毛,在陽光里熠熠閃光,好像一個報春的使者,為海天佛國增光添彩。
從慧濟寺出來,您還可以站在海拔300多米的佛頂山上遠眺壯闊的海景,要是天氣晴朗的話,可以看到舟山群島中大大小小的島嶼像一朵朵蓮花般點綴在中國東海 之中,在這些群島中,最著名的就是不遠處的洛迦山。您看,洛迦山的形狀像不像一尊慈眉善目的觀音菩薩安詳?shù)靥稍诤C嬷夏?要是仔細辨認的話,還可以分辨出她的頭、頸、胸、足等等,所以它也被人們稱為"睡觀音"或"海上臥佛"。據(jù)說,觀音當年就是在洛迦山修煉得道后,飄洋過海來到普陀山開辟了道場,所以不少前來普陀山的虔誠信徒都會乘船去洛迦山朝拜一番。
好了,佛頂山慧濟寺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如果您往南步行下山前往法雨寺的話,途中可以欣賞到不少石刻,其中刻在一塊巨巖之上的"海天佛國"四個大字最為有名,傳說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的手筆,已經(jīng)成為了普陀山的一大代表性景觀,有興趣的話您不妨去拍照留念。
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因為其位于第一大寺普濟寺的山后,所以又叫做"后寺"。佛家認為,佛法滋潤眾生,就好像雨水澤被萬物,于是有了"法雨"的說法。法雨寺最初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經(jīng)歷多次劫難,到康熙三十八年的時候,皇帝御書賜額"天華法雨",因此定名為"法雨禪寺",雍正皇帝時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修,法雨寺也就因其殿堂樓閣規(guī)模宏大,雕梁畫棟,而成為了東南名剎。
遠觀法雨寺,您會發(fā)現(xiàn),在建筑布局上,它采用了依山取勢、分群遞升的方法,幾座殿堂在臺基上逐級升高,氣勢不凡。整個寺院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的琉璃瓦蓋頂,在陽光的照射下映射出萬道彩光,形成"佛光普照"的奇麗景象,遠遠望去,更是給人空中宮闕之感。清末康有為曾寫下"錦屏臨海浪,法雨飛天花"來刻畫法雨寺的山海勝景。
想要走進法雨寺的佛堂,首先得經(jīng)過寺前的蓮池,它面積約1800平方米,為清朝光緒十八年建造,這里所產(chǎn)的蓮子,歷史上曾經(jīng)作為貢品,由杭州織造府進貢給朝廷。蓮池上有一座單孔石拱橋,叫做海會橋,"海會"的意思是指諸佛菩薩聚會在一起,其德行之深、數(shù)量之多就像廣闊深邃的大海一樣。海會橋?qū)⒊靥练指顬闁|西兩潭,兩側(cè)欄板的雙面浮雕上有各種戲劇故事、飛禽走獸等圖案50多幅,雕刻精致,為普陀山石刻中的精品。
走過蓮池,我們首先來看看九龍照墻,這是1987年新建的一個景點,這面九龍壁高兩米,全長12米,下盤為須彌座,四邊及頂端飛檐翹角,上部的石梁、石瓦間雕有十七條造型各異的小龍,而中間石板上的九條青龍昂首舞爪,爭搶龍珠、栩栩如生。乍一看去,它好像是由一整塊青石雕刻而成,但要是您足夠仔細的話,會發(fā)現(xiàn),它竟然是用60塊70厘米見方的優(yōu)質(zhì)青石精雕細刻拼接而成,拼接處嚴絲合縫,不露痕跡,不得不讓人贊嘆其工藝的精湛。
欣賞完九龍壁,我們經(jīng)天王殿到法雨寺的第二層--玉佛殿參觀,它的得名,是由于當初這里供奉著一尊清朝末年從緬甸請來的白玉釋迦牟尼像,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xiàn)在供奉的這尊佛像,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請來的。玉佛殿后面的.月臺欄桿上,刻有"二十四孝"圖,是雍正年間雕刻而成的,圖中的24位孝子,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敬老養(yǎng)老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佛教與儒家學說融為一體的見證。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法雨寺最著名的"九龍寶殿"。據(jù)《普陀山志》記載,康熙三十八年三月,皇帝南巡到了杭州,接見法雨寺的主持,并且下發(fā)了"拆金陵舊殿以賜"的圣旨,于是從南京 明朝宮殿中拆下12萬張琉璃瓦送到普陀山,建成了頗具皇家氣派的九龍殿。
九龍殿中無梁無釘,堪稱古建筑的一絕。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九龍藻井,這可是明代留存下來的文物,抬頭往上,可以看到藻井下懸著一顆大珠球,一龍盤頂,四周有八龍環(huán)八柱,就像是要來搶奪這顆寶珠,構(gòu)成了"九龍戲珠"的圖案,形態(tài)逼真、巧奪天工。據(jù)說這九龍藻井還有防火的作用,因為龍能吐水,而藻井的形狀是可以將水**起來的,所以要是供奉的香火不慎點燃了佛前的經(jīng)幡,殿上的九龍就會吐水滅火,因此,這九龍藻井就成了普陀山的鎮(zhèn)山之寶。
殿中供奉著10米高的毗盧觀音像,所以這里又稱"九龍觀音殿"。觀音像兩側(cè)還供奉有十八位苦行中的羅漢像,而在殿內(nèi)另一邊還有一副場面壯觀的《海島觀音圖》。畫面正中,慈目善眉的觀音菩薩站在一條龐大的鰲魚背上,一手拿著凈瓶,一手拿著楊柳枝向外揮灑,菩薩手中的凈水瓶和楊柳枝,原本是普灑法雨、弘揚佛法的意思,后來演變?yōu)槎喾N含義。人們認為,楊柳枝可以消災(zāi)除病,凈瓶中的甘露隨楊柳枝灑遍大千世界,暗喻著慈悲的觀音用凈水來普渡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這幅畫中還有天庭、龍宮等建筑,整個畫面布局合理、人物眾多、惟妙惟肖,感興趣的話您不妨仔細看看。
當您看到眼前的這片茂密的紫竹以及同樣為紫色的石頭時,我們就來到紫竹林景區(qū)了,您也許覺得"紫竹林"這個名氣非常耳熟吧?看過《西游記》的朋友應(yīng)該都記得,紫竹林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住所,唐僧師徒在取經(jīng)路上好幾次遇到危難,孫悟空都是翻筋斗到南海紫竹林求助的觀音大士。
紫竹林中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紫竹林禪院,因為建在海邊,濤聲陣陣,所以最初也叫"聽潮庵",民國八年即公元1919年,康有為為這里題寫了"紫竹林禪院"的匾額,禪院內(nèi)供奉著"紫竹觀音"坐像,是普陀山重要的歷史文化景點之一。
往海邊走,您可以看到前面的一塊石碑上,刻著"禁止舍身燃指處",是明代萬歷年間官府所設(shè)。原來,過去許多善男信女到普陀山朝拜時,為表虔誠,在自己的手指上纏上棉花,沾上燭油點燃,作為香燭,希望能求見觀音現(xiàn)身,引渡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明朝駐當?shù)氐囊晃欢杰娪X得這種做法有違佛家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本意,便頒令禁止并立此碑,言明如果再有人這樣做,就一定要緝辦。從此,這種風氣才慢慢被禁止下來。隨著歷史的變遷,石碑上的裂紋隨處可見,碑文也有些殘缺不全了。
石碑旁邊有一堵黃色矮墻圍著三間樸質(zhì)的佛堂,這就是普陀山著名的"不肯去觀音院",相傳在唐咸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乘船歸國,經(jīng)過普陀蓮花洋的時候,突然風浪大作,船不能通行,此時慧鍔省悟到,可能是觀音菩薩不肯離開中國故土去日本。于是他祈禱說,如是觀音菩薩不肯去日本,那么就在船到之處建廟供奉。船在普陀山下平安靠岸后,慧鍔與島上居民便在紫竹林中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這也就是普陀山作為觀音道場的來歷。
往南走,便可以來到禮佛廣場,參觀普陀山近年來新建的標志性佛教建筑"南海觀音銅像",銅像前有一對花崗巖 巨獅,每只重約7噸,而這四尊金剛力士,高3.9米,也是用花崗巖雕刻而成,威武莊嚴,鎮(zhèn)守佛門。
站在廣場上,抬頭瞻仰南海觀音的大悲妙相,要是遇上晴朗的日子,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觀音寶相更像是輕移蓮步朝我們走來,讓人頓生膜拜之心。這尊大佛身高18米,蓮花座高2米,總重量為70噸,僅佛面就重1.42噸,含純金6.5公斤。整座銅像由96塊亞金銅壁板拼裝而成,并用打磨拋光法將焊縫處磨得天衣無縫,其精湛工藝令人叫絕。
據(jù)說在1997年九月觀音像開光的那天,原本烏云密布,早晨8點妙善法師宣布開光時,銅像上方天空頓時烏云散開,佛光普照,在場的4000多位海內(nèi)外信眾親眼目睹這一盛況,無不驚嘆。
如果您感興趣,還可以到銅像基座處的五百觀音堂以及功德廳參觀,五百觀音堂中供奉著500尊各式妙相的觀音圣像,而功德廳中的壁畫精雕細刻,栩栩如生,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其高超的雕刻工藝,還體現(xiàn)了普陀山佛教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
聞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西岳并稱為佛教四大名山。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有人曾經(jīng)對普陀山的美景作出這樣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每逢佛事,信眾求拜,時有天象顯祥,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奇、神圣、神秘的色彩。
每年農(nóng)歷仲春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玄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香煙燎繞、燭火燦爛;誦經(jīng)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而島周圍白浪環(huán)繞、漁帆競發(fā),銀濤金沙環(huán)繞著青翠的峰巒、清幽的古剎精舍,構(gòu)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觀音大士結(jié)緣四海,"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奉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奉。它位于浙江省東部,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 之稱。 "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光旖旎,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中獨一坐落于海上的佛教勝地,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流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摯的佛教文化底蘊。后歷代天子撥幣累建,全盛時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達4000余人。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神圣地位,以及柔美的天然風景,成為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唐咸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巨匠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乘船行至普陀山四周的蓮花洋時,由于風浪所阻,觸礁,認為觀音不肯東渡,于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觀音院",成為普陀佛教開山之起始。除了布滿佛國神秘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以外,島上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不僅有樹齡近千年的古樟樹,還有我國特有的普陀鵝耳櫪。
通過寧波金色假期國際旅行社的介紹后,相信您也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這次朝圣之旅了,現(xiàn)在就請帶上我們精心為您打造的普陀山旅游攻略,以及景點導游詞,隨我一同走進這海天佛國吧。
相關(guān)閱讀:
上海導游詞
導游詞英文
廣東導游詞
英文導游詞
河北導游詞
北京導游詞
景區(qū)導游詞
山東導游詞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四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來到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地方是普陀山。我是這里的導游,我姓尤,大家叫我尤導。下面聽我講解。
普陀山雄峙于寧波市杭州灣以東的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中,與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三神"——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游圣地。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側(cè)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靜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之色彩。普陀山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禮佛觀光,避暑渡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制,民俗采風于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旅游區(qū)。我的講解完了,接下來,我?guī)Т蠹胰⒂^各個景點,我會一一介紹。謝謝大家,祝大家旅途愉快!
