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作文 >> 梁實秋散文集(精選9篇)

梁實秋散文集(精選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9-28 11:28:03
梁實秋散文集(精選9篇)
時間:2023-09-28 11:28:03     小編:溫柔雨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梁實秋散文集篇一

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讀了梁實秋

散文

集,大家有何感悟?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工作之余、閑暇之時,讀點書,寫點字,別有一番情趣,也算沒有枉度時光。我的書架上經(jīng)常擺幾本自己喜歡看的書,名人傳記、歷史小說、雜文趣事、

唐詩

宋詞之類。不知何時梁實秋的散文,也跑到書架上來湊熱鬧,也許是被魯迅罵得無處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飽眼福,一睹大家的風范。說來,敢和魯迅對陣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簡單,文章寫的樸實無華,既無嘩眾取寵之意,又無刀削斧斫之痕;諷刺詼諧、妙趣橫生,家常小事,娓娓道來,令人耳目一新;觀察人物是那么細致,闡述觀點是那么獨到,引經(jīng)據(jù)典不雅于魯迅,真可謂是博學多才。

他的《雅舍》讓我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點不“雅”,況且,“雅舍”還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請看他的雅舍:“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如此說來,還不如劉禹錫的“陋室”。說梁先生不簡單,還因為,就憑寄居在這雅舍幾日,竟然寫出那么多膾炙人口的大作。

今天,恐怕無處尋覓雅舍了,難怪很多人住在舒適的高樓大廈里,寫不出好的文章來,是因為再也沒有雅舍那樣“好”的環(huán)境了。雖然,我也有意識想多讀點好的文章、好的散文,來補充點先天不足的文學素養(yǎng),遺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處所,怪哉?說怪,是因為自己曾幾何時,自嘆條件不好,而影響了寫作的興趣。那時,幾點熱血,幾點激情,怦然心動,理想憧憧,大有作為之勢,參加過“春風”函授文學講作學習班,學過作詩、寫文章,但是,嘆息沒有舒適的書房,感慨沒有像樣的書桌,甚至,沒有臺燈都能成為放棄的理由,還時時告誡自己,將來有了!一定能寫出幾部,不,幾篇、幾首像樣的文章、小詩。后來,一切都有了,又沒有時間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幾十年,隨著時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過,人的年輪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時間有了,臺燈、書桌,甚至書柜都有了,可稱得上書房了吧!為什么單單又沒有了雅舍呢?真是見怪不怪。

《快樂》一文是寫作者認為皇帝最快樂,但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稱他自己統(tǒng)治全國約五十年,國王每天公務繁忙,而真正快樂才十四天。在《一個快樂人的襯衫》里,一位農(nóng)夫自食其力,獲得豐收,便很快樂?!翱鞓肥窃谛睦?,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zhuǎn)為煩惱。叔本華的哲學是:苦痛乃積極的實在的東西,幸??鞓纺讼麡O的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所謂快樂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謂。沒有苦痛便是幸福。再進一步看,沒有苦痛在先,便沒有幸福在后。”就像我們每天努力的學習,雖然學習很辛苦,很單調(diào),但要是考試時取得了好成績,就會很快樂。就像那歌里唱得一樣:“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梁實秋的散文選材自然隨性,筆觸生活的點滴,文筆風趣幽默、將大道理蘊藏在簡單中,將真性情歸于平淡。是我讀過的散文中讓我最愉快的文章之一。當你讀到飽滿的性情之文字時,給人一種優(yōu)雅自在的感覺。喜歡讀梁實秋的散文,想寫的感受也很多。正如梁實秋本人所說:“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币苍S,正是他這種看似平淡卻內(nèi)涵豐富的風格,才造就了它雋永的藝術魅力。

長短并無關系.……所以文章過長過的短,不以字數(shù)計,應以起內(nèi)容之需要為準.……文章的好壞與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shù)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我們行知園的教師都有幸收到了老園長陳老師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推薦的一本好書,我則拿到了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盡管是較厚的一本書,但我愛不釋手地利用幾個午睡時間看完了《梁實秋散文集》,閱讀后,感觸很深,讀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梁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每一篇散文都有獨到的見解,現(xiàn)于大家分享如下: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士情懷。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jīng)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作者稱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梁實秋散文集篇二

狗分許多種,有惡狗、有寵物狗、有瘋狗、有野狗……,今天梁實秋為大家介紹狗——惡狗。

惡狗到處都有,在鄉(xiāng)下,在城市,我們一不小心招惹一下一只惡狗,惡狗便會無警告的向我們偷襲過來。不僅是我們,梁實秋也遭遇過不少惡狗的“突擊”,他在重慶時在家里,被房東家的一只大狗偷襲過好幾次,在鄉(xiāng)下,也被幾只家養(yǎng)的看門惡狗襲擊了,但是,梁實秋對付狗也有幾套辦法,第一種辦法:投以餌餅,不過這種辦法對這些忠誠的惡狗是不會起到任何作用的,它們看起來忠厚,但心卻十分狡猾的家伙,吃完了丟來的誘餌,又繼續(xù)偷襲人們,第二種辦法:用暴力解決,按照梁實秋的辦法來說,“進攻乃最好的防御”的方法,見頭打頭,見尾打尾?;蛘哂米罡纱嗟霓k法,拔出槍把狗給槍斃了!

