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學知識競賽試題題庫答案 國學知識大賽題庫篇一
在國學達人挑戰(zhàn)賽開始之前,yjbys為大家匯集了國學知識試題題庫,希望對同學們學習國學知識有幫助!
《春曉》1、夜來風雨聲, 。
2、這首詩是詩人從 角度描繪了雨后春天的景色。
a.視覺 b.聽覺
《江南》3、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 ,魚戲蓮葉 ,魚戲蓮葉 ,
魚戲蓮葉北。
4、選擇正確的答案填在括號里,這首詩歌的體裁是 。
a、新樂府 b、漢樂府
《梅花》5、 ,凌寒獨自開。
6、《梅花》的作者是 。
《池上》7、小娃撐小艇, 。
8、這首詩寫一個小孩兒 的情景。
《秋月白》9、雨中山果落, 。
10、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 季節(jié)的美景。
《數(shù)九歌》11、一九二九不出手, 。
12、《數(shù)九歌》是介紹 冬天特征的諺語。
a、南方 b、北方
《靜夜思》13、舉頭望明月, 。
14、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 寫的。
《三字經(jīng)》15、子不學, 。 ,不知義。
16、 守夜, 司晨。
17、 吐絲, 釀蜜。
《十二生肖》 18、子鼠丑 ,寅虎卯 ,辰 巳蛇。
《離離原上草》19、野火燒不盡, 。
20、“一歲一枯榮”中的“歲”在這首詩的意思是
a、成年 b、年
《一去二三里》21、一去二三里, 。
22、詩人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
《九溪十八澗》23、重重疊疊山, 。
《“一”字詩》24、一俯一仰一場笑, 。
《二十四節(jié)氣歌》25、春雨驚春清谷天, 。
俗語填空:26、樹高千尺, 。倦鳥知還, 。
27、請寫一個帶“葉”的成語 。
28、一年之計在于 ,一日之計在于 。
29、一家之計在于 ,一生之計在于 。
30、云生雨, 。潮漲落, 。
《山行》1、停車坐愛楓林晚, 。
2、作者為什么要停車?
《村居》3、草長鶯飛二月天, 。
4、這首詩中描寫兒童在迷人的春光中嬉戲的詩句?
《村景》5、蔓生豆,藤結(jié)瓜, 。
6、全詩展現(xiàn)了怎樣的生活場景?
a、繁忙勞作 b、悠然自得
《詠鵝》7、這是駱賓王于七歲時寫的一首詩。以兒童的眼光看鵝,表
達了作者 的情感。
《題畫》8、牧童何處去? 。
9、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時間的事情?
《詠柳》10、不知細葉誰裁出, 。
11、這是一首 詩。 a、詠物詩 b、詠史詩
《游子吟》12、誰言寸草心, 。
13、這首詩體現(xiàn)了作者對 的贊頌。
《憶江南》14、日出江花紅勝火, 。
15、這首詞是圍繞著哪個字來寫的.?
《贈汪倫》16、桃花潭水深千尺, 。
17、這首詩是誰寫給誰的?
18、這是一首 詩?
a、田園詩 b、送別詩 c、邊塞詩
《春游湖》19、春雨斷橋人不渡, 。
20、“夾岸桃花蘸水開”一句中最傳神的字是哪一個?
《小兒垂釣》
21、路人借問遙招手, 。
22、解釋“垂綸”。
《春日晨景》
23、兩岸輕煙楊柳綠, 。
《望廬山瀑布》
24、日照香爐生紫煙, 。
25、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運用了
修辭。
《尋隱者不遇》26、只在此山中,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7、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
28、插戴茱萸是重陽節(jié)的習俗,我還知道重陽節(jié)的習俗有:
諺語:29、冬天麥蓋三層被, 。
三字經(jīng):30、融四歲, 。弟于長, 。
《清明》1、 ,路上行人欲斷魂。
2、這首詩描寫的是我國哪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所見》3、意欲捕鳴蟬, 。
4、詩中都寫到了哪些動物?
《春日》5、“等閑識得東風面”的“東風”在這里是指春風嗎?
6、勝日尋芳泗水濱, 。
《就義詩》7、這首詩的作者是 。
8、 ,只要主義真。
《夏日絕句》9、《夏日絕句》的作者是 朝女詞人 ,她是
派代表詞人。
10、生當做人杰, 。
《山居秋暝》11、詩中寫到了哪些景物?寫出四個: 、 、
、 。
12、空山新雨后, 。
《觀書有感》13、 ,為有源頭活水來。
14、詩中的“源頭活水”指的是 。
《游園不值》15、這首詩中贊美具有生命力,美好事物是壓抑不住的詩
句是
16、這首詩提到了哪種植物?
請寫出兩種春天的植物: 、 。
《登鸛雀樓》17、本詩作者是唐代詩人 。
18、白日依山盡, 。
《題西林壁》19、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
20、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觀察廬山的?
《回鄉(xiāng)偶書》21、少小離家老大回, 。
22、給下面的字注音并組詞。
偶 樓 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3、黃鶴樓是我國著名的名勝古跡,在我國 省份?
a湖北 b湖南 c河北
24、給下面的近義字組詞。
唯 孤 揚
維 狐 楊
知識積累:25、千里之行, 。 ——《老子》