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nèi)容感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汪曾祺小說讀后感篇一
汪曾祺的故鄉(xiāng)在江蘇的高郵,高郵以它的咸鴨蛋著名,按汪曾祺自己的說法他的老家實在徽州。他的家境很是殷實。
《我的高郵》是汪曾祺回憶性的散文,書中為我們展現(xiàn)了高郵的風(fēng)土人情,平實易懂的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同時畫面中所帶有的情感也是最真摯最動人。
書中的散文最讓我感動的是《我的母親》,汪曾祺描寫了三位母親。一位是她的生母,一位是他第一任的繼母,還有一位是他第二任繼母。文中集中筆墨刻畫了第一任繼母的形象,因為她陪伴汪曾祺成長,不是生母更似生母。汪曾祺的母親在他三歲那年便不幸得了肺病過世了,因為年紀(jì)小的緣故他對生母并沒有多少的映像,只是通過母親的畫像和母親養(yǎng)病時所住的“小房”里面母親所留下的遺物來回憶過世的母親。汪曾祺是幸運的,他和他第一任繼母很投緣,繼母很喜歡他,對他如視己出,每次歸寧回家都會抱著他和他同乘一輛黃包車回家;當(dāng)汪曾祺忍不住大便,弄在了褲子里,繼母幫他洗褲子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這份感情恐怕連很多親媽都是望塵莫及的。文章中汪曾祺并沒有多提自己對于繼母的感情,他只說“我可憐她,也愛她?!边@是需要多少的付出才會讓一個孩子心里明白自己的愛。很不幸,他的繼母也死于肺病。第二任繼母嫁給汪父的時候,汪曾祺已經(jīng)十七歲了,所以感情并沒有之前的一位來得深厚。但是他依舊很敬重她,因為在汪父最困苦的時候陪伴在他身邊的就是她。我想他們之間的親情過多是一種客氣。
汪曾祺是個細膩的人,他善于觀察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細節(jié),他把自己對于故鄉(xiāng)高郵的愛幻化為筆下的文字,用質(zhì)樸的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他記憶中的高郵,他所熱愛的高郵。他記得高郵的過去同時也喜歡高郵的現(xiàn)在。
也許正是因為高郵質(zhì)樸的民風(fēng)影響了汪曾祺的筆風(fēng),讓他的作品“接地氣”,充滿了生活的氣息,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吧。
汪曾祺小說讀后感篇二
我的深度閱讀的對象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對他的影響很淡很淡,也許是因為汪老這個人本來就并不招搖,在二十世紀(jì)40年代,汪老已經(jīng)在文壇嶄露頭角了,但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他失去了成為文學(xué)泰斗的機會,而這場災(zāi)難無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經(jīng)歷,他的文字也開始變得成熟和淡淡的憂傷。
我之前在《邂逅集》中看見了一個對未來有著無限希望的陽光青年,“如果我注定要孤獨一生,那就讓我站著,尋找那孤獨的軌跡,我相信,孤獨有一天會死去。”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覺霎時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就是這樣,汪曾祺在文壇創(chuàng)出了一番天地。
之后,汪曾祺在張家界知青下鄉(xiāng),他體會了十年之苦,他創(chuàng)作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形容的一個女工程師,因為一個莫須名的罪名,被劃成右派,這和汪曾祺的經(jīng)歷多么的相似啊!他可以盡情地說出自己的內(nèi)心的真正的想法。有他對這段生活的美好回憶,比如一篇小說《七里茶坊》,里面他和自己的同事們一起說說笑笑,似乎留下了一連串歡聲笑語,但我總覺的,這中間包含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伴隨了汪曾祺的平淡的文字出現(xiàn)了神奇的效果,“我們帶來一口袋莜面,頓頓飯吃莜面,而且都是推窩窩?!娉酝炅?,三套大車會又給我們捎來的。”“剛出屜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洗臉,我們就蘸著麥麩子做的大醬吃起來,沒有油,沒有醋,尤其是沒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說的是真話:我一輩子很少吃過這么好吃的東西。那是什么時候呀?——一九六○年!” “這兩年他常發(fā)牢騷——小王也有些不平之氣?!狈路鹩幸环N對時代的埋怨,我常常讀著他的小說想流淚,自己似乎也到了那個時代,感受他的苦痛,這應(yīng)該也算是他的`優(yōu)越之處吧。
這樣的文字在汪老的散文中卻沒有體現(xiàn),他飽嘗了天下的美食,對于美食文化興致勃勃,他的友人曾這樣評價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過飯,在座的賓客都把他視若一部毛邊紙印刷的木刻菜譜。聽其用不緊不慢的江浙腔調(diào)講解每一道名菜的做法與典故,這比聽他講小說的寫作方法還要有意思。好吃的不見得擅長烹調(diào),但會做的必定好吃———汪曾祺先生是兩者俱佳?!边@邊可以體現(xiàn)了。還有汪曾祺對平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就是以平靜的口吻來敘述,并不加任何感情的修飾,這與他認真的寫作態(tài)度和他豁達平淡的人生態(tài)度是有關(guān)的。
撇開了這些汪曾祺的小說和散文,我更喜歡讀他的兩篇代表作,一篇是《大淖記事》,一篇是《受戒》,我更喜歡《受戒》,可能是更富童真,但其實,當(dāng)讀了很多遍以后,我開始覺得這與汪曾祺的語言風(fēng)格是一致的,他依然是在表達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像沖破世俗束縛,渴望自由的感覺,這也是汪曾祺畢生追求的,他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被稱為“最后一個士大夫”,他踐行的是大儒式的風(fēng)格,他以天下博愛為己任,把普及蒼生作為自己的信念。
讀完了這本并不算厚的《汪曾祺作品精選》,好像是與一位文化名人隔了時空對話,他在平靜而又耐心的敘述,我在不知疲倦地聽著,不僅僅是故事,還有味道,濃濃的鄉(xiāng)土文化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