其實看出狗的狗性就能看出他的主人是善是惡了,因為狗像主人,狗是很有靈性的,也是非常的忠誠的。狗不僅能幫主人看家,還會看主人的臉色,看到陌生人,如果衣冠楚楚,西裝革履,主人對他(她)非常尊敬,那么狗也會搖頭擺尾,討好這位客人。但如果這位客人衣著破爛不堪,很邋遢,主人的臉色又很厭惡、很嫌棄的話,那么狗便會不客氣的向這位客人汪汪大叫,狗也會嫌貧愛富,正所謂“狗眼看人低”嗎!看透狗性就會看透它的主人的性格,狗的眼力總是和它的主人差不了多少的。

其實,我自己也看過許多關于狗的書,如美國的埃里克.奈特寫的震撼人心的《靈犬萊茜》故事主人公——喬的狗——萊茜被一位壞脾氣的公爵買去了,但是萊茜不愿意待在公爵家里,便從遙遠的北方跑回了南方——這不可思議上千英里的回歸之旅,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出了狗的忠誠。我也借了潘恩靈的一本《巴格達有愛》,《巴格達有愛》講述了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們都出乎意料地從一只臟兮兮的、滿是跳蚤的小狗身上領會到了生命、死亡和戰(zhàn)爭的涵義。

其實,我對狗也非常有感情,曾經(jīng)哭著讓媽媽買了一只狗,因為看了這本書,看出了狗對人類的忠誠,我知道,——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我這兩天讀了一本新書,是梁實秋的

散文

,他是中國現(xiàn)代的散文大家,我在讀他的散文時,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梁實秋的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但多讀幾遍,就會發(fā)現(xiàn)文章中蘊藏著無窮的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談論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

要舉例說明他的散文,在我已讀的范圍內(nèi),我認為還是《談考試》、《時間即生命》和《快樂》寫的最好。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jīng)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作者稱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快樂》一文大概是寫作者認為皇帝最快樂,但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稱他自己統(tǒng)治全國約五十年,國王每天公務繁忙,而真正快樂才十四天。在《一個快樂人的襯衫》(一個故事)里,一位農(nóng)夫自食其力,獲得豐收,便很快樂。“快樂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zhuǎn)為煩惱。叔本華的哲學是:苦痛乃積極的實在的東西,幸??鞓纺讼麡O的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所謂快樂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謂。沒有苦痛便是幸福。再進一步看,沒有苦痛在先,便沒有幸福在后。”(梁實秋)就像我們每天努力的學習,雖然學習很辛苦,很單調(diào),但要是考試時取得了好成績,就會很快樂。就像那歌里唱得一樣:“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梁實秋的散文剛剛讀起時平淡,然而你若多讀上幾遍,就會悟出作者的一番心意。我衷心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

梁實秋散文集篇三

看了《梁實秋散文集》,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jīng)論據(jù)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很多人都陪女人買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shù)煤脦撞抗拇?”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系?!晕恼逻^長過的短,不以字數(shù)計,應以起內(nèi)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shù)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笔刮翌D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xiàn)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梁先生的散文,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jīng)不起推敲。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

梁實秋散文集篇四

在江南小鎮(zhèn),梅雨季還未結束的日子,蓮子與蓮藕、菱角菜之類已經(jīng)上市。蓮子,諧音憐子,輕輕一念,有搖曳之美。

買三五個,坐茶幾旁,與綠盈盈的它們相對。酒盅般的蓮蓬,嵌著已飽滿的蓮子。樂府民歌中的《西洲曲》,最喜“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一句,純凈、低婉、清靈。很江南、很青澀的初戀情懷,如蠶剛剛吐出的絲一般軟而纏綿。青春是一枚蓮子,裹著的,是瑩潔的心思,是嫩綠的蓮芽般微苦的情愫。透出芽,是田田的蓮葉,亭亭的蓮花。

嫩蓮子剝開后吃起來不苦,反倒有股清甜,常常連同中間的嫩蓮心一起吃了。梁實秋先生說他小時候,每到夏季必侍先君游什剎海。荷塘十里,游人如織。傍晚時在會賢堂就餐。入座后必先進大冰碗,冰塊上敷以鮮藕、菱角、桃仁、杏仁、蓮子之屬。飯后還要擎著幾枝荷花蓮蓬回家。剝蓮蓬甚為好玩,剝出的蓮實有好幾層皮,去硬皮還有軟皮,最后還要剔出蓮心,然后才能入口。平素,需要剔出蓮心的蓮子口感要稍遜一些,常把這些綠蓮心存放在杯里,泡之飲之,有荷塘的清氣。孟暉介紹過古人在蓮子上市時制作“蓮荷兜子”,用米漿制的粉皮,同時,在茶杯形的小花模子內(nèi),填放去了心的鮮嫩蓮子以及雞頭米、松仁、胡桃仁、楊梅仁,還有切碎的乳餅、蘑菇、木耳和熟鴨蛋,澆以奶酪或其他調(diào)料,夏日的炎熱中,手執(zhí)這樣雅致的“蓮荷兜子”,清芬沁人,借以消夏。

