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閱讀答案篇一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蟲。夏天,在沼澤地帶常??梢钥吹揭环N淡紅色的小草,這就是會捕捉飛蟲的毛氈苔。毛氈苔的葉子上有200多根小絨毛,這些小絨毛能分泌出一種黏性很強的液體。這種黏液還含有一種很甜的味道和香氣,小蟲子一聞到這種氣味,就會急急忙忙地飛來,一旦落到它的葉子上,就會被牢牢地粘住。經過1——2小時,小蟲就被葉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還會聽音樂呢。一位印度的科學家常喜歡在花園里拉拉小提琴,放放交響樂。日子久了,竟發(fā)現他那園中的花木長得格外旺盛。于是,他開始正式對水稻進行試驗。他每天在一塊稻田里播放25分鐘交響樂。一個月后,他發(fā)現這塊田里的水稻比同樣一塊沒聽過音樂的水稻要長得更加茂盛些,平均每株高度超過30厘米。
1.在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弱( )
結束( )
2.根據短文內容填空。
(1)毛氈苔能分泌出很甜很香的液體,________小蟲,然后________它們。
(2)聽音樂的花木、水稻比沒有聽音樂的同樣的花木、水稻長得________。
3.短文重點介紹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奇妙之處;簡略地介紹了奇妙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短文介紹了植物的奇妙之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結尾處的省略號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除了短文介紹的幾種植物外,你還知道哪些奇妙的植物呢?趕快查查資料吧!然后寫下來。
1.強,開始
2.(1)粘住,消化吸收掉;(2)更加茂盛些
3.毛氈苔,水稻,山芋藤,葫蘆,漆樹
4.能吃蟲,會聽音樂,可以預報地震,能凈化水,會“咬人”
5.還有很多奇妙的植物
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閱讀答案篇二
知識與技能:了解國際互聯(lián)網的結構、作用及與人們的密切關系。
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語言文字的準確、生動。
情感與態(tài)度:初步體會互聯(lián)網的神奇,激發(fā)學生探究精神。
1、朗讀課文,體會語言文字的準確生動;
2、了解互聯(lián)網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具:教學課件
1、課間播放flash動畫音樂。
2、用“網”組詞,引出主題“國際互聯(lián)網”,欣賞圖片,將課題補充完整,齊讀課題。
3、過渡:課前大家已經讀過課文了。老師想考考大家。
1、師出示詞語。
蜘蛛
電纜
光纜
悉尼
遠在天涯
近在咫尺
查閱資料
逛商場
付款
息息相關
快捷
方便
豐富多彩
(1)指名讀詞語。
(2)理解詞語:“電纜”、“悉尼”、“遠在天涯”、“近在咫尺”、“息息相關”。
(3)齊讀。
(4)指導書寫部分生字。
2、詞語學得這么好,相信大家課文也一定讀得很棒,師相機檢查朗讀,并評價。指導讀文中的一個長句子。
過渡:我們又讀了課文,那么你們能不能告訴大家你最想知道關于“國際互聯(lián)網”的什么呢?引導學習第二自然段。
1、帶著這些問題,自由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畫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讀幾遍。
(1)指名讀感受最深的地方?為什么讀這里?
(2)你體會到了什么?(互聯(lián)網很大)從哪看出來?找詞語,指導朗讀。
3、過渡:通過朗讀,我們體會到了國際互聯(lián)網很大,那么第二自然段還有什么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呢——指名讀。師出示課文內容。
(1)讀出它的“快”。
(2)交流,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出它的“快”。
(4)課文是怎么說的?指導讀“雖然……‘地球村’?!?/p>
(5)讀了這一段內容,你還有哪些體會,說一說。
(6)帶著獨特的體驗,分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4、通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國際互聯(lián)網真的很大,而且方便快捷。當然,這只是關于國際互聯(lián)網的一小部分知識,我們還應該了解的更多,因此設計了兩個練習題。
2、再讀課文,與父母、同學展開討論“文明上網”的`問題。
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閱讀答案篇三
昨天上完了《奇妙的克隆》這一課,學生對于“克隆”這項科學技術非常感興趣。當講到克隆可以為人類帶來種種好處與幸福時,我順勢讓學生以“如果我會克隆,我最想克隆————”為起句,發(fā)揮想象說一說。
部分學生作品:(部分有改動)
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閱讀答案篇四
唾液,俗稱口水、口涎,它是口腔內各種腺體所分泌的黏稠狀液體,是由遍布口腔黏膜深處的許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出來的。大的唾液腺有三對: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頰腺、腭腺等。唾液腺雖小,卻是個很勤快的器官,一個成年人,一晝夜間可以分泌出唾液1000~1500毫升。我國古代養(yǎng)生學家稱唾液為“玉泉”、“甘露”、“金漿”,唾液實際上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之一。