普陀山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五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普陀山。我把普陀山的概況簡單介紹一下:普陀山位于杭州灣以東,舟山群島的東部,與我國著名漁業(yè)重鎮(zhèn)沈家門隔海相望,相距6.5海里。島呈菱形,南北長8.6公里,東西寬3.5公里。地勢西北高峻,東南平緩,主峰佛頂山海拔291米。島四周海岸曲折,西北部岸坡較陡,北部和東南部多沙灘。環(huán)島一周約33公里。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國務(wù)院首批公布的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之一。山上景物迷人,寺廟都建造在古樟叢中,素有“海天佛國”之稱。人們曾將桂林、杭州西湖和普陀山進行比較,認為:“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川之勝,則推桂林;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的山海美景,可謂全國之最了。
相傳,普陀山是觀音修身得道處,山上寺廟眾多,至民國十三年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寺院建筑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共有4700多間殿宇、樓閣、廳堂,3000多僧侶。在歷史上香火鼎盛時期,曾有詩描述“山當曲處皆藏寺,路遇窮時又遇僧?!彼略簾o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可以說是“觀音之鄉(xiāng)”了。每逢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觀音圣誕日,得道日和出家日的三大香會,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煙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各位團友,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chuàng)于唐代。唐大中年間,有印度僧人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現(xiàn)身。唐咸通四年(公元916),日本有個叫慧鍔的僧人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船經(jīng)普陀山海面時受阻,在潮音洞登岸,把佛像留在一個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從這時開始。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fā)展很快。公元967,趙匡胤派太監(jiān)王貴來普陀山進香,并賜錦幡,首次開創(chuàng)朝廷到普陀進香。公元1080,朝廷賜予銀兩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jīng)商、朝貢者,也開始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住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的允許,易律為禪,山上700多漁戶全部遷出,普陀山于是變成了佛教凈土。公元1214,朝廷賜錢修建圓通殿,并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與五臺山(文殊道場)、峨眉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合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六月,敕封寶陀觀音寺住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帶著國書到日本去弘揚佛教,與日本通好,從此,普陀山知名度日益遠播。清朝康熙皇帝賜“普濟群靈”額于前寺和“天花法雨”額于后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各由此而得。
清末至抗日戰(zhàn)爭前夕,是普陀山佛教發(fā)展史上的全盛時期。
客運碼頭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是普陀山客運碼頭,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_年新建的碼頭,可以說它是建得非常漂亮壯觀。但是普陀山原來的碼頭建于1981年。其實它最早的民間客運碼頭就在不遠處的短姑道頭,但一有風浪,船只就無法靠岸,交通相當不便,所以就建成了現(xiàn)在規(guī)模的碼頭。它的航線主要通往上海、寧波、沈家門、定海、乍浦、岱山、福州、馬尾等。自1992年以來,該客運站多次被評為省級文明客運站、全國港口客運示范站和全國文明客運站稱號。
短姑道頭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普陀山最早的民間碼頭叫短姑道頭。大家可以看到,這幾塊奇怪的石頭上刻著四個字:“短姑古跡”。在古文中“短”是“責備”的意思。那么為什么會叫這個名字呢?這里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姑嫂二人渡蓮花洋來朝山進香,船靠碼頭時,不巧小姑“天葵”來潮,她認為身子不潔,不敢下船進香,她的嫂嫂埋怨小姑無福理佛,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獨自進山拜佛去了。到了中午,潮水大漲,小船與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餓得發(fā)慌。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拎著飯籃走到碼頭邊,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塊,踩著這石塊來到小姑船,說是她嫂嫂托她捎來的米飯,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她嫂子進香回來,問起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剛才拜佛時,發(fā)現(xiàn)蓮座上觀音大士的裙子濕了一片,心里馬上就明白了,原來這是觀世音菩薩做的善事。后來因為嫂子曾在這里責備小姑,從此,姑嫂停船的地方被后人稱作“短姑道頭”,觀音大士給小姑送飯時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腳的石塊,稱為‘短姑圣跡’。
海岸牌坊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四柱三門的牌坊叫海岸牌坊,它位于短姑圣跡上方,建于1919年。四柱三門,翠瓦飛檐,氣勢雄偉,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五重匾額,是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題。門柱上刻有楹聯(lián):“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這些都是宣揚佛理的意思。
妙莊嚴路
各位團友,大家往前可以隱約看到一條石板小路,這條小路是自古以來從碼頭步行到普濟寺的必經(jīng)之路,叫妙莊嚴路,意思是循此路便可進入妙法莊嚴的佛國。這條路從短姑道頭沿著山坡彎彎曲曲地向上,路面都是由石板鋪成的,而且每隔一定距離,就會出現(xiàn)雕刻蓮花的石板,蓮花千姿百態(tài),沒有一個是重復的。(可以插入講蓮花)在路的兩旁有“入三摩地”、“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川”等石刻,都出自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之手。當你走完這段路程,便會覺得此路妙且莊嚴,實在是名不虛傳。
南天門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景點叫南天門。它位于南山,在短姑圣跡的對面。南山原來是海中的一個孤島,和普陀山本島隔著一條水道,后來建了這座石橋,因為橋身像龍,所以叫環(huán)龍橋,又叫大觀橋,從此兩山連接相通?,F(xiàn)在請大家跟我往這邊走,這里風比較大,大家先把雨傘收一下。
現(xiàn)在大家請看,這里有兩堵石壁相對立,好像一扇天然的石門,因為地處普陀山最南端,所以叫南天門。石門旁邊,有清代總兵藍理題寫的“山海大觀”四字,進門是一個寬廣的平臺,站在這里眺望遠方,感覺海和天是連在一塊的。門里有一塊巨大的巖石,叫獅子巖。沿著這些石階爬到巖石的頂上,便可看見兩處小水潭,潭水清澈,旁邊有題刻“龍眼泉”。巖石上還有“龍華大會”、“砥柱南天”、“海岸孤絕處”等石刻。民間傳說這是八仙過海時聚會的地方,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禪師曾住在這里。
進入南天門,里面有一座茅篷,叫大觀篷。它位于南天門獅子石旁,原來是清康熙年間普濟寺主持通旭所建,后來倒塌了。1996年由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重建。大觀篷里面正中供奉著觀音菩薩,兩旁有關(guān)公、韋馱的塑像,還有八仙造像,八仙的上面是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這充分的體現(xiàn)了佛教與道教文化的融合。
金沙
各位團友,在觀音跳和南天門之間這處地方叫龍灣,灣前金沙鋪地,長570米,過去這里沙質(zhì)很黃,像金子一樣。路上都是黃沙,不見寸土,日光照耀,金光燦燦,佛家稱此為佛經(jīng)所言“金沙布地”處,所以這里被稱為金沙。
南海觀音銅像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普陀山的標志性佛教建筑——“南海觀音銅像”。我們所站的地方就是禮佛廣場,面積有1683平方米。請看這一對花崗巖巨獅,每只7噸多重,好像睡獅剛剛醒來。再看這四尊金剛力士,他們就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每尊高3.9米,是用花崗巖做的,威武莊嚴,鎮(zhèn)守著佛門。前面是哼哈二將。
沿階而上,第二、三層叫集散廣場,正中是一座四柱三門石碑坊,高10.5米,寬21.5米,在佛教中是三門的意思。這四柱正反面都刻著妙善、劉江、白光等人題寫的楹聯(lián),非常狀觀。兩旁一對7.7米高的花崗巖盤龍云柱。[站在廣場,右能見南天門、短姑碼頭、海岸牌坊和正山門、客運碼頭,延伸過去便是西天一線和觀音洞。左能俯視西方庵,紫竹林,潮音洞等景區(qū)。
站在廣場上,請大家抬頭看南海觀音“慈眼視眾生”的大悲妙相,她妙相莊嚴,雙目非常慈祥地看著我們,左手托_,右手施無畏印。在佛教中“_”是古印度圣王戰(zhàn)車的輪子,現(xiàn)在比喻佛法,是指佛法能夠摧破一切煩惱,就像轉(zhuǎn)輪王轉(zhuǎn)動輪寶摧破山岳巖石一樣。右手上伸叫施無畏印,表示能夠減除眾生的苦難。她的身體前傾15度,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觀音寶像好象正輕輕移動蓮花步慢慢向我們走來,使人頓生膜拜之心。
大佛身高18米,蓮花座高2米 ,三層基座高13米,總高33米。那么觀音銅像為什么要做成33米呢?這里有三種解釋:第一,普陀山環(huán)島一周是33公里;第二,觀音有32化身,加上一個正身像,剛好是33種形象;第三,3、6、9是佛教中的吉祥數(shù)字,而3加3剛好等于6,3乘以3剛好等于9。
大佛是用亞金銅材鑄造的,總重70噸,由96塊銅壁板組成,每塊重一噸左右,壁板厚1厘米。96塊亞金銅壁板拼裝成一尊大佛,并用打磨拋光法將焊縫處磨得天衣無縫,精湛的工藝令人叫絕。大佛頭部高2.65米,寬2.4米,重1.25噸,共用去純金6.5公斤。這些金子都是由那些虔誠的香客捐獻的耳環(huán)、戒指、項鏈。此像堪稱當今世界觀音銅像之最,是“海天佛國”的象征,它的文化價值和藝術(shù)品位就非常高。
各位團友,這尊觀音銅像是1997年農(nóng)歷九月二十九日開光的。開光那天,還發(fā)生了一樁奇事。那天,烏云密布,好像要下雨。早晨8點,當妙善方丈宣布佛像開光時,大佛南面蓮花洋上空頓時烏云散開,一抹白光從云間射出直照佛像,佛像金光閃閃,佛光普照,好像白衣觀音的圣像出現(xiàn)在天空,在場的4000余位海內(nèi)外信男善女親眼目睹,紛紛跪拜,承授佛光,無不驚嘆。這一奇異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上午九點法會結(jié)束的時候。
各位團友,南海觀音銅像的基座分兩層,底層為功德廳,里面用銅雕、木雕裝飾。功德廳面積1100平方米,正中銅柱直徑5.6米,通上層頂部接蓮花座,其工藝國內(nèi)首創(chuàng),銅柱上刻有20幅觀音說法圖和前普陀山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像。銅柱外包有12米長的純透明特制玻璃護罩,四周為大型木雕壁畫,用進口柚木雕面,每幅長6米,高1.6米。四幅壁畫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發(fā)生在普陀山的四大傳說,也就是“短姑勝跡”、“二龜聽法”、“飛沙填海”、“藍公護法”。精雕細刻,不僅工藝高超,而且充分顯示了普陀山佛教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每年的11月19到11月29是普陀山的觀音文化節(jié),這次我們剛好趕上這個重要的佛教節(jié)日,門里進去就可以看到有一枚舍利供奉在那里,非常的神圣,大家參觀的時候一定要遵守秩序,也不要在里面喧嘩。