干蓮子能用來煮粥,熬羹。蓮子銀耳羹在辦酒席時是常作為甜羹的。煨爛的蓮子入口即化,老少皆宜。將干蓮子用水浸泡后煮透,放入銀耳,數(shù)顆紅棗,加少許粳米煮粥,調(diào)入冰糖,再用文火燜,白是白,紅是紅,二色相襯,清清爽爽,甜而不膩,熬成稠狀后,盛入小碗中涼透,若放冰箱中冷卻后吃更是美不可言,吃來能清熱祛火。有時還換些花樣,如蓮子百合綠豆粥、八寶蓮子粥之類。外面也有手推車上放置龍頭大銅壺沖蓮子粥的,可以自己配制很多口味,紅豆、綠豆、芝麻糊、薏米、西米、葡萄干、花生等,可總覺得沒自家煮的香甜,可單那龍頭狀的大銅壺看著誘人,多次想拍下。有時買一杯,不是為了吃,只是為了看調(diào)制的過程。

誰能與時光抗衡?光陰過,多少朝代更迭,多少草木榮枯,蓮子卻能做到,不變成化石,不腐化入泥,歷經(jīng)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寂然,成一枚枚堅硬的蓮子,仍包裹著可以萌芽的希望,飽滿而生動,倔強而凜然,在黑暗中禪定了千年,安寧地活著——時光,竟然吞噬不了它們的生命,像那些古老的歌謠,流傳下來的文字,《詩經(jīng)》是枚蓮子,《離騷》是枚蓮子,《古詩十九首》是枚蓮子,《蘭亭序》是蓮子,在多少人心間,搖曳出綽約的風姿。

千年前的古蓮子,依舊能開出無邪的花,只是不知,是不是那些采蓮南塘秋的少女們見到的一樣的蓮花?在古蓮子培育出的蓮花圖片上,我看出了少女的美,清澈、天真、寧和。

梁實秋散文集篇五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jīng),更不懂什么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jīng)驗。但是,數(shù)十年來,喝過不少茶,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隨壺凈的高末兒,都嘗試過。茶是我們中國人的飲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於荼,聲近於槚,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未?”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時,屋里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里,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厚重的風貌,現(xiàn)在這種碗早已絕跡,我很懷念。這種碗打破了不值幾文錢,腦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銀托白瓷小蓋碗是祖父母專用的,我們看著并不羨慕??茨切⌒〉囊槐K,兩口就喝光,泡兩三回就得換茶葉,多麻煩。如今蓋碗很少見了,除非是到故宮博物院拜會蔣院長,他那大客廳里總是會端出蓋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電視劇中也??匆娪猩w碗茶,可是演員一手執(zhí)蓋一手執(zhí)碗縮著脖子啜茶那副狼狽相,令人發(fā)噱,因為他不知道喝蓋碗茶應該是怎樣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溫杯之類。如今,我們此地見到的蓋碗,多半是近年來本地制造的“萬壽無疆”的那種樣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蓋碗,樣式微有不同,總覺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陸,順便探視我的舊居,帶來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蓋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還有一點磕損,睹此舊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葉品種繁多,各有擅場。有友來自徽州,同學清華,徽州產(chǎn)茶勝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葉放在壺里沏茶,表示驚訝,因為他只知道茶葉是烘干打包捆載上船沿江運到滬杭求售,剩下來的茶梗才是家人飲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謂“賣席的睡涼園”。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龍井,多次到大柵欄東鴻記或西鴻記去買茶葉,在柜臺前面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坐,看伙計秤茶葉,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見棱見角,那份手藝只有藥鋪伙計可以媲美。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雙窨。於是茶店里經(jīng)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執(zhí)有名玉貴者,旗人,精於飲饌,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無不稱善。茶以人名,乃徑呼此茶為“玉貴”,私家秘傳,外人無由得知。

其實,清茶最為風雅??箲?zhàn)前造訪知堂老人於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我曾屢侍先君游西子湖,從不忘記品嘗當?shù)氐凝埦?,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風篁嶺,近處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xiàn)沖,風味絕佳。茶后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保槼审J聊)有朋自六安來,貽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其中西瓜茶一種,真有西瓜風味。我曾過洞庭,舟泊岳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來臺灣,粗茶淡飯,頗想傾阮囊之所有在飲茶一端偶作豪華之享受。一日過某茶店,索上好龍井,店主將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葉以應,余元不滿,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滿,店主勃然色變,厲聲曰:“買東西,看貨色,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提高價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愛其戇直。現(xiàn)在此茶店門庭若市,已成為業(yè)中之翹楚。

此后我飲茶,但論品味,不問價錢。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提起喝茶的藝術,現(xiàn)在好像談不到了,不提也罷。

梁實秋散文集篇六

饞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現(xiàn)象,比食而不知其要好得多.

饞,則著重在食物的質(zhì),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條舌,舌上還有無數(shù)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饞?饞,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發(fā)展成為近于藝術的趣味.

