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字篇一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非常頑皮、不愛讀書。一天,父親與朋友們談到左思時,流露出失望的神色。小左思看到后非常難過,便暗下決心,刻苦學習。年復一年,左思堅持不懈地發(fā)奮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他用十年時間潛心研究、精心撰寫的文學巨著《三都賦》受到驚人的好評。人們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紙價大幅度上漲。
李白小時候曾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自己所使用的筆頭上開了一朵鮮艷的花。只見一張張白紙從他的面前飛過,李白極為興奮,抓起這支筆就飛快地寫起來,筆墨落在紙上就變成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后來,李白刻苦學習,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好詩,成為千古流芳的偉大詩人。
三國時代,東吳大將呂蒙,年青時,因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后,雖作戰(zhàn)驍勇,常立戰(zhàn)功,卻苦于缺少文化。在吳主孫權(quán)的再三勸說下,他學習漢武帝,無論什么時間,手中總拿著書,有空就讀,并堅持不懈。他終于成為文武雙全的大將軍。人們用“手不釋卷”來形容勤奮讀書。
漢朝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坐一張席子上讀書,有達官貴人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仍然靜心讀書,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不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把席子割斷,兩人分開就坐。管寧后來終于事業(yè)有成!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里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帶領(lǐng)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的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jīng)過刻苦學習,終于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賈逵出生于公元30年,是西漢名家賈誼的第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問家。賈逵深受家庭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喜愛讀書。為了能夠讀書,賈逵小時候經(jīng)常隔著竹籬笆,偷聽老師講課。由于勤奮苦學,最終他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經(jīng)學家和天文學家。
程是指宋代理學家程頤。立雪是指學徒站在雪中虔誠求道。“程門立雪”的原意是說: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站著。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求教。
這則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楊時和游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yǎng)神,楊時、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為尊師重道的范例?!俺涕T立雪”也可說成“立雪程門”。
后漢時,南陽有一書生名叫高鳳,他家以種田為生,他卻酷愛讀書,晝夜不停。有一次,妻子下地干活,讓高鳳在家看護涼曬著的小麥。突然,天降暴雨,而高鳳仍手持趕雞的竹竿誦讀經(jīng)書。不知不覺中雨水將庭院中的小麥沖跑了。妻子從趕回來一看,啊呀!糟透了,小麥都被雨水沖走了,而丈夫卻一點也不知,仍沉浸在書中。在妻子的責問聲中,高鳳才恍如從夢中醒來。后來,人們用“高風流麥”稱贊讀書專致人。
古代書法家張芝,練習書法的時候,將他家中的衣服上都寫上字,然后再到池中洗凈。反復地這樣做,竟然將池中的水都染黑了。他終于練就了一筆漂亮的草書。后人用“臨池學書”形容人刻苦學習書法。
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字篇二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家里很窮,白天必須干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xiàn)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敝魅吮凰木袼袆?,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又如是傳說: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這個成語表面上的意思是在鄰居相隔的墻上鑿開一個洞,偷偷地借鄰舍的燭光讀書。而現(xiàn)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十分刻苦的樣子。
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字篇三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里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里,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
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