二層為五百觀音堂,供奉500尊各式妙相的紫銅觀音圣像,大家仔細看可以發(fā)現(xiàn)上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香客的名字。中間銅柱上雕刻著觀音的32應(yīng)化身。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羅漢。羅漢又名“阿羅漢”,是小乘佛教中修行的最高果位,而在大乘佛教中呢位于第三等。在我國盛行的主要是大乘佛教,它認為能夠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輪回之此岸到涅磐解脫之彼岸。佛是位于最高果位,菩薩位于第二等。獲得羅漢這個果位,就意味著斷盡一切煩惱,進入涅磐境界,永遠不會投胎轉(zhuǎn)世,受人世生死輪回之苦,可以受天人的供養(yǎng)。在佛教中有四大羅漢、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的說法。
好了,那我的講解就到這里,下面給大家20分鐘的時間自由參觀。但是大家請注意,相機拍照時的光線不利于文物的保護,所以希望大家在室內(nèi)參觀的時候,暫時把相機收一下,20分鐘后我們在禮佛廣場集合。
紫竹林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紫竹林??催^《西游記》的人都知道,紫竹林是觀世音菩薩的住所。孫悟空好幾次遇到危難,就翻筋斗來到南海紫竹林中求助觀音大士。紫竹林,顧名思義,應(yīng)是紫竹成林,但由于幾經(jīng)劫難,紫竹林遭到破壞?,F(xiàn)在園林工人的努力下,已在原處新植紫竹3000余棵。經(jīng)過精心培育,現(xiàn)已成林,重現(xiàn)了觀音道場的紫竹成林的景觀。
天王殿—圓通寶殿—大悲樓臥佛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大悲樓臥佛殿的臥佛,是一尊釋加牟尼佛80歲涅磐時的佛像。釋加牟尼像有很多種不同姿勢的佛像,主要有坐像,立像和臥像三種。這個臥佛像呢是根據(jù)釋加牟尼佛在婆羅雙樹間涅磐時的體態(tài)而塑造的,他面朝南方,側(cè)身而臥,雙腳直伸并攏,左手置于身體上,雙目微合,很是自在安詳。各位團友,這大悲樓的墻兩旁畫有釋加牟尼佛從出生到涅磐的經(jīng)過,大家可以去仔細地觀賞一下。
不肯去觀音院
各位團友,請大家轉(zhuǎn)身看,這座小小的寺院就是普陀山的第一座寺院,叫“不肯去觀音院”。它是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在_年興建的。原先這里是一座三面簡瓦粉墻圍著一個小小的院落,里面有一間小平房,是一座精巧別致的小型佛寺。這種布局在傳統(tǒng)上叫做“茅篷”。相傳,唐咸通四年(公元916),有個叫慧鍔的日本僧人從山西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經(jīng)普陀蓮花洋時,突然風浪大作,連續(xù)三天都不能渡過蓮花洋?;坼娨詾橛^音不肯東渡去日本,于是把觀音圣像擱置在“潮音洞”附近的礁石上,被當?shù)鼐用駨埵险埢丶抑泄┓?。從那以后,普陀山慢慢發(fā)展成為專門供奉觀音的道場。而慧鍔也成了“海天佛國”的開山祖師。
潮音洞
各位團友,大家看,這里有一個天然的石洞,巖石旁刻著“潮音洞”三個字。它是由清朝的康熙皇帝御賜的,相傳這是菩薩現(xiàn)身的地方。潮音洞這個名字呢其實是一語雙關(guān),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聲音好象打雷一樣;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每當有浪的時候,聲音好象觀音在講經(jīng)說法,又如千萬僧侶在誦經(jīng),好象佛在講經(jīng),所以稱之為“潮音洞”。大家看,這個洞是因為山石裂縫而形成的,從崖至洞底深大約有10米,這個洞的洞底通海,一半浸于海中,洞上方這兩條縫隙形成的二門稱為“天窗”,漲潮時,潮水涌入洞中,海浪和石頭相撞擊發(fā)出的聲音好象打雷一樣;而且晴天時,洞內(nèi)像七彩霓虹閃現(xiàn),非常壯觀,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禁止舍身燃指
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這塊石碑,上面刻著“禁止舍身燃指”,這是明代萬歷年間立所。過去,有許多善男信女,用自己的手指當香燭,朝拜觀音,以這種虔誠的形式求見觀音現(xiàn)身,以求觀音引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有人從崖上跳入潮音洞中。清代總兵藍理為防止這種悲劇發(fā)生,就豎碑告示善男信女,不要違背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本意,勸人不要再做此類蠢事。
洛迦山
各位團友請朝東面看,對面就是洛迦山,它的形狀很像一尊觀音菩薩安詳?shù)靥稍谏徎ㄑ笊厦?,頭,頸,胸,腹,足都很清楚,這叫“睡觀音”,也稱“海上佛”。
大家往山頂看,有一座塔像巨人一樣立在那里,這就是新建的五百羅漢塔。塔高25米,寬2米,塔身正方形。上飾四面觀音像,它采用不同色彩的石塊雕刻而成,一層一色,是目前普陀山建筑中的一絕。洛迦山雖近在眼前,但海中波濤洶涌,古時有朝拜者須經(jīng)過24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的傳說。
多寶塔
請各位團友朝南看,這座石塔就叫多寶塔,它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建于元順帝元統(tǒng)三年,是當時普陀山僧人孚中法師向南京的藩王宣讓王募資建成,因此又名“太子塔”。整座塔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層,高32米,有臺無檐。每層塔的四面雕有佛龕。內(nèi)供全跏趺坐式佛像,屬于元代蒙古統(tǒng)治者所信仰的佛教密宗的造型,頂層的四角裝飾焦葉山花,塔剎為仰蓮寶瓶,意為佛報生的凈土。它是普陀山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如此精致而有確切年代記載的石結(jié)構(gòu)方塔,在浙江僅此一座,有很高的文物價值。_年6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各位團友,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塔的基本情況。塔原本發(fā)源于印度,中國古塔開始于東漢,隨著佛教、伊斯蘭教的相繼傳入而興起,它們是為了保藏經(jīng)書、埋藏舍利、紀念佛祖而建造的。相傳有弟子問釋加牟尼佛怎樣才能表示對他的虔誠,釋加牟尼聽后便把身上的方裾鋪在地上,又把化緣的缽倒扣在上面,再把錫杖豎立在覆缽上,這就是塔的基本雛形。所以呢初建塔是為了紀念佛祖的。我國的古塔可以劃分為佛塔和風水塔兩大系統(tǒng);按空間建筑形象有樓閣式、密檐式、覆缽式、亭閣式、喇嘛塔、花塔和金剛寶座塔;它所用的材料有磚石、木材、鐵、銅等等。古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和塔剎四部分組成。
石碑坊
各位團友,在海印池南面,“觀自在菩薩”照壁西面的妙莊嚴路上,建有一座四柱三門,花崗石雕鑿的石碑坊,它高9米,寬12米。柱上橫楣雕刻的云紋與石葫蘆非常精致。碑坊前有步行通道到普濟寺,顯得一派佛國莊嚴的氛圍。過去朝山者多把此坊進入普濟寺作為正道。坊里面?zhèn)攘⒁皇厦鎸懼骸拔奈涔賳T,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jù)說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凡官員到這里,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表示對觀音大士的崇敬。
御碑亭
各位團友,這就是御碑亭,它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是重檐歇山頂,琉璃瓦筒,金碧輝煌,這在古建筑中的等級是相當高的,為二等級。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傳統(tǒng)建筑屋頂?shù)膸追N類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和單坡。屋頂有重檐和單檐之分,重檐等級高于單檐,所以重檐廡殿頂是等級最高的,其次便是這個重檐歇山頂。亭中有個“御制普陀濟寺碑”,御碑是漢白玉制成的,高3米,厚0.32米,須彌基座,碑首雕蟠龍,上面刻著清雍正帝所寫的記載普濟寺興建和普陀山歷史的御書。原本這塊碑在_的時候要被摧毀,只是當時有個人在碑上寫了“_萬歲”五個字才被保留下來。
海印池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海印池,又喻為海印定,比喻釋加牟尼佛的心像澄清的水一樣,至明至清。這個池又叫放生池。放生呢是佛教修行的一種方法。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這個放生池上面有三座石橋,中間那座橋呢叫平橋,北接普濟寺正門,南面接御碑亭,橋中有一個八角亭叫定香亭,供游人歇坐。東邊那座拱形橋,名為永壽橋,建于明萬歷年間,高6米,長33米,寬7.5米,兩側(cè)石欄柱上雕有神態(tài)各異的石獅20對。獅子是百獸之王,意味著尊貴和威嚴。西邊一座拱橋,名叫瑤池橋,池四周用青石條砌成,池水為山泉所積,池中結(jié)滿蓮蓬,一到夏日,荷花的香氣撲鼻而來。它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在火災(zāi)的時候以備急需。
普濟寺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已來到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禪寺,又名“前寺”,是普陀山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占地面積為37019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7829平方米。
普濟寺始建于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滴跞四?1696年),朝廷賜額“普濟群靈”,從此,該寺叫“普濟禪寺”。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家看普濟禪寺屋頂上有仙人走獸,前面那個是仙人,后面分別為七種走獸。那么在古建筑學中說,走獸越多代表的建筑規(guī)格也就越高,其中九只呢為皇宮所有,為最高等級,這個普濟寺的建筑等級就僅次于皇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普濟寺的正門是關(guān)著的,人們都是從東山門入內(nèi)的,那這是為什么呢?這里還有個故事。相傳,清乾隆皇帝微服夜游普陀山,游至佛頂山,游興起,忘了歸程。返回普濟寺時,寺院大門早已被關(guān),乾隆皇帝要求開此門,卻遭到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guī)。”乾隆雖是皇帝。也沒有辦法,只有遵守寺規(guī),經(jīng)東山門入內(nèi)。乾隆皇帝回宮后,極為惱怒地下了道圣旨:從今以后,此門不能開?,F(xiàn)在只有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方丈第一次進門才被打開。
萬壽御碑亭
各位團友,剛才我們講了普濟寺正山門的傳說,但這畢竟是野史,其實現(xiàn)在普濟寺山門原為萬壽亭,建于明萬歷年間,后倒塌了。清康熙皇帝親筆御書記述普陀山發(fā)展史文,立碑豎于殿內(nèi),“萬壽亭”因此改為“御碑殿”。殿宇三間,建筑面積179平方米,碑用紅石制成,高3米,寬1.2米,厚0.2米,重約2.5噸。碑趺用青石制成,長2.15米,寬1.2米,高0.6米,重約2噸。后因普濟寺擴大規(guī)模,把御碑殿圈入寺內(nèi),做正山門。這道門在佛教中呢叫做空門,意思是一切皆空。旁邊兩道門呢分別為無相門和無作門,這三道門就是佛教中所說的三門,意味著三解脫?,F(xiàn)在讓我們從東山門(無相門)入內(nèi)。
天王殿(御碑殿、山門)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的位置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是三門內(nèi)的第一個重殿,正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四大天王位于東西兩旁,韋馱天王手執(zhí)金剛杵位于彌勒菩薩像的背后。
各位團友,我們平時所說的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能護持國土,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手中纏繞一條龍(或蛇);北方多聞天王,右手持傘。四大天王,手執(zhí)法器,掌管四方,合稱“風調(diào)雨順”。
各位團友,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韋馱,即佛經(jīng)中的韋馱天王,它是南方增長天王部下的八將軍之一,是四大天王部下的三十二將之首,常巡游東南西三洲,護助諸出家人,有“三洲感應(yīng)”之說。宋以后,便在寺院里塑了韋馱像,由于他曾為釋迦牟尼從魔鬼掌中奪回佛牙有功,常被塑成英姿勃勃的衛(wèi)士形象,十分令人注目。韋馱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叫金剛杵。在過去,韋馱天王手中的杵的不同持法,其寓意也不同。若杵橫在胸前或舉起,則表示該寺為接待寺;若韋馱天王以杵點地,則表示該寺為非接待寺。云游僧侶來寺,得先看杵,然后決定去留。