本書不是食譜,不是教人烹飪,不是解析營養(yǎng),只是一位文學家不忘鄉(xiāng)情,不忘故舊,藉一飲一啄,寫其當年的體會.讓我們欣賞其文字,體會其心情.在了解中國吃文化的精雅細致外,唇齒留香,物我交融,愉悅陶然.

梁實秋與唐魯孫、鄧云鄉(xiāng)一起被稱為華人三大美食家.如果您也喜歡吃,并且對吃的感受超過吃的本身,就和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飽口福吧!保證讓您吃得更有趣、更煽情!饞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現(xiàn)象,比食而不知其要好得多.

饞,則著重在食物的質(zhì),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條舌,舌上還有無數(shù)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饞?饞,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發(fā)展成為近于藝術的趣味.

本書不是食譜,不是教人烹飪,不是解析營養(yǎng),只是一位文學家不忘鄉(xiāng)情,不忘故舊,藉一飲一啄,寫其當年的體會.讓我們欣賞其文字,體會其心情.在了解中國吃文化的精雅細致外,唇齒留香,物我交融,愉悅陶然.

梁實秋與唐魯孫、鄧云鄉(xiāng)一起被稱為華人三大美食家.如果您也喜歡吃,并且對吃的感受超過吃的本身,就和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飽口福吧!保證讓您吃得更有趣、更煽情!

梁實秋散文集篇七

拜讀梁實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暫且不看《雅舍》,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要想表達什么思想。

劉禹錫通過《陋室銘》表現(xiàn)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淡泊明志、不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梁實秋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我繼續(xù)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講“雅舍”的特征:簡陋,不能避風避雨,風雨來往無阻。此段作者在介紹木頭架子時,用了一個擬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使得雅舍的簡陋形象化、具體化。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邊的風景,還有客人來的話要上幾級階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訴說了雅舍的簡陋,可以與鄰居互通聲訊,特別是講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個生性樂觀之人。如果說前幾段都是講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話,這段講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細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細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圖,又通過雅舍陳設之簡,表達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卑炎约褐蒙碛谑劳?,人便超然脫俗了,不為世事所累,這不是陶潛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雅趣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毖派岚。温?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當今時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現(xiàn)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質(zhì)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zhì)化,利益化。再難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安”的雅致,靈靜致遠、志存高遠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因此,當我們居于陋室,當我們身處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們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給予我們的一切苦難和幸運。不管幸福,不管困難;不論貧窮,不論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處,我們都懂得這是上天給我們生存的恩賜。我們再窮也不能窮到思想?yún)T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認識錢,再困難也不能難到泯滅了人性。

當我們不能感恩生活時,就想到一盞香茗,一副茶幾,一棟陋室。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贊歌給生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們不論出生,不論富貧,只要有愛,我們就要淡泊明志,讓思想在陋室上優(yōu)雅地縈繞著,隨著香茗飄到陽光的笑容里。

那陽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

梁實秋散文集篇八

有一種近乎傳奇的說法:茄子是外國人給中國人種的,因為那時候茄子是一種毒藥,外國人想叫中國人吃了身體越來越差。可是沒想到中國人把茄子種在了大蒜和大蔥的旁邊,兩種克毒的植物中消了茄子里的毒素,最后茄子在中國人的手里變成了美味的食品。

史實并非如此。茄子與黃瓜、蠶豆一樣,它的祖籍在印度,有4000多年栽培歷史。據(jù)說,原產(chǎn)印度的茄子,狀如雞蛋,英文中茄子一詞直譯為“種植蛋”、“蛋形種植物”,意譯為“蛋果”;美國名意即“愛的蘋果”,可見,他們的祖先也把橢圓形的茄子當作“瓜果”。

植物考古給今人繪出一幅清晰的茄子傳播路線:波斯人將茄子從印度帶入非洲,其后由西班牙進入美國。茄子在傳入中國的同時,向西經(jīng)波斯傳入非洲北部,到十三世紀,才傳入歐洲,十七世紀又從歐洲傳到北美,遍及了全世界。

隋大業(yè)四年(608),隋煬帝楊廣吃了茄子以后,見茄子色彩奇異,又因其無論圓形、卵形,抑或條形,皆以紫色為多,特改名為“昆侖紫瓜”,有時簡稱為昆侖瓜。此后,隋代都稱茄子為“昆味”了。此事《清異錄》有詳載:“落酥本名茄子。煬帝緣飾為昆侖紫瓜,人間但名‘昆味’而已?!?有的典籍則說,從以昆侖為其名來看,很可能是漢代時從絲綢之路引進的。有學者說,隋唐時稱南洋海中的一些國家為“昆侖”,被掠來唐的奴婢稱為昆侖奴,南洋傳進來的茄子便自然冠以“昆侖”之名了。