唾液的用途很多,我們的口腔里假如沒有了唾液的話,那么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說的,就是我們的嘴巴恐怕也張不開了。因為我們的舌頭之所以能在口腔里“運轉自如”,完全是因為有唾液在里面起“潤滑油”的作用。而這種“潤滑油”一旦失去的話,舌頭就會和上腭或者下腭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們口腔內的一整套“機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閣”了。
唾液可以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殘渣和異物,保持口腔的清潔。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傷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牙齦手術后很少發(fā)生感染,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殺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內細菌的大量繁殖。美國科學家發(fā)現,唾液中有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唾液生長因子,它能顯著地縮短傷口的愈合時間,并可以止血,還能保持皮膚的彈性。
近年來,醫(yī)學家們發(fā)現唾液對食物污染帶來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日本生物化學專家研究發(fā)現,唾液中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對食物中的異常蛋白質有極高的凝聚力,可增強人體的防衛(wèi)功能。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對強烈致癌的黃曲霉素、苯并芘、亞硝胺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也就是說,唾液相當于一種天然防癌劑,具有令致癌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的功能。他們將發(fā)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質黃曲霉素與唾液混合后,再作用于動物體細胞,結果原來具有較強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質幾乎全部消失。此后,又發(fā)現唾液具有滅活亞硝酸鹽等多種致癌物質的作用。唾液的這種滅毒作用,在于它能夠消除致癌物所產生的超氧自由基。目前認為,癌腫、動脈硬化、糖尿病、心臟病、衰老等的發(fā)生,均與超氧自由基有關。
古代中醫(yī)說:“白玉齒邊有玉泉(唾液),涓涓育我度長年”,意思是說,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長壽。醫(yī)學專家發(fā)現,唾液中確實含有一種能使人保持年輕的激素,這種激素是由三大唾液腺之一的腮腺分泌的,被稱為“腮腺激素”。它之所以能使人年輕,是因為它能強化肌肉、血管、結締組織、骨骼及軟骨、牙齒的活力,尤其能增強血管的彈性和結締組織的活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下組織(疏松結締組織)的作用就會加強,皮膚的彈性就能得到保持。唾液的特殊功能觸發(fā)了化妝品制造商的靈感,他們開發(fā)出“唾液化妝品”——抗皺霜、洗面奶等。
小題1:聯(lián)系全文,說說唾液的“奇妙”表現在哪些方面?(2分)
小題2:第1段運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題3:第4段“原來具有較強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質幾乎全部消失”中的加點詞語“幾乎”能不能刪去?為什么?(2分)
小題4:第5段中引用古代中醫(yī)的話“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有什么作用?(2分)
小題1:潤滑作用;抗菌和凝血作用;消毒和抗癌作用;防衰老作用等。
小題2:分類別、列數字
小題3:不能刪去,“幾乎”表示還有很少的一部分毒性物質沒有消失,刪去之后與實際情況不符,也不能表現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小題4:表現出唾液的防衰老作用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令人信服。
小題1: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要熟悉文章內容,尋找寫唾液的“奇妙”作用的段落,抓住每一段的關鍵句子“完全是因為有唾液在里面起“潤滑油”的作用”“唾液可以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殘渣和異物,保持口腔的清潔”“唾液對食物污染帶來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長壽”進行歸納概括。
小題2:
試題分析:第一段的第一句是給唾液下定義,句子“大的唾液腺有三對: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頰腺、腭腺等” 是對唾液的分類,屬于分類別的方法;句子“一晝夜間可以分泌出唾液1000~1500毫升”是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小題3: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表態(tài)不能刪去,再解釋“幾乎”的意思,在這句話中的作用,然后分析去掉這個詞后表達效果的不同,最后總結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小題4:
試題分析:這句話在說明方法上屬于作引用,其作用是增強說服力,富啟發(fā)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閱讀答案篇五