圓通寶殿
各位團友,現(xiàn)在讓我們?nèi)⒂^普濟寺的主殿“圓通寶殿”。請看,這個單層失明檐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頂蓋金黃色琉璃瓦,飛檐翹角,外觀莊重,具有典型的清初建筑風格,“圓通寶殿”有“活大殿”之稱,“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大殿高18米,寬42米,深24米。“圓通寶殿”匾額,是宋嘉定七年(公元12_年)皇帝所賜。
好,現(xiàn)在請大家入殿。我們迎面看到的就是觀音的正身像,又稱毗盧觀音,是國內(nèi)唯一的男身男像的觀音。她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臉呈微笑,在蓮花座上結(jié)跏趺坐,右手持一枝半開的蓮花,左手以橫臂擋胸,結(jié)大悲施彌陀印,她的兩旁是她的左右脅侍善財童子和玉女。善財在這里不是善于理財?shù)囊馑?,善財童子和玉女都是佛教中菩薩的名字。
說到觀音右手持的那一枝半開的蓮花,在佛經(jīng)中也是有寓意的,它意味著觀音已出現(xiàn)了佛心,有慈悲菩薩的心腸;那么如果是含苞欲放的蓮花,是說修行者呢有了“大悟”,自高無私之愛;而全部盛開的蓮花就代表已修成正果。
師石
各位團友,在梵山東麓,百步沙中間有一小巖坡伸向海中,將百步沙一分為二,俗稱“獅子尾巴”。坡峰上筑有一小巧玲瓏的四柱小亭子,臨海銜沙,位于師石東南,名為“師石亭”,也有人稱其為“侍月亭”。與百步沙北端的六觀亭,同是游客觀日出、聆潮音、賞明月、沐海風的好去處。近沙灘靠水的地方有一塊形狀像圓臺的巨石,它就是師石,是由海水沖刷而成的。這“師石”二字,意謂此石能磨頑鐵,能擊怒濤,其精神可為人師。當代詩人季位東以《師石》為題作詩:“百步沙頭石可師,回頭是岸莫疑遲。濤聲終古斜陽里,獨立蒼茫自詠詩”。
仙人井
各位團友,大家看在這幾寶嶺下、百步沙上,有一堵逶迤曲折的杏黃色圍墻,里面有一口井,叫仙人井。大家看墻內(nèi)老樹橫臥,冠如華蓋,蔭蔽天日。樹下有洞,上題“萬福來朝”。洞中有井,此井緊臨大海,井深3米多,泉水由井底涌出,旱不減少,澇不微增,暑則涼,寒則暖,色瑩碧,飲之甘美潤爽。那這口井為什么叫仙人井呢?相傳秦安期生于此汲水制丸,又說西漢梅福、東晉葛洪也曾來此煉丹。這些都是傳說中的羽客仙人,所以稱之為仙人井。洞里面比較暗,大家下去的時候要小心點。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就在幾寶嶺上,那為何叫幾寶嶺呢?以為幾寶嶺形狀像一個“幾”字彎彎曲曲,所以叫幾寶嶺。大家往那邊看,有一巖石很像一只大象眺望著東海,那么象上側(cè)還有一巖石,它叫兔巖,形狀呢像一只被人馴服的兔子。
朝陽洞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在幾寶嶺上往東望,就是朝陽洞。洞外巨石參差,積疊人海。洞面朝東,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
每當晴天,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景色壯麗,嘆為觀止。旭日像車輪一樣,忽然從海底涌起,紅光萬道,散射在海面,“朝陽洞”因此得名,“朝陽涌日”還是普陀十二景之一。它是普陀山看日出的最佳地點。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好去處。身處此洞,浪濤轟鳴其下,如千百種樂交響迭奏,別有情趣。
各位團友,朝陽庵在民國初年被毀,1992年在原來的地方修建觀日閣。這個觀日閣又稱朝陽閣,建于朝陽洞的上方,閣內(nèi)分上中下三層,設(shè)購物、休息、觀海三個大廳,并設(shè)有茶室,是觀景,休閑,聊天的好地方。
千步沙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沙灘叫千步金沙,也稱千步沙。它位于普陀山的東部海岸,南起幾寶嶺北,東北至望海亭。南面過朝陽洞即為百步沙。千步沙和百步沙一樣是因為它的長度而命名的,它全長將近有1500米。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凈松軟,寬坦軟美,每遇大風激浪,則又轟雷成雪,攝人心魄。千步沙沙坡平緩,海面開闊,且水中無亂石暗礁,常為游泳健兒所青睞。夏日里來的游客,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景觀,或在游山之后,赤足行其上,讓海浪親撫你的腳面,其趣味,未經(jīng)親試者不可想象。或者靜靜地在沙灘上坐上一會兒,聽聽潮聲?;蛘吒纱鄵Q上泳裝躍入佛海波濤,它會給你帶來無限涼爽。
千步金沙并不只是白天很美,每臨月夜,嬋娟緩移,清風習習,濤聲時發(fā),其清穆景色更為詩意盎然。故有人曾將其與壯麗的朝陽涌日,合稱普陀山二絕。
各位團友,大家請看千步沙東北盡頭那邊幾塊石頭,石塊上題曰“望?!?,另一石上題曰“聽潮”,也是望海聽潮的好地方。據(jù)說在那塊石頭上聽潮,心潮會隨之澎湃。在“望?!薄奥牫薄眱墒纳狡律辖ㄓ幸煌?,稱為“無量壽亭”,該亭為普陀山望海之最,所以俗稱“望海亭”。望海亭的北面建有三間石室,那里就是“凈土堂”。“凈土”即佛教中說的無污濁,無困難的清凈世界,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凈土”。那墻壁上還刻有佛像五尊,通稱為“五祖碑”,均出自名畫家王震手跡。那雕刻神態(tài)逼真,為普陀山石刻中的佼佼者,被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法雨寺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法雨寺,又稱后寺,它位于千步沙北端的光熙峰下。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年),最初名字叫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擴庵建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賜“天花法雨”額,遂稱法雨禪寺。
法雨寺總占地面積33408平方米,建筑面積13845平方米,有殿堂房舍294間。大家看法雨寺在建筑布局上是采用依山取勢,分群遞升的方法,一共有6重殿宇,層層高升,主要建筑有天王殿、玉佛殿、圓通寶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等。整個庭院用不同色彩的琉璃瓦蓋頂,在陽光的照射下射出萬道彩光,形成“佛光普照”的奇麗景觀。寺內(nèi)龍風柏、古銀杏、連理羅漢等珍貴古樹名木,以及二十四孝圖、云龍游海天等石刻欄板,都是普陀山獨一無二的稀有之物。
各位團友,大家看,在法雨寺天王殿對面的九龍照壁,是1987年新建的一個景點。“照壁”又叫“復思”,它的意思是讓我們到這里呢要整整衣冠,帶著無雜念,懷著敬心去拜見菩薩,進入清靜世界。它不同于北京故宮、北海、大同三處的陶制九龍壁,它是用60塊70厘米見方的優(yōu)質(zhì)青石精雕細鑿拼接而成,這么多石塊拼接,竟然不露一點兒縫隙,看上去像是在一整塊青石上雕刻而成,它的工藝真是令人叫絕。九龍壁高2米,凸出16厘米,全長12米。下盤為清式須彌座,四邊頂端飛檐翹角,上部是石粱石瓦,梁與梁之間共雕有十七條造型各異的小龍。九條青龍昂首舞爪,爭搶龍珠,栩栩如生,好象在畫壁間飛動。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就是法雨寺的第二層,叫玉佛殿,殿內(nèi)原來供奉的是清末時從緬甸請來的白玉釋加牟尼佛,像高兩米,玉色非常好,可惜啊在_的時候被毀了,現(xiàn)在殿內(nèi)供奉的是一尊大理石佛像,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請來的,像高1.3米。
各位團友,大家看玉佛殿后的月臺這邊石欄上刻有“二十四孝圖”,這些是清雍正年間重修大殿的時候雕刻的。這幅呢叫子路負朵,這幅叫棄官尋母,還有大舜耕田,董永賣身,孟宗哭竹等等,這些圖都講述了二十四行孝的故事,上至帝王宮卿,下至平民百姓,流傳相當?shù)膹V,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也成了佛教與儒家學說融為一體的見證。
大圓通殿
各位團友,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大圓通殿,又稱九龍寶殿。九龍殿的木材是經(jīng)康熙的批準從南京明故宮中拆遷而來的。
各位請看九龍殿,它的屋頂為單層重檐歇山頂,屬古建筑中的第二等級。(可以插入講古建筑屋頂?shù)念愋?九龍殿無梁無釘,堪稱古建筑一絕。
請大家抬頭看九龍澡井。九條木雕金龍升騰飛舞,一龍在殿頂,八龍繞八根垂柱懸空而下,昂首舞爪,形成“九龍搶珠”之勢。形態(tài)逼真,工藝精堪,巧奪天工。經(jīng)鑒定,確認為是明代文物。被浙江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_年6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藻井呢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含有五行中的以水克火之說,是預防火災(zāi)的意思。那龍呢又有辟邪的作用,而且龍性屬水,九龍藻井就有辟邪防火之意了。
大圓通殿中供奉高6.6米高的毗盧觀音坐像,后壁為大型的《海島觀音圖》及善財童子53參群像,兩邊塑十八羅漢?,F(xiàn)在請大家轉(zhuǎn)后看一看《海島觀音圖》,場面狀觀,氣勢宏偉。畫面正中有一慈眉善目的觀音,這個觀音的形象呢就是她在說法道場普陀洛迦山時的形象,稱為“渡海觀音”。她站在一條形體龐大的黑鰲上,一手持凈瓶,另一手拿楊柳枝向外揮灑,暗喻慈悲的觀音以凈水普度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最上面的是釋迦牟尼的“俄佛像”,主要講的是釋迦牟尼當年在雪山修道的故事。畫中還有五十三參大菩薩,天庭,龍宮等建筑。它講述的是善財童子參訪53位菩薩,最后在普陀洛迦山上參拜觀音菩薩修得正果而成為觀音左脅侍的故事。整個畫面布局合理,人物眾多,各具特色,惟妙惟肖?,F(xiàn)在請大家仔細參觀一下吧。
香云路
各位團友,這條從法雨寺到佛頂山的石板路就叫香云路,它有1088級石階,全長約1公里。此路原為羊腸小道,道光緒三十年(19_年)慧濟寺主持文正和尚同監(jiān)院慶祥和尚募化砌石而成。1982年舟山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路旁有鐵欄桿,為游人攀扶、歇息提供方便。沿香云路登佛頂山,途中有香云亭、云扶石、海天佛國崖等景點,四周秀峰險石,回首眺望、山海奇觀盡收眼底,大有“身登青云梯,平碧見海日”的意境。
各位團友,走在香云路上,隨時可看到香客三步一拜地往上走,這個是佛教朝拜的禮儀,叫“五體投地”之禮,真正虔誠的佛教信徒呢是從短姑道頭山腳下三步一拜到慧濟寺的,其精神無不讓人敬佩和為之感動。從_年起,每年的觀音文化節(jié)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萬名僧眾在住持方丈的帶領(lǐng)下,沿香云路三步一拜一直到佛頂山的慧濟寺。這一“千僧禮佛頂,萬信齊朝拜”的法會,展現(xiàn)了“海天佛國”獨特的佛教文化內(nèi)涵。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香云路的中段,大家看這塊巖石上刻著“海天佛國”,這是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所寫的,每個字約一米見方。大家再看那邊,刻有“云扶石”等石刻,它呢,十分貼切地概括了普陀山的特色。
1962年,郭沫若游普陀山,在此以“佛頂山頂佛”句求聯(lián),后由普陀山的一位農(nóng)民郭氏以“云扶石扶云”對之,至今傳為佳話。郭沫若先生還寫下“舟山群島半千菏”的詩句,意思就是說舟山群島的一個個島嶼猶如一朵朵美麗的蓮花點綴在中國東海的洋面上,當然普陀山島是最美的一朵蓮花,因為蓮花是佛教的象征,它意味著純潔,清凈。
佛頂山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普陀山的最高處佛頂山,它海拔291米。普陀山當?shù)亓鱾髦@樣一句話“到了普陀山,不上佛頂山,就等于沒來普陀山”,今天我們上來了。佛頂山也稱華頂、白華頂、菩薩頂,山頂呈圓平狀,面積約20余畝。白華頂有時云霧繚繞,景名譽謂“華頂云濤”,為普陀十二景之一。
佛頂山上有兩大特色,一個是“佛頂頂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四個字順著念倒著念都是一樣的,普陀山各處都供奉著觀音大士,只有佛頂山上供奉的是釋加牟尼佛,它意味著佛是佛教中的最高果位;而另一個特色呢就是“云扶石云”了,就是指“華頂云濤”這一壯麗景觀。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要去的寺院就是普陀山的第三大寺——慧濟寺,因為它位于佛頂山上,所以又叫佛頂山寺。它原先只是一個供佛的石亭,明代圓慧和尚發(fā)現(xiàn)刻有“慧濟禪林”四個字的石刻,于是在這里創(chuàng)立慧濟庵。1793年擴庵為寺,19_年經(jīng)過大力擴建成為普陀山的第三古剎?;蹪抡嫉孛娣e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6188.73平方米,大殿有4座,堂7所,樓閣8幢,還有方丈室、客堂150間。
各位團友,這里就是慧濟寺了,因為山勢的限制,慧濟寺中軸線上僅有兩進大殿,兩側(cè)有一字排開的大悲樓、地藏殿等。各位團友,這大雄寶殿里供奉的是釋加牟尼佛,大雄呢是對釋加牟尼的尊稱,據(jù)佛經(jīng)記載,釋加牟尼得道成佛后具有很大的法力,能“降服”四魔,人們就用“大雄”來稱贊他的威德高尚,供奉釋加牟尼佛的殿堂也就稱為大雄寶殿了。釋加牟尼的兩旁是他的兩位弟子阿難和迦葉。阿難呢是富貴修行的,可以求財;迦葉是苦修行的,他們兩個分別是佛教的第二、三代祖師。