茄子一名早在漢代《水經(jīng)》中就已出現(xiàn)。然而,一直到唐代未曾普遍栽種,茄子乃是“進口蔬果”,當時十分金貴,一般平頭百姓根本吃不到它。生活在唐代的段成式(《酉陽雜俎》作者)年輕時,隨父親段文昌赴劍南節(jié)度使任,在四川吃到茄子,不知茄子的來龍去脈,因而請教他人:“(段)成式因就節(jié)下,食伽子(即茄子)數(shù)蒂。偶問工部員外郎張周封伽子故事,張云:一名落蘇?!庇纱丝芍词沟搅颂拼笃?,茄子并未普及,但當時已有人稱它為“落蘇”了。

唐代人又為什么要稱茄子為落蘇呢?有學者以為,這與中國佛教僧人有關。 茄子的傳入,首功當推佛教僧人。漢魏六朝時期,來自西天(中國古代泛指指印度和西域多國)的僧人,隨著輸入佛教的同時,也帶來了茄子。茄子經(jīng)佛教僧人的引進后,漸漸地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要蔬菜品種之一。唐代時候,又從暹羅(泰國)傳入較為罕見的白茄。因為佛書上說:乳生酪、酪成酥,酪酥即乳的'精制品。燒熟后如酥狀的白茄,色又如乳制品,中國僧尼們把它比作乳的精制品,因而戲稱為酪酥。于是,口口相傳,不脛而走,由“酪酥”轉(zhuǎn)化為“酪蘇”或者“落蘇”;繼而又將不是白色的茄子亦照樣一視同仁地稱之為“酪蘇”或者“落蘇”。

及至五代十國時,吳越國君錢镠的兒子是瘸子,竟捕風捉影地把它與“杭人為避錢愛子跛足之諱”掛上了鉤,且寫進《澠水燕談錄》一書中,實見笑后世之舉。當時江浙一帶民間曾流傳個《茄子與瘸子》的繞口令:“北邊來了一個瘸子,背著一捆橛子;南邊來了一個瘸子,背著一筐茄子。背橛子的瘸子打背茄子的瘸子一橛子,背茄子的瘸子打了背橛子的瘸子一茄子?!?另一則繞口令道:“打南邊兒來了個瘸子,手里托著個碟子,碟子里裝著個茄子。地下釘著個橛子,絆倒了拿碟子的瘸子,撒了碟子里的茄子。氣得瘸子撇了碟子,拔了橛子,踩了茄子。”繞口令中的“茄”與“瘸”韻腳相同,且兩字都含“加”,黎民百姓唯恐觸犯吳王忌諱,便根據(jù)茄味似酪酥而改名為酪蘇。其實,即使是宋人,也不認為茄子俗稱落蘇是為錢王避諱,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中就這樣認為:“《酉陽雜俎》云:茄子一名落蘇;今吳人正謂之落蘇。錢工有子跛足,以聲相近,故惡人言茄子,亦未必然?!?/p>

中國古人食有茄,亦很會烹茄。1500年前南北朝我國第一部農(nóng)書《齊民要術》就有缹茄子法;《遵生八箋》記有糟茄、淡茄、糟瓜茄、糖蒸茄、鵪鶉茄、香瓜茄、糖醋茄等8種烹調(diào)茄子的方法?!霸闱选币彩敲鞔鷮m廷時令菜肴?!睹鲗m史》》飲食好尚》記載:“九月……是月也,糟瓜茄?!痹愎锨丫褪窃闱炎?,其制法:“每五斤鹽十兩,和糟拌勻,用銅錢五十文逐層鋪上,經(jīng)十日取錢,不用別換糟入瓶收。久翠色如新。”元代忽思慧首將茄子列入皇帝的膳單,唐代顯貴段成式把茄子作為佳蔬而常食。

大凡文學名著中描寫美食,概賽不過曹雪芹的《紅樓夢》,寧、榮二府400多人物,大小宴席無數(shù),時令佳肴,四季補品,洋洋大觀,不盡其詳。鐘鳴鼎食的賈府老爺小姐,在吃膩了什么熊掌、鹿肉、山獐、野雞之類金齏玉膾味,也偶然會想起吃點清爽可口的家常菜。四十一回中劉姥姥二進榮府的時候,眾人在大觀園的綴錦閣飲宴。賈母特別吩咐王熙鳳用茄鲞招待她。一道菜把劉姥姥給吃懵了,便請教說:“告訴我是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保P姐兒所說的“茄鲞”。早先的時候總覺得是奢侈已極,似乎就不是凡間的菜肴。但照現(xiàn)在的情況看,真要想做,也未嘗就做不到:先將茄子削皮,切成丁兒,用雞油炸了;再取雞脯肉及香菌,嫩筍、蘑菇、五香豆腐千、各色干果等切成丁兒,和炸過的茄丁兒一起,拿雞湯煨干,澆些許香油,然后用糟汁拌上腌了,裝罐封嚴。到吃的時候,再摻以爆炒的鮮雞腱子肉丁兒,食后猶覺醇香滿口。茄子做到這個份上,好吃固然好吃,但全然失了本味,且耗時費事,算不得家常菜。

鄭板橋于上方寺留聯(lián)云:“紫莧紅茄禪門供養(yǎng),綠葵翠芥田舍風光”。孫葉申薌。《踏莎行·茄》:“昆味稱奇,落蘇名俏,五茄久著珍蔬號。自從題做紫膨哼,食單品減知多少。作脯原佳,將糟亦妙,老饕所嗜從吾好。憶并自莧話清操,自慚肉食非同調(diào)?!?/p>