對于生命來說,水比陽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種繁茂,生命昌盛,是因為約占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因而,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體的內部就是一個奇妙的海洋。經科學測定,一個體重70千克的成年人,其中分布在各種組織直到骨骼中的水液達到45-50千克,占體重的65-70%,一個人的胚胎發(fā)育到3天時,所含的水液達97%,與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樣多;發(fā)育到3個月時,所含的水液達91%;新生兒身上含水量達80%;1歲以上的孩子身上的含水比率已經和成人一樣多了。這就為生命研究學者們提供了一種有力的科學依據,人類與海洋是分不開的。
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誕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漸向陸地遷移,并把誕生地的海水帶到自己的體內,并在后代中留下了從海洋起源的印記,這一點人類也不例外。為說明人身上的血液與大洋中的純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俄羅斯科學家夫?弗?杰爾普戈利茨還特地對海水和血液進行了對比測量,結果發(fā)現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學元素的相對含量百分比驚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為55%,鈉為30.6%,氧為5.6%,鉀為1.1%,鈣為1.2%,其它元素為6.5%;而在人血中:氯為49.3%,鈉為30%,氧為9.9%,鉀為1.8%,鈣為0.8%,其他元素為8.2%?,F代人類的血液和海水中化學元素的含量比例如此地接近,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記,是人類來自海洋的最好佐證。
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帶有咸味,否則就不為海水。然而,人體血液中的血漿就是帶有這種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這誰都有親身的體會。當你在進食時,如果不慎而咬破舌頭,傷口就流出了血,你就嘗到了血是咸的滋味。經測定,人血的含鹽度并不高,一般為10‰(海洋學規(guī)定,鹽度以千分比計)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鹽度(30‰--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羅的海的含鹽度(2‰--3‰)卻要高許多。由此可見,人血帶有咸味的這一海洋印記,今日依然明顯。況且,科學家在地球歷史考查中發(fā)現,在原始生命誕生時期,海洋中的海水并沒有那么多的鹽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陸上的鹽分逐漸隨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變得咸起來。而到了魚類進化到兩棲類,并由海中登上陸地的時候,海水也沒有今天的咸,其咸度就相當于現在人血的咸度。因而人類的遠祖在登陸時只帶上了當時的海中物質,并以此代代相繼,所以人血的含鹽度就比現在的海水要低一些了。
這個道理在醫(yī)學上得到了普遍承認。當人體因某種疾病而大量失水時,或者出血過多時,醫(yī)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在患者皮下或靜脈中注射生理鹽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鈉的水溶液。而在炎熱的夏天,在地里勞動的農民和在煉鋼爐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過多,人的機體就會因失水失鈉而致病,對此醫(yī)生總是要勸他們多喝些淡鹽開水。這就是向人體內部的海洋中補充海水,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
生命離不開水
部生死過程,也始終離不開水。以水為媒,兩相情悅,乃是生命延續(xù)的真實!
這是鐵的事實,一個人要維持自己的生命,每晝夜必須補充2.5升水。這些水是作為飲料、水果和隨著食物進入人體內的。一個活到80歲的人,一生中所喝的水大約為900噸!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處于水平衡狀態(tài),即補充的和構成有機體的水量與排出體外的水量相當。一旦破壞了這一平衡,就會產生嚴重后果。如果水不能正常排出,就會在體內泛濫,身體浮腫!如果人體內的水比正常量減少1—2%或0.5—1升,就會感到口渴;當減少5%或2—2.5升,皮膚會起皺紋,口腔干涸,意識模糊;當失水達到15%或7—8升時,人就會死亡??梢娋S持人體內部海洋中的正常水量,是何等的重要!
如此看來,人們身上的海洋印記,是一本內容豐富的生物進化教科書。它告訴人們,要用唯論觀點去看待人體自身。因此,我們切不可數典忘祖,而應面對事實:海洋,孕育了世間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親,也是我們人類的母親!
自定為國際海洋之后,全世界都在掀起藍色革命的建設高潮,這對我們青年一代來說,更應該全面地認識海洋,積極參與保護海洋環(huán)境和開發(fā)利用海洋事業(yè),為人類在21世紀早日回歸母親的懷抱——海洋而多作貢獻。
1. 在作者看來,“人體的內部就是一個奇妙的海洋”,這個“奇妙”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用簡潔的文字歸納在下面。
答:
2. 選文用得較多的說明方法是列數字,請在列數字以外從文中任意舉出一種說明方法,并舉例且說明其作用。
答:
(1) 這個道理在醫(yī)學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認。
(2) 經測定,人血的含鹽度,一般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鹽度(3%—5%)要低一些。
4. 有人說選文第5自然段是多余的,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
5. 根據選文內容回答:人的生命起源于什么?人的生命離不開什么?