大家看,大殿兩側(cè)塑的是“二十諸天”,有大梵天王、帝釋尊天,以及分掌日、月,樹,人間,龍官,地府等天神。其中有兩位女神,這位抱著一個孩子的女神叫“鬼子母神”。相傳這個女神是一個女魔鬼,經(jīng)常要吃人家的小孩,佛祖知道后將她的孩子藏了起來,鬼子母到處尋找自己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而痛哭流涕,后來經(jīng)其他天神的指引去求見佛祖,佛祖最終讓鬼子母痛改前非,后來在佛的濟度下,擁護佛、法、僧三寶,從一個惡神徹底改變?yōu)榉鸬淖o法神。
殿后分別是地藏菩薩和千手千眼觀音,釋迦牟尼的背后是西方三圣,,即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及其左右脅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普陀鵝耳櫪
各位團友,慧濟寺后園有一株世上珍稀的樹木,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樹種,名叫“普陀鵝耳櫪”,此樹在1930年5月由我國著名植物學家鐘觀光首次發(fā)現(xiàn),1932年經(jīng)南京林科院院長陳萬鈞教授鑒別定名為“普陀鵝耳櫪”。樹齡約為2_年,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發(fā)現(xiàn)第二棵。這棵樹高13米,雌雄雖然同株,但花期不同,極難繁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自然繁殖的幼樹。1989-1991年,舟山林科所采用有性和無性繁殖培育500多棵幼苗并進行遷地保護。
大家看,此樹是同根生,它的外觀有兩個特點:一是主干及樹枝一律分為兩叉,對對相生;二是此樹為雌雄同株,根連著根。由于兩叉緊連一起,被譽為夫妻樹,象征夫妻恩愛,白頭偕老。有情人在樹下拍照留念,很有紀念意義。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六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法雨寺又稱后寺,為全山第二大寺。占地33408平方米,建筑面積13845平方米,共有殿宇樓閣廳堂294間。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初名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1594)擴庵建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賜“天花法雨”額,遂稱法雨禪寺。
法雨寺建筑布局依山取勢,分群遞升,從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顯得宏大高遠,氣象超凡。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
法雨寺的寺門不在中軸線上,而在東南角上,建筑為重檐方亭,也不同于一般寺廟的山門。
九龍壁:此壁不同于故宮、北海、大同三處的陶制九龍壁,而是用60塊青石拼接,雕刻嵌鑲精致,猶如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在高2米、長12米的壁上,九龍昂身舞爪,騰飛于云山碧海之間,爭奪龍珠。壁頂梁上還雕有17條小龍,形態(tài)各異。此壁由浙江溫嶺民間石雕藝匠仿北京九龍壁刻制。
天王殿:系兩座五層石經(jīng)幢塔。殿前,古樟成林。殿內(nèi)四大天王的位置排列與眾不同,據(jù)說是為了避免與普濟寺千篇一律。
玉佛殿:東西有鐘樓和鼓樓。月臺上有古柏一株,蒼老勁健,西側(cè)植羅漢松一株,圍粗3米多,頗為罕見。玉佛殿是一座小巧玲瓏雕藝精致的建筑,面闊三間,外加圍欄,重檐歇山,黃琉璃頂。殿內(nèi)供奉著高1.3米的玉佛,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殿前13塊雕龍欄板,是明代遺物。
九龍殿:為法雨寺的主殿。系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從南京明故宮拆遷來的,是國內(nèi)寺院建筑最高規(guī)格的一座佛殿。殿內(nèi)八根金柱的柱礎(chǔ)是精致的雕龍磚。藻井是按古樸典雅的九龍戲珠圖案雕刻的,一條龍盤頂,八條龍環(huán)八根垂柱昂首飛舞而下,正中懸吊一盞琉璃燈,宛若一顆明珠,組成九龍戲珠的文體圖案。正中供奉毗盧觀音像,后供海島觀音及善財五十三參群像。觀音立于鰲魚背上,左手托凈瓶,右手執(zhí)楊枝。四周塑觀音救七難群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和龍女相侍。大小百數(shù)人物,造像各顯特色,畫面渾然一體,氣勢雄壯威嚴。 殿前有古樹十余株,其中兩棵銀杏高入云天,樹圍粗約三抱。東側(cè)的龍風柏蟠屈如虬螭,形奇狀怪。月臺石欄板上刻著二十四行孝圖,取自元郭居敬編輯的古今二十四孝子的故事。孝悌本是儒學內(nèi)容,在這里也移植到佛教中來了。
大雄寶殿:殿中供釋迦、藥師、阿彌陀佛三尊像。殿東耳殿三間,為“三圣殿”,供三圣立像。西耳殿三間為“關(guān)帝殿”,供關(guān)公金坐像。
珠寶觀音殿: 建在法雨寺的最高處,方丈殿右旁,有一座精致的“珠寶觀音殿”。殿內(nèi)所供奉的觀音塑像,全用赤金鑄成,胸部嵌一顆神奇的珍珠,光華奪目。此殿,一般的香客游人平日是不可任意進去的。
海會橋:在塵雨寺前蓮池上,系單孔青石拱橋?!昂币庵钢T菩薩聚會在一起,共德之深與數(shù)量之多,猶如大海一樣。它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橋兩旁石欄板上,鐫有動物、花卉浮雕,石欄柱上雕有小石獅。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七
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面積12.9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qū)經(jīng)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常其宗教活動可溯于秦,從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yīng)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側(cè)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后經(jīng)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jīng)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xiàn)。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jié)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huán)繞,漁帆競發(fā),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huán)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gòu)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普陀山的標志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jié)合的西天景區(qū)。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游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八
法雨禪寺又稱后寺,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距普濟寺2.8公里,為普陀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現(xiàn)存殿宇294間,依山取勢,分列六層臺基上。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后依次為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致生動,九龍殿內(nèi)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整座寺廟宏大高遠,氣象超凡;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北宋王安石曾贊之“樹色秋擎書,鐘聲浪答回”。
法雨寺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八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jié)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zhèn)海禪寺”。后毀于戰(zhàn)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lǐng)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后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滴跞四?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并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xù)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20_年05月25日,法雨寺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法雨寺又叫“石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院。始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初名“海潮寺”。萬歷三十四年(1601),改名為護國鎮(zhèn)海禪寺,后毀于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建大殿,并賜匾額“天花法雨”,于是改為“法雨禪寺”,后經(jīng)歷年擴建,法雨寺逐漸成為普陀第二大寺。
法雨寺占地9000平方米,共有殿堂294間,分列在六層臺基上,從天王殿、玉佛殿、九龍殿、御碑殿、大雄寶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法雨寺中的玉佛殿面寬三間,外加圍欄,黃琉璃頂?,F(xiàn)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雍和宮移來的,原來供奉的是普陀山僧人慧根從緬甸請得的玉制釋迦牟尼佛像,像高2米,雕刻精細,后被毀。
方丈院中間七間為印光法師紀念堂。印光法師俗名趙紹嚴,陜西人,光緒十九年(1893),印光到普陀山,在法雨寺研究佛經(jīng),長達十余年,著述甚豐,在他的影響下,數(shù)百人皈依佛教,1941年圓寂。他是公認的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九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的普陀山了。
普陀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南北長8.6公里,東西寬3.5公里),形似蒼龍臥海。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島東部海域,與舟山本島隔海相望,岸距沈家門6.5公里。島呈菱形,南北走向,地勢西北高峻,東南平緩,最高峰白華頂海拔291.3米。海岸曲折,北部和東南部多沙灘。島上林木蒼郁,金沙鋪岸,礁石嶙峋,山秀海美。
普陀山,與九華山、峨嵋山、五臺山并列我國佛教四大名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20__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qū)經(jīng)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昂I嫌邢缮?,山在虛無縹渺間”。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普陀山梵語音譯作“普陀洛迦”,或“補陀洛迦”、“普陀羅伽”等,漢語意為“美麗的小白華(花)”,故有白華山之稱。相傳西漢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到此山居洞煉丹,故唐宋以前,普陀山也稱“梅山”。
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
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普陀山盛產(chǎn)我國著名的“四大海魚”產(chǎn)品(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斗魚),尤以黃魚、墨斗魚最為有名。每年盛夏捕魚旺季到時,正是采購新鮮海產(chǎn)品的大好時機。