有美食家之譽的梁實秋在《雅舍談吃》里也談了茄子的吃法,其中一款北方的燒茄子尤談得詳細——茄子不削皮,切成塊兒,用刀在切面劃出縱橫的印兒,“像劃腰花那樣,劃得越細越好”,然后入油鍋炸。炸好將茄子撈出,再炒重脊肉絲少許。復將茄子投入翻炒,且一邊加醬油等佐料。盛盤時,再灑以蒜末,便成。梁先生稱其“味極甜美,送飯最宜”。瞧,大師的筆下,已可嗅到燒茄子的濃香了。但梁先生描述的臺灣“涼水茄”卻不敢贊同,他稱言,國人膳食素來講究色香味形,“涼水茄”的茄子已搗成一片泥糊,即便其味鮮美,在品相上已大大打了折扣。

張愛玲在國外品嘗過許多茄子食品,有一種羅馬尼亞茄子罐頭,外殼上畫了一只彎彎的紫茄子;美國的大肚茄子永遠爛心,所以多加工成罐頭出售。里邊的茄子泥,用的是豆油或是菜籽油,氣味強烈沖鼻。里面的小黑點是一種香料種子。

梁實秋散文集篇九

干貝應作乾貝,正式名稱是江珧柱,亦作江瑤柱?,幰嘧黯帯R话愫唽懚甲鞲韶惲?。

干貝是貝屬,也就是蚌的一類。軟體動物有兩片貝殼,薄而大。司貝殼啟閉的肉柱二,一在殼之中央,比較粗大,在前方者較小。這肉柱取下曬干便是干貝。

新鮮的江瑤柱,我在大陸上沒有吃過。在美國東西海岸的海鮮店里,炸江瑤柱是普通的食品之一。美國人吃法簡單,許是只會油炸。油炸江瑤柱,塊頭相當大,裹以面糊,炸得焦焦黃黃的,也很可口。嫩嫩的,不似我們的干貝之愈咀嚼愈有味。

蘇東坡《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詩:“似聞江鰩斫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有注:“予嘗謂,荔枝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惟江瑤柱河豚魚近之耳?!笨催@位老饕“吃一看二眼觀三”,有荔枝吃,還想到江瑤柱與河豚魚!他所說的似是新鮮的江瑤柱,不是干貝。

干貝的吃法很多。因是干貨,須先發(fā)開。用水發(fā)不如用黃酒發(fā)。最好頭一天發(fā),可以發(fā)得透。大的干貝好看,但不一定比小的好吃。小的干貝往往味醇而濃。普通的吃法如“干貝蘿卜球”,削蘿卜球太費事,自己家里做,切條就可以了?!案韶悷诵摹?,是分別把菜心和干貝燒好,然后和在一起加熱勾芡?!败饺馗韶悺笔钦艉靡煌氲案缓蟀迅韶惙旁谏厦嬖僬?,不過發(fā)干貝的湯不拘是水是酒要打在蛋里。以上三種吃法,都要把干貝撕碎。其實整個的干貝,如果燒得透,豈不更好?只是多破費一些罷了。我母親做干貝,撿其大小適度而勻稱者,墊以火腿片、冬筍片,及二寸來長的大干蝦米若干個,裝在一大碗里,注入上好紹興酒,上籠屜蒸二小時。其味之美無可形容。

梁實秋筆下的美食

重拾梁實秋筆下的梁家菜梁實秋先生晚年寓居臺灣、西雅圖,“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尤其懷念故土的美食,著有《雅舍談吃》一書,一粥一飯,娓娓道來,望梅止渴,以慰鄉(xiāng)思。我從中擷取吉光片羽,爬梳典籍,鉤稽故實,請魯菜名廚張少剛主理,并請?zhí)账嚧髱煾哒裼钕壬峁┧淖髌窞槭⑵?,“照本宣科”,力求恢復當年梁家家廚風光之萬一。

梁實秋先生的祖父是河北人,做過清朝的官,落戶北京;父親畢業(yè)于京師同文館,供職于京師警察廳;到實秋先生已經(jīng)是第三代了,成為不折不扣的北京土著;母親沈氏,杭州人。梁家在東城內(nèi)務部街的老宅,建筑面積在一千平米以上。像這樣的人家在當時的北京還算不上世家、大宅門,但也有自己的飲食習慣和傳統(tǒng)。由于父母的籍貫一北一南,梁先生在家里既能吃到北方的爆羊肉、烤鴨、榆錢糕、芥末墩兒,也能吃到南味的清蒸干貝、魚圓、冬筍木耳韭黃肉絲。梁先生的父親愛吃,還是北京河南菜名店厚德福的股東,所以沒少帶兒子到東興樓、致美齋、玉華臺下館子,有時候梁家還會仿制一些菜點,如核桃酪、熘黃菜之類,這也豐富了“梁家菜”的內(nèi)容。