答:
答案:
1. 含水,血液中含鹽
2. 示例:打比方(第1段)這樣使說明的對象(人體內部)形象生動,淺顯易懂。
3. (1)“普遍”說明這個道理的正確性,因為它代表絕大多數,若去掉,那么特殊情況也包括其中,沒有例外,與客觀現實不符。
(2)1%是一個確數,加上“左右”二字就變成了一個概數,若去掉,反而變得不準確。
4.不是。第4段末提出了問題,就應有回答,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作者在第五段用了具體例子作證,這樣有點有面,既增長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豐滿。
5.起源于海洋,人的身體離不開“海水”(淡鹽水)。
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閱讀答案篇六
1、預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多種信息渠道,了解“國際互聯(lián)網”的知識。
3、增強學會使用電腦、提高信息能力的意識。
4、課余學習“上網”,培養(yǎng)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一、古詩激趣,直奔主旨。
1、同學們,我們來對詩好嗎?老師說上半句,你說下半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京。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出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二、理解句義,啟發(fā)質疑。
1、齊讀
2、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詞語嗎?天涯,比喻距離(遠);咫尺,比喻距離(近)。
3、這句話中還有一組關聯(lián)詞,你發(fā)現了嗎?(雖然……但是)這是組表示轉折關系的關聯(lián)詞,誰能讀好這句話呢?指名讀。(如果后半句再強調一下,意思就更明確了。)
4、全班齊讀。
板書:國際互聯(lián)網
6、你想了解國際互聯(lián)網嗎?你想到網上去漫游嗎?那就讓我們再次讀讀課題,讀出你的好奇,讀出你的向往。
三、質疑自學。
1、那么你想知道國際互聯(lián)網那些方面的知識呢?
2、生質疑。
同學們想了解的內容還真不少,限于課文有限內容,我想我們只能解決其中三個問題,其他的問題就留給同學們課后探究了。
3、出示問題:
(1)國際互聯(lián)網是什么樣子的?
(2)國際互聯(lián)網是怎么工作的?
(3)國際互聯(lián)網與我們人類有什么關系?
4、自學探究: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劃出能回答這三問題的句子,并做上記號。
5、小組交流:同學們能把你自學的結果與同學們交流嗎?
四、全班交流,指導朗讀。
1、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國際互聯(lián)網是什么樣子的呢?哪個小組愿意來交流一下。
2、指名讀,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織成了一張團團包住整個地球的“大網”……起來的。
(1)齊讀
(2)國際互聯(lián)網有什么特點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網)
(3)你從哪個詞語體會到它的大呢?(巨型、團團包住、大網、無數條、億萬臺)
(4)我們再次用朗讀體會這張團團包住的巨大的網。
(5)國際互聯(lián)網看不見,摸不著,請你聽老師的朗讀,并且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把這張能把地球“團團包住”的神奇的網。
(6)讓我們再一次體會一下這張神奇而巨大的網。(齊讀)
(8)“網”不再指普通的網,“線”不再指普通的“線”,它富有了新的含義,所以要在“網”和“線”上加雙引號,這篇課文里的很多詞語都加上了雙引號請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義。
(9)引讀:這里的線不再是指普通的線,這里的線有的是看的見的();也有的是看不見的(),這些“線”上飛速流動著()、()、()它們能夠在短短的幾秒鐘內跨過()傳到()。
3、同學們,國際互聯(lián)網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國際互聯(lián)網是看得見的()、()看不見的()來傳遞文字、聲音、圖象等信息的。
(1)情境體驗,了解關系。
學到現在我們也比較累了,來輕松一下。
(上網發(fā)電子郵件只要幾秒鐘,速度快)
(如果你上網,在網上和親朋好友通電話,不僅能傳來對方的聲音,還能顯現他的形象呢?。?/p>
是嗎?那可太奇妙了,我還真想看看幾十年未見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樣了?我年紀大了,出門諸多不便,我能在國際互聯(lián)網上看到我最喜歡的京劇嗎?我能買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嗎?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能在網上學到英語嗎?那國際互聯(lián)網還真是無所不能了,怪不得這篇課文的題目就叫(齊讀)
4、訓練語言,發(fā)揮想象。
(1)既然國際互聯(lián)網那么奇妙,還是讓我們到互聯(lián)網上看看吧,看看我們可以在網上獲得什么呢?(齊讀第三小節(jié))
(3)那就讓我們再次體會一下國際互聯(lián)網給我們帶來的極大的方便。
引讀:人們可以……(這是娛樂)
可以和……(這是休閑)
可以和……(這是學習)
還可以……(這是工作)
甚至……(這是生活)
“……”這說明了什么?(國際互聯(lián)網還可以為我們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網上會診、網上交易、網上下棋、網上儲蓄)
(5)當然還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學們去開發(fā),網絡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在你們中間也會出現舉世矚目的彼爾蓋茨。
(6)國際互聯(lián)網給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娛樂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可以這樣說,國際互聯(lián)網和我們……有了……(引讀)
5、總結:同學們,《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這篇課文,從互聯(lián)網的結構、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與人類有什么關系,但這只是網絡知識一個很小的方面,猶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學們不斷地學習和探索。
五、拓展延伸。
1、請有經驗的學生介紹怎樣上網、發(fā)電子郵件。
2、鼓勵學生課余上網。
“大網”
包住地球
通過飛速流動
“線”
跨越萬水千山
縮小地球
國際互聯(lián)網
傳到各地電腦
近在咫尺
內容無所不在
息息相關
可以
還可以
甚至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