“佛手”是普陀山特有的貝類,是當?shù)靥禺a(chǎn),每年8月才能嘗到。其形似佛的五指展開,兩瓣吻合,饒有情趣,煮熟之后吃來香味四溢,鮮而不膩,是海中獨特的珍品。另外,“佛瓜”(普陀山盛產(chǎn)的一種西瓜,以皮薄、肉紅、甘甜為特點,為清暑解渴的好品種)、云霧佛茶、南海紫菜、還魂草、催生子、石菜花、觀音水仙、紫竹都是普陀山特有的,如有興趣不妨帶回一二。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于秦,山上原始道教、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yīng)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側(cè)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后經(jīng)歷代興建,寺院林立。
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jīng)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xiàn)。
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jié)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普陀山的標志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jié)合的西天景區(qū)。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游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十
下面的景區(qū)是北普陀寺景區(qū),是東北三省最大的佛教建筑群,北普陀寺的住持是遼寧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道極法師。我給大家介紹過的九大之最奇珍異寶就在這里。
釋迦牟尼在古印度一帶所創(chuàng)立的佛教,傳入到中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佛教傳入錦州的時間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
北普陀山供奉著大大小小數(shù)千尊佛教諸神造像,這些佛教諸神造像,主要有諸佛、菩薩、羅漢和天神四類,是全國漢傳佛教寺院佛教諸神造像的典型代表。
天王殿
北普陀寺的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兩側(cè)分別是鐘樓和鼓樓。天王殿正中供奉的是彌勒佛。大肚彌勒佛和四大金剛以及韋陀天王共處于天王殿,護衛(wèi)著后邊的大雄寶殿。
彌勒佛是佛教崇拜的未來佛,佛教認為歷史上實有其人,他原名叫阿逸多,出生于南天竺國(古印度),是貴族出身。釋迦牟尼曾經(jīng)預言,彌勒將來必定成佛(即未來佛)。阿逸多成為釋迦牟尼弟子后,先于佛祖離開人世,經(jīng)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后,彌勒會再次下生人間,廣傳佛法,成為未來佛。在彌勒佛未成佛之前,稱為彌勒菩薩。
漢傳佛教崇拜的彌勒佛是浙江奉化和尚契此的形象。據(jù)說在五代后梁時,浙江奉化出了個怪和尚,法號契此,他身材矮胖、肚子奇大,言語無常,四處坐臥,常用竹棍挑著個大口袋在鬧市中化緣,又稱布袋和尚。
他能預言天氣陰晴,為人說禍福,十分靈驗。契此圓寂時,端坐在一塊盤石上,說出一句偈語:“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溘然而逝。
人們這才悟到,原來這位胖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以后,佛教徒就按照他的形象塑造了中國式的大肚彌勒佛像。有一副楹聯(lián)形容大肚和尚“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天下可笑之人?!?/p>
在彌勒佛周邊供奉的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教的護法神,職責是護持佛法不受侵犯,護法神造像最常見的是四大天王和韋馱菩薩。
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衣著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州。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 衣著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
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眾生, 故名廣目天王, 衣著紅色,穿甲冑,為群龍領(lǐng)袖,故手纏一赤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
北方多聞天王:又名毗沙門,“多聞”以福、德知名聞于四方,衣著綠色,穿甲冑,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一神鼠,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他負責守護北俱盧洲。
清代文人翟灝所著的《通俗篇》中說,四大天王手中各執(zhí)一物,寓意為“風調(diào)雨順”:執(zhí)劍者舞動生“風”,持琵琶者諧音要“調(diào)”,執(zhí)雨傘者遮風擋“雨”,執(zhí)龍索者降服眾生歸“順”,四個字連起來就是“風調(diào)雨順”,下面的一句話就應(yīng)該是“五谷豐登”。
彌勒佛的身后是韋馱菩薩,也是護法神。
在我國漢傳佛教天王殿里的韋馱菩薩。相傳釋迦牟尼涅槃時,諸天神和眾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養(yǎng)。一個捷疾鬼渾水摸魚,偷走一對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韋陀奮起直追,剎那間將捷疾鬼抓獲,奪回了佛舍利。諸天神和眾王紛紛夸獎韋陀能驅(qū)除邪魔外道、保護佛法。于是,韋陀被人們稱為護法菩薩。
大雄寶殿
在天王殿后邊這座雄偉莊嚴的殿宇,稱大雄寶殿,是寺中的正殿。殿名“大雄”是稱贊釋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
殿內(nèi)正中供奉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
(以下的內(nèi)容和觀音洞區(qū)的佛祖內(nèi)容相同,可以同樣講述)。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歷史上實有其人。他原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是國王凈飯王的兒子,生活在公元前565-485年間,與我國的孔子是同時代人。 據(jù)說他出生之后即走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p>
七日后,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后由姨母帶大,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觀察到世間生、老、病、死等種種苦難,于是萌發(fā)了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之道的念頭,為了阻止他出家,讓他繼承王位,凈飯王為他建造了各種適合他的娛樂場所,并在他16歲時給他娶了鄰國的王女輸陀羅為妻,不久生了個兒子叫羅睺羅,然而這一切并未能打消王子出家的決心。
29歲那年,他毅然舍棄了王位的繼承權(quán),悄然出家作了沙門。出家以后,精進行道,吃進了各種苦頭,終于悟出苦行無益,于是他來到尼連禪河洗去六年的積垢,并進食了牧羊女所獻的乳粥,恢復了體力后,就在菩提伽耶城的一棵菩提樹下結(jié)跏趺坐,端身正念,經(jīng)過七日七夜的禪觀靜想,終于在臘月初八日夜里,睹明星而悟道,成為佛陀。
這一年他35歲,他在鹿野苑初轉(zhuǎn)法輪,就是向第一批5個弟子講法,之后又在古印度將佛法49年,最后于傳教途中,于拘尸那城外的畢缽羅雙樹下涅槃。他的遺體火化之后,所得的舍利被八個國家分去建塔供養(yǎng)。
佛祖像旁是佛祖的兩位弟子,年老的名為迦葉尊者,年青的名為阿難尊者。
摩柯迦葉又稱為大迦葉,簡稱迦葉,最善修苦行僧式的“頭陀行”,被稱為“頭陀第一”,是佛祖涅槃后繼承佛祖衣缽、繼續(xù)弘揚佛教的第一代祖師。佛祖在拘尸那涅槃時,迦葉率領(lǐng)佛祖的眾弟子把佛的遺體火化之后,主持了佛祖生前口授佛經(jīng)的結(jié)集,即“經(jīng)、律、論”佛經(jīng)三藏圣典最初的文字版本。而憑記憶背誦佛祖口授佛經(jīng)最多的,就是阿難陀。
阿難陀簡稱阿難,是佛祖的堂弟,知識淵博,強于記憶,被稱為“多聞第一”。 迦葉圓寂之后,阿難成為佛教二祖。電視劇《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到了西天大雷音寺拜見釋迦牟尼佛祖之后,去藏經(jīng)樓為唐僧師徒取經(jīng)書的牽頭的兩位佛祖弟子,就是摩柯迦葉和阿難陀。
在佛祖兩側(cè)供奉的菩薩畫像是佛祖的兩位脅侍菩薩文殊、普賢。
法寶樓
國家的大德高僧贈送的佛家珍寶。 “法寶樓”三個字是鎮(zhèn)江定慧寺方丈茗山長老題寫的。 * 這是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會長、香港觀宗寺法主和尚覺光長老題寫的“慈光照十方 悲心動大千”
* 這是普陀山道生法師題寫的“南北普陀,無二差別”
* 這是道極法師在趙州柏林禪寺接法與凈慧大和尚的合影留念
* 上面的眾僧合影是北普陀寺2006年舉辦“三壇大戒”的留念,“三壇大戒”是佛門中最高的戒律,當時成就了600多名佛子受戒,非常莊嚴殊勝。
* 這是道極法師與朝陽市長張鐵民、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的合影
* 這是南海普陀山戒忍大和尚題寫的“慈眼視眾生”
* 這是香港覺光長老贈送金佛的留念
* 這是道極法師在日本與僧人的合影
* 這是本寺第一任方丈照元大和尚的法像
* 這是道極法師98年與昌旺法師留念
* 這是道極法師與九華山方丈仁德長老合影
* 這是道極法師在美國與虛云寺壽冶老和尚的合影
* 這是道極法師與泰國僧王,也就是泰國的國師郭豐元的合影
* 這是道極法師與泰國吉祥寺達也法師合影
* 這是南普陀方丈大和尚題寫的“萬德莊嚴”
* 這是凈空上人為本寺題寫的“北普陀山北普陀寺”
* 這是趙樸初題寫的“善”字
這是趙樸老贈送的古佛
這是香港覺光老贈送的金佛
這是來自日本的庫神
這是百年的普洱茶
這是尼泊爾佛教社贈送的如意
這是佛家八寶
這是九華山方丈仁德長老贈送的
這是泰國國王贈送的念珠
這是來自日本的木木制寶塔
這里供奉了虛云老和尚和宣化上人的舍利
這是泰國法身寺贈送的水晶佛及吉祥寺贈送的肽金佛
這是乾隆年間的茶壺和缽
這些的中國各在寺院傳戒時的紀念缽
這是南傳佛教的五佛冠
這是虛云老和尚曾經(jīng)用過的主衣和僧鞋
這是來自印度王舍城的古磚,王舍城是當時佛陀講法的所在地
這是末代皇帝的國師法像
兩邊的是馬來西亞佛教協(xié)會贈送的供具
還有法國剎生寺贈送的經(jīng)書一套
菲律賓凈土寺明起法師贈送的經(jīng)書一套
在我們法寶樓內(nèi)有三件珍寶,是世間罕見的無價之寶:第一件是這套《乾隆大藏經(jīng)》,《乾隆大藏經(jīng)》是保存最完整、內(nèi)容最全的佛教經(jīng)典合集,這是2002年新加坡凈宗學會凈空上人贈送的,全世界僅存十部。有七部藏于地下,留給后人,為防外道破壞,它的版本已經(jīng)被消毀了,可見它的珍貴。
第二件是這尊緬甸玉的臥佛,佛陀的等身像。緬甸玉是緬甸的國寶,它光亮潔白,晶瑩無瑕,這尊佛是佛陀的涅槃像。
在法寶樓上面的墻壁上是18幅佛陀從出生至涅槃過程的壁畫。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在這里的第三件珍寶,也是世界最珍貴,最罕見的,佛陀的真身舍利,就在這法寶樓正中間的七寶舍利塔內(nèi),佛舍利在中國僅存四件,第一件是陜西法門寺的佛指舍利;第二件在北京八大處的佛牙舍利,第三件是朝陽北塔的佛血舍利,第四件就是在這里佛骨舍利。
這顆釋迦文佛舍利是金剛不壞的,是北京法源寺大和尚贈送的。見舍利如見佛陀,大家來禮拜一下,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在這里拜佛舍利,禮佛一拜滅罪海沙。
臥佛、五百羅漢坡
看,這邊的是長7.5米、重18.5噸的緬甸玉臥佛,是釋迦牟尼真身涅槃像,在2010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日舉行了開光慶典法會。
萬佛寶殿
萬佛寶殿堪稱東北最大的佛家寶殿,殿前的兩根龍柱每根高4米,是一整根玉石雕刻而成的,雕刻精細,玉龍栩栩如生。
萬佛寶殿的扁額是臺灣星云長老親手題寫。高處的“三藏”兩個字,代表著佛教經(jīng)典的全部內(nèi)容:經(jīng)藏、論藏、律藏。
這座萬佛寶殿是2009年落成的,并在此舉行了北普陀山北普陀寺十周年慶典。這座殿堂可同時容納500人舉行法會。
這里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佛祖兩邊的是他的兩個弟子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中間的兩個柱子是全部貼金的,是用金鉑一張張貼上去的`。
萬佛寶殿內(nèi)的法器也是東北三省最大的,大磬直徑1.2米,還有木魚直徑1.5米,樟香木雕刻而成的。四周是萬佛,在這里禮佛一拜相當禮拜一萬尊佛,功德無量,這萬尊佛都是信士們迎請的供奉在這里,這叫一人請佛,萬人禮拜真是功德無量,如果也有想請佛的請到客堂辦理。