清蒸干貝

干貝的吃法很多。因是干貨,須先發(fā)開。用水發(fā)不如用黃酒發(fā)。最好頭一天發(fā),可以發(fā)得透。大的干貝好看,但不一定比小的好吃。小的干貝往往味醇而濃。普通的吃法如“干貝蘿卜球”,削蘿卜球太費事,自己家里做,切條就可以了?!案韶悷诵摹?,是分別把菜心和干貝燒好,然后和在一起加熱勾芡。“芙蓉干貝”是蒸好一碗蛋羹然后把干貝放在上面再蒸,不過發(fā)干貝的湯不拘是水是酒要打在蛋里。以上三種吃法,都要把干貝撕碎。其實整個的干貝,如果燒得透,豈不更好?只是多破費一些罷了。我母親做干貝,撿其大小適度而勻稱者,墊以火腿片、冬筍片,及二寸來長的.大干蝦米若干個,裝在一大碗里,注入上好紹興酒,上籠屜蒸二小時。其味之美無可形容。

——摘自梁實秋《雅舍談吃·干貝》

干貝,又名江珧柱、帶子、海蚌柱,是一些貝類閉殼肌的干制品,也是中餐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名列“海八珍”。傳統(tǒng)中餐使用干貝的菜品甚多,各大菜系均有,像干貝魚肚、海參干貝、繡球干貝、桂花干貝、芙蓉干貝、扒干貝冬瓜球、蒜子瑤柱脯、香酥干貝、扣干貝、蔥油干貝、紅燒干貝等等??勺鲋髁?、輔料,可吊湯,可增鮮,用途之廣,不遜火腿。

雖然使用之前需要發(fā)制,但發(fā)制并不麻煩,而且儲運兩便,使之成為餐館的常備食材。早年間,在內(nèi)陸地區(qū),吃干貝沒什么了不起,能吃到鮮貝才是稀罕事。

如今物流通暢,冷藏、保鮮方便,于是方便廚師加工的鮮活或冷凍的鮮貝大行其道;想要提鮮,干脆直接使用味精、雞粉,干貝幾乎銷聲匿跡,很多經(jīng)典名菜也就隨之式微了。

干貝和鮮貝在生物學上屬于同一個物種,在烹飪領域卻完全是兩種食材,其差別之大就像豬腿與火腿、干鮑與鮮鮑,是無法互相代替的。前輩作家、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曾經(jīng)為臺灣女作家陳怡真做了一個干貝燒小蘿卜,連汪先生自己吃了都驚詫:“味道鮮甜如此!”——如果把干貝換成鮮貝,這道菜根本就不成樣子了。

【梁實秋其人其事】

梁實秋,19生于北京,名治華,字實秋,以字行。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zhàn)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國文學史》、《莎士比亞全集》等,編有《遠東英漢大辭典》。

1937年,面對日軍的侵略,北平逐漸淪陷。梁實秋主力抗戰(zhàn),只身南下,并于1938年7月輾轉(zhuǎn)來到重慶。在重慶主編《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中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1939年,“五三”日機大轟炸重慶市區(qū)后,梁實秋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合購了平房一棟,取名“雅舍”,并在此創(chuàng)造了膾炙人口的《雅舍小品》。其英文版已出版300多次,“雅舍”因此名譽海內(nèi)外。

涼拌海參

涼拌海參又是一種吃法。夏天誰都想吃一點涼的東西,酒席上四個冷葷,其實不冷,不如把四個冷葷免除,換上一大盤涼拌海參。海參煮過冷卻,切成長長的細絲,越細越好,放進冰箱待用。另外預備一小碗三和油(即醬油醋麻油),一小碗稀釋了的芝麻醬,一小碟蒜泥,上桌時把這配料澆在海參上拌勻,既涼且香,非常爽口,比里脊絲拉皮好吃多了。這是我先君傳授給我的吃法,屢試皆受歡迎。

——梁實秋《雅舍談吃·海參》

海參是傳統(tǒng)中餐的重要食材,但過去算不上名貴,近年價格大漲,小小一條關東參在餐館賣個四五百元不稀罕。國人重視海參,心理卻微妙難言:有人吃海參是為了擺排場,有人覺得吃這樣高檔的食材是種罪惡,有人是為了補身體,有人覺得海參既無味道又無營養(yǎng)不值一吃,有人根本不會欣賞海參只是人云亦云跟著起哄。

究其實,海參不過是一種海產(chǎn)無脊椎動物,有野生有養(yǎng)殖,生產(chǎn)過程既不影響環(huán)保,就大可食之。吃的時候心態(tài)不妨放平,偶爾吃一條就希圖補益未免太癡,炫富或罪惡感都是人的心理活動,更與海參無干——不過是一種食材而已,廚師認真料理,揚長避短;食客認真品嘗,能吃出食材的優(yōu)點,會欣賞廚師的手藝,不糟蹋,不糾結,即可。

據(jù)袁子才《隨園食單》記載,錢觀察(道臺)家的拿手菜是“夏日用芥末、雞汁冷拌海參絲”,同著于清乾隆年間的《調(diào)鼎集》中記載海參做法十三款,也有一款是“芝麻醬拌海參絲襯火腿肚片”——看來梁家老太爺?shù)膫魇谑穷H有來歷的。

山雞炒醬瓜

過年前后,野味上市,山雞(即雉)最受歡迎,那彩色的長尾巴就很好看。取山雞胸肉切丁,加進醬黃瓜塊大火爆炒,臨起鍋時再投入大量的蔥塊,澆上麻油拌勻。炒出來雞肉白嫩,羼上醬黃瓜又咸又甜的滋味,是年菜中不可少的一味,要冷食。北地寒,炒一大鍋,經(jīng)久不壞。

——梁實秋《雅舍談吃·醬菜》

這是一道北京傳統(tǒng)經(jīng)典年菜。我們現(xiàn)在不講究了,過去有“初一到初五動刀、剪、針不吉利”的說法,究其實也是為了給常年持上述工具操持家務的廣大婦女放假吧,這就要提前預備年菜。僅是北京地區(qū)放在室外冷藏的,除了年糕、饅頭、包子、餃子之類簡單蒸煮就能吃的面食以外,據(jù)同樣是從北京到臺灣的滿族美食家唐魯孫先生回憶,就有酥魚、醬肚、油?(即“油爆”)蝦、豆豉魚、虎皮凍兒、什香菜、羅漢齋、嘟嚕面筋、蓑衣蘿卜、芥末墩兒、燒素雞、山雞炒醬瓜、五香醬兔脯、爆腌白魚、紅燜豬肚、蔥烤鯽魚、鹵什件、風魚、熏肉、臘肉、臘腸、金銀肝……等等。這種“年菜”的制作,需要全家女眷和傭人、廚工一起動手,工序過于復雜、平日難得見諸家庖的吃食也會挑簾出場,不僅有純粹的本地風光,還少不了或宦游、或貿(mào)遷“久作長安旅”人家的家鄉(xiāng)味。

此菜要多加醬瓜,取其鹽分,以防變質(zhì);還要加大量的蔥白——蔥香固然可以祛雉雞的腥膻之味,而且北京秋冬季節(jié)的大蔥蔥白于濃郁的香氣中略帶清甜、辛辣,本身就是一種美味,還能調(diào)劑醬瓜過深的顏色,確實必不可少。

《紅樓夢》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賈寶玉“拿茶泡了一碗飯,就著野雞瓜子”吃,所謂“野雞瓜子”就是山雞的胸脯肉,可以佐粥,應該口重一些——這是程乙本;庚辰本則作“野雞瓜齏”,“齏”有腌菜之義,這里既可以理解為將野雞瓜子做成像“齏”一樣可以久藏、冷食的小菜,也可以認為是用野雞瓜子與咸菜同炒。

熘黃菜

黃菜指雞蛋。北平人常避免說蛋字,因為它不雅,我也不知為什么不雅?!澳鹃亍?、“芙蓉”、“雞子兒”都是代用詞……熘黃菜不是炒雞蛋。北方館子常用為一道外敬的菜。就如同“三不粘”、“炸元宵”之類,作為是奉贈性質(zhì)……熘黃菜是用豬油做的,要把雞蛋黃制成糊狀,故曰溜。蛋黃糊里加荸薺丁,表面灑一些清醬肉或火腿屑,用調(diào)羹舀來吃,色香味俱佳……我家里試做好幾次熘黃菜都失敗了,炒出來是一塊塊的,不成糊狀。后來請教一位親戚,承她指點,方得訣竅。原來蛋黃打過加水,還要再加芡粉(多加則稠少加則稀),入旺油鍋中翻攪之即成。

——摘自梁實秋《雅舍談吃·熘黃菜》

這是魯菜中處理多余蛋黃的另一種辦法——早年間這是一道“敬菜”。關于“敬菜”,我在另一本書中曾有過如下描述:

老北京山東館、河南館都有“敬菜”的習慣,山東館常用燴烏魚蛋、三不粘作為“外敬”,河南館則是一碗高湯。山東館掛蛋清糊、蛋泡糊,上蛋清漿,制作軟嫩的魚、蝦、雞茸泥,乃至烹制以“芙蓉”命名的菜品,無論干貝、蝦仁、海參、雞片、排骨,無論蒸、炒、炸,都要消耗大量的雞蛋清。所以廚房里永遠有足量的“下腳料”——雞蛋黃。山東人樸實憨厚,也會做生意,對長期照顧生意的主顧除了安排客人喜歡的菜品,通知后廚,認真烹制以外,還要特別“外敬”一兩道本店的拿手菜——當然,自然是原料不貴,又有一定技術難度的菜品如三不粘者。店家惠而不費,客人吃了滿意,也會報之以合理的小費。這樣的禮尚往來,淳風厚俗,時下已經(jīng)難得一見了。

這道菜妙在口感,既要入口有一定的質(zhì)感,又要嫩如豆花,不能用筷子、只能用調(diào)羹取食。《中國魯菜文化》(孫嘉祥、趙建民主編)形容“成菜軟嫩似豆腐腦,能夠自然顫動”,可稱“得竅”。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nèi)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