萬佛寶殿的兩側(cè)是十八羅漢,都是佛祖親傳的優(yōu)秀弟子。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為小乘佛教認為的佛陀得道弟子修證的最高果位,果位類似于現(xiàn)在的學位。
萬佛寶殿西側(cè)是北普陀寺的五百羅漢坡,由我國大德高僧維賢法師命名為“天下第一五百羅漢坡”。
關(guān)于五百羅漢來歷的說法較多,其一指跟隨佛祖聽法傳道的五百親傳弟子,其二指佛祖圓寂之后參加為佛祖口授佛經(jīng)第一次結(jié)集的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羅漢為五百大雁所化,其四說五百羅漢的前身是五百蝙蝠。
這棵大樹下的佛祖造像,是佛祖的成道像,展示了佛祖在喝了兩位牧羊女贈與的羊奶之后,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景象。悉達多太子獨自一人走到菩提樹下,面向東方,盤腿靜坐,經(jīng)過七天七夜的靜思冥索,終于,在中國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的凌晨,獲得了徹底的覺悟,而成為大智大慧的佛陀。悉達多太子成佛的年齡是35歲。十二月初八日為佛祖成道節(jié)。
北邊的是九龍壁,上邊的五龍代表五湖,下邊四龍代表四海,九龍吐水浴佛顯現(xiàn)的是佛陀出生當時的景象。佛經(jīng)上說:太子降生的時候,剛生下來就自己行走7步。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聲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九龍壁后面是蓮花池,再后面是即將建設(shè)的七級浮屠寶塔。
后邊山頂上的是五方佛菩薩頂,有五個殿堂各兩層,一層供奉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彌勒五位菩薩,二層供奉五方佛即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成就佛、中間毗盧遮那佛。
極樂國土
這里是極樂國土,在極樂國土內(nèi)供奉的是西方三圣,中間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左右兩側(cè)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兩位協(xié)侍。
普陀宮
在普陀宮內(nèi)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祖師殿
在祖師殿內(nèi)供奉的是佛主釋迦牟尼佛后面的是達摩祖師與本寺開山的各位祖師。達摩祖師生年不詳,逝世于公元536年,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被稱為古印度佛教禪宗第二十八祖,在中國嵩山少林寺始傳禪宗,使之成為中國漢傳佛教最大宗門,后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在中國,傳說著達摩一葦渡江、面壁九年修行等許多著名的故事,表達了佛教界后人對達摩祖師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百萬宮
這里是百萬宮,殿內(nèi)中間供奉的是本寺的各大護法,“廟神香火,護廟龍神, 千年萬代振山門,僧眾保平安,萬物滋生,全仗護法神?!?/p>
朋友們,今天的游程就到這里了,我也期待您攜家人及朋友們重游北普陀山,讓您再次感受北普陀山的神奇。懇請朋友們提出寶貴意見,祝朋友們一路順風!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十一
各位游客,你們好:
一路辛苦了,歡迎來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
普陀山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它形似蒼龍臥海,面積近13平方公里,與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之稱。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十二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是普陀山客運碼頭,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2002年新建的碼頭,可以說它是建得非常漂亮壯觀。但是普陀山原來的碼頭建于1981年。其實它最早的民間客運碼頭就在不遠處的短姑道頭,但一有風浪,船只就無法靠岸,交通相當不便,所以就建成了現(xiàn)在規(guī)模的碼頭。
它的航線主要通往上海、寧波、沈家門、定海、乍浦、岱山、福州、馬尾等。自1992年以來,該客運站多次被評為省級文明客運站、全國港口客運示范站和全國文明客運站稱號。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普陀山最早的民間碼頭叫短姑道頭。大家可以看到,這幾塊奇怪的石頭上刻著四個字:“短姑古跡”。在古文中“短”是“責備”的意思。那么為什么會叫這個名字呢?這里還有個故事。
相傳有姑嫂二人渡蓮花洋來朝山進香,船靠碼頭時,不巧小姑“天葵”來潮,她認為身子不潔,不敢下船進香,她的嫂嫂埋怨小姑無福理佛,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獨自進山拜佛去了。到了中午,潮水大漲,小船與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餓得發(fā)慌。
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拎著飯籃走到碼頭邊,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塊,踩著這石塊來到小姑船,說是她嫂嫂托她捎來的米飯,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她嫂子進香回來,問起這件事,感到奇怪。
忽然想起剛才拜佛時,發(fā)現(xiàn)蓮座上觀音大士的裙子濕了一片,心里馬上就明白了,原來這是觀世音菩薩做的善事。后來因為嫂子曾在這里責備小姑,從此,姑嫂停船的地方被后人稱作“短姑道頭”,觀音大士給小姑送飯時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腳的石塊,稱為‘短姑圣跡’。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四柱三門的牌坊叫海岸牌坊,它位于短姑圣跡上方,建于1919年。四柱三門,翠瓦飛檐,氣勢雄偉,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五重匾額,是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題。
門柱上刻有楹聯(lián):“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這些都是宣揚佛理的意思。
各位團友,大家往前可以隱約看到一條石板小路,這條小路是自古以來從碼頭步行到普濟寺的必經(jīng)之路,叫妙莊嚴路,意思是循此路便可進入妙法莊嚴的佛國。這條路從短姑道頭沿著山坡彎彎曲曲地向上,路面都是由石板鋪成的,而且每隔一定距離,就會出現(xiàn)雕刻蓮花的石板,蓮花千姿百態(tài),沒有一個是重復的。
(可以插入講蓮花)在路的兩旁有“入三摩地”、“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川”等石刻,都出自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之手。當你走完這段路程,便會覺得此路妙且莊嚴,實在是名不虛傳。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景點叫南天門。它位于南山,在短姑圣跡的'對面。南山原來是海中的一個孤島,和普陀山本島隔著一條水道,后來建了這座石橋,因為橋身像龍,所以叫環(huán)龍橋,又叫大觀橋,從此兩山連接相通?,F(xiàn)在請大家跟我往這邊走,這里風比較大,大家先把雨傘收一下。
現(xiàn)在大家請看,這里有兩堵石壁相對立,好像一扇天然的石門,因為地處普陀山最南端, 所以叫南天門。石門旁邊,有清代總兵藍理題寫的“山海大觀”四字,進門是一個寬廣的平臺,站在這里眺望遠方,感覺海和天是連在一塊的。門里有一塊巨大的巖石,叫獅子巖。
沿著這些石階爬到巖石的頂上,便可看見兩處小水潭,潭水清澈,旁邊有題刻“龍眼泉”。
巖石上還有“龍華大會”、“砥柱南天”、“海岸孤絕處”等石刻。民間傳說這是八仙過海時聚會的地方,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禪師曾住在這里。
進入南天門,里面有一座茅篷,叫大觀篷。它位于南天門獅子石旁,原來是清康熙年間普濟寺主持通旭所建,后來倒塌了。1996年由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重建。大觀篷里面正中供奉著觀音菩薩,兩旁有關(guān)公、韋馱的塑像,還有八仙造像,八仙的上面是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這充分的體現(xiàn)了佛教與道教文化的融合。
各位團友,在觀音跳和南天門之間這處地方叫龍灣,灣前金沙鋪地,長570米,過去這里沙質(zhì)很黃,像金子一樣。路上都是黃沙,不見寸土,日光照耀,金光燦燦,佛家稱此為佛經(jīng)所言“金沙布地”處,所以這里被稱為金沙。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紫竹林。看過《西游記》的人都知道,紫竹林是觀世音菩薩的住所。孫悟空好幾次遇到危難,就翻筋斗來到南海紫竹林中求助觀音大士。
紫竹林,顧名思義,應(yīng)是紫竹成林,但由于幾經(jīng)劫難,紫竹林遭到破壞?,F(xiàn)在園林工人的努力下,已在原處新植紫竹3000余棵。經(jīng)過精心培育,現(xiàn)已成林,重現(xiàn)了觀音道場的紫竹成林的景觀。
天王殿—圓通寶殿—大悲樓臥佛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大悲樓臥佛殿的臥佛,是一尊釋加牟尼佛80歲涅磐時的佛像。釋加牟尼像有很多種不同姿勢的佛像,主要有坐像,立像和臥像三種。
這個臥佛像呢是根據(jù)釋加牟尼佛在婆羅雙樹間涅磐時的體態(tài)而塑造的,他面朝南方,側(cè)身而臥,雙腳直伸并攏,左手置于身體上,雙目微合,很是自在安詳。各位團友,這大悲樓的墻兩旁畫有釋加牟尼佛從出生到涅磐的經(jīng)過,大家可以去仔細地觀賞一下。
各位團友,請大家轉(zhuǎn)身看,這座小小的寺院就是普陀山的第一座寺院,叫“不肯去觀音院”。它是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在2001年興建的。原先這里是一座三面簡瓦粉墻圍著一個小小的院落,里面有一間小平房,是一座精巧別致的小型佛寺。這種布局在傳統(tǒng)上叫做“茅篷”。
相傳,唐咸通四年(公元916),有個叫慧鍔的日本僧人從山西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經(jīng)普陀蓮花洋時,突然風浪大作,連續(xù)三天都不能渡過蓮花洋?;坼娨詾橛^音不肯東渡去日本,于是把觀音圣像擱置在“潮音洞”附近的礁石上,被當?shù)鼐用駨埵险埢丶抑泄┓睢?/p>
從那以后,普陀山慢慢發(fā)展成為專門供奉觀音的道場。而慧鍔也成了“海天佛國”的開山祖師。
經(jīng),所以稱之為“潮音洞”。大家看,這個洞是因為山石裂縫而形成的,從崖至洞底深大約有10米,這個洞的洞底通海,一半浸于海中,洞上方這兩條縫隙形成的二門稱為“天窗”,漲潮時,潮水涌入洞中,海浪和石頭相撞擊發(fā)出的聲音好象打雷一樣;而且晴天時,洞內(nèi)像七彩霓虹閃現(xiàn),非常壯觀,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這塊石碑,上面刻著“禁止舍身燃指”,這是明代萬歷年間立所。過去,有許多善男信女,用自己的手指當香燭,朝拜觀音,以這種虔誠的形式求見觀音現(xiàn)身,以求觀音引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有人從崖上跳入潮音洞中。清代總兵藍理為防止這種悲劇發(fā)生,就豎碑告示善男信女,不要違背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本意,勸人不要再做此類蠢事。
各位團友請朝東面看,對面就是洛迦山,它的形狀很像一尊觀音菩薩安詳?shù)靥稍谏徎ㄑ笊厦?,頭,頸,胸,腹,足都很清楚,這叫“睡觀音”,也稱“海上佛”。
大家往山頂看,有一座塔像巨人一樣立在那里,這就是新建的五百羅漢塔。塔高25米,寬2 米,塔身正方形。上飾四面觀音像,它采用不同色彩的石塊雕刻而成,一層一色,是目前普陀山建筑中的一絕。洛迦山雖近在眼前,但海中波濤洶涌,古時有朝拜者須經(jīng)過24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的傳說。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十三
現(xiàn)在我們要參觀的是普陀山景區(qū)的精華部分,也是普陀山標志性佛教建筑-----南海觀音銅像,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進去參觀。
南海觀音銅像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觀音銅立像。
也許大家會問:舟山處于東海,可是為什么觀音銅像要叫南海觀音銅像,而不是東海觀音銅像呢?這個啊,是因為歷代帝王多建都于北方,所以稱它之南的地方為南海了。
如《尚書》中的入于南海,其實啊,這個南海也是指東海而言的。
所以,銅像就叫南海觀音銅像了!
檢票口上臺階前:大家請看,我們腳下的大理石路中間很規(guī)律地鋪有青石板,每塊青石板上都雕有蓮花。
蓮花是佛教的吉祥物,它有一個特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象征我們佛教來源于塵世又高于塵世。
青石板每三步一塊,正好可以讓進香朝圣的信眾三步一拜。
(說到這里客人會學著做)
請大家看左手邊的欄桿,也是用青石雕成,每一塊青石板的正反兩面皆有雕刻佛教小故事,一共60幅關(guān)于佛教的放生圖。
表明我們?nèi)撕蛣游镏g是有感情的,動物們也是知恩圖報的,體現(xiàn)了佛教所說的忌殺生、多放生的思想。
這些詩詞皆是李叔同寫的,畫則出自于我國著名書畫家豐子愷的手筆。
走完大理石路,上臺階:現(xiàn)在我們要上臺階了,請大家猜一下共有多少個臺階?(隨客人亂猜,然后讓大家自己步行上去驗證)這里一共有33個臺階,這33個臺階可不是隨便亂湊的,它有多層含義在里面。
其一、島上每年農(nóng)歷的二月十九(觀音出生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是觀音的三大香會期;其二、三六九是佛教的吉祥數(shù)字,三加三合六,三乘三得九;其三、觀音的正殿——圓通寶殿(普濟寺內(nèi))供奉著觀音的正身像,加兩邊的32化身,正好是33尊;其四、普陀山環(huán)島一周是33公里(巧合)。
這些也就是我們的南海觀音銅像為什么造33米高的原因。
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地方是禮佛廣場,面積有1683平方米,請看這一對花崗巖巨石,每只有7噸多重,就好象是睡獅初醒,保護著這一帶!那大家知道為什么要用石獅子嗎?這個啊,是因為獅子有辟邪的作用,又因為獅子是百獸之王,象征著威武和莊嚴。
分辨獅子雌雄的方法,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一般為左雄又雌。
還可以從獅子所踩之物來辨別雌雄,爪下為球,象征著無上權(quán)利,必定為雄師,爪下踩著幼獅,象征著子孫綿延,必定為雌獅子!大家再來看這四尊金剛力士,高3.9米,用花崗巖鐫刻,威武莊嚴,鎮(zhèn)守著佛門。
(至禮佛廣場,左手邊有塊石碑,上書《華嚴經(jīng)》其中有段“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笨腿藭枺河^音明明是女兒身,怎么是勇猛丈夫?)(解釋略,資料中有)
現(xiàn)在請大家跟我沿著階梯往上走,第二,三層為集散廣場,正中一座四柱三門石牌坊,兩旁一對7.7米高的花崗巖九龍石柱。
大家請看左右對峙的兩個手持金剛杵的金剛力士。
右邊憤然閉嘴的是哼將,那羅延金剛,左邊的是哈將,便是密執(zhí)金剛了,合稱為哼哈二將。
他們就是《封神演義》中所描寫的騎火眼金睛獸的鄭倫,陳奇兩位將軍的形象。
但要說明一點的是,在佛教中是沒有哼哈二將這樣的叫法的。
站在這廣場上,大家可以往四周看一下,右邊能看到南天門,短姑道頭,海岸牌坊,正山門和客運碼頭。
向西邊便可以看到西天一線和觀音凍。
左邊能看到西方庵,紫竹林,潮音洞等景區(qū)。
直木可遠眺蓮花洋,洋面上來來往往的船只不斷,層層白浪撲向岸邊,那濤聲就好象船只在禮佛廣場誦經(jīng)。
站在廣場上,請大家抬頭瞻仰南海觀音慈眼視眾生的大悲妙相,尤其是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觀音寶像正好象輕輕地移著蓮步款款向我們走來,令人頓生膜拜之心。
據(jù)說在1997年九月觀音像開光的那天,原本烏云密布,早晨8點妙善法師宣布開光時,銅像上方天空頓時烏云散開,佛光普照,在場的4000多位海內(nèi)外信眾親眼目睹這一盛況,無不驚嘆。
現(xiàn)在正對著我們的就是普陀山標志性建筑——南海觀音。
像高18米,重約72噸,腳底蓮花臺高2米,直徑8米,底下兩層功德廳高13米,三部分加起來共33米(33米的解釋前面已有,分成三部分是因為每年有三大香會期)。
成,用x光線透視無裂縫后再在其外側(cè)加涂一層樹脂漆以防腐蝕。
觀音臉部是第97塊,融合了13斤純黃金,重約2噸,是最大最重的一塊。
整個觀音銅像造價為3500萬(不包括捐贈的黃金),這么多錢政府沒有出一分,皆來自于民間信眾捐贈,每位捐贈2000rmb(含)以上的信眾名字皆刻在功德廳內(nèi),等下讓大家進去參觀。
佛像用亞金銅材制造,由96塊銅壁板組成,壁板厚約6毫米,總重量70噸,大士面容含純金6.5公斤,96壁板拼裝成一尊大佛,并用打磨拋光法將焊縫處磨得天衣無縫。
精湛的工藝令人叫絕,文化價值和藝術(shù)品位極高。
大家可能又會問了:觀音她到底是男是女啊???其實啊,觀音無所謂男女,她象征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禮念,代表的是一種品格,能有慈悲有愛心的人就是菩薩。
但是觀音的塑像可以塑成男身,女身,動物身等。
簡單得說,慈悲的人就是菩薩。
觀音像微微朝前傾斜15度,衣袂飄揚,左手持法輪,右手施大無畏印,這是漂海觀音的造像。
請大家仔細觀看,觀音大士頭頂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表示能降服歪魔邪道,是觀音正身像的標志。
再來看她的`雙目,垂直向下看著,眉毛像兩輪新月,左手持法輪(法輪原是古印度的一種無堅不破的戰(zhàn)車,佛教比喻佛法。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法輪能吹破眾生煩惱邪惡,如法輪吹破山岳巖石一樣;另一種說法是佛法如法輪輾轉(zhuǎn)不停。
)她的右手施無畏印(無畏印表示佛能使眾生心安,無所畏懼,佛有救濟眾生的大慈心愿。
)大佛身高18米,總高33米,那么這個“33”在佛教中也是有特殊含義的,一種說法是說觀音有32個化身,再加上一個正身像毗盧觀音就是33;另一種說法是3,6,9在佛教中表示吉祥的數(shù)字,3+3=6,3*3=9,所以要用“33”。
請大家仔細觀察:觀音手中的法輪像什么東西?(客人回答)對!是漁民船上的方向盤——舵。
大家請看(手指過去)對面就是全國有名的沈家門漁港,當?shù)睾芏喟傩沾驖O為生,靠天吃飯。
舟山夏天多臺風,古時漁民出海捕魚碰到天氣不好通常都是有去無回,所以他們把對生活及收成的希望全寄托在觀音身上。
觀音把舵穩(wěn)穩(wěn)地托在手心,施大無畏印,表示她為漁民出海捕漁保駕護航,一切災(zāi)難皆可消除。
再看:南海觀音前面的水道就是漁民出海捕漁的必經(jīng)之路,通常漁民經(jīng)過此地,都會跪下來朝觀音敬三支香拜三拜后插在船頭,保佑他們這趟出海平安并且滿載而歸。
(回過頭來看)觀音的臉部呈滿月型,這是唐朝觀音的審美,眉如柳葉,雙目低垂。
據(jù)說觀音兩眼睜開也是有規(guī)定的,約15度左右,睜太大或太小都不行。
有兩層含義:一是觀音慈悲為懷,慈目視眾生,她懷著一顆慈悲心來看我們世間的一切有情;二是觀音她不同于我們凡人,我們只有在離她很近的時候,虔誠地仰起頭,才能與她雙目對視,也表示她跟我們凡人很親近,沒有距離感,你有什么煩心事都可以跟她講,你看她雙唇緊閉,她聽后也絕對不會告訴第三個人。
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佛、菩薩、羅漢的耳朵都特別長,這是在告誡我們,平時要多聽——即不能聽一方意見,要廣泛地聽多方面意見;多看,少說話,多做事。
大家請看觀音銅像的右側(cè),即西邊,有大型石雕《玄奘取經(jīng)》;東邊則有《鑒真東渡》,兩幅石雕連環(huán)畫把我們佛教歷史上有名的兩位人物和史實都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我們在廣場上欣賞到了銅雕、石雕,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到功德廳參觀木雕和玉雕。
在進功德廳之前,大家請看中間那扇圓拱門上有兩個金色的三角,能猜到是什么含義嗎?(一般客人是非常聰明的)對了,就是雙手合什!我們要雙手合什,恭恭敬敬地進去參觀(客人很聽話,都這么做,當然導游要先做)。
南海觀音基座分兩層,底層為功德廳,二層為五百觀音堂。
功德廳內(nèi):我們面前的這根大柱子可是頂梁柱,直徑達13米,除了承托觀音像的重量外,還能抗12級以上臺風和7級地震,其外圍為了美觀用紫銅做成壁畫,為了防腐又加上3cm厚的玻璃罩。
紫銅的東南西三面雕塑的是觀音十方世界說法圖,北面雕塑的是普陀山首任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89年被選為首任方丈后,用十年時間(當時文革剛結(jié)束)恢復普陀山的建筑,并在海內(nèi)外尤其是東南亞享有盛譽實在不容易。
南海觀音是他倡建的 [因當時全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生前與妙老是好朋友)曾有個愿望:在祖國的東西南北中,用五個露天佛像來保佑中國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這五尊露天佛像分別是:(東)普陀山南海觀音,(南)海南南山觀音,(西)四川樂山大佛,(北)遼寧千山大佛,(中)無錫靈山大佛。]除此之外他還有三大功德,分別是:楊枝庵——給山上年老的師父養(yǎng)老用;佛學院——全國佛教精品寺院隱秀庵;普濟醫(yī)院——本著救死扶傷的精神,為島上百姓及香游客提供醫(yī)療服務(wù)。
免掛號費門診費,藥品按成本價供應(yīng),檢查費用是國家標準定價的一半。
這四個功德都被雕在妙老銅像的周圍,妙老于2002年2月26日圓寂,92歲高齡,他把自己一生所有的積蓄全部捐給了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有2億多人民幣。
陽的木雕師傅做的,四個故事分別是:短姑勝跡、二龜聽法、飛沙填海、藍公護法(故事略)。
還有兩副玉雕分別是:蓮池夜月(普濟寺放生池)、朝陽涌日(百步沙),后面是功德碑,捐贈者的名字都刻在上面,最少的2000元,最多的500萬元,由臺灣普覺法師捐贈,是人民幣可不是臺幣哦!大家可以去找一下有沒有自己認識的人。
二層為?供奉500尊各式妙相的紫銅觀音圣像?大家仔細看可以發(fā)現(xiàn)上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香客的名字。
中間銅柱上雕刻著觀音的32應(yīng)化身。
下面給大家20分鐘的時間自由參觀。
但是大家請注意?相機拍照時的光線不利于文物的保護?所以希望大家在室內(nèi)參觀的時候?暫時把相機收一下? 20分鐘后我們在禮佛廣場集合。
舟山普陀山導游詞篇十四
浙江普陀山,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之一。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普陀山旅游
導游詞
,歡迎參考!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地方是普陀山。我是這里的導游,我姓尤,大家叫我尤導。下面聽我講解。
普陀山雄峙于寧波市杭州灣以東的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中,與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昂I嫌邢缮?,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三神”——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游圣地。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側(cè)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靜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之色彩。普陀山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禮佛觀光,避暑渡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制,民俗采風于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旅游區(qū)。我的講解完了,接下來,我?guī)Т蠹胰⒂^各個景點,我會一一介紹……謝謝大家,祝大家旅途愉快!
出歷史名城錦州西北行十余里,有一座群峰險壑逶迤伴繞,飛泉云岫橫生妙境的名山勝地。這就是聲震遼海、譽播京華的關(guān)外第一佛山——錦州北普陀山。
北普陀山開山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邃豐厚。迄唐武德元年即已肇建諸端寺剎,晨鐘暮鼓梵音法號經(jīng)年裊渺,祥云喜雨龍光清嵐百代氤氳,故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稱之。至遼代,又因讓國皇帝耶律倍長居此山,經(jīng)大德高僧德韶奏請遼太后,正式定名北普陀山而聞名天下。其中尤以名貫燕云十六州的“石堂松雪、楓林旭日、蒼山觀海、紅石臥龍、滴水觀音、泓池澄暉、烽臺夕照”等景觀而著稱于世。明清兩代,更以遼西“第一洞天”馳名海內(nèi),為佛、道兩教高僧、宗師及信眾朝拜之圣地。
北普陀山擁有奇特壯觀的山巒;千姿百態(tài)的峰石;翠柏菩提掩映的山泉;古樹懸掛的峭壁。名峰、古剎、摩崖移步即景,佳景天成。春可聽鶯啼鳥語,夏可聞蟬鳴桑林,秋可睹櫨紅霜染,冬可觀石堂松雪。四時景致,異彩繽紛,勝如巧笑顧盼焉。九大景區(qū)共有五十多處景觀,其云、石、水、洞、林、花、魚、鳥渾然一體,雄、險、奇、幽、動、靜、美、妙交相生輝。實為洞天福地,人間勝境。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qū),遼寧五十佳景之大觀。
錦州北普陀山四季美景愿各位朋友玩的開心!
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稱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浙江省東部,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 之稱。
后歷代皇帝撥幣累建,全盛時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達4000余人。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香煙燎繞、燭火輝煌;誦經(jīng)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信眾求拜,時有天象顯祥,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奇、神圣、神秘的色彩。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jié)緣四海,"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有人曾經(jīng)對普陀山的美景作出這樣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光旖旎,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于海上的佛教勝地,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除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以外,島上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不僅有樹齡近千年的古樟樹,還有我國特有的普陀鵝耳櫪。而島四周白浪環(huán)繞、漁帆競發(fā),銀濤金沙環(huán)繞著青翠的峰巒、幽靜的古剎精舍,構(gòu)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神圣地位,以及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相信您也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這次朝圣之旅了,現(xiàn)在就請帶上我們精心為您打造的普陀山游覽攻略,以及景點導游詞,隨我一同走進這海天佛國吧 普陀山是我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島以東的海面上,與沈家門隔海相望,系舟山群島上千座島嶼中一處風光優(yōu)美、古跡眾多、環(huán)境怡人的小島,這里供奉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享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等美譽想不出比“海天佛國”更適合的詞匯來形容普陀山,普陀山是舟山群島眾多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卻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觀音道場,山上寺院禪林星羅棋布,包括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三大寺和三十余座禪院;山中古木參天、梵音與濤聲交織,古人曾以“以山兼海之勝,當推普